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都是社会性的动物,因此需要彼此交往和相互理解、相互支持而生存。而与人交往,最难做到的就是交心,惟其如此,真诚更是一剂不可或缺的良药。但有时也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救蛇之后反被蛇咬。这时不妨留条底线,来点中庸之道。然而上司的脸色、同事的眼光、朋友的喜怒你又不得不看,如何是好?社交的方圆尺度,玩转了你可以八面来风;玩死了,你只有腹背受敌。
你有多少人情存款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多一个朋友多条路。要想人爱己,己须先爱人。若我们平时多存有乐善好施、成人之美的心思,就能为自己多储存些人情的债权。这就如同一个人为防不测,须养成“储蓄”的习惯,这甚至会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得到好处,正所谓“前世修来的福分”。
不妨让自己“债台高筑”
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相报
你送朋友一个人情,朋友便欠了你一个人情,他是定要回报的,因为这是人之常情。有人会觉得,这样一往一来,仿佛商品交易,其实不尽然。人情的偿还,不是现场的交易,钱物两清,咱们两讫了,那样太没人情味。
钱钟书先生的一生过得比较平和,但困居上海写《围城》的时候,也窘迫过一阵。辞退保姆后,由夫人杨绛操持家务,所谓“卷袖围裙为口忙”。那时他的学术文稿没人买,于是他写小说的动机里就多少掺进了挣钱养家的成分,但一天500字的精耕细作,却又绝对不是商业性的写作速度。恰巧这时黄佐临导演上演了杨绛的四幕喜剧《称心如意》和五幕喜剧《弄假成真》,并及时支付了酬金,才使钱家渡过了难关。时隔多年,黄佐临导演之女黄蜀芹之所以独得钱钟书亲允,开拍电视连续剧《围城》,实因她怀揣老爸一封亲笔信的缘故。钱钟书是个别人为他做了事他一辈子都记着的人,黄佐临40多年前的义助,钱钟书多年后还不忘回报。黄佐临导演在当时不会想得那么远,那么功利。但后世之事却给了他作为好施之人一个不小的回报。
究竟怎样去结得人情,并无成规。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忍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一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对于一个执迷不悟的浪子,一次促膝交心的帮助可能会使他建立做人的尊严和自信,或许在悬崖前勒马之后奔驰于希望的原野,成为一名勇士。对一个陌生人很随意的一次帮助,可能也会使那个陌生人突然悟到善良的难得和真情的可贵,说不定他看到有人遇到难处时,他会很快从自己曾经被人帮助的回忆中汲取勇气和仁慈。其实,人在旅途,既需要别人的帮助,又需要帮助别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助人就是积善,助人就是助己。
也许没有比帮助这一善举更能体现一个人宽广的胸怀和慷慨的气度了。不要小看对一个失意的人说一句暖心的话,对一个将倒的人轻轻扶一把,对一个无望的人赋予一个真挚的信任。也许自己什么都没失去,而对一个需要帮助的人来说,也许就是醒悟,就是支持,就是宽慰。相反,不肯帮助人,总是太看重自己丝丝缕缕的得失,这样的人目光中不免闪烁着麻木的神色,心中也会不时地泛起一些阴暗的沉渣。别人的困难,他可当作自己得意的资本;别人的失败,他可化作安慰自己的笑料;别人伸出求援的手,他会冷冷地推开;别人痛苦地呻吟,他却无动于衷。至于路遇不平,更是不会拔刀相助,就是见死不救,也许他还会有十足的理由。
也许这样的人没有给人帮助倒是其次,可怕的是他不仅可能堕落成一个无情的人,而且还会沦落为一个可怜的人。因为他的心除了只能容下一个可怜的自己,整个世界都无需关注和关心,其实,他也在一步步堵死自己所有可能的路,同时也在拒绝所有可能的帮助。
战国时代有个名叫中山的小国。有一次,中山的国君设宴款待国内的名士。当时正巧羊肉羹不够了,无法让在场的人全都喝到。有一个没有喝到羊肉羹的人叫司马子期,此人因此怀恨在心,到楚国劝楚王攻打中山国。中山被攻破,国王被迫逃到国外。他逃走时发现有两个人手拿武器跟随他,便问:“你们来干什么?”两个人回答:“从前有一个人曾因获得您赐予的一壶食物而免于饿死,我们就是他的儿子。父亲临死前嘱咐,中山有任何事变,我们必须竭尽全力,甚至不惜以死报效国王。”
中山国君听后,感叹地说:“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而失国矣。”即给不在乎数量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施怨不在乎深浅,而在于是否伤了别人的心。我因为一杯羊肉羹而亡国,却由于一壶食物而得到两位勇士。
这段小故事,告诉我们人际关系的微妙。
朋友之间的沟通是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其真谛在于心灵的沟通。古语说,君子以淡泊相亲,小人以利益相亲。真正的朋友,其关系绝不能以利益来维系,那样只能是为人们所唾弃的“酒肉朋友”。君子之交,应重在心灵的交流。
丈量人际交往中的“情感尺度”
一旦你学会依照自己的选择控制情感,你就踏上了一条通向了一条“成熟练达”的情感道路。
朋友之间物质上的交往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人害怕朋友送礼时的笑脸,尤其是重礼,因为那将意味着同情或者是深厚友情的暗示。如果礼物带给朋友的是自卑、压抑或无法回报的沉重,那么友谊是否可以采取“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态度呢?
