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914000000020

第20章 思考者:杂文、恳求与个人自由(1)

相比道德来说,王小波更喜欢的是智慧。他曾说过,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他也希望自己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让他更聪明,而不是相反。

独特的杂文思路和文字特色

在写作小说之余,王小波还写了大量的杂文。他并不太看重自己的杂文创作,认为写杂文是不务正业,甚至认为这是一种恶习,要努力改掉它。但是很多人觉得,王小波的杂文写得很好,甚至比他的小说还要好,他的老师许倬云就觉得他的杂文写得好。对于这样的评价王小波是很不爱听的,可这样说的人非常多,甚至还有一个读者,专门打电话给王小波,告诉他说,他的杂文写得很好,他该继续写杂文,至于那些小说,还是别写了,因为他的小说不正经。

事实上,王小波自己所看重的,是他的小说而非杂文,对于写杂文他是很看轻的,这一点他在文章之中明确讲出来过。在他看来,“杂文无非是讲理,你看到理在哪里,径直一讲就可以了。当然,把理讲得透彻,讲得漂亮,读起来也有种畅快淋漓的感觉,但毕竟和小说是两道劲儿。写小说则需要深得虚构之美,也需要些无中生有的才能,我更希望能够把这件事做好。所以,我虽能把理讲好,但也不觉得这是什么长处,甚至觉得这是一种劣根性,需要加以克服。”

但是,王小波还是在不断地写杂文,越写越多,有点一发不可收拾,这是出于他对社会的一种责任感。有些事,他觉得别人做得不对,所以他要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供人思考。李银河也一直在鼓励他写杂文,他不太愿意写的时候,李银河就和他探讨,告诉他为什么要写杂文。因为他写杂文的思路和文字特色都是非常能给人以启发的,十分具有价值,就凭这两点,他就应该写杂文。

王小波后来想想也觉得对,所以他开始不断地写杂文。他的很多杂文都是在论述伦理领域的事情。在以前,他看过萧伯纳的一个剧本《芭芭拉少校》,让他印象深刻,其中写到了这样一个情节:工业巨头安徳谢夫见到了多年不见的儿子斯蒂芬,问他对做什么有兴趣。斯蒂芬在科学、文艺、法律等方面一无所长,却说自己会明辨是非。结果安徳谢夫把他暴损了一通,说这件事难倒了所有的科学家、政治家、哲学家,怎么你什么都不会,就会明辨是非?

当时王小波只有20岁,看了这段文章之后,他就痛下决心,这辈子绝不能成为一个什么都不会就会明辨是非的人。因此在以前,他一直很沉默,几乎不在伦理领域发表什么看法,但是到了中年的时候,他开始走出沉默,发出自己的声音。对于一个喜欢沉默的人来说,这是很让他感到不高兴的事,况且,在以前他一直不想做一个辩论是非的人,现在却正要成为一个辩论是非的人,所以他的每篇文章都是在打自己的嘴巴,这件事就更让他感到不高兴了。

但王小波还是要这么做,因为,“假设有一个领域,谦虚的人、明理的人以为它太困难、太暧昧,不肯说话,那么开口说话的就必然是浅薄之徒,狂妄之辈。这导致一种负筛选:越是傻子越敢叫唤……这些傻子也不见得是真傻,但喊出来的全是傻话。”王小波已经不能再沉默了,因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了,已经不容我顾及自己的清白”。他还曾对一个朋友说:“再不说话,人家就把屎糊到我们脸上了。”因为这些缘故,他不再沉默,开始发出自己的声音。

在思想界产生重大影响

在生前,王小波的小说没有得到多大认可,但是他的杂文却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他本身作为一个小说家,文笔是非常出色的,因此写的杂文比别的作者更具有可读性,加之他原本学的是理科,个人经历又非常丰富,视野开阔,论述的观点更为深刻。因此在杂文界他的影响很大,基本属于一线作者。

王小波的大部分杂文主要刊登在《三联生活周刊》这本杂志上。原《人民文学》的编辑朱伟先生接手编《三联生活周刊》的时候,找了一些文学圈的朋友,除了王小波之外,还有余华、苏童等人。当时他的想法是,要找一个专栏作家给杂志写文章。最后经过比较,他觉得还是王小波更适合一些,因此专门请了他谈这件事,最后在杂志上开辟了一个“晚生闲谈”的栏目给他。

