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14900000025

第25章 教育与成才(1)

《学记》是我国古代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一般认为它是四书之一《大学》的姊妹篇。它开宗明义首先强调了教育的极端重要性,指出:政策法令、奖励惩罚乃至礼贤下士等虽然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手段,但这些手段有的“不足以动众”,有的虽然“足以动众”,但却“未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随后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作者认为,教与学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这是一条自古至今颠扑不破的真理。

一、“学而知之”是人才成长的根本途径

1.诸子百家论学习与人才成长的关系

学习与人才成长究竟是什么关系,先秦诸子的看法尽管不尽相同,但无论是儒家,还是法家、墨家,无不强调学习的极端重要性。孔子曾提出“生而知之”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思想,但又提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认为人的先天本性是差不多的,只是后天的教育与学习使他们出现了较大的差别。这反映了孔子思想的二重陛。在人才培养的实际活动中,孔子十分强调学习的重要,他曾说:“不学礼,无以立。”“不学《诗》,无以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重视文化学习,但却看不起生产劳动,说:“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从事农业生产的人难免要挨饿,只有努力学文化才能升官发财。他的弟子子夏则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当官当得好的应该再学习,学习成绩突出的才能做官。这里主要强调的是学习对政治人才成长的决定作用。人们只有经过学习,掌握了当时社会所需要的各种知识,才能立足于社会,才能进入官吏队伍。

孔子还认为学习对各种人都是必须的,一个人即使有良好的愿望,想培养优秀的品德,但如果不努力学习,也会走向反面。

好仁不好学,其敝也愚;好知不好学,其敝也荡;好信不好学,其敝也贼;好直不好学,其敝也绞;好勇不好学,其敝也乱;好刚不好学,其敝也狂。

爱好仁义道德而不好学的人,会像个傻子,容易被人愚弄;爱耍小聪明而不好学的人往往自由放荡;讲信用而不好学的人容易轻信别人,自己反而受害;喜欢直率而不好学的人,说话粗鲁尖刻,容易出语伤人;好勇而不好学的人自控能力较差,容易招惹祸乱;性格刚强而不好学的人,其毛病是胆大妄为,容易发狂。它说明,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人们只有努力学习,掌握了知识学问,才能养成各种良好的品质,成为真正的人才。

孟子主张性善论,认为人的各种优良品质是先天就有的。但同时他又认为,一个人只有经过教育、学习,才能克服外界的干扰,保持住自己的善性。他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只知道吃饭、穿衣、睡觉、玩乐就与禽兽没有多大差别了。而接受教育、刻苦学习,则“人皆可以为尧舜”。在这里,学习不学习又成了动物与圣人的分水岭。子思则说:“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好比磨刀可以使其增加锋利一样,学习则可以使人增长才干。

荀子继承了孔孟的思想,也十分重视学习。他认为人性恶,不学习就无法改变这种恶性。“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

“我欲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可乎?曰:其唯学乎!”学习与否不仅决定了一个人是做人还是当禽兽,而且关系到一个人的贫富贵贱和聪明愚蠢。

从孔子到荀子,几位儒家大师尽管对人性的善恶各持己见,但他们有关学习、教育的重要论述,却阐明了学习、教育在人们成长过程中的几个重大作用:学习、教育的首要目的是使人脱离动物界,也就是所谓人其人,即学会做人的本领,使人成为真正的人;学习、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使人成为人才,乃至成为圣贤;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学习、教育的一般目的则是为了“贱而贵,愚而智,贫而富”,也就是掌握求生的手段、生活的本领。一个人不努力学习,不仅不能成为人才,不能掌握谋生的手段,甚至不能使自己彻底脱离动物界,可见,学习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何等巨大的作用。

墨家、法家也十分重视教育、学习在人才成长中的作用,墨子曾经批评了孔子生而知之的天命论。他说:“教人学而执有命,是犹命人葆而去其冠也。”毗人家学习又鼓吹聪明愚蠢是天生的,就好比让人包裹头发又去掉帽子一样,同样达不到目的。也就是说,鼓吹天命论是人为地设置学习的障碍,不利于调动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他也不同意儒家的学习内容,既不同意学习礼乐经典,也不同意以父母、学者、君主作为学习榜样,他说:“天下之为父母者众,而仁者寡。”“天下之为学者众,而仁者寡。”

“天下之为君者众,而仁者寡。”“法不仁不可以为法”。效法的榜样不符合仁的标准则不足以效法,因此,不能将他们作为个人发展的标准与榜样。那么,人们应该学习什么呢?他认为“莫若法天”,“天之所欲则为之,天所不欲则止。”用现在的话说,即学习自然界与社会发展的规律。墨子认为,他所宣扬的那套理论就符合天意,他正是所谓“有道者”,“有道者劝以教人”,这是一个学者义不容辞的义务;而作为一个求学者,则应该学习那些符合天意民心的学问。

