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2200000014

第14章 经济报道的策划(2)

四、经济报道策划的制定

(一)确定报道角度和报道形式

1.根据新闻线索或经济事件、经济现象确定报道角度。报道角度力求客观、公正、中立,可带有本媒体评论,但需提供各方观点供受众自行判断。

2.根据不同报道主题确定报道形式。依照报道主题的重要程度、背景深厚程度、影响力波及范围、牵涉利益相关方的多寡以及与广泛受众的相关度和关注度,经济报道的策划以不同的层次展开,投入不同的人力和资源。

(二)制定策划案

1.与报道执行相关各方共同商讨报道角度和形式。经济报道的策划与实施关系紧密,经济新闻的特性决定经济记者往往最先获取经济事件的线索和最新动向。因此,经济报道策划切忌闭门造车,主观臆断。

2.策划案应保持更新开放性。经济事件变化往往随时发生且不具先兆,因此,经济报道的策划案必须随时保持在可更新状态。

3.根据报道内容确定具体报道层数。信息发布——是否点评——是否深度解读——是否预测影响——是否采集业内反馈——是否提供各方关注——是否关注国际影响——是否进行本媒体评论。

4.根据具体报道层数确定人力和资源分配,并将需求纳入策划案。

第三节 经济报道策划案例分析

一、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策划

(一)事件概述

2009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暨《京都议定书》第5次缔约方会议在哥本哈根举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经济在全球范围内进一步成为热点话题。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寻求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气候变化问题,为应对气候变化做出了不懈努力。2007年6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明确了到2010年应对气候变化的具体目标、基本原则、重点领域及政策措施。2008年10月,中国政府又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白皮书,不仅确定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与目标,更明确了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

(二)情境分析

低碳经济,是指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如今,低碳经济正成为各国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保障未来能源安全的重要路径,也成为世界主要经济体抢占未来经济制高点的重要战略选择。尽管哥本哈根会议没有达成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文件,但全球对于低碳环保的意识逐步统一的趋势不会改变。

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领导人会议上发表演讲时所说:“气候变化是当今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策划的“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旨在深入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较快地区、有突出示范作用和创新机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实地采访,介绍中国各地在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领域做出的不懈努力和积极贡献,向世界展示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三)策划案简介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策划文案共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项目启动时机

利用2010年3月全国“两会”期间,低碳环保领域官员、专家以及民间组织相关人士汇聚北京的机会,邀请部分低碳经济领域代表、委员共同启动报道活动。

2.权威人物系列采访

项目启动初期,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清华大学副校长陈吉宁,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突出贡献的央企代表委员、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首席科学家牛文元,以及有代表性的省、市、地区官员,请他们点评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现况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3.项目进程

2010年“两会”后,四路记者深入山东、山西、河北、内蒙古、广东等省,采访这些地区的企业在发展低碳城市、发展清洁技术、利用新能源发电等方面所做的工作。

4.播出安排

发挥多媒体优势,采用对外广播、对内广播、网络等多媒体联动的方式,对此次采访活动进行充分报道。

(四)策划特点及效果

1.及时回应了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的质疑

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上,中国面临的国际压力空前巨大。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联合向中国施加压力,要求中国承担更多的国际责任。对此,中国一方面承诺,中国政府注重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降低资源和能源消耗作为产业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努力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中国政府也重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原则,坚持在可持续发展的框架下应对气候变化。

因此,及时向世界解释中国的立场,通过事实和数据说明中国的做法,是媒体,特别是国际传播媒体的职责。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国际台及时策划这一采访报道方案,并于次年3月开始实施,历时两个月。

2.策划所确立的新闻事件主体具有典型意义

对于自主策划而言,新闻事件的主体通常是由策划者确立的。这一策划的新闻事件主体就是企业,也是低碳经济的直接当事人。从传播效果来说,对直接的新闻当事者和直接的利益相关方的报道,层次和分量远高于和重于侧面报道或解读性报道。

就在2009年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召开6天前,中国宣布节能减排新目标,即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将比2005年减少40%到50%。对于中国这个正处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拥有13亿人口的全球第一大发展中国家来说,新的节能减排目标,意味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的进程会进一步加快,意味着传统以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为代价取得的高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同时也意味着,节能减排所涉及的相关行业将会经受一次彻底“洗牌”的经历。这不仅仅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对国际社会做出的承诺,同时也是中国为谋求自身长远可持续发展而必须做出的决定。

事实上,对于节能减排,企业具有支持和反对的双重趋势。为实现可持续长远发展,企业有加强节能减排的动力,而面对短期成本上升和利润下降的压力,企业对于节能减排也必然有着一定的抵触和犹豫。“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的策划选取了独特的视角,主要从节能减排的最终执行者和利益攸关者——企业切入,辅之以官员、专家的观点作为支撑,使受众形成完整的“中国低碳形象”。

