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21300000008

第8章 喜事篇(2)

听香

在台湾的台南、台北和鹿港等地,有“听香”的习俗。是当地百姓在大年前后进行的一种相当有趣的民俗活动。妇女在这些日子里面,跪于自家厅堂叩拜神灵,企求收获明神指点来年大吉。收到神的祥语信息以后,按照神的指示,前往神指方向,前去静听人家的悄悄话语。然后再把人家说的话传给自家的厅堂神主,让神主再占卜明示。这来回一路传话的活动,俗称“听香”。

荡秋千

秋干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那个时候,祖先为了生活生存,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当中,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飞奔上树或者跨越沟涧。这就是秋干最原始的雏形。用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在春秋时期的中国北方就产生了。史典《艺文类聚》中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绳索为了结实起见,常用兽皮制成,所以秋千两字繁写为“楸疆”,以“革”字为偏旁。“秋千”开始仅是一根绳子双手抓绳而荡。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内地,以后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到了唐宋时期,秋千成为了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

一般来看,正月初十以后,人们开始在村口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秋干。正月十四十五是荡秋干高潮。荡秋千使人心旷神怡,是一种有益的民间体育游艺活动。荡秋千可以分为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和坐荡等。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候还要举行秋千表演比赛。秋千荡得最高最美之人深受赞扬。在年节荡秋千的日子里,也是青年男女相遇接触的良好机会。早在汉武帝时,民间有后庭千秋之寿,宫女们绳戏为乐,为避忌讳将“千秋”改为“秋千”。有“千秋万寿”之意。荡秋千不仅可以锻炼身体,增强健康,还能培养人的勇敢品质,并成为民间流传广泛的健体活动。

吃粽子

在民间特别是南方,粽子是很有名的小吃。粽子又称为“角黍”和“简粽”。在中国农历五月的端午时节,百姓家家户户差不多都有吃粽子的风俗。

粽子的种类颇多,有湖州肉粽、八宝肉粽、台湾肉粽、豆沙粽、威粽等等。苏州粽子、广东粽子、北京粽子、宁波粽子和台湾八宝粽等被视为我国的名粽。其中苏州粽子为四角形,有枣泥、猪肉、豆沙等等品种。广东粽子用荷叶包裹,个头大,正面方形,后背隆起一只尖角,以蛋黄做成的肉黄粽和什锦粽风味独特。北京粽子分糯米粽和大黄米粽,大黄米粽是北方粽子的代表品种别有风味。至于古代民间的粽子,从历代诗人笔下可见一斑。比如唐代元稹的“彩缕碧筠粽,香粳白玉团”,写出了粽子的味道和形式。唐代温庭筠诗说的“盘斗九子粽,瓯闹渔歌响,风动角粽香”,表明了粽子在那时候就已成为了民间过端午节的时尚食品。

雄黄酒

据说诗人屈原投江之后,老百姓为了避免屈原尸体被江里的鱼龙所伤,纷纷把自家的粽子、咸蛋之类吃食投入江中喂鱼龙。还有老年人拿来一坛坛雄黄酒倒入江中,说是要用药晕倒鱼龙。药撒不久水面浮起一条晕龙,龙须上面还沾有一片衣襟。人们把这条龙拉上了岸,剥皮抽筋解除心头之恨。然后又把龙筋缠在孩子们的手腕和脖子上,再用雄黄酒涂抹七窍。叫那些毒蛇害虫不敢伤害孩子们的纯洁心灵。据说这也就是后来人们在端午节饮雄黄酒的来历。鱼龙为什么害怕雄黄酒呢?其实民间早有“早端午,晚中秋”之说。

古人以为晨属于龙,逢晨时刻正是群龙形雨之时,所以在端午节早晨摆开雄黄酒饮宴祈雨,希望有一个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良好年景。有的地方在端午清晨时,还喜欢把雄黄酒水洒在居家屋里屋外,或者涂在小孩子的耳朵、鼻子、额头和面颊上面,避除毒虫蚊蝇叮咬,也驱散瘟疫之气。