法家认为,教与学对人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教学的目的、内容又与儒、墨不同。《管子·形势解》明确提出:“教民以时,劝之以耕织。”同时又说:“得人之道,莫如利之;利人之道,莫如教之以政。”

韩非子则指出:

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认为应取消书简之文和先王之语,而以现行法律为教学内容,以各级官吏当做教师。

管子还主张士、农、工、商都要督促自己的子弟学习掌握本行的技艺和本行的职业道德。

教其子弟,少而习焉,其心安焉,不见异物而迁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肃而成,其子弟之学不劳而能。

他们认为,一个人从小学习一种技能,养成习惯,不见异思迁,就能很容易掌握一种谋生的本领。法家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耕战之士,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和熟悉、遵守法律制度的人。认为这种人才没有严格的学习、训练也是很难成才的。

在诸子百家中,只有老、庄所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返朴”,否定教育的作用,认为“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应该“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行不言之教”,顺应自然,适应天性,这样才能进入道家的理想境界——返璞归真,回到与麋鹿为群的远古时代去。因此,人们越不学习越质朴,越符合道家的标准。实际上,道家的思想十分深刻,道家的理论也相当高深,一个人要掌握道家的精髓,不仅需要刻苦学习,而且需要付出成倍的时间与精力。

唯有学习,方能成才。这是诸子百家的共同认识,也是现代人才学的基本结论。

2.先秦诸子论好学多思、学无止境

《论语》的第一篇取名为《学而》,因为它的第一句话是: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将读书与复习当做最大的乐趣。孔子又说: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他不仅主张一个人应该学而时习之,而且应该从日常生活和工作实践中学习办事的效率、讲话的分寸、做人的道理,即时时处处注意学习,才算真正的“好学”。在学习方法上,他论证了学与思的关系,提倡好学多思。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只是读书却不思考,就无异于囫囵吞枣、食而不化,就会迷乱不明,难免上当受骗;而思考若不以学习为基础,则会流于空想,使自己迷惑不定,似乎进入梦幻之中。这说明孔子既重视学,也重视思;但两者相比更重视学,因此他又说: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认为与其废寝忘食地空想,还不如学习一点东西更有用处,后人概括为“开卷有益”。

在这个问题上,孟子与孔子观点不同,孟子认为:

耳目之官不思,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他认为听到、看到的东西,若没有经过“心”的思考,就不会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一观点有一定正确性。但他过分强调“思”的作用,也就过于重视修身养性。

荀子与孔孟都不相同,他一方面主张学习要勤于思考,勤学好问:

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诗》日:“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谓学问也。

另一方面又主张学、思、行三者统一,既反对不学习而空想,又反对只学习而不付诸于行动。他说: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

看到听到的东西要经过思考消化,又要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这样才能成为君子,也就是成为一个人才。

综合孔、孟、荀关于学、思、行的关系,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公式:开卷有益——好学多思(修身养性)——切磋琢磨——付诸实践,这是治学成才的一个不容忽视的经验。

在学习态度上,孔子主张“学而不厌”,学习不能产生厌烦情绪。他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快到50岁时,他决心进一步研究哲学,说:“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为了学通《易》经,他反复钻研,居然把串竹简的牛皮绳都磨断了,一连换了三次,这就是“韦编三绝”的故事。正是因为孔子以学习为最大的乐趣,忘记了一切忧愁,甚至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厌,学无止境,才使他成为一个著名的学者和帝王之师。

《荀子·大略》篇形象地记载了孔子与子贡关于学习的一次谈话。子贡说:“赐倦于学矣,愿息事君。”“赐”乃子贡之名。

我学习厌倦了,希望结束学习去做官,侍奉国君。孔子说:

“《诗》云:‘温恭朝夕,执事有恪。’事君难,事君焉可息哉!”

《诗经》说:做官的人从早到晚都要温和恭敬,做事要认真谨慎。

做官、侍奉国君怎么可以停止学习呢!子贡说:“然则赐愿息事亲。”既然这样,那么我结束学习,回家去侍奉父母吧。孔子说:

“《诗》云:‘孝子不匮,永赐尔类。’事亲难,事亲焉可息哉!”

《诗经》说,孝子的孝行要永不停止,上天才会赐给你幸福。事亲怎么能停止学习呢!子贡说:“然则赐愿息于妻子。”那么我希望结束学习去陪伴妻子儿女,去从事家务。孔子日:“《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妻子难,妻子焉可息哉!”

