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644000000002

第2章 中医学概述(1)

在西方医学没有来到我国之前,我们的传统医学不叫“中医”。“中医”一说,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的“有病不治,常得中医”句,意在强调,有病不要乱治,与其被庸医误治,导致“精气内伤”,倒不如不去治疗,有时还可以自愈,得个平稳安全,常常如同得到一个中等水平的医生。这并不是提倡有病不治,对患者而言,可以理解为有病不能乱投医,对医生而言,要能辨明病机,对症下药。现代意义上的“中医”一词出现在近200年间,19世纪20年代,英国东印度公司有个叫郭雷枢的传教士,也是一个眼科医生,开了家所谓的眼科医院,并且免费给人治疗,他提出的观点就是所谓的以医传教,他在1832年第一次提出了“中医师”这个概念,从此以后,“中医”的称谓越来越多,相对“西医”来讲,中国的医学就称为“中医”。

中医不是西医的辅助,而是我们独有的医学。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当人类历史上出现大的瘟疫和其他疾病、人类面临灭绝危险时,是中医解决了疾病带来的灾难和痛苦,保障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中医已经成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已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回首西医来到中国的这200年,虽然我国的医疗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但我们绝不能松懈了对中医的传承,而要在透彻掌握中医精华的基础上,汲取其他医学的长处,使中医更加强大,继续唱响中医学的主旋律。

1.1中医起源

谈起中医的起源,总是带有一些神话色彩。古时和“中医”相关的称谓有“岐黄之术”“杏林”“悬壶”“青囊”等,这些称谓都与中医的起源有关。

“岐黄之术”一词中,“黄”指的是轩辕黄帝,“岐”是指他的臣子岐伯。相传黄帝常与岐伯、雷公等臣子坐在一起探讨医学的相关问题,对疾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等原理提出问题,并对这些问题做出解答,予以阐明,其中的很多内容都记载于《黄帝内经》这部医学著作中。后世出于对黄帝、岐伯的尊崇,遂将“岐黄之术”指代中医医术,并认为《黄帝内经》是中医药学理论的渊源,是最权威的中医经典著作。直至今天,《黄帝内经》中的中医药理论对医学的发展仍有较高的指导意义。

“杏林”一词是中医界的代称,医家往往喜欢以“杏林中人”自称。传说“杏林”一词最初与汉末名医董奉有关。在诸多有关董奉传奇般的事迹中,最有影响的是他在庐山行医济世的故事。董奉曾长期隐居在江西庐山南麓,他很热心地为山民诊病治病,但行医时从不向山民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个重病患者时,就让这家人在山坡上栽5颗杏树;看好一个轻病患者时,就让这家人栽一颗杏树。董奉行医济世的事情很快就在民间传扬开来,很多患者闻讯前来求治,而董奉均让他们以栽杏作为医酬。几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10余万株。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成粮食用来救济庐山贫苦百姓和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救助的百姓多达2万余人。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庐山一带百姓的敬仰,在董奉先去后,百姓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仁慈的大医。后来人们又在董奉隐居处修建了杏坛、真人坛、报仙坛,以纪念董奉。于是,“杏林”一词渐渐成为医家的专用名词,人们喜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这类的话语来赞美像董奉一样具有高尚医德的苍生大医。

1中医学概述

“悬壶”的说法来源于“悬壶济世”这一典故。相传河南汝南的费长房在街上看到一卖药老者,这老者身边的竹竿上总挂着一个葫芦,在路人散后天黑的时候,老者就跳入葫芦中。为弄清底细,费长房用酒款待老者,老者知其用意便约他一起进入了葫芦中,原来葫芦里别有洞天,好似进了仙境。费长房在那里拜老者为师,学修仙之道。当费长房返回故里时,能医百病、驱瘟疫、令人起死回生,成为当时的名医。他为了纪念老者,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这一典故流传甚广,至今人们日常生活中还有“你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样的俗语。如今,虽然中医大夫“悬壶”已很少见到,但“悬壶”这一说法保留了下来。

“青囊”代指中医,是中医的别名,现在知此名字并使用的人很少。“青囊”的来源与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有关。相传,华佗在牢狱之中曾得到一位狱吏的照顾,在被杀前,华佗为报这个狱吏的酒肉侍奉之恩,将装满一青囊的医书送给狱吏。华佗死后,狱吏学习华佗的医书并开始行医,使华佗的部分医术流传下来,据此,后人称中医为“青囊”。

