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2400000044

第44章 中国国际传播(5)

当今社会正经历全球化过程,通讯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正在使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小;无处不在的媒体,正在快速地把这个世界铲得越来越平,把这个地球呈现得越来越透明。正大踏步走出国门的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中国媒体,正在加快国际化步伐;还没有走出国门的媒体,因每年都要面对数以千万计的外国使节、留学生和旅游者,也不再是单纯的国内媒体。可以说,在新形势下,任何对内传播都会产生一定的国际影响,任何对外传播也都会通过一定渠道反馈到国内。媒体是对内传播还是对外传播,两者的界限日益模糊,难以绝对分清。因此,我们国际传播从业者在正确认识这种跨国界传播趋势的同时,必须迅速转变观念,摈弃沿袭老一套内外有别的外宣思路,树立国际传播理念,培养全球性思维。只有这样,媒体才能适应全球化时代的需要。

从媒介融合的趋势看,需要具备跨媒体技能的人才。

在媒介不断走向融合、专业技能界限已被打破的背景下,单一技能的新闻人才,已不适应相同内容以不同渠道、不同形式传播的要求。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新闻工作者需要能够胜任多媒体报道工作,成为具备跨媒体技能的全能型新闻人才。所谓跨媒体技能,就是具备能为报纸、电视、广播及互联网等不同媒体提供量身定做,适合媒体需要的新闻信息产品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即: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能为报纸提供文字报道,又能为广播电视提供音频和视频报道,还能为网站提供网络报道。但目前我国跨媒体技能人才仍然极其匮乏。因此,新闻院校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实现从单一技能人才转到跨媒体技能人才的培养上来,而新闻机构需要对新闻从业人员进行跨媒体技能培训。

从信息全球化的趋势看,需要具备跨文化传播技能的人才。

在全球化浪潮的现实情境下,信息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将加速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群体或组织之间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一个从事国际传播的人才必将是善于进行跨文化传播的人才。传播者不仅要充分了解自己国家和他国的文化背景,还要在文化差异中找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只有在充分尊重多元文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总之,在全球传播语境中,要求传播者以文化的敏感、开放的心态、广博的见识和高效的适应性,具有承认、尊重、包容和整合文化差异的能力,并能恰当而有效地运用跨文化传播技能,能正视世界潮流的变化,而且参与到调节国际关系的过程中去。

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看,需要既懂经营又懂管理的人才。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传媒业要走出单一的国内市场,积极参与到世界传媒市场的竞争中来。要在竞争中立足,一方面要做大做强自己,另一方面要适应西方传媒业制定的游戏规则——市场机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媒体一直在计划经济体制内运行,或在“事业单位,企业运作”的框架内运转。尤其对于正走向国际化的媒体而言,事业的属性往往还大于企业的属性。要与国际市场接轨,需要建立一支相应的人才队伍。一方面,传媒从业者应具有丰富的市场经济知识;另一方面,现代媒体更看重自身扩张的经营。因此需要既懂媒体,又懂经营管理的人才。既能掌握传媒的特点、运作流程和经营管理,又懂得管理、发行、广告、上市、融资、资本投资和经营公司等技能,这是当今最能推动国际传播发展的人才。

三、中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教育

学历和学位教育是加强国际传播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学历教育的发展阶段

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学历教育开端于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近30年的国际新闻教育历程可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创时期(1982~1986年)。在这一时期,由于得到政府政策的支持,各大媒体的合作,以及高校领导的重视,复旦大学、北京广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厦门大学等国内重点高校迅速建立了本科国际新闻专业。

第二阶段为维持时期(1986~1993年)。这一阶段是国际新闻教育的摸索前进期。由于各大新闻媒体停止了对国际新闻教育在资金方面的投入,高校国际新闻教育教学规模大幅度减小,有些高校甚至停办了国际新闻教育。

第三阶段(1993年至今)。在这一时期,国际新闻教育开始走向有序化、正规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第一,逐步实行学分制教学体制;第二,国际新闻专业正式被确立为新闻学二级学科下面的三级学科;第三,各所开办学校的国际新闻专业规模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扩大。

(二)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学历教育类型

中国国际新闻专业创建于1982年,至今已走过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这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逐渐形成了“外重于新”模式、“外新并重”模式、“新重于外”模式。高校依托这几种模式,为中国国际传播事业培养了各具特色的人才。随着国际传播事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外新专并重”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

