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52800000013

第13章 “旅行纪闻”的特色及其采写——《中国环境报》记者张可兴同《人民日报》记者王谨的对话(1)

张可兴(以下简称“张”):“旅行纪闻”这种形式,近几年在报纸和电视节目中运用较多。比如《人民日报》刊登的“民族地区纪行”、“侨乡纪行”,《人民日报》(海外版)关于长江和运河两岸等的系列报道,中央电视台的唐蕃古道专题报道,等等。我注意到,在采用旅行纪闻这种报道形式中,您的名字出现得较多,请问,您是否有意识地在运用这种形式?

王谨(以下简称“王”):是的。1986年我在雷州半岛走了三县一市,写了《来自雷州半岛的报告》系列篇;1987年我在青藏高原驱车2000公里,先后发表了《柴达木纪行》、《四千里路云和月》、《从拉萨到亚东》等系列篇;1988年夏,我在宁夏、新疆长途采访后,先后发表了《宁夏纪行》、《今日北疆——寻访丝绸之路北路》系列篇;1989年,我到西南云南、贵州两省采访,写了《从封闭到开放——来自云贵高原的报告》系列篇;1989年12月到泰国访问后,于1990年2月连续发表了《访泰纪闻》系列篇,等等。

张:看来您运用“旅行纪闻”这种形式已得心应手。您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形式,是不是要形成自己新闻写作的特色或风格?

王:得心应手还谈不上,倒是确实在追求个人的写作特色和风格。多年来,新闻稿件的形式单调、表现手段程式化,成为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原因之一,我们每个记者都应该为改变这种状况作出努力。如果成批记者都有了自己的风格和特点,新闻这块阵地就会异彩纷呈,惹人喜爱。

我之所以较多采用这种体裁,是因为旅行纪闻有自己的特点。比如,它比通讯、特写在形式上显得活泼、洒脱;在笔法上具有文学色彩,感染力强;在容量上不限于写一人一事,既可综合记述新人新事,又可包括历史变革、风土人情等;在时效上,尽管不如消息、通讯,但是所反映的事实仍是新鲜的;在作用上,以其时宜性与报道主题、报道重点相协调,达到引导舆论的作用。

张:您讲的这些我以为也就是“旅行纪闻”的主要特点。同时,我也注意到,您把“旅行纪闻”与通讯作了比较。在谈到“旅行纪闻”时,我称为形式而您称为体裁。据我所知,在新闻体裁分类中,“旅行纪闻”被分在通讯中,一般称为风貌通讯。您是否有意要把它从通讯中分开来。

王:新闻体裁分类,在我国新闻界目前尚未达成共识;即使今天统一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闻事业的实践,体裁还会发生变化。按绝大多数新闻讲义的分类办法,通讯这种体裁现在的“负担”似乎太重了,包括的内容太庞杂。把“旅行纪闻”留在通讯这种体裁中不是不可以,但按其特点来讲,我认为还是分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新闻体裁为好。

张:这是为什么?

王:可以从三方面理解。

首先从历史上看,“旅行纪闻”这种体裁并不是近年才兴起的。本世纪以来,国内外许多知名记者早就运用了。比如我国人民早就熟悉的美国著名记者斯诺,他写的《西行漫记》、《中国见闻录》,就很难说是通讯集,而是一种带有文学特色的纪闻式文体。我国著名记者范长江写的《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等,其中内容大都是先以“旅行纪闻”的形式在报纸上连载后,才汇编成书的。《中国的西北角》是最有“旅行纪闻”特色的。翻开书的篇目,第一篇为“成兰纪行”,第三篇为“祁连山的旅行”,第四篇为“祁连山北的旅行”;第二、第五篇尽管没有“纪行”字样,但文体仍是纪行体裁。这本书是作者以《大公报》特约通讯员的身份,从1937年7月起,对我国西北地区旅行考察的见闻合集。这次旅行西达敦煌、北至包头,行程2000公里,历时10个月。四川、陕西、青海、甘肃、内蒙古等广大地区,均留下了范长江的足迹。他在系列报道中对国民党统治地区政治上的黑暗、人民的疾苦,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危机,作了淋漓尽致的披露;同时,首次向全国人民公开报道了红军和二万五千里长征。这组“旅行纪闻”谈古论今,意趣横生,并涉及宗教、民族关系等广泛的领域。文中引人入胜的描述、入木三分的议论、广博充实的知识,都足以引起广大读者的兴趣。

