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93000000011

第11章 玉门市新农村建设典型案例(2)

四、新农村建设典型人物聚焦

农民党员谱新歌 黄土地上显风采

——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 何玉泉

秋天,当人们看到通往大畅河车水马龙的柏油马路时,看到绿树成荫、耕地规划有序的大畅河时,当人们想起10年前这里是一望无际的戈壁时,很多人都会想到何玉泉这个名字。

何玉泉,男,现年53岁,中共党员,初中学历,是一个在土地上耕耘着自己梦想的平凡的农民,玉门市造林绿化模范奖章获得者。2000年镇政府成立了大畅河农业开发中心,决定开发花海镇大畅河,他勇当先锋,成为第一批进入开发区的农民。多年来,因为他的办事能力、乐于助人的品德和勤勤恳恳的奉献精神,得到了开发区的农民群众的广泛赞誉,也在开发区群众中树立起了较高的威望。12年来,他带领大畅河农业开发区广大党员群众在5.8万亩耕地上植树、修路、架设节水滴管带、引导农户发展新兴林果产业。他的付出让大畅河变成了党员带头、农民致富、环境优美的高产、高效、高利润农业产业示范区。

一、身先士卒,敢让戈壁变绿洲

2000年时大畅河有近万亩耕地,但是只有寥寥无几的几排小树,每年春季风沙漫天,农作物备受侵害,减产、减收成为摆在开发区农民群众面前最大的难题。当时的何玉泉意识到如果植树造林做不好,开发区农民群众致富增收将无从谈起。他认真思考,挨家挨户做工作,集中开发区全部农民群众的力量,开始植树造林工作。正当何玉泉信心百倍地准备“施展拳脚”的时候,农户的态度让他心中一惊,怕树遮挡阳光影响农作物生长,怕树木影响农作物灌溉,怕投工投劳,没有农户带头植树。为了保护耕地,保护农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何玉泉下定决心要将树木种到田间地头。首先,他自己出钱,邀请专业人员根据区域的地势特点和风向做了认真规划。然后,他从党员入手逐个动员,筹措资金。一个个黄沙弥漫的日子里,他带领着农户在大畅河奋战,栽下了第一棵树,然后是第二棵、第三棵……。天当房,地当床,早上掀起被子明沙躺,吃饭碗里一层沙。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何玉泉领着大家为当年的植树创造了条件,打好了基础。目前大畅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已种植各类树木380万株,覆盖48平方公里,形成了渠、路、林、田、电、井综合配套,规划正规的高标准示范园区,远远看去大畅河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区像一片翠绿的宝石,镶嵌在茫茫戈壁上。

二、带头修路,保障畅通促发展

“要想富,先修路”,这是大家都明白的道理,但是大畅河农业开发区的道路不是田间小道,也不是1公里、2公里,修路也不是一两天能完成的事。大家都认为修路是政府的事,是“当官人”的事。但何玉泉深知,要想让农户种植的农产品卖出去,让大家的“钱袋子”鼓起来,就必须把路修好,就要动员大家投工投劳。“无论有多难也一定要把路修好”,何玉泉说。刚一开春,他就开着自家的农用车,带着妻子、儿子默默干开了。大家被他这种战天斗地的精神打动了,慢慢地,每天跟着他一起修路的农户越来越多。经过几年坚持不懈的奋斗,如今的大畅河已今非昔比,整齐有序的田野,纵横交错的林带,四通八达的道路,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处处呈现出勃勃生机。风少了,地绿了,雨水多了,秋季到了,当一车车棉花送往加工厂,一车车香甜可口的食用瓜送向市场,一片片的树木成材,一沓沓的票子装进人们的腰包时,谁不夸何玉泉为咱老百姓做了一件天大的好事?!

三、转变观念,发展林果产业促增收

2008年,一部分宁夏客商在大畅河试种枸杞取得成功,并且当年就产生了效益,这又让何玉泉又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上。他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琢磨了,“人家宁夏人大老远地来我们这种枸杞,我们为什么就不能种”?说干就干,当天他就挨家挨户做工作、讲道理,农户的思想通了,接受他了,他又自己出资带着农户到宁夏实地考察,向当地农户请教枸杞种植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当年全镇栽植枸杞980亩。他还鼓励一些大场大户将土地承包给客商种植枸杞,农户在自家的地里“打工”,不但流转了土地,还增加了一部分劳务收入。到目前,全镇枸杞种植面积已经达到了5万多亩,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元田”。而何玉泉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在别人忙着照顾“万元田”的时候,他又对节水灌溉着了迷,在网上查资料,到外地实地考察学习,最终在2008年,他自己出资架设了膜下灌溉设施管网,一年下来,他的耕地节水30%,并且省电、省人工,两年内节省资金近2万元。两年的带头与尝试,让更多的农户清楚认识到节水灌溉既能节约费用又能增加效益。在他的带动下,仅2010年,全镇就建成2个万亩高效节水灌溉示范区。为了投资少,方便广大农民群众,2010年至2011年两年间,他先后从新疆、宁夏引进客商投资建成节水灌溉管带加工厂2个,既节约了成本、方便了群众,又增加了农户的收入。

昔日的荒凉耕地,今日的绿洲小区,如今的大畅河开发区绿树成荫,高产田、高效田随处可见。然而大家依然能看到何玉泉忙碌的身影,没有鲜花也没有掌声,有的只是心系花海,情系百姓,只要是能为农民增收的事,他从不含糊,在花海这片热土上,他用自己的心血与汗水,以真诚和火一样的热情,在平凡的岗位上实践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忠诚,在群众心里,何玉泉更是大家的主心骨、贴心人。

