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5400000011

第11章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界说(6)

3.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的特征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属于政府管理的范畴,但同时又是最复杂、最敏感、最重要的部分,具有自身特有的规定性。它的特殊性在于:

一是复杂性。政府公共舆论管理,对象不是一般的事务,而是作为社会意识形态而存在的公共舆论。198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出罗马尼亚话剧《公正舆论》(编剧奥·巴琅格)中有这样一段台词形象地描绘了公共舆论的复杂性。“他是个奇怪的人物。你可以同时在任何地点,在所有的地方遇到他。在城市,在乡村,在火车里,在大街上……他以各种不同的面貌出现;有时是工人,有时是农民、战士或大学生……他有各种不同的年龄:年岁不大,或上了年纪。他有时是妇女,有时是男人,但他无所不知,无所不察,什么事情也休想逃过他的眼睛,什么人也骗不了他。”这段话用戏剧语言表达了公共舆论本身的复杂性。此外,从舆论的主体看,有个人舆论、群体舆论、组织舆论、阶级舆论、阶层舆论等。从舆论形成过程看,有潜舆论、显舆论、行为舆论之分。从舆论传播方式看,有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大众传播等。从舆论的表现形式看,有媒体、利益群体、民意调查、专家学者的意见、投票、公共集会、示威游行、群众来信、电话、电子邮件等。从舆论质量看,有理智舆论与非理智舆论、积极舆论与消极舆论、正向舆论与负向舆论。而且,舆论往往具有捉摸不定、动态变化的特征。舆论的测量、舆论引导效果的评价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准确把握和管理公共舆论是政府管理中艺术性最高的部分。

二是敏感性。因为公共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和呼声,政府对公共舆论管理的紧和松、疏和导、扬和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参与水平,反映了一个国家言论自由和舆论控制的尺度,最后集中地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民主化、法治化程度。因为,一个国家对待公共舆论的态度,从某种意义上代表了政府与公众的关系,是政府与公众、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反映。在民主化趋势日益增强的今天,发展中国家在经济社会转型过程中,还面临着保持政治参与热情高涨和维护政治秩序之间的平衡问题。如果两者关系处理不好,极易引发政治失序,甚至导致社会动乱。不仅如此,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还会和政府所宣称的民主原则及对公众意见的尊重产生冲突。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中就此分析到:“一个像样的民主社会应该建立在‘被统治阶层意志’的原则基础之上。这个观点已经赢得普遍的认可,但它又容易遭到反对,因为它太偏激也太经不起推敲。太偏激,是因为它暗示了人民必须受到支配和统治。太经不起推敲,是因为即使最残暴的统治者也会要求一定程度的‘被统治阶层意志’,而且一般都会得到,而不仅仅是要求武力征服。”笔者认为,乔姆斯基所说的“太偏激”主要是指它与西方民主宣示的民有、民享、民治等“民意政府”的说法相矛盾。而“太经不起推敲”是指不能把民主政府与专制政府对待“民意”的态度分开。这一观点实际反映了西方民主的虚伪性,同时也说明政府对公共舆论管理的敏感性。

三是重要性。俗话说:“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舆论对于政府权力的获得、巩固,对于政府合法性和政府权威,对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世纪中叶美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也说过“你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胜;没有舆论的支持,无往而不败。”一些学者在总结苏联解体的原因时认为,苏联解体,首先突破的不是经济而是舆论,舆论失控,脱离了党的领导。所以,公共舆论管理对治党、治国、治政、治军都具有重要意义。舆论管理的好坏还直接关系着政府公共管理的有效性,是所有政府管理过程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三、政府公共舆论管理研究的理论支撑

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是一项交叉性、边缘性研究,同时,也应该是一项具有特定对象、特殊分析工具和模型的研究。本项研究主要有四大理论支撑,即意识形态理论、自由民主理论、大众传播理论和公共管理理论。

