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110200000043

第43章 记者要做“多心"人(2)

当然,记者就是记者,不同于学者。一般而言,学者可以坐在家中或办公室里,慢条斯理地翻阅资料,引经据典,“十年磨一剑”;记者却不同,截稿时间紧逼,很难做到从容不迫,不慌不忙。记者要深人事件现场,报道用事实说话,以真实为生命,用鲜活生动的第一手材料吸引读者;学者则更多地运用第二手材料,以说理取胜,一般不需深入现场了解情况。不过,学者和记者都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对人、事、物要做到真实准确,即使是一个人名和地名。帕泰岛上由中国人创建的SIYuVIL LAGE,到底应该如何翻译成中文呢?是西游村,还是西域村?我一时举棋不定。先是根据汉语拼音译为“西域村”,后经再三反复推敲,在发稿前又将文中的所有村名改为“西游村”。这一改动主要是为了严格按照当地人对村名的称呼而“音译”的,除与文中的其他地名、人名的翻译方法取得一致外,又不影响“下西洋”是去“西域游历”这层意思。再就是孟加拉国王向中国皇帝贡奉麒麟的那幅著名《贡奉图》的作者的名字,英文翻译为sHEN Tu,国内近年出版的有关书籍也将其误写为“沈涂”,这无疑是按照现代汉语拼音将其再翻译回中文造成的错误。而以前中国人名和地名采取的是“韦氏”译法,与现代汉语拼音有一定联系而区别又相当明显。为了弄清楚到底是“沈涂”还是另外的名字,我曾用放大镜仔细阅读《非洲概况》一书中该画的落款,觉得“沈”字无可争辩,但“涂”字似是而非,一时又难以查阅到其他资料,心中一直犯疑。这个疑团还是后来在南非国民议会参观“非洲千年项目”展览时解开的,展览中恰巧有这幅画,由于画面大、落款字号相对明显,终于弄清楚了是“沈度”而不是“沈涂”。

“郑和的故事”本来还应该写得更长,受报纸版面限制,写作时我是紧紧围绕主题展开的,对一些枝叶、细节,尽管它们十分有意义,也不得不忍痛割舍,以使文章的主干更为清楚鲜明。比如,一位肯尼亚作家以长颈鹿为第一人称,以马林迪国王向中国皇帝贡奉长颈鹿为题材写作的“麒麟的故事”;拉木岛独具一格的阿拉伯风土人情,这不但吸引着世界各国众多的游人,而且被联合国确定为“世界人类文化遗产”,等等,这些都不得不忍痛割爱。

各界反响——独家打动读者心

郑和系列报道发表后,新华社驻内罗毕分社记者蔺智深通过电话对我进行采访。《参考消息》7月5日用一个整版刊发了新华社记者撰写的报道,文中强调指出,《人民日报》前驻南非记者李新烽,2002年3月首次赴肯尼亚拉木群岛帕泰岛,采访郑和船队遗迹和郑和船队水手后裔,成为赴该地采访的第一位中国记者。李新烽是第一个接触那批中国人后裔的中国人,也是第一个发现那位被称为“中国学生”或“中国女孩”的姆瓦玛卡·沙里夫的中国记者。中央电视台、云南电视台和《法制晚报》、《新民晚报》等媒体采访了我。

郑和的后裔和族人在看到这组报道后,分别从北京、南京打来电话,说这组报道十分生动、可信,读起来非常亲切、感人。他们认为李新烽在采访过程中发掘出来的素材非常珍贵,为研究郑和提供了新的资料,很有学术价值。云南晨光出版社社长周文林说:“李新烽博士是冒着生命危险进行采访的,他的这组报道绝对是独家的,他所拍摄的相关照片同样非常珍贵。李新烽记者的这种敬业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学习。”该社出版的大型图典《郑和史诗》采用了李新烽拍摄的有关照片50余幅。云南省举办的“和平使者——郑和事迹展”和一些图书中也选用了李新烽拍摄的图片。

一些读者还直接给李新烽和编辑部发来信函,高度评价这组报道,并且表示感谢。一位读者这样说道:李新烽记者,看了您写的《踏寻郑和在非洲的足迹》一文,真是很感人。谢谢您的介绍。

以这组报道结集出版的《非洲踏寻郑和路》一书出版时,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教授在该书的序言中写道:“他用笔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悲壮美丽的中国历史,为中国历史续补了一页悲壮美丽的篇章。当我读着‘中国泰坦尼克号’、‘帕泰村长说海难’、‘海里捞出双龙坛’等章节时,真有一种惊心动魄、目迷神眩之感,从内心喊出一声:壮哉郑和!卓矣新烽!”中国新闻摄影学会会长、《人民日报》原副总编辑于宁教授指出:“新闻史上的名篇《西行漫记》、《中国的西北角》等,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闻工作者。新烽继承并弘扬了老前辈的光荣传统。他的《非洲踏寻郑和路》一书,就是向老前辈交上的一份出色的答卷。

