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326100000024

第24章 生存的哲学(6)

客观物必须依存主观物,其结局亦以此为基础。“生命之梦”以人体器官为组织,以智慧为形式,不断地编织下去,等到人的全体根本组织消灭时,梦,终于觉醒了。真正的做梦,醒来时,人还是存在着;而担心死亡后一切皆将终止的人,却犹如没有梦的人而还强要他做梦一样。

看破“寂灭”的玄机

个人意识由于死亡而终止,然而,又是什么使他还能燃起对永恒生命的热爱呢?他所希求的究竟是什么呢?细察人类意识活动的大部分内容,几乎是全部内容,可以知道,那不外是由于他对世界的怜悯和对自我的执著(或者为了别人,或者为了自己);他的目的无非为了求得活得“不虚此生”而已——所以,古人往往在死者的墓碑上刻着“无愧此生”或“愉快安息”的字样,其中实有无比深刻的含义。

那些为了自我的执著(为了一己的欢乐)的人且不谈;为了对世界的怜悯的人,则是与世间的“来世责罚”或“精神不朽”相关联的,他们希望在死后获得赐福或获得永远的尊敬。而这乃正是以“德行”为手段,以“利己主义”为目的的一种作法(它的本质还是自私的)。然而也正由于这种作法,人类的仁爱精神——例如对敌人的宽恕、冒险救难的行为以及不为人知的善行等——才得以永久维系不坠。

其实,所谓“开始”、“终止”或“永存”,其意义纯系借自时间而得,是以时间为前提才能通用的概念。但时间并不能带来绝对的生存,亦非存在的方法,它只是用以认识我们及其他事物之生存的一种认识形式。因之,“停止”、“永存”等概念唯有在这种认识力的范畴———即呈现于现象界中的事物——才能适用,而非关乎事物的本质。经验的认识固然明白显示着:“死亡”是时间性生存的终止。然而仍然必须知道一切经验的认识以及所有卷入生灭过程的物质,实际仅是现象而已,它们并非物自体。那么,对于死后究竟能否存续的问题,应该作何解答呢?我们只有这样说:“生前若不曾存在的话,死后也不会存在;反之,若某些东西非‘出生’所能制造出来的话,死亡亦无法加以破坏。”

斯宾诺莎说得对:“我们可以感觉或经验到‘永恒’”。试看我们对最遥远的儿时记忆是何等新鲜!任何人必曾有过这样的感觉:我们本身中必有某种绝对不灭、不能破灭、不会衰老、不会与时俱逝、永远执一不变的东西。但那到底是什么呢?恐怕任谁也无法明确指出。但显而易见,那并不是意识;意识隶属于有机体,它与有机体同时消灭;亦非肉体,肉体是意志的产物或影像,也是属于现象之一。如此逐步搜求,我们或可依稀找出答案,它应是那居于意识之上,为意识与肉体共同基础的意志。意识与死亡同时消失,但产生及维持意识的物质,并未消失;生命虽已逝去,但表现于其中的生命原理,并未消失。它就是永恒不灭的意志,人类一切形而上的、不灭的、永恒的东西,皆存在于意志之中。

在现象界中,由于认识形式的限制——即由于“个体化原理”之时、空的分隔——人类的个体看来是必会趋于破灭的,然而实际上却不断地有其他新个体代之而起;种族的不灭,即为个体不灭的象征。因为对生存的本质(意志)而言,个体与种族之间并无任何区别,而是一体的两面。

现象与本质二者是无从比较的,换言之,表象世界的法则完全不适用于物自体(意志)的法则,甚至可说两者根本对立。兹以死亡的反面——动物的存在的发生(生殖行为)为例,略加说明,读者或可了然于怀。生殖行为是意志最直接和最大的满足,但它只是盲目行动之下的肉欲工作,在通过了意志的自我意识下,轻易的形成有机体。然而,表象世界的有机体,构造却极尽巧妙,极端复杂和无比精密。按理,造物者应该尽其可能地去照顾和监护这些个体,但事实正好相反,它却是漫不经心地任其委之于破坏之手。从以上的对照,我们不难了解现象与物自体间的差异所在,进而可以察知,我们真正的本质,并不因死亡而有所破坏。

