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自我反省的人,最大的回馈就是不断地成长与进步。年纪愈大,收获就愈多。“虚怀若谷”将是有自省能力的人的最终面貌。
不要留在舒适区
创业这十年的成长、见识超乎自己的预期,令我享受着苦尽甘来的自在。现在想来,真要感谢自己当年放弃了舒适、听从内心声音的勇气。
人生真是一段奇妙的旅程,我会创业这件事情,并不是在计划之中,结果却走出了人生意外的风景。
创业,是一条看似浪漫却艰辛的旅程。成功之前,是心灵最不自由的一条不归路;然而成功之后,却又享有了财务上以及生活上的至上自由,真是奇妙。
我在创业前的一份工作,是在当时台湾最大的一家计算机主机板制造公司上班,负责全球营销企划业务。当时这家公司业务如日中天,上市前的股价已被喊到一股上百元。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产业里,我是公司里唯一的女性主管,掌管公司形象、广告、公关、参展、文宣品等软性事务。钱多、事少,加上有一个优秀的团队一起共事,实在是人人钦羡的工作。那时候预算充分、人事自己编列、协力厂商极尽巴结,真的是舒适得没什么好抱怨的。但那时,我却隐隐觉得有危机感。我的不安分因子开始作祟,不想就此在温室中舒服地“死去”。
于是我很快辞掉了工作,把手上即将上市的千万股票还给公司,冒险去也!那时候,家人及身边的朋友都骂我“头壳坏去”。因为当时经济极不景气,我却完全没有“骑驴找马”。结果马没着落,驴也跑了。奇怪的是,当时却一点也不害怕,置之死地而后生,总觉得上天总会给人一条出路。
我本来为了让时间更有弹性,开办了工作室,希望可以一边兼顾小孩,一边赚钱养家。岂料一做下去却没完没了,原本以为生活可以更自由,却没想到创业的责任感逼着你更卖力地工作,工作时间变成“7-11”还不够,连睡觉时想的都是客户与企划案。不仅时间没有了弹性,连心灵都被工作占据了。但很奇怪,这样没日没夜的努力却也心甘情愿,自己主导自己的快乐。
十多年来,创业带给我的冒险、惊喜、挫折、辛苦、学习、成长,真是不可言喻。这十年的成长、见识超乎自己的预期,令我享受着苦尽甘来的自在。现在想来,真要感谢自己当年放弃了舒适、听从内心声音的勇气。
舒适区就像一贴甜甜的毒药,让我们不知不觉地沉溺在其中。时间久了,就会悄悄侵蚀我们的“健康”,惊觉时已无法再闯荡江湖。太舒服的人生缺乏起伏,不要贪图一时的享受而停滞不前,让我们的人生风景多一点挫折与惊喜,才能拥有丰富变化的景致!
后记:喜欢稳定、害怕冒险的男人虽然安全,但是一成不变就像一出没有高潮的电影,总是少了些趣味。
无招胜有招
我其实只有一招,就是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我从不跟同业的朋友耳语,因为我认识业界的人不多;而我也甚少在晚上与客户应酬,因为我不善交际。
通常机关算尽,还不如傻傻笨笨的。
十五六年前独自创业到现在,虽然辛苦挫折不断,但是我算是少数业界的幸运儿,还可以持续着自己喜爱的工作。当年有些跟我同时期创业的同业朋友,有的已经改行了、有的把公司结束到客户端做事。我一路走来,冷暖自知。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坚持只做高科技产业的公关,被同业笑称“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被打赌营运绝对不会超过三个月。结果幸运地搭上科技趋势的顺风车,营运逐渐上轨道。后来跟全球几家科技公关集团策略联盟,展开我与国际公关集团合作的滥觞,不久被奥美公关集团找上,邀请加入其家族。这期间我的眼界大开,了解国际集团运作的专业要求与人才的丰富,我偷偷地在学习,一直到现在,我仍然觉得这行业是学习不尽的宝库。
可能有人觉得我走得太顺遂,太不合乎常理了,于是有人在传言:“丁菱娟一定是个厉害的角色,听说大部分的科技客户都跑到他们家了”、“丁菱娟一定是精明到不行,否则不可能把公司卖给奥美……”这些传言把我塑造成精明厉害的角色,更有甚者,他们说:“与丁菱娟谈判的时候要特别小心,因为她有很多招数,防不胜防。”