除《三联生活周刊》之外,《东方》、《南方周末》等杂志也是王小波的主要阵地,另外还有一些别的杂志和报纸,有的甚至是一些二三流的报刊,王小波也有文章会登在上面。好多编辑朋友那时都曾向王小波约过稿,王小波待人又很厚道实在,对朋友的要求总是鼎力相助,从不拒绝。因此对于这些约稿,他往往不加推脱,也不问稿费是多少,人家向他约,他就给他们。

有编辑回忆说,在当时的思想界,王小波的名气已经很大了,基本上只要他随便写点什么东西,就有杂志抢着要发表。现在很多不了解的人都在说,王小波是因为突然去世而名声大噪的,其实都是不了解当时的情况。之所以王小波在思想界名气很大,到了文学界却一直默默无闻,是因为在20世纪90年代的时候,思想界和文学界处于分离的状态,所以他的杂文并没有带动他的小说。

在当时很多人也都是通过王小波的杂文才认识他的。就算是现在,很多人喜欢的也是他的杂文,觉得他的小说让人看不懂,但是杂文却犀利独到,甚至认为,要了解王小波,就该从读他的杂文开始,继而再看他的小说。王小波写杂文的那种文字风格,说话的方式,都让人忍不住拍案叫绝。很多人也都曾这样赞扬过他,譬如许纪霖等人都觉得,王小波在杂文中论述的思想,虽然深刻,文字却是浅白易懂的,十分具有普及性,这是别人都做不来的一件事。

作者的特殊恳求

王小波写的杂文大多在探讨伦理领域的问题,罗素先生说,对伦理问题是无法作出科学的辩护的。你提出一个观点,可以希望别人赞同这个观点,但是却不能用科学的证据证明这个观点是正确的,也没有教条的支持来证明这个观点。由此罗素先生说,有很多看法,看似是一种普遍的伦理原则,其实只是一种特殊的恳求罢了。所以,王小波在谈论他的杂文的时候,就说道,他的杂文无非也是一些恳求,他希望读者在阅读的时候,不要忽略他的那一份恳切。

王小波所恳求的东西,归根结底就是,他希望每个人都拥有理性。他发现社会上有很多不理性的做法,而这种不理性,往往源自道德领域。罗素先生在书中指出,道德是功利主义和迷信的产物,迷信占据着其中的大部分比重,这是因为,道德最初的起源,正是因为迷信。在一开始,大家认为某些行为是神所不喜欢的,因此就把这一行为当成是有罪的,很多道德也就由此产生了。譬如说,阿兹台克人曾认为吃人肉是他们痛苦的责任,因为他们担心不这样做,阳光就会变暗。出于道德上的考虑,他们履行了这一痛苦的责任,但是从结果来看,这件事实在是糟不可言。

看王小波的杂文我们会发现,他对道德永远保持着一份警惕。并不是道德不好,他在伦理领域探讨一些东西,本身也有不少属于道德方面。他的看法是,到底什么样的道德才是好的,这种道德是否符合当前的情况,过分地宣扬这种道德会不会产生糟糕的后果,等等,这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问题。只有仔细想清楚这些,我们才能试着得出自己的结论,而在这之前,我们显然不能盲目地对道德抱有推崇的态度。至于传统文化之中所讲的那些道德,更是王小波非常警惕的东西,事实上,在他看来,这里面的很多道德观念都不值得推崇。

经历了“文革”之后,当时大家一个明显的体会是,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儒家道德观在人们心里彻底垮掉了。在以前,大家尚有一些道德底线,有些事在做的时候不会那么毫无顾忌。但是那时候这样的底线就没有了,各种各样的坏事几乎都做得出来,他们的心里没有一种观念制止自己的行为了。因此有人就提出,要重建人们的价值观,让大家重新拥有一些道德观念。

很多人在论述这个问题的时候,往往就要提到传统文化,希望重新把里面的道德观树立起来。这种复古的行为是王小波非常不喜欢的。在他看来,传统文化里的那些东西并不适合现代社会。

相比道德来说,王小波更喜欢的是智慧。他曾说过,他是一个知识分子,对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的精英更重要。他也希望自己善良,但这种善良应该是让他更聪明,而不是相反。道德当然是重要的,但是一个人不能把所有的重心全部放在道德上面,拥有智慧才是首要的一点,其次才是道德。在王小波这里,道德只是辅助而已,完全没必要把它当成一切。

