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4000000037

第37章 “中国的发展非常快”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籍教师露丝·艾伯特女士访谈录

露丝·艾伯特简介

露丝·艾伯特(Ruth Abbott),英国人,教育背景深厚,获Suffolk高等继续教育学院BEC国家文凭,巴黎天主教高等研究学院法语文凭,巴黎时装设计学院服装制版证书,利兹大学Bretton Hall学院剧院设计及工艺荣誉学士,哈德士菲尔德(Huddlesfield)理工学院以英语作为第二外语师资证书。长期担任教师工作。来华前主要在意大利教英语,学生层次从青少年到大学生到不同的社会阶层,科目主要是商务英语和日常英语。2000—2003年作为一名海外志愿服务的英语教师,担任湖北省丹江口市云阳师范学校英语教师,负责教授英语口语、教学法、英语写作和电影研究,并为教师培训课程上了教学法,反响很好。后受聘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英语口语、写作及语法等课程。

艾伯特女士曾就读于多所院校,并长期从事以英语为第二外语的英语教学工作,对教育有自己的见地。她为人热情,工作认真,2006年被浙江省授予“西湖友谊杯”——一项专为在中外交流中做出杰出贡献的外国友人而设的荣誉。

访谈内容

问:您来中国已数年,对中国有什么印象?

答:中国的发展非常快。在英国,所有的发展都是在很漫长的年代里逐步积累形成的,因此英国人比较保守。而在中国,自从改革开放后,社会快速发展。比方说,我们还在使用录音机和随身听的时候,你们已经越过这些,直接开始用iPod了。中国的高科技已经远远跑到我们之前了,但是中国农村妇女生活状况的改变还不是很大。教育也差强人意。

问:您怎么看浙江?

答:浙江在全国肯定属于比较发达的省份,也许是受上海的影响,越来越西化,这也是为什么浙江文化保留较少的原因。我总感觉你们一直在拆拆建建,有的地方几天不去,可能就不认识了。

问:您觉得浙江省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怎么样?

答:从所花费的时间和金钱来看,肯定是高的。浙江省的教育投资与发达国家相比还要高,建了那么多新校区,教室里的设备都很昂贵,几乎每个教室都有电脑、投影仪、展示台、显示器。这在西方很多国家也是不多见的。浙江省的老百姓对高等教育更是重视,为孩子教育花再多钱也在所不惜。

问:您认为浙江高等教育的质量怎么样?

答:大学生们学习很认真,吃苦耐劳,肯花很多时间在学习上。但你们的教育倾向于让学生背东西,因此没有充分发展学生的批判思维,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差一点。不过这主要是由你们的文化所导致的。

问:您认为中国和英国的教育思想有什么不同?

答:我从我教过的学生和在中国的教学经历中了解到,你们比较重视记忆和背诵,强调记住细节。但是当我在读大学的时候,这根本不是我们受教育的目的,除非你读的是药学或者其他理工科,不得不记忆一些东西。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艺术类高校,当时我们学校非常强调批判性思维,重视探究“为什么”和“怎么样”,学校很重视激发和鼓励学生从多种角度、用多种方式思考问题的能力。有的人可能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有的则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样做有助于打开思路,获得新思想,新视角。因此我觉得我们两国有着不同的指标和系统来考核“质量”。我是英国人,但是在法国读过书,我觉得法国的高校和英国很相似。在几百年之前,英、法、德教育系统和中国的很相似,都侧重于强调死记硬背,但是现如今,我们更重视批判性思维。

问:英国大学生的学习目标和中国学生有什么不同吗?

答:完全不一样。我的侄子在读工程设计方面的硕士,他在一个团队中工作,参与很有创造性的项目。他们有导师,但是做事的是他们自己,导师只是负责监督指导。这一点和中国的情况是不同的。如果你在英国学语言,那么第三年的时候,你会被送到使用这种语言的国家去学习,这点非常棒。不过中国的学生人数众多,而且这块费用庞大,因此在中国的可行性不太大。

问:你们的老师会直接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吗?