我们对于生命的眷恋——不,应该是对死亡的恐惧——并非从认识所产生,而是直接根源于意志,这是没有认识力的盲目求生意志。正如我们的肉欲完全是基于幻想的冲动,而被诱进生存的圈套中一样,对死亡的恐惧亦纯属幻想的恐惧。意志之所以恐惧死亡,是因为肉眼所见,意志本质仅表现于个体的现象,因此,那正如我们在镜中的影像一般,镜子破碎,影像即告消失,而使意志产生它与现象同时消灭的错觉。,尽管哲学家们从认识的立场找出许多适切的理由,反复说明:“死亡并无任何危害。”但仍无济于事,因为它是盲目的意志。

意志是永恒不灭的,所有的宗教和哲学,只赐予善良的意志(善心)酬报——在“永恒的世界中”。而对其他如卓越的智慧等却从未有过类似的承诺。

形成我们本质的意志,其性质很单纯,它只有意欲而无认识;反之,认识的主体——智慧,则是意志客观化所产生的附属现象——因为,意志知道自己的无力和盲目,根据自然的意旨,智慧的产生,是为了协助意志,以做为它的引导者和守护者——认识必须依附于有机体的肉体,有机体又以肉体为基础,所以,在某种意义下,有机体也许可以解释为“意志与智慧的结合”。智慧虽是意志的产物,但它与意志却站在对立及旁观者的地位;不过,它所认识的只是在某一段时间中之经验的、片断的、属于连续性刺激和行动中的意志而已。动物的意志亦可获得智慧,然而它的作用更小,仅在追求自己的目的时,作为照明之用——本质之为物,对智慧而言,始终是一个谜,因为它所看到的只是个体不断的产生和破灭,它永远不能了解本质的超越时间性。不过,我们也许可以这么说:对于死亡的恐惧,或多或少是源于个体的意志不愿脱离原来的智慧。

绝大部分的死亡恐惧不外是基于“自我已消灭,而世界依然存在。”的错误幻觉所致。这实是一种很可笑的心理,世界的伴随意志,原如影之附身一般,世界唯有在这个主体的表象中才能存在,这个世界的真正主人就是意志,它赋予了一切生物的生存,它是无所不在的。如今,这世界的主人却因个体化原理所形成的妄想所困扰而绝望,以为自己行将死灭,踏入永远乌有的深渊,宁非可笑至极?事实上,正确的答案应是:“世界虽消灭,而自我的内在核心却永远长存。”

只要意志不实行否定,我们死后仍存留着另一完全不同的生存。死亡之于物自体(意志),犹如个体之于睡眠,意志由于这种“死亡的睡眠”,而获得其别的智慧和新的意识;于是,这个新的智慧和意识以新鲜生物的姿态再度登场——反之,如果记忆和个体性永远存留于同一意志中的话,意志将感到非常难耐,因为它只有无穷无尽的继续着相同的行动和苦恼。

但我们的智慧因受时间形式的限制,并不了解物自体的问题,因此,上述情况就被宗教解释为“轮回”——现在,我们如果再引出“性格(意志)遗传自父亲,智慧遗传自母亲”的论点,加以参证的话,即可了然所谓“轮回”实与我上述的见解吻合。亦即人类的意志虽具有各自的个体性,但在死亡之后,借着生殖而从母亲获得新的智慧,由是遂脱离原来的个体性,成为新存在。这个存在业已不复记忆前世的生存,因为记忆能力的根源——智慧,属于一种形式,是会消失的。故此,这种状况,与其名之为“轮回”,不如说“再生”较为贴切。

众所周知,“轮回”是婆罗门教和佛教的中心教义,实际上它的起源极古老,也在很早就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仰。大概除犹太教及它的两个分支外,几乎所有的宗教,皆有轮回之说。基督教主张,人们在赎回他的完全人格后,即可在可以自我认识的另一世界中相会。而其他宗教则认为这种相会在现世已进行着——只是我们无法分辨。也就是说,借着轮回或再生的生命循环,在来生时,我们仍可和我们的亲戚朋友共同生活;不论是伙伴抑或敌人,在来生时我们与他们仍具有类似的关系和感情。——当然,这时的再认,只是一种朦胧的预感,而非明晰的意识。

