登陆注册
14916100000017

第17章 商业时代(3)

丹·吉尔默:

自媒体的兴起

“自媒体”概念由丹·吉尔默(Dan Gillmor)2004年的同名专著——《自媒体》而闻名世界。吉尔默在2001年到清华大学的演讲中把博客的概念介绍到了中国。互联网带来了开放、透明、去中心化和民主化的媒体环境,媒体不再被垄断,而是回归于民。草根媒体和公民记者颠覆了传统媒体,而个人的觉醒和权威的没落则是社会进步的源泉。

看到丹·吉尔默的第一眼,我就感到他显得略有些憔悴。我们的访谈在我入住酒店的房间里进行,条件真有些简陋,负责拍摄的一队人马和我们一起挤在一个小房间里,室内温度难免升高,空调因此会不时自动启动,冷不防地就要打断一下我们的拍摄。

不过丹·吉尔默没有特别在意这些干扰,他很投入地把自己的故事和观点娓娓道来,这也算是他所倡导的“草根媒体”精神的一个现实写照。

从外表看起来,丹·吉尔默确实有些沧桑,衣着也非常朴素。作为一位媒体人,《圣何塞水星新闻报》的记者,互联网行业的守望者,他确实和这个行业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经历了太多太多,包括21世纪初互联网泡沫破灭之痛。

他说话的语速比较慢,时不时就要停顿下来,让你不好一下捕捉住他要表达的深意。但一旦要流露强烈的情绪,比如对华尔街的憎恶时,他语气和语调中透出的不满乃至痛恨顷刻就会扑面而来。

交谈中,丹·吉尔默虽然谈起了一些让人多少有些悲观的事情,诸如互联网泡沫时期的股市大崩盘,不过,丹·吉尔默始终向我强调,他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我想起他在成为互联网守望者前曾经做过音乐家,出过几张不是特别流行的专辑,就打趣地问他,倘若当时能有互联网来推动宣传的话,当时作为音乐家的他会不会更成功。丹·吉尔默认为,如果互联网真的能帮到他,那么也一样能帮到其他坚持在音乐界发展的人,所以最终的结果只会使竞争更加激烈。

访谈完后,我搭上他的车在硅谷遛弯。丹·吉尔默开一辆丰田普锐斯,这种混合动力的车曾经在硅谷很流行,从经济适用的角度来看确实很省油,但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份绿色环保的“价值申明”,因此,一度颇得硅谷精英们的青睐。

后来我忍不住问了丹·吉尔默一个问题,为什么他不买辆特斯拉呢?他很朴实地回答我,普锐斯有政府补贴,特斯拉太贵了。

泡沫总比没有创新好

虽说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丹·吉尔默就一直在守望互联网行业的发展,但他仍然谦虚地承认,互联网在不停地变化发展,有起有伏,如果把这些变化视为一场球赛,那我们不过还停留在上半场,无法确切知道互联网未来的走向,唯一可以确定的是,互联网确实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带来了极大的改变。

互联网虽然诞生在20世纪60年代,但真正面向普通网民却是20世纪90年代万维网和浏览器诞生后才有的事情,图形化操作的界面一下让上网的门槛大大降低,网民数量急剧增加,互联网商业化也随之而潮起。

1995年网景首次公开募股(IPO)的成功给整个互联网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推动互联网发展进入高速期。在丹·吉尔默看来,网景这样高速发展的公司确实开辟了一种新的潮流,远在弄明白如何盈利之前,就先迅速发展壮大起来。不求产品一步到位,而是在不停使用、不停完善。一旦发现人才,就尽可能迅速地聘用。当然从产品价值来讲,网景浏览器确实是一种使我们接入互联网的强有力的工具,网景改变了我们使用技术的方式。

丹·吉尔默认为,这样的情况总会出现。即便进入21世纪,经历了互联网泡沫,一些投资者,或者说至少华尔街一度对互联网迟疑过,但这样的事情还是会有。当然,今天的风险相对会小一些,因为现在不需要花费太多就可以开始创业。

