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圆圆明白这位陌生人就是她日日思慕的吴三桂。心中慨叹:果然是位仪表堂堂的男子汉,我若得侍此人,今生有托了!她情感交融,精神倍增。歌声愈唱愈动听,舞姿愈跳愈动人。歌声是她心灵的呼唤,她在以此觅知音。弦外之合,年迈的田弘遇无以觉察,要不然他怎能为陈圆圆击掌伴乐?那戎服端坐的吴三桂初也为动听的歌声赞叹,继觉弦外有意,对陈圆圆寄予歌中之情有所领悟,要不然他怎能投以深情的目光,时时点头含笑?两人通过心灵的窗户——眼睛勾通了情感,轻盈的舞姿在柔柔的音乐声中结束了。陈圆圆在一片叫好声中又慢慢地张开了她的朱唇,一道悦耳动听的声音在空中回荡。一曲歌罢,舞姿再起。吴三桂痴情之貌又加三分,他暗挑拇指,真乃绝顶佳丽!声色甲天下,名不虚传。歌声使他心荡,舞姿使他神移。同席的主人田弘遇,虽整日观陈圆圆的歌舞,但今日又别有一番风采。无论是歌还是舞,都胜昔日一筹。从痴情中挣脱出来的吴三桂向主人问了一句话:“此人就是贵府名妓陈圆圆吧?”
田弘遇听到突如其来的问话怔了一下。暗自责怪自己只顾欣赏圆圆的歌舞,竟然忘记招呼客人。他满面笑容地回了话。“正是,将军慧目识才,所言极是。”歌罢一曲,田弘遇招呼道:“圆圆近前为将军添酒助兴!”陈圆圆等待已久的正是这句话,不觉喜在心头,笑在脸上。她轻盈地步入客厅,尽量压抑着内心的激情,稳住步伐,慢慢地来到吴三桂身边,双手抓起桌子上的酒壶为吴三桂斟酒一杯,然后嫣然一笑。
吴三桂仔细地端详着陈圆圆,她那一举一动,都已收入眼底。当陈圆圆嫣然一笑的一刹那,吴三桂真有魂不守舍之感,美人一笑值千金哪!这笑中有圆圆的一片深情,有圆圆那不能言于人的秘密。吴三桂得圆圆劝酒何能拒辞,他豪爽地端起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赞道:“你的歌唱得真是好极了!”
听到吴三桂的赞赏之词,陈圆圆矜持地笑了。她又抓起酒壶为吴三桂斟满奉上,吴三桂接过饮下,连饮数杯,好不痛快!二人你斟我喝,你夸我赞,且配以眉来眼去,种种表演,如在无人之境。田弘遇初为吴三桂开怀畅饮而高兴,他有时也凑热闹地劝上几句,但看到二人的表情,不免心有酸楚之感。更使他难以容忍的是,吴三桂竟然一边喝酒一边脱去戎装,而那陈圆圆更是屈身服侍,比伺候她的主人还用心。他们不时柔柔细语,暗递秋波。使田弘遇不免暗叹;自古英雄爱美人,美人也爱英雄啊!
酒宴在欢快中进行着。田弘遇无法阻止陈圆圆的举止,因为,是他命令陈圆圆劝吴三桂喝酒的。为了不失礼,他不得不卖傻,假作未见。这样在陈圆圆的劝奉下,主客畅饮,高潮迭起。尤其是那吴三桂到了忘情处,实有喧宾夺主之嫌。俗语说,天下没有永远不散的宴席。吴三桂虽不愿离开田府,想与陈圆圆多待一会儿,然而这只是一厢情愿。田府主人的心中早已宣布他是一位不受欢迎的人,急切地盼他早离府门。吴三桂多想将陈圆圆带走,永远地和她在一起啊。可是,他如何启齿?他曾暗暗鼓足勇气,可是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
宴席终于结束了,该是吴三桂辞别的时候了。他拱手无言,人们不知道这是不是辞行之举。他迈步不行,仍在原地踏步,人们不知他是在操练还是松筋活骨。田弘遇烦恼过后,想起了他所要托寄身家性命的事,便拱手说道:“方今寇势大张,京城骚乱,万一不测,田某望得将军相佑,不知将军意下如何?”
在尴尬之时听到田弘遇请求保护,这可算给吴三桂解了围。只见他整了整衣袖,心中下定决心,拱手回道:“公若以圆圆相赠,三桂定竭尽全力以效犬马之劳。”
“啊!圆圆……”听到吴三桂的话,田弘遇大吃一惊。他本也是个好色之徒,家中虽然姬妾成群,但堪与陈圆圆相比者绝无第二人。这位将军一见陈圆圆便不怀好意,眉来眼去,种种不轨言举,已使他深为不满。这也罢了,毕竟他是自己请来的客人啊。可是,竟然退尺进丈,公然开口要圆圆,夺我心头之爱。是可忍,孰不可忍!他不仅怒从心起放开嗓门叫了起来,“吴三桂,你……”。可是,话刚出口,便被身边的亲友扯到了一边,只听那人对田弘遇说道:“如今四方多事,寇乱迭起,江山不稳。吴将军勇略过人,当此乱世,足可倚恃。况圣上亲招引对,他日奏凯还朝,必是显官高爵。君为皇亲国戚,权高势显,什么样的美人找不到,为什么怜惜如此歌妓,而不顾身家性命之托,要得罪这个大将军呢?”