张:您谈到这里,我想起周恩来、瞿秋白也写过类似的作品。

王:是这样。周恩来在欧洲勤工俭学期间,从1920年11月到1924年8月,曾为天津《益世报》写了大量旅欧通信,其中不少就是以纪闻形式报道了国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瞿秋白在1920年10月至1921年10月,作为北京《晨报》的特约记者,赴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考察,记录了“一路上的见闻经过、具体事实,以及内心的变迁起伏、思想理论”。这些文字在《晨报》发表后,又编辑成《新俄国游记》、《赤都心史》两部书出版。

张:您讲的历史原因,我认为很有说服力。第二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王:其次是从社会需要看。“旅行纪闻”这种体裁被冷落了好多年,近几年又逐渐兴盛起来。这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新闻改革和受众需要都有关系。改革开放打开了人们的眼界,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作为受众,人们不再满足于知道自己所在地区的情况,还想了解更为广阔的外部世界,不满足于结果式的静态报道,更希望了解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的动态;也不满足于小篇幅的微观信息,还希望多侧面接受更多更宏观的信息。“旅行纪闻”这种体裁,有机地把开放形势、信息传播、新闻改革结合起来,满足了受众正在变化的需求。从报纸这张新闻纸本身来讲,它的内容就是一个“大拼盘”,稿件有长有短,有消息、有通讯、有文艺作品、有理论文章,各种体裁互相匹配,互相补充,才能色、香、味俱全,令人爱看。把“旅行纪闻”这种体裁发展起来,定会给“拼盘”增加一点色彩和味道。

张:您讲的这一点,我感到很有说服力,您认为第三方面的原因是什么?

王:这方面可从“旅行纪闻”的特点看。“旅行纪闻”也常常叫做“××纪行”,或者“旅行纪事”等,它突出的特点是一个“行”字,无记者之行,也就无闻可言,无事可记。它是记者在行走前进中,通过自己眼、耳、鼻、身、脑的感受和思考,向受众传递信息;随着旅行的延伸,信息量在增加,印象在加深,认识在深化。“旅行纪闻”在写作方法上比较灵活,可以把旅途中各种见闻与社会变迁、历史沿革、地理风貌、风土人情、神话传说等糅合在一起综合记述。因此,它较之通讯这种体裁要灵活得多。

张:这一点很重要,只有把握特点,才能把文章写好。您认为怎样才能把“旅行纪闻”写好?

王:这个问题很大,咱们不妨把它分成三个方面讲:一是采访,二是写作,三是文字基本功。

张:请您先谈谈采访。

王:“旅行纪闻”,旅行是前提,纪闻是结果。纪闻写得如何,首先取决于采访。采访贯穿于旅行全过程,而且始于旅行之前。这个意思是说,在旅行采访之前,要做好知识储备和思想准备。

所谓知识储备,就是通过问、看、记,掌握同某次旅行有关的多方面知识。因为“旅行纪闻”不是旅行的见闻录,而是以旅行为经,以历史和地理为纬的综合记述。没有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知识,显然不行。

所谓思想准备,就是要学习有关方针政策,明确本次旅行采访的目的、报道的主题;还要了解所去之处在此之前的报道情况,以掌握本次采访报道的“度”,既不要炒冷饭,也不要割断历史,力求报道出新意来。

张:您的这两点,说到底是个积累资料的问题。

王:对。资料要靠平时积累,资料越多,采访和写作越主动。《人民日报》老记者商恺从1956年就积累山西省雁北地区的资料,到1963年在雁北采访写稿时,那些资料帮了大忙。旅行采访中积累资料也很重要。在旅行中随时都会有观有感,要及时记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最好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善于做笔记,许多观感一晃而过或稍纵即逝,仅靠脑子记忆是很难记下的。