而且丹·吉尔默并不认为这是互联网独有的泡沫,早在20世纪80年代的硅谷,就有人创办光驱公司,并号称拥有高于40%的市场份额。问题在于,这样的公司数以百计,一个市场里怎么可能有如此多占据40%以上份额的公司呢?这肯定是泡沫,而且泡沫注定要破灭。但总的说来,丹·吉尔默认为有泡沫总比没有任何创新要好。

失败是硅谷最伟大的财产之一

历经高速增长后,互联网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走向了泡沫期。在丹·吉尔默看来,硅谷的泡沫里总包含贪婪、乐观、狂热,以及愚蠢、无知、疯狂等,当然,也包括创新。

丹·吉尔默举了Webvan作为典型的案例。这是曾经在美国非常著名的一个网上杂货零售商,但最终在2001年宣告破产。

Webvan由一群聪明人创办,并获得了巨资。在丹·吉尔默看来,Webvan从起步开始就太浪费。在大概1998年或者1999年的时候,丹·吉尔默在《圣何塞水星新闻报》上杜撰了一个名为“e-tattler”的公司,对Webvan加以暗讽。但当时许多人认为丹·吉尔默想得太多了,但事后证明,丹·吉尔默的判断是对的。

不过,丹·吉尔默没有把Webvan说得一无是处,至少它在网络上卖杂货的理念是对的,否则也不会有亚马逊的成功了。丹·吉尔默认为,失败是硅谷的伟大资产之一,要敢于去尝试那些回头审视时显得愚蠢的事情。推动我们前行的,正是知识和我们过往的作为。

今天,我们从中国的创业案例里,也不难找到类似Webvan的例子。如果没有好的商业模式,而只是靠不停地融资来维持企业的经营,企业早晚会走向坍塌。

当然,也要看到,那些失败的案例中,其实常常也包含着合理和闪光之处。

丹·吉尔默曾经参与创办两个企业,其中一个失败了,他也坦承失败不好玩,让人不开心,但从失败中也确实获得了很多经验教训。不过,如果是由泡沫破灭而造成的失败,在丹·吉尔默看来,就不健康了。

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普通大众在泡沫癫狂中购买资产,但其实他们是整个体系中对此了解最少的。一旦泡沫破灭,他们会失去财富、丢失工作,受到最多的损害。所有的风险都压在他们的身上。

华尔街、风险投资家和创业者

丹·吉尔默对华尔街有些恨铁不成钢的感觉,在他眼里,过去几十年中,华尔街变成了一个制造虚妄和从其他人手中攫取钱财的场所。他认为,华尔街应该成为让人尊敬的组织,但现在却不是,实际上,华尔街已经成为一个让人厌恶的地方。2008年经济危机之后更是如此,华尔街不但造成了麻烦,而且还对这些麻烦和问题推波助澜,好从中获益。

在硅谷的生态系统里,风投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在丹·吉尔默看来,风投的行为虽然也不是那么让人尊重,但至少他们会担负起一定的风险。风投会计算自己承担的风险程度,他们知道自己的投资大多数会失败,只是期望自己所做的投资中有一个能大获成功,两三个还说得过去,其他的别太血本无归就好,这和银行不太一样。

在丹·吉尔默的眼中,技术世界最根本的理念与制胜之道在于创新,在于要给这个世界带来意义非凡的改变。因此,他尊重的是硅谷、纽约、北京或者世界各地那些在同样致力于创新的人。

边缘创新的草根媒体

在丹·吉尔默看来,互联网最好的版本是大量边缘式的创新。Web 2.0的精彩之处就在于,创新以浩大的声势推向边缘。

这是一种去中心化的表述,丹·吉尔默也很赞成去中心化。博客就是网络边缘的媒体创举的代表。

审视传统媒体的模式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这点。传统媒体是一种典型的中心化运作方式。这种方式以报社、杂志社或者出版社为中心创造内容,然后印刷或者出版,出版物通过陆运或者空运发送出去,最终送到读者手里。