吃元宵

元宵在中国南方又叫做汤元。尤其江南自古以来。老百姓一直都有吃元宵的传统习俗。江南把元宵称为“元子”、“乳糖丸子”、“糖元”、“团子”,也有称为“汤圆”、“水圆”。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一个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开始于春秋末期。据传,楚昭王复国之际泛舟江上,看见了江面上漂有一物色白微黄,行舟的人捞起来献给昭王,有些甜美味道。昭王便下令叫人以山楂为馅仿制,庆祝家国团圆。这个时候正值农历正月十五,于是正月十五吃元宵就流传了下来。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正月十五这一天,要为天官上元大帝诞辰设祭,求天赐 福,诵经持斋。不用荤菜酒肉而用米饭面团素食当作祭品。所以面团后来逐渐演变成了汤圆进而成为元宵。元宵制作分为两种:一种实心不带馅。另一种带馅。

元宵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作为馅心,也有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为馅的。传统元宵有香甜辣酸成五味。元宵可以汤吃、炒吃和蒸吃。在中国民间,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与幸福。

猜灯谜

灯谜是我国独有的富有民族特色的一种文艺形式,生动活泼。饶有风趣。灯谜以谜语为基础,启发智慧,融汇知识。谜语起源于春秋战国,是当时谋臣策士委婉劝谏之隐语,称“瘦辞”,六国时候民间盛行猜谜语。宋代开始有了灯谜。当时人们将谜条系于五彩缤纷的花灯之上供人猜。时至今日,这种民间习俗仍然流行,尤其是元宵节期间猜灯谜比较兴盛。各地游园会和文化场所都少不了猜灯谜游艺项目。灯谜又叫打灯谜,是一种老百姓自己的娱乐活动,也就是把谜语写在彩灯上面,进行猜底的民间娱乐。有的地方把谜语叫做“灯虎”,用来比喻打灯谜的艰难深奥,因此猜灯谜还叫做“射灯虎”。

耍龙灯

耍龙灯也叫做“龙舞”或者“龙灯舞”。相传舞龙灯成为春节一种风俗习惯,是源于民间龙播雨的久远神话故事。战国时期的金角老龙王播错了雨季,大雨淹死了许多百姓,所以被玉帝问罪贬斥。老龙王为了将功赎罪,就在每一年新春之际登门拜访百姓,许诺来年风调雨顺。百姓依据这个历史故事,创造了龙灯舞,以示制服龙王表示欢快心理。民间龙舞流传悠久,据《春秋繁露》记载,舞龙灯早在汉代就已经产生并且历朝不衰。唐宋时期的“灯 火”、“舞队”表演中,“耍龙灯”已是常见的表演形式。民间耍龙灯,龙的形象 各有特色,一般用竹木纸布扎成了龙头龙尾和节节龙身,龙身节数不等,但 是均为单数。每一节里面燃有蜡烛的称“龙灯”。没有蜡烛称为“布龙”。另外还有用荷花和蝴蝶组成的“百叶龙”。用长板凳拼成的“板凳龙”等等各种形 式的民间龙舞。所以民谚有所谓:“锣鼓响,脚底痒”。耍龙灯时候龙在红色宝 珠的引导下,飞腾跳跃,高耸而下,蜿蜒腾挪。由此可见民间耍龙灯具有极其 独特的吸引力。

舞狮子

舞狮子也是一项健康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从年初四到十五日,都有舞 狮队伍游动于乡村之间。舞狮队伍有七人到十余人不等。这些人员穿一样的 衫裤鞋帽,腰间束系同样带子,刀棒齐备,非常威武。舞狮子的狮头是用纸糊 成的,因为狮子形状不同,所以有“猫头狮”、“鸡公狮”、“斗牛狮”等等缤纷多 彩。狮子眼鼻口舌具备,着色彩,饰以绒线响铃,再用彩布作狮身。舞狮时候, 一个人双手举着狮头,~个人俯首曲背作狮尾,随着锣鼓的节拍,舞出狮子 各种活跃的姿势。另外还有两个人,一个饰猕猴,一人饰笨伯。随着舞狮作有 各种各样滚翻跳跃动作,来娱乐观众。民间舞狮历史悠久,舞狮技艺精湛:有 的表演狮头勇猛灵活,有的在地面上反扑跳跃,还有的舞狮动作细腻、轻巧 诙谐。比较常见的还有“狮子滚绣球”、“勇士戏狮”、“群狮戏”、“狮子带仔”等。春节期间还有很多有益的娱乐活动,比如踩高跷、耍龙灯、跑旱船、玩竹 马等等,绚丽多彩,热闹非凡。各地方民间也有演出大戏的,比如传统戏曲节 目有“三打白骨精”、“白蛇传”、“闹天宫”、“孟姜女”等,颇受大众喜爱。

