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55500000012

第12章 凤凰风云 (1)

01

天还未亮,王尚质便骑上马驰出了城区,一径往西而去。马是一匹好马,雪练也似的白,浑身无一根杂毛,长嘶一声,便四蹄生烟。他是奉湖南省临时军政委员会之命,去湘西策动陈渠珍和平起

义,为解放军进军西南打开通道。

他既按捺不住的兴奋,却又有几分紧张,他知道自己肩头这担子不轻。这陈渠珍是湘西人,为湘西绥靖公署主任,是受命于蒋介石镇守湘西,拥有好几万兵力,如能策动,自是能免去一场兵灾战火,如不能策动,这要给我军进军西南造成极大的阻碍。他一头想着,便紧张得浑身血管都要爆炸似的。

这时,路两旁树林子里的鸟雀在巢窝里啁啾起来。一团团的浓雾深处出现了金色的曙光,似有似无的山峰露出了黛色的头角。天与地慢慢儿分割开了,一颗酒盏大的启明星从一丛墨绿的树梢跳了出来,它夺目的光焰,把墨绿的树梢染化成了一盘绽放开的芍药花。他抬起脸来,什么也没有说,只是微微一笑。他在想着明天,一个新的正确的行动方案正在心中酝酿。

前面,众山细浪一般腾向远方,腾向天边白云升起来的地方。那里,是云的故乡吗?

02

一天里陈渠珍连接两道电文,一道是华中军政长官白崇禧,任命他为川黔湘鄂四省边区绥靖司令部副司令长官,一道是新任湖南省主席程潜,任命他为湖南省政府委员兼沅陵行署主任。这陈渠珍字玉鍪,五十多岁年纪,脸上却已有了风霜和劳累的皱纹,但仍精神矍铄,目光如炬。

陈渠珍把电文递给参谋长杨之武看:“之武,你看看,这蒋介石已是黔驴技穷了,不败才怪。”

杨之武看完电文问:“怎么省主席又换人了?”

陈渠珍说:“这是因为蒋介石和桂系李宗仁、白崇禧之间矛盾很深,为了制驻武汉的白崇禧,才派了与桂系李、白宿怨很深的程潜来担任长沙绥靖公署主任兼湖南省主席。”

杨之武问:“玉公,你都上任吗?”

陈渠珍有些疲乏的揉揉面颊,叹了口气道:“显然他们是都要利用、拉拢我,但都不能得罪,当然是要上的,时局这么乱,也正好借助他们稳住好湘西。”

“这主意是好,但玉公你可得多加小心。”杨之武不无担心地说。

“唔,这是自然。”陈渠珍点头道,遂又吩咐他:“之武,你赶紧去电话通知,开个团长以上人员会议。”

很快,人员便都到齐。会议室里,有一种如箭在弦、一触即发的紧张气氛。

陈渠珍看了眼大家说:“现在情况紧急,局势一天一个样变化很快,共军节节胜利,已于4月21日渡过长江,并向鄂、湘、赣边区进发,湘鄂川黔四省边区绥靖司令部十万溃军,退入津、澧、常、桃地境,白崇禧几十万军队也由湖北退到湖南,将长官公署设在衡阳,指挥所设在长沙,准备与共军一战。”

一团团长林云啸问:“这白崇禧是不是又要湘西人为他卖命了?”

二团团长戴季韬说:“正是,我受玉公委派,刚在常德参加了湘西绥靖会议,就是要求我们建立一个‘千里人防长城’,使湘西成为反共军营。”

陈渠珍接住说:“我看白崇禧下的是一着糗棋,是挽回不了败局的,现在整个国民党,折将亡师,风雨飘摇。不过,他们还拥有几十万大军,还有西南一隅,也不可轻视。现在形势复杂,要向我们的部队打招呼,目前固守防区,听从命令。”

林云啸却笑了一下,笑得有些奇形怪状:“玉公,别尽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打吧!我们可联合张中宁、张剑初与芷江刘嘉树一起,从共军西部右边出击,夺回泸溪、辰溪。如若不利,我们退到泸溪以上,沿川湘公路,把公路切断,凭高山险水出击,然后再往西南撤退,与国军一道,固守西南。”

“不可!”陈渠珍严肃地说,“不要老是高山险水,今非昔比,白崇禧百万大军,尚能击溃,我们弹丸之区,兵不足万,尚且一盘散沙,与共军抗衡,无异是以卵击石,螳臂挡辕。”

杨之武看着大家说:“我们还是听玉公的为好。”

陈渠珍说:“贺胡子这样的英才,跟随毛泽东,跟随共产党,他贺胡子还倘不及你见识高明?风物需宜放眼量,莫逞一时英雄嘛!”