答:不会,学生们都是从实践中学习积累的。在我们的文化中,老师只是起到辅助学生学习的功能。在英国,老师回答学生说“我不知道”是非常正常的。他们可以给你指明方向,或者纠正你的错误,但是不会直接告诉你答案。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很受重视。而且,老师也应该学会从学生那里学习一些新东西。

问:英国大学老师是怎么教授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的?

答:我想应该尽可能使这些抽象、枯燥的事物变得有意思起来。我注意到一个现象,中国人比较喜欢开会,会议总是很长,而与会的人则坐在后面自己聊天。但是在英国,我们不太开长时间的会议,如果你在别人发言的时候只管自己说话,那会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无礼的行为。但是不管怎么说,发言者都应该竭尽全力使自己的发言有意思、有吸引力。

问:有的课程教授起来会比较有意思,比方说音乐课、美术课,但是有的课程,比方说数学课、物理课,本身就比较抽象,那该如何使它们也生动起来呢?

答:我的高中生物老师是个生物学博士,他常常能使很复杂的事物变简单,非常厉害。我的学生们经常抱怨很多课程很无聊,我觉得这和教育制度也有一定的关系。在湖北,老师们教学上的自由度比较大,但是在这里,教学中的应试成分更多一些,老师们自己规划课程、选择授课内容、选择授课方式的自由度比较有限。当然这里更现代、更发达,但是,规矩也更多一点。学生们有选择课程的权利,但是还是必须在限定的课程规划中选择。而且,教学质量也受到了教学规模的影响,有的班级有80多个学生,学生根本无法在课堂上充分练习。如果要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班级人数必须要缩小一点。不过我觉得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不良习惯比英国的学生少多了,这一点很不错。

问:您觉得浙江高校的学生与英国学生相比在创新上的能力如何?

答:我觉得这里的大学生们在创新上比较不足,但是我想这不是学生们的责任,而是教育的责任。学生们被教授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错误的。在英国,教学更强调批判性思维,老师们侧重于激发学生们的提问能力,鼓励学生们自己寻找多种可能性,而不是直接教他们什么。如果老师直接告诉他们孰对孰错,那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受到限制。世界上并没有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的事物,中国的教育应该更多地培养学生们的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考能力。

西方的文化更强调自我精神,因此每个人都很不一样,大家已经习以为常。但是中国社会的同质化程度更高,人们更倾向于遵从社会认可的规约。有的学生跟我说,如果你是中国人,我可接受不了你的穿衣方式。我觉得中国的社会制度是学生缺乏创新性的原因。

问:英国大学生们一般花多少时间在课内学习上?

答:非常少,在初、高中阶段课内学习的时间多一些,但是到了大学阶段,学生们都更喜欢自主学习,他们组织各种研讨会,参与各种项目,导师会指派给每个人任务,规定完成期限。但是这些工作也都需要团队合作。你需要定期到导师那里汇报工作进展,告诉导师你打算怎么做这个项目,通过哪些步骤完成,导师们会跟你一起商讨并给你反馈意见,给你指导。但是基本上你需要独立完成你自己的一块任务,需要有自主性。

问:您知道,在中国,我们是全民学英语。您能不能从自己作为英语教师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做一个评价?

答:首先,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外国人都对一个问题很不解,那就是,中国是否真的需要让这么多人学习英语吗?比方说,我很喜欢用英语写作,但是我的一个研究生对我说,他可没有办法做到用中文写作,因为他说他们从小到大接受的关于中文方面的教育很有限。我觉得这很悲哀。我很喜爱中国的书法,我觉得它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文字,而很多中国学生却没有学习过这美妙的语言,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花费了大量精力在英语学习上,但结果往往是无法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准,我觉得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思考。

问:您觉得我们的大学生英语学不好的原因是什么?