“岐黄之术”“杏林”“悬壶”“青囊”等称谓为中医的起源罩上了神秘的光环,如同医学源于神灵、源于圣人学说一样,无限夸大了杰出人物的某些作为和贡献,甚至神化。实际上源于圣人的学说反映了上古不同氏族群体在与疾病斗争的实践中对中医药经验的积累和贡献,神农和黄帝等不过是这些氏族群体的代名词。

在中医起源的观点中,中医源于动物的本能和社会实践或许更具有说服力。动物在其生活中,具有克服疼痛、保护生命的本能,从而产生了某些自疗行为,如犬病吃草催吐、猫食瓦松以解蜂蜇、水牛入水以解热避蚊、非洲熊食菖蒲治病、老鼠受毒饮水泥等。人也具有求生和保护生命的本能。人在遇到疾病和意外创伤时,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探求解除痛苦的方法,并能通过观察思考,把这种经验积累起来,使这种本能行为逐渐深化成了有意识的实践。经过长期的生活实践,人们逐渐认识了一些植物的形态,了解了哪些对人有利、哪些对人有害,就这样积累了一些植物药知识,在以后的实践中,又逐渐认识了动物药和矿物药。新石器时代,人类掌握了磨制技术,有了砭石,用来切割痈疡、放血排脓、按摩、热熨等,这也为以后发展起来的针灸、中医外科打下了基础。原始人类在与猛兽的搏斗中,难免受伤,对于由此出现的疼痛肿胀、体表出血等,自然会用手抚摩、按压伤处,也可能用苔藓、树皮、泥土、捣烂的草茎或树叶等涂敷伤口,时间长了就发现了一些能够治外伤的药,从而形成了最早的按摩术和止血法。有了火以后,人们发现用热的石块或沙土敷在身体某一部位除能取暖外还能缓解疼痛,这就形成了原始的热熨法。在用火过程中,难免会有烧烫伤,但也可能意外地发现某些疼痛却随着烧烫伤的发生而消失,于是积累经验,形成了灸法。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医源于巫术。原始社会时,由于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对于外界及自身的种种自然现象不理解,逐步形成原始巫术和宗教。当时人们维持生存是非常艰难的事,就通过神秘的礼仪和狂热的咒语等,以期产生超自然的魔力,来驱除灾祸、祈求狩猎成功和农作物丰收。人们认为,执掌这种活动的人,可以来往于天地、人神、幽明之间,是神灵的使者或化身,也就是最早的巫或巫师。原始社会末期,巫师开始出现职能分别,出现了专门为人驱除疾病的巫医,但巫医驱除疾病并非仅靠巫术,有时也使用医药方法,往往也收到了较好的治疗效果,但被原始人类认为是具有“神灵”的作用。巫医用巫术也用医药方法为人治病,就形成了医巫不分、医巫混杂的现象。古代文献和民族学资料中都可见到这类记载。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是我国医药学取得一定发展后的医方集,然而在现存的280多个医方中却有35方是巫术方(也有人说有29方、32方、30方、36方或34方是巫术方),如:“巢者,侯(候)天甸(电)而两手相靡(摩),向甸(电)祝之,曰:‘东方之王,西方××××主冥冥人星。’二七而已。”本方是对慢性溃疡的治疗:在有雷电大雨时,用两手接雨水擦拭伤口14次,并面向雷电念诵咒语。从某种角度上来衡量,《五十二病方》即是巫医之书。因为书中内容不仅仅是在某些医方中夹杂有宗教迷信的成分,而且这些巫术方分别以与医药方截然不同的面目和性质独立存在着,表现了早期医药中科学与迷信杂糅的特性。医巫不分、医巫混杂的现象,在我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是长期存在的。正因为如此,才使一些学者仅从文献记载这种情况的现象出发,得出了“医源于巫”,即医药学源于巫师和巫术的结论。

以上几种中医起源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中医是一个复杂的知识体系,其起源也不可能是单一因素所能解释清楚的,而是诸多因素综合参与、不断发展的结果。

1.2中医理论中的平衡与和谐

不同学术领域的发展会受到其所在历史时期哲学思想的影响,也因此而具有了不同时代的特色。精气、阴阳和五行学说是对中医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最具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平衡与和谐的理念贯穿在这些学说当中,同时也渗入到中医理论的各个方面。