旅行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大多数景致都是一掠而过,因此要善于观察。我在《访泰纪闻》的“曼谷‘第一印象’”中,有这样一段话:“早就听说曼谷是一个国际都市,但从飞机上向下鸟瞰,这里宛如一座待兴的大集镇,难得看到高大的建筑。也许机场的位置偏郊区之故,映现在笔者视野里的城市显得那么普通。三角形的斜屋顶和悬垂的屋檐尽管富有泰国特色,但建筑物大都显得低矮,缺乏气势;在建筑群中,还间而看到一片片未利用的空地。”这段文字是当飞机降落时,我留意观察的结果。

张:科学家研究后证实,人所得到的信息90%以上来自双眼,可见观察是最重要的采访方法。

同类推荐
  •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生物多样性的法律保护

    本书内容包括:生物多样性概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多样性、生物技术与生物安全问题、生物多样性保护国际公约的履行与国内立法等。
  • 公开时刻

    公开时刻

    本书从传播者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与效果分析,传播环境与传播控制分析等几大方面把汶川地震作为重大传播案例,阐释汶川地震的传播学遗产。对政府部门和新闻媒体在危机公关方面做出正面评价。
  •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东宫·西宫(王小波作品)

    本书包括王小波《他们的世界》——第一本中国男同性恋研究的专著,王小波唯一一部电影剧本《东宫·西宫》和其他四部未竟稿。电影《东宫·西宫》由张元执导,胡军、赵薇、司汗等人主演,电影剧本《东宫·西宫》获阿根廷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奖,并且入围1997年的戛纳国际电影节。
  • 网络传播实务

    网络传播实务

    还清楚的记得,52年前,我第一次用笨重的德国莱卡摄影机,记录下活动黑白影像时大家的兴奋。现在,人们可以随时随地用电脑、手机,把文字、声音、图像传给世界每一个角落。与此相伴,我们也从服装到思想都单调的“灰蚂蚁”,融入文化交融、文明竞长的“地球村”。这些变化让我深切地感受到,文化的发生,文明的进步,受惠于传播与交流。同样,传播的丰富,交流的深入,也有赖于文化与文明的繁盛。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是如此紧密。所以,当李双教授嘱我为“文化传播实验教学系列教材”作序时,我对他们以此为研究主体,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的,不求大、多、全,唯求精炼、创新、可操作性的编著思路颇为欣赏。
  •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超越非洲范式:新形势下中国对非传播战略研究

    中非致力于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对非传播史中国对外传播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媒体如何报道非洲,为中国对非传播提供了生动范本,从中可选择中国的对非传播战略和外交战略。本书以西方媒体中的非洲形象为研究起点,详细剖析西方媒体与非洲形象建构的关系,认为非洲形象是西方媒体坚持“非洲范式”报道非洲的产物。进而提出中国对非传播实施精英化与大众化起头并进的传播战略,从而巩固中非关系,提升中国在非洲的软实力。从事国际新闻报道、非洲问题报道、非洲问题研究、媒体传播技巧研究、对外传播研究等工作和学习的读者能从本书收益。
热门推荐
  • 鸳鸯牒

    鸳鸯牒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三姊妹成长记

    三姊妹成长记

    本故事讲述几个年轻美貌的小姑娘如何在自己的职场生活中闯出一片天地,以及面对所爱之人的背叛又是如何处理?初夏,沫夏,言夏,她们安家三姊妹的成长故事……
  • 谋妻有道之唐爷太狠