但博客的运作方式就全然不同,一些人创造了内容,并把它放到网络上,读者通过网络来获取内容。何况博主可以在博客上和读者交流对话,这也是传统媒体做不到的。

2001年,丹·吉尔默在“清华阳光传媒论坛”上向中国推介了博客这一理念,这也成为之后中国博客热的导火索之一。

2004年,丹·吉尔默出版了《草根媒体》一书,这本书推动了各界对自媒体、草根媒体的关注。丹·吉尔默回忆道,这本书的灵感早从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形成,他在博客里就此主题奋笔疾书,最后扩充为一本书。这本书的出版推动了各界对自媒体或草根媒体的关注。

在这本书里,丹·吉尔默阐述了许多媒体发生的深刻变化。

在草根媒体时代,我们不再只是媒体单纯的消费者,消费者和产品之间的纽带变得越来越模糊。我们正在以另外的方式使用媒体。我们可以从多种来源来形成自己的报道,而不必过于依赖于某一个媒体。我们也不再只是媒体单纯的听众或者读者,而能作为媒体的用户参与媒体的创造过程。即便只是作为消费者,我们仍旧能够依靠媒体做到更多。

如果说传统媒体因循的是工业化思维,那么这种中心化运作的模式会显得非常自大,容易疏远顾客。草根媒体则不然,它强调的是对话。不过丹·吉尔默拒绝给草根媒体贴上一个“革命性”的标签,他认为“进化”在这里更为适用。因为某些媒体还是值得以传统媒体的方式来运作的,我们不能因为想要尝试新鲜,就把过去起作用的东西统统抛弃,媒体也是如此。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是竞争的,但在一些维度上是合作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不但是明智的,而且真的是个好主意。

在媒体生态系统中,新模式的出现会让整个生态系统更加健康,虽然这对一些在生态系统里已经存在的生命形态而言意味着麻烦。对于想获取信息的人来说,很明显,信息的来源更多了,选择更多了。事情本就应该如此。

想一想我们在20世纪80年代时都习惯在每天晚饭后半个小时守着《新闻联播》,而今天随手打开微信、微博信息就蜂拥而来的情景吧!

我们平时都认为,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信度高。但丹·吉尔默并不这样认为,如果传统媒体真那么好的话,今天我们就不会遇到这么多麻烦了。他认为怀疑精神是必需的,受众需要提出自己的问题,需要对自己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做出判断。这就意味着,受众需要找到真正让他们相信的信息源。现在,媒体更以受众为中心。

2010年,丹·吉尔默出版了《主动媒介》,这本书可以视为《草根媒体》的后续之作。在这本新著中,丹·吉尔默认为,现在我们需要应对的新事物使我们应接不暇,所以我们无论作为内容的消费者还是创造者,都要更好地成为媒体的主动用户。

在新媒体的推动下,媒体从前的消费者变成了创造者,在丹·吉尔默看来,还会更进一步成为媒体的合作者。他举了Safecast的例子。在日本,福岛地震以后,人们不再相信电力公司,也不再相信政府,于是一些日本的活动家将相关项目归集到一起,并将之称为Safecast。他们将辐射探测仪发给大家,尤其是生活在日本东北部地区的人,然后把数据归集到一个中心网站,通过中心数据库和媒体发布辐射的情况。这就是一个充分体现了合作成为创造过程一部分的好例子,也诠释了何为“主动用户”。

新媒体其实并不新,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对人性的一种回归。

对于丹·吉尔默的这个观点,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理解。其实旧媒体也没那么旧,广播电视业出现了不过百年时间,即便是古登堡发明了西方活字印刷术而掀起的媒体革命,到今天也不过才500余年,这比之人类漫长的历史,不过就是昨天才发生的事。

