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第八回“林冲棒打洪教头”写得很精彩,从会不会听话的角度去阅读,也很有意思。
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中被喜欢结交天下英雄好汉的柴进接到庄园,热情款待。正喝得高兴,只见庄客来报:“教师来也。”这所谓的教师,其实是柴进庄上刚来不久的洪教头。既然都是枪棒教头,柴进就让一起来坐。尽管林冲起身看到那个洪教头,歪戴着一顶头巾,挺着脯子,样子很傲慢,但林冲还是赶紧躬身作揖,说:“林冲谨参。”为什么?林冲听庄客称那人为教师,就猜想一定是柴进的师父了,所以要以礼相待,这不仅是对洪教头有礼貌,也是对庄主柴进的礼貌。这是一个人应有的教养。在我眼里,林冲是梁山好汉中最有修养的一个,最懂得尊重人的一个。可那个洪教头对林冲的施礼全不理睬,也不还礼。柴进的难堪是可想而知的,于是赶紧把林冲介绍给洪教头,说:“这位便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林武师林冲的便是,就请相见。”
考考你们,从柴进这句介绍林冲的话里,你能听出些什么信息来?
学员2:这句话有点长,有点啰嗦。一连串的修饰语,表达出柴进对林冲的敬佩仰慕之情。
徐卫东:你善听哈。有人说,这句“便是……的便是”,重复累赘,是作者写的一个病句。但我宁愿相信,这是作者的有意设计。因为当时柴进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有关林冲的信息都一股脑儿介绍出来,而且,急切地想肯定强调这些信息的真实性,以致话说得有点啰嗦和混乱。林冲从这番美言中,听出了柴进对自己的尊重,当然自己也要给柴进尊重,所以听柴进讲“就请相见”,于是又起身看着洪教头就拜。可是那洪教头却听不懂柴进的话,依然傲慢地不还礼。柴进看了,心中很不高兴!林冲拜了两拜,起身让洪教头坐。洪教头亦不相让,便去上首坐了。柴进看了,又不欢喜。为什么?柴进本来这么郑重地介绍,目的是希望自己的郑重态度能引起洪教头的郑重,希望洪教头能对林冲以礼相待,可结果害得彬彬有礼的林冲连自己的座位都没了。唉,都是教头,这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笑声一片)
柴进只得更为郑重地对洪教头说:“这位非比其他的,乃是八十万禁军教头,师父如何轻慢?”“乃是”,真的是,确确实实就是,比前面的“便是”语意更为肯定,最后再用一个反诘句作结,肯定语气是何等强烈。无奈洪教头听话能力实在太弱,修养实在太差,不但不对林冲表示起码的礼貌,还在说什么,因为知道柴进喜欢练习枪棒,所以流配军人都自称是枪棒教师,来庄上骗酒食钱米。甚至反问柴进:“大官人如何忒认真?”这不是自己脑残反骂柴进脑残吗?洪教头不会听话,也不会说话,好在人家柴大官人有涵养,再次提示他:“凡人不可易相,休小觑他。”没想到这“休小觑他”反而激怒了洪教头,跳起身来说:“我不信他,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柴进大笑着说:“也好!也好!林武师,你心下如何?”林冲说:“小人却是不敢。”难不成林冲真的是畏惧洪教头的武艺吗?不是的。林冲的不敢,不是怕打不赢,而是担心“这洪教头必是柴大官人师父,不争我一棒打翻了他,须不好看”。而洪教头从林冲的话中听出来的却是:“那人必是不会,心中先怯了。”因此越发挑逗,要与林冲较量一番。柴进倒是听懂了林冲的话,就说:“此位洪教头也到此不多时,此间又无对手。林武师休得要推辞,小可也正要看二位教头的本事。”柴进这话的意思,你们听懂了吧?