众人便都点头称是。

林云啸一张脸涨成了酱紫色,遂哑默不语。

03

有人传报有客人来访。

陈渠珍忙出门迎接。来人是一个矮小、精明,三十来岁的中年官员,尖脸宽额,鼻梁上搁一副只做装饰用的金丝平光眼镜,一见陈渠珍便说:“玉公,多年不见,您可不认识我了。”

陈渠珍一愣:“你是——”

来人说:“我是陈靖雄呀,我伯父陈小雅曾在您手下当过秘书,我小时候曾随伯父见过您,还随伯父到您办的保靖十县联合中学读书。”

陈渠珍不禁皱了皱眉,他对陈小雅向来没有过好印象,记得当初任秘书那会,他就看出这人是个趋炎附势的政客,在他被何键撤职软禁在长沙时,这家伙不知怎么居然钻进何键府上去了。但他终究忍住没让心里的这份厌恶在脸上表现出来,只是点头说:“好,好,进屋里坐。”遂又问:“你此次前来有何贵干?”

陈靖雄落座后说:“我这次来是受国防部的委派特回湘西的,一来看望玉公,二是来请教玉公对今后时局有何高见。”

陈渠珍“哦”了一声,沉思了一会道:“高见谈不上,但我以为这次共军横渡长江,进军西南,来势很猛,有不可阻挡之势。目前,国军方面,要看白崇禧指挥的这一次衡宝战役如何,如果失败了,这局棋肯定是输定了,谁也没本事再能翻过来,回天乏术啊!”

“湘西怎么办?”陈靖雄问。

“国防部有何考虑?”陈渠珍反问道。

陈靖雄说:“主持湘西,非玉公莫属。您老南征北战,功勋卓著,又德高望重,万民景仰,只要您振臂一呼,湘西子弟必纷纷响应聚集于您麾下。”

陈渠珍听到这里就沉下脸来,脸孔渐渐打皱,收缩,唇髭也微微地抖动着,淡淡一笑道:“我地处偏僻,一介山村野夫,岂有此般神力?”

陈靖雄竟然未注意到他脸上的变化,仍一个劲地说下去:“玉公,您过谦了,谁不知道,为保护湘西,可是功不可没呀!那次您回湘西,万民夹道欢迎,那场面的热烈,那情景的感人,可是成就一段千古佳话,无人可比呀!玉公如能出面,没有不听命于您的,别说组建一个军,就是组建三个、五个军都足足有余,兵多将广,再加上湘西的特殊地势,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又何惧共军来犯,待国军乘势反攻,中兴之日,可是玉公您功成名就之时呀!”

陈渠珍随即起身道:“呵呵,这功成名就我可是从没有奢望过。这样吧,明天是我三儿子陈和生结婚,客多事忙,恕我就不多陪了。”

陈靖雄面上一红,嘴唇动了动,却又未能说出来,后来做了一个很不自然的手势,微微地苦笑一声,终于只好叹口气。

陈渠珍对他说:“小雅先生与我共事十多年,彼此很好。你此次回去,请替我问你伯父好。”

陈靖雄遂也只得起身,悻悻而去。

04

一日,戴季韬从乾城打来电话:“玉公,省临时军政委员会派王尚质来行署,他说有急事要见玉公,你看他来是不来?”

陈渠珍高兴地说:“欢迎啊,你同他马上就来吧!”

一会,戴季韬陪同王尚质驱车赶来。

这王尚质与贺龙是同乡,都是桑植人,跟贺胡子一样,都是素来为他所敬重。王尚质是个老练稳重之人,着一身整整齐齐的灰布制服,脚下是白袜黑布毛底布鞋,使人感到既朴实,又亲切。他背上还背着一个四方背包,挂着一个小灰布袋子,和所有解放军一样,布袋带子上吊着个小搪瓷碗和一条洗脸毛巾,只有服装的颜色和军人的不同。

陈渠珍忙将他俩迎入客厅。

落座后,王尚质便问:“玉公,8月4号程潜、陈明仁两位将军宣布和平起义的通电,你看到了吗?”