田弘遇听罢此言,强压怒火,前思后虑,罢、罢、罢!也罢!还是忍疼割爱吧!他回转身子,又走近吴三桂,温和地说道:“既然将军厚爱此女,也是她的万幸,将她赠与将军不难,望将军勿忘老夫之托。”吴三桂点头应允。陈圆圆在旁听得心跳万分。她生怕田弘遇不答应。然而当她听到田弘遇将自己许给吴三桂时,她只感到一股暖暖的热流在体内涌动。饱经磨难的她,这会儿终于找到了一位英雄,而且是知心的,可以信赖的男人,她该多高兴啊!她那久已冷漠的粉面上,烧起了一片红潮。
“来人,备轿送圆圆到吴府……”
“不劳大人。”吴三桂一拱手,随后走到陈圆圆的面前,拉起她的手。圆圆羞涩的低下了头,两个人手拉手走出田府。
吴三桂单身赴宴,结果双人同归。他大喜过望,欣然自得。陈圆圆跳出田府,如出笼的小鸟,欢快的神情溢满脸颊,显得更美了。二人同情同感,欢歌笑语与那田弘遇哀叹之声不和谐地在空中回荡着。吴三桂与陈圆圆步入吴囊府第,各诉相思之情。她们只共住了三天。这三天,两人几乎夜夜彻夜不眠。说不完的故事,说不尽的感慨,说不尽的未来,说不尽的爱…… 然而,北方吃紧,烽烟频起。第四天,皇上突然颁发诏书:令吴三桂火速带领兵马北上。皇帝的一道圣旨,将这对鸳鸯惊散了。
接到圣旨,吴三桂自然不敢迟疑,他急速备马准备出关。可是,陈圆圆怎么办?本来吴三桂想带她出关。可是出于两方面考虑,他不敢贸然如此。一方面是父亲吴襄向他提议,君命在身,重任有寄,若携妾而行,恐遭参劾而受责罚。另一方面,是宁远城的妻子张氏也不是好惹的。他是吴三桂的原配夫人。受父母之命,媒灼之言娶入吴家。自幼生于富豪大宗,养成了她凡事不合其意,必会怒气冲冲地指责,甚至叫骂。为此,连吴三桂这位武将也惧她三分。如果未先打招呼就贸然从京城带回一个美人,万一这醋海波起,大闹一场,恐不好交代。对他,对陈圆圆都不利。思前虑后,吴三桂决定将陈圆圆暂留在京师父亲府上,然后派专人缓缓送至宁远,这才是万全之策。因此,吴三桂向父亲交代了一番之后,便飞骑离开京都。
李自成打进北京,北京危急!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初六日,吴三桂接到一骑快马送来的圣旨:“流寇猖獗,京城将陷,吴三桂可弃宁远,率兵勤王!”吴三桂安排好驻地的老百姓,正准备率兵回京。三月二十日,他的情报人员报告:“李自成已攻占北京。”
“啊!真的吗?”吴三桂听罢报告不禁失声问道。
是的,这是事实。李自成农民军略定三边后,直逼京师。三月十五日李自成占领了北京门户居庸关,守将唐通投降。接着李自成便发动了攻城战。三月十八日夜,战斗更加激烈。崇祯在煤山自尽。吴三桂自责自叹道:“我晚了一步!”但是,事到如今,悔之晚矣。当务之急,还得赶快决定自己的对策,驻军丰润的吴三桂不时在脑海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我怎么办?我该怎么办?可是,时势风云飞变着,吴三桂不能盲目决策,最好是静观一下时势,然后再作决定。于是,他传出这样的命令:“全军驻扎丰润待命,探报速赴京师打探具体情况,随时来报,不得迟误!”吴三桂挂念着家人的安危,偶然听说陈圆圆和父亲都被刘宗敏抓获,吴三桂跺足捶胸大叫:“啊呀,大丈夫不能保家室,何堪其名!我吴三桂戎马倥惚,竟遭此大祸,不杀贼报仇,枉为大丈夫!”当场把桌子砍成两半,立誓与李自成决裂。于是,吴三桂决定立即统兵返回山海关。三月二十六日,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将李自成边兵二万,尽行斩杀,吴三桂遂据山海关。
李自成没有料到吴三桂在山海关造反,挟持吴三桂的父亲吴囊写了一封招降书,派人带着黄金珠宝和招降书来到三海关。吴三桂阅毕大怒,对其属下诸将说道:“逆贼如此无礼,我吴三桂堂堂丈夫,岂肯降此逆贼,受万世唾骂?忠孝不能两全!”盛怒之下,吴三桂下令:“将来使斩了!”站在一旁的参将冯有威连忙阻止,他向吴三桂献计说:“我辈愿效死杀贼,今不如收其金币,散赐兵卒,然后起兵。使彼不及备,何必杀此伪官?”吴三桂听罢大喜,去怒色换笑颜,招来使进见。并对他们表示:“愿一见东宫而即降。”来使得到答复后,立即归报唐通。唐通竟也信以为真,急忙派使者向李自成报告。使者刚来到北京,而吴三桂却已破唐通大营,并加紧布防山海关。
事后不久,当吴三桂得知陈圆圆被刘宗敏霸占的消息后,国仇家恨汇集一处:崇祯自缢,大明沦亡,父亲被拷打,遍体鳞伤;家产被籍没,全家老少被拘留,又加上爱妾陈圆圆被霸占,他怎能不恨,怎能与李自成合作!于是打出了反李旗号,发布讨李檄文,公开与李自成决裂。
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三月二十七日,吴三桂自丰润回师山海关,打出为君父报仇的旗号以号召天下。为了激励吴军将士誓死反对李自成的决心,吴三桂誓师山海关,决心同李自成血战到底。吴三桂慷慨陈词,那不报君父之仇不是大丈夫的宣言,使激动的全军将士无不感叹这样一句话:“我帅真乃忠孝之人!”