答:太多中式英语,没有语境。我也在学习中文,我的中文还不够好。我觉得语言是很难掌握的。我在学中文的时候使用过这些卡片(上面印有中英文对照的日常用语),我知道我应该更多地关注上面的中文,但是当我看到中文下面的英文时,我发现竟然都是中式英语。说实在的,在我来华从教的6年中,我觉得中国的老师在英语教学中有很多中式英语的成分。另外,你们的学生是在受汉语包围的语境中学英语的,缺乏使用环境。比如,学生们在使用英语的时候,时态方面的错误特别多,这可能与汉语中没有时态之分有一定的关系吧。另外一个错误是“他(he)”和“她(she)”的混淆,我和学生们说,如果他们到了英国,一定能很快纠正过来,因为当他们犯这个错误的时候人们会很疑惑。

问:我很同意您的观点,就算我们这些英语老师也是读着中国人编写的英语教材成长的。

答:我很理解这个状况。我教过两门应试的课程,使用的教材中中式英语比比皆是。我认为文化差异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经常听到人们说英语是一个工具,我个人作为一个英语老师,觉得这种认识很可悲。因为语言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它包含着不同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远比“工具”涵盖得多得多。如果你只把语言当作一种工具,那我想你学到的会很有限。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当你的英语学习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你必须学习其中的文化,如果不学,你永远不可能到达最高水平。另外一点就是,我的一些中国同事常常拿着英文教材来问我问题,我发现那些教材上的内容都是几百年之前的英语。要知道,几百年之前的文化已经与今日的文化大相径庭,而且那些英语不是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我想一个语言老师应当站在一个今日通用语言的基础之上,再添加一些经典。如果你在英国学英语,你会学经典著作,但是也会学习当代的语言。我可以说,90%的英国人读不懂莎士比亚,所以我觉得教学时应该先教基础的常用的语言,当学生们有了良好的基础后,再学更难的、更经典的。如果连基础都没有打好,学生们怎么能理解那些连英国人都理解不了的文学作品!

问:那您觉得我们还有没有办法来提高英语学习效果?

答:有,那就是多使用。人的大脑很奇怪,你经常使用的东西就容易被记住,而不常使用的东西就会被遗忘,因此学语言一定要多使用。我觉得学习语言的最佳方式是融入那个语言环境中。我知道这很不容易,但是即便是在网络上与外国朋友交流也很有帮助,因为学生们的中式英语会在这些交流中得到淡化,他们会了解到什么才是真正地道的英语。另外,尽量看原版的英文。

问:您教写作和口语课程,您觉得我们的学生表现怎么样?

答:写作课程不太好上,很多外教都不太愿意上这门课程。因为我们发现学生的习作中总是有记忆和背诵的痕迹,这可能与中国多年来的教育传统有一定关系。我觉得语言的功能在于沟通,它应该是灵活的、自由的,但是学生们的语言却总是比较呆板凝固。如果你让学生写作,他们会很不习惯,因为他们习惯了按照书本上的模式写作。他们时常拿出电子词典查一些他们不知道的词汇,但是这些词汇有时候连我也不知道。中国的学生比较喜欢做听写,我读他们写,但是听写是比较被动的检查。而英国学校更注重你是否能通过写作表述自己的思想,这也是和中国教育的差异之一。

问:我也有这样的感受。我批改学生的习作时,发现他们的习作总是很空洞,没什么内容。这些学生都是研究生,中文写作的功底应该都不错,但是一到用英文写作,就很不理想。

答:英国文化对不同意见的容忍程度很高,人们很习惯表达自己的意见,直率地说自己喜欢还是不喜欢某样事物,因此更懂得自我表述。而中国的文化不太一样。

问:你有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无论你怎么鼓励,有的学生就是不开口?

答:是的,我觉得这与课堂氛围和活力有关。我在上课的时候会遇到有的学生嘲笑另外的学生,这个时候我会教育他们,让他们想一想当你在嘲笑别人的时候,那个被嘲笑的人会有什么感受。我觉得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个舒心的课堂氛围,让每个人都能自由表达思想,不用担心会被人嘲笑。你可以和别人一起笑,但不是嘲笑。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教学效果会很有限。我在湖北教书的时候,一个班我会教两年半,这个时间足够师生之间培养良好的感情,并互相适应。但是如果每个班只教一个学期的话,时间太短,互相理解的程度会不太够。

