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41600000007

第7章 城市地理的空间识别要素(1)

我们所生活的空间,在我们之外的空间,恰好在其中对我们的生命、时间和历史进行腐蚀的空间,腐蚀我们和使我们生出皱纹的空间,其本身也是一个异质的空间。换句话说,我们不是生活在一种在其内部人们有可能确定一些个人和一些事物的位置的真空中。我们不是生活在流光溢彩的真空内部,我们生活在一个关系集合的内部,这些关系确定了一些相互间不能缩减并且绝对不能叠合的位置。——米歇尔·福柯

凯文·林奇(Kevin Lynch)在《城市意象》一书中将城市格局直接与空间相联系,他强调,城市与建筑一样都是空间结构,而且需要长时间才能感受。同时他指出城市的“可识别性”十分重要,可以被识别的城市部分以及它们所形成的图形一定要清晰可见,于是区域、道路与标志等等就构成了识别城市的符号。媒介的呈现方式如文字、声音、影像等,具有时间和空间的跨越性,能够恰当地反映城市的识别符号。因此,媒介正是实现城市“可识别性”的有效手段。当媒介与地理的最基本要素即空间、地点与景观相交织,就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了解城市地理样貌与文化特质的途径。所以,如果结合媒介文化以及城市中的媒介形态,对城市空间涉及的基本元素进行阐释,将会得到与道路、街区、标志等不同的关于城市空间的解读。

第一节城市的空间状态

较早对地理学的空间感予以关注的哲学家康德指出:地理学和历史学充填了我们的四周,地理学所讲的是空间,历史学所讲的是时间。虽然后来在历史学和地理学的研究中并没有完全遵循这样的二分法,但是,从空间角度对地理学进行哲学思考,康德无疑提出了一个可能的途径。

20世纪后半叶最为引人注目的地理学界的动态之一便是“空间转向”。

人们对于历史和时间、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关注转移到了空间上来。城市建筑、设计和构造,以及对城市外观的反映,都受到了空间理念的影响。文化研究与地理学的相互渗透和交叉使得人们的城市空间体验从稳定静态向多元流动的特征转变。在城市中,人类空间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除了自然与外界的硬环境之外,地位阶层、种族文化、风俗习惯等也使人们产生不同的聚集空间。这类空间不仅是地理上的,同时也是心理上的。

而且媒介在其中也能够起到空间聚合与分散的作用。盖奥尔格·西美尔(Georg Simmel)认为,几乎所有人都有一种空间感,表现为彼此之间的地理或者心理的距离。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被感到是空间的填充。爱德华·霍尔也根据人们彼此交往的相对距离关系绘制了不同的社会生活中个人空间(personal space)的图景。空间是多义的,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观念,而是种种文化现象、政治现象、经济现象和心理现象的综合。空间是如何构造的,它如何被体验,都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关系密切相关。而且,随着外界环境、媒介的作用以及人自身的变化,城市空间不断被拆离与重组。因此,空间是有形的,却不断发生变形。

一、空间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

爱德华·苏贾指出:空间是一种语境假定物。从唯物主义的视野来看,一般意义上的空间都表示了物质的客观形式。无论是哲学的、理论的,抑或是经验的空间分析,无法避免以物质形态来描述空间的样貌。这种物质的空间观在许多方面影响了人们对空间的判断。比如人们用“社会的”、“政治的”或者“经济的”等词汇时,往往会与人类行为的意义相联系,但“空间的”这一术语,则会唤起一种物质的或几何的意象。因此,苏贾认为空间在其本身也许是原始赐予的,但空间的组织和意义却是社会变化、社会转型和社会经验的产物。

从牛顿的空间观来看,他所代表的古典空间理论认为,空间就像容器(container)。与时间一样,空间是一种物理事实,不受人们感知方式的影响,其结构也是固定不变的。这种固定的结构给每一个事物一个特定的地点,这样就赋予了万事万物不变的空间特性。古典的空间和时间一起构成了事物活动的背景。牛顿1867年在其出版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一书中指出:绝对的空间,其自身本性与一切外在事物无关,它处处均匀,永不迁移。他将空间作为事物运动的一种绝对的不变参照系。牛顿的绝对空间理论在很长时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影响着人们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认知结果。之后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则打破了人们将空间作为静止的背景这一看法。空间并非是均衡的、连续性的,因为事物之间的关系多种多样,而这些关系的连接方式也并没有固定的形态。事物在相互关系中组成了各异的空间格局。牛顿的绝对时空观念在此遭到了否定。

