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40300000016

第16章 走出失败的阴影(5)

鲁道尔夫·奥托曾精辟地概括说明,对崇高事物的敬畏与这一动力紧密相连。把这一点和爱利亚德对神圣化和去圣化的洞察结合起来。我们对于直接面对神或神圣事物引起畏惧的普遍性就能更深刻认识了。在某些宗教中,死亡被视为不可避免的后果。大多数文字前的社会也有一些地点和物体是禁忌的,因为它们太神圣因而太危险。人们也曾从科学和医学中提供过一些去圣化和再圣化的例子,并力图解释这些过程的动力学。归根到底,它们大都来自在崇高和至善面前的敬畏,而且这一敬畏是内在的、有理由的、正确的、合适的,而不是某种疾病或无法“治疗”的绝症。

这些敬畏和畏惧不单单是消极的或使我们逃遁或畏缩的东西,它们也是合乎需要的、愉快的情感,能把我们引到最高的欢乐点、自觉的意识、洞察和“彻底的作用”。这是最好的途径,通向对我们最高能力的接受,通向我们可能已经掩藏起来或避开的不论任何伟大或善良或智慧或天才的因素。

因此,处于极乐时刻的人往往说,“不能再多了”,或“我受不了啦”,或“我简直要死了”。当我们得到这样的说明时,我们甚至会觉得,他们可以死了。令人发狂的幸福不可能长久承受,正如我们的机体太弱不能承受长时间的性高潮一样。

剧烈的情绪必然是极点的和暂时的,它必然逊于非极乐的宁静、较平和的幸福、对至善清晰、深沉认知的内在喜悦。极点的情绪不能长久持续,但存在认知能长久持续。这难道不能帮助我们理解约那情意综吗?它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怕被摧毁、怕失去控制、怕垮掉、怕瓦解甚至怕被那种体验杀死的合理畏惧。伟大的情绪最终能在实际上淹没我们。怕沉缅于这样一种体验的情感,一种使我们想起一切能在性感缺失中发现的类似畏惧的畏惧,能通过心理动力学、深蕴心理学以及情绪的心理生理学和心身医学等等文献得到更好的理解。

人们在探索自我实现何以失败时曾遇到过另一方面的心理过程。对成长的逃避也能由对妄想的畏惧发动。自然,这一点曾在较普通的方式中被谈到过。普罗米修斯和浮士德的传奇文学几乎在任何文化中都能发现。例如,希腊人称它是对自大的畏惧。它被称为“有罪的傲慢”,这当然是人的一个永恒的问题。对自己这样说——“是的,我要成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我要质疑柏拉图并胜过柏拉图”——的人必然迟早要被他的自以为是和骄矜弄得麻木不仁,特别是在他比较脆弱的时刻,他将对自己说:“谁?我?”并认为那是一种疯狂的想入非非,甚至惧怕那是妄想狂。他把他对自身内在自我及其一切弱点、彷徨和缺陷的认识和他所知的柏拉图的光辉、完美而无瑕疵的形象相比,于是,他自然会觉得自己太放肆、太自大。可他没有认识到,柏拉图在内省时必然也会有与他同样的感觉,但柏拉图终于前进了,越过了他对自己的怀疑。

就某些人来说,这种对自身成长的逃避,只见于低水平的抱负,怕做自己所能做的事,自甘摧残、假装的愚蠢、狡诈的谦卑,实际上是对自以为是、对骄矜、对有罪的傲慢和自大的防御。有些人不能掌握谦逊和自豪之间的优美整合,而这对于创造性的工作是绝对必要的。要发明或创造,你必须拥有“创造的傲慢”,许多研究者曾指出过这一点。但是,假如你只有傲慢而无谦逊,那么你实际上是在妄想。你必须意识到自身的神一般的可能性,而且也要意识到人的存在的限度,你必须能够同时嘲笑你自己和人的一切矫饰。假如你能对毛毛虫想当神仙感到有趣,那么实际上你便有可能继续尝试并满怀自豪而不再担心自己是否妄想,或会不会招致冷嘲热讽。这是一个绝佳的方法。

