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39600000010

第10章 哲学不只是慰藉(2)

肯定不是任何人都能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生活方式的。为了配得上过哲学的生活,一个人必须——如柏拉图所说——“具备真正的哲学灵魂”。具备此种灵魂的征兆,或者说哲学生活的特点,就在于关注思想本身而非其实用性,能够从思想本身获取最大的快乐。关于这一点,也许没有比亚里士多德说得更清楚的了。他在他的好几种著作(《形而上学》卷一,《政治学》卷七,《伦理学》卷六、卷十)中都谈到:明智是善于从整体上权衡利弊,智慧则涉及对本性上最高的事物的认识,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有无实用性;非实用性是哲学优于其他一切学术之所在,使哲学成为“唯一的自由学术”,“为学术自身而成立的唯一学术”;幸福生活的实质在于自足,与别种活动例如社会性的活动相比,哲学的思辨活动是最为自足的活动,因而是完美的幸福。如此说来,哲学生活首先是一种沉思的生活,而所思问题的非实用性恰好保证了这种生活的自得其乐。

三,精神生活的维度

人在世上生活,必须维持肉体的生存,也必须与他人交往,于是有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所满足的是人的外在的功利性需要。在此之外,人还有内在的精神性需要,其实质是对生命意义的寻求。这种需要未得到满足,人就会觉得自己是一个盲目的存在,并因此而感到不安。精神生活也是人的生活的不可缺少的维度。

肉身生活和社会生活都具有经验性质,仅涉及我们与周围直接环境的联系。精神生活则把我们超拔于经验世界的有限性和暂时性,此时我们力求在一己的生命与某种永恒存在的精神性的世界整体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由于这种世界整体超越于经验,我们无法证明它,但我们必须有这一假定。真正的精神生活必具有超验性质,它总是指向一个超验领域的。凡灵魂之思,必有这样一种指向为其底蕴。所谓寻求生命的意义,亦即寻求建立这种联系。一个人如果相信自己已经建立了这种联系,便是拥有了一种信仰。因此,寻求意义即寻求信仰。

人类精神活动的一切领域,包括宗教、哲学、道德、艺术、科学,只要它们确实是一种精神性的活动,就都是以建立上述联系为其公开的或隐蔽的鹄的的,区别只在于方式的不同。其中,道德若仅仅服务于社会秩序,便只具有社会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追求至善为目的,则可视作较弱的宗教。科学若仅仅服务于技术进程,便只具有物质活动的品格,若是以认识世界为目的,则可视为较弱的哲学。于是,我们可以把精神活动归结为三种基本的方式。一是宗教,依靠单纯的信仰亦即天启的权威来建立与世界整体的联系。一是哲学,试图通过理性的思考来建立这种联系。一是艺术,试图通过某种主观的情绪体验来建立这种联系。它们殊途而同归,体现了同一种永恒的追求。

四,在宗教和科学之间

哲学生活是一种沉思的生活,但沉思未必都是哲学性的。一个人可以沉思数学或物理学的问题而也不问其实用价值。沉思之成为哲学性的,取决于所思问题的性质和求解的方法。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都曾指出,哲学开始于惊疑,即惊奇和疑惑之感。我们或许可以相对地说,面对自然易生惊奇之感,由此而求认知,追问世界的本质,形成哲学研究中的世界观、本体论、形而上学(在这里是同义词)这一个大领域。面对人生易生疑惑之感,由此而求觉悟,追问生命的意义,形成哲学研究中的人生观、生存论、伦理学(在这里也是同义词)这另一个大领域。康德说:世上最使人敬畏的两样东西是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哲学所思的问题无非这两大类,分别指向我们头上的神秘和我们心中的神秘。

哲学的追问的确是指向神秘的,无论对世界,还是对人生,哲学都欲追根究底,从整体上把握其底蕴。这就是所谓终极关切。在这一点上,哲学与宗教相似。然而,哲学却不肯像宗教那样诉诸天启权威,对终极问题给出一个独断的答案,满足于不容置疑的信仰。在这一点上,哲学又和科学一样,只信任理性,要求对问题作出理由充足的解答。也就是说,哲学的追问是宗教性的,它寻求解决的方法却是科学性的。灵魂在提问,而让头脑来解答。疯子问,呆子答。这是哲学本身所包含的矛盾和困难。关于这种困难,康德最早做了明确的揭示,他指出:由头脑(他所说的知性)来解答灵魂(他所说的理性)所追问的问题,必定会陷入二律悖反。他因此而断定,只能把此类问题的解答权交给信仰。不过,在罗素看来,哲学面向宗教,敢思科学之不思,又立足科学,敢疑宗教之不疑,正是这一结合了两种对立因素的品格使之成为比科学和宗教更加伟大的东西。我们确实可以说,哲学的努力是悲壮的。