多年前,一位协力厂商跟我谈合作的条件,我半小时之内听完他的简报,问了几个问题,就答应跟他合作,没有任何附带条件。他愣了一下,问我怎么可能这么容易?!我问他有什么疑问吗?他回答,听说跟我谈判要非常小心,因为我是一个很有“策略”、很有“招数”的人,因此他准备了好几套剧本,没想到却通通派不上用场。我笑着跟他说,我的招叫做“无招胜有招”,他愣了好几秒钟。
我觉得好笑,也享受被“误解”的乐趣。我其实只有一招,就是脚踏实地地往前走。我从不跟同业的朋友耳语,因为我认识业界的人不多;而我也甚少在晚上与客户应酬,因为我不善交际。我想会有上面那些揣测与传言,可能是因为我违背一般人对公关公司老板的看法——长袖善舞、舌灿莲花吧!也或许是因为我的行为不合乎“常规”,才会让很多人觉得“看不懂我”。
打从创业一开始,我就知道在尔虞我诈的世界里,我不是那块料。遇上那些擅长操作此类的人,我不可能超越他们。因此能够不受干扰的唯一办法,就是不庸人自扰、不去想对策、坚定自己该做的持续向前。后来事实证明,机关算尽的人把时间都放在“算计”上,于是聪明才智全花在如何防堵他人而忽略了业务本身,模糊了目标;而生性笨拙单纯的人,像龟兔赛跑的乌龟一样,不受干扰地往前走,最后反而达成目标。这个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在职场上,真能看懂的还不多。
金庸小说中,机关算尽的杨康终究不如傻傻笨笨的郭靖,就是这个道理。
后记:有时候脚踏实地、没有心机、看起来笨笨傻傻的男人,反而更能得到女人的青睐。因为女人已经厌倦了那些舌灿莲花、言行不一致的男人了。
知识见识胆识
知识是工作的基本养分,有了知识,专业才有所依靠;见识是眼界的展开,有了见识,经验的累积与格局才有往上的空间;胆识是冒险与勇气的展现,也是机会莅临的重大契机。
创业这件事情,从来就不在我人生计划里。当时误打误撞地开立了公司,没有想太多,就一头栽进了这个浪漫的陷阱。但一路走来,才知自己才疏学浅,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了。还好老天爷保佑,太多有惊无险的过程都已成为人生的插曲;事后想想,真替自己捏把冷汗,因为好几次公司都可能因此关门大吉。
敢于尝试是我的个性特点,一旦有了想法,就会快快地行动,不想太多。一时有错也是边做边修正、调整。虽然也有所学习,但这样累积来的经验其实只是“游击战”的做法,到底怎么成功、怎么失败,都只是一种机缘巧合或凭直觉的结果。由于这种经验无法累积成为一种知识或机制而被传承下去,走到后来,知识的落差竟成为我维系公司永续发展最大的绊脚石。
创业初期,曾有一位知名外商的亚太区美国籍总裁来台,与我面试并洽谈合约的可能性。谈完之后,他要我拿出基本合约给他参考,我说今天并没有准备。他很讶异地说:“如果我说等会儿要赶飞机,你不是失去一次与我签约的机会。因为我可能会改变心意。”他告诫我,每一次与客户碰面,都要做最充足的准备。他今天愿意与我合作,并不是因为我特别专业,而只是有其他方面的考虑……当下,我有如遭到当头棒喝。
一位前辈看着我一路冲冲撞撞,好心地告诉我:在社会上做事,一定要具备知识、见识与胆识,才能有所成就。知识是工作的基本养分,有了知识,专业才有所依靠;见识是眼界的展开,有了见识,经验的累积与格局才有往上的空间;胆识是冒险与勇气的展现,也是机会莅临的重大契机。
这位前辈说,大部分的人总是先具备知识,再拥有见识,最后才能获得胆识,去做困难的决定;而我却颠倒过来了——先有胆识,再有见识,最后才补足知识。在创业的历程上,这似乎很令人捏把冷汗。难怪以前我说服客户时,在理论基础上总是觉得有点虚。
我知道,要经营一家公司,绝不是靠自己这种花拳绣腿就可以驰骋江湖的;唯有扎实的功夫、专业的知识、加上公司的品牌,才能立足市场,取得客户信任。因此这十多年来,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成为我一直努力的目标。但知识是如此博大精深,如何去芜存菁,吸收日月精华让自己功力大增,似乎也没有快捷方式。因此我定出“内圣”与“外王”两项策略。
“内圣”是从自身做起,积极地阅读群书。在初期,任何企管、经营、策略、公关、品牌、愿景的书籍,我都不放过;而到后期,反而是文学、哲学、易经、艺术、美学的书籍成为我的最爱。有时非专业性的阅读,在观念上带给我的帮助更多。最重要的是,我养成的读书习惯变成了一种积累知识的快乐嗜好,我从中得到了快乐的成长。