1.2.1精气学说——宇宙的本原是什么

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运动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的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哲学思想。其基本观点有: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宇宙万物都由精(气)化生,而精(气)或由“道(无)”生,或由“太极”产生,或定义为最原始的物质而称为“元气”;精(气)是运行不息、变化不止的,因而推动和调控了宇宙万事万物的发生、发展与变化;精(气)是宇宙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将宇宙万物联结为一个有机整体。

早在《道德经》中就提到“精”与“气”,曰:“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又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认为万物本身都赋有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就可以生出万物,这些都含有精气学说的萌芽。《吕氏春秋》中对精气有如下的论述:“精气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鸟,与为飞扬;集于走兽,与为流行;集于珠玉,与为精朗;集于树木,与为茂长;集于圣人,与为复明。”也就是说,精气集于某物,某物就产生了能量,具备一定的功能,有物质与功能相统一的思想内涵。《吕氏春秋》还指出:“精气一上一下,圜周复集,无所稽留,故曰天道圆。”明确地把精气作为构成万物的品性,并对精气的运动特性做了精辟的阐发。东汉王充《论衡》曰:“人之所以生者,精气也。”认为精是气的最精微的部分,是构成人体及道德精神的精微之气。《论衡》亦明确提出,元气为天地万物和人类的形体及道德精神的唯一生成本原,将气作为哲学逻辑的最高范畴,确立了“元气一元论”的思想。可见,在古代哲学中精气又称精,是指一种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因而精、气与精气的概念是统一的,即“精气合一”理论,这一理论为《黄帝内经》精气学说的确立奠定了哲学基础。

后世医者将精气学说作为一种思想和方法渗透到中医学中。中医学的精气学说,是研究人体内精、气各自的内涵、来源、分布、功能、相互关系,以及与人体生命相互关系的系统理论。此精气的概念及其生成本原,与古代哲学的精气学说有着根本的不同。中医理论体系接纳了古代哲学精气学说的精髓,与其自身固有的理论和实践相融合,创立了独特的中医学的精气理论。中医理论是建立在其自身的精气学说基础上的。精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又是生命信息的载体和机体各部联系的中介。

人体的构成和活动是靠精气的运动和变化来完成的,所以人体任何一部分的病变都有可能引起身体其他部分的病变。由于万物皆由精气所化,精气可以作为天地万物联系的中介,使天地与万物之间可以相互联系,使万物之间也可以相互感应,所以外界事物和环境的变化也会引起人体的变化,比如天气忽冷忽热你可能会感冒,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你会感觉心情舒畅等。以上概括起来说也是中医上所讲的整体观念的范畴,即人体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这也是中医整体观念在当今健康定义中的体现:健康不仅仅是人体自身生理功能的统一和协调,也包括与自然和谐相处、与社会和谐相处。所以,对疾病的诊断,既要考虑到疾病本身,又要考虑到社会、自然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2.2阴阳学说——天地之道

《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主宰,微妙玄通,其外无形,其动无踪,“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它生成了宇宙并主宰着宇宙的运转,这就是“道生一”。宇宙的不断运动逐渐化生出了阴阳,“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的不断运动就产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三”,“三”以数言,其体就是“气”。“气”源于阴阳而分为阴气与阳气,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出了这宇宙万物,是谓“三生万物”。初生万物之气为“元气”,元气为阴阳二气之合体,如发育成人之受精卵。因此,阴阳二气的运动所产生的万物亦具有阴阳两种属性,正所谓“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同类推荐
  • 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糖尿病防治教育手册

    本书共12章,内容涉及糖尿病流行病学与相关基础知识、糖尿病治疗总则与糖尿病教育、糖尿病心理障碍与日常生活等。
  • 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艺术疗法:操作技法与经典案例

    艺术疗法是一种综合的治疗方法,近几十年来在国外临床心理学实践中非常流行,特别是日本的艺术疗法不仅在理论上,包括操作性比较强的具体治疗技法,目前都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本书是在借鉴、引进和介绍日本艺术疗法的大量理论和实践案例的基础上,结合国内临床心理学实践形成的。全书阐述深入浅出,有极强的可读性和操作性,不仅可为专业研究人员和临床工作者提供诊治参考,也可让普通大众对相关常识和具体应对方法有所了解。
  •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本书内容包括:中医护理学基础理论、中医护理评估基本内容、中医用药护理、针灸疗法及护理、推拿护理技术、内科常见病证护理、妇科常见病证护理、儿科常见病证护理、外科常见病证护理、五官科常见病证护理。
  •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