今天,当我们使用微信或者微博,我们作为内容的消费者也创造了内容,甚至参与到行动中去。这看似突破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单向传播的局限,其实回溯人类历史,这不过就是我们老祖宗早期在部落时代口口相传、添油加醋传播八卦的一个翻版而已。爱好八卦仍然是人的本性,社会媒体仍然是八卦,仍然是让匆匆过客看的看板。

不过现代媒体有一点是我们老祖宗的传播模式比不了的,那就是互联网创造了全球量级的平台,信息的传递实时、快捷、不再受时空限制,一个八卦的互动规模可以是来自全球的成千上万人,这可真让我们老祖宗望洋兴叹!

从“新闻消费者”到“主动用户”

正如丹·吉尔默所言,新媒体的兴起是全球性的。和丹·吉尔默论道倒使我想起新媒体在中国的几个实例来。

一个是“人肉搜索”。以曾经火热一时的“房姐”、“房哥”事件为例,“房姐”、“房哥”一旦引发网络关注,就会有网友源源不断地把他们的信息提供出来,这些信息非常细致,包括他们的身份证、买了多少套房、在哪里买、房子现在是个什么情况等,最后拼出来的信息图景详细得让人很吃惊。如此丰富的信息源提供大量细节信息,这恐怕是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都难以企及的。这就是丹·吉尔默所说的,新媒体其实比传统媒体信息更可靠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是微博打拐。网民给疑似被拐卖的儿童拍照,再通过微博扩大舆论影响,由此为解救被拐卖儿童提供了更多的机会。这个活动影响力非常大,因为我们不再只是简单看看有关被拐带儿童的新闻,而是可以通过微博“创造”这样的新闻,通过微博和更多的人合作来解救被拐带儿童。这就是丹·吉尔默所说的“主动用户”的深意。在新媒体时代,受众不是简单的新闻消费者,而是成为生产者和合作者。

当然,最常见的例子是获取资讯,今天我们很多人已经习惯从微信、微博上来获取资讯,更习惯看自己朋友的分享,而不再紧盯着电视屏幕或者报纸、杂志。我们不仅从众多网友的分享中看到了自己同样关注的资讯,而且会通过新媒体获取不少在传统媒体上难以获取的资讯,我们还能就此加以补充,或者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内容的创造。

同类推荐
  • 中国式控制力

    中国式控制力

    中国式控制力根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根源于历史上无数先人在控制问题上的探索,中国式控制力是中国数千年制度文化和权力斗争的智慧,促进着人们在意志和行动上和谐统一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国有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历史,也就有了当时历史条件下相对较为先进的制度设计。法国现在在所使用的文官考试制度即参照了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而中国的宰相制度和监察制度更是让国外无数学者为之所拜服,这些夹杂于制度和权力斗争中的控制力智慧在过去曾被我们全盘否定过,现在我们重新审视这些祖先们留给我们的智慧,以期对现代企业管理有所借鉴。
  • 别把你的好员工推开

    别把你的好员工推开

    为何越是领导眼中的优秀下属,就越容易黯然离职?为何许多员工即便尽职尽责,工作业绩仍无起色?在任何一个稍具规模的企业当中,普通员工的能力与工作热情都很容易被各级管理层施加的压力所影响,不能被充分激发或施展出来,员工甚至因此变得士气低落。这就是挫败感产生的根源。它并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根据调查研究,大约有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受雇佣者反映:他们受工作环境所限,不能像自己本可以做到的那样富有成效,从而感到挫败。针对这个棘手的问题,合益集团推出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真实揭露了阻碍员工业绩增长的隐性障碍——并非员工敬业度不足,而是组织支持度匮乏,并据此给出了解决良策。
  • 没有如果,只讲结果

    没有如果,只讲结果

    打造不找借口的落实型员工,全面提升组织成员的执行力。杜绝即可,医治职场借口弊病,创造价值,锻造一流执行团队的终极宝典。
  • 现代企业理论

    现代企业理论

    本书介绍了企业的出现与发展、传统企业理论、企业产权理论、企业代理与不完全契约理论、企业交易费用理论、企业能力理论、企业人力资本理论、公司治理理论等内容。
  • 广告张爱玲: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