但内圣之道毕竟太缓慢,无法及时支持公司的成长。于是我的“外王”策略就是将公司的利益与他人分享,最终加入全球传播业最重知识的奥美集团,得以分享全球最新的工具、知识,进而提升公司员工的专业质量。借力使力,令公司从有限的资源中得到最大的助力。
知识、见识与胆识,是修身与工作很重要的三项利器。我现在的体会是,从哪里开始都不是问题,最重要的是万流归宗。一旦“三识”补齐,人就有了力量,而且是扎实的力量。
后记:男人的魅力在于这“三识”,女人也不要妄自菲薄。即便是家庭主妇也不要足不出户,应该要多阅读、多参与社会活动,像义工或社团,才能不与社会脱节,成为快乐、健康的成熟女人。
用纪律换取更多自由
自己当老板好像没人管,但是没人管就比较轻松吗?企业经营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吗?答案显然没有这么乐观。
多年前,在我把公司并购给奥美集团之后,很多人朋友笑我不值得,他们的论调是年过40以后,应该生活越来越自在、随心所欲,干嘛没事找个老板来管自己?尤其很多人觉得,在外资公司工作缚手缚脚,没有自主权,什么都要总部批准,简直没自由可言。
话似乎说得没错,自己当老板好像没人管,但是没人管就比较轻松吗?企业经营真的可以随心所欲吗?答案显然没有这么乐观。
我的心得是,任何组织或企业的经营都要有一个系统架构,在这个大框架下,我越符合游戏规则,就越能随心所欲。事实上,在奥美集团并购我的公司以后,我见识到跨国公司如何管理全球分公司财务的纪律与预算控管的能力,可以说大开眼界。在总公司的辅导之下,我们几乎每年预估来年的营收与获利时,都可以非常精准,不会有太大的差距。这在我创业期间自己做财务管理时,是无法想象与做到的。
因为我自己做老板时非常地随性——今天多接到新生意,就多发一些奖金,多办一些员工活动;加薪呢,只要大家高兴就好,完全没有预算的概念。所以到年底到底会赚多少钱,完全凭老天爷的恩赐,自己从来没有预估准确,只是直觉预知“应该会赚钱”就好了。到后来,我才知道当时会赚钱还真是运气,绝不是能力。
但这几年在跨国公司的训练之下,我已经很清楚财务报表的每个数字的真正意义,以及预算精准的重要性。我知道把政经情势、景气指标以及今年表现当作基准点考虑进去,计算出明年的营收与获利状况,并且做成长的计划。倘若计划要成长20%,那我就得想哪个市场或哪个领域可以增加新生意?要用什么赢的策略?现有的人力够不够?应该要延揽什么样的人才?因应成长该要做什么投资?有什么风险?现有的生意明年可以有几成把握?多出来的生意减掉花费或投资,应该要有多少转成获利?……像这些因素都要精细地计算之后,有其逻辑性,计划才会被批准。批准以后,每个月、每一季都会作差异分析及评估,提醒我们管理者如何做业务的修正。就这样几年下来,我的预估结果几乎没有意外,让我在经营生意时更笃定。我十分清楚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知道什么时候该加码或等待,知道如何规避风险,这是我一辈子最宝贵的经验。
我知道有一些高阶人员觉得,外商公司用这样的财务制度来控制当地经理人,实在是过分且啰嗦。但换个角度想,外商公司若没有这样的制度,如何去管理全球几百个分公司?又如何能授权当地经理人经营业务?我觉得,只要把财务的纪律管理好,符合总公司的期望,我反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包括人事自由、业务自由、管理自由;况且跨国企业所提供的网络、舞台、视野、教育训练,更是金钱换不到的,也是个人成长所企盼追求的机会。所以何需作茧自缚、怨东怨西呢?
我常笑说,以前自己做老板的时候只能收别人的辞呈,其实是乱郁悴的,现在有一个老板可以递辞呈其实是再也幸福不过的事。用纪律换取更大的自由,这是我在外商公司的体会。
后记:能够自律的人,才能拥有真正的自由,因为他做事老板放心,没有人需要管他。做母亲的,通常也是这样管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