五,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

哲学开始于对世界本质的追问。在它诞生之初,它就试图寻找变化背后之不变,多背后之一,现象背后之本质。这一追问默认了一个前提,即是感觉不可靠,只能感知现象,唯有理性才能认识现象界背后那个统一的、不变的本体界。

这个思路存在着若干疑点:

第一,感觉是我们感知外界的唯一手段,既然感觉只感知到现象,我们凭什么说在现象背后还存在着一种本质?至少凭感觉不能证明这一点。

第二,假定变动不居的现象背后有一不变的本质,这只能是理性之所为,是理性追求秩序的产物。但是,理性同样不能证明它所追求的秩序是世界本身所固有的。那么,这种秩序从何而来?有两种可能的回答。一是从感觉经验中归纳而得,因而并不真正具有必然性和普遍性。二是理性本身所固有的,是意识的先天结构。在这两种情形下,秩序都仍然属于现象范围,而与世界本来面目无关。

那么,第三,世界究竟有没有一个本来面目?在现象界背后,究竟有没有一个不受我们的认识干扰的本体界?在康德之后,哲学家们已经越来越达成共识:不存在。世界只有一种存在方式,即作为显现在意识中的东西——现象。我们也许可以设想上帝能够直观到世界的本体,但是,胡塞尔正确地指出,任何对象一旦进入认识就只能是现象,这一点对于上帝也不例外。

哲学从追问世界的本体始,经过两千多年的探索,结果却是发现世界根本就没有一个本体,这不能不说是哲学的惨败。但是,这只是哲学的某一种思路的失败,它说明哲学不可能成为科学,我们不可能靠理性手段去把握或构造哲学原本想要追问的那个本体,而必须另辟蹊径。

六,沉默和诗的领域

倘若一个古希腊哲学家来到现代,他一定会大惑不解,因为他将看到,现代的哲学家们都在大谈语言问题,而对世界本身却毫无兴趣。据说哲学家们终于发现,两千多年来哲学之所以误入歧途,原因全在受了语言的误导。于是,他们纷纷把注意力转向语言,这种转向还被誉为哲学上的又一次哥白尼式革命。其间又有重大的区别。一派哲学家认为,弊在逻辑化的语言,是语言的逻辑结构诱使人们去寻找一种不变的世界本质。因此,哲学的任务是解构语言,把语言从逻辑的支配下解放出来。另一派哲学家则认为,弊在语言在逻辑上的不严密,是语言中那些不合逻辑的成分诱使人们对一个所谓本体世界想入非非,造成了形而上学假命题。因此,哲学的任务是进行语言诊断,剔除其不合逻辑的成分,最好是能建立一种严密的逻辑语言。不管这两派的观点如何对立,拒斥本体论的立场却是一致的。

可是,没有了那种追问世界之究竟的冲动,哲学还是哲学吗?因为理性不能把握神秘,我们就不再思考神秘了吗?难道哲学从此要对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律无动于衷,仅仅满足于做逻辑的破坏者或卫士?

有两位哲学家分别代表上述两个对立的派别,然而,与其大多数追随者不同,他们心中仍然蕴藏着那种追思神秘的冲动。他们不愧是现代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

作为逻辑经验主义的开创人之一,维特根斯坦也主张只有经验对象是可思考的,哲学只研究可思考的东西,其任务是通过语言批判使思想在逻辑上明晰。但是,他懂得的确存在着超验的领域,例如那种“从永恒观点来直观世界”的本体论式的体验,只是因为它们不属于经验范围,因而是不可思考的,而不可思考的东西也就是不可说的。“一个人对于不能谈的事情就应当沉默。”这是神秘的东西,甚至是最深刻的东西,却无法作为问题来讨论。针对此他写道:“真正说来哲学的方法如此:除了能说的东西以外,不说什么事情,也就是除了自然科学的命题,即与哲学没有关系的东西之外,不说什么事情……”真正的哲学性体验只能封闭在沉默的内心世界,作为一门学术的哲学只能谈论与真正哲学性体验无关的东西,这是多么无奈。

海德格尔却试图冲破这无奈的沉默。在他看来,他名之为“存在”的那个超验的领域,乃是作为意义之源泉的神秘领域,的确不是理性思维所能达到的。但是,他相信这个领域“总是处在来到语言的途中”,是可以在语言中向人显现的。不过,这不是沦为传达工具的逻辑化语言,而是未被逻辑败坏的诗的语言。在诗的语言中,存在自己向人说话。于是,海德格尔聚精会神于他所钟爱的荷尔德林、里尔克等诗人,从他们的诗中倾听存在的话语。

