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21300000014

第14章 喜地篇(1)

壮族吃李果

吃李果是壮族流行的习俗。当地百姓又之称为“泼泥”。农历四月间,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是单季稻插秧大忙季节,青年男子路过田间,常被插秧姑娘问道:“阿哥,吃李果吗?”有时,小伙子不知如何应答时,突然泼来一把把田泥。

小伙子可以逃开,也可以泼泥还击。青年男女相互泼泥,又自然站在田头对歌。

男方总要唱一支谢果歌:“李果甜、李果香,阿妹李果像蜜糖,今天吃了难忘记,明年结果再来尝。”广西民间传说,古代有一对恩爱夫妻,连年遭灾后,丈夫懒于生产,仍外出串村唱歌。妻子下田插秧时,村上姐妹察觉她心中苦恼,待她丈夫路过田间泼泥唱歌责备。丈夫回家自愧,第二天牵牛扛耙,和妻子一道下田耕作。另一民间传说,一穷书生上京赶考半路饥渴,见路边李果累累,在树下摘取,一把带泥的稗草甩来泥浆溅身。一位壮族姑娘前来道歉,邀他进家换下脏衣,洗净晒干后送到李树之下,赠果告别。后来书生考中,当了州宫,娶了这位姑娘。民俗相沿成习。

捉蚂蚱节

捉蚂蚱节是哈尼族的习俗。夏历六月水稻开始抽穗,为避免虫灾,村民要过一次捉蚂蚱节。届时全寨男女老少都到田里,以户为单位开始捕捉蚂蚱。每家捉够一竹筒后,把蚂蚱一只只各撕成五份,将其头、腿、身、股、翅膀分别集中堆在一起,用划开的竹片依次夹起来插在田埂和排水沟旁,以此对尚未捉到的蚂蚱进行恫吓。半小时后将这些被肢解的蚂蚱收回竹筒,带回家去油炸熟当菜肴。离开田野返家时,人们要不停地大声喊叫:“蚂蚱,三天内不捉你了,三个月内你不要吃稻谷”。

云南风情

(1)刀竿节

刀竿节是云南省怒江地区傈僳族自治州的民族节日,也是碧江、福贡、 沪水一带傈傈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习风。刀竿节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 为期一天。节日里面的妇女身穿镶有红黄蓝等色花边的上衣。衣服上面点缀 各种形状银饰的花裙。佩戴耳环、项链等首饰。男子穿麻布短衫裤。腰系一条 七八尺长的红色或黄色腰带,小腿上有吊简、膝箍,腰佩长刀肩挎箭包。节日 的会场中央竖立着二三根约二十米长的粗大木竿,木竿上下插有三十多把 明晃晃的长刀,作为攀登的横档,刀刃向上,银光闪闪,谓之“刀竿”。爬刀竿 的人,一般都是傈僳族的中年人。他们经过长期的训练有一套特殊上竿本 领。按照傈僳族人民的习惯,爬刀竿者身穿红布衣裳,缠红布包头光着双脚。

爬竿一开始,人们涌到竿下,围绕刀竿唱歌跳舞。歌词内容主要是:“父老乡 亲好好瞧,仔细看啊,我们就要上刀竿了。”随着歌声纵身跃上刀竿,握住刀 口脚踩刀刃,像爬梯子一样一级一级地向上攀登。他们爬上竿子顶端,从腰 里掏出一串鞭炮,点火刹那鞭炮响彻云霄。在掌声和欢呼声中,众人向爬竿 者敬献美酒。接下来,会场上青年男女开始丢烟包活动。这是一个传情活动, 男女各站一边互相投掷,如果姑娘接着了小伙子的烟包收藏起来。说明这个 姑娘接受了小伙子的爱慕。相传明代外族人入侵云南边疆,朝廷派出兵部尚 书王骥带兵前往御敌。王骥到达滇西北后,依靠傈僳族人民团结战斗,驱逐 入侵者。不久王骥奉旨回京,不幸途中二月初八被奸臣害死。为了纪念这位 反抗外族入侵的历史人物,傈僳族人民把每年的二月八日作为自己的刀竿 节。百姓上刀竿表示了保卫疆土,反对入侵的民意决心。

(2)风流街

风流街是云南当地百姓对于“陇端节”的一个俗称。风流街也叫做“窝端”节。它是云南省富宁县一带壮族人民的民间节日。风流街在每一年农历的一月至四月举行,节日为期三至五天。这里的“陇端”是壮语的音译。“陇”就是下的意思。“端”是宽阔平坦的地方。“陇端”的直译就是去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当地汉族人民把壮家的“陇端”民间节目又叫做“赶田坝街”或者“赶风流街”。“陇端”节日里的主要文娱活动有民间戏剧、民间歌舞和民间杂耍。