死亡,也许可以解释为:“求生意志中的利己心在自然的进行中所受到的大惩戒。”或者是:“对人类生存的一种惩罚”。就后者而言,死神将说道:你们是不正当行为(指生殖)的产物,谕是根本的错误,所以应该消灭。因此死神借“死亡”辛苦地解开由生殖欲望所作的结,让意志尝受打击,以彰神。就前者而言,意志中的利己心,总妄想着自己是存在于一个个体中,一切的实体只局限于自己。因此,死亡便以暴力破坏此一个体,使意志在失望之余唤醒它的迷误。其实,意志的本质是永远不灭的,个体的损失仅是表面的损失而已,以后它仍将继续存在于其他的个体中,所以,一个最善良的人,“自他”的区别最小,也不会把“他人”当作绝对非我的人;反之,恶人对“人我”之区别则甚大,且是绝对性的。死亡之是否被视为人类的破灭,其程度的多寡,可依此区别而定。

如果能够善用机会的话,“死亡”实是意志的一大转机,因为在生存中的人类意志并不是自由的,一个人的行为是以性格为基础,而性格是不会改变的,故其所行所为完全隶属于必然性。如果他继续生存的话,只有反复相同的行为,而各自的记忆中必定存留着若干的不满。所以,他必须舍弃现在的一切,然后再从本质之芽萌生新的东西。因此,死亡就是意志挣脱原有的羁绊和重获自由的时候。

死亡是从偏狭的个体性解脱出来的瞬间,而使真正根源性的自由得以再度显现。基于此义,此一瞬间也许可以视之为“回复原状”。很多死者之颜面——尤其善人——所以呈现安详、平和之态,其故或即在此。看破此中玄机的人,更可欣然、自我地迎接死亡,舍弃或否定求生意志。因为他们了解,我们的肉身只是一具臭皮囊而已;在他们眼中看来,我们的生存即是“空”。佛教信仰将此境界称之为“涅般木”,或称“寂灭”。

忍耐莫可宣言的苦恼

从最低以至最高等的意志现象所显现的各阶段中,意志总是孜孜不息地努力着,但并没有最终目标或目的,因为努力就是意志唯一的本质,无所谓达到目标而告终了之期。所以,它永远无法获得最后的满足,沿途只有荆棘障碍,就这样永无尽期地持续下去。我们可举出最单纯的自然现象——重力做为说明。重力无休无止地努力,向着一个也许当抵达时重力和物质都要破灭的重力场中心突进;即使把宇宙弄成一个球体,它也不会中止。

我们再观察其他比较单纯的自然现象;固体的努力是想借溶解以形成流动体,因为唯有变成流动体后,它的化学力才得以自由。液体则为形成气体而努力,一旦从压力中解放出来,立刻变成气体状。亲和力,亦非不努力的物体;它并不是没有欲望或需求的东西。

植物的生存亦复如是,它们永无休止、永无满足地努力着,不断地成长,最后结成种子,又成为另一生命的起点,如此周而复始地反复着。凡此种种,都是毫无目标、毫无最后满足、毫无休止地进行着。世界的每一角落,形形色色的自然力或有机物的形态,都是根据这种努力而表现的;相互竞争,各取所需——因为它们所需的物质,只有从另一方夺取而得。就这样,世界仿佛一个大战场,到处可以看到拼死拼活的战争。并且,这种战争多半会阻遏一切事物最内在的本质——努力,而产生抗拒、奋斗固然到头成空,然而又无法舍弃自己的本质。因为这种现象一旦消灭,其他的现象立刻取而代之,攫取它的物质,所以只得痛苦地生存下去。

努力亦同于意志,是一切事物的核心和本质,是人类接受最明晰、最完全的意识之光所呈现的东西。我们所称的苦恼,就是意志和一时性的目标之间有了障碍,使意志无法称心如意;反之,所谓满足、健康或幸福,即为意志达到的目标。此一名称也可转用于无认识力世界的各种现象——虽然程度较弱,但其本质仍然相同。我们可发现它们也经常陷于苦恼,并没有永恒的幸福。因为所有的努力俱是从困穷、从对本身状态的不满所产生,只要有不满之心,就有苦恼。并且,世上没有所谓永恒性的满足,通常,这一次的满足只是新努力的出发点而已。努力到处碰壁,到处挣扎战斗,因而也经常苦恼。正如努力的没有最终目标,苦恼也永无休止。