阿尔都斯·赫胥黎就是一我所说的那种伟大人物,位能够接受自己的天才并加以充分利用的人。他能做到这一点因为他永远对每一件事情的精彩和迷人深感惊奇,能像一个纯真的孩子一样,对事物的奇观惊叹不已,能经常说:“妙极啦!妙极啦!”他能用开阔的视线观察外界,用毫不掩饰的纯真、敬畏和迷恋进行观察,这是一种对自己渺小的承认,一种谦逊的形式,然后安详地前进并对他为自己树立的伟大任务毫不畏惧。

这些终极价值和所有的基本需要一样,都能落入弗洛伊德关于冲动和对冲动的防御所制定的模式。因此,说我们需要真理,爱真理,追求真理,这肯定是有根有据的。不过,也同样容易证明我们也惧怕认识真理。例如,某些真理伴随着一定的责任,可能会引起焦虑。直接地回避对真理的意识是逃避责任和焦虑的有效途径。

摒弃懦弱的情绪

尽管科学会给人类带来种种益处,但仍有些人会反对它,甚至于达到仇恨的程度,如非科学家、诗人、宗教家、艺术大师和普通人。对于他们眼里的科学,他们有一种畏惧甚至仇恨的看法。他们往往觉得科学是对每一件他们认为神奇和神圣的事物的一种威胁,对每一种美的、崇高的、有价值的和激起敬畏感的事物的一种威胁。他们有时把科学看作是一种污染剂、一个掠夺者、一种削弱的力量,而他们的思想却使生活变得苍白、暗淡和机械化,夺去了生活的色彩和欢乐,把一种伪造的确定性强加于生活。

看一看一般高中学生的思想,这就是你能看到的画面:女孩子一想到和一位科学家结婚就会发抖打颤,似乎他是某种可敬的怪物。甚至当我们解决一般人头脑中的某些误解时,如他混淆了科学家和技术专家,他未能在“革命科学家”和“常规科学家”之间做出区分,或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有所分辨,甚至这时仍然不能消除某些有理由的抱怨。

科学和每一科学的活动似乎都能够而且常常被一个被歪曲的、弄得狭窄的、无幽默感的、反性化的、反感情化的、去圣化和反净化的世界观作为一种工具利用。这一去圣化能够被利用作为一种防御手段,反对被感情特别是谦卑、尊敬、神秘、惊奇和敬畏的感情所淹没。

下面用一个真实的事例就来说明这个意思。马斯洛在读医学院的时候,他们的教授们几乎都有意力求“硬化”他们,教他们以一种“冷静的”、非感情的方式对待死亡、痛苦和疾病。

他所见的第一次手术可以说是一个力图去圣化的典型例子,即在神圣的事物面前去掉敬畏、隐秘、惧怕和退缩的意识,在惊人的景色面前去掉谦卑的意识。

一位妇女的胸部要用一柄电刀局部截除,电刀烧穿截除部位。当炙燃肉块的芳香气味溢满室内时,做手术的医师对他的切除方式做出毫不动心的“冷静的”和随便的解释,全不注意患者在痛苦中冲出屋子。然而医师却把那块肉从空间抛出,噗通一声掉落在对面地板上,它已经由一个神圣的东西变成了一块被丢弃的肥肉。

自然,没有眼泪、祈祷、仪式或任何礼节,像在大多数文字前的社会中肯定会有的那样,有这一切都是以一种纯技术的方式处理的——无感情的,平静的,甚至略带傲慢的色彩。

然而,当他第一次被领到手术室,第一次解剖死者时,那气氛也与这没有任何区别。于是,他不得不自己询问死者,弄清他是一个伐木者,在一场争斗中被杀害。

马斯洛不得不像任何别人一样学会处置他,不是作为一个死人,而是作为一具“尸体”,没有任何礼仪地处置他。对于几只狗也同样如此,那是在他们完成表演和实验以后不得不在生理课堂中杀死的。

医学院新生们自己也力求使他们的深沉情感变得可以排遣和可以控制,抑制着他们的畏惧、他们的同情、他们的温情,在赤裸裸的生命和死亡面前的敬畏,在他们完全和惊恐的病人打成一片时的同情的眼泪。

由于他们是青年,他们是以年轻人的方式这样做的。例如,坐在一具死尸上,吃着一片三明治照一张像;偶而在餐桌旁从公文皮包中拉出一只人手;拿人身幽隐处作为医学话题的笑料等等。

这种对抗恐怖的顽强、随便、不动感情和掩盖着它们的对立面显然被认为是必需的,因为温情可能干扰医师的客观性和无畏态度。

至少有可能的是,较多牧师般和较少工程师般的态度也许更有助于改善医学训练,或至少不致于把“较温柔的”候选者逐出医门,可能这种“顽强”训练对于外科是必需的,那是可以商榷的。

