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35500000018

第18章 佛法的传布(4)

汉末三国时代的译经僧中,最著名的是来自交趾(祖籍康居)的康僧会,他对江南佛教的传播影响极深。我国僧侣最早前往西域求法的是朱士行,他从于阗抄写胡本的《大品般若经》九十章,嘱咐弟子带回洛阳,经由竺叔兰与无罗叉译出,称为《放光般若经》。这部经在东晋时代被普遍研究。晋代译师中,译经数量最多的,首推西晋的竺法护,共译出大乘经典一百五十四部三百零九卷,译出时间在265—274年间。竺法护在286年译出《正法华经》,于是有观音信仰的兴趣。

第二期,译经高僧不是来自西域,而是从印度来的。他们不但精通梵文,而且兼通汉文。诸译师系统地介绍佛经,分判不同宗论著作,逐步厘定各种义理的汉译名词用语,并且确立了特有的翻译文体。他们的文体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经典的大幅进展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人。

第三期的译经事业,与前两期最大的不同,在于这一时期是由中国高僧所主导,为佛教经典的汉译与宗派的建立缔造了佳绩。典型代表是玄奘及义净两位高僧。他们曾在印度居住十几二十年,不但精通梵文,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此外,善无畏、不空翻译大量的密宗经典,也是这一时期的特色。第三期不仅是国人译经达到巅峰的时期,同时也是佛教的全盛时期。此后,一直到宋、元为止的译经事业,都可视为唐代译经制度、组织与规模的再发展。

佛教经典的汉译事业为我国留下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促进佛法的弘传,同时也充实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富有文学价值的佛教经典极多,如竺法护译的《普曜经》描写佛陀的生平事迹,是一部极好的传记;鸠摩罗什译的《维摩诘经》就像一出趣味横生的舞台剧;《法华经》更是一部饶富文学意味的经典,采用许多譬喻故事,阐扬佛法妙义;昙无谶所译《佛所行赞》,是佛教诗人马鸣的杰作,采用梵文韵体叙述佛陀一生的故事,全篇共九千三百句,四万六千余字,是一部长篇的叙事诗,堪称印度佛教文学的空前巨著;另如宝云译的《佛本行经》,以汉语四、五、七言格律合用,文字尤显生动精彩。

03.译场的发展历程

早期的佛经翻译,多属私人自行翻译,并没有一定的人众共同参与的译场组织。例如从东晋到隋代之间,就是私人相约对译,由于规模组织很小,限于人力、财力,往往只能译出小品小本的经典,并无系统可言。

后来发展为公立译场,由国家广罗人才,逐渐成为专业工作。苻秦之时,道安大师在长安所主持的译场,已受国家重视。鸠摩罗什在“逍遥园”,集合僧众数百人共襄译事,这是国立译场的开始。北凉“闲豫宫”译场,设于姑臧,由昙无谶主持。在鸠摩罗什前后来华的译经大师,他们主要目的是在弘法,为了弘法的需要而翻译佛典,因此,在当时就是讲经形式的译场。

入唐以后,由于译经方式大幅度改变,参与译场的高僧大德人数大为精简,是属于专家组成的译场。唐代国立译场的制度,已渐完备,分工精细,设有译主、笔受、证义、润文等各种职掌,立有译经的规则与方法。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对译文进行讲解与讨论,反复钻研,使翻译和研究相结合,促进了译经事业的更进一步发展。例如慈恩寺的译场,往往动员好几十个译经大师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翻译之时,最低限度要经过六种不同程序:资料的选择、意义的翻译、文字的记载、文字的修正,再与原典校勘,最后,还需透过文学家的鉴定、审核,才算是完整的作品。

到了宋代,太宗在太平兴国寺西侧建立译经院,当《开宝藏》雕造完成后,太宗即敕命在译经院的西侧创建印经院,开始印刷大藏经。此时,佛典的翻译、雕版、印刷、裱册和流通,成为北宋的国家事业。

04.译场组织与人事

从历代译场组织与分工内容来看,早期较为粗疏,晚期逐渐细密,经过调整改进,时代越晚,分工越细。下面以太平兴国寺的译经院为例,来说明一下译场的设备组织与工作职掌的情形。