自强不息的创业致富人

——花海镇流通大户 席尚江

在花海,提到席尚江这个名字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果遇到热心肠的人,还会拉着你跟你说他的故事,说得让人羡慕,让人心动。今年三十刚出头的席尚江,自1996年经营农产品流通业以来,凭着年轻人特有的闯劲和干劲,以一名党员高尚的人格,经过十三年的打拼,发展成为年流通量超过500吨的流通大户,红花、红花油等农产品远销国外市场,自家购置了小轿车,固定资产达300万元,带动了花海镇流通市场的蓬勃发展,对花海镇特色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力,成为农村青年党员自主创业带动农户致富的典型。2007年,席尚江被光荣地评为全市“十大优秀青年”。

一、穷,怕什么?穷则思变

20世纪90年代是改革开放以来,西北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候。市场经济的浪潮迅速涌入相对闭塞和保守的西北农村。花海农民的致富热情在市场需求的刺激下被点燃了,人们开始在土地里寻宝,红花、孜然、籽瓜、菟丝子这些以前不常种的经济作物成了热门的种植对象。很多人年初盘算着种,三伏天精心地耕作,盼望着收获后能够卖个好价钱。可是,几年下来,真正富起来的却很少。部分耕地少,种植不科学的农户几年下来反而吃不饱肚子了。那时,席尚江还是个毛头小伙子,全家6口人,种着16亩地,家境并不是很好。和很多农户的遭遇一样,辛苦了几年,他的生活并没有发生太大改变,住的还是土坯房,日子也过得紧巴巴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呢?1995年,初中毕业后在外奔波了两年的席尚江不禁思索起为什么穷的原因。他开始在各村进行调查,经过几个月的努力,他发现在花海从事农产品流通的人非常少,现有的大部分还是外来客商,收购量有限,对农产品的质量要求也较高,导致整个流通市场流通能力太弱,很多农产品不能及时上市,甚至造成了积压。同时,部分外来客商利用控制了流通渠道的优势,在学生秋季入学农民需要用钱的这个时间档,强行压低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迫使很多农民含泪出售了农产品。发现了这个问题,他产生一个想法,为什么我们不自己做流通,既能方便乡邻,让他们有一个合理的收入,又可以自己赚钱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亲。父亲席彦斌是土生土长的花海人,他熟悉这里的人,熟悉这里的土,几十年的辛苦劳作,少有积蓄。起初,父亲不同意,因为风险太大,但他坚定地告诉父亲:“穷,不怕,穷了,就要变,活人总不能被尿憋死。”听了儿子的话,父亲被感动了,他对儿子产生了信心,便拿出多年的积蓄作为创业的起步资金和流通资金,全力支持儿子发展农产品的流通。

二、难,怕什么?难也要挺着上

万事开头难。没有场地,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客户,也没有销售渠道,人手不足,农产品流通季节性强,这些困难都一下子摆在父子俩的面前。这可愁坏了父子俩。全家人每天守在一起就想着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场地可以定在自家院落里,人手不足,可以找亲戚朋友共同经营。客户也不是问题,都是花海人,熟人多,可以先从同村人收起,为了让大家放心,还可以进行保价收购。关键是没有客商,这是大问题。真所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家里人开始打退堂鼓,亲戚朋友的积极性也开始下降,眼看创业的计划就要泡汤了,父子俩都很着急。这时,席尚江告诉大家,他出去联系客商,再难,也要挺着上。全家人看着他坚毅的目光,都打起了精神。大家一合计,决定席尚江对外联系客商,父亲在家负责收购农产品的全盘工作,亲戚朋友负责到农户家上门收购。就这样,他们迈开了创业的第一步。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努力,1997年6月,席尚江联系到了他的第一位客商,由于实行保价收购,农产品的收购量也不错,这一年,他们共收购农产品56吨,获利2万元。过年的时候,看着用掘来的第一桶金买的年货,全家人都开心地笑了。

三、立起来还不行,我要做大这个行业

商场如战场,商机多,危机也多。到2000年,虽然席尚江的流通业已经小有收获,但他并没有停止发展的脚步。当时在花海做农产品流通的人越来越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市场也时常不稳定。怎样才能在农产品流通行业里壮大?为此,席尚江可没少费心思。天有不测风云。这年,由于市场需求量大,市场竞争激烈,孜然的市场收购价上涨到了16元每公斤,与农户说好是保价收购,随行就市,而与客商签订的合同出售价格只有11元每公斤,面对这样的状况,很多流通户撕毁合同,停止了收购,农产品出现了积压。席尚江没有这样做,他做出了惊人举动,他宣布收购价格仍然是16元,对客商他仍然按合同走,所有的损失有他来承担,就这一决定,他亏损了8万元。他心里明白,商场虽然残酷,也讲究人情,要在商场上长久立足,信誉是第一位的,市场波动只是暂时的,竞争就是这样,如果都只为获利,最终只会导致大家都亏损。他的举动赢得了客商的信任,也赢得了农户的信任,农户说,东西卖给席尚江,他们放心。第二年,很多客商和农户主动找他作流通人,在花海的流通市场,他依靠信誉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2001年,他出资20万元在镇区购买了场地,开办了天赐招待所,把家搬到了镇区。并改善了收购环境吸引客商,通过签订订单与农户达成收购关系,这年,他27岁。