民间戏剧更要连天连夜地演唱,其中第一场是武打。白天武打戏,晚上演文戏,戏场总是挤满了各方观众。男女青年最愿意聚集一起唱歌跳舞。一旦选中了对歌的对象,便互相邀约去对歌,从天明一直唱到日落。如果男女双方游兴未尽,那就约定去到对方村寨子里接着唱。因为按当地壮家风俗习惯,男女青年夜间对歌不能在村外。这时候一般男子在屋外。女子在屋内。两人隔着墙或窗户对唱。如果若是男女双方有情有意,那就互相赠送信物,好事成双之后。小伙子会赠送给姑娘花毛巾、丝线、糕点、饼干和金银首饰等。而姑娘们回赠小伙子的礼,大多都是自己亲手做的布鞋荷包、五色糯米饭、粽子糖果之类。这些礼物相当朴实可靠。

(3)姑娘街

姑娘街是云南省金平县瑶、苗、哈尼、彝族等等地方少数民族人民的传统节目。每一年春节过后,这里的百姓又迎来了自己民族的第一个喜庆期。每逢到了这一个期,各民族姑娘都要换上自己艳丽的民族服装,从四面八方涌向县城。节目小镇气氛欢乐。在广场上各族姑娘围成圆圈,在乐器的伴奏下歌舞。还有民间的陀螺比赛比较引人注目。陀螺用坚硬的木头做成。比赛时候两组人员相隔一定距离,各组人轮流用自己旋转的陀螺,碰击对方旋转陀螺。被击的陀螺依然在旋转的那一枚为胜利。姑娘街上摆满了五彩丝线、花边银器、首饰商品以及各种美味小食。姑娘街上常常人群熙攘。人流中有身着桃花图案、佩戴耳环手镯的瑶族姑娘。

有穿大领短衣百褶裙,颈间套有多条项链的苗族姑娘;有身着黑色衣裤,胸部佩戴银环“批索”的哈尼族姑娘;还有镶有花边绣有美丽图案服装,头戴银泡泡鸡冠帽的彝族姑娘;她们结伴在姑娘街集市尽情过节,出售自己的农副产品,选购五彩丝线、耳环、手镯等等首饰。夕阳西下时分,田野乡间歌声悠扬。一对对男女青年相会山坡、树下、溪边、湖畔,情歌、琴声和欢笑声交织在一起。

(4)洱海龙舟赛

洱海龙舟赛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按照当地白族的习惯,人们都要欢聚在洱海边,观看划龙舟比赛。洱海又名叶榆泽、昆弥川、西洱河。北魏郦道元早在《水经注》一书中说:“叶榆县之东,有叶榆泽”。因形如人耳,所以称洱海。洱海位于苍山脚下,是云南省著名的高原淡水湖泊之一,海拔1966米,北起洱源县的邓川,南止下关,长约40余公里,宽3至9公里。洱海湖岸长116公里,面积大约250平方公里。6月的洱海,海水清澈,碧波荡漾,渔船往返,络绎不绝。洱海龙舟赛就在这里举行。方圆数十里的彝族、纳西族、傈僳族、回族、藏族等各个民族人民都前来观光。龙舟一般是用大型木船改装而成。船身松枝竖立,张灯结彩。两边船舷画有叱咤风云的黄龙黑龙。船上有指挥舵手、呐喊助威者和运动水手共60名,大家精神抖擞,等待号令。主持者一挥彩旗,岸边锣鼓喧天,鞭炮齐鸣。观者呼喊和掌声响成一片。各条龙舟迅速进入红旗标志比赛航道,船上健儿挥臂猛划。一条条龙舟大船好似长龙出没在波光湖水,气势壮观,引人人胜。

(5)洱海耍海节

“耍海节”又称“捞尸会”。“洱海耍海节”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和剑川地区少数民族的传统节目,每年农历八月初八至十二日在洱海举行。

节日的洱海清澈碧绿,水波粼粼与苍山相映。“耍海节”的船上苍松翠柏,各色彩旗。人们登上游船划入无边无际洱海。海面白帆点点,非常迷人。海上海下各族男女青年纵情歌唱,歌声伴随着悠扬的琴声、笛声、芦笙声以及人们的笑语欢声,让宁静的洱海沸腾起来。耍海节历史比较长,相传古时候,此地有大蟒经常出没害人,一青年段赤诚为民除害,只身与大蟒搏斗,不幸在斩蟒时葬身洱海。于是人们纷纷出来,划船打捞其尸体。以后,每年的此日,人们就划船捞尸,以纪念英雄,年复一年,延续下来,形成了这一传统节日。

