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教我们赚钱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马云是务实的,他观察网站,他观察生意的本质,能够披沙拣金,因为他本质就是个商人,他知道商人的需求,他能洞穿,能放下,能看山还是山,这就是他思维上的洞察。
马云首次接触到互联网是在1995年年初,美国偶遇互联网,对电脑一窍不通的马云来说是一个新领域的冲击。他发现当时网上没有任何关于中国的资料,出于好奇,便请人做了一个自己翻译社的网页,没想到,3个小时就收到了5封邮件。马云敏锐意识到: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互联网颠覆了我们,结果马云颠覆了互联网。一个对网络几乎一窍不通的人,给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教育我们电脑除了可以玩游戏以外,还可以赚钱。
正如金庸小说中很多武林高手,都是来自一个想不到的、匪夷所思的小角色和普通至极的出身,比如只是一个小乞丐、一个小和尚,误打误撞偏偏符合了某个大门派的法门,往往得到天大的机缘,得以修成正果。马云恰恰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名校的学历,甚至考大学都考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好不容易“蒙混”过关;他不懂技术、不懂电脑,更不要说在互联网行业的理论积累,而偏偏这成了他的优势。
会英文的他,可以说是互联网最早一批具有全球化视野的人,从小就独立思考的他,却有做生意的常识,不懂技术和电脑,恰恰让他避免以往很多高手犯的唯技术错误,避免了技术走火入魔。尤其是中国黄页创办成功,外经贸的职业经验,这让他具备了电子商务领域的无上精纯的内功基础,也是因为他不光看上去是,实际上也是互联网的外行,所以他只能把很多具体的事情交给团队去处理,而懂英文的他在阿里巴巴更大的平台上去务虚,这一下竟然如鱼得水,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全球跟各国政要、商要交流沟通,能够融会贯通,对整体经济格局的把握首先在信息层面就比其他企业家要丰富许多,这让他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战略能力。
案例1·远离忽悠,爱惜生命
广州日报的王佩在《马云:究竟“忽悠”了谁?》一文中说:一次在书店,我把所有跟马云有关的书各买了一本,在付款的时候,遇到一位文化界的熟人,他看着我手里的书,脸上露出揶揄的表情,问道:“你也看这个?”马云在杭州文化人眼里的地位一直不高,我曾经记得有一位老师提到马云很自豪地说“:马云?当年开海博翻译社的时候,还到我们单位拉过生意呢!当时我们都忙着,他在门口一等就是一个小时。”
这个段子的可信度如何?作者并未去查证,但是凭作者十多年的经验来说,这是很有可能的。创业的艰辛、生意的难做,尤以今天如日中天的马云,当年也极有可能吃闭门羹,为了事业的生存和发展,演绎一出“程门立雪”。但是,大多数人往往自豪得意于,当年他也不过如此,大意跟阿Q精神没什么区别,也就是“当年爷也一样阔过”的自我精神胜利法。尤其还可能搬出当年马云的一些糗事,以为谈资,博人一笑。被谈论最多的,还是马云是个“大忽悠”。
在本山大叔连续几年上春晚倾情演绎“忽悠”故事后,作为骗子逞口舌之利行欺骗之实的代名词,“忽悠文化”便迅速盛行中华大江南北。紧随其后的这十几年来,忽悠概念牢牢扎根于群众语言的同时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马云用亲身经历将忽悠内涵改造成“只要你敢于梦想,一切皆有可能”。事实上,有梦想有决心,在这个意义上,敢于忽悠也正是现代社会成功的必备因素。
不忽悠,不成功。话说马云本身就是一个擅长“忽悠”的始作俑者。早在1995年,在大多数中国人还不知道internet 为何物的时候,马云毅然丢掉高校老师的铁饭碗,投身互联网扑腾。虽然那时候还没鼓捣出什么成就,但他瞅准了网络电子商务的价值迟早有一天会被中国人发掘。10年过去,阿里巴巴如今家大业大,市值超过百亿美元。而这个“疯子”靠忽悠出来的商业王国,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平台。
什么是忽悠?马云说了,只要说的人从心底一直相信他自己所说的话,再忽悠也不是忽悠。只要内心坚持是对的,并且执著地朝着梦想去努力,相信迟早也能从容实现。“对于这个梦想,肯定又会有人在嘲笑我们,不过没关系,过去10年我们已经习惯了被嘲笑。”马云不怕嘲笑不怕被指认为忽悠。
但马云并不是忽悠。如果把时光拨回去,拨到1978年,杭州出现了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外国游客,住进香格里拉饭店。杭州人看着外国人新鲜。一个14岁的杭州男孩,天天清晨5点,骑车45分钟,到香格里拉门口等外国人。不过他不是来看新鲜的,他希望能给外国游客当导游,不收费。不收费,但是有收获——练英语口语。这个瘦小的男孩,蹬着一辆破自行车,请老外在他的后车座上落座。老外坐上这样的免费旅游车,听着小男孩用稚气的英语介绍西湖,不觉心生爱怜。有的老外第二年又来杭州又住香格里拉,清晨起来看见门口还是站着这个小男孩,产生一种幻觉,好像自己并没离开过杭州,连门口这个小男孩也依旧依旧。第三年,老外又来了,不觉大惊:你还在这里?你这个小孩一定有出息!