(一)意识形态理论

“意识形态”(ideology)是一个内涵丰富、复杂多变、歧义丛生的范畴。相应地,意识形态理论也是一个包容量大、内容广泛,同时又争论不休的学术领域。但是,研究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不能不涉及意识形态问题。一方面,公共舆论与意识形态有密切关联,无论是在结构上还是在功能上都是如此。另一方面,政府对意识形态的管理与对公共舆论的管理又有许多一致的地方。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是以某种意识形态为基础和前提的,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为政府公共舆论管理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尺度。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政治生活中,对意识形态的认识和管理还存在许多“误区”,其中之一就是“泛意识形态化”,这就影响了政府对待公共舆论的态度和做法。因此,转变政府对公共舆论的管理方式,前提就是科学地认识和对待意识形态。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本书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主义观点。从社会存在出发,揭示公共舆论的产生、发展和变化规律,从而为政府管理公共舆论提供科学基础。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通过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展开的。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人类社会历史不断向前发展。

一般认为,马恩合写于1845-1846年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是历史唯物主义诞生的标志。在该书中马恩写到:“这种历史观就在于:从直接生活的物质生产关系出发来考察现实的生产过程,并把与该生产方式相联系的,它所产生的交往形式,即各个不同阶段上的市民社会,理解为整个历史的基础;然后必须在国家生活的范围内描述市民社会的活动,同时从市民社会出发来阐明各种不同的理论产物和意识形态,如宗教、哲学、道德等等,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溯它们产生的过程。”1859年,马恩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作了最为经典的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活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快或慢地发生变革。”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社会存在是本原,社会意识是派生的,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是社会意识发展的基础;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了反映的工具和实现手段;社会存在为社会意识提供最后的标准。社会意识能否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要靠实践来检验,最终要靠社会存在来检验。

在肯定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同时,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并对社会存在有着巨大的反作用。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一是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不同步性。一般来说,落后的意识形态会阻碍社会的发展,超前的意识形态会推动社会存在的发展。二是社会意识有自己的独特的运动规律。反作用表现在社会意识具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认识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主动的反映;它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而且能反映它们的本质联系,反映它们的发展趋势和规律。在此基础上,社会意识能够进一步改造世界,包括改造人自身。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原理对于我们客观把握公共舆论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公共舆论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和其他社会意识一样,并不是先验存在的东西,本质是公众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公共舆论的客体——公共事务,不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的社会存在而已。社会矛盾的出现、激化或平息,社会矛盾双方力量的失衡、调整或转化等等,都有可能作为公共事务引发公共舆论。但是,并非所有的公共事务都能引发社会舆论,只有社会矛盾达到一定的程度,社会舆论的潜在能量和张力才会通过一些偶然事件而表达和传播。此时,舆论又作为能动的因素反作用于社会,推动社会矛盾的解决,消除社会隐患。此时,大众媒介的作用则是作为“反映的工具和实现手段”而发挥作用。当一种公共舆论形成以后,政府有效地引导公共舆论,既要着眼于舆论形成的认识因素,即由于认识局限所存在的舆论冲突,更要着眼于挖掘引发公共舆论的社会根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舆论执政能力”,有效驾驭公共舆论。认识不到这一点,就是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意识形态及其功能

一般认为,意识形态概念最早是由法国思想家德·特拉西在《意识形态原理》(1797年)中提出来的,意指人们揭示观念的成见和偏见的根源的“观念的科学”,并试图以这门科学作为与过去的“非科学”相对立的新的社会和政治秩序的基础。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实质有过阐述。不过直到19世纪中叶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和1929年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出版以后,这一概念才逐渐流行开来。

当代学者莱蒙德·格斯(Raymond Guess)在他的《批判理论的理念》中区分了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概念:一是“描述意义上的意识形态”,即在分析某一社会总体结构时,只限于指出意识形态是这一总体结构的一部分,不引入某种价值批评或赞扬这种意识形态,只作客观描述,不作带有主观意象的评论;二是“贬义上的意识形态”,也称为“否定性的意识形态”,即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但对它的内容和价值采取否定的态度,认定它不可能正确地反映社会存在,而只能曲解社会存在,掩盖社会存在的本质,凡是从这一角度去理解意识形态的人,必然对意识形态持批判态度;三是“肯定意义的意识形态”,即不光承认意识形态的存在,而且对它的内容和价值采取肯定的态度,认定它能客观地反映社会存在的本质。自特拉西提出“意识形态”概念以后,拿破仑是第一个持否定态度的人。他抨击他们为“空谈家”,认为这一理论无非是削弱政治权威而已,从而使意识形态一词披上了一层浓厚的否定色彩。当时,意识形态一词表示知识上的贫乏、实践上的愚昧,特别是作为一种危险的政治情绪。西方意识形态理论家大都把意识形态看做是“虚假的意识”,对意识形态持批判态度。