但对于一位心理医师呢?一位“人际认识者”难道不需要关心和爱吗?显然那是一种反心理学的训练!在此,我们还必须进一步讨论一个隐含的设想,情感不一定是真理和客观的敌人,有时它是,有时它不是。

另外,还有一些人把去圣化作为他们的防卸手段。我们都熟识那样的人,他们不能忍受亲密、诚实、无防御,他们对亲密的友谊深感不安,他们不能爱或被爱。避开这种打扰人的亲密或美是一种常见的解决办法,或保持“距离”,甚至离开一臂远。

或者最后可以抽去它的主要内容,剥去它打扰人的特性,弄成不自然的。例如,纯洁可以说成是愚蠢,诚实可以称为容易受骗,坦率变成缺乏常识,慷慨被贴上无主见的标签。

前者使人不快,后者不致如此而且容易对付。请记住,实际上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对付”伟大的美或耀眼的真理或完善或任何终极的存在价值,我们能做的一切不过是沉思,感到欢乐,“有趣”,激发爱慕之心,等等。

随着对“反向的价值”对真、善、美、完善、秩序的深入研究,我们发现这些最高的价值往往能使人更意识到他自身内和这些价值对立的每一事物。许多年轻人觉得和一个不太漂亮的女孩相处更自在,美丽的姑娘容易弄得他自惭形秽、腼腆、笨拙、自卑,似乎他是站在某一皇族或神的面前。去圣化能成为一种防御手段抵制对摇摇欲坠而急需保卫的自尊的不断冲击。

在临床医师看来同样明显和同样熟悉的是,某些男子没有能力和一个姣好或美丽的女子性交,除非他们首先使她受到屈辱或至少弄得她不再是一位女神。男子在性行为中会把他的角色等同于肮脏的插入动作或支配动作,但他很难对一位女神或圣母或女祭司——很难对一位神圣的、可敬畏的教母做出这样的行动。因此,他必须把她从高高在上的座位上拖下来,拖入肮脏人的世界,使他自己成为主子,或许以一种无故施虐的方式提醒自己,她也要拉屎、撒尿、出汗等等,或她是可以用钱买来的,等等。于是,他不再需要尊重她;他解脱了敬畏感,解脱了温柔、崇拜、亵渎或自卑感,不再像一个吓坏了的小男孩那样觉得自己笨拙、不般配了。

动力心理学家研究较少,但或许也很常见的一种现象是女方对男方的象征性阉割。当然,这至少在我们的社会中是人所共知的广泛发生的现象,但它常常被赋于或者是纯粹社会学的或者是纯粹弗洛伊德学说的解释。也很有可能是为了去圣化和反净化而“阉割”男方,就像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之妻,以凶悍泼辣著称,她对苏格拉底的撒泼也可能是为了防御她对苏格拉底的极度敬畏感会把她自己淹没。

从这样的观点看,我们常常认为是一种“解释”的东西与其说是一种理解的努力或理解的交流或充实理解的努力,不如说是一种抑制敬畏、赞叹和惊奇的努力。看到雨后彩虹,十分激动的孩子可能会听到大人以一种略带轻蔑和揭穿真相的口吻说:“哦,那不过是水珠把白光分成了彩色,就像棱镜的分光作用那样。”这能贬低经验的价值,类似以胜人一筹的态度嘲笑孩子和他的幼稚。它能具有扼杀经验的作用,使经验较少可能再次到来或表露出来或受到认真对待;它能使生活失去敬畏感和惊奇感。

人们发现这也适用于高峰体验。高峰体验很容易而且常常被“解释掉”,却不能被真正解释明白。

自然,这样的“解释”对于经验本身的内容说明不了什么,和引爆器说明不了爆炸的效应一样。而这些毫无意义的解释本身必须得到理解和解释。

简化的努力和“不过如此”的态度也需要解释。例如,“一个人实际不过是24元药品的价值”;“吻是两个胃肠道上端的并列”;“一个人等于他所吃的东西”;“爱是对于你的心上人和其他姑娘之间差别的夸张”。