人际交往要有所保留,初人社交圈中的人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好事一次做尽”,以为自己全心全意为对方做事会使关系融洽、密切。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人不能一味接受别人的付出,否则心理会感到不平衡。“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这也是为了使关系平衡的一种做法。如果好事一次做尽,使人感到无法回报或没有机会回报的时候,愧疚感就会让受惠的一方选择疏远。留有余地,好事不应一次做尽,这也许是平衡人际关系的重要准则。
留有余地,适当地保持距离,因为彼此心灵都需要一点空间。如果你想帮助别人,而且想和别人维持长久的关系,那么不妨适当地给别人一个机会,让别人有所回报,不至于因为内心的压力而疏远了双方的关系。而“过度投资”,不给对方喘息的机会,就会让对方的心灵窒息。留有余地,彼此才能自由畅快地呼吸。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讨人喜欢,更希望被人爱。我们也想使自己在别人心目中有地位、有分量,希望受到重视,拥有可以谈心、能够甘苦与共的朋友。有许多报章杂志都曾告诉过我们如何才能使自己受人欢迎。他们告诉我们的方法是,要先使自己变得可爱些才会被人所喜爱,所以不要去顶撞别人,要对他们说他们想听的话,与同事相处要表现得世故点,回到家中要随和些。
若想使自己被人喜欢,就应该努力培养自己的优点,再以这些特质本身为出发点去好好地发展,不要只图接受别人的赞美。若只是想借此而出名,不但不会成功,而且根本得不到什么快乐!
“相交满天下,知心有几人”,这是人们对朋友易交、知己难寻的慨叹,值得我们在与人的交往过程中认真思考。
借船过河有诀窍
实现理想的过程非常复杂,仅凭自己的能力。往往是不能如愿以偿的。这就需要我们借助一定的外力。怎么个借法,还是有一定技巧和智慧的。
在清朝末年曾有这样一个故事:左宗棠的好友有个儿子,名叫黄兰阶,在福建候补知县多年也没候到实缺。他见别人都有大官写推荐信,想到父亲生前与左宗棠很要好,就跑到北京来找左宗棠。左宗棠见了故人之子,十分客气,但当黄兰阶一提出想让他写推荐信给福建总督时,顿时就变了脸,几句话就将黄兰阶打发走了。
黄兰阶又气又恨,离开左相府,就闲踱到琉璃厂看书画散心。忽然,他见到一个小店老板学写左宗棠的字体,十分逼真,心中一动,想出一条妙计。他让店主写柄扇子,落了款,得意洋洋地摇回福州。
这天,是参见总督的日子,黄兰阶手摇纸扇,径直走到总督堂上,总督见了很奇怪,问:“外面很热吗?都立秋了,老兄还拿扇子摇个不停。”
黄兰阶把扇子一晃:“不瞒大帅说,外边天气并不太热,只是我这柄扇是我此次进京,左宗棠大人亲送的,所以舍不得放手。”
总督吃了一惊,心想:我以为这姓黄的没有后台,所以候补几年也没任命他实缺,不想他却有这么个大后台。左宗棠天天跟皇上见面,他若恨我,只消在皇上面前说个一句半句,我可就吃不住了。总督要过黄兰阶扇子仔细察看,确系左宗棠笔迹,一点不差。他将扇子还与黄兰阶,闷闷不乐地回到后堂,找到师爷商议此事,第二天就给黄兰阶挂牌任了知县。
黄兰阶不几年就升到四品道台。总督一次进京,见了左宗棠,讨好地说:“宗棠大人故友之子黄兰阶,如今在敝省当了道台了。”
左宗棠笑道:“是嘛!那次他来找我,我就对他说:‘只要有本事,自有识货人。’老兄就很识人才嘛!”
