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8800000028

第28章 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研究界的关注议题一瞥(2)

《国际传播公报》和《全球传媒与传播》上刊登的研究国际传播的文章大致可归为传媒政策/管理体制,不同国家的传媒制品研究,媒体与战争,全球化视角下的信息与传播产业/传播秩序,传媒与社会民主/政治/经济的关系,和跨文化/跨国传播策略和技巧6个主题/范畴。

讨论

从对选定刊物的内容梳理来看,中外学者在2006年的国际传播研究中,既不乏相同之处,又各有其关注的重点。通过比较《国际新闻界》、《国际传播公报》和《全球传媒与传播》上所载研究国际传播的稿件及其主题类别,可以发现,2006年中外国际传播学界共同关注的话题有全球化背景下传媒业的发展(及其方向),国际新闻和国际传播中的其他传媒制品,跨文化/跨国传播技巧和传播政策研究。全球化是当今极为热门的“时代标签”,而全球化的各种维度,都与跨越国界的信息传播不无关联。因此,“传播”可以说是诠释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概念。中外学者纷纷将当今的传媒业发展置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考察正反映了当今时代的这一现实。国际新闻/传媒制品的流通及其内容的分析在国际传播研究中历来是一个重要话题。我们的研究显示2006年依然如此。跨文化/跨国传播技巧的研究,以其对国际传播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在中外学术界获得关注。传媒政策研究虽然不管是在中国的《国际新闻界》还是在国外的《国际传播公报》和《全球传媒与传播》上的有关议题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但所占比例不大,中外相比,在中国的《国际新闻界》上所占的比例更小些。

对相关论文的内容进一步研究发现,2006年国际传播研究界对当今世界传播体系中的不平等关系,对美国长期以来通过强大的跨国传媒集团实现的传播强势/主导地位,对世界传播不平衡之于文化多样性的威胁等问题深感关注,中外学术界在这一方面有着共同的关切。发表于《世界传媒与传播》上的书评文章《另一个世界可能吗?》(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中的观点,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西方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路。该文作者英国伦敦大学的纳塔利·芬顿(Natalie Fenton)提出,“当今世界主要传播体系中的不平等关系对信息的自由流动构成一个根本性的问题,而信息的自由流动正是民主社会的核心。”该文指出,“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大众文化的生产,有些人认为还有表达工具,已经被纳入跨国传媒公司为赢利驱使在全球运营的利益中。”该文认为,“媒体私有化和重组的政策揭示了世界范围内信息、文化甚至民主走向商业化的趋势”,“我们正在见证对信息和文化的接触使用的私有化,以及由此导致的传媒领域公共空间的缩减,它对公民社会的存在和未来具有严重的影响。”[Natalie Fenton(2006),“Another World Is Possible?”Global Media and Communication,Vol.2(3),pp.355~367.]其围绕跨国传媒集团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对传媒私有化对文化和对公民社会的影响之思考显示出批判性的脉络。

2006年中国内地和国外的国际新闻传播研究还各有其独特的视角,其中最大的差别在于:外国的研究者们给予媒体与战争的关系以极大的关注,而我国的《国际新闻界》刊登的文章中,却并无此类文章。2006年,《国际传播公报》和《全球传媒与传播》这两家国外刊物总共发表了16篇关于媒体与战争(包括科索沃和伊拉克战争)的文章。2006年第三期的《国际传播公报》是一期专门针对伊拉克战争中的传播问题的特刊。其刊载的8篇论文运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方法,包括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和比较研究等,考察研究了伊拉克战争爆发前后,各国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和争论。其研究范围涵盖了美国、英国、中东、法国、俄罗斯、中国以及其他非洲、亚洲和欧洲国家的传媒及其有关报道。在这些文章中,国外的传播学者们描述了世界六大通讯社、英美报刊以及阿拉伯世界的卫星电视网络在报道伊拉克战争这一相同新闻事件时的不同立场和报道手法,由此揭示了战时国际传播活动的宣传属性。其中,《国际通讯社和2003年的战争争论》一文对世界六大通讯社: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ITAR-TASS、新华社和Inter Press Service(IPS,一家非营利性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合作的通讯社)的有关报道进行了抽样调查,比较了它们从2003年1月29日到2月18日关于美伊冲突的报道之消息来源、报道范围及报道视角等。《军事协调、媒体失调——英美传媒关于反对伊战抗议的报道之跨国比较研究》比较了英美若干主流报纸2002年9月至2003年9月关于反战抗议的报道,注意到英美两国尽管在伊战前和伊战中是“坚定的同盟者”,但有关对战争的支持问题上两国的社会政治氛围不同,并分析了两国在社会政治氛围上的不同是否对其有关伊战和反战抗议的报道产生影响。《传媒使用、反美主义和对伊拉克战争的国际支持》一文通过对欧洲、亚洲和中东6个国家和地区的1787名大学生在伊战爆发前一周进行的问卷调查,研究了对战前的传媒报道的接触是否影响国际上对于伊拉克战争的态度。[这几篇讨论到的文章,均引自《国际传播公报》2006年第3期。]除了对战时传播问题本身的研究外,国际传播研究界还涉及了战争引发的对中东的关注。如德国学者Oliver.Z.llner在《国际传播公报》上发表文章《国际广电中的对话探求》,指出,“恐怖分子在2001年9月11日对美国的袭击和随之而来的冲突(先是在阿富汗,后来在伊拉克),已经激起人们持续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西方世界和北非及中东应该如何找到文化交流、信息沟通和对话的途径,以便更好地相互了解。”