应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对意识形态也是持否定态度的。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序言”中明确指出:“人们迄今总是为自己造出关于自己本身、关于自己是何物或应当成为何物的种种虚假的观念。他们按照自己关于神、关于模范人等等观念来建立自己的关系。他们头脑中的产物就统治他们。他们这些创造者就屈从于自己的创造物。我们要把他们从幻想、观念、教条和想象的存在物中解放出来,使他们不再在这些东西的枷锁中呻吟喘息。我们要起来反抗这种思想的统治。”但是,意识形态概念在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中逐渐被赋予肯定的含义,即从原来的否定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转为肯定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说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的论述本身就包含着转化的“胚胎”。马克思对意识形态概念的描述总体上包括了三层意思:第一层次,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它包括许多具体的意识形式,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第二层次,意识形态是生活过程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第三层次,意识形态的载体是语言,它的高级表现形式是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等。

笔者认为,意识形态是客观存在的社会政治现象。意识形态本身是一种信仰和价值体系,安东尼·唐斯称之为“一种有关美好社会的文字幻象,一种建构此种社会的信仰形式”。对意识形态的理解受制于意识形态所维护的阶级和阶层利益。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系统的理论性、强烈的实践性、突出的价值性、相对的独立性、历史的继承性等特征。其中,意识形态与政治权力的关系问题居于意识形态问题的核心位置。对于意识形态在维护国家统治中的作用,现代西方学者同样也给予了高度关注。

同类推荐
  •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苦撑危局:周恩来在1967

    本书以周恩来在1967年的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政治危机中的应对、苦楚及其心路历程,全方位地展现“文化大革命”初期的周恩来,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党、国家和民族所作的不朽贡献,揭示出周恩来这位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政治智慧和人格魅力。
  • 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历代政治演进(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内容包括:王朝更替、政治运动、宫廷政变、改变变法、重要制度、外交风云、宗教事件。
  •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邓小平批判性思维研究

    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气质是邓小平重要的品质之一。邓小平是运用批判性思维的典范。他之所以能取得非凡的成就,正在于他用批判性思维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批判性思维在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与发展是在批判性思维中实现的,可以说没有批判性思维,就不可能有邓小平理论。因此,对邓小平的批判性思维进行全面、系统的探讨,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

    《揭秘有史以来动荡世界的“超级阴谋”》向那些具有常识的读者揭示了国内外盛行的阴谋论的历史、沿革;通过有理有据的分析思辨,指出了各种阴谋论长盛不衰的原因;并指出阴谋论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不可证伪性和妖魔化。由此希望读者能更加理性地思考,不被妖魔化的思维所裹挟。
  • 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思想教育活力论:思想道德教育理念的若干甄辨

    本书以马克思主义人学思想为主脉,以对问题的坦诚关注与直率揭示为研究的逻辑起点,在对教育理念的自我审视、自我追问中,作思想道德教育活力的追寻,在对思想教育中的诸多观点、疑点、盲点、争议点作深度剖析、理性甄辨中,作激活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的求索,其意在于热切呼唤教育者从权威世界走向对象世界,从理念世界走向生活世界,以自己的博大胸襟与开放视野,提升自己正视问题的勇气与破解问题的智慧,从而强化思想道德教育的人文意蕴与社会强力,一展理论创新的锐气和思想开放的清新,一展思想道德教育与时代俱进的时代风采。
热门推荐
  • 妖孽邪帝:绝宠废材邪魅小姐

    妖孽邪帝:绝宠废材邪魅小姐

    她,21世纪人人闻风丧胆的金牌杀手,穿越成了花苑国人人唾弃的草包废材嫡五小姐。倾城倾国却毫无实力。他,花苑国女子人人心中的男神。妖孽腹黑强大。冷酷无情是他的代名词,却唯独对废材的她情有独钟,死缠烂打,穷追不舍。倾尽所有,只为博她倾城一笑。为了父母,她走上了强者之路,他依然陪伴在她的身边。契约,打怪,晋升,看他们携手如何在强者之路上越走越远。千年之前的他与她的纠葛。再次千年轮回,他与她再次相爱上穷碧落下黄泉她与他不离不弃今生绝不在负君
  • 爱情友情出车祸