至于有认识力的世界——即动物的生命,就可以显现出它们的不断的苦恼。试观察人类的生命,这里的一切都被最明晰的认识之光所照耀,显现得最为清楚。因为意志现象愈臻完全,痛苦也就愈为显著。植物没有感觉,所以也没有痛苦。最下等的动物如滴虫类或放射动物等,所感觉的苦恼程度极为微弱;其他如昆虫类等对于痛苦的感受机能也非常有限。直到有完全的神经系统的脊椎动物,才有高度的感觉机能,并且,智力愈发达,感觉痛苦的程度愈高。如此这般,认识愈明晰,意识愈高,痛苦也跟着增加,到了人类乃达于极点。尤其,如若一个人的认识愈明晰,智慧愈增,他的痛苦也愈多,身为天下的人,他便有最多的苦恼。“智慧愈增,痛苦也愈多。”这句话中的所谓智慧,并不是指关于抽象的知识,而是指一般性的认识及其应用。

同类推荐
  • 色界

    色界

    《色界》是由乐嘉主编,性格色彩图书中心和磨铁图书联合出品,面向广大色友公开征稿的书系,该书集合了各行各业各路英才性格色彩运用实例,第一季《色界:活得舒坦并不难》涉及到九大行业,同时还有职场篇、亲子篇、情感篇、文艺篇等其他专门板块,侧重于洞察和影响的记录,来帮助读者在生活中运用性格色彩来解决各种心理困惑。虽然性格色彩并不是万能钥匙,但为我们提供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更有效的方法。通过剖析自己,理解他人,自助助人,使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与他人和谐相处。
  • 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

    李娟编著的这本《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分为自我篇、爱情篇、婚姻篇、职场篇和育儿篇,涵盖了自我调适、人际交往、教育子女等多个方面,在介绍心理学知识的同时还引用了诸多实例,为读者展示了一个个活灵活现的生活样本,从《如何宠爱自己的心(生活中的心理妙招)》中,读者能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心理学知识如何巧妙地应用于生活中,由此更轻松地面对和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更深入地认识自己,宠爱自己的心。
  • 心理学与影响力

    心理学与影响力

    “心理”是看不见也摸不到的东西,可我们的生活却与之息息相关,常常无形中影响着我们的心情、社交、工作和情感生活。本书将带你分别从日常人际、气场修炼、销售、谈判、职场、情感生活、教育理念以及消费这八个角度认识和了解心理学,提升我们的声望和影响力,让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无往而不利。
  • 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

    牧之所著《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全面系统地解析了自我疗愈心理学的原理,多角度探讨了现代人常见的各种不良心理,剖析了自卑、愤怒、焦虑、忧郁、抱怨、悔恨、烦恼等各种心理问题的内在根源,提供了一些简单、易行、有效的心理自愈方法,同时也阐明了职场、交际、爱情、婚姻、生活中心理问题的应对之道,为每一个深受心理问题困扰的人提供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和参考指南。
  • 微表情心理学

    微表情心理学

    什么每次谈判,你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却仍在不知不觉中被人看穿?为什么每次约会,你都无法走进TA的大脑、弄清TA在想什么,最终不欢而散?为什么你明明很努力却得不到应有的赏识和回报,而那个比你“懒惰”的人却能步步高升?为什么你总是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样,或者为什么那样?《微表情心理学:读心识人准到骨子里》要告诉你的,就是关于这些“为什么”的真相,以及如何运用这些真相,使事业更成功,使人生更幸福。《微表情心理学:读心识人准到骨子里》关键词:微表情。全书由七章组成,作者结合自己二十多年的咨询经验,从身体和情感的关系角度,全面解析了身体语言背后的微妙心理,让你在商场、职场、情场无往不利!
热门推荐
  • 源定二零六零

