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8900000060

第60章 解析中国语境下媒介素养研究的话语模式(2)

五、学科发展(中西)与教育体系建设

在西方探讨媒介素养的诸多文献中,我们很难发现有关学科问题的具体陈述,而往往是问题取向的多元论证。在国内学界,有关陈述却呈现出大体三种论调:(1)媒介素养研究源于媒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而核心是对媒介的认知和使用,因此其主要存在领域是传播学研究或者说广义的媒介研究,并认为媒介素养研究是大众传播学研究的新方向[可参见张宏树:《媒介素养:大众传播理论新方向》,《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12期,第294~297页。]之一;(2)由于媒介素养的实践形式偏重于制度化的教育,因此是教育学至少是方法论层面的核心学科之一;(3)媒介素养是一个研究领域,并不隶属于某个单一学科,尤其是在学科融合的大背景下。究其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1)现代学科体系并不是国内原生的,而是移植于西方,尚需一个学科自我性的确立过程,这一过程就包含着对相关尤其是“热门”研究领域的“圈地”(这其中所暗含的是实用主义哲学观的上升);(2)同时,垂直一体的学科管理体系(主要是对单一、垄断性学术资源的管理,包括资金、人才等)导致了学术评价体系的垄断,而学术资源的相对稀缺造成这种圈地运动在建构学科合法性的同时带有浓厚的逐利特征;(3)学科之间固有的边界冲突,在问题导向的融合式研究(所谓的跨学科研究)中惯性地表现出来。这其中不仅渗透了党政管理在学科领域的意志体现,也部分地反映了精英主义与市场、国家力量的互助关系。

六、党政权力行使与危机社会管理

公权力是中国社会整合的主导性力量,也是社会主流话语的支配性要素。当媒介素养的理念引入中国语境后,自然就诞生了按照公权力行使要求而组织的相关陈述。除去上述探讨的诸多附属于公权力话语的表述之外,直接衍生于其中的还包括:(1)党政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2)领导者的媒介素养水平调查;(3)部队官兵的媒介素养;(4)危机事件与公务员的媒介素养,等等。

中国社会主流话语与媒介素养研究话语的关系初探

为了更深层次挖掘媒介素养研究在当下中国的学术合法性,以及这一“接合”过程的阶段性特点,我们不妨首先分析当下中国社会的几种主流话语模式,再对其与媒介素养研究的关系进行一番尝试性阐释。

一、中国社会的主流话语

中国社会长时间以来的“总体性社会”[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1页。]特征,决定了主流话语的绝对权威地位和显在性[根据西方学者,尤其是葛兰西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意识形态和权力运作(尤其是国家权力的运作)结合起来考虑,简言之,一定的权力行使需要一定的意识形态为其进行修辞和辩护,从而形成“文化领导权”。参见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65~72页。],及其对其他派生话语的主导权。这一点在当下的社会语境中仍然惯性地表现出来。

笔者经过梳理,总结出几个具有主流色彩的话语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1)政治话语:基于总体性社会的整合特征,具有绝对的权威地位,话语的组织者上至国家政权的管理机构,下至作为个体的公民个人(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话语内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比如公民个体的陈述往往并不机械地与宣传话语相一致,尤其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的改革开放进程,人们的认知出现怀疑倾向,双方之间呈现出谈判性特征);同时,这一话语往往还和国家民族话语紧密相关,并主导着后者的具体表达。

(2)精英话语:此种话语一部分与政治话语重合,因为总体性精英[总体性精英,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掌握着文化资本、政治资本和经济资本的总体性经营资本集团,这个集团是以占据总体性资本为基础的,其原初资本是他们自己或父辈所掌握的政治或行政权力。参见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89页。]往往掌控着国家权力;一部分具有独立性,并往往具有文化精英的立场,其维护的是文化的等级体制和一定程度的公共利益。

(3)媒体话语或称市场导向话语:这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的,位列政治话语之下(并不触及政治话语的边界,确保政治正确)、精英话语之外的以市场利益为导向的话语模式。由于媒体的市场化特征日益明显,其所传递的叙事倾向也日渐呈现出市场导向,比如我们经常“置换”语境而贯之以道德评价的“低俗化”。