苗家姐妹节

苗家的姐妹节也称“吃姐妹饭”。姐妹节是贵州省东部清水江畔一些苗家村寨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十八,沿江两岸附近的苗族人民都聚集一起,欢度这个佳节。节目里按照苗家的传统风俗都要吃姐妹饭。这种姐妹饭是用姑娘们上山采摘野生植物的花和叶,把糯米染成五颜六色后蒸成的。

姐妹饭香软悦目,十分可口。姐妹饭可以全家食用,也招待馈赠亲友和客人。

姐妹饭期间苗族人民走亲访友,都要提一个竹篮。装有清香色美的姐妹饭。节日期间男子穿青蓝紫等色的对襟衣,包头帕,姑娘身着绣有各种美丽花纹、图案的民族服装,头发挽髻、戴上鸾凤银冠,佩戴耳环、项链和银圈,身上缀满银牌,赶到清水江畔。节日这里热闹异常,有的斗牛,有的划船,有的鸣锣击鼓,有的吹芦竹,有的唱山歌,不少男女还在江边。沙滩踩鼓,跳芦笙舞。节日里斗牛是最热闹的场面。在斗牛场上随着芦竹的欢快乐曲,一头滚瓜溜圆、四腿粗壮、头顶两只弯而锋利大角的大牯牛被牵进场来。这种大牯牛是沙场老将,一听见芦笙响就知道将有一场鏖战,于是迫不及待地转圈,吹鼻,刨蹄子。随着鞭炮声另一头壮实的大牯牛也进场来。两头牯牛步步接近,挥角相击,你进我退,牛角铿铿不可开交。斗牛完毕,群众纷纷涌到双方牛主人跟前,往牛的背上头上抹泥巴表示祝贺。

暮色降临,江边宽阔的草滩成为青年人的天地,情歌荡漾,苗家恋人沉浸在爱情和幸福之中。关于姐妹节的来历,当地有这样一个传说:在很久以前,这里有着许多聪明美丽的姑娘。她们依靠自己的辛勤双手劳动,过着丰衣足食的生活。但美中不足的是有许多姑娘已经长大成人尚未出嫁。于是大家商量决定每人拿出一些米来,姐妹们一块聚餐唱歌跳舞,让其他地方的小伙子也来这里玩玩。人们聚集一起,有的斗牛,有的赛马,有的唱歌,有的踩鼓,有的跳芦竹舞。姑娘们不但殷勤地招待他们,临别时还送给他们糯米饭。青年人受到热情款待,以后常来这里,也送姑娘们一些喜爱的花边丝线等礼物,并与心中姑娘建立感情,有的结成伴侣。天长日久,世代相传,姐妹节成为清水江畔苗族人民特别是男女青年的喜庆节日。

苗家芦笙节

芦笙节又称“芦笙会”,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九月二十七日举行,为期二至三天。“芦笙节”节日期间,男子穿着对襟或者右大襟的短衣和长裤,头缠青布巾,腰束大带,手持芦笙、唢呐,涌向会场。姑娘们穿着绣有各色花纹、图案的衣裙,头缠青帕,腰束彩带,佩戴着闪闪发亮的银质首饰,款款而来。

芦笙是苗族人民喜爱的乐器,传说三国诸葛孔明教会苗族人民做的,因此他们把芦笙管又叫做“孔明管”。芦笙一般由六根竹管组成。每管从外侧开孔,下端安置铜簧。插入一个长形木斗或葫芦内。因此有人称芦笙为“葫芦笙”。芦笙大小不一,小芦笙仅有几寸,大芦笙长一二丈,构成五声音阶的一组音。吹奏时人们伴随芦笙起舞,百姓称为“芦笙舞”。芦笙舞也叫“踩芦笙”。