这些男孩力图成为强硬的或“冷静的”或“长大成人”,就不得不向他们的敬畏、谦卑、爱、温柔、以及同情和他们的奇迹感宣战。他们这样做,把“高的”拉下来,拉到“低的”地方,拉到他们觉得是他们自己所在的地方来。这些“观念论”的年轻人不停地奔忙,向他们的崇敬冲动作战,力图贬低神圣的东西,亵渎每一件事物,像“正常”成年人的所为。

一般原子论的分解技术等等也可能用于同样的目的。你想说一朵美丽的花或一只漂亮的昆虫或一首精彩的诗等等的面前避免吃惊,避免自惭或产生无知感,办法很简单,只要把它劈开,并再次感受到自己有本事。归类、分类、划分范畴、制定规程一般也是如此。这些也是使可敬畏的事物世俗化、便于处理和日常化的方式。任何能回避整体性的抽象形态都可能服务于同一目的。

同类推荐
  • 浮躁

    浮躁

    浮躁就是心浮气躁,是各种心理疾病的根源,是成功、幸福和快乐的绊脚石,是我们人生最大的敌人。无论是做企业还是做人,都不可浮躁,如果一个企业浮躁,往往会导致无节制地扩展或盲目发展,最终会没落;如果一个人浮躁,容易变得焦虑不安或急功近利,最终会失去自我。
  • 卡耐基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书

    卡耐基写给青少年的励志书

    年轻的朋友,你是不是曾因为某些挫折而失意迷茫?是不是曾因不懂得与人交往的技巧而无心得罪了他人?是不是曾因担心某些事情降临在自己头上而忧心忡忡?……本书可以帮助你摆脱诸如此类的思想困惑和束缚,让你坚定信念、锐意进取,成为出类拔萃的年轻才俊。本书是集卡耐基的《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美好的人生》、《快乐的人生》等多本励志书之大成于一体,从中精选出适合青少年心理需要的经典篇目,加以优化重组,旨在引导青少年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认识和接纳自己,欣赏他人,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拥有健康向上的思维品格。
  • 良好的礼仪让你更受欢迎

    良好的礼仪让你更受欢迎

    优雅的社交风度不会天生,需要从小培养。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每一个与人打交道的机会都是培养礼仪的机会。例如,当有客人来访或你到别人家做客时,当你收到别人的礼物或送礼物给别人时,当你有事麻烦别人时,当你在公共场合观看比赛时……这些时候都要求你讲礼貌、懂礼仪。礼貌无须花费一文,却能赢得许多。礼貌看似只是一些细节,但也能让你失去很多。《良好的礼仪让你更受欢迎》是专为青少年朋友量身打造的社交礼仪书籍,精选了常用的社交礼仪,通过情景故事告诉大家如何更好地掌握礼仪。
  • 有一种美德叫诚信

    有一种美德叫诚信

    中华民族自古就推崇诚实守信的道德观,讲究做人要有真情实意,一诺千金。在市场经济中,这些传统美德并没有过时,诚实守信仍是人们最基本的道德标准。本文从一个人的人生经历出发,全面论述了一个人从做人、做事、求学、就业、经商和家庭和睦等方面,通过大量的故事和事例向读者阐明了诚信是一个人立足于社会,求得生存和发展的通行证。读者对象:青少年,刚入职场的新人。
  • 哈佛所秉持的人生观(哈佛家训)

    哈佛所秉持的人生观(哈佛家训)

    哈佛的一条重要的教学理念是教育学生,“先做人,后做事”。它要求学生在做事前首先要弄清楚做人的目的和人生的意义,要弄清楚,人生有所追求是为了什么?要在自己的意念中牢固地树立起一种正确的幸福观、苦乐观、荣辱观、生死观、秩序观以及公共道德观等等。哈佛的教育理念认为,一个人只有解决了以上所有的关于人生观的问题,才有资格去研究学问,也才放心教授给他们的学问能够运用到对公共利益有用的地方去。要人生的旅途上,大学只是一个短暂的历程,但同时它也是一个人要确立他在末来应该抱定什么样的信念去为人处世、去做事的重要阶段,每一个人都希望在末来自己能成为某一领域的精英,而人生观的选择将决定着你的这一目标能否实现。
热门推荐
  • 花都御美强少

    花都御美强少

    他是地下佣兵传奇的王者,因为偷了世界超然组织玫瑰阁的至宝古玉,被玫瑰阁主打成重伤,被迫潜伏在花都中东躲西藏,化装成流氓小贩在各大公司门口卖黄瓜……
  • 三国之青州