第一类是以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为代表的“外重于新”模式。这两所学校依托雄厚的英语师资和精干的双语教师队伍,突出国际传播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外语优势。上海外国语大学于1983年创建国际新闻专业,于1993年正式组建新闻传播学院,下设新闻学和传播学两个系。1998年,国际新闻专业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2001年,学院还新增了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英语系。英语学院下设四个系,国际新闻与传播系是其中之一。该专业本科生必须同时学习英语技能和新闻传播专业课程。另外,学生必须学习文、史、哲等其他人文教育课程,旨在培养擅长中英文的思想者、作者和传播者。

第二类是以中国传媒大学为代表的“外新并重”模式,突出培养既精通非通用语和英语,又掌握传媒专业知识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原北京广播学院)于1982年开办国际新闻本科专业,自1986年起,该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1999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学校现分别在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研究院和外国语学院设置了相关专业,培养国际新闻传播专业人才。为适应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学校不断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了培养“全媒体人才”的新目标——集采、写、摄、录、编、网络技能运用及现代设备操作等多种能力于一身的人才,要实施“媒体融合型”的教育教学。苏志武校长提出,一专多能、高素质“复合型”新闻传媒人才的培养要在双学位、研究生教育层面积极推进。为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国际新闻传播人才,中国传媒大学,作为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培养试点学校之一,于2009年开始招收国际新闻传播后备人才,进入“国际新闻传播硕士”培养平台,在电视与新闻学院进行了专项培养。

第三类是以厦门大学、四川大学为代表的“新重于外”模式,主要依托于比较强大的文科教学背景,强调新闻专业和人文科学学习。厦门大学于1983年创办国际新闻学专业,是国内首家创办该专业的综合性大学。1998年,根据教育部新颁布的学科及专业目录,国际新闻专业改名为新闻学专业,但是国际新闻办学方向不变。目前学校已形成了本科生培养以新闻学系与广告学系为主,硕士生培养以新闻学和传播学硕士点为主,博士生培养以传播学博士点为主的新闻传播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仅在本科教育阶段的新闻学专业主要课程中,设有与国际新闻直接相关的课程。

上述几种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均依托于本校的教学资源,培养了各具特色的国际传播人才。就业界对人才的需求来说,应该形成第四类即“外新专并重”模式,即“在四年有限的时间之内,学好外语、新闻和一个专业(如社会学、体育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成为复合型专才”。当然,这是一条比较理想的国际传播人才培养模式,要真正实现,还是比较困难的。

近两年来,我国国际传播人才的学历教育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与积极的发展趋势。

(三)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学历教育的几个特点

当前,中国国际传播人才学历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培养形式:教学+实践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因此,各高校在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方式上,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广博深厚的文化底蕴,要求学生打下广博而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偏重培养实战能力,注重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注重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调查研究,充分发挥传播学的应用性和跨学科性。此外,积极开展与中央新闻媒体的合作,以人民日报社、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日报社等主流媒体为平台,大部分学生都要去实习一段时间。如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视引导学生深入社会实践和新闻实践,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制定了实习实施纲要,为学生的实习提供制度保障。

2.课程设置:外语+业务+人文

为培养“既熟练掌握英语,又精通新闻业务”的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上海外国语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在英语教学上,采取与英语专业本科生同教材、同要求、同试卷,用英语开设部分专业课程的做法,在专业教学上,以新闻传播人才的关键能力为重点展开训练,注重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工作能力。

为培养既精外语又通新闻传播的优秀国际新闻与传播人才,中国传媒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行“非通用语+英语”的双语教学培养模式,即采用非通用语与英语双语教学四年不断线的做法,并以非通用语和英语学习为基础,加强电视、广播和新闻学、传播学等相关知识的教学,形成传媒复合型人才教学模式。

3.师资队伍:学历+经历

从事国际传播教学工作的教师队伍在构成上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增高。当前在高校从事国际新闻传播教学工作的教师中绝大部分都取得了博士学位。其次,国际化程度提高,大部分教师有在国外学习、工作的经历,如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从事国际传播教学工作的老师约有70%曾在国外工作过。最后,具有媒体从业经历的教师比例比较高。如清华大学约有70%的教师具有媒体从业经历。其中,范敬宜教授曾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李希光教授曾在新华社和《华盛顿邮报》等担任高级记者等。