四、做大还不行,我要做强这个行业

2004年,新农村建设的号角吹响了,党和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投入,提倡发展特色产业,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道路。这时,花海从事流通业务的人已经很多了,竞争压力非常大。面对强大的竞争压力,他又开始寻找发展的路子,寻找新的增收途径。他发现,部分流通户为了追求高利益,在农产品里掺假,做手脚,严重影响了花海流通行业的声誉。很多外地客商不愿再到花海来收购农产品了。他意识到,再这样下去,花海的流通业会毁了的。1998年,在参加了镇上创业培训班后,他学到了很多东西,他接触了规范化经营这个概念。他尝试开始改变收购方式和发货方式,购买了精选机,严格对农产品进行品质分级,并对农产品进行标准化包装,走规范化经营的道路。在销售途径上,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销售网络,凭着诚信,他又一次赢得了市场,找他的客商增多了。这时,他还不满足,他从科学技术中尝到了甜头,他开始向挖掘农产品潜在价值的方向发展。他把流通业务进行了划分,把普通农产品的流通业务转让给亲戚朋友经营,让更多想要致富的人在他的帮助下从事流通行业。同时为一部分经济薄弱的农户提供农业物资帮助,帮助他们渡过生活难关,确保生产的顺利进行。父亲专门经营招待所,联系客商。他抽出时间,集中精力,开始在花海的红花上找宝。他经常往农科所跑,他要弄明白,红花到底有哪些特别之处。农科所的工作人员对红花进行了取样分析,得出,花海的红花油不仅可以食用,口感独特,而且有药用价值,能够治疗心肺病。有了这个重大发现,他欣喜若狂。很快,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对花海的红花油进行了绿色产品的认证,同时对花海产的红花油进行了商标注册,打出了属于花海的品牌——花季,走出了迈向大市场的第一步。在他的积极联系下,一位日本客商看中了红花油,从此红花油远销日本。虽然要真正走进国际市场很难,但这一点收获给了他信心,红花油在当地市场的销路被打开了,有了一定的销售市场。他并没有就此停下,新农村建设提出要发展特色产业,让农业走进产业化的发展途径。他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出资在大畅河农业基地购买了200亩土地的经营权和使用权,打算在这里种植属于自己的希望,将流通业和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走出属于花海人自己的市场,带领更多的人创业和致富。到2009年年底,经他流通的农产品已超过500吨,在他的带动和帮助下有48户在从事流通行业,13名工人常年在他的流通行务工,大畅河农产品基地也在积极的开发和培育中,极大地推动了花海经济的发展。

乡村致富领头雁

——花海镇党员创业致富能人 史学生

在花海,做粮油生意的人很多,大多都是小打小闹,经营一般不超过5年便衰落了。但一说到史家磨坊,那就是另一回事了。史家磨坊这个名字是花海人对它的称呼,准确地说它应该是面粉厂。史家面粉厂是由周梅君在1985年创办的,在花海片区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在花海粮油界亦算是老字号了。史家面粉厂位于花海镇黄水桥村与中渠村的交界处,今天,走进面粉厂,机器轰鸣,工人在有条不紊地工作,各种安全制度都挂在醒目位置,可是谁能想到,这个老字号曾一度濒临倒闭,而让它重新散发活力的是现在的新主人——史学生。

1983年高中毕业后,这个稚气未脱的小伙子走到了人生的第一个十字路口,眼看着大部分同学都去了大城市谋生创业,而且小有成就,他很是羡慕,当时有好多同学打电话约他,但被他婉言拒绝了,他心里明白,他的根在这里,只有立足这里,才能真正发展起来。经过悉心琢磨,他看中了花海潜力巨大的粮油市场存在的创业机遇,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心里逐渐清晰并催生了动力,他要把收益日渐减少、濒临倒闭的面粉厂重新运转起来。找好了方向,他便埋头干了起来,这一干就是十五个春秋。功夫不负有心人,现如今他的面粉厂服务花海片区“一镇三乡”5000多户农户,年收入30余万元,他在镇上购买了100多平方米的小康住房,已拥有1辆私家小轿车,日子过得红红火火,2010年他被评为全市“十佳道德标兵”。

一、心存励志,奏响艰苦创业歌

万事开头难,创业之初,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当时母亲把自己经营了一生的面粉厂交给了他,他很高兴,觉得终于有了自己的事业,但经营了一段时间后,他才发现情况并不是这样。面粉厂在常年经营的过程中,设备已严重老化,动不动就出故障,磨面似乎不是每天的主要工作,三天一小修,五天一大修成了他生活的主要内容,看着老出故障的机器他茫然了,几个月来的收入还不够修机器。有一次钢磨出了故障,他在面粉厂一修就是三天,还是没有排除故障,而此时面粉厂已围满了前来取面的农户,由于取不到面粉,农户开始抱怨,说什么的都有。他很是伤心,但转念一想,确实是他耽误大家了,便从机器下面爬出来向农户解释,当农户看到一个“雪人”只有两个眼珠子转动的时候,农户们理解了。就在此时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筹集资金购买一台新的钢磨,通过两年的摸爬滚打,又向亲友东拼西借,凑够了17万,1999年他从山东购进一台全自动磨面机,为了不耽误农户前来取面,他亲自配合安装师傅把10天的工期缩短了4天,山东的师傅临走时感叹说:“我走南闯北,还没有见过你这样为农民着想的老板”。正是凭着他一心为农的思想,他的面粉厂不但有很多固定客户,又来了很多新客户。2002年他向中渠村党支部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二、带领乡亲,走出共同致富路

自己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这是史学生的座右铭,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黄水桥村二组的王俊堂是全村出了名的贫困户,妻子常年患病,已丧失了劳动能力,两间土坯房早已成了危房。家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当史学生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找到了王俊堂,希望王俊堂能到他的面粉厂打工挣点钱,来维持生计,王俊堂满含着热泪,感激地握着史学生的手说:“是你救了我们全家,你是我家的大恩人啊”。2003年,黄水桥村二组被确定为整组推进小康住宅示范点,王俊堂又成了全组的老大难,黄水桥党支部抱着一线希望找到了党员史学生,希望能给王俊堂借点钱,先修三间小康房,而史学生却说,王俊堂已成了我厂的职工,我又是一名党员,我不管谁管?当场拿出6万元交到了村上,帮王俊堂盖起了一院小康房,全组的农户都说:“王俊堂他遇上了好人。”十几年来,被史学生帮助过的人不计其数,王俊堂只是其中的一个。史学生总是说“人生的路是短暂的,只要自己有能力,还会去帮助更多的人”。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玉门市沿山乡镇雪灾,他都带头出钱出力,积极参加民政部门组织的慈善捐赠活动,累计捐款2万元。