……当读者翻开这部有人有事有惰有景有义有趣的大书,随着作者一路‘踏寻’去,会有恨不能一口气读完之感。”

中国非洲史研究会名誉会长、北京大学非洲研究中心主任陆庭恩教授说:“根据我的查证,《非洲踏寻郑和路》是我国调查研究郑和下西洋到达非洲的第一本著作,系统、全面、生动地论述了郑和船队在非洲的行踪及其留下的遗迹和产生的影响,提供了许多第一手的资料。……本书填补了非洲研究,特别是中非关系史研究的一个空白。”

著名郑和研究专家、国家纪念郑和下西洋筹备领导小组顾问、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郑一钧教授表示:“李新烽是报道肯尼亚帕泰岛郑和船队水手后裔、发现‘中国学生’姆瓦玛卡的第一位中国记者。……该书的出版,为我们填补了郑和研究中的一项空白。为进一步研究郑和、了解郑和航海与非洲的关系,认识郑和在非洲的影响,开辟了一个新的视野。”

这组报道之所以引起如此强烈的反响,主要是因为:一是题材受人关注,故事本身生动;二是它为独家报道,容易引人注目;三是采访过程艰辛,需要冒险精神。

我的体会:还是要“多心”

1.抓住线索——深入现场要细心

深入现场对驻外记者而言,显得更加重要。首先,由于工作需要,驻外记者每天必须阅读外报,收听收看外国广播和电视新闻。

由于驻外记者对国外的情况相对了解得不够全面和准确,在获取外国新闻时,必须提高警惕,避免被别人误导,以致报道出错,后悔莫及。深人现场就是防止被误导的有效方法之一。无论是在拉木岛了解情况,还是登上帕泰岛采访,我发现帕泰岛的社会治安并非外国记者所报道的那样混乱,而且当地居民对中国人有一种特殊的好感。这使我的这次采访,虽然吃了不少苦头,流了不少汗水,也不乏冒险情节,但总体而言,比较顺利。再如,在有关报道中,纪思道在设置“拦路虎”的同时,又不忘投下“诱饵”——在帕泰岛当年中国船员登陆的地方,中国水手建造了一座纪念碑,据说上面刻有汉字,由于四周丛林密布,加之时间紧迫,他没有来得及去观看。这在几次采访中,我都特意寻找那座“纪念碑”,当地人异口同声地回答:

“根本就没有什么纪念碑。”假如没有登临泰岛,“纪念碑”一事很有可能以讹传讹。

其次,近年来在南非工作,我觉得深入现场与否,除能了解到真实情况外,还能对报道的角度、内容和重点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新闻观与西方的新闻观不同。再次,记者奔赴新闻现场就能感受到现场气氛,使报道具有现场感,增加可读性。同时,还能纠正记者事先的一些不合理的设想。比如,我曾计划在帕泰岛中国人后裔家中能够找到“中国家谱”或是“船难纪实”之类的文字材料,以及“传家宝”之类,去后才知这一想法过于理想化,未免太幼稚,因为就当地的气候条件、当地人的生活水平和当时中国船员的身份而言,出现和保存这类历史材料是不可能的。总而言之,新闻采访,记者到现场必有收获。

深入新闻现场仅是采访成功的一半。记者还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不断挖掘素材。中国船难发生在何时何地?有何证据可以证明是中国船只?中国水手如何脱险?定居帕泰岛后遇到什么问题?中国文化在当地有何影响?当地传说的遇难船只与郑和船队有无关系?现在的中国后裔生活情况又怎样?这一连串的问题需要在采访中一一找到答案。

在帕泰岛的三个村庄——帕泰村、上加村和西游村采访时,我都先找村长,然后再根据村长提供的情况,一一分头找人,挖掘新的线索和材料,再进一步采访,直到收集到必要的素材,把问题搞明白。我先到帕泰村采访,得知当年的中国船只触礁后,水手们从上加村登陆,先在上加村落脚,后来分头去了帕泰村和西游村,我便去帕泰村和西游村;在西游村,听说该村的一些中国人又去了帕泰岛的其他几个村子——法扎和琼庄等村,我又跟踪过去;在这两个村子,才知道从西游村来的中国人又纷纷离开了,其中几名去了蒙巴萨,我又去了蒙巴萨。

在西游村的“中国学生”姆瓦玛卡家中采访时,她母亲讲,小女儿姆瓦玛卡正在拉木读高中。陪同我采访的拉木博物馆副馆长又告诉我,当地人生活普遍困难,供学生上学经济十分紧张;为此,我又两次专程去拉木女子中学采访,还向姆瓦玛卡捐助了约合人民币1000元的当地货币,以供她缴纳学费。《“中国学生”思故土》一文就是写的这次采访。第一次采访西游村时,得知村里的中国后裔大夫法基伊去了马林迪。第二次采访时,法基伊还没有回来。于是,我在返程途中专门在马林迪停留,并从茫茫人海中找到了法基伊。