4.培养模式:媒体+学校

在国家关于加快国际传播人才培养的战略决策下,有更多的主流媒体将丰富的媒体资源与高校分享,双方通过建立全方位的合作机制,加强高校复合型国际传播人才的教育。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与中国传媒大学曾先后在1996年、2007年签署协议,双方共同建立非通用语专业人才培养基地,致力于非通用语人才的培养。2010年1月与6月,中国日报社先后与北京外国语大学、湖南大学签订协议,双方将成为合作共建单位,互为各自人才培养基地。

5.培养目标:知晓国情+国际视野

为进一步培养熟悉境外传媒机构,具有国际视野及交流能力的人才,要强化学生的英语训练,提高听、说、读、写及实际应用能力。因此,不少高校的专业课程都采用英语或者双语教学。此外,有些高校还与国际知名媒体及知名高校签订协议,进行联合培养,以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如中国传媒大学创造条件,实行“3+1”外延型办学模式,即通过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等院校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书或意向书的形式,让学生有四分之一的时间“走出去”,到国外的大学或研究机构学习和实践。截至2008年,外国语学院已有13个语种(包括除英语以外的全部语种)实行了“3+1”办学模式,为学生参与国际合作研究提供便利条件。

6.培养模式创新:政府+媒体+学校

在国家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大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国际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背景下,经中宣部、教育部决定,自2009年起,由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与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为中央电视台、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国日报社与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中央外宣媒体提供试点,培养国际新闻传播高端人才。根据中宣部和教育部的要求,这些高校于2009年专门设立国际新闻传播硕士研究生招生开放日项目。主要面向来自全国重点高校的外语专业、国际政治专业、新闻与传播专业对它们中那些具备较多外语、国际政治和新闻传播基本知识,并有志于为中国国际新闻传播事业贡献才智的大四本科生,推荐其免试。一经录取,学生在教学、实习和就业等方面将得到有关部委、媒体和学校的大力支持。

同类推荐
  • 中华句典1

    中华句典1

    本书共收录名言警句、歇后语、谜语、对联、俗语、谚语等上万条。这些鲜活的语言文字语简意赅,大多经过千锤百炼,代代相传,才流传至今。这些语句,或寓意深长,或幽默风趣,有着过目难忘的艺术效果。本书以句句的实用性、典型性和广泛性为着眼点进行编排,所选的句句时间跨度相当大,从先秦时期的重要著作,到当代名人的智慧言语均有涉及;所选的名句范围非常广,从诗词曲赋、小说杂记等文学体裁,到俗谚、歇后语、谜语等民间文学都有涉猎。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及了一些趣味故事。通过这些或引人发笑、或让人心酸的故事,可以使读者更为深刻地理解和掌握名句。
  •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安全伴你成长:安全教育简明读本

    亲爱的同学们,学校是传播和延续人类文明的神圣殿堂,是大家求学、求职,以及全面发展的广阔天地,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进步最活跃的推动力的源泉。学生时代是人一生中生命力最为旺盛、思维和社会活动最为活跃的时期,校园里随处可见莘莘学子洋溢着青春活力的身影;同时,学生时代也是学生生理与心理、个人与他人、理智与情感、专业学习与素质拓展等各种矛盾最集中的阶段,所以,充满能量的释放、交际的矛盾运动和跌宕情感的起伏也不时冲击着校园生活静静的堤岸。
  •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

    在广大的通讯员队伍中,有些人没有受到过正规的新闻专业教育,他们工作热情高涨,但对新闻理论和新闻报道采访写作规范缺乏系统的学习,对我国的新闻纪律和新闻职业道德也缺乏深入的了解。因此,加强对新闻通讯员的正确引导,通讯员有意识地自学,对于提高新闻通讯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新闻理论素质和采写业务水平,显得十分重要且紧迫。在这种形势下,《通讯员写作精要与范例实用全书》的出现,就显得十分及时了。
  • 未来十年机会与财富:说中国

    未来十年机会与财富:说中国

    你真正了解中国吗?你知道未来的机遇和财富在哪里吗?千百年来,所有中国人都面临着回答这两个问题。《说中国》是一部集30年思想探索之大成,给千千万万中国人带来希望之光的书。全书详细分析了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状和社会现实,一一解剖了当下中国的经济困境、政治理想、文化冲突、历史环境、个人梦想,一针见血地指出,整个中国经济和个人生存到了最危险的边缘,当下的中国人面临着极度恶劣的生活环境,中国人的焦躁不安史无前例,只有由下而上培养公民社会,推广人类普遍接受的价值观,并自上而下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才能打动亿万中国人,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才能真正实现自由、民主和富强。
  •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论问题研究》力图通过对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关争论内容的全面收集,并在对相关材料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对争论展开全面的审视和反思,以尝试弥补相关研究的这一缺失。
热门推荐
  • 现代家庭幸福生活指南