三、多业并举,走活壮大产业棋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在中国吹响,在广袤的农村,处处涌现出商机,在一部分农户认为种地致富的希望不大的时候,史学生却带头在花海镇大畅河农业开发区率先开发耕地600亩,又在黄水桥南刺滩通过土地流转承包耕地340亩,2003年他抓住退耕还林的有利时机实施退耕还林442亩,仅此一项年收入就达7万余元,加上套种苜蓿的收入,使他年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2006年,在和农户交谈中,农户的一句话又让他灵机一动。有个农户取完面说:“我还得到油坊取点油,真麻烦。”正是由于这句话,他萌生了开个榨油厂的念头,当年他就出资20万元承包了粮管所4个仓库,投资6万元购买了2台榨油机,办起了一家榨油厂,这样既方便了群众,又使他年收入增加了3万余元。2009年,花海粮管所由于体制改革,要整体出售粮管所,听说这个消息后他更是坐不住了,花海粮管所面积大,仓库多,是发展粮油加工的好地方,他倾其积蓄又贷款40万元,一次性整体购买了粮管所。他计划再购买一台全自动磨面机,继续加大生产量,创出自己的面粉品牌,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将花海的面粉送到整个玉门、甚至酒泉的粮油市场上,为更多的农户增收拓展道路。

点亮一盏灯照亮移民村

——柳湖乡致富能手 赵少平

“我一直有一个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成功,影响和带领我们的群众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富裕殷实的生活。”柳湖乡年轻的农民企业家赵少平曾经这样感叹。

赵少平,年仅30岁,是一名普通的农村青年,于2002年响应党的移民政策由岷县秦许乡迁移至柳湖乡岷州村五组。虽然他只有高中文化程度,但头脑灵活,曾在建筑工地上当小工,经过几年不断努力奋斗和艰苦创业,成为了小有名气的老板。2007年赵少平当选为玉门市第十三届人大代表,现任岷州村党支部书记,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积极引领全村260户1236人脱贫致富。现在,在他的影响和感召下,柳湖乡青年农民党员在重点产业中充当排头兵,身先士卒,引领广大移民群众大步行进在脱贫致富的大路上。

一、让移民群众共同走向富裕

没有移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市人民的小康。岷州村是2003年建立的移民村,现辖6个组、266户、1631人,其中党员18名,耕地面积4708亩。为了让这个穷困的移民村尽快富起来,赵少平同志带领“两委”人马采取各种方式加强党员干部的理论学习,吃透市乡两级的各项富民惠农政策,结合本村实际,如何增收致富这一主题广泛开展了调研走访,集中组织了讨论交流活动,确立了“三业一转”保增收的发展思路(即以葡萄产业为主的特色林果业,以大棚蔬菜和立体套种为主的高效种植业,以设施养殖为主的草畜产业和劳务输转),加强基层党建紧密结合,围绕壮大酒花和葡萄产业积极探索党支部+公司+农户+基地的产业富民新模式,创建了千亩酒花基地和富民生态产业园。葡萄产业在“乡党委、乡政府”关心和支持下,当年开工建设,当年种植葡萄500亩,防风林网80亩,机井2眼,田间道路6公里,共计完成投资180多万元,100%完成了年度建设任务,同时建成日光温室10座,农户自筹32万元,乡政府补贴8万元,2009年度完成了产品上市且实现每棚1.2万元的利润,效益相当可观,100%完成了乡党委、乡政府的工作任务。设施养殖业方面,2009年岷州村整组推进20户以上组4个,共建设施养殖圈舍134座,占计划的134%,劳务培训90多人,输转180人,实现劳务收入192.5万元。2009年该村基本实现了组通沿路的目标,同时完成了村委会迁址,新村委会办公楼的投入使用,极大地改善了“两委”的办公环境,同时,群众看到新建成的村委会,更坚定了他们扎根柳湖、建设柳湖的信心和决心。

二、致富路上与群众紧密联在一起

2008年,经多方考察、论证,赵少平借移民乡发展各级帮扶的有力时机,以“自筹+帮扶+贷款”的融资模式,总投资1656万元,兴建了柳湖乡第一家企业,年加工生产2000吨皮棉的400型棉花加工企业——彩色棉花加工厂。在有效解决全乡群众出售棉花难的同时,实现农副产品加工的就地转化增值,并在提供就业岗位、培植地方财源、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