就在誓师山海关的同时,吴三桂四处遣将招兵买马。一些被打散的故明军士,听到吴三桂誓师山海关,决心报君父之仇的消息后,纷纷来投,几天时间,就招来了一万八千余人。这样加上原有的铁骑,吴军可达五万余人。但是,如此五万之军对付李自成的百万之众,力量仍相差悬殊。连日来,吴三桂一方面布置山海关的防御事宜,一方面在思虑对付李自成的办法。他很自然想到了骁勇善战的八旗清兵。他派两员干将到盛京借兵,共同打击李自成。
在清朝的盛京,人喊马嘶好不热闹。此时皇太极刚刚去世,六岁的小皇帝顺治登上宝座,摄政王多尔衮正在集结兵马出师伐明。
多尔衮此次出征集清朝倾国精锐之兵与众谋士,重要将领如多罗郡王多铎、武英郡王阿济格、恭顺王孔有德、怀顺王耿仲明、智顺王尚可喜,谋士如范文程、洪承畴等,统辖十四万大军。这次出征的目的很清楚,那就是争夺中原的统治权。因此师出盛京后急行军,四月十日进至辽河。多尔衮接到了一个意外的消息:“吴三桂的两位部将求见摄政王。”
多尔衮听到吴三桂派部将求见的消息后不禁一喜,多尔衮让两个人进来。两个人叙述一番北京的形式,又把吴三桂的信呈上。多尔衮一口气看完了吴三桂的书信,沉思起来。噢,不是来投降的,是来借兵的。信中说得清楚,不让清军入山海关,而是仍然绕道蒙古,向北京逼近,与吴三桂军会师北京城下。绝妙的主意!两方军队夹击,李自成必灭无疑。可是,这封信可信吗?他不禁抬起头来向前来送信的两位使者投以严厉的目光。那眼光似两把利剑,直射杨、郭二人,两人见此眼光不觉一颤,有点寒气袭人。他们对多尔衮的动作神态是非常注意的,看书信时那紧皱的眉头,那迅速上下移动的眼神以及看完书信时那锐利的目光告诉他们:多尔衮对书中所言是有疑虑的。多尔衮确实有些疑虑。他经过与清军主要将领及军师参谋以后,决定同意与吴三桂联手,共同打击李自成。
誓师之后,吴三桂不断派出使者来往于山海关外的清营之中,以请师迅速入关。不数日,消息传来:李自成亲统二十万大军杀向山海关。
3 有情人——劫后重逢
“相逢时难别亦难”,有情人相识于乱世,又必须忍痛分离,在战火的硝烟中相互寻找的一对恋人见面是会是怎样的情景啊!
四月二十日,山海关战役打响了,吴三桂统领全军与李自成交上了锋。吴三桂挥刀搭箭东冲西荡。所至之处,几乎无人能抗。他的侄子吴国贵也是强手,他跃马冲阵,无惧色。吴军将士由干战前动员做得好,他们深知此战关系重大,因此都十分卖命。但是,吴军毕竟人少势寡,被李自成围得水泄不通。况且,李自成站立高岗之上指挥,他手拿小旗,吴军左突他左摇,右冲他又右晃,紧紧咬住吴军不放。吴三挂冲荡数次,未能奏效,双方在拼杀中损失都不少。
自晨至午,战斗越打越激烈,战场上的喊杀声与马嘶鸣声有增无减。但是午时刚过,双方打得太疲劳了;喊杀声减弱,双方的冲击力减退。多尔衮从战场上的喊杀声与炮声中已判断出双方的情况,认为出击的时候到了,于是传令全军,按照原定部署全线出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