赛锣鼓

民间的赛锣鼓和舞狮子都是百姓过大年的热闹娱乐节目。这些民间娱 乐尤其以南方乡间最为热闹。从进入新年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锣鼓声此 起彼伏,持续不断。赛锣鼓是一项群众性的文娱活动,每个村庄组成一个锣 鼓队。一个响鼓一副铜钹、数面铜锣。由敲响鼓的敲鼓点,指挥铜钹、铜锣依 节拍而击奏。当进入最热烈的时刻,各锣鼓队便使劲地敲击互相竞争,双方 都想以自己的锣鼓乐队声响压倒对方。锣鼓声似山呼海啸,使得平时静寂的 乡村增添了不同凡响的热闹气氛。

同类推荐
  •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家训(第八卷)

    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勤劳善良的中国人,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悠久的中华古文化,具有比血缘更强的凝聚力,它把全世界的华夏儿女紧紧地联结在了一起。
  •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国学十讲(人文大讲堂)

    中华民族礼乐兴邦,人文化成,国学乃五千年文明与三千载学术之集萃,它不仅有知识谱系与实用理性,更蕴涵着人文智慧与生命情怀,中华民族赖以安身立命,兴废继绝。近代以来,国学通过仁人志士的含弘光大,融入西学精华与创新精神,生生不息,在当今蔚然成风,从学院走入民间,成为我们共有的精神家园与身心寄托。《国学十讲》对国学的来龙去脉、国学与中华文化以及国学与现代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国学十讲》可以帮助广大读者了解国学、走进国学、观赏国学,使国学与自己的人生和知识融会贯通。本书由袁济喜著。
  •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中华民俗文化:中华民居

    民居的功能开始只是为人类遮风避雨而已,继而发展到居住、会客交往、家族活动、祀祖等等,除此之外,还成为显示主人身份地位的象征。
  • 原野短语:风吹哪页读哪页

    原野短语:风吹哪页读哪页

    本书收有“信仰”、“孩子与音乐”、“词语”、“动物·昆虫以及心地”、“男女或情事”、“蒙古的”、“文艺方面”等短语。
  • 普林斯顿的智慧

    普林斯顿的智慧

    “走进常春藤”系列丛书,茅于轼作序。选取了四所著名高校,与其有关的故事,从人生智慧、品性修养、风骨气质、励志精神等多方面给人们以启示,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成长有很可贵的激励作用。抓住每所大学的特点,因此在选择上,侧重于领导力、管理能力、还有创造财富的能力。侧重人文方面的素养、心灵的诉求;侧重于领导力、创新、科学精神等。
热门推荐
  • 名门千金:下堂逍遥妃

    名门千金:下堂逍遥妃

    “本王娶你,全是因为皇上那个荒唐至极的梦!”在喜庆的洞房中,她的挣扎,只换来高高在上的男人更加凶猛羞辱的对待。她,一朝穿越成将门千金,却被皇上为保江山社稷许配给了狠辣霸道的祈亲王。新婚第二天,她被丢进了荒凉的角落里,成了令天下人笑柄的下堂王妃。但是有谁知道无数个夜里,那个将她弃之如敝履的男人却夜夜索情,还高傲的宣称:“贱人,你不配得到本王的爱,你永远只是本王的肉娈!”**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当下堂王妃一跃成为逍遥王妃时,她微微一笑,也能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彼时,她面对那个男人嫣然一笑,倾倒众生。“赫连祈风,凭你称霸天下,位尊九五,也配不上我的爱!”而男人却笑的自信而邪魅,“那本王就用整个天下来换你的爱,可好?”
  • 重生之大魔导师