《诗经》说,首先在妻子和兄弟那里立礼法,以身作则,然后才能去治理国家。治理家务,处理家庭关系也不能停止学习。子贡说:“然则赐愿息于朋友。”孔子说:“《诗》云:‘朋友攸摄,摄以威仪。’朋友难,朋友焉可息哉!”《诗经》说,朋友间互相帮助,这样才能仪表威严。与朋友交往哪能停止学习呢!子贡说:

“然则赐愿息耕。”那么我愿意停止学习去种庄稼、务农。孔子说:“《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淘,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耕难,耕焉可息焉!”《诗经》说,务农的人白天要割茅草,晚上要打草绳,急急忙忙修补屋顶,来年一开始,又要播种庄稼。务农也不能停止学习。子贡说:“然则赐无息者乎?”如此说来,我就没有结束学习的时候了吗?孔子说:“望其圹,皋如也,滇如也,鬲如也,此则知所息矣。”你看看那个坟墓,堤岸高高的样子,好似山巅一样,又像鬲、鼎似的,看到这个你就知道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学习了。子贡说:“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休焉。”死的意义真重大啊,这就是死啊!君子安息了,小人完蛋了。一个人无论从事什么事业,无论是做臣、做子、做夫、做父、做兄弟朋友,还是做农、做工,都应该学习,都不能中途停止学习;只要一个人的生命还存在,就没有停止学习的时候。这就是孔子所提倡的学习态度。

荀子继承了孔子这一思想,在《大略》篇中他说:“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搞学问不产生厌倦情绪,见贤思齐,好士不倦,这就是知识的天府,自然会成就很大,收获很多。在《劝学》篇中,他开宗明义提出了一个著名的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不能中止,不能半途而废。然后又说:“学至乎没而后止也。”知识本身是无止境的,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结束之时才是他终止学习之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

二、尊师重教与人才的成长

1.师的地位、职责与作用

教与学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任何人都不会不学而能,也很难做到无师自通。即使没有机会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也要向周围的人们学习,向社会实践学习,向书本学习,从广义上说这也是他们的老师。《尔雅·释诂》说:“师,众也。”“人众为师”,后来演化为军队;首都则称为“京师”,也含有人众之意。而人才则是集众人之长者,是可以成为人们学习榜样的人,因此也称为“师”,即为人师表之意。由此看来,对“师”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一种是从事教学的老师,一种是一切值得自己学习和效法的人。

关于师在教育中的地位、职责与作用,诸子百家有充分认识。《尚书·泰誓》上篇讲过这样一句著名的话:

天佑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同类推荐
  •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党报集团资本运营研究:现状·问题·路径

    詹新惠从党报集团体制的历史沿革到党报集团经营体制改革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分析和阐述。自然,书中所论列的观点未见得都准确,有些研究可能还受到实践的制约。便至少这本书引起了我们思考的兴趣,也开启了新的思路。
  •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本书结合当今教育规律与中学生特点,系统地阐述了新世纪中国教育的模式,成功教育的经验与发展,中学素质教育的教学建构等。
  •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美国黑人教育发展研究

    在今天这样一个功利主义盛行、凡事都强调实用的社会里,学术研究也深受其苦、深受其害。有没有直接用途?能否直接为地方和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成为许多人判断一项学术研究是否有价值的惟一标准。因此,研究美国黑人教育史给人们带来的疑惑和惊讶可想而知,此书在申请立项资助时几经磨难的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幸亏最终有人慧眼识珠,我们才能读到这本倾注了作者近五年心血的力作。
  •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

    《为了折翼的天使:清平教育之全纳教育》一书,由清平小学校长武际金主编,是对清平小学实践全纳教育3年来的一个阶段总结。该书以一所普通学校接纳孤残儿童开展全纳教育的生动教育实例向我们揭示了:只要我们的学校愿意接受并运用全纳教育的理念作指导,只要我们的校长和教师真心实意地将全纳教育理念运用于教育实践,通过长期的坚持和努力,通过不断的教育创新,依托社会各界的关心和支持,那么普通的学校也能办成优质的、理想的全纳学校。清平小学的教育实践又一次证明了全纳教育在中国也是可行的。
  •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中国都市卫生风险与社会治理

    现代化、全球化的迅速推进加快了“高风险社会”的来临,市场失灵、社会道德缺失等则令形势更加严峻。作为后发展国家,中国都市所遭遇的治理危机的挑战更为复杂和严峻。构建高效型城市和维护城市生态文明必须强化卫生风险的监测预警,推进卫生危机的事中处置和善后修复,需要各级政府从国家安全的高度共同重视卫生风险的防范和危机的治理,强化危机治理过程中的国家、市场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从而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做出贡献。
热门推荐
  • 冥语纹神