我觉得最好的课程应该是使学生们积极地参与到他们所感兴趣的话题中来,忘记他们是在学语言。中国的文化更倾向于评价个人的行为,你能做这个,你不能做那个。上个学期期末考试的时候,我让学生们结对子参加考试,因为下个学期的口语考试中用的就是这种形式。但是学生们很不满意,因为他们很不愿意自己的表现被别人看到,他们很在乎别人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另外,中国老师必须要履行作为道德模范的义务,因此不像我们外教那样自由。比方说,中国的老师不会在课堂上与学生们探讨婚前性行为这样的话题,但是我曾经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就这个话题进行过辩论,学生们非常感兴趣,非常投入,那次的辩论课非常成功。我在课堂上并没有做过多的评论,我只是抛出话题,看他们讨论,他们非常认真,因为这个话题是他们所关心的。

教学中遇到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人已经有和英语专业学生一样的水平,有的人的程度却很低,所以在课堂上老师不得不去适应各个程度的学生。我觉得如果学校能把学生按照英语等级分成不同的班级,会更利于教学。等级较低班级中的学生人数应该少一些,保证老师能给每个学生充分的关注,而且这些学生如果跟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学生在一起,他们的自信心就能得到保护,而且可以有更多实践机会。而在等级较高的班级中,学生人数可以多一些,因为这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比较强。被分到低等级班级的学生可能会感觉到有些没面子,但是这是事实。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你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程度,明白自己哪方面需要努力,你就很难进步。

问:那么你们一般是如何评估一个学生的英语水准的呢?

答:一个方面是语音,我认为中国学生的语音是不错的,经常有学生跑来和我说自己的语音有问题,他们说其他老师说他们的语音有严重问题。但是我会告诉他们我是英国人,我听得懂你的话,因此你的语音是可以的。我觉得学生不应该过度重视语音,倒是流利性和语法很重要。中国人英语中的主要问题是中式英语、时态错误、冠词错误和单复数错误。

我在考核学生的时候倾向于让他们做一些有实用价值的事情,比如说,去年我让学生们用英语做简历,我觉得这样既考核了他们的英语,又对他们将来的求职有帮助。我从来不出多项选择题,因为他们可以猜,你无法通过多项选择了解他们到底掌握没掌握。同时,我认为课程论文更能真实反映学生的水平。在英国,学生们会拿着论文的写作大纲去导师那里,导师会为你指明方向,告诉你有哪些资料可以参考,但是导师从来不会规定你该怎么做。老师们会让我们写关于一本书的分析文章,而不是堆砌信息。我们还要参与项目,项目结束后我们要写项目报告,基本上是每个学期一到两个项目。比方说,我在读设计专业的时候,我们专业的学生会组织模特表演,我们自己找模特,自己设计服装,自己布置舞台,最后所有的环节都要被打分。如果是要准备一个舞台剧,那事情就更多了,你首先要分析剧本,把剧本分割为更小的部分,一一突破,然后按照每个人物的特性,结合历史背景设计出服装造型。通过这些活动,我们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积累了实践经验。

问:如今的大学非常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实践,学以致用,并从实践中激发创造力和潜能。您觉得我们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怎么样?

答:我常听学生们说他们对未来有一种恐惧感,很害怕工作,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试着工作过。在英国英语中,我们管社会实践叫工作经验,工作经验能给予你自信。如果你能在简历中写上曾经在这儿或那儿工作过,会对你的求职非常有帮助。有的时候,即便是很琐碎、很细小的工作,都会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要好得多。至少,你的工作经验可以让雇主知道你曾经和那么多不同的人打过交道,有与人沟通的能力。

问:那么西方的雇主在招聘员工时,对学位有没有很高的要求呢?

答:他们更重视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我觉得对学生们来说,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尤其重要,因为他们很担心,父母也给他们很多压力。如果学校能给他们得到工作经验的机会,那会很有帮助。

问:工作经验是否应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

答:当然最好是能有一定的相关性,不过有工作经验肯定比没有任何工作经验要好一些。在英国,学生基本上都有工作经验。我的侄女在一所护士学校读书,是一所中级学校,但是14岁的她已经开始在敬老院实习了。护士工作是实践性很强的工作,没有工作经验肯定不行。我自己在读大学的时候在设计公司工作过,我暑假在那里实习,毕业后就留在了那里,因为双方都觉得彼此合适。但是一个比较实际的问题是,学生人数那么多,学校如何才能为每个学生都找到实习的地方呢?