黄兰阶能够官拜道台,是以左宗棠这个大贵人为背景,让总督这个小贵人给他升了官,实在是棋高一着的妙招。当然,欺世盗名,瞒天过海,是应该遭受谴责的。但是单从借力的角度,为自己寻求一些贵人作为背景,从而使自己尽快得到提拔,使得英雄有用武之地,却也很值得研究。现结合现代社会的特点,给大家提供几点具体可行的建议。
找寻贵人
所谓贵人,是指在层级组织中职位比你高且能帮助你晋升的人。有时你得费心地去分辨谁具有这种能力。你或许以为,你的晋升几率取决于顶头上司对你的评语好坏,这观念或许是正确的。但是更高的管理阶层可能觉得你的顶头上司已不能再胜任,因而可能不在乎他的推荐和好恶。所以,不要太肤浅,仔细深入观察,你将能找到真正能帮助你晋升的贵人。
争取多位贵人的提拔
多位贵人的共同提拔,可产生乘数的提拔效果(指贵人人数乘以个别提拔效果)。乘数效果的产生,是由于这些贵人在他们的谈话里,不断地互相强化你的优点,因而使他们决心提拔你。假使你只有一个贵人,你便得不到这种强化的效果。所以,拥有多位贵人更容易获得晋升的机会。
以退为进
康庄大道永远是最好的途径,但实际情况往往并非如此。试想你正置身于游泳池内,你努力地往高处的跳水板爬,可是当你爬到半途时,前面有一人爬到一半便已失去勇气,双眼紧闭,死命地抓住栏杆,既不会掉下来,也不再向上爬,而你就是无法超越他,这时,站在跳水板上的朋友虽然拼命为你呐喊加油,结果还是无济于事。
同样地,在工作上的层级组织中,如果你的上一层职位被某一个不胜任者占住,那么你花再多力气或你的贵人再有心提拔你,也都将徒劳无功。为了到达跳水板顶端,你必须迈过那座被堵塞了的阶梯,横越到另一侧没有障碍的阶梯,然后再顺利地爬上顶端。晋升的途中,你必须离开挡路人那条升迁管道,然后从另一个没有阻碍的管道往上晋升。如果那人仍有资格获得晋升,他便不算是挡路人,而你也不必躲开他。只要稍加忍耐多等一些时日,他将获得晋升,届时出现空缺,你的贵人便能立即提拔你。
为自己筹措信任的资本
如何让别人与你心贴心?怎样拆除与人交往中的心灵防护?还是先学学建立自我信用吧!
任何人都应该懂得:人格是一生最重要的资本。要知道,践踏自己的信用无异于在拿自己的人格作典当。一个人要想赢得别人的信任,一定要下极大的决心,花费大量的时间,不断努力才行。
如果你凭着自己良好的品性,能让人在心里默认你、信任你,那么你就有了一项拯救自己的资本。
一个年轻人如果希望闻名世界、流芳百世,他首先要获得人家对他的信任。但是,真正懂得获得别人信任的方法的人真是少之又少。大多数的人都无意中在自己前进的康庄大道上设置了一些障碍,比如有的态度不好,有的缺乏机智,有的不善待人接物,常常使一些有意和他深交的人感到失望。
有些年轻人开始经商时,常常有着这样的看法,即认为一个人的信用是建立在金钱基础上的。一个有钱的人、有雄厚资本的人,就有信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对的。与百万财富比起来,高尚的品格、精明的才干、吃苦耐劳的精神要高贵得多。
任何人都应该努力培植自己良好的名誉,使人们都愿意与你深交,都愿意竭力来帮助你。
如何获得别人的信任呢?以下两点可供借鉴:
首先,必须注意自我修养,善于自我克制,做事必须恳切认真,建立起良好的信誉;应该随时设法纠正自己的缺点;行动要踏实可靠,做到言出必行,与人交易时必须诚实无欺——这是获得别人信任的最重要条件。
其次,一个想要获得他人信任的人,必须老老实实做出业绩来让人看,证明他的确是判断敏锐、才学过人、富于实干的人。所以,如果一个人身上有一笔最可靠的资本——在某一领域有所专长,那么无论他走到哪里,都将受到人们格外的重视。
一个人的习惯也会影响到他的品格,进而影响其日后的发展。有些人原来品格优良,但后来因为沾染了一种恶习,结果再也没有出头之日。很多年轻人一开始很不注意自己的习惯,觉得那只是暂时的小事。但是,久而久之,他可能会因为一些恶习而为人所排挤,到时候可能就后悔莫及。
一个有志拯救自己的人,为了自己的前途,无论如何都要抵制不良的诱惑,在任何诱惑面前都要坚定决心、不为所动,并必须永远善于自我克制。否则,只要稍动邪念,就可能一下子毁掉自己的信用、品格和事业。如果仔细分析一个人失败的原因,就能发现多半是因为他自己有着种种不良的习惯。 一个人一旦失信于人一次,别人下次再也不愿意和他交往或发生贸易往来了。别人宁愿去找信用可靠的人,也不愿再找他,因为他的不守信用可能会生出许多麻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