2009年,为让移民群众更快走上致富的道路,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着重培育高效特色农业,以专业合作社为建设平台,以土地规模化流转为主要筹资渠道,计划三年建成以种植葡萄、红枣为主的新型高效农业产业园2000亩。针对群众发展葡萄产业缺资金的问题,赵少平的旭辉农业公司同岷州村党支部及广大群众反复协商达成“企业投资建园,农户投劳经营”的共识,一次性把15年经营权承包给农户,前三年不收取农户任何费用,而且补给合作农户相应的水费和化肥补贴,第三年开始盛产时每年按产量的“四六分成法”,付给旭辉公司土地承包费,目前该办法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扶持下,得以顺利实施,这项措施既给农户解决了想种葡萄缺资金的难题,同时又为企业经营注入了活力。如今的葡萄基地正在日益彰显其效益。目前,已完成了400亩葡萄、200亩红枣种植的平田整地,渠路林配套、输电线路架设、机井打建、苗木定植等工作。富裕起来的赵少平并没有满足于个人的荣誉,他还积极致力于社会公益事业。为解决柳湖乡学龄儿童无法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提高学龄儿童素质,他怀着一种责任感和同情心,2006年投资106.3万元修建了柳湖乡第一所幼儿园。目前,当人们走上柳湖乡平坦的街道,在周围新建的集镇环抱当中就能看到欣欣幼儿园院舍规划整齐,井然有序,显得崭新气派,黄色的墙壁显得格外醒目。2006年9月,68名适龄儿童带着好奇的目光走进了欣欣幼儿园,并开始在自己的“新家”里快乐地唱歌、跳舞……幼儿园内时时飘出的欢声笑语,为柳湖乡平添了无限生机。

三、一人富不算富

多年的努力与打拼,使赵少平深刻地认识到,推进“一特四化”进程,大力发展现代化农业是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尤其是针对移民乡群众文化水平低,信息相对闭塞,增收致富途径狭窄等实际。只有加强基层党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科学发展的能力,才能保证产业的发展壮大和群众的持续增收,为此,赵少平带领全村18名党员,积极开展“1+10”活动,即1名党员村干部带动10户农户的自觉性创业实践活动。全面实施特色产业规划到村,产业任务分解到组,增收措施落实到户,科技培训服务到人,技术规范指导到田的“五到”产业富民工程,逐步形成了村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和基地“四位一体”的服务群众增收新格局,为葡萄产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技术支撑。

让广大农村党员尽快脱贫致富,同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感染和带领广大移民群众走向共同富裕,既是新形势下党组织对农村党员的具体要求,也是广大农村群众的期望。富裕起来的赵少平并没有满足于眼前取得的成绩而固步自封。他又在积极筹备柳湖乡葡萄协会,并主动向乡党委申请将党小组建在协会上。他说,创业致富,要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带领其他党员群众走共同富裕的道路。赵少平在柳湖乡的几年来,处处为全乡移民群众着想,在发展壮大自己经济实体的同时,始终带领全乡移民群众脱贫致富,他常说:“一人富了不算富,能使大多数移民群众走上富裕的道路是我最大的心愿。”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现今的岷州村,党群干群关系日益和谐,群众增收致富后劲十足。广大党员群众正在以赵少平为首的党支部及村委会的领导下,以十足的干劲,百倍的信心,描绘着经济强村富民的宏伟蓝图。

养羊圆了致富梦

——六墩乡重点产业致富带头人 王社付

王社付,男,现年48岁,高中文化,中共党员。现居住在玉门市六墩乡安康村三组。王社付表面看上去有些憨厚木讷,但在他身上却又处处透出精明。他头脑灵活,敢闯敢干,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感召下,在脱贫致富的急切愿望下,他硬是凭着一股子不怕苦、不怕输的干劲,从一名普通农民发展成为了创业型党员代表,从一名贫困户发展成为了全乡树立的产业致富带头人,在玉门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站稳了脚跟,真正成了“移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的典型。

2002年年底,他带领一家五口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通过疏勒河项目从武都县迁移到了玉门市六墩乡,从此,这里成了他的第二故乡。移民初期,项目上给他家分了17.5亩耕地,从此他家便靠这有限的耕地养家糊口,虽然他们精耕细作,但由于移民区自然灾害频发,风沙大,渠低地高,灌水困难,耕地盐碱化严重,一年辛劳下来,依靠耕地最终的收获却只能满足基本的生产和生活所需,勉强解决温饱问题。在最初的几年,他为了摆脱贫困,跟人外出打过工,但没有一技之长,又没有年龄上的优势,只能干些苦力活,挣些血汗钱。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总是在想:这样生活下去可不行,仅仅靠几亩盐碱地来实现脱贫致富太难了,自己还有两个孩子在上学,还得发展生产,哪一样都需要钱啊!他是一个不满足于现状、不服输的人,在他心中一直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有自己的一番事业,打出自己的一片天地。

经过冷静思考,他发现,移民区虽然盐碱大,但到处都是芦草,长势旺盛,正好可以用来发展养殖业。于是他和家人商量后开始尝试着养羊,在发展养殖业上做起了文章。但几年下来,也才发展到十几只羊。他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认为主要是自己没有掌握过硬的养殖技术,并且羊的品种不好,繁殖能力低,生长速度慢,经济效益不明显。

2008年春,正在他为不能发家致富、改变生活现状而发愁时,六墩乡根据养殖业有着见效快、发展可持续、移民群众比较容易接受的特点,同时结合辖区内天然草场广阔,饲草资源丰富这一优势,把“大力发展养殖业,拓宽移民群众增收渠道”作为移民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进行扶持和引导,号召移民群众大力发展养殖业。听到这个消息后,他马上跑到乡政府详细咨询了相关的政策。原来是乡政府积极争取国家扶贫政策,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发展资金的现实困难,同时为了增强移民群众的养殖积极性,鼓励和扶持种养大户发展规模经营,建成、建好移民区标准化设施暖棚圈舍,乡上制定出台了每建一座标准化设施暖棚补助2000元、每调引一组羊10只(即1只公羊,9只母羊)再补助1000元、共计3000元的优惠扶持政策。他第一个报名修建设施暖棚圈舍,按乡上提供的图纸标准提前建成了安康村第一个标准化设施暖棚圈舍,并积极筹借资金调引优质种羊20只。到2009年底,饲养量已达到了70多只,当年仅养殖业一项收入就达到了2.5万。他不满足于现状,有了可观的收入,使他对自己的养羊事业充满了信心,更加坚定了他要把养羊这项事业搞好,尽快达到规模化、规范化的理想。