合理的道德敏感度

在影响我们国家最深的儒家文化中,道德观念一直是被当作最重要的一点提出来的。在儒家看来,我们首先要做一个道德上的完人,其次才可以去学文化知识。孔子曾这样说道:“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后来《弟子规》还把这段话当成了总训。

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我们国家一直非常注重培养人们的道德观,甚至把道德当成了一切。以至于到了文化领域,评价一件艺术品如小说或者电影的时候,不是看它美不美,而是看它合不合乎道德。王小波就遭遇了这样的窘境,他的作品被认为是色情的。他自己还曾说,小说里的性已经让他变成了围观对象。而事实上,很多艺术创造者,都没有逃脱这样的厄运。

这件事引发了王小波的困惑,让他开始思考:在聪明人的范围里面,道德上的敏感度是高些好,还是低些好?王小波举出了发生在他身边的一个例子。小时候他有一个朋友,看见鸡交配就捡起石头狂追不止,要制止它们耍流氓,在影院里看到男女主人公接吻,也要把石头往荧幕上扔,反对影片耍流氓。

王小波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道德的敏感度到了这种程度,肯定是不好的。在宋明理学兴盛的时候,人们对待性关系和王小波的这位小伙伴没什么差别。一开始大家反对不正当的性关系,到了最后,不管是正当还是不正当的性关系,一律都被反对。这仅仅是因为,大家以为这是合乎道德的,至于这为什么是合乎道德的,我们举出的理由是不是能够成立,却都没有去做细致的思考。

因此,王小波的意见肯定是,道德的敏感度应该有,但是不能太高,没有道德底线当然是不对的。由此再来看文化领域,以道德的观点评价艺术品,显然不为王小波所赞同。事实上王小波对此是大加批判的,他曾在杂文中说:“不管是在商界、产业界还是科技界,人们总以聪明才智、辛勤劳动来进行竞争,唯独在文化界,赌的是人品、爱国心、羞耻心。照我看来,这有点像赌命,简直比赌命还严重。”

因为这个缘故,我们看一部书,或者看一部电影,都有点危险了,因为倘使我们看一部电影,本身没发现什么问题,最后别人却总结出来,那部电影有恶毒的寓意,或者道德的偏差,那么岂不是说明,我们自己也是大坏蛋了吗?所以,国产电影和国产电视剧,王小波就不大看,因为他根本不知道看一部电影是该觉得好还是该觉得坏。这简直有点像猜谜语,猜错了自己的道德品性就会让人产生猜疑。这就有点严重了,因此王小波坚决远离这些东西,不去冒险。

在文化领域的各种各样的论争里面,王小波也一直是持避而远之的态度。他说他就像20世纪初年的一个爪哇土著人,这种人生来勇敢,不畏枪林弹雨,但是比较爱清洁,所以荷兰殖民军和他们作战的时候,就用屎朝他们劈面掷去,使他们望风而逃。王小波也不惧和别人讨论文化问题,但“道德的非难如飞来的粪便一样”使他胆寒。在文化领域,就有着这种让人胆寒的气味。

同类推荐
  • 心理乔布斯

    心理乔布斯

    在这个人算不上长的一生中,充满了成功与失败的纠结,怒放与凋零的轮回。他的成功导致了他的失败,他的失败又成就了他更大的成功。他想控制一切,他认为自己能控制一切。他不在乎伤害任何一个人,他不在乎摧毁任何一段关系。在他的身上,伟大与卑劣同时并存。但幸运的是,他的伟大最终战胜了卑劣。从此,这世上多了一个值得永远缅怀的名字--史蒂夫·乔布斯。
  •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史诗:民族英雄赞歌

    本书主要介绍了四大英雄史诗与其内涵。包括《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华抱山》,其中有饱含浪漫主义色彩的史诗、融入史诗的藏族英雄形象、为理想天堂宝木巴而战斗、融入战斗精神的英雄史诗、饱含英雄情怀的传奇故事、为了正义七次远征出战、玛纳斯后代的英雄事迹等内容。
  • 罗斯福(名人传记丛书)

    罗斯福(名人传记丛书)