    广告张爱玲:一个作家成长的市场经验

    在众生喧哗的“张爱玲热”中,人们每每用“说不尽的张爱玲”来概括其生平创作。确实,张爱玲富实而孤寂的一生给人们留下了太多的财富,不仅其荒凉的生存方式、心理征候、艺术性情不断挑逗起人们好奇的探究欲望,其研究极冷极热的发展过程与商业化色彩也给人们持续提供着不竭的时尚话题。张爱玲研究是愈来愈细微化了,也愈来愈泛化了。广告是繁华与奢靡的代名词,它不仅是现代物质生活最形象的展示,也是现代精神生活最直接的注解。簇拥在张爱玲文学创作活动中的广告,既是现代都市的某种象征,也是张爱玲作品中的文化代码,或隐或显地透露着一个时代的文化脉象和文化追求。
热门推荐
  • 逝年啊

    逝年啊

    一名叫四年的农村娃在南国某大学四年的真实故事,还原普通大学生的一个真实生活,没一点修辞,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大学生活。
  • 浮石禅师语录

    浮石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超级突破

    超级突破

    有人说:想获得力量就要付出代价,代价越大,得到的力量越大。苍劲说:“我换一部绝世神功你有吗?要集‘九阴、九阳、易经、洗髓、太极真经’等等武学于一体,可以随心所欲复制、转化、施展任何力量,任何经脉、任何丹田都能修炼,不需要悟性、境界。”于是,苍劲重生啦……
  • 绝色鬼仙

    绝色鬼仙

    一觉醒来在荒野树林的异界,在这妖魔鬼怪横行的世界,她要怎样自保,什么是天,她自己就是她的天,总有一天,再也没什么天命不可违,她的一切,不用别人来编排,她要这天再也遮不住她的眼,她要这满天神佛,都烟消云散!
  • 千年秘

    千年秘

    四十年前爷爷等人的一次考古活动,引出了千年谜团的冰山一角,随后而至的却是人性的贪婪与狡诈,参与那件事情的人员接连死去,究竟是诅咒,还是谋杀?四十年后我无意中卷入这场争端之中,面对接踵而至的死亡气息?我又能否化险为夷,幸免于难?
  • 怪之分云

    怪之分云

    第一条:中短篇续作,暂无简介,还请期待............ps:拍砖与点赞挂钩,最终解释权还得归本人所有,如有冒犯之处,以第一条为准
  • 时末东阎

    时末东阎

    大家的梦想是否实现?追梦的旅途是否平坦?有多少无奈何心酸?这里与你一起诉说:梦一定要有,万一见鬼了呢?
  • 星空虫潮

    星空虫潮

    这是蛮荒与文明间的巅峰对决。两者没有真正对错,只有不同立场!也是一篇虫族从弱到强的编年史诗
  • 荒蛮记

    荒蛮记

    自古以来,人们自命不凡,开创流派各个追逐天命天道,幸者飞升,悲者陨落。随着时代的变迁,一尊身高百丈的巨人,凭借自身神通,扰乱天地秩序,擅改天道,终被众多强者联手将其轰杀,代价却也是沉重的,从此天地星河再无仙道,人们失去了众多修炼的途径,遗留下来的只是残缺的功法,之后人们将功法慢慢完善,却无法吸收天地灵气,知道有一天,某位仙人突然降临,开辟新一派修炼体系,修心!——待我一曲咒天荒。
  • 全职星座之命运门

    全职星座之命运门

    林夕,本是无名之徒一朝觉醒,踏入命运之门千年传说化为现实人间大炮,竟要干掉天庭孤魂野鬼,蠢蠢欲动天地异物,也要分杯羹兮人界、天界、冥界、异界乱战几时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