“中华医术有传人”一文因此而来。

2.抓住细节——记者需要好奇心

记者应该有好奇心,特别是驻外记者,对国外的一切最好能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充满好奇心,这样就会抓住一些细节,进而深入进去,挖掘出新材料。且不言对帕泰岛中国人后裔的采访,本身就让人充满了好奇。采访到第一人中国人后裔萨利姆老人时,发现他与众不同的是,肩上挑了一根扁担,这在当地非常少见。这一细节强烈地昭示出,“中国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由此联想到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在当地的影响。

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机场候机室,我偶然发现当地人也会打麻将,进而l陕想到麻将的起源及其与郑和相关的传说,便当即对此就近观察、了解和感受。《偶闻路边搓麻声》那篇就是来源于这个“偶然发现”,虽然就其内容和格调而言,它在这组报道中显得较“平”,但由于真实、具体和有趣,颇具可读性。它还有助于解决这组报道的“雅”、“俗”的平衡问题,进而更好地体现这组报道的完整性和可信性。

《星夜借宿西游村》那篇也是如此。当时,我在当地一户人家吃晚餐,看到他家里的椅子与中国的椅子十分相像。由于晚上光线暗,我次日清早专门去他家为“椅子”拍了照。后来阅读有关介绍当地风土人情的材料时,方知这种“高靠背椅子”是“中国人传给当地的”。诸如此类的还有路遇的打铁老人,当地人编织的草包,等等。

采访法基伊时,他说自己近来食欲不振。问他是否去医院瞧大夫,他笑言自己会制作一种汤剂。抓住这句话,我请他把正在服用的“药”拿来看看,并请他说明药材的来源、药物的作用等,这样,增加了祖传中医的可信度和中医的可信性。

3.抓住读者——要和采访对象交心

采访是新闻报道成功的基础,是新闻报道能否抓住读者的前提。而一次采访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对象,这是因为新闻采访本身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采访对象,如采访对象是否愿意主动提供情况及情况的真实性等。相对而言,在国内采访,采访对象的选择比较容易,一是不受语言的限制,二是文化背景相同,采访容易进行。在这方面,驻外记者就困难一些。以采访郑和船队在非洲的后裔而言,我常驻南非,采访先要从南非飞往肯尼亚首都内罗毕,接着从内罗毕转机到拉木岛,再从拉木岛乘船到帕泰岛。仅是前往现场,就要花费两天时间。如果选错采访对象,就有可能空手而归,造成的人力、财力、精力上的浪费可想而知。为保证最大限度地获取真实材料,我首先与采访对象交朋友。

阿巴斯船长是我第一次采访时认识的当地朋友。他性格直爽,土生土长,对当地情况熟悉,并能讲比较流利的英语,而当地普遍是斯瓦希里语居民。我的几次采访都得益于他的热情帮助。第一次,他首先给我讲述帕泰岛“中国村”中医按摩的神奇和中国船只触礁沉没的故事,并带领我去帕泰岛采访;第二次采访时,他一见面就向我提供“双龙坛”的信息,并一起遍访了拉木群岛;第三次采访期间,他不负重托,为我找来了拉木城居住的索马里商人,使我获知了索马里尚存的郑和遗迹的信息。他之所以对我热情相帮,是因为我对他以诚相待,与他交心,后来我们成为好朋友。我每次去都要为他带些中国特色的礼品,他每次都能为我提供一些新线索,并邀请我品尝肯尼亚的红茶和咖啡。

同类推荐
  • 倚栏独语

    倚栏独语

    本书收录作者近年来发表过的散文随笔,或游历山水,或感念亲友,或感悟人生。”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作者始终坚守着一份心灵的恬淡,用深情如水的文字和浪漫情怀营造了串串美妙的花絮。一颗真诚质朴之心汇成涓涓细流,流淌出一幅幅动人的画面,澎湃着一个个思想的火花,并用一颗善感的心思考着、记录着……展示了作者的文学素养和艺术追求。
  •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8)(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鲁迅作品集》讲述了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 无情何必生斯世:那些穿越沧桑的经典爱情美文

    无情何必生斯世:那些穿越沧桑的经典爱情美文

    122篇爱情美文,122段让人豁然开朗的爱情感悟,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纯爱心灵。不需要模仿,只要感悟就好,在感悟中它们就会在你心灵的土壤中成长,成为你一生的财富。
  • 弦歌盈耳