    爱情友情出车祸

    哎哟喂……我死去的舅妈喂!有钱了不起啊?长的帅了不起啊?家里开奔驰还是宝马啊?拽什么拽?小心老娘一脚把你T到外太空去伺候外星人!瞧瞧你那样,知道“笑”的定义吗?老是板着一张死人脸勾引谁啊?大叔?
  • 暗与光之双重人格

    暗与光之双重人格

    小的时候爷爷给我算了一卦说我是地狱里的神明转世、日后必成大器、小时候的我信以为真不过后来渐渐忘记了、直到我十八岁生日过后我发现了自己身体的不正常.......
  • 极品权二代

    极品权二代

    从国外归来的沈辰,为报女友被杀之仇,一步步走上了不归之路……
  • 炼就天价妻资本

    炼就天价妻资本

    生日那天,她被父亲当作礼物送给了有权有势的他。仇恨,逃离,死亡,她选择了无数种可以结束一切的法子,却终究无法逃离他的手掌。从此痴缠,一生难安!
  • 自我升华

    自我升华

    从习惯、学习、阅读、时间等多方面,来说明学习中可能遇到的种种约束与瓶颈,告知读者如何克服,并在学习中得到快乐与自我的升华。
  • 暗夜之名

    暗夜之名

    沧海桑田,万物都敌不过时间的轮回!唯有时间才是永恒的胜利者!人类世界,辉煌的尽头,是濒临险境,是等待着末日的降临,还是浴火重生!一个神秘而又奇特的人族小子,从小就被家族重点培养,被家族寄予厚望,一场巨大的灾难突然降临,整个家族一夜之间,被人屠戮殆尽!家族的巨变,让年幼的他,拥有了一颗,有点冰冷,而又坚定的心!仇恨的心,让他一天天长大,这片天地,也随之,颤抖当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家族的巨变,竟然只是一场巨大灾难的一个片段,他该如何选择!是放弃复仇,还是战斗到底,一切等你来发现!男主人公,外号,夜,最著名的一句话:“只要我愿意,青天白日,我也可以让它变成,繁星点缀,皓月当空,因为,我是,夜!
  • 邪王霸宠,金牌杀手妃

    邪王霸宠,金牌杀手妃

    一朝穿越,醒来却看见一只咸猪手伸向她……姊妹陷害,毁的却是她的清白,墨浅自认不是软弱无能之辈,既然人负她在先,她有何必手下留情……直到遇见那个男人,杀人灭口本是常情,却不想反被他以身试毒。她说:“我就算死,也要拉着你垫背!”很好,他拥她入怀:“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命运的齿轮在第一次相遇中悄然转动,一段朦胧的情越想控制越不受控制,越想理清却越来越理不清………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中国大趋势4:中国经济未来十年

    这是一部战略主义作品。本书以世界经济视野为基础,从“大经济”的角度,全书由几十个有机连贯的“中国之问”一气呵成,几乎涵盖了中国经济基本面、政治与经济的决定关系、经济国防、崛起模式等几大方面差不多所有关系到中国发展前途的战略性问题。读者从每一节中都能感受到强烈的中国发展脉搏:世界处在什么时代?持续三十多年的中国奇迹是否面临拐点?世界留给中国的战略机遇期还有多久?中国是持续崛起还是走向崩盘?哈耶克主义是拯救中国的良方吗?广东模式和重庆模式谁更代表着未来的方向,“大政府”是通往奴役之路,还是幸福之路?中国如何才能在世界大格局中实现突围?
  • 《谁的青春谁的城》

    《谁的青春谁的城》

    有的人,你原以为可以忘记。其实没有。她一直在你心底的一个角落。直到你的生命尽头。在尽头你会怀念每一个角落里的黑暗之中的光,因为她组成你的记忆与感情。但是你已经不能拥抱她。只能在最后明白,路途是一个念念不忘的失去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