陈渠珍说:“看到了,但我们处在国军的十面包围之中,动作不得,只能心里庆祝。你远道而来,不知有何教导?”

王尚质说:“教导不敢,是来请教。现在中共百万大军挺进西南,不知玉公有何打算?”

陈渠珍迟疑了一下说:“目前我想,离此不远有一苗寨叫太平山,方圆数十里,三面环水,悬崖峭壁,堪称天险。我打算带队前去,备足三年粮食,固守几年,以待时机吧。”

王尚质笑了笑说:“共产党有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坚强领导核心,有明确的纲领,远大的奋斗目标,是符合广大人民利益的。你没听毛泽东主席说吗,我们很快就要在全国胜利了,夺取这个胜利已经是不要很久的时间和不要花费很大的气力了,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陈渠珍狠狠地抽烟,抽了几口,就咳嗽起来,咳得很凶,很吃力。他说:“中国自有传统之道,儒学在中国已行了几千年,用它来治理国家,不是很好吗?”

王尚质说:“玉公,南宋淳熙年间陈亮和朱熹之间的‘王霸义利之辩’你一定知道吧?呵呵,我可是班门弄斧了。”

“这事我知道,但我还是喜欢听你再说一遍。”陈渠珍笑着说。

王尚质便又说道:“陈亮肯定世界的物质性,认为‘道非出于形气之表,而常行于事物之间’,尖锐批评朱熹、陈九渊等人把‘道’当作精神性本体的观念,指出他们脱离具体事物讲‘心’讲‘道’,自以为得孔孟之真传,实际上是‘得其浅者’,未能理解真正的‘道’。他提倡实事实功,力图振作,批判理学空谈及其所造成的萎靡之风。古人尚能如此,我们今人还能囿于成见吗?”

陈渠珍悚然一惊,嘴里嗫嚅道:“孔学不还是在中国施行了几千年嘛!”

同类推荐
  • 情难独钟

    情难独钟

    那是一段情感的起点,是在那个阴冷的冬天。那天,危思和一帮刚进厂的新工铺设电缆时,有个素不相识的姑娘递给他一双帆布手套。故事就从这里开始……
  • 星潮:中国新生代更新代科幻名家新作选

    星潮:中国新生代更新代科幻名家新作选

    一部中国新生代、更新代科幻作家的选集:《星潮——中国新生代更新代科幻名家新作选》的文稿摆在我面前,我看后亢奋不已。中国科幻小说,到了一个井喷的时代。这样的形势并非凭空而来,而是与神州大地万象更新,经济和政治生活飞速发展密切有关。时势造英雄之说,在历尽沧桑的中国科幻小说发展史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 时光曾经震颤过

    时光曾经震颤过

    杨袭,女,1976年出生于黄河口,08年始在《大家》《作品》《黄河文学》《飞天》《山东文学》等文学杂志发表小说。
  • 换一种方式飞行

    换一种方式飞行

    2004年底,张云成的二哥带着他和三哥云鹏来到了北京,在接受了100天的免费治疗无果后,兄弟三人从此开始了与其他北漂一族同样的闯荡生活。从最刚开始租住地下室到在北京西郊卖蔬菜;从被房东赶出到无路可走;从靠摆地摊艰难维持生活到请朋友帮忙开起网店;从有幸获得“感动中国网商奖”到飞赴台湾领取“全球热爱生命奖章”,再到虽生活拮据仍坚持资助贫困学生而与富士康结缘……三兄弟经历了怎样的坎坷曲折与辉煌荣耀?又是什么让三兄弟一直走下去?他们的梦想能否实现,又有哪些人在他们最困苦的时候出现?在苦难的北漂生活中,张云成又经历了怎样的美好爱情?张云成会用细腻的笔触与你娓娓道来,让每一位读者走入他的心灵最深处。
  • 尚神

    尚神

    一本比《鬼吹灯》更玄妙的小说,一本比《盗墓笔记》更让读者欲罢不能的传奇故事。揭开了中国民间传统“尚神”文化的神秘面纱,叙写了一个天生阴阳眼,哑巴少年,斩不断理还乱的传奇人生。
热门推荐
  • 三生倾城为谁谱

    三生倾城为谁谱

    她,失踪已久的天宫之主,他,隐居人世间的魔宫之主,对于人间的七情六欲,他们又懂得多少?他们第一次见面,却是在那么狼狈不堪的场景上相遇,他们会发生什么呢?她为了爱人轮回三世,他为了爱人追她三世,静看他们的甜美爱情吧!
  • 豪门盛宠:冷情总裁的出逃妻