    源定二零六零

    主人公因源而穿越到2060年拯救世界为主的小说,小说将2060年设置为人类文明的终结点,只有传说中的勇者才能帮助人类渡过这次灾难。让人类文明在2060年继续下去,主人公在误打误撞下来到了未来,成为了本来就不存在于世上的勇者。然主人公为了什么而在未来和过去之间来返?未来世界会不会止于2060年12月30日?
  • 传说哈密

    传说哈密

    由中共哈密地委宣传部、哈密地区文联组织编纂的“哈密文库”第一辑七册著作包括《红色哈密》《甜蜜哈密》《亲情哈密》《大美哈密》《传说哈密》《名人与哈密》《创业哈密》《援疆干部看哈密》,这套书为广大读者认识哈密、热爱哈密打开了一扇窗。
  • 爆笑追妻:腹黑邪王戏痞妃

    爆笑追妻:腹黑邪王戏痞妃

    【女强宝宝宠文,一对一】一朝穿越,不但身体缩水成九岁娃娃的模样,而且还附带萌娃赠品?她堂堂修罗魔医怎么会就此认这悲催命!当即便是要带着逆天帅爆的儿子闯遍天下!挣座金山,吃喝玩乐,看遍天下美男,便是她金晓溪的终极目标。神挡弑神,魔挡杀魔。白痴挡怎么办?没关系,姐专治各种脑残!“王爷!王妃带着小世子跑去看天下美男比拼赛了!说要让第一美男做小世子的爹!”某妖孽男听完属下的报道后,直接掀桌!“本王亲自去把她捉回来!”再次出现在金晓溪面前时,某男俊美无双的脸上带着痴傻的笑,拉着金晓溪的衣袖,“娘子,我才是天下第一美男,带我回家吧,我吃得少会打架,最重要的是我听话...”
  •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

    万松老人评唱天童觉和尚拈古请益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鹿晗之对不起但是我爱你

    鹿晗之对不起但是我爱你

    如果没有相遇,如果没有爱情,如果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这一切都可以重来么?如果可以重来的话,可以当做没发生过一样么?
  • 重生之究极兑换

    重生之究极兑换

    一个普通人意外得到上帝的金手指后,在他的身上会发生怎样的故事......重生的背后是羡煞世人的幸运还是深不可测的阴谋.......且看刘星如何在现代社会建立起一个伟大帝国......(ps:系统流=兑换流+种田流+随身流三流合一........另外求收藏,推荐!!!本书群号:273415396)
  • 我在你的角落

    我在你的角落

    我们住的宿舍,住着她,她一直不愿意走,为了坚守的一份感情,也为了对于遭遇的报复。
  • 刁蛮千金的恋爱罗曼史

    刁蛮千金的恋爱罗曼史

    夏雪瑶,上官蓝依是皇室人人皆知一听就让人闻风丧胆的恶魔公主,因为受不了欧巴桑的罗里吧嗦的教学而离家出走。离家出走后来到雪依贵族学院就读,上学第一天就被在雪依贵族学院里能只手遮天的冰山王子凌寒和冷酷王子司马羽翼深情告白?还因为一场座位风波而得罪了雪依贵族学院校花萧梦琪因此夏雪瑶还被烫伤,淋湿还被打了一耳光还因祸得福收了个校草做小弟???这是什么逻辑啊!!!(放心入坑,不会弃更的。)
  • 悍妻悍福

    悍妻悍福

    一朝穿越,来到异界。还好,是身穿。而且,补偿个空间。但是,为毛刚穿就被卖了?当老娘是软柿子?想卖我还要看你有没有这个本事!且看穿越女娇悍守卫,攻取自己的幸福。什么七大姑八大姨,来什么麻烦,拍飞什么!看田家小清成为古代悍女成为一代悍妇,捍卫自己的幸福!给点票票,花花。。多多支持啊
  •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王府有对小冤家:悠闲王妃

    (轻松文,已完结。)别人嫁人她嫁人,嫁了大半年,别说新婚燕尔,连狗屁王爷长得是高是矮是圆是扁都不知道。他为了不见她,居然还将好端端的王府分成了两半?是不是想老死不相往来??!哎哟喂,他唱的是那门子的戏?而且出一个门,还要经过他同意?那把他的令牌偷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