当然,沉默和诗都不是哲学。可是,我们应该相信,在维特根斯坦的沉默中,在海德格尔的诗思中,古老的哲学追问在百折不挠地寻找栖身之地。

七,哲学与现代人的精神生活

广义的宗教精神和广义的哲学精神是相通的,两者皆是超验的追思。在狭义上,它们便有了区分,宗教在一个确定的信仰中找到了归宿,哲学却始终走在寻找信仰的途中。一个渴慕大全的朝圣者,如果他疲惫了,不再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走下去了,他就会皈依某种现成的宗教。如果他仍然精力充沛,或者虽然疲惫了,却不甘心停下,他就会继续跋涉在哲学的路上。

现代的显著特点是宗教信仰的普遍失落。针对这一情况,雅斯贝尔斯指出,对于已经不相信宗教但仍然需要信仰的现代人来说,哲学是唯一的避难所,其意义在于鼓励人们寻找非宗教的信仰。我本人也倾向于认为,哲学一方面寻求信仰,另一方面又具有探索性质,它的这个特点也许能够使之成为处于困惑中的现代人的最合适的精神生活方式。哲学至少有以下好处:

第一,哲学使我们在没有确定信仰的情况下仍能过一种有信仰的生活。哲学完全不能保证我们找到一个确定的信仰,它以往的历史甚至业已昭示,它的矛盾的本性决定了它不可能提供这种信仰。然而,它的弱点同时也是它的长处,寻找信仰而又不在某一个确定的信仰上停下来,正是哲学优于宗教之所在。哲学使我们保持对某种最高精神价值的向往,我们不能确知这种价值是什么,我们甚至不能证实它是否确实存在,可是,由于我们为自己保留了这种可能性,我们的整个生存便会呈现不同的面貌。

第二,哲学使我们在信仰问题上持一种宽容的态度。价值多元是现代的一个事实,想用某一种学说(例如儒学)统一人们的思想,重建大一统的信仰,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哲学反对任何人以现代救世主自居,而只是鼓励每一个人自救,自己寻求自己的信仰。

第三,哲学的沉思给了我们一种开阔的眼光,使我们不致沉沦于劳作和消费的现代旋涡,仍然保持住心灵生活的水准。

1997.10

哲学不只是慰藉

德波顿的《哲学的慰藉》一书选择西方哲学史上六位哲学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哲学对于人生的慰藉作用。人生中有种种不如意处,其中有一些是可改变的,有一些是不可改变的。对于那些不可改变的缺陷,哲学提供了一种视角,帮助我们坦然面对和接受。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哲学是一种慰藉。但是,哲学不只是慰藉,更是智慧。二者的区别也许在于,慰藉类似于心理治疗,重在调整我们的心态,智慧调整的却是我们看世界和人生的总体眼光。因此,如果把哲学的作用归结为慰藉,就有可能缩小甚至歪曲哲学的内涵。

同类推荐
  • 一个人的微战争

    一个人的微战争

    本书是一部富有浓郁军旅特色的散文集,全书共四十一个不同的小故事。从那些最不经意的地方入手,折射当代军营生活的侧面——面对冒烟的炸弹、战友的暴毙,思考武器给人类带来的苦难,思考战争的命运,书中处处透出悲悯的情怀。陌生化是该书一大特色,作为一名曾经的武器操作手,作者巧妙地把人带进一个个陌生的领地,阅读该书犹如一次陌生的心灵旅行。书中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处处都似一个人的微战争,让人看到那最不经意背后的人性光辉,看到不一样的军营,以及军营背后神秘而真实的生活,一切未知等待读者亲自揭秘……
  •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

    《人生百味(散文)》内容丰富,闪现着思想光芒的书系读者群相信也会非常庞大,学生、上班族,文学爱好者、一般读者都可以阅读和收藏。这些文章能使我们站在大师的肩上,感受文学艺术的最高境界,直接欣赏水平和阅读品味。
  • 哲理小语

    哲理小语

    《少男少女文摘丛书》汇集的是近年来写得最优美真切、生动感人的少男少女作品。这里有少男少女们初涉爱河的惊喜、迷惘、痛苦和走出“误区”挽手无怨的历程,有对五彩纷呈的世界特殊的感受和选择,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压弯了腰的哀怨和对父辈们关于人生关于命运关于社会的认从与反叛。
  • 实斋笔记

    实斋笔记

    本书包括:历史寻踪、师友杂记、海外学记、域外寻史、辛亥期刊等内容。
  •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嗬!我最喜欢的民俗故事