伊拉克战争是近年来国际政治中的热门话题,中国媒体也对其进行了充分的报道。但毕竟中国作为非卷入国,中国的《国际新闻界》2006年刊登的文章中并无聚集于伊拉克战争中的传播问题的文章并不足为奇。但国外学者针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对于我们认识国际传播的政治特性,对于我们联系当下的国际传媒报道开拓新的研究课题领域,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通过对三家刊物(2006年)的内容梳理,我们发现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比较是《国际新闻界》中研究国际传播的内容中占比例较大的议题,而两家国外的刊物的情况则不同。看来这同《国际新闻界》当年第12期以“新闻传播教育”作为“本期话题”有很大的关系。

从研究方法上来比较,国外学者更多地使用了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定量分析的重视度较高。在《国际传播公报》和《全球传媒与传播》的论文里,以图表形式表示的数据分析出现频繁:共有15篇文章中出现了数据表格,占论文总数的32%。特别是在《传媒新秩序下的美国文化霸权》一文中,作者用10个表格直观地描述了美国在全球视听市场上的份额、欧洲电视原创节目的比例等详细数据,为其研究奠定了翔实的数据基础。相比之下,《国际新闻界》刊载的研究国际传播的文章中只有4篇文章出现了数据表格,在此类文章总数中仅占7.4%。国外学者重视以数据说话的做法,对我国学术界具有参考价值。

〔张咏华,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教授;秦晴,上海大学影视艺术与技术学院硕士生〕

同类推荐
  •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解放思想论: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的历史必然性

    本书共分四章,第一章论述了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思想原点;第二章论述了批判思维是解放思想的根本方法;第三章从非执政党建设角度提供了一个思想僵化、亡党失政的反面例证;第四章仅以必然性的三个环节为线索,对包含从解放思想到科学发展历史必然性的科学体系作了一个纲要式说明。
  •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中国隐性权力调查

    作者以犀利的文笔、理性的语言,通过深度调查报道的方式,为中国权力场作了全身的X光扫瞄,关注领域从驻京办到培训中心,从公车改革到公务接待,从官员出书到官员出国,从干部挂职到干部年轻化,从秘书升迁到秘书腐败,从公务员收入到公务员工资……本书视线扫描之处都是社会公众关注的焦点、难点、热点问题,其报道将感性与理性有机融合,深入解开涉及事件的内幕,并借用专家学者的分析和解读,启发读者有深度的思考。
  •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共党史珍闻录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走向,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这样的一个政党革命、改革与建设的历史,堪称人类历史上的思想宝库,它传递出的智慧与感悟必将是厚重而深刻的。白云涛编著的这本《中共党史珍闻录》完整系统地回顾了党的历史,全书主要包括:中共中央从上海秘迁瑞金始末;瞿秋白与《多余的话》风波;新中国成立前夕国共两党争夺人才的较量;中共“理论家”陈伯达政治沉浮记等内容。《中共党史珍闻录》从框架结构设计到内容材料选取再到语言表达,群众都竭力突出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特点,是当前鲜见的广大党员“愿意学、学得懂、用得上、用得好”的最基本、最权威的党史读物。
  • 大国阴谋