    三国之青州

    那一天,九星连珠,天下混沌。他不过是一个大一的学生,只是在比赛中无意中触动时空隧道,来到了那个陌生而又熟悉的世界。他又该如何呢?以后的路,他真的不知该如何抉择,只想照顾好妹妹。只是他真的可以那样单纯的活下去吗?
  • 甜薰诱帝:冰帝的俏皮狐后

    甜薰诱帝:冰帝的俏皮狐后

    她曾经是灵霄天陆皆为人知的废物,她潜力无限,却被人当作废物。她命数狐煞,但她善良,俏皮,可爱,腹黑。她誓要做强者,毁掉她所恨的夜家。然后行走天下,以强者的身份征服天下!他,是无人能比的君主,是身份高贵的皇主,是所有人恐惧的杀伐果断的君王,他在别人眼中,是如此冷漠无情,但对爱的人,只有腹黑、邪魅。“你要天下,我就陪你傲视天下。他们欺负你的就让他们付出十倍百倍的代价,只要你愿,我绝不离开。如何?”他对她的誓言,对她的情,生生世世不变,只为她的情。世上没有人无情,只是碰不上值得付出情感的人,恨,可以由爱化解,而爱,就算由爱为恨,爱是不会灭的。还记得那句可怕又感人的话,就算毁了整个世界,都要博你一笑。
  • 人物解谜(走进科学)

    人物解谜(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王爷,同袍不同床

    王爷,同袍不同床

    宅女陆乐穿了,没系统,没空间,家里不是小姐,长得还又黑又瘦。一家大小全是包子,包括她陆乐在内,可当一纸军帖到了的时候,全家都没了办法,一字记之曰,穷。前也是死,后也死,干脆换了男装,闯荡军营好了。喂喂,那个上司,你没有龙阳之好,其实我是女人啊!喂喂,那个皇子,你别想让我当小,其实我想活下去!喂喂,那个主簿,你看穿我的把戏,其实我也早知道!==================================作者有话说:其实这个故事表面逗比,其实....
  • 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

    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

    寒山,唐代避世隐居的禅学高僧,在欧美享有超越李白、杜甫的知名度与追捧。他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推崇的精神领袖,也是凯鲁亚克《在路上》《达摩流浪者》中永恒的理想归宿。传说里的寒山,以及凯鲁亚克小说里的人物,用疯疯癫癫的方法来对付这个一本正经的世界,用嘻嘻哈哈的态度化解这个世界的各种枷锁。本书通过对唐代禅疯子诗人寒山的诗歌、美国“垮掉的一代”领军人物——凯鲁亚克《在路上》《达摩流浪者》的解读,向忙于世俗的人们提出修心八堂课,让人们从焦虑到自由,从急躁到从容,研透生命意义,找准人生方向!让人们尝试每时每刻皆为逍遥时光!它告诉我们:逍遥、自由,不过是一种每个人凭借勇气就可以实现的生活方式。
  • 噬心虐爱:倾世冷妃

    噬心虐爱:倾世冷妃

    他原本对那高高在上的皇权了无私欲,奈何世人总是欺她,辱她,还想着要杀她。为了护她一世平安,他决定坐上那张龙椅,让曾经伤她,害她之人通通命丧黄泉。两世为人,他都只想安静的站在她身后为她劈荆斩棘。苦战三载,他收复边疆统一天下,而她却远在天涯海角。“晴儿!朕宁负天下不负你,海角天涯,朕都愿陪着你。”【本文系宠文,1V1,女强男更强】
  • 桃花扇

    桃花扇

    一个可以让戏剧日久弥新的时代如约而至。为适应青少年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我们组织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适当删减,简化了情节,强化了故事性和趣味性,并重新编撰目录,划分章节,配以精美彩图。赏菊芬芳你我,品戏演绎人生。
  • 奇葩伪宅的大学生活

    奇葩伪宅的大学生活

    伪宅就是伪宅,介乎于宅男宅女和常人之间的存在。通常脑子都是各种不好使,神经略微不正常。程鹏是个喜欢天天宅在那个好像废弃大楼的学生宿舍的伪宅男,他喜欢看动漫,能够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懒懒散散就是他的人生信条,懒人撞鬼会是什么情况?搞笑?恐怖?
  •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分别缘起初胜法门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