学员3:柴进是想告诉林冲:“这个人才来没多久,不是我的师父,我与他也没什么交情的,你只管和他打好了,不用顾忌我的面子。”
徐卫东:嗯,林冲也听懂了这话里的意思,而且,还可能听出了柴进内心的潜台词:“这小子这么目中无人,不懂礼数,烦请林教头好好教训他一下,让他知道什么叫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让他懂得什么叫作谦逊和尊重。”因此,林冲放心了,那就打呗。柴进是何等聪明,林冲又是何等明白,二人心照不宣。只有洪教头这个傻帽,仍然没有听出柴进话里话外明显的倾向性与暗示性来,还在那里对林冲气势汹汹地叫喊:“来,来,来!和你使一棒看!”于是,电视连续剧中,林冲和洪教头你来我往,飞上窜下,一番打斗,煞是好看。但是,在小说中是这样写的:
洪教头喝一声:“来,来,来!”便使棒盖将入来。林冲望后一退,洪教头赶入一步,提起棒,又复一棒下来。林冲看他脚步已乱了,便把棒从地下一跳,洪教头措手不及,就那一跳里,和身一转,那棒直扫着洪教头臁儿骨上,撇了棒,扑地倒了。
林冲就这么轻松简单,一棒把洪教头给打趴下了,因为洪教头的枪棒水平原本就和林冲的不在一个档次上。但林冲善于听话,善于“处下”,最终赢得柴进和读者的更多敬重。而洪教头却因不会听话,狂妄无比,所以只能是自取其辱,为人不齿。
俗话说:锣鼓听声,说话听音。在某些场合,说话者由于某种原因,其说话的真实意思隐藏在话语的背后,如果只听出说话者的表面意思,就会误解说话者的本意,从而给交际带来麻烦,甚至造成悲剧。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悲剧,就给了我们这样的警示。
《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其中,梁祝传说是最具魅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被称为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梁祝文化”也是我们宁波的一张名片,梁祝故事早为我们所熟知。从古到今,有无数人对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悲剧感怀不已。那么,究竟是什么造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哪?
学员4:一般认为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封建礼教及婚姻包办制度造成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剧。如果没有封建礼教及婚姻包办制度,祝英台就无须女扮男装才能去读书,也无须一定要回家等着梁山伯来提亲,祝员外也不会自作主张就把女儿嫁给马文才。这样,梁祝悲剧也就不会发生了。因此,梁祝悲剧就是社会悲剧。
学员5:梁祝悲剧也是命运悲剧。从梁祝故事来看,祝家并没有如何去高攀马家,祝员外也没有阻碍梁山伯来家与祝英台相见,而且马家还允许祝英台在迎娶途中祭奠梁山伯,没有什么仗势欺人的地方。所以,如果梁山伯和祝英台这两个宁折不弯的青年男女没有“同窗三载”,如果梁山伯能早一点知道祝英台是女扮男装,如果梁山伯能准时去祝家提亲或者马家能晚几天去祝家提亲,那么,这场爱情婚姻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从这个角度讲,梁祝悲剧的发生具有很大的偶然性,那岂不是命运在弄人吗?
学员6:我比较同意有些专家这样的观点:当时梁山伯与祝英台相遇时的年龄大约在11~12岁,祝英台可能尚未发育,至少尚未完全发育,梁山伯则可能更不成熟,甚至可能还没有进入青春期,不然,两人“同窗三载”朝夕相处,甚至“同床而睡”“抵足而眠”,梁山伯早应该察觉到祝英台是个女孩子了,甚至两人已经“生米煮成熟饭”,那么,他们的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
(引来一片笑声)
徐卫东:世界上公认有三大悲剧:性格悲剧、社会悲剧和命运悲剧。一个人,具有其中的一种悲剧就已经够惨的了,你们不会说梁山伯和祝英台是集三大悲剧于一身吧?那可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了。但不管怎么说,有一点我是很有同感的,那就是梁祝故事并没有着力表现祝家的贪财附势和马家的仗势欺人,相反,给我的印象是祝家和马家在那个时代算是很开明的,至少他们对祝英台是非常迁就的。不然,怎么可能允许独生女儿女扮男装孤身远赴男子学校去读书?怎么可能在迎娶途中允许新娘子或媳妇去她初恋情人的坟上哭拜祭奠?这事换在今天,自认为开明的我们,扪心自问:“我能允许吗?”前些天有报道,春节里有位老人病危,救护车来了,但邻居都不允许病人的担架经过他们家门口,最后老人因延误抢救而去世了。悲哀!
(学员点头表示同意)
如果你们对此同意的话,那么我们不妨换个角度去看看,梁山伯榆木疙瘩般不会开窍、不会听话,是不是直接造成了梁祝悲剧呢?