2010年,为了加大设施养殖业发展扶持力度,乡上决定在安康村建设人畜分离的高标准养殖示范小区,该小区建设采取“农户自筹,政府帮建,项目帮扶”的原则建设。整整一个夏天,他上下奔波,积极筹借资金,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养殖场的建设上,买木材水泥,拉土运沙,砌墙搭棚,通水通电,动工修羊圈,为了图省钱,亲自到河里淘沙。白天干活,晚上回到家顾不得休息还要自学养殖技术。一个夏天下来,王社付体重整整掉了20斤。如今,他已建成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的人畜分离高标准设施圈舍4座,并配套修建了100立方米饲料青贮窑。圈舍建起后,依托扶持政策调引优质种羊只200只,使羊只存栏量达到了270多只,一跃成为了全乡最大的养羊专业户,正式开始了规模化、规范化养羊之路。同时种植了12亩地的紫花苜蓿,用他的话说“既可以改良盐碱地,又解决了羊的饲料来源”。

他发了“羊财”后,主动现身说法,经常给周围的农民一笔一笔地算“羊账”,给一些新养羊户介绍“羊经”,鼓励他们走上养羊这条致富路。在他的示范带动下,养殖示范小区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入驻规模养殖户10户,羊只存栏量超过1000只,牛饲养量达到30头。安康村农户的养殖积极性也得到了明显提高,90%的农户都念起了“养羊经”,建起了高标准的暖棚圈舍,户均养羊存栏都在30只以上,也为全乡发展养殖业增加收入奠定了良好基础。

在最初的几年,他由于不懂技术,也吃过多次“哑巴亏”,受过挫折,几乎动摇了养羊的信心。然而,通过几年的不断努力,他逐渐摸索出了一套“养羊经”,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更新观念,选择优良品种。优良品种是肉羊快速育肥出栏的基础。几年来,为了选购优良种羊,王社付先后多次跟随乡上领导到外地考察调引优质种羊,也使他知道了小尾寒羊、萨克福、波尔山羊等品种。

第二,要想养殖好,防疫是关键。王社付认为,羊养得好不好防疫非常重要,防疫搞好了羊很少得病,体质好,长得快,效益也高。因此,春秋两季疫病多发季节的防疫他很重视,保证做到经常消毒,定期防疫,定期驱虫,保证羊群健康生长。另外养殖场要远离人群和其他家禽家畜,圈舍要采光好、通风好,才可以有效地预防传染疾病的发生。

第三,精心管理,注重饲养科学化。合理搭配饲料,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率,并结合科学化的管理方式精心饲养;改变以往养羊以放养为主的传统养殖方式,而采用圈养方式;及时淘汰、隔离老、残、弱、病羊,抓产羔、抓成活。

第四,勤学好问,更新养殖观念。刚开始由于不懂技术,会遇到一些困难,但要不气馁,不懂的就从新华书店买来养殖书籍向书本学习,向畜牧技术人员请教,虚心地向其他有养殖经验的人请教。同时要积极参加各种种植、养殖培训班,不断地提高自己的养殖水平,更新养殖观念。

人比山高,脚比路远。在乡党委、乡政府的指导帮助下、在市扶贫办的大力扶持下,王社付的养羊场初具规模,基本达到科学饲养的标准,收入也是非常可观的。养羊事业发展上去了,王社付的努力却未停止,但他总是说:尽管自己的养羊场有了一定规模,但与市场接轨,这样的规模还很不够,与农民想致富的强烈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与新农村建设的各项要求相比,还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随着羊肉市场行情不断看涨,市场价格一路飙升,他坚信养羊是个好项目,他要再接再厉,将养羊进行到底,在未来的两年内努力使羊存栏量达到500只以上。

下一步,他期望能够继续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适当的时候联合其他养殖户成立六墩乡养殖业合作社,探索“农户+协会+市场”的路子,将全乡各村的养殖户组织起来,学习科学的养殖技术知识,做到科学饲养、科学管理,以达到共同致富的目的。现在的王社付,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没有党的惠民扶贫政策,没有政府的帮助和扶持,我不可能走上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引领产业发展 科技致富增收

——农村创业人才赵钢

赵钢,男,汉族,出生于1965年10月,高中文化程度,199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2年赤金中学毕业后一直在家务农,1993年起带头打建温室,自学温棚蔬菜种植技术,指导温棚种植户种植蔬菜,组建协会后一直在赤金镇韭菜协会工作,从事指导温棚搭建、优良品种引进、先进技术推广、蔬菜的统一销售及服务工作,现任赤金镇韭菜协会会长。因为工作敬业,1998年被市委授予“科技星火带头人”称号,2004年被酒泉市评为“科技致富带头人”。并通过考试取得了技术员职称。

一、搭建温室,引领朝阳产业

赤金镇地处冷凉灌区,积温不足、干旱缺水,不适宜种植高效经济作物。但南靠石油城,北连四〇四厂,312国道和兰新铁路横贯境内,从自然条件和区位环境上分析,具备适宜发展日光温室韭菜产业所需的光热资源、消费市场和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看到这些优势后,1993年开始,赵钢率先带头搭建日光温室,通过自学掌握了温棚蔬菜种植技术,积极指导全村温棚种植户种植蔬菜,带头推广温棚黄瓜、茄子嫁接、温棚环境调控、病虫害生物防治等新技术,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自己学到的科普知识,他引进新品种,提高种植技术,增强科技含量,带动了全镇日光温室产业发展,为农民增收拓宽了渠道,使温室产业成为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个有效途径。在他的带动下,周围农户种植温棚积极性逐渐提高。一些农户在搭建温室过程中缺劳力、缺资金、缺技术,针对这些困难,他在帮助建设温室的过程中,采取“积极组织劳力统一搭建,协调资金帮助搭建,组成专业技术队伍指导搭建”的办法,切实解决了农户的生产实际困难,提高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温棚数量逐渐增加。