译经院由三堂组成,中央为“译经堂”,东序为“润文堂”,西序为“证译堂”。每堂各有精密的分工:

第一,译主。居中央正座而面朝外,宣读梵文,是译场的灵魂人物,负责主持译经工作,又称主译。他必须熟谙三藏,尤其精通他所要翻译的佛典。

第二,证义。坐在译主右边,伴同译主评量梵文。

第三,证文。坐在译主左边,当译主高声宣读梵文时,注意倾听,纠正错误。

第四,书字梵学僧。审慎倾听梵文,写出同音的汉语。

第五,笔受。将梵音改译成汉语。笔受必须精通梵汉两种语言,同时具有高深的佛学造诣。译经时,先由书字梵学僧用汉文音译,再由笔受意译成汉文。

第六,缀文。将已汉译的梵文连缀为通顺的汉语。

第七,参译。参酌梵汉两种文句的异同,避免产生矛盾。

第八,刊定。校订经文,删修冗长的文字。

第九,润文。坐在南面,参详经义,润色字句,兼管译场的僧众。

第十,梵呗。将译好的经典仿照梵音唱念一遍,修改音节,使人听来和谐悦耳。

初期译经事业,一部经典自开译到最后的校勘、定本为止,才算大功告成,译场即可“解座”,也就是解散译场。如果是新译的经典,则由信徒抄写,或雇人抄写,以便流通。到了唐代,译经成为国家事业,及大藏经编订之后,又多了“缮写进内”、“钦定入藏”两道程序,就是由监译大臣将新译的经典献给皇帝御览,再经皇帝钦赐,将经典编入大藏经之内,才对外流通。

宋代的译场组织,经过不断演进而逐渐达到完备的形态,具有极高的工作效率,所以宋代的译场制度也为中国译经事业创下不少佳绩。

05.五失本,三不易

随着译经事业的演进,道安、彦琮、玄奘、赞宁等祖师,为适应佛教发展时代的需要,提出不同的译经原则,广为历代译经师所遵循。

“五失本,三不易”,这是道安大师首先提出,在译经时应予避免误导的五种情形,及佛典翻译本质上的三种困难,详载于《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抄序》文中。

所谓“五失本”,就是将原典翻译为汉语时,有五种情况易于失去本意:

在语法上,原典和汉文结构不同,所以在汉译时有语序变更的问题。

原典的文字本是质朴无华,而中国人一向喜好文饰,所以汉译时会因修饰而失去本意。

原典常有同类语词反复重述的情形,翻译时容易被随意删削,所以会失去本意。

原典经文中,常附有说明的文字,汉译时若被任意删除,会失去本意。

原典在说完一事再接叙他事之时,常有重复前述文词的情形,汉译时多省略重复的部分,所以会失去本意。

所谓“三不易”,是三种不易翻译的情况:

佛经是依当时的风俗、语言等而说的,但物换星移,时俗全然不同,要使经文变为适合现代人阅读的文章,不容易。

圣贤所说深义,历经千年百世,要使末世凡夫理解,不容易。

佛经是由大迦叶、阿难等具足神通的大阿罗汉结集而成,现在要由千年后的凡夫来传译,不容易。

生在乱世中的道安大师不只学养具足,而且高瞻远瞩,见地超凡,他对佛经翻译的主要立场是,不失原典的本旨,一心要使译文的文字契合经典的内涵。

06.八备十条

跨越北朝、隋朝两代的彦琮大师,是第一位将译经理论写成专文的人。他精通梵文,因此主张直接研习梵文佛典,但为了普及佛教,梵文佛典仍有翻译的必要,故提出翻译人才应具备“八备”的条件。道安大师在“五失本,三不易”之中,已大略说明了梵文的体制,但彦琮大师认为仍然不够完备,所以在《辩正论》中又重新拟定“十条”要例。

《辩正论》述说八备的内容:

一备:“诚心爱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是说译经者首先必须心诚意正,具足恒心毅力。”

二备:“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是说从事翻译工作之前,必须先持守良好的戒行。”