    重生之大魔导师

    随着那些光辉灿烂时代的逝去,黑暗沉沦之下,至今,已经少有人能够真正明白魔法的本质是什么。他拥有一个亡灵大魔法师的灵魂,死后,却意外重生回到四十年前。这个世界,好像已非他所熟知的那个,漆黑残破的古老魔法塔在风中低吟,黑暗沉沦的王朝遗迹在地底轻呼。他不曾站立于那些辉煌的起点,却是处在一个新时代的开端。一切,从混乱中开始,又在混乱中结束。而他,只留下一个传说。
  • 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

    为使读者全面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医养生文化,真正掌握不生病的智慧,从此远离疾病,我们专门编写了这部《不生病的智慧大全集》。本书以国医经典著作为基础,总结了《黄帝内经》、《易经》、《本草纲目》等著作中的养生智慧,挖掘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历代名医的养生精髓,收录道家、佛家、儒家等圣人先贤的养生秘方,介绍现代国医大师的养生绝学,归纳名人志士、凡人百姓、长寿老人的养生经验,以现代手法阐释了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保健功法,经络按摩,四季养生,情志调养,饮食疗法,身体各大系统的保健方法,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养生之道,同时吸收了国内外的一些养生新方式,是一部融合传统中医养生精华、海纳古今养生方法的大全集。
  •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音乐:悠扬古乐音韵

    本书主要介绍了中国古代音乐的历史与主要机构。包括历朝中国历代音乐发展演变历史,包括宫廷音乐、民歌民乐、礼乐制度等、古代音乐机构、学校,并简单介绍古代音乐名家伯牙、师旷、李延年、嵇康、苏低婆、万宝常、李隆基、李龟年、姜夔、朱载育……
  • 炼金天王

    炼金天王

    这是导力朋克的开拓和延伸;这是玄奇力量的变化和升华;这是炼金技艺和导力器械的激烈碰撞;在这里,实力和导力交映生辉;在这里,魅力和魄力燃烧共舞!
  • 武灵战天

    武灵战天

    地球末法时代,灵气稀薄,草木精华绝迹,修武之路,难于登天,非百年天才者不可入门,非惊才艳艳者不可小成,非绝世妖孽者不可大成,千年布局,万年谋划,有寒光临世,一剑威压诸界!
  • 民国旧影之寒烟沉

    民国旧影之寒烟沉

    她与他倾心相爱,然而繁华飘摇的尘世,如一双力大无穷的手,翻搅着他们的人生。山河破碎,国殇家恨,他们被迫分离,七年后再重逢,却已各自为主,成为天敌……适当的时机,适当的姻缘,本不是那么容易成就。究竟什么样的结局,可以没有眼泪,没有惊惶,只有满心平静安详?
  • 修仙之绯色

    修仙之绯色

    这是现代一名修真世家的女孩子的故事……许妍苒是一个天赋颇高的修真者,在许家的地位很高,年仅21岁就把许家的青藤录修习到了22层,但是就是因为这样许家才下了决定让她和曲家的天才少年曲惟结为道侣,因为这样不但可以增进两家的关系,也可以让许妍苒的能力提高的更快。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回灵地

    回灵地

    回灵地,死去的灵魂聚集于此,成为活着的人永远的梦魇。一年前的离奇经历,劫后余生的孙飞羽只求安静度过余生。怎奈造物弄人,曾一同参加行动的他再次找上门。一场命中注定的劫正慢慢展开。受诅咒的项链,死而复生的灵魂,恢弘诡异的养龙宅,三途河畔的幽影,渴望团圆的古尸,巫术与驱魔。可见的恐怖都不算恐怖,真正的邪恶永远藏在人的内心。在这神秘邪恶的回灵地,任何念头都会要了你的命。最可怕的敌人,是我们内心的梦魇。嘘,它在看着你呢。
  • 风月大宋

    风月大宋

    北宋末年,天下大乱,内忧外患,群魔乱舞,穿越到了这么个时代,将何去何从?似是而非的历史,后世的记载不再可靠,江南的方腊真的只是平民造反?靖康之难究竟因何而生?南宋为什么始终没有北进而最终落幕?模糊不清的历史,孰真孰假,难以分辨,且看萧都头一步步揭开真相,乘风揽月,在这迷离的时空睥睨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