    《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根据著名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的讲课录音及笔记整理而成。讲述《伤寒杂病论》张仲景医学特点,强调它是有别于《内经》而成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
  • 趣味中医一本通

    趣味中医一本通

    《趣味中医一本通》共分趣话中医、本草传说、悬壶奇案、中医绝技、中医传承、药名诗联、中医成语、谚语养生、文苑医话、名人养生、宫廷秘方、中医诊病12章,语言通俗,事例生动,使读者在轻松阅读间了解千古杏林传奇,博览经典中医名著。认识名药名店名方,领悟中医文化精髓。一卷在手,品味咀嚼,不啻一顿精神美餐。《趣味中医一本通》适合喜爱中医的读者阅读品味。
热门推荐
  • 穿越之绝宠倾城绝色女子

    穿越之绝宠倾城绝色女子

    她顾倾城莫名奇妙的穿越到了莫须有的古代,从开始认识了一群风格不同的男人,在到后来与这些个男人发生一系列故事,最后终究走到一起......他说:与你是一顾且倾城他说:以为,与你再见,我会做到淡然自若;本以为,与你再见,我已将你彻底的遗忘;本以为,与你再见,我会大方一笑,与你问好,随后便擦身而过,不留有任何痕迹;他说:每次与你见面你总是给哟带来惊喜......
  •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晚朝仪

    洪恩灵济真君集福晚朝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红鸾天尊

    红鸾天尊

    红鸾天喜,看我如何踏上无限大道。征服世界,走出一天自己的天道酬勤。
  • 丑女穿越有外挂

    丑女穿越有外挂

    一个土肥圆的高中女生刘丽居然在一夜之间穿越成美貌千金小姐南宫琉璃,还受到众多古装帅哥的青睐,草鸡变凤凰不过如此,怎么有这种天上掉下来的好事?当然,这次古代之旅可不是只有好事,有流氓?踩翻你!有绿茶表?我尽量保证不打你的脸!美男们,快到怀里来!穿越时空,叱诧风云,指点江山甚至傲视众生都不在话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末世蚊皇

    末世蚊皇

    宅男苏言,末世灵魂附在了一只蚊子身上。然而这不是普通的蚊子,而是一只拥有龙皇血脉的荒古巨蚊!至于是龙哔了蚊子,还是蚊子哔了龙...天赋融合,融尽天下血脉,逆天成神!人吃肉,丧尸为什么不可以吃人?人与丧尸,皆分善恶,末世里没有对与错,只有该做不该做!且看苏言如何与小伙伴们,打怪兽,抗军队,灭丧尸,玩转末世的吧!(第十章以后就变回人类了,蚊子躯体只是作为必杀使用。)
  • 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领导干部每天读点经济学

    本书主要介绍经济学基础知识,内容包括事关民生的经济常识、市场运转的经济常识、企业管理的经济常识、国家调控的经济常识、投资理财的经济常识等。
  • 旋风少女4

    旋风少女4

    刚强坚韧的跆拳道少女戚百草,因为养父&师父旧时的比赛丑闻而一直受排挤,又因为揭穿全胜道馆馆主在表演时作弊的行为而被赶,失去居所的百草在好友的帮助下到了松柏道馆寄居,遇见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少年……用勇气淬炼坚强,用纯真磨砺爱情,在青春与梦想的舞台上,百草以最单纯勇敢的心灵一步步成长,一路绽放她独一无二的耀眼光芒……
  • 汉宫春色

    汉宫春色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入世的狐狸精

    入世的狐狸精

    因为憧憬繁华的人类社会,身为一只狐狸精的胡飞依然进入都市寻找属于自己的生活。天真淳朴的他在尔虞我诈的都市中能否保持本心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
  • 生活中来的智慧(大全集)

    生活中来的智慧(大全集)

    本书从家居智慧、饮食智慧、美容智慧、着装智慧、婚恋智慧、育儿智慧、健康智慧、理财智慧、理家智慧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了精彩的阐述,细致的说明,以及深入的分析。语言平实,详略得体,娓娓道来,恰到好处,不愧为一道源自生活的美味智慧大餐。其香气缭绕,令人胃口大开,细细品来,不觉称奇。处处留心皆学问。事实上,处处留心也皆智慧。本书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遇见却又常常忽略的智慧一滴滴采集过来,经过精心的加工处理,使其系统化和理论化。正所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我们才更有兴趣去阅读,也才更容易理解和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