(4)现代性话语:伴随着中国的现代化过程,逐渐以“发展”(由“发展是硬道理”到后来的“和谐发展、平衡发展”)为主题占据社会舆论主导位置的话语模式。在这里,笔者希望提出的是有关现代性的一个表述问题。这就是现代性虽然带有进化论和普适性色彩(或称西方化,诚如我们常识中以西方模式为目标),但无疑也表现出“本土化”特征,并以此指向了对现代性的两个方面的批判:第一,现代性本身被挪用到不同的民族文化语境,产生出这种或那种选择的现代性,比如我们日常话语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的××”;第二,本土精英们的共谋关系使得本土化本身并没有趋向于对同质的全球化产生抵制,而是表现为一种全球化的功能。换言之,以本土化方式实现全球性的目的,比如我们熟知的肯德基连锁经营。[主要观点参见詹姆逊著,王逢振、王丽亚译:《单一的现代性》,天津人民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8~9页。]

(5)大众话语:可以说,这种话语的产生与扩散是和新媒介尤其是网络媒介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早在上个世纪,本雅明就曾提出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精英主义论调不同的机械复制艺术观,认为机械复制艺术具有一定的解放意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崇拜性的权威艺术,取而代之以大众反映的更为民主的“流行文化”,开启了从“氛围文化”向“民主文化”发展的进程。在“民主文化”中,意义不再被看做是独一无二的,而是可以被质疑的,意义产生于消费,而非生产方式(在这一点上,本雅明与阿多诺的观念截然相反)。其后,大众文化研究的知名学者菲斯克也提出了以受众消费为主导的通俗文化理论,认为权力集团批量复制的文化产品和“民众”的抵抗性意义生产活动有质的差异(所谓两种经济理论)[参见约翰·菲斯克著,王晓珏、宋伟杰译:《理解大众文化》,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9月版,第32~39页。]。通俗文化并不是文化工业生产的,而是消费行为产生的。受众的意义生产具有“文化偷猎”的策略性(tactics)[strategies是对权力关系的控制,拥有自己的地点和运作基础的主体将自己的意志和权力施加于客体化的环境;而tactics则既不拥有专门的地点,也没有自己独特的可以认知的话语,它是弱者的艺术,只能在strategies拥有的地方运作。它只能利用有组织的策略权力的漏洞。从这一点上来说,虽然菲斯克提出了受众生产意义的第二种经济理论,但是与节目作为一种商品的生产之间的政治经济学关系,却是其无法逾越的。换句话说,菲斯克提供了快感的消费想象,但却有意无意地抛却了对于经济决定作用的考虑。在这个意义上,我们看到的是一种受众乌托邦的描画,意识到的是一种具有限制框架和先决条件的消费或者说通俗文化。参见孙立平:《转型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第262页。]特征。而今的社会文化界对于草根文化、民众文化、底层文化绘声绘色的描述,似乎预示着大众话语时代的到来,但是笔者经理论考察发现,这种乌托邦性质的(尤其是对技术话语及其繁殖能力的膜拜)表达往往没有深入的社会背景分析,带有本质主义或者媒体中心主义[赵月枝:《国家、市场与社会:从全球视野和批判角度审视中国传播与权力的关系》,《传播与社会学刊》第2期,第23~50页。]的偏执色彩。所谓的大众话语,虽然带有一定的解放意义,至少是带来了社会舆论空间中某种看似多元论争的格局,但是却往往是受限的、盲目的、杂乱的和缺乏结构的,甚至在一定意义上成为“霸权”[根据葛兰西对文化霸权的描述,此处的大众话语与葛兰西对社会中市民社会的区分具有相似性,而市民社会的存在,尤其是“有组织的知识分子”(或称有机的知识分子)的存在,往往是霸权/文化领导权得以延续和坚挺的保证。参见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第65~72页。]的机制之一。

(6)最后,我们不得不简要提及的是各种话语模式间的交互制约关系,如上述现代化话语就往往在本土化过程中受制于政治、民族和精英话语,大众话语也常常受到市场话语、政治话语等的影响,政治话语一直以来处于主流话语体系的绝对支配地位,等等。

二、中国社会主流话语与媒介素养研究话语的关系

中国内地的媒介素养研究脱胎于西方学术话语与中国社会主流话语之间的“接合”过程。因而,在延续某些具有普遍适用性原则的同时,内地学者的表述带有了诸多的“本土”特征:(1)中国社会以政治为核心的主流话语,将媒介素养研究纳入了党政权力行使及其主导的现代化过程、高等教育和学科建设的象征体系(也可称为总体性表达),并逐渐呈现出工具化[正如陆晔所说,“无论出于何种动机,当媒介被认为是各种社会问题的导火索时,媒介素养教育自然被认为是解决这些社会问题的一个途径”。这不仅是实践层面的社会反应,也往往出现在学者们的论述当中。参见陆晔:《媒介素养教育中的社会控制机制——香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特征》,《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第57页。]等倾向。(2)社会结构的不同决定了中国内地媒介素养研究的阶层定位与西方不同,主要关注的不是工人阶级或者说中产阶级,而是更多地从弱势群体(这是一个对群体所掌握资源的综合界定,包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等,而非简单的职业划分)、成人与青少年的角度进行着建构。