3.策划所选择的新闻事实具有高度的真实性

如何让普通受众,尤其是外国受众了解中国节能减排的切实措施,并进而加强其对于中国节能信心和决心的理解,选择合适的报道对象和报道形式显然非常重要。

与通常更侧重宏观调控政策解读、政策走势预测以及调控效果预估的做法相区别,“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直接走进中国大型企业,让节能减排动力和压力的集合体——企业的代表来介绍中国节能减排承诺的具体落实情况,使受众直接接收利益相关者的声音,直接回答受众的逻辑性疑问,如:对于经济总量庞大的中国来说,利润空间并不宽松的中国企业有节能减排的动力吗?中国政府如何帮助企业节能减排?节能减排是否意味着更多工人失业?新能源产业在中国究竟是理想还是梦想?这样的报道角度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传播信息,防止传播的“宣传化”和“说教化”效应。

【策划者手记】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低碳经济”、“低碳产业”、“低碳生活”,所有和“低碳”挂钩的词汇都成了热门。无论是会议期间举标语、散发宣传品的NGO,还是会议后世界各国掀起的“节水”、“节电”、“节油”以及“新能源汽车热”等等,似乎今天再不“低碳”,明天灾难就会降临一样。

在这样一个全民皆呼“低碳”的时代,该如何摆正“低碳”在经济社会发展当中的作用和角色。成了策划“2010低碳经济中国行”报道的最初原动力。其实,策划案的诞生,源自策划组成员一个非常非常简单的逻辑性问题,在中国,究竟谁最该“低碳”?谁又代表了“低碳”的前景?是每天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是出租车司机,是小学生,还是那些高耗能、高排放的工业企业,或者是代表了“未来”的新能源开发企业?

答案显而易见,如果想向外界展示中国“节能减排”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决心和实际举措,不能仅仅报道中国民众如何节省每一度电、每一滴水,如何每周少开一天车。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外界看到,作为世界工厂,中国的企业在政府的号召下,如何主动和积极地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科技投入,用今天的投入换未来的产出,同时承担起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为节约能源、减少排放作出自己积极的贡献。此外,不应该也无需回避的,是如实报道“低碳”给企业带来的实际压力和成本上升。因为“低碳”不是一种姿态,不是一种精神,而是一种需要实际努力和付出的行动。如果我们希望通过媒介的力量来推动“低碳”,普及“低碳”,就必须展现“低碳”将给我们带来的全部影响。和一些头顶“低碳”光环的宣讲者相比,能踏踏实实做节能的企业,其实更值得尊重,而能甘于寂寞搞科研的新能源企业,则更值得支持。

在这样的思考之下,策划案很快成型,由于人力和时间所限,我们只能选取部分地区和企业进行访问,所以我们采取了选择“典型地区”和“典型行业”的做法,力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向受众展现真实的“中国低碳印象”。

(时任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新闻中心中国报道部副主任李大勇)

同类推荐
  • 语言理论与实践

    语言理论与实践

    这个集子收录的是个人零散的思维碎片,如果其中存在一种教学思想的话,这种思想可以说属于“工具论”。这种“工具论”是叶圣陶先生语文教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与现在绝大多数国家认识高度统一后推行的语文教学思想与方式(形式训练)高度一致。
  •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多维视野中的农村社会研究

    文章讲述的是:城乡二元结构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内卷化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性别视野中的农村社会发展等内容。
  •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文化研究的理路与视野

    性别与传播研究作为一个成长中的学科和研究领域,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这不仅因为它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更重要的是它对人们的价值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等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吸收了与该研究相关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文学、哲学等学科领域的信息,力图使整个研究既有理论的思辨力,也有对现实问题的穿透力。
  • 陈力丹自选集

    陈力丹自选集

    学科的研究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服务于国家的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的,但在观念上要明白,学科并不是为政策研究或商业目的而存在的,它是人类对自身活动的一种思维方面的把握,没有功利目的。黑格尔在谈到美学时说过一段话:“科学,作为服从于其他部门的思考,也是可以用来实现特殊目的,作为偶然手段的;在这种场合,就不是从它本身而是从对其他事物的关系得到它的定性。从另一方面看,科学也可以脱离它的从属地位,上升到自由的独立的地位,达到真理,在这种地位,只实现它自己所特有的目的。”这个道理,恐怕新闻传播学也不例外。
  •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取向与实现路径

    本书立足于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从教师专业发展、教师阅读、教师继续教育和教育思考等四个方面,阐述了知识经济时代给教师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和理性思考,创造性地提出了教师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新途径,对当下教育改革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热门推荐
  • 未婚妻的谎言