大致分为两种舞的形式:一种是舞者围成圈,至少有两人吹芦笙领舞,其他人手拉手随之起舞。也有的分为男女两队,男的边吹芦笙边舞蹈,女的与吹芦笙者对舞。另一种芦笙舞是由群众围成圆圈,用顿足在旁助兴。此舞主要由两个芦笙队轮流作集体或个人表演,边吹芦笙边做快速旋转,短步跳跃等动作。开始只有中小芦笙加入,随后一二丈长的大芦笙也加入进来,最后发展到一二百支芦笙大队,而且圈数越来越多,有时有成干上万的人参加。除跳芦笙舞外还有“芦笙节拳”。表演时运动员在芦笙的伴奏下,半舞半拳,时而摆手跳跃,时而跨步挥拳,时而单舞,时而对练。整套动作动静分明,刚柔相济造型优美,巧妙地把芦笙舞和武术中的拳术合在一起。

由于苗族分布地区很广,芦笙节的节日日期不大统一。贵州省凯里舟溪的芦笙会在农历正月十六日至二十日举行。贵州省黄平县的芦笙会在农历九月举行。芦笙和踩芦笙具有悠久的历史。据有关历史文献记载,早在唐代西南地区就广泛流行吹芦笙。樊绰写的《云南志》一书当中说:“南诏少男子弟,暮夜游行阆巷,吹葫芦笙。”《宋史·西南夷传》记载:“公元995年,西南少数民族遣使到中央王朝受宋太宗的接见,他们就地演奏舞乐,一人吹瓢笙,良久数十辈连袂婉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

侗家花炮节

侗家的花炮节又是一道惹眼的民情风景。“花炮节”是西南湘黔桂侗族地区民间最为重要的民风节目之一。据说侗家花炮节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现在侗家花炮节是一种别具风格的民族传统的文体活动,又是物资交流、民族交往和团结的盛会。花炮节每年举行一次,各地节日的日期不统一: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花炮节是农历正月初三,梅林地区为农历二月初二,富禄地区是三月初三等等。花炮由专门工匠制作,是用长约十厘米的铁简,内装火药再用铁丝绕成直径约四厘米的铁环,外用各色丝线包扎好放在炮口上。花炮周围披红挂绿,彩带飘扬。节日里人们抬着花炮在芦笙队的簇拥下,穿街游行或绕村寨一周到达放炮地方。由身穿黑衣,下着白色长裤,打绑腿的年轻小伙子组成仪仗队。

同类推荐
  •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格言联璧

    华夏文化传世经典(第二辑):格言联璧

    《格言联璧》一书是集先贤警策身心之语句,垂后人之良范,条分缕晰,情给理明。全书主要内容包括学问类、存养类、持躬类、摄生(附)、敦品类、处事类、接物类、齐家类、从政类、惠吉类、悖凶类。所谓是成己成人之宝筏,希圣希贤之阶梯也。
  • 闲话鼻烟壶(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闲话鼻烟壶(20世纪中国著名作家散文经典)

    该书展示一百年来百位散文大家的创作成就,反映出我国二十世纪散文发展的概貌和轮廓。每位作家附小传。
  •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发现陕西:秦始皇陵兵马俑

    本书以翔实的资料和丰富的内容介绍了秦始皇陵和“世界第八大奇迹”兵马俑,详细阐述了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一、二、三号陪葬坑的布局特点及剑、矛、戈、戟、弩等出土青铜兵器。精美的图片、精确的考古数据及小资料充实了本书内容,可作为知识的补充,也充分展现了秦代的冶炼技术、工匠的细腻手法和出土文物的艺术价值。
  •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帝国往事:国史经典选读(大学国学读本)

    一个具有历史感的人,眼前常有历史“叠影”,能感受现实中的历史“脉动”。这本面向大学生的历史读本,就是为这一点历史“叠影”而来。本书聚焦于古今一脉,如周公制礼,秦废封建立郡县。这是中华社会横向联系与纵向统治的骨干,穿越二十四史,至今还活在你我之间。本书背离流行的“文化讨论”,较多注意那些“制度硬件”,如财政税收、科举兴衰、国会与立宪。全书还关注重大事变及其带动的社会转折,如“蒙古崛起”,如“东南互保”,如近代“革命”等。希望读者有所收益,有所意会,再回头观察现实,多少能感受一点历史的“脉动”。
  •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

    《中华民俗老黄历》是一部全面展现中国民俗民风的百科全书,全书分为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俗民风、中华老黄历四个部分。这里有民间诸神那些迷人的传说故事,有中国人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来的历法,有独具特色的婚丧嫁娶仪式,有让人心生畏惧的民间禁忌,也有充满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这些汇成了一个琳琅满目、五彩缤纷的中华民间世界。
热门推荐
  • 红楼惊魂:黛眉玉颜潇湘魂