【结语】

作为一种陌生化的学术尝试,本文对中国内地媒介素养研究的话语生成机制进行了分析,尤其考察了中国社会主流话语对媒介素养研究陈述的影响。这种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对我们常识意义上的概念和理论进行一种脱冕式阅读,并从这种阅读中发现权力的存在。

随着以传播为基础的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新的西学东渐的热潮正逐渐呈现在我们面前,并点滴地将每一个抱有全球化想象的人、每一个热望现代化的国度和种族融入其中。学者的研究一方面要描述这一现象的各个侧面,更要理性面对这种潮流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将那些藏匿事实的“黑箱”打开。

参考文献:

约翰·斯道雷著,杨竹山等译:《文化理论与通俗文化导论》(第二版),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版。

〔德〕卡尔·曼海姆著,黎鸣、李书崇译:《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商务印书馆2000年9月第1版。

〔美〕华勒斯坦等著,刘健之等编译:《学科·知识·权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牛津大学出版社1999年3月版。

〔英〕巴里·巴恩斯、大卫·布鲁尔、约翰·亨利主编,邢冬梅、蔡仲译:《科学知识:一种社会学的分析》,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版。

〔法〕米歇尔·福柯著,谢强、马月译:《知识考古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4月第3版。

孙立平:《结构与断裂——改革以来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

〔美〕华勒斯坦等著,刘锋译:《开放社会科学:重建社会科学报告书》,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年版。

吴予敏:《传播学知识论三题》,《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18卷第6期。

郭中实、周葆华、陆晔:《媒介素养、政治认知、媒介形象与媒介使用:理论关系初探》,《传播与社会学刊》第1期。

张开:《媒介素养概论》,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蔡帼芬主编:《媒介素养》,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陈龙:《媒介素养通论》,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胡正荣主编:《信息时代的传媒素养》,《媒介研究》,2004年第3期。

卜卫:《媒介教育初论》,载《媒介与女性》,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陆晔:《媒介素养教育中社会控制机制——香港媒介素养教育的目标和特征》,《新闻大学》,2006年第1期。

宋小卫:《学会解读大众传播——国外媒介素养教育概述》,《当代传播》,2000年第2、3期。

〔英〕大卫·帕金翰著,张开、林子斌译:《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上、下),《现代传播》,2006年第5、6期。

陈卫星:《传播的观念》,人民出版社2004年4月版。

季广茂:《意识形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版。

W.James Potter,Media literacy,Sage,2001.

David Buckingham,Media Education,Poloty,2003.

Art Siverblatt,Ellen M.Enright Eliceiri,Dictionary of Media Literacy,Greenwood Press,1997.

另外,Journal of Communication(1998)的一期有关“媒介素养”的专刊,内有10篇论文,其中包括大卫·帕金翰的《英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超越保护主义》等被广泛引介的学术文章。

〔姬德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博士生〕

同类推荐
  •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高校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

    怎样才能用好、管好高校的资产,使其发挥最大效益?我们选择了占高校资产比重较大的固定资产的管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以高校固定资产的基本内涵和性质探源为始,首先,分析了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现实意义及管理内容;其次,从作为国有资产或股东资产的角度、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角度和高校自身发展的角度,对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目标定位进行探讨;最后,结合高校固定资产管理实践,着重对高校固定资产日常管理、产权管理和资产评估等工作的实施,以及绩效考评体系和法律体系的构建等问题展开研究,在如何扎实做好基础工作,科学建立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组织体系、监督体系、考核评价体系、法律体系。
  •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语文杂记(大家小书)

    本书收集了詹伯慧先生二十篇关于语言文字方面的小短文,文章深入浅出,内容涉及语言文字规范、普通话与方言、语言与交际、文字(简繁字和方言字、字书)等。
  •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

    袁益民先生在教育评估体制创新方面所做的这一研究是一项有益的尝试。《教育评估的体制创新》从我国教育评估的历史经验和现实问题出发,以比较开阔的视野,分析描述了教育评估体制的一种新的愿景。论述中既有一般性的介绍,也有深入的分析;既有心得体会,也有理论反思;既有现实感言,也有真知灼见;既有问题的探讨,也有具体的建议,相信该项研究将能引发更多对于教育评估方面的思考。
  •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