    弦歌盈耳

    福建师范大学是全国为数不多的百年老校,又是学科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木铎百年,金声玉振,近40万校友遍及海内外,现注册就读的各类学生达10万之众。薪火相传,自强不息,上百个学科荣获博士授予权,新百年发展道路越走越宽广。温故知新,鉴往知来,为此而征集出版的这套纪念文集《弦歌盈耳》,留存着广大校友的珍贵记忆,
  • 人在途中

    人在途中

    名曰《人在途中》,这是意韵深长的,这是一次人生旅程,也是一次诗创作经历的回眸。回眸是一种对生命无声的拷问,有深切的眷恋,有难以割舍的岁月印记,无法留住的时光的爱恋和无尽的思念会涌上心头。时光已经远去,然而踩在时光脊梁上的脚印会永存。重温那些值得回時的岁月和留在岁月上的情感烙印,会使内心充满月色般的柔情。令人心醉的回眸.是为了未来梦幻般的向往,是生命为了新的创造远景的倾诉。
热门推荐
  • 自我保健小百科

    自我保健小百科

    本书共分为九个部分,介绍了人体与营养、环境与健康、饮食与健康、护理知识、急救知识、自然疗法、用药知识、性知识与节育生育及常见病治疗。
  • 九阴邪君

    九阴邪君

    末法时代的练武者步云,从小习有《九阴真经》《六脉神剑》等华夏古武,在进阶先天武者时,竟遭遇无名风暴被卷入了天武大陆,附身在了一个拥有九阴绝脉之体,并且还遭遇了狗血退婚事件的练武废材身上。面对如此境遇,步云怒了……但凡惹我者,一个都不放过!
  • 漫游异界

    漫游异界

    一个被迫成为业务员的宅男,想要依靠努力打工回家之旅
  • 仙回百转

    仙回百转

    世人皆求长生,求而不得,乃至疯魔。————————————————苏家长女胸大无脑有名的绣花枕头一包草。苏家二女普普通通是常被人忽略的路人甲。谁能想到这变幻莫测的朝局背后竟会有这两个小姑娘的身影呢。情节有些浮夸,就酱。
  • 只是想爱他

    只是想爱他

    这个世界上不再单单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还有男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虽然这种爱情现在还不能被人们所接受,但是——爱情它本身就是没有错的,只是爱上的那个人刚好跟自己是一样的而已。“桑格,你说,你会爱我多久?”桑格只是轻笑了下,摸了摸莫言的头说:“爱到亲手为你埋上泥土为止。”
  • 淘气宠妻:金牌大老公

    淘气宠妻:金牌大老公

    额……安心……为什么要叫“安心”呢?据说,额,只是据说,女主的祖父,曾祖父,曾曾祖父,曾曾曾祖父……都对咱们这个小姑娘的出生感到异常的兴奋,她让他们觉得安心了,所以,可怜的女主啊……为着这个让她很火大的名字,女主时不时地就对那帮无知的“老人”进行报复……“乖孙女,为什么我们非得要躲进这黑漆漆、丑不拉几的瓶子里啊?”某人很不怕死地问。“因为你可爱的孙女我怕你们会被灵异人士抓起来,拿去做标本啊……我这是为你们着想呢!”某女奸笑,“那你为什么老是晃瓶子呢,我们都一把老骨头了,经不起这么……”很委屈地扁扁嘴。
  • 女医官重生八零年代

    女医官重生八零年代

    雍朝女医官白蔻重生八十年代小媳妇,丈夫是个军汉纸。前世二十多年都在宫里没有嫁人的白蔻惊了!她竟然嫁人了?幸好,那是个疼媳妇的。女医官白蔻重生后的幸福生活!(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圣魔之血戒

    圣魔之血戒

    包晨晖站在众楼层最高处,身后插着一把红色的巨剑。城市角落,隐藏着淡淡的血迹,惨白的光辉洒下,增添了一份诡异。“唯有鲜血,才能见证我的战绩。”——包晨晖
  • 绝世冠军侯

    绝世冠军侯

    一个场意外的穿越,造就一场生死对立的恋情,该如何取舍。一场刀光血雨的战争,一段不为人知的孽恋,造就无法想像的结局。公元前133年,古老的中华大地上,信奉“龙图腾”的汉朝,与信奉“狼图腾”的匈奴,展开了民族史上的终极碰撞,两个民族的最终的碰撞,决定的是一个民族的生死存亡,在个热血燃烧的时代,充竟会出现什么样的英雄,能够影响历史的进程。民族命运的征战,史诗级的碰撞,到底造就出什么样的英雄。就让我一同穿越到那个汉族雄起的时代,一同见证着汉族在世界民族林中的雄起。
  • 别样四千金

    别样四千金

    她们有不同性格,不同兴趣和爱好,却不同程度受过伤,当经历一些事情之后,才发现原来彩虹还可以怎么美丽和灿烂。这部小说是我的处女作,希望给读者带去快乐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