空间包括了多种形态。其中,以社会为基础的空间,是由社会组织构成的一种人造的空间。在地理学意义上,空间是一种物质的固定形态,同时也是各种地理景观的投射。例如城市的“中心区域”,可能是在特定的经济理性作用下形成的,而当这种环境条件不存在的时候,人们就必须用另外的方式来观察既有的空间。因此,空间的意义随时发生变化,会受到人们的经验和外在条件等的影响。

由于空间本身属性的多样,所以当我们论及空间时,往往会有不同的视角。需要注意的是,空间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多种环境和因素相连,并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果我们将空间视为固定的、可以量化的、绝对的实体而予以一味的形式化,则无法还原空间的多样性以及世界的本真意义。空间不是封闭的,它是开放之境。地理边界的渗透、损坏和拆分,将引起空间以及场景的改变。在地理学中,我们应当注重城市空间格局的分布,从空间的概念、符号以及意义等方面出发将其流动的本质呈现出来。同时还需考虑城市中的人以及城市的环境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因为人的生存与认知过程、环境的外部影响,对于城市的特定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

观察者如何描述地理空间,传达什么样的地理信息,在现今新型的传媒技术时代如何进行地理空间的划分,这些都是社会文化领域内重要的问题。城市中的空间感知除了环境为人们提供的现实印象之外,在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关于空间的种种思考和观念也将影响对空间的解读。在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中,对空间与地点的关注和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初,芝加哥学派创始人之一伯吉斯便注意到城市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提出了同心圆理论。他认为城市可以被看成是由若干同心圆环所组成的物质空间,每一个圆环又被分成若干分区。在不同的空间区域内存在入侵和交替。

对于不同时期不同的人,城市的空间与地点会组成不同的景观。城市的感知,取决于感觉中的元素和与其相关的时间与空间组合。

正如前文提到,在20世纪80年代,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地理学的研究出现了“文化转向”。基于阶级、种族、性别、民族、信仰等的差异逐渐受到重视,并丰富了地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权力、人际关系等都影响着城市空间以及景观意义的形成。既有的空间秩序被发现,又再次被颠覆。所谓“中心”与“边缘”的界定,会随时因为经济格局的变动、传播手段的发展以及社会集群的重组等原因而不断发生变化。

流动性与差异性成为地理学中不可忽视的特质。文化背景、社会差别、文本与话语、景观的隐喻与阐释等,加上媒介的中间作用,使得城市空间的组成更为复杂,因此文化对于空间的塑造和人们的认知体验就更为重要。

原先的纯粹物质化的空间系统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文化与社会格局,而且“全球化”、“个性化”等外在的因素更增添了空间的层次感。所以,作为地理学的基本构成要素,空间话语和秩序的建立总是一个变动的过程,我们需要从动态的视角去进行空间的解读。

二、空间的层次

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之下,空间变得更为立体多样。英国人文地理学者多林·马西(Doreen Massy)曾经以地质学作为隐喻分析历史和空间。她认为地理学不可只看地表,在政治、资本、意识形态作用之下形成的社会关系会堆叠出种种地层组织,产生我们看得见的地理空间形式,而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之中,观念、表象和意义不断变化,随之建构起来的社会与城市空间呈现出多面性。人们对空间向度的思考,一方面将其视为具体的物质形式,可以被标记、被观测、被解释;另一方面,它又是精神层面的建构,是关于社会、生活和文化等意义的阐释,往往具有观念形态的特征。而这些物质的或经验的空间,都有着各自的外在表现与特征。对这些不同形式的空间进行分别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掌握城市空间的结构,进而掌握其在各种环境和视野中呈现的不同景观。在空间的层次上,爱德华·苏贾进行过极其透彻的分析与阐释。而我们也可以将其引入城市地理与媒介空间以做更为细致的解读。

(一)第一空间:可感知的有形世界

法国哲学家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在其著作《空间的生产》一书中对这种物质空间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列斐伏尔对于空间的关注,其视角是广泛的,探寻的深度也是前人所不能比拟的。他将历史性、社会性和空间性置于对社会空间的观察与分析当中。空间不仅是物质的存在,还是形式的存在,是社会关系的容器。空间具有物质属性,但它决不是与人类社会实践不相关的孤立存在。因为空间还具有精神属性,包括国家、社会以及日常生活,还有经济、政治等意义。当然这些属于精神层面的空间形态和社会意义并不能取代其作为地域空间的物质属性。它的认知对象便是那些可以采用实验和观察等手段直接进行把握的空间形态。缘于物质的地理环境而建造起来的空间系统都属于这个范畴。城市作为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更是可以通过具体的指标来进行衡量。