    《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绝不是一本简单的关于网络的书,它借用网络的思维方式评判着一个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很少人有勇气或者不屑来写这样的一《边界的瓦解与重构:网络语境下的经济全球化与文化本土化》。因为这是对一个冷冰冰的网络及其相互关联的经济与文化进行线性描述的同时,还要用大量的非线性知识结构来进行佐证的论著。不得不承认,这不是一本字字珠玑的书,但是,埋藏在书本深处的一些绝对属于作者自己的真知灼见,和那些压抑不住的理论激情,或许会给那些研究网络的学者们一些启发。
  •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教育公平:来自课堂的经验和案例

    本书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健康快乐成长,重点探讨了实现课堂教学公平的方法与策略,从机会均等、提供选择、和谐互动、分层教学、多元评价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市黄浦区各中小学围绕“教育公平”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的理性思考、教改经验和典型案例。本书理论扎实,例证丰富,对于现今进行的教学改革可以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热门推荐
  • 千面魔王

    千面魔王

    他为人倔强,却有师傅对他爱护有佳;他古怪机灵,却在江湖上结交的了不少朋友;他算不上绝对帅气,甚至还有点痞气,却引来不少奇女子侧目;他的武功不够精深,却常常能在危机中化险为夷。
  • 晋宫

    晋宫

    她爱上了她的仇人......她是“叛臣”之女,她为了复仇,进了晋宫,却不知,她一心相助的人,却是自己的仇人,爱,恨,情,仇,从此互相猜凝,相爱相杀。他红了双眼,“你留在寡人身边,只是为了报你家仇?”她凄惨一笑,“是你骗我在先。”他锁着她的脖子,“孩子是谁的?”她笑而不答,一剑刺穿了他的胸膛……
  • 无清止水

    无清止水

    上官清水与寒若冰原本相爱,上官清水却莫名丢失了三年记忆,寒若冰也离开了她。广安派里,结识挚友,还拜在了掌门门下。师兄南遥,却说等了自己三世。广安城上,相见,已是陌路。
  • 婚姻黑子

    婚姻黑子

    群众艺术馆的青年画家妙巧巧苦熬了三年后,决定找个人爱自己。周三下午二点刚过,她就在为今晚的约会开始作准备。她随便找了个借口向群艺馆的吴馆长请了假,便打的直奔赛格时装广场。时值初夏,赛格时装广场二楼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时装,这里汇集了世界各地著名的时装品牌,一个30多平方的店面就是一个品牌,有意大利著名品牌D&G,有法国路易威登、迪奥,有美国保罗,德国彪马,还有国内的各色品牌,价格从5000多元一件薄如蝉羽的连衣裙到五六百元一只的文胸,林林总总,令人眼花缭乱。
  • 十大恐怖动物

    十大恐怖动物

    在看到人类世界的PK赛如雨后春笋般一拨接一拨开始时,动物们也坐不住了,它们也想搞一次自己的全民娱乐活动。于是,全球的动物聚集在了一起,上演了一场轰轰烈烈的PK大赛。 经过激烈的海选和PK后,“全球动物排行耪”终于诞生了!在耪单上,动物们评选出了它们心中的“十大懒惰动物”、“十大恐怖动物”、“十大丑陋动物”、“十大吵闹动物”、“十大恼人动物”。
  • 隐婚蜜爱,高冷老公捡回家

    隐婚蜜爱,高冷老公捡回家

    “你救了我,无以为报只能以身相许,不过我还太小,就让我那个高冷老爸替我完成以身相许的任务吧!”乔迁意外救了个萌宝,没想到附带赠送了一个高冷老公。
  • 风语怪谈

    风语怪谈

    重口味,大脑洞,这些都市传说你都听说过吗?短篇故事集,建议在凌晨阅读,那样更容易进入另一个世界。
  • 美女攻略

    美女攻略

    车祸,重生回到大一的那一年,面对这个机会重重的年代,纨绔子弟的游戏之心变得火热。兴实业、霸黑道,一个庞大的帝国在纨绔子弟的指挥下构建而成,而站在他身前的都是一些千娇百媚的女人。
  • 韶华剑画

    韶华剑画

    傲古大陆,一个强者为尊的世界,傲古历1380年,十大帝君之一紫微剑帝陨落在飘渺星辰之颠,傲古大陆一片哗然,十八年后,风云古国云家降生一子,云扬,且看他如何搅碎这风云,扬名于天下
  • 修仙奇迹

    修仙奇迹

    丹童陈宇,不具仙灵之体的废柴。被神秘星云击中,莫名奇妙的得到许多修仙界从来没有过的知识,足以令无数修仙者疯狂的知识。崛起路上,化腐朽为神奇,不断打破修仙界惯例,颠覆修仙者认知,成为奇迹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