在英国,所有大学的图书馆里都有一个专门帮助学生求职的机构,学生们可以定期去那里看看招贴出来的招聘信息。如果那里暂时没有你要的信息,工作人员会帮助你查找,他们还会帮助你制作简历。我觉得学校还可以请那些已经毕业工作的校友们回来为学生们讲讲如何找工作以及就业现状。我觉得我的学生们人生态度有些消极,就像是半杯水放在他们面前,我会说这杯子是半满的,但他们会说它是半空的。我鼓励他们说社会上总有这么多工作需要人们去做呀,你们可以得到工作。但是他们缺乏自信,不认为自己有能力得到那些工作,这样会影响他们找工作。如果他们有工作经验支撑,他们会更自信一些。

问:您对浙江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怎么看?

答:很有中国文化的特色。父母很照顾孩子,孩子愿意孝顺父母,彼此之间的那种关怀很特别,很温馨。大学生彼此之间关系也不错,基本上能够互相帮助。

采访手记

艾伯特女士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发展的速度印象极深,她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已远远超过英国。她对浙江省政府和普通大众对高等教育的重视程度有很高评价,对中国学生的吃苦精神和人文素养表示肯定。

她对比了中英教育理念的差别,认为英国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而中国教育更重记忆、背诵,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英国学生重实践能力,而中国学生实践机会比较少,因此影响了学生的自信,增加了他们对就业的焦虑感。

艾伯特女士谈得较多的是英语教学问题。首先她觉得我们十分重视英语教学,反而忽视了对自己母语的学习,忽视了对自己文化的研究,如中国书法和其他民间艺术。其次,她觉得无论是我们的教师还是学生,还是我们国内的英语资料,都存在严重的中式英语,这制约着我们英语学习的质量。她针对我们学生不愿开口的特点提出要营造舒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克服害怕被嘲笑的心理,多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话题,鼓励学生自由表达思想等方法来改善英语学习效果。她认为多使用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关键。在网上与外国朋友用英语交流,多看原版资料不失为淡化中式英语的好方法。她认为我们英语学习不要教太难的东西,要先培养学生的语言基本功,然后再去读莎士比亚等经典,因为这些东西就连很多英国人自己也读不懂。

她还提到中国教师和英国教师角色的不同。在英国,教师只起帮助学生学习的作用,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说“不知道”很正常,只给学生提供建议和指导,从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在中国,教师不但是知识的传授者,还要是学生的道德典范。

同类推荐
  •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第二次起飞:中国经济为什么能

    本书从一个求实中国学者的视角,以翔实的数据剖析21世纪中国在第二次起飞进程中的种种因素,特别是对中国经济的新制度再创新、城市化进程、新消费群、新经济增长点、新主导产业群以及潜在的增长优势,包括劳动力优势、后发和大国优势、非均衡增长优势、城市化和区域一体化形成的规模经济优势等都作了精辟的分析。同时指出中国在未来第二次经济起飞进程中潜在的隐忧、困境和危机,特别对庞大人口、贫富差距以及国际大环境等一些长期影响中国经济走势的问题做了详尽的描述和论证。本书为关心中国及其经济未来的广大读者,特别是投资中国的国内外读者提供了一面认识21世纪中国社会经济镜像的不可多得的机会之窗。
  • 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中国经济:战略、调控与改革

    本书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2006-2007年度基本科研专项资金课题优秀成果编辑而成。
  •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

    《智能移动终端支撑下的非现场经济》一书的写作是基于:1.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转型的关键期;2.我国ICT产业已经.彤成了国际同步的态势;3.我国ICT研究领域基本上停留在工程技术人员群体,我国经济学界涉入该领域较浅或较少;4.综观世界近十年来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其理论成果基本都是集中在信息经济相关的经济学理论;5.笔者率先提出“非常经济概念”,是采取交叉学科研究的方式,意图填补我国“非现场经济”研究的空白;6.高等教学的学科内容应该始终走在社会发展实际的前沿;7.经济学研究和应用分析的平民化趋势。
  • 源与流:西方文化中经济观念的演进