    每个民族,每个国家,都有一种精神、一种气派、一种特质的民族民俗文化风情。我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为生活方式的迥异,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民间风俗更是绚丽多姿,因此民俗也是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因素。
热门推荐
  • 第九局异闻录

    第九局异闻录

    共和国建国前后的无数稀奇古怪之事,都有第九局的身影,那么第九局的前世今生又是怎么回事。且听我一一道来
  • 魔皇溺宠:魔妃太冷淡

    魔皇溺宠:魔妃太冷淡

    一次史无前例的穿越,让她阴差阳错的变成了星魂国将军府的嫡小姐。你们都说两系魔法师是天才,而她是全系魔法师,那她是什么?是鬼才吗?什么?你说你有六品丹药?拜托,我的兽兽早就不吃了。纳尼?你说你有神器?我一抓一大把好不好。你说你有神兽?我后面跟着一群超神兽耶!让我们且看她魔武双修,炼神丹,拐神兽,夺神器。可是,她在有一天误惹了一只妖孽,某妖孽就一直缠着她不放。本文保证男强女强,绝对宠文,就是有点虐。
  • 剑闯

    剑闯

    剑自山野来,剑往君王去。纵横百万里,不绝草木生。仗剑而立举世惊,笑问天下谁不知。
  • 极品穿越

    极品穿越

    拥有空间异能,时间异能,界之力的男主将称霸两千年以后的异界!
  • 踏浪

    踏浪

    一个名叫赵家鸿的年轻人离开故乡凉州到大连求学,临行前,父亲交给他一个装有刺绣的铁盒子。在海边的青黛山谷里,赵京鸿尽情享受着青春的自由,可是,当他不可避免地堕入情网后,意想不到的事情接连发生了:盒子的接受人是父亲昔日的恋人,自己爱上了当年让父亲蒙受不白之冤的仇人的女儿,而更让他感到震惊的是:刺绣内容竟然是记载六百年前郑和下西洋航线的《大明混一图》!经过一番苦心追寻,三十年前发生在星海湾无名小岛上的往事终于真相大白,但是,郑和宝船残骸在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风暴中灰飞烟灭,一对年轻人的感情也在阴差阳错中走到了尽头。赵家鸿黯然返回了家乡,数年之后,当他又一次站在了海边,那个念兹在兹的人,究竟在哪儿。
  • 中庸做人的艺术

    中庸做人的艺术

    凡事均有长有短、有阴有阳、有圆有缺、有利有弊、有胜有败,何况人生。要想经受人生的种种磨难和时代的考验,中庸之道能让你胜不骄,败不馁,能屈能伸。本书从周全、忍耐、和谐、不偏不倚、变通、中正平和等方面入手,解释了做人为什么要中庸,重点阐述了做人保持中庸的方武方法。本书通俗易懂,可读性强,实用性强,相信你能从中受益。
  • 相爱何必相伴.

    相爱何必相伴.

    这是一个伪高冷的女主角遇上了一些朋友,然后稀里糊涂的度过了一段漫长而美好的高中时代的故事。
  • 枫华绝代:拐个妖孽庶女

    枫华绝代:拐个妖孽庶女

    【穿越+修炼+女强+一对一】传说夏枫是护国公的八庶女;传说夏枫是全紫逸大陆的第一天才;传说夏枫是岚国第一美人;传说夏枫心狠手辣,杀人不眨眼;传说夏枫嚣张跋扈,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传说夏枫吃人不吐骨头,冷血得很……她是21世纪全能杀手,被爱人逼得自杀。一朝穿越,遇上无赖王爷卖萌娃。明明两世都是处的她,莫名其妙多了个两岁女儿。自己身上到底有什么秘密?修炼灵力,炼制奇丹,驯服神兽,夺取秘宝,她要做全大陆第一高手!
  • 喜儿的恋爱时代

    喜儿的恋爱时代

    喜儿是一个普通的家庭的女生,因为一个机缘巧合认识了她哥哥的同学董明轩,恋爱就这样开始了。
  • 一语可以

    一语可以

    在福利院长大的可以并没因为没有亲人而怨恨,反而对世界憧憬着美好,她相信自己就像自己的名字一样是被世界所接受的!程亦宇是儿时帮助可以赶走欺负她的小朋友时所结识的好朋友,两个人从儿时的玩伴成了高中时的同班同学,但两人的友情渐渐产生一种他们自己不能确定的情愫…因为一颗洋葱认识可以的叶洺天是可以的同班同学,因为小时候的遭遇从小到大与父亲甚是恶劣,在所有人都认为叶洺天是个不学无术的邪魅小混混时只有可以敢亲近他,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