三备:“筌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暗滞。”“译经的人才,理所当然要博通大小乘的经、律、论三藏。”

四备:“旁涉文史,工缀典词,不过鲁直。”“是说除了佛学素养之外,还要旁及各种文史领域。”

五备:“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在人品器识方面,要有宽宏的胸襟,才能不偏不执。”

六备:“沉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乐好佛法而淡泊名利,也是先决条件之一。”

七备:“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对于原典的梵文或其他的胡语,必须精通娴熟。”

八备:“薄阅苍雅,粗安篆隶,不昧此文。”“是说译经者对于传统的文字学,乃至书法等,也应略知一二。”

由上可知,八备所谈,偏重于译场工作人员的选拔标准。

《辩正论》述说十条的内容:“字声、句韵、问答、名义、经论、歌颂、咒功、品题、专业、异本。”

07.五种不翻

译经生涯长达十九年、译经卷数多达一千三百余卷的玄奘大师,因鉴于旧译时代注重文采而不忠于原典的缺失,立下严谨的译经理论。总结他的看法,可归纳为下列三点:寻求完整版本;绝对忠于原本;强调五种不翻。

其中的“五种不翻”,就是他主张译经时,有下列五种情形不予意译,仍保留原音,进行音译。

秘密故不翻:如诸经中的陀罗尼,本是诸佛秘密语,微妙深隐,不可思议,因此不予翻译。

含多义故不翻:如薄伽梵一词,兼具自在、吉祥、炽盛等多种含义,如果任意择译,必然有所偏失。

此方无故不翻:如阎浮树,产于印度等地,为我国所无,因此保留它的原音。

有古译故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但自古以来已习惯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且也广为人知,因此保留前人的译法。

令生善故不翻:如般若一词,可以让人心生信念,如果译为“智慧”,恐生轻薄,因此以尊重故不予意译。

08.新意六例

正值译场组织巅峰时代的北宋佛学史家赞宁,虽未直接参与译经工作,但他检讨前代几位译经大师的译经理论,就梵语、胡语、汉语等问题深入研究,自创译经“新意”,一共六例,载于《宋高僧传》卷三。说明如下:

译字译音:分为译字不译音、译音不译字、音字俱译、音字俱不译等类。

胡语梵言:说明原典有西域胡语与印度梵语的区别,梵语又有五天竺地域之别,而各地胡语也不尽相同。

重译直译:直接从印度梵语译成汉语的,称为直译;而由梵语先译成胡语,再翻为汉语的,称为重译。又译者来华途中,经历诸胡国时所译的经典,译语之中常夹带胡语,这种情形,既属直译,亦属重译。

粗言细语:印度的语言,有平常使用的口语,与典正书写的文言,佛陀说法时大多采用口语。佛陀的语音又可分为两类:分明典正的全声,即细语;不分明讹僻的半声,即粗语。

华言雅语:译成的汉语也有雅俗之别。

直语密语:梵语之中,涉俗者为直语,涉真者为密语。

01.大话寺院

佛教僧尼修行弘法的地方,通称为“寺院”;禅宗则称为“丛林”。“寺”原为我国古代官方接待四方宾客的官署,如鸿胪寺、太常寺等。东汉永平年间,西域僧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来到中原,初时便是招待他们住在鸿胪寺,后来汉明帝敕旨兴建白马寺,明令该寺为迦叶摩腾与竺法兰的安居处所,后代僧尼的住所因此通称为“寺”。

所谓“院”者,原亦指官舍,后因唐高宗敕建大慈恩寺作译经院,于是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的滥觞。“院”一般较侧重文教事业,如讲经院、译经院等。

在印度佛陀时代,最初称寺院为“精舍”,例如设于中印度王舍城的竹林精舍与舍卫城的祇园精舍,便是佛教最早的寺院;由于当时精舍大都建筑在都城郊外幽静的林地,故又称“兰若”,意即寂静之处;又称“伽蓝”,意指僧众所居的园林。直到后世,一般以一所寺院的完成必须具备七种建筑物,特称为“七堂伽蓝”。