    现代家庭幸福生活指南

    本书以幸福为出发点,立足现代家庭,结合中国员工家庭实际,以轻松朴实的语言从心理、生理、社会、人文、理财、家庭关系处理等多个角度,精选案例和故事为读者详细解答如何破解家庭幸福的密码,让你在不知不觉中一步步找回属于自己幸福的那份灵感。
  • 梦醉江湖

    梦醉江湖

    男主云若岚是一位大学生,偶然因为无聊进入江湖盛世的游戏,游戏中的名字为思空岚,进入游戏获《拨水挪移》秘籍,在四位室友的帮助下修炼武功,在游戏里施展武艺,不断升级,平步青云,努力奋斗,终于出人头地,鱼跃龙门,逆流而上,七兵现世,江湖动乱,经历尔虞我诈,论剑大会,演绎一段网游界的传奇神话。
  • 重生之玩转文娱

    重生之玩转文娱

    重生了没有金手指,没有老爷爷,没有系统但是我有很多点子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知识啊。综艺,歌曲,电影,电视剧。没有我玩不转的。三天前,我从床上醒来。这个世界就开始沸腾起来。
  • 大神很高冷

    大神很高冷

    年收入近七十万,身高一九二,有颜有肌肉,爱游戏爱电影,爱游泳爱骑行……这样一个近乎完美的老爷们唯一的烦恼就是——二十八了,还没结婚。“小俊啊,你弟媳妇都要生了,你怎么还不张罗着找女朋友呢?”“妈,不要叫我小名……”“世涛啊,你别整天只顾着玩那个什么破游戏,找女朋友最要紧!”“意思是我可以在游戏里找吗?”“当然……诶?”
  • 大明朝反攻演义

    大明朝反攻演义

    ”轩辕神胄”是中国人的自称,中国也叫做“赤县神州”,而中国的历史则近乎神话。然而这个神的国度自东虏窃国之后却从此坠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神话一般的历史不幸中断了。大明朝,在这里,再一次雄起。
  • 盛世帝宠之嫡女凰后

    盛世帝宠之嫡女凰后

    她是相府嫡出的大小姐,却因为出生克死了母亲,从此不被父亲待见,丢弃在一处寺庙里自生自灭。十年之后被想起,原来是因为皇帝选妃,而她的嫡妹看上了温文儒雅的王爷,所以让她代替她入宫而已,说白了,是一颗没用的棋子!不过,她倒要看看谁有能力握得住她这颗棋子!皇宫高墙之内,处处危机,她心思玲珑,游刃有余,淡然的看尽世间一切,外表温和内心却冷漠如冰,在她确定好想要离开的时候,是什么,拉住了她的脚步?帝王之爱,毒如罂粟,何时她也开始沉迷了?
  • 少年定制独家爱

    少年定制独家爱

    每天面对着恶魔老妈和妻奴老爸还有胳膊肘往外拐的帅弟的她早已到达崩溃边缘,又上演着每年都有的一次离家出走和搬走的哭闹,大家都是无视了。没想到的是今年妈妈居然一口气便答应了?还安排好了别墅!难道好日子要到来了?
  • 一代妖后:素月笙歌

    一代妖后:素月笙歌

    万物有灵,六界有序,笙歌散尽,天地归元。在人界粉饰太平的暗处自有黑暗势力在发芽,神话传说往往都是真的,你不信?!且看素月笙歌如何成就一代妖后!守护是最长情的告白,几世相依,生死相许,浮生若歌,便是笙歌。
  • 河自漫漫景自端

    河自漫漫景自端

    她为了家族名誉,他权衡前程利害。一对婚戒,套牢了他们,也稳固了两个家族。她自有她梦中的清俊少年;他也有他的心底明月……她和他,顽固又顽强,抵抗着记忆,抵抗着彼此——关爱,抑或伤害。在长久的、寂静的岁月里,他们还是慢慢的长进了彼此的生命;当他们想要剥离,才发现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实体书名《你是我左上角的心跳》,已上市。当当卓越均有销售。签名本地址:http://shop71446340.taobao.com/
  • 倾城绝色:邪帝毒爱妃

    倾城绝色:邪帝毒爱妃

    她本为21世纪高级杀手,却因一次意外,穿越到一个莫名其妙的世界她不再是一个软弱好欺负的废材小姐而是一个腹黑强势的女神想欺负我想!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