    源与流:西方文化中经济观念的演进

    本书是一项有关西方经济学前史的研究成果,从西方文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思想的发展历程。从古希伯来、古希腊、古罗马、基督教这些文化基因中去寻找“劳动”、“价值”、“看不见的手”、“交换”这些观念的历史根据,从地理大发现、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哲学变革中去寻找经济科学兴起的前提与方法。从古希伯来人的宗教典籍到近代早期的重农学派,比较完整地勾勒出亚当·斯密以前西方文化和经济观念交织生成的思想风貌。
  • 话说新农村

    话说新农村

    文章讲述的是:中国农村的时代变迁,科学发展的崭新蓝图,富民强国的特色之路,繁荣稳定的 “定心丸”等内容。
热门推荐
  • 禁荆之余晖

    禁荆之余晖

    林轩,一个平凡的高中学生,生活在现世界中,却不知自己是那异界中的命运之人。当他踏入异界——永乐,面对人、月、血三族之争,孤独的钟声早已为他敲响,等待他的,是一场注定悲伤的征程……
  • 人花恋

    人花恋

    本故事主要以主人公成长为线索,讲述西湖周边的奇闻异事,穿插些大胆的想象。有浙大的诡异,有西湖断桥的奇妙,有保俶山的荒诞传闻.....,带你们走进奇妙的杭州。
  • 大法炬陀萨尼经

    大法炬陀萨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太子妃

    太子妃

    她,天界唯一的公主,绝色倾城,风华绝代,因不满自己的婚事,在人间百年未曾回过天界。他,养在宫外的皇子,七岁那年,一次暗夜的绝杀,他遇上了她,脑中便再也忘不了她的身影……
  •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陪孩子一起成长:与家长谈中小学教育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教育”一词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报纸、刊物、书籍、文件上,出现在一般老百姓的话语中。如今,恐怕很难找到不知道“教育”或不懂得教育是什么的人了。然而若要给教育下个定义却并不那么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庭,每个人也很熟悉家庭的含义,然而,当我们给家庭这个词下定义时,却感到并不像想象中那样简单。社会学、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学的专家学者是这样解读家庭的。家庭也是个人与社会联系的桥梁。为了更好地促进中小学生健康地全面发展,我们精心编著了此书,意在为家长提供中小学教育的全面指导。
  • 荡气英雄谱

    荡气英雄谱

    湖北小山上的小村中剑气扫过,仿佛电闪雷鸣,一直往刘往刘清连面前袭去……阴差阳错的相遇,棋逢对手的追逐,本应该是一场酣畅淋漓的恶战,却由于俩人同时掉进神秘洞穴而不得不中止。神秘的老人,从未见过的功夫,这场相遇是劫难,还是缘分?
  • 梦幻之渊龙逆世

    梦幻之渊龙逆世

    一个从东海龙宫里跑出来的少年,为了掌握自己的生命而立志要登上强者的舞台,笑傲三界。一场梦,指引他走向无法回头的路。一枚玉,让他得到轮回的赐予。一杆枪,带着他在三界徜徉……轮回不灭,龙魂永生,枪尖所指,战意所向。以我手中长枪,书写三界兴亡……
  • 后妃录之玉碎昆仑

    后妃录之玉碎昆仑

    出生之时,父死母亡,背负罪人后代之名,却是惊才绝艳。王爷赞,天子夸,奈何天道无常,为复仇,为家国,毅然抛下爱人,走上漫漫黄沙不归路。是焉?非焉?昆仑之麓,可是她安家之所?可锥心之痛,刻骨相思,如何得解?天下也罢,家国也罢,她何去何从?
  • 贡品仙姬

    贡品仙姬

    他被人猜疑,她跑去和他打小报告:“他们说你是人间凶器也!所以我把他们揍了一顿。”他眼睛眯了数秒,答:乖*******【一句话简介】:恩,一个女人被当做贡品送上了天,
  • 斗苍陨武

    斗苍陨武

    浩瀚宇宙,天火重生。强者现世,令万界闻风丧胆。遭遇奇遇,传承焚邪陨灵,主宰万生。左拿破魂刀,右附炎帝。元素之域,万千主生。改造之领,浩瀚万分。万千世界,谁与争锋,吾为忌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