寺院具有弘传佛法的功能,佛陀住世时,讲经说法的地方称为“讲堂”;讲堂本为寺院的建筑物之一,犹如今之教室,佛在世时祇园精舍便有七十二间讲堂,可见广建讲堂本为佛陀所倡导,后世则直接指称寺院为讲堂,讲堂于是成为寺院的别称之一。

寺院也是修行佛道的所在,因此又称“道场”。隋朝时,炀帝曾经下诏,明令天下的寺院改称“道场”,并将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称“内寺”。

寺院又称“招提”,源于北魏太武帝始光元年(424年)造立伽蓝,称为“招提”,意为四方僧房,也就是指自四方来集的各方僧众均可宿的客舍;后来称僧团所共有之物,可供大众共同使用者为“招提僧物”,或“四方僧物”。

又有将佛教建筑概称为“浮屠”者,后来渐转为专指高塔而言。也有称为“刹”者,因一般有于佛堂前立“刹”的风俗,故称寺院为“寺刹”、“佛刹”、“梵刹”、“金刹”或“名刹”。

02.佛寺建筑

有寺院就有信仰,佛教借着寺院安僧办道,弘法利生。欲得佛法常住,必须建筑佛寺。

同类推荐
  • 中国信仰

    中国信仰

    什么是国学和现代文明民族文化传统?国学就是国家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就中国历史而言,国学可分为古代国学,和现代国学。古代国学是古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现代国学是现代时期关于立国的思想文化和道德伦理等的意识形态体系。
  •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

    本书着重从文化角度探索中国佛教的内容及其与传统文化的内在联系。先是从佛教的历史、典籍、教义、仪轨制度和寺院殿堂多个侧面,阐明佛教构成诸要素,以揭示佛教作为文化实体的基本内涵。然后着重从政治意识、伦理道德、哲学思想、文学、艺术和民俗六个方面,探索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关联,以阐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规律。内容充实,雅俗共赏,为读者提供了解中国佛教与传统文化的基础知识,是了解中国佛教文化的入门书。
  • 道教简史

    道教简史

    本书分十四章,以时间为序,介绍了道教出现的基础和背景,探讨了从汉至清道教的发展变化及各时期的特点,简明扼要地勾勒了中国道教的发展历史,深入浅出,雅俗共赏。其中,作者对道家与道教的关系、道教起源等诸多问题有独到的见解,资料详尽,有理有据,极具说服力。
  •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哲学(第四卷)(方立天文集)

    在各种宗教中,佛教的宗教哲学内涵最为丰富多彩。《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是对佛教哲学现代化研究的尝试。全书简要地论述了佛教哲学的构成和流派、历史演变以及重要著作,并就佛教哲学的人生价值观、宇宙要素论、宇宙结构论、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以及认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探讨和阐述,以此凸现佛教哲学体系的总体思想风貌和理论特质。《佛教哲学(方立天文集第四卷)》还就佛教“空”义的思想历史演变、“空”义的类别、内涵及其理论思辨价值,作了集中述评,以利于了解和把握大乘佛教哲学的思想内核。
  •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是最好的生活(MBook随身读)

    "禅就是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此时此地;生活处处有禅意,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含禅机。我们若能以禅的智慧彻悟人生、唤醒潜能,便能寻回真实的自己,在纷繁的生活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喧嚣的尘世里享受内心的宁静,为自己营造出一种清净从容、悠然舒缓的幸福生活。本书是作者多年读禅和悟禅的结晶,全书注重对生活的直观感悟和理性思考,专注于内心力量的激发和人生价值的改变。禅是一种智慧。生命不是用来寻找答案,而是用来愉快生活的。人生多一分烦恼,就需要一分禅心来解救。"
热门推荐
  • 刀剑神皇

    刀剑神皇

    无尽大陆,强者为尊,人类和妖魔共掌天下!看穿越而来的丁浩,一柄炎刀,创造一个屹立绝巅的不朽神皇传说!现代大学生丁浩,穿越到异世,幸运的成为绝世天才,面对这适者生存的残忍世界,他能否识破玄机,躲避危险,练就逆天修为,成为这片大陆的领导者?
  • 权少追妻N次方:豪门独爱