    冥语纹神

    一个普通的纹身师,来到了一个修炼“魔纹”的世界。在这里,他可以“修复”天生的魔纹!而整个神祈大陆的山川草木,更组成了一幅关系世界命运的魔纹。试图触动和守护这魔纹的神秘组织,引出一段创世之初的神话!
  • 昏昏欲婚,凌少强势追妻

    昏昏欲婚,凌少强势追妻

    哥哥锒铛入狱,她颤抖着送上门!知道他不可能是她的良人,她巴巴的,守住心中那份情动。可是最后那个男人还是用最残忍的方式毁掉了她一切的幸福。五年后,她强势回归,带着报复的决心准备摧毁他的一切!这次,她笑着扬起下巴,明媚的对他说:”凌少,这次游戏的主动权在我手里!”
  • 鲁府禁方

    鲁府禁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魔女遇上书呆子

    魔女遇上书呆子

    徐小雅,野蛮魔女,坚强善良。杜辰宇,老实书呆,单纯可爱。季枫,帅气学长,温柔体贴。到底是超人气的温柔学长,还是欠扁的可爱书呆。是选择骑士的守护还是选择去保护单纯的呆子。现代的秀才遇上兵,到底有多少理说不清。可怜的身世之谜其中到底隐藏多少无奈的辛酸。他只是季城集团的接班人吗?他只是傻傻呆呆的死书呆吗?(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魔尊求领养:冰山王妃要掀桌

    魔尊求领养:冰山王妃要掀桌

    想她堂堂魅刹尊上因为一串小链子穿越是吧?我忍!穿越之后是个懦弱无能的废物是吧?我再忍!!身体的契约兽是个胖的要死的肉团是吧?我还忍!!!老爹无良要把我坑到底是吧?我再再忍!!!!莫名其妙成了眼前这个妖孽男的娘子是吧?我不能忍了!!!!!什么叫你看了我就要以身相许?没搞错吧?姑奶奶我只有娶别人的份!喂!问你呢?“你敢不敢嫁啊?”某妖孽回:“我敢嫁你敢娶吗?娘子?”“滚!你说娶我就娶啊?没这回事!”“你不敢娶?”某妖孽步步紧逼终于,“操你奶奶的,老娘说娶我就敢娶!嫁不嫁?”“嫁”某妖孽露出计谋得逞的笑容。事后,她才发现,自己中计了!她又一笑而过:倘若你是天大的计谋,我粉身碎骨也敢进!
  • 守护甜心之相生相随

    守护甜心之相生相随

    开心的开头,悲伤的结局,亚梦到底该怎么办。面对亲妹妹的心愿和伙伴们的友情,亚梦无法抉择。一个是冰冷到极致的女王,一个是普普通通却很快乐的人,亚梦无法判断她到底是谁
  • 暖温半夏

    暖温半夏

    被爱是一种奢耻的幸福为何你从来不在乎一个人走在忙碌的大街上半路的灯为你点亮孤寞的心双手捧着一颗赤诚的心却得到了冷寞的侵蚀也许一种爱只适合于在背后致曾经爱你的安温凉
  • 弑神奇谭

    弑神奇谭

    一次阴谋,让他从天才变成了废物;一次意外,让他重新获得了问鼎巅峰的潜能;一部《弑神诀》,书写了一段从古至今的宿命;一双灵魂,见证了一代弑神者的成长历程。一手斗天,一手御灵,双魂护航,问世间豪雄谁可与吾争锋。
  • 舞蹈鬼才闯江湖

    舞蹈鬼才闯江湖

    她,出身于舞蹈世家,以舞蹈鬼才之名游走于各个舞种之间,用惊人的舞蹈天赋诠释不同的舞蹈,并不费吹灰之力稳居各舞蹈排行之首。她,习惯于万众瞩目,生活于低调奢华,爱好于奢华享受,身处于高高在上。但是,上帝是公平的。她不能就这样一直以世人嫉妒的身份生活下去,总要经历些磨难。可怜的是,上帝的磨难竟是,穿越。舞神是接受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还是继承新世纪风貌自由恋爱?舞神是爱皇亲国戚还是爱风流少侠?看一代舞神——水晨雅如何掀起江湖浪涛,在古代当新世纪女性
  • 仙医圣手

    仙医圣手

    他是异世大陆万人敬仰,手眼通天的炼药宗师。他是繁华都市万人唾弃,自甘堕落的纨绔少爷。他渡劫失败,灵魂穿越到了繁华的大都市,代替身死的纨绔,活了下来!是鹰,就要鹰击长空,是虎,自然傲啸山林!多年后,有人叫他侠客,也有说他是杀手,保镖,甚至商人,但最终,所有人都叫他:医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