祝英台女扮男装,和梁山伯同窗三年,暗恋上了这位善良憨厚的梁兄,而梁山伯却一直不知祝英台的真实身份。三年后,英台学成回家,山伯十八里相送。我们这里很多女老师可能都喜欢听越剧《梁祝》中的《十八相送》,甚至还能唱上几句。不知你们是什么感受,反正我听着就对梁山伯来气。我选一些唱词你们听听:
祝英台(唱):梁兄若是爱牡丹,与我一同把家还。我家有枝好牡丹,梁兄要摘也不难。
梁山伯(唱):你家牡丹虽然好,可惜是路远迢迢怎来攀!
祝英台(唱):青青荷叶清水塘,鸳鸯成对又成双。梁兄啊!英台若是女红妆,梁兄愿不愿配鸳鸯?
梁山伯(唱):配鸳鸯,配鸳鸯,可惜你,英台不是女红妆!
(前面到了一条河,漂来一对大白鹅)
祝英台(唱):雄的就在前面走,雌的后面叫哥哥。
梁山伯(唱):未曾看见鹅开口,哪有雌鹅叫雄鹅!
祝英台(唱):你不见雌鹅对你微微笑,她笑你梁兄真像呆头鹅!
梁山伯(唱):既然我是呆头鹅,从此莫叫我梁哥哥。
(在一口井前,祝英台要梁山伯一同照影)
祝英台(唱):你看井底两个影,一男一女笑盈盈。
梁山伯(唱):愚兄明明是男子汉,你不该将我比女人!
幕后(合唱):过一井来又一堂,前面到了观音堂。
梁山伯(唱):观音堂,观音堂,送子观音坐上方。
祝英台(唱):观音大士媒来做,来来来,我与你双双来拜堂。(拉梁山伯同跪)
梁山伯(唱):贤弟越说越荒唐,两个男子怎拜堂?
祝英台(唱):只可惜对牛弹琴牛不懂,可叹梁兄笨如牛。
一路上,祝英台抓住每一个能够引发爱情联想的场景,或比喻,或暗示,或简直是直白表露,但可气的是,梁山伯就是一个大笨牛,对牛弹琴牛不懂。最后,实在没有办法,英台只好说自己有个同年同月同胞生、长得一模一样的小九妹,要许配给梁山伯,并以二八、三七、四六日暗示梁山伯十日后来家中提亲。从祝英台再三叮嘱来看,她对自己的父母是了解的,只要梁山伯能在规定的日子前来提亲,自己的这门婚事应该是没什么问题的。这次更可气的是,梁山伯不仅没能听出小九妹就是祝英台,还误把10天理解为30天。30天后,当梁山伯来到祝家提亲时,祝员外已将祝英台许配给当地马员外的公子,并已定下迎亲的日期。梁祝相见,悲感交加,但已无法改变现实。离开祝家后,梁山伯即一病不起,含恨辞世。我想,这“恨”里应该包含了对他自己不会听话的悔恨吧。
祝英台闻此噩耗后痛不欲生,祝夫人在劝英台时说了这样一句话:“偏偏那梁山伯又不早点来。”是啊,要是梁山伯能听懂祝英台的话,能早点来,或许有情人就成眷属了。
当然,如果祝英台能够清楚地认识梁山伯,知道他憨厚老实,是个榆木疙瘩,听话能力超弱,弦外之音对他就是对牛弹琴,根据梁山伯的特点去选择明白无误地袒露自己心意的说话方式,那么,这场悲剧也有可能避免。
可现实就是这么残酷:不会说话,祝英台痛失梁山伯;不会听话,梁山伯痛失祝英台。梁山伯祝英台,千古绝唱唱到今,希望我们都能从中吸取教训,从而使我们的表达和聆听更加有效,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更加美好。
学员培训感言选录
高建:这次参加了国学素养提升培训,受益匪浅。徐老师精彩的讲解和示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回校后,我向校长进行了汇报,校长建议我邀请徐老师到我们学校来给全校的老师进行一次培训。
王惠娟:徐老师主讲国学培训班印象:一进教室,学员座位有创意;四天培训,老师教学有个性;尝试诵读,课堂气氛很愉悦;知识竞答,题目多样有新意。
周小燕:徐老师课前准备充分,对学员负责;上课态度认真,对学员严格。短短32学时的学习,使我对国学兴趣大增,感谢徐老师,感谢宁波教育学院。
注释:
【1】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话,2009年5月31日。
【2】温家宝总理在塞万提斯学院与西班牙文化界人士、青年学生座谈时的谈话,2009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