    权少追妻N次方:豪门独爱

    三年植物人,她从陌生的床上醒来,一无所有,父母已逝,只留下3亿诈骗巨债。“要么进娱乐圈还钱,要么,嫁给我!”总裁大人冷酷求婚。“可两个我都很感兴趣,都想做,权大总裁不介意戴绿帽子吧?”她想都不想地答。当她扛着巨债风风火火嫁进豪门,却意外发现自己被逼着打过胎,而罪魁祸首……正是他。
  • 潜伏在办公室:对决

    潜伏在办公室:对决

    主人公在自主创业失败后,历经彷徨、失落甚至绝望,终于在一家不错的公司找到一个普通职位,并凭借自己的能力与不懈努力终于做到公司高管层。在这里,他一面要应付公司内部人事圈内的明枪暗箭,另一方面还要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与同行进行短兵相接的惨烈搏杀。也许作为一名高管他最后成功了,但正是千百同行的铩羽铺就了他的成功之路,在惨烈而不失优雅的对决中,成败之数往往系于偶然。因此尽管最后取得了巨大成功,而主人公的内心却分外悲凉。这是职场商战的一个缩影,这个商业社会个人生存状态的最真实写照:这一次或许我们成功了,但成功丝毫不减明天的压力;也许我们收获了名誉、地位、财富,但这一切依然无法抚平内心巨大的生存焦虑。
  • 我的亡灵法师女友

    我的亡灵法师女友

    一梦醒来后,高中生陈洛身体里多了一个大美女,一个自称是亡灵法师的大美女。可是这个美女有点邪恶,附身的第一天就控制了他的身体,强吻了他暗恋的校花苏小乐。陈洛不知道自己体内多了一个亡灵法师是福还是祸
  • 都市轩辕

    都市轩辕

    看一个神秘学生在遭遇女友的背叛和亲人的死亡双重打击下他会怎么样?看得到轩辕传承的他怎样手持轩辕剑征战四方?轩辕在手,天下为我独尊!轩辕破天!破!破!破!
  • 魅世家族系列9:施志渝VS宝贝

    魅世家族系列9:施志渝VS宝贝

    又名《视妻如宝:帝少的亿万宠婚》电视访谈节目的现场。“雷小姐,听说你从10岁起就开始辍学环游世界?请问你看过最美的风景是什么?”雷宝焙凝思,“最美的风景?那应该是个男人吧。”“啊?男人!”雷宝焙一笑:“是我的王。”她的王,就是她眼中最美的风景。那个桀骜不驯的黑帮世子,12岁辍学,用六年韶光,陪她环游世界;18岁消失,用四年争夺,让她成为魅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王后。23岁回归,亲自将后冠戴在她的头上,并在全世界的媒体面前宣誓:“这辈子最想做的事,就是以整个有生之年,许你一世纵容。”如此视她如宝的男人,她不知道,天底下还有什么风景,能够比他更美!但是……
  • 太古神域

    太古神域

    这是个充满神话,波澜壮阔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你会看到巨龙盘踞山林,龙眼开阖间,日月同辉;你会看到海妖隐于深海,呼吸之间,惊涛骇浪;你会看到神禽翱翔天穹,羽翼震动,风起云涌……你会看到夸父追日……你会看到羿射九婴……你会看到女娲补天……你会看到神农尝百草……
  • 修仙狂少

    修仙狂少

    修仙时代,强者为尊,弱者为奴,顺则生,逆则亡,一个亡命庶子,从九幽下苏醒,杀出一条染血逆天路…
  • 三重劫

    三重劫

    血海深仇,末日浩劫……是修仙成道?还是绝情入魔?他,该如何抉择。无道,亦是道;随缘,亦为缘。
  • EXO之血色世界

    EXO之血色世界

    这个世界,只有强者才是王道,但强者的世界,又蕴含多少血色,每个人的绝路,会展现不一样的转变,转变使我进入了,深渊!!!!PS:本文写的是关于EXO,狼族,血族,杀手。是我的一个妹妹让我代为上传的,希望大家可以喜欢她的作品。同意,我会第一时间为大家更新,谢谢各位读者或行星饭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