    豪门盛宠:冷情总裁的出逃妻

    新书:《四城名少①总裁作茧自缚》http://novel.hongxiu.com/a/1080750/,求收藏~~认识了他,她才知道什么叫做绝望——她,落小凡,三个月前闪电般嫁入亚洲最大珠宝集团唯一的继承人,墨吟风。但,这一切却只是噩梦的开始——“墨吟风,我们已经离婚了!”“离婚?落小凡,你这辈子妄想!除非我死”他收缩五指,眼睁睁的看着她脸色渐变惨白“或者,你死——”“我不要穿这件。”落小凡抗议。这是什么衣服啊,墨吟风什么品位啊,帮她准备的舞会的礼服像个修女服一样,穿过去,还不丢死人。“家里只有这件,不穿的话就光着过去。”抗议无效,落小凡看着他一张冰山脸,也不敢在吭声。穿上礼服以后,落小凡真是郁闷无比,别人都希望老婆漂漂亮亮,给他们锦上添花,墨吟风每次带她出去,都把她打扮的像个土冒一样。墨吟风看着落小凡这一身包的严严实实的衣服,却是无比满意。笑话,他墨吟风的老婆其他男人想看一眼,连窗子都没有。墨吟风的办公室——墨吟风:“把下午的行程全部取消。”特秘:“可是下午有一个重要的合同要签。”墨吟风头也不抬,面无表情:“推迟”特秘点点头,大boss向来雷厉风行,他说推迟定是有更重要的事情。特秘一本正经“那么,boss,可不可以说一下原因,董事会那边我好有个交代”墨吟风终于抬头,嘴角微勾:“老婆要逛街。”特秘:“……”
  • 龙夜诀

    龙夜诀

    南宫陌,在正与邪之间徘徊。他知道,人必须有自己的理想。有自己的追求。但是,他更相信的是自己的思想与实力。
  • 卡片之胜者为王

    卡片之胜者为王

    一款火爆的游戏,造就了一个竞技场。一场又一场的战斗,造就了无数的英雄,讲诉了无数令人热血沸腾的故事。说到底竞技还是铭刻在人类的血液之中的……
  •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乌有”之义:民国时期的乌托邦想象

    本书通过爬梳和归纳民国时期有关乌托邦思想特质的文学现象,探察乌托邦作为一种思想类型,进入民国时期小说文本后所呈现的叙事形态及其想象方式的差异性和复杂性,以期从文学的角度切入乌托邦功能和意义的研究。
  • 辛弃疾文集4

    辛弃疾文集4

    辛弃疾以其独特的英雄壮志和豪情,极力使气逞辞,以文为词,大为扩展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形成了沉郁豪壮的主体风格,又兼有婉约深曲和清新质朴的格调,可以说熔铸百家,自由挥洒,多姿多彩。
  • 凤囚皇,临天下

    凤囚皇,临天下

    一朝梦醒到他乡,却成贵族弃女。渣男渣女统统来袭?别开玩笑了!她可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大小姐。打得了狼,爬的上墙,还能勾的了皇子!【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给女人的每天一堂人生课

    给女人的每天一堂人生课

    本书共分十二部分:做一个有人缘、善交际的新女性;女人的成熟不是用年龄来证明,而是用智慧来衡量的;合理地规划和利用时问,做高效女人;左右逢源,成为纵横职场的白领丽人;开源节流,用科学的理财方法提高生活品质等。
  • 太古卷轴

    太古卷轴

    金戈铁马,刀光剑影,血雨腥风,只为登上巅峰君临天下千种风情,万般温柔,刻骨销魂,只求片刻温存伴君左右英雄血,美人泪,乱世纵横,试看天下谁与争锋
  • 借我春秋五十年

    借我春秋五十年

    本书是部长篇纪实文学作品,也是作者的又一部宏篇巨著。作品叙述并描写了一个英俊少年从戏剧舞台到政治舞台的人生历程。洋洋洒洒、流畅生动的文字展示着作者精彩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真诚感悟。《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有众多人物形象,立体而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用句时髦的词语——我们很快就与他们“零距离接触”。作者对亲历的数十个文化事件的详细描写真实地揭示了 座城市文化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堪称这座城市的文化记忆。《借我春秋五十年: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配有百余幅历史图片,展现着作者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书稿更加显得生动而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