他遇到过一个澳洲家庭,并在夏天被邀请跟他们去住了一个月。这让马云很早就与外面的世界接触,当他发现他看到的一些事情和他被告知的并不完全相同的时候,他开始形成独立思考的意识。1985年,这个澳大利亚家庭邀请马云暑假到澳大利亚去,马云于是7月份去了那里,住了31天。马云说,在我出国之前,我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当我到了澳大利亚,我才发现,我以前的想法并不正确。这个故事其实说明了马云在中学就具有全球化的视野,他看到的、思考的比一般人要多。而普通人在国内的教育和束缚下,更多的情况下是落后愚昧却并不自知。
大学毕业之后的马云顺利地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当时马云就很有想法,很多人认为老师这个职业他不能做得长久,于是学院的老领导就找他谈话“:马云,我和你打个赌,你能不能做5年的英语老师?”马云觉得遵守承诺是一件很浪漫的事。为了这个承诺,马云老老实实地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做了5年的英语老师。讲台上的马云总是充满激情,让台下的人热血沸腾,并顺着他的方向思考。每当他讲课,许多班级便不用上课了,本来就不多的学生都跑去看马云“表演”,这种“表演”效果相当不错,基础极差的补习班学生,经过他一番调教,居然纷纷在课堂上满口洋文。马云今天为业界称道的绝佳口才,正是在那段激情“表演”的岁月中练就的。
如果说善于表达是“忽悠”的话,马云的确很会“忽悠”。马云的魅力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展现的,阿里巴巴最初跟他创业的18个元老,有几个就是他的学生。
在我看来,这不是忽悠,是训练了马云观察和表现的能力,笔者也当过两年的高中语文教师,虽然教书的成绩不理想,但还是颇有所得的。其一,是凡我讲古文课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张着嘴听得出神,基本不需要管理什么课堂纪律,包括听课老师都有同感,因为我把文言文变成了通俗的故事,让学生有兴趣;其二,我的学生在两年的作文比赛中,囊括了几乎全部的一、二、三等奖。后来,在作者的营销生涯中,包括沟通、提案、谈判,甚至是招聘,做老师时练就的沟通和表达能力,都对工作有非常大的帮助。
我们来分析马云:第一,马云曾当过教师,喜欢用通俗的语言说故事,讲愿景,给人一种“忽悠”的感觉,但是既然他成功了,那么这些“忽悠”背后还是有值得汲取的经验的,我们可以取其精华。第二,把复杂的事物简单归类、贴上标签,打比方、举例子,这是马云常用的办法。其好处是通俗易懂、煽动性强,缺点是似是而非、不够准确,当然,所有的比方都是不准确的。但马云似乎并不在乎精确,他只要为我所用就好。
马云曾说“:我10年以来一直在忽悠,我倡导互联网的精神,倡导电子商务,倡导网商的精神。6年前,我跟一个很要好的商人朋友交流,我说刚刚推出了淘宝网,希望他将生意搬到网上做。他说,再说吧,有很多的时间。4年前,我又请他将生意搬到网上,他说行了,我现在忙不过来。2年前,他找到我激动地说,为什么不早说,我现在的生意都被淘宝网上的孩子抢走了。目前看来,被忽悠的人现在已经受到了好处。”