    红楼惊魂:黛眉玉颜潇湘魂

    她是绛珠,是潇湘,是一缕在红尘中寻觅一丝安然的清幽孤魂。他是天帝,是贤王,是一个在俗世中冷眼旁观的傲然绝魂。原本两个根本没交集的人,却因为前世的种种,心中竟然牵引着一抹灵犀。她生病,他心疼。他受伤,她昏迷。没有人想过这是为何,只有当他们再度相遇的时候,才知道,原来他们的一切早已经在前世注定。
  • 元气战王

    元气战王

    八大平行宇宙广袤无根无数霸主级势力强者如云一个被虎族从地球上抓去当奴隶的地球青年凌天强势崛起走上那逆袭之路笑看人世间火树银花数风云叱咤不过道道伤疤成王败寇一念之差生死一霎那豪气永放光华颠覆了天下贪一夜浮夸人生只不过一场厮杀赤血染黄沙青春成白发烛影摇曳岁月亦如弦红颜轻叹一别又经年飘散了往昔尘烟沙场战鼓鸣风卷残云血尽染麾旗红尘紫陌风云再起忆戎马此生沙场驰骋独臂揽乾坤风霜几许只为今朝
  • 上古联盟

    上古联盟

    简介:当一无所有的王帅穿越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上古世纪’之时,将注定他由一个平凡人变成了一个不平凡的人,当他接受到了上古世纪的联盟军任务以后,他如论如何都想不到自己竟然会变成上古之王!
  • 战國

    战國

    元辉迷失于黑洞之中,一头撞进了日本战国时代。他一直将日本视为国之旧敌,对这个乱世怀揣着好奇心。他面对着曾为预料的巨变——热血英豪的气魄,发人深省的鬼谋,惊天动地的会战,一切将他卷入了史诗之中。
  • 妃常有品

    妃常有品

    就只是一朝成梦,却注定你我此生无瓜葛。“大哥,你饶了我吧,我上有老下有小的。”“上有老下有下有小?你确定?”某呆子看看自己那只有8岁的身体“不...不确定..”“走吧,乖乖回去给本王做王妃。”
  • 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青少年必读著名诗人的故事(启迪青少年的语文故事集)

    本丛书重视语文的基础知识训练,选编了常用词语、好词好句、古文名句解读,谚语、歇后语集萃,还有语文趣味故事、语文之谜以及语文大家的故事等等,目的是使中小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逐步提高语文知识,增加文学素养,为将来走出社会自立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 妃子策:腹黑王爷太冷漠

    妃子策:腹黑王爷太冷漠

    王爷夫君爱慕天子宠妃?她这明媒正娶的妃子只能独守空房?连中了魅-药他都能冷漠走开弃而不顾?那好,这王爷她不要了!那么,九五至尊俊美霸道的天子,风轻云淡俊雅无双的师父,神秘邪魅的少侠,是否要考虑一个?夜月汐表示很纠结,而王爷夫君再来掺合一脚,她就更纠结了……
  • 谋客

    谋客

    身怀雄图不言弃,手握大志莫相离。剑指天下不平事,莫道不在此山中。手捧无尽英雄泪,自觉同存一海中。待到春分破晓时,宇内自在成清平。风霜未改,莫等到残烛已晃时,空悲白首不作为。正是少年行,且看少年如何冲破命运的枷锁,成就梦想。
  •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上)

    “中外民间故事杂谈”包括上下两册,精选了古今中外各种幻想故事、动物故事、生活故事、民间寓言和民间笑话等数百则,是启迪智慧、增长知识、扩大视野的良好读物,也是青少年学习和研究民间故事的最佳版本,非常适合各级图书馆收藏和陈列。上册收录了包公斩国舅、欧阳修巧对赖秀才、钱王除神、尧王嫁女、李良审鹅、李世民选贤、清官海瑞除二张、岳阳楼的传说、李世民三请张古老、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朱元璋寻访常遇春、火烧庆功楼、花木兰攻山、兵士巧治大臣、周文王访贤、康熙调解纠纷、佘太君智退辽兵、梁红玉大败金兀术、巾帼英雄秦良玉、戚继光惩倭寇、林则徐微服私访、西门豹铲强扶弱、海瑞与菩萨、伍子胥复仇、宗本请客等故事内容。
  • 巅峰武修

    巅峰武修

    武修惊天泣鬼神,石破天惊开天辟地。衣袖飘飘,武道飘渺过去与未来,轮回千百转伊人垂泪,热血男儿望断天涯路,武道在何方且看本书,讲述了一个为了复仇的热血青年,在经过了一翻努力终于,踏上了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