    大国阴谋

    在人类发展最快的几十年里,美国凭借其首屈一指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在全球发动了一系列掠夺式的战争,用自己的霸权制造了一个个陷阱,把整个世界牢牢地掌握在手中。当我们回眸那段历史,却发现美国政府有着一系列耸人听闻的战争手段,以及接踵而至的政治措施。这是美国经济的需要,还是政治的需要?本书详细披露了美国长期以来存在激烈争议的诸多政治、历史事件幕后的阴谋,用全新的视角让你看到与历史大相径庭的一面,力求客观地还原一个真实的美国。
  •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十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具有中国的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成为指导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科学理论。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2009年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命题,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关系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热门推荐
  • 七年又一个七年

    七年又一个七年

    一次意外,韩一的父母双双离世,被家人放逐孤立的他,曾悲伤过,也绝望过。火火,那个笑容灿烂的女孩,就如她的名字一般热情温暖着他。是从什么时候起,那个叫火火的女孩改变了他那颗渐渐冰封的心。
  • 终极一班之金时空大战

    终极一班之金时空大战

    自从终极一班打败了叶赫那拉思提,汪大东他们就寻找增强异能指数的办法去对抗黑暗......
  • 疆界异人

    疆界异人

    一滴至血万僵出,家族情仇浪天涯。半人半僵的段无浪从出生就被下了诅咒,他不是为了自己而活,而是为了疆界的复仇,然而这并不是他的意愿,邂逅了无数疆界大神后,他才觉得人类才是最值得爱的人。
  • 史上最牛日本人

    史上最牛日本人

    深度剖析史上最牛日本人——源赖朝。从流放犯到武家宗主,他彻底改变日本政治格局,励精图治、文韬武略,他是所有武士膜拜的图腾。轻信谗言、冷酷多疑、枉杀功臣、手足相残……他是史上最牛的日本人,也是了解日本人最好的一把钥匙!
  • 母心,佛心

    母心,佛心

    琦君留给世人40多本散文和小说。“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红点点,桂花雨歇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哀伤,烟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连。”这是灵堂两侧的挽联,巧妙嵌进了琦君最重要的多部作品名称,她朴素却温婉的文章,沁人心脾,感动过几代的中文读者。在琦君笔下,平凡的事物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本书中,她娓娓叙说母亲的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本书分为“护生篇”“怀旧篇”“生活篇”“随感篇”四辑,篇篇情真语切,意蕴深长。幽默处,令人会心。悲悯处,哀而不伤。
  • 守护甜心之圣雪羽翼

    守护甜心之圣雪羽翼

    一对有钱有势姐妹的陷害,改变了亚梦和璃茉的命运……她们收获了真正的友谊,在俄国成为天才,在死亡岛遇到了失踪的奈叶两姐妹,同时也遇到豪门大少爷出游,她们的经历,前所未有
  • 淘气皇后:深宫遗梦

    淘气皇后:深宫遗梦

    皇宫里的男男女女,无非是些宦臣与宫女。皆是家中贫困到卖子女的自由来维持生计的主,发生在他们之间的那些故事,个个惊人心魄,招招惊险。那么,淘气的她,又要如何才能驻留宫中,又能如何开始深宫大院的宫闺之梦,停停走走去去的人流之中,可有她的一粒掌中漏沙。
  •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海的女儿(语文新课标课外必读第二辑)

    国家教育部颁布了最新《语文课程标准》,统称新课标,对中、小学语文教学指定了阅读书目,对阅读的数量、内容、质量以及速度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语文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可持续发展,对于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学素养具有极大的意义。
  • 东莞丽人

    东莞丽人

    2014年,东莞火了。随着扫黄的深入开展,焦点开始转向性产业后的层层黑幕。这个被许多人称为“性都”的城市,时刻被人们关注着。本小说以这样的一个背景创作。原汁原味呈现东莞的人和事,用唯美的笔触写下那个时代的痛感,对于一座阵痛后美丽着的城市,这是一部奋斗史;对于四个女人,这是一部爱情史,对于每一个打工者,这是一部漂泊史!
  • 他来自殷商

    他来自殷商

    他来自殷商,曾跟帝辛一起谈天论地。他行悟道秘术,神农崖下圣人传承。他叫宋璟,一位殷商末年古炼气士。一次闭关,宋璟醒来却发现来到了数千年后……如今世间早已无炼气士传说,人类世界科技鼎盛。宋璟开始追查上古辛秘,寻找自己为何转眼千年。谁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