同时,马云也被人“忽悠”过。比如以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富裕、最幸福的国家,就是从小被忽悠了。在学校教了5年的书,其实也是被学院老领导用激将法给“忽悠”了。办中国黄页,跟电信合作,在治理结构方面也被“忽悠”了,这也导致了他放弃黄页,投奔外经贸。在外经贸,他也被“忽悠”了,原来承诺的“股权”无法实现,这也导致了南下创立阿里巴巴。至于以后大小风浪,各种投资商洽谈,生意场上,从小生意到大生意,那是波云诡谲,忽悠与被忽悠那是家常便饭了。也正是这些经历,让马云不但具备了更强的忽悠能力,也具备了更强的抗忽悠能力。
有人说马云最会忽悠,其实在我看来,他最大的本事,不是忽悠,而是不被忽悠。如果说忽悠,张悟本也挺能忽悠,赵本山忽悠起来也不差,但是很多能忽悠的明星,做起生意来,就变成孔老二搬家,尽是输(书)了。为什么,他们扛不住忽悠,开个餐馆,赔钱,投资房地产,赔钱。阿里巴巴最早就是一个大BBS。马云坚持用BBS。“只要能发布供求信息,能按行业分类就行。”其他人不同意,拍着桌子和马云吵。马云拍自己脑袋,还是认为自己对。“阿里巴巴用户是不怎么会上网的商人,一定要简单。”事实证明,马云是对的。不被忽悠的前提,是更要有智慧。
马云很聪明,更重要的是马云顶级的市场洞察力,也是马云的全球化眼光。马云在很早的时候已经用全球化的眼光看待问题。今天,马云一年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全球跟各国政要和商要交流沟通。“这是我要继续领导这家公司的代价,不断学习,去见比尔·盖茨,理解巴菲特的思想,学习韦尔奇,去看稻盛先生。”有大视野,能够及时感知环境的变化,这得益于马云近年来频繁地与全球政经名流的交流。
“我们团队有一个共识,就是尽可能地让他脱离企业的日常管理,有更多的时间在外面,你在内部陷得太深了,没办法做一些宏观判断。”曾鸣说。而马云的语言优势和对西方文化的熟悉,更为他的国际交往提供了便利。
2001年1月,《世界经济论坛》推选马云为100名世界未来领袖之一。从此,马云年年参加世界领袖分会。当然,马云会晤越来越多的领袖,已经不仅仅因为达沃斯了。中文翻译名字最后一个字为“尔”的,有布莱尔、比尔(克林顿)、戈尔、鲍威尔等。后来我在马云办公室外的会客室“光明顶”里“,会见”了各位“尔”,觉得好像从金庸小说一步跨进了联合国。马云早上起来,经过隔壁房间,那门口怎么站着两名保镖?马云不由得往大敞着的房门看进去,那里正站着马哈蒂尔——马来西亚的总统。马云走进会场洗手间,一抬头,眼前正站着索罗斯。在饭店、在街上,随便走走,迎面就可能是比尔·盖茨。这是在瑞士达沃斯的世界领袖分会。马云说,在达沃斯开世界领袖分会时上街随便走走,一抬头就是一个领袖。他多希望有一天杭州也像达沃斯。
看看马云2007一个月的行程:参加软银的董事会会议;回北京后,他见了一位全球顶尖投资家;11日,他又去了东京,和孙正义出席阿里巴巴面向日本企业的说明会;之后一周,作为本年度轮值主席在秘鲁参加APEC中小企业峰会,以及各国领导人出席的CEO峰会。跟高手过招,境界自然不一样。
“和稻盛,我必须要和他在经营理念、哲学层面、人的层面、道的层面上交流;理的层面必须要和杰克·韦尔奇谈;机会层面要和比尔·盖茨谈(盖茨也闭关);学习生态系统的层面,要和沃尔玛谈;你希望获得长期发展的思想,去看巴菲特?”
马云向稻盛致敬,“我们新经济行业在此前是破坏规矩,到后面建规矩的时候,必须向传统公司学习”。“我绝对不是学习今天对我有用的东西,而是学习5年后我一定会犯的错误。”“我们9年走过了传统行业30年的路,再过10年,有机会超过它们。信不信中国很多传统行业做了几十年,也不能跟稻盛、韦尔奇沟通?”
至于要交流互联网,马云会立刻接通孙正义或杨致远的电话。据说,他每次和孙正义开会都是张牙舞爪状。他也会拍着桌子让杨致远“Shut 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