毫无疑问,第一空间偏重于物质性和客观性。包括自然与人的关系、环境地理学等,都是在第一空间中呈现的物质内容。如果将其作为经验文本,则通常在两个层面上进行解读:一是通过外在的感知对空间进行具体而准确的描绘;二是从社会和心理角度进行分析,以阐释更为复杂的内部空间。例如城市一方面可以从街道、建筑、道路等外部形态去进行规划,另一方面则需要探究其城市人群所形成的复杂关系。

第一空间是可以被划分为不同的物质区域来进行识别的。即便是以文化为核心结成的空间系统,也能够通过民族以及地理景观的差异而呈现出具有差别的外部形态。文化的多样性被随意地添加到了地理的差异之中。

实际上环境和自然并不是绝对的孤立因素,而是整个文化系统的组成部分。空间中的各个部分都是一个整体,由于各部分的相互作用才形成了发展的推动因素。不可否认,物质的手段可以对第一空间中的某些环节进行客观和准确的测量,比如空间的范围及环境构成。但正因为人的存在,使得这类空间显得并不单纯,而且不可避免地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所以,对于空间的认识就必须突破纯粹理性和机械的测量手段,从而注重文化的影响,并使用多角度的评价与解读。

(二)第二空间:变动不居的意象世界

相对于真实的、有形的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的认知则是对第一空间所塑造的客观性质的反动。简单说来,就是用艺术对抗科学,用精神对抗物质,用主体对抗客体。可感知的、客观的空间要素在第二空间中已经不再重要,话语的构建成为第二空间形成的关键。想象地理学中的观念被投射到经验和主观的世界,对于第二空间的阐释便带有了更多的反思性的、个人化的特征。而哲学、艺术以及文学部分的领域正是以这种第二空间为主要表现对象。意象与构想的世界,包含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同时也为媒介提供了可以表现的文本。

第二空间的本质被认为是相对的、抽象的,不容易被客观的测量手段所把握,而且其中不可避免的主观性也是引发争议的原因所在。由于意象世界在现实空间中无法找到直接的对应物,对其所进行的描述往往被认为是建立在想象的基础之上,因而其真实性受到质疑。但这些根据想象而构建的空间也是一种现实的可能状态。正是因为它所展示的仅仅是可能性,无需用现实的手段去衡量和触摸,于是给人们开拓了无比广阔的景象。比如对于心理状态的展示,文学作品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将那些在现实中无法触及的纯粹精神状态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方式加以展现。艺术创作中的音乐则更是能够凭借音符的交错来创造各种流动的景观与意象。

乌托邦作为第二空间的极佳例子,呈现的便是这样一个想象的世界。

同类推荐
  • 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

    多维视角下的汉语修辞学

    在现代社会,运用语言的第一要求应当是:用最经济的语言材料,传送最大信息量,达到最高的准确性和可理解性,收到最佳的表达效果。简言之,就是提高运用语言的技能、技巧。优美、妥帖永远是修辞所追求的目标,也是语言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
  •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高校学生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问题研究

    进入信息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与快捷,但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利用也随之变得轻而易举,个人信息侵权事件频繁发生。网络和媒体频繁曝光各类个人信息侵权事件,使愈来愈多的人开始关注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在网络中输入个人信息进行搜索,可以看到大量的关于学生的个人信息,同时也可以看到学生个人信息受侵害事件,如甬江职高“五十四名学生信息网上曝晒” 事件中,54名学生的学号、姓名、性别、身份证号、出身日期、政治面貌、民族、入学年份、是否住校、户口性质、联系电话、通讯地址、邮政编码共13项信息全部可以看到。
  •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中国人为什么看不起中国人

    全书按体例共分为五部分。“古今”部分剖析国人对男女情事的心理、批判清末民初的腐败统治、悲慨古今民告官的悲惨下场。“公器”部分认为,权力乃天下之公器,不是官员个人的财产,不可私相授受,揭露官场的症结、教育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乡村”部分关注乡村的权力结构、乡村的变化、农民工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工会如何援助农民工。“风气”部分批判社会上的冷漠风气、不正常的师生关系、现在读者的不正常阅读、社会机构的衙门化、文化界的造假。“世相”部分深刻揭示出当今社会的阶层已经出现固定化的趋势,个人机会的公平是社会健康发展的保障;尊重消费者权利、尊重公民的权利是社会的当务之急。
  • 玩的就是调侃:打造你的金牌博客