    未婚妻的谎言

    花心的楼家大少逼走了孟氏的千金,她因为一条天价项链而冒死顶替成了对方的未婚妻。谎言总有揭穿的时候,可是偏偏心却迷失了方向?“秦萱,我会让你付出代价。”代价就是让你日日夜夜下不了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迷魂记:前妻,别离开我

    迷魂记:前妻,别离开我

    他们彼此相爱,却面临重重困境,为了他,她要放手,现实面前,他被迫松手。当真相揭晓,乱了谁的心,伤了谁的情?再相逢,身份地位如同云泥,他誓言绝不再放手,她却悄然离去!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格格的真命天子

    格格的真命天子

    一对不平凡的双胞胎的穿越之旅!出生在郡王之家,由于过人的容貌和智慧,得到当今皇上皇后甚至皇太后的喜爱,从小便被安排在紫禁城内生活。她们甚至分别是未来皇上乾隆的皇后人选和亲王的妻子,可是却在大婚之日,忽然从清朝凭空消失了。
  • 误惹邪王.绝世逆天狂妃

    误惹邪王.绝世逆天狂妃

    她堂堂21世纪称霸亚洲的黑道女总裁,居然穿越到一个废材草包的身上,虽然容貌还是一样,但是有一双紫色妖瞳晚上的事物如白天一样清晰,好像这也挺好玩的,所以堂堂黑道女总裁开始逆袭,逆袭也是个逆天天才,又误惹上了一个王爷偏偏王爷对她和别人不一样,而且这位爷的性格和传说的不一样嘛,还经常帮助她,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一见倾心:错惹霸道魔尊

    一见倾心:错惹霸道魔尊

    她,是现代公主,单纯活泼;他,是异世魔尊,冷酷霸道。当她来到异世,是注定还是意外;当她与他相对,是缘还是孽;当天下苍生与爱情相碰,他与她又该如何抉择?片段一:某女看着某男身边的花花草草,眨了眨眼“各位大婶阿姨们,你们生病了吗?”“...”“我帮你们治一下吧?小白,上”大殿上顿时一片哀号。“玩够了?气消了?”某男一把抱住某女“放开,万俟煜,我现在非常生气,我要离...唔唔..”“呵呵,吃醋了?”“没,我才不会.唔..放..开..唔..”片段二:“蕴之,我是多么后悔记起一切,现在我再也不能不顾一切的和阿煜在一起了,我有不可逃避的责任。”“兰儿,不管代价是什么,我都要救你,万俟煜之妻只你一人”
  • 神武乾坤

    神武乾坤

    从一个家族的废材,到成为家族的荣耀……这期间的血与泪,这期间的权与谋,这期间的爱与恨,都纠结在一起!辰麟只愿向苍天怒吼:我不是废物!脚踏七彩星辰,手掌日月乾坤,这就是我的追求!力量的追求!
  • 异界之巅峰剑道

    异界之巅峰剑道

    穷困少年如何勇闯冥界,征服魔兽,称霸异界!登入剑道的巅峰!一个另类的世界,一个另类的修炼方式。《异界之巅峰剑道》将会带你进入一个另类的嗜血高潮!新手新书,恳请大家看完后,丢一两张推荐票,万分感谢!
  • 龙凤斗:天命帝妃

    龙凤斗:天命帝妃

    她是万千宠爱集一身的国子娇女,只可惜一夜之间国破魂断,她带着满腔仇恨重生归来,舍弃红妆,布入玄门,潜心修炼只求驳天命,保家国。他是名震三界的驭妖师,偶然在魔君手中救下初入红尘的她。至此之后,他们亦师亦友,相识相知。她芳心暗许,不惜用神珠为他续命。他却若即若离,不惜杀子夺珠,亲手斩断了她的生路。他们从相识,相爱到相杀,天下因他倾尽那一刻,她却陨落于忘情川。再见她时,她已忘了前尘。他已是九州之主。梨花树下,花落似雪之时,他问她:“我许你半世之命,你可否能在爱我一次?”
  • 乱离

    乱离

    乱离人莫如太平犬,个人的命运在历史的潮汐下,永远渺小的不见丝毫影踪。安平十三年,这是一个在中国漫长的历史上找不到的年号,当然,它也像所有好或坏的年代一样,并不如他的名字一般安稳平和,总的来说,安平十三年,放在漫长而不见源头的历史洪流之中,也不过如其他年代一样,渺小的看不到影子。这个时代没有那么多的春花秋月,也没有那么多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更没有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那般潇洒,如果,真的非要形容这个年景,那么还是那个说书人说烂了的老话,这,又他娘的是个乱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