    谋妻有道之唐爷太狠

    苏尔娜死都想不明白,为什么现实与资料上相差那么大!说好的病入膏肓呢?说好的不能人道呢?说好的自由生活呢?都特么骗人的!要早知道他手段阴狠不好惹,她还会三番五次送上门自讨苦吃么?要早知道碰上他如此九死一生,她还会趟这趟浑水么?万万不能!他——冷酷无情,心狠手辣,疾病缠身。她——炽热,倔强,骄傲,有苦难言。他是A市商业巨鳄唐氏集团的掌门人,背负的百年企业看似平静,实则疑团重重。她算不上豪门却也是千金,别有用心的一场阴谋与利益将她推上这条漫漫长路。这是一个冷酷无情霸气男人强制征服的宠妻史,这是一个人前优雅背后阴损女人的释爱史。(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背剑少年

    背剑少年

    思涯生于世上,似乎是为了复仇而活着。然而对头强大到无法超越的程度,即便如此,他仍然坚持信念。为能接近对头,他隐忍加入了虹光剑派,凭借自己惊人的天赋,逐渐成为年轻一代翘楚。然而随着真相的慢慢揭开,迎接他的却又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他与她幼年相识,成为一师之徒。成长的路上,他们互为激励,共历艰难险阻,渐渐相互倾心。然则命运蹉跎,两人不得不拔剑相望,缘分擦肩而过。他心有不甘,她也有不舍。然而是什么事情崩发出了他们心中的激情,终于抛开世俗之念相依相偎呢?
  • 长生仙道

    长生仙道

    后世宅男重生仙侠世界,再掀修仙狂潮!得夺灵异宝,吞噬万千灵气,造无穷丹药!!承血帝功法,跳脱诸天轮回,证长生仙道!!叙写一段荆棘丛生,路途坎坷的修仙之旅,且看林进一个血魔宫的无名小卒,是如何……
  • 金子是不是白色

    金子是不是白色

    我叫金白,是名刑警侦探,破案无数,在民众的声声叫好中,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将自己送进监狱……
  • 穿越前世之丑妃大翻身  (结局+番外)

    穿越前世之丑妃大翻身 (结局+番外)

    她,南宫玄凤,心理医生,因老公车祸身亡而跳崖殉情,却不料魂附南冥国轩辕王妃的身上,相貌相同,只是满脸红疮,有些丑陋,名字也叫南宫玄凤,是相爷南宫家的女儿。夫君叫轩辕凌,与身亡的老公名姓相同,相貌相同。一切引起了她的兴趣,而故事也随之展开......轩辕凌,南冥国轩辕王,皇上的亲弟弟。皇上指婚,娶了南宫玄凤,洞房未落红,又被撞见与其它男子相拥梅园,他想原谅她,可与她同房后自己竟被扔进花园,这口气怎能下咽?柳如是,貌美异常,南宫玄凤一直称他狐狸精,他医好了南宫玄凤面上红疮,使其成为第一美人,又数次出手相救,他究竟是什么人?他要她跟他走,她会吗?***********新坑:冲喜傻妾戏王爷http://novel.hongxiu.com/a/280591/欢迎去踩
  • 隋史遗文

    隋史遗文

    小说为我们展现了隋末大动乱的历史画卷,较全面地揭露了隋炀帝的罪恶:他弑父杀兄,霸占父妃,好大喜功,两次征高丽,劳民伤财。他残民以逞,为了自己的享乐,起东都,筑西苑,造龙舟,对人民进行残酷的压榨……使人民忍无可忍,无数百姓啸聚在山东、河南、河北一带,举起了反隋的大旗。
  • 我的郁金香小姐

    我的郁金香小姐

    我和她都是这条郁金香路附近的居民,我们呼吸着一样的空气,喜欢这里郁金香开放的季节,厌恶夏天因为干燥扬起的灰尘,虽然彼此从来没有说过“你好”或是“再见”,但却真实的在这里有过喜怒哀乐。终于有一天,我叫她郁金香小姐,她叫我笆斗先生.......
  • 网游之传奇之王

    网游之传奇之王

    我游走在虚拟和现实之间我的人生将不再惨淡我是传奇我是王新书上传,求各位读者大大们收藏一下,推荐一下,最起码点击阅读一下,在这里刀锋感激不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