    玩的就是调侃:打造你的金牌博客

    本书主要介绍现存的思想,情感,娱乐,艺术等八大类博客与其佼佼者的成功经验,集欣赏性,实用性于一身,为普通博客与准博客们提供指导与借鉴。
  •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二十年目睹大学生之怪现状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的希望在哪里?”韩寒的《青春》对社会发出沉痛的叩问。中国的高等教育是否真的病入膏肓?经过四年的大学教育,年轻人的出路在哪里?让我们将目光投向20年前的大学生们,在历史演变中反思自己。时代在召唤赋予思考的年轻人。
热门推荐
  • 豪放词·婉约词

    豪放词·婉约词

    诗词曲文是绽放于世界文学巅峰之上的艺术奇葩,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珍贵遗产。咀嚼传统,领略诗词中的意境。
  • 涅槃传说之倾斜的天秤座(上)

    涅槃传说之倾斜的天秤座(上)

    当“一夜百年天下惊,黑衣白发见清风”的清风伯爵遭遇“涅槃圣者”的时候,沉睡在他体内的另一个灵魂逐渐醒来。自战神复活的那一刻起,一个迷惘的神祗就踏上了漫长的追寻之路,于是,众神之战拉开了序幕,人类世界由此而改变。“我听法已先自度身然后度人。先自解身然后解人。先自安身然后安人。先自涅槃然后令人而得涅槃。于佛法僧应生等想。于生死中生大苦想。”佛如是说。清风伯爵如此做……
  • 佛说造像量度经

    佛说造像量度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诡行天下

    诡行天下

    贪嗔爱欲痴,善恶一念间。他大哥失踪了,留给他唯一的线索只是一个地名,两人一路寻找,却遇到了一连串匪夷所思的案件……这世间真有魑魅魍魉么?民间传说、消失的古法、巫术咒语、是否都真实存在?是异术还是心魔,一鼠一猫带你揭开层层迷雾。
  • 华严一乘十玄门

    华严一乘十玄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花落谁言殇

    花落谁言殇

    什么?堂堂帝君被人诈了,还魂飞魄散?莫急莫急,还有小白生命女神来搭救,可要经多少磨难,方得帝君一回眸,可谁能解释醒来的腹黑青年是谁,那个温润如玉的帝君呢,好吧有些时候这小子还挺萌的,什么?这才是帝君的真面目?呵呵,晚啦,逃不开啦。
  • 风雪中的歪脖树

    风雪中的歪脖树

    莎士比亚说“相爱过的人分手后,不可以做朋友,因为彼此伤害过。也不可以做敌人,因为彼此相爱过。可是,依然深爱着的两个人分手之后,该如何呢?”2008年的一所大学、一棵歪脖树、一场油站爆炸的事件,2008年的三个年轻人,这些似乎都已经成为他们爱情故事当中的素材,当这些素材(人物、地点、时间、事件)汇聚在一起时也就铸就了他们三个人的爱情故事,似乎他们之间的一切都离不开这个特殊的阿拉伯数字“3”,而就在这三个人之间,人生道路上的人性本色被诠释的淋漓尽致。故事开始源自于生活中的一些素材,却止于一生之中最难忘怀的爱恨情仇……
  • 美国“阴谋”

    美国“阴谋”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
  • 放手后的美丽

    放手后的美丽

    在国外呆了一年,我几乎没有跟人交流过思想,只是象机器似的工作,写着我自己也不想看的论文报告。老公在另一个国家,分开两年,冷漠成了彼此的感情基调,我们甚至不再关心彼此在想什么,在做什么,就是想到他可能在和某个女人温存的时候,也似乎在看一个电视镜头,触动不了任何心里感受,但我们谁也没有提出离婚。三十多岁的女人,本应该是一朵在成熟中静静绽放的玫瑰,可我感到的只是干涩的皮肤和一天天枯萎的心。
  • 妃常迷人:御赐王妃

    妃常迷人:御赐王妃

    她,夏苏苏,是将军府嫡女,京城人皆知的草包,丑女。被庶妹害死。眼眸再次睁开,她,是21世纪的百变杀手夏苏苏。身重剧毒红凌,解毒途中却意外得到逆天法宝,随身空间!这一世,绝色是她,腹黑是她,淡然是她。当绝色倾城的她回眸一笑,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他,天昱国轩王,丰神俊朗,身份地位之尊贵,遇到她,一眼,从此便沦陷了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