二、组建协会,提供技术保障

在温棚种植初期,由于蔬菜品种繁杂,效益低下,农户种植温棚积极性受到严重影响,他积极引进适应温棚种植的蔬菜新品种——冬韭王,试种获得成功,取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当年棚均效益就达到4000元,亩均效益6000以上。在丰厚收入的吸引下,全镇温棚数扩大到821座,全部种植了韭菜,规模效益初步形成,温室韭菜基地初步建成。按照统一规划、连片搭建、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模式要求,他引导农户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产业化发展的格局。为适应市场形势变化,他又组织一批懂技术、会管理、会经营的种植大户、技术人员、村组干部以及流通能人,自发组建成立了西湖韭菜协会。他带领协会成员深入群众现身说法,传授技术,有力地提高了农户的种植和管理水平。由于他负责解决种植技术方面的问题,为农户提供种植方面的技术就成了一份主要工作,常常是正在给这家讲技术的时候,其他农户就来问问题,有时忙得连吃饭都顾不上,常年为韭菜温棚种植户免费提供技术指导,从搭建初期的温棚座向、籽种购买到生产中的温度控制、病虫害防治,只要是种植户遇到的问题,他总是热心帮助他们,他也被种植户们亲切地称为“韭菜专家”。妻子有时心疼地说“不给钱也没啥,别把身体累坏了”,有时也会埋怨两句,说他只顾着给别人家帮忙,自家的温棚都没有管。但随着周围人因为他的帮助,韭菜越种越好,收入越来越高,也就不再说什么了。经过两年的时间,经他培训的种植能手就有70多人,并全部义务给种植户进行技术指导。现在,协会内95%的农户已熟练掌握了冬韭王的种植规程和技术,为全镇推广发展日光温室产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三、规范发展,提升服务效能

2004年,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指导下,他又带领协会规范了规章制度,扩大了服务范围,产前提供籽种,产中提供技术及服务,产后统一收购销售,极大地增强了农户种植温棚的积极性。规范后的协会设会长一名,副会长两名,下设理事会、监事会、财务部、信息部、市场销售部,共有会员1162名,按照生产区域分为35个会员小组。协会现拥有交易市场800平方米,2间办公室,1间协会会员活动室,1间库房,3台草帘编织机。争取党委2万元建设资金,建设装修办公室、协会会员活动室及库房等基础设施和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为协会在指导韭菜基地发展,规范协会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方面取得更大的成绩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协会不断加大对会员的监督和帮扶力度,投入资金做好温棚韭菜产业配套服务,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而规范了协会的运行,并在省工商局注册了“沁馨”品牌,统一印制了包装袋,统一对外销售。由于不断总结近年来的经验教训,除了抓好玉门市、酒泉市、金塔县、瓜州县等本地销售市场,赵钢还利用多年搞农产品贩销的经验,积极联系新疆、青海等地信誉好、价格高的客商来订购韭菜,在他的带领下,全镇共有20多名贩销能人和流通能人加入到韭菜协会中,了解市场供需关系,联系销售渠道,开拓市场,使西湖村的“沁馨”韭菜远销新疆、青海等地,销售量占总产量的80%。2007年,协会由市委组织部批准,光荣地成立了西湖村韭菜协会党支部。

四、科技致富,巩固产业发展

由于产业发展规模化,2006年以来赤金镇采取配套基础设施和“以奖代补”的方式,再次掀起温棚搭建热潮,温棚韭菜基地以每年增加200座的发展速度不断扩大,并全部实现当年搭建、当年投产、当年见效。赵钢因势利导,加快了产业技术推广。由于技术支持及时,科技含量高,农户收入不断提高,涌现出了一大批种植大户。韭菜种植户王银亭的80米大棚,头茬收入8000元,张学全单茬收入更是达到1.2万元。在这些种植大户的带动下,全镇在种植技术、信息收集、订单签订、贩销结算等各环节都产生了极具影响力的核心人物和骨干力量。至2007年韭菜棚均收入已达6000元,亩均收入过万元。一个生产周期内,韭菜协会共收购和销售韭菜5100吨,实现销售收入1020多万元,协会成员人均纯收入5000多元。至2008年全镇日光温室总量达到2429座、3500亩,辐射带动西湖、营田、和平、朝阳4个村16个村民小组、1300户、5300人从事日光温室韭菜生产,棚均效益达到了6000元以上,亩均效益达到万元以上。

从190座到2429座,从棚均2000元到单茬近万元,这不仅仅是赵钢引导农户发生的量的变化,更是从群众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认识方面、协会不断规范管理方面、支部引领壮大基地方面等更深层次上产生的质的变化,体现出温棚产业的重要性和引导性,为全镇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积累了宝贵经验。

同类推荐
  • 星际传奇之旅

    星际传奇之旅

    宇宙的奥秘是无穷的,人类的探索是无限的。本书包括金星上的文明遗迹、木星的三大法宝、火星上的金字塔、奇特的土星环、金星是启明星吗、金星上有海洋吗、金星逆向自转之谜等内容,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宇宙世界。
  • 开阔眼界的地理故事

    开阔眼界的地理故事

    《开阔眼界的地理故事》丝绸之路的格局.尽管变化万端,但在塔克拉玛干南北的天山南麓的两道却变化不大,尽管如此,却至今无人能准确地说出它们的途径。现代地图无一例外标注的都是”示意图”,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难解之谜。
  • 你一定想知道:海洋世界知识