    本书讲述了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的事迹。身残志坚的罗斯福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世界秩序重建中发挥了重要影响,被评为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与华盛顿、林肯齐名。
  • 杨子荣传记

    杨子荣传记

    一个民族不能没有英雄,否则这个民族就不会强大。当国家危难之时,懦弱者选择了逃避、妥协甚至投降,英雄们却挺身而出,用热血捍卫民族的尊严,人民的幸福。本书详细地记录了英雄模范人物杨子荣不平凡的一生,再现了他非凡的人格魅力和精神世界。
  • 大唐女人

    大唐女人

    为了权利,本性刚强果断的媚娘武则天变得丧心痛狂,毫无人性残忍至极。先是把自己的亲姐姐韩国夫人当成了美丽的诱饵,以迷惑皇帝无心于政事……
热门推荐
  • 多情王爷缠王妃

    多情王爷缠王妃

    时而精明,又时而迷糊的她,身边总是围绕着他们。哥哥?可以!兄弟?没问题!恋人?不行!相公?不可以!每每只要想与她更近一步,最后换来的都是她的远离。周围的人换了又换。咦?原来还有一人始终在她身边。永远对她露出那开心纯真的笑容。她可以与他永远这样无负担的相处下去吧?
  • EXO之挚爱

    EXO之挚爱

    爱是一杯岁月的酒,醉了心,是一曲忧伤的歌,缤纷了生命。情是那抹握在手心里的暖,无需天长地久的誓言,不用海枯石烂的期许,牵着你的手就是生命里最美的风景。我的挚爱。
  • 小人国历险记

    小人国历险记

    我出生在一个并不富裕的家庭里,五兄弟中排行老三。在剑桥大学读了三年后,给伦敦一位著名医生当助手。我从小喜欢航海,决心做一名船医。我费尽口舌,终于说服了父亲,同意让我出海。从此,我开始了惊心动魄的航海生涯……
  • 佛说未生冤经

    佛说未生冤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天刺间

    圣天刺间

    刺间,芯片。神秘的芯片为何拥有神秘莫测的力量?刺客,黑夜里的王者,阴影里的独行者
  • 御赐王妃风华绝代

    御赐王妃风华绝代

    她年方十六,还未敢有人上门提亲,大将军静郝听从二夫人玉青昔的话将静瑶嫁于穷山僻壤里,不曾想,一道令整个王国沸腾的圣旨就在此时颁布了,竟是要将静瑶赐予逸王做正妃!世人皆叹静瑶会是逸王人生中不可磨灭的污点,却不知这桩婚事是逸王自己求的。
  • 一世留恋

    一世留恋

    有现代最强医生的——素婉婉,被助手所害,一命呜呼。但真的死了吗?不,当她醒来后已经不是所谓的素婉婉了,而是将军府的嫡女——苏颜。苏颜是将军府嫡女,8岁,从小身体不好,不能剧烈活动。但却是个大好人,经常接济穷人,名声很好。这次却因为在床前摔了一跤,头撞上床头,一命归西。呵呵,柔弱少女?看这位所谓的“柔弱少女”是如何玩遍灵仙大陆的!
  • 佛说猘狗经

    佛说猘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咒鸦

    咒鸦

    兽不以龙为尊,纪年起于四方兽“白虎逆牙”启智记。大魔天三千四百五十六年,逆牙开巨齿山领万兽自成一族,占云台八极拒天神氏于西门,后大神尊斩逆牙于泽海,兽族崩为万部,势衰逐流于西陆大荒。自此,神、魂二族各领大地三万年。再后来,神分七氏,魂有三宗,人族逾数百国。而曾经的万部兽族,或低下骄傲的头颅苟蜷于西野,偏安一隅村落。或如力擎万倾的修破离大君,纵狼驱虎,挞伐天下,持逆牙辉耀不落于烽火。
  •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

    《上下五千年》是作者为高级中学的学生所作的历史教科书。《上下五千年》采用白话形式,叙述亦力求其具体,少作概括之辞,是当年使用面较广,发行量最大的一部高中历史教科书。《上下五千年》涉及历史、地理等方面的专门知识,都是一般工具书里不易查到的,全书用简捷流畅的文字叙述从远古到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历史大势、制度沿革、文化发展,终篇则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依归。通贯各时代,周瞻各领域,一部中国历史的大百科全书,贯通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至民国等各个时代,涵盖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社会、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