    你一定想知道:海洋世界知识

    阅读科学知识对提高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结构会产生积极而有益的作用,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只会扼杀活泼的天性.抑制智力的发展。因此,必须在保护学习热情的基础上,扩大青少年学生的知识面,以便充分调动起他们探索求知的勇气和信心。本书的内容涵盖了宇宙、天文、地理、生物、历史、军事、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采用深入浅出、符合认知规律的科学体例,为渴望探索外部世界的青少年展现出一幕幕极具想象力、神秘感和挑战性的科学场景。促进青少年学生开阔眼界、启迪心智,在思考与探究中走向成功的未来!
  • 小军迷告诉你:什么是轻武器

    小军迷告诉你:什么是轻武器

    枪,是小军迷最喜欢谈论的话题,因为在实战中,枪是不可缺少的武器之一,威力有时甚至比炮还大。和知名度很高的世界名枪零距离接触是每个小军迷的心愿,翻开《什么是轻武器》吧!撞击式燧发手枪、火帽式手枪、工艺枪、冲锋枪、突击步枪……这里是一个枪的世界,你这个小军迷所拥有的知识在这个浩瀚的枪支海洋里,知识显得是多么不足哦,请继续努力丰富自己的知识吧!
  • 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

    世界珍稀动植物博览

    本书着重选取了一些濒临灭绝的珍稀动植物,从可爱的树袋熊到英武的白头海雕,从国宝级的大熊猫到被誉为“活化石”的扬子鳄,从食肉的猪笼草到结面包的猴面包树,从美丽的银杏树到魁梧的红杉……
热门推荐
  • 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

    太上说中斗大魁保命妙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重生之名门毒女

    重生之名门毒女

    沈漓十七岁嫁给君澜,敛尽锋芒,努力做一个贤妻良母,对夫君情深意重。仍抵不过无上的权利与诱惑,一场精心设计的捉奸在床,她被深爱着的夫君和同父异母的妹妹亲手送入地狱,从此暗无天日,骨肉分离。夫君踩着她的血泪扶摇直上,官拜丞相。妹妹夺了她的一切得尽荣宠,享遍繁华。宠我,弃我,最终怀着满腔怨恨受尽烈焰焚身之痛。如今重新来过,沈漓发誓,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 大叔别吻我

    大叔别吻我

    “要结婚可以,你只能嫁给我!”婚礼前夕,那个曾说过绝对不会结婚的男人拿着求婚戒站在了她面前。肖洛洛觉得,她跟这个男人有N多的不适合、不可能:他大她十几岁!他的家人很难缠!他的旧情人可以装满一辆火车……可在火灾发生的时候,她却义务反顾的冲进了大火里,只为救他出来。他说:“只要我爱你,我们就很适合!”
  • 花叶死亡之日

    花叶死亡之日

    南洋富商席有仁远赴日本与恩人会面,却不料刚到日本,身边就接二连三地发生命案——先是独居老人被绞杀,后是地方政客的侄子中毒身亡,紧接着他的恩人竟然也因煤气中毒而死!一系列扑朔迷离的杀人案件,凶手却未留下任何蛛丝马迹,揭开真相的关键到底在哪里?但是真相总会大白。只是当拨开重重疑云之际,那份历经岁月蹉跎的情感,不知是否依然和从前一样隽永甘醇……
  • 星能者

    星能者

    一个胆小普通的上班族,莫名其妙获得了来自异世的星能力。地球莫名其妙出现了异世者。而他,莫名其妙必须“保护”地球。“我宁愿平凡也不愿拥有这般能力”
  • 都市微信装逼系统

    都市微信装逼系统

    富二代派班花做葛孝的女朋友,以败光葛孝的老婆本。葛孝无意得知其消息,心灰意冷之下,在微信上开骂班花,说对微信暗语,激活微信上的微信装逼系统,从此逆天而起,展示高超武艺,神秘医术,赚钱,泡美女,无所不能。吊打最富二代,泡最美女星,创最好听的歌曲,纵观娱乐圈,吊打一切不服。
  • 无极剑侠

    无极剑侠

    太古的皇远古的帝上古的盛世中古的凋零近古一个充满希望雨血腥征战与金戈的时代是堕落还是崛起无数仙侠皇佛魔帝无数的爱恨情仇纠缠其中这是一个剑的世界仙的世界
  • 邪君的七夕皇妃

    邪君的七夕皇妃

    有一种女子是毒药,看一眼便沉沦...像是一场宿命的轮回,逃脱不了。一个绝世的女子,几个人纠缠的情。为了一份亏欠,她做他七夕皇妃。七夜销魂,她的美丽和魅惑差点让他崩溃,七夜之后,他却更加地放不了手。“如果感情也分先来后到,对我是不是太过残忍?”而她,只想要一片天,可以自由飞;只想要一个人,白首不相离。他爱她,她爱他...有伤害,有至爱。纠缠矛盾,缠绵悱恻……
  • 白色史诗

    白色史诗

    圣域历第三纪元神族时代末期,一场由魔界发动的入侵南自由界联邦共和国的战争奏响了圣域第三纪元末期神裔时代到来的序曲,兰德尔人与中洲人,人类与精灵、神族和魔界的正邪转化与对立,跨越种族的友谊和爱情,东西方文化的融合与碰撞,还有人类为统一自由界而不断进行的数十次南北战争,这是一部规模浩大的史诗,而这段故事从洛尔开始。
  • 权门狂妻

    权门狂妻

    一个暴力的大姐头,一个身价不菲的霸道总裁。一夜缠绵,是她和他纠缠不清,斩不断理还乱的开始。她说:“不就是纯洁的男女关系么,我还是第一次呢,你不亏。”他说:“你跟我的身体如此契合,想跟我两清,门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