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9900000012

第12章 电视采访策划(2)

有没有一些士兵还驻守在索马里,而他的家人却已经在机场等候了?

当所有人都在关注回家的男人的时候,我们能否找到一个女兵的丈夫,他正等待妻子的归来?(战争与女人、温情与冷酷的对峙。)

能否找到在索马里阵亡的士兵的家人?不从生之人着手,从牺牲的军人着手,从覆盖着美国国旗的棺材着手。这样的选题角度构想,一下就打开了思路,而且更能反映这个事件的特点与本质。这样,报道就不仅仅是对事件的简单描述,而是提到了生离死别、万里重逢的情感高度,其“失去与拥有”的命运跌宕,“生、死、爱、恨”的情感纠葛使报道富含人文信息,主题自然丰富而深邃。

虽然从多方面可以理解独特性,但独特性最本质的应该是对事件的剖析深入与精准。当你占有的事实资料、采访视角足够丰富,从而与其他媒体形成差距时,独特性自然闪现;当你切入问题本质,抓住事物特点时,独特性便成为水到渠成的事。中央电视台梁建增谈到选题的独特性时说:“选题角度的独特,不是越偏越刁越好,而是越准越深越佳。”在这里,梁建增指出了新闻选题的独特性的终极追求。简言之,选题的独特性可以从事实的独特以及观点的独特两方面来理解,而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需要说明的是,追求选题的独特性要避免剑走偏锋,不切要害。以上我们分析,选题的独特是以抓事物本质特点为要义。而有些报道,如一些帕帕拉奇(Papacazzi)记者追踪隐私的报道,娱乐新闻中的低俗化报道等,特别注重那些不占主要的细枝末节,并放大这些细枝末节,从而获得一种看似新奇的角度。这种作法其实是在新闻事实选择上的错误,是对事件本质特征的忽略。从哲学角度来看,这是一种没有全局观点的做法,忽略了个体与整体的关系。

3.选题角度以可视性为要求

电视新闻节目是用形象说话,这就牵涉到选题的可视性问题。可视性注重的是影像表达的具体化与独特性,有些人又称之为“电视化”,换言之,也是如何用形象说话,这是电视采访所必须重视的要点。美国《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把可视性(visual)列为电视新闻价值现代标准要素之一。在考虑电视新闻报道选题的时候,应当把选题可视性提到一定的高度。比如我们提到的《新闻调查》、《走近科学》等栏目都明确提出了选题可视性的原则。

简单的“可视性”这个词比较笼统、抽象。具体而言,可视性是指选题具有能够发挥电视媒介视听手段来传达事件信息与观点的性质。在这里,我们把可视性进一步具体,即通过选题是否能延伸出具有表达事件的、从而以视听语言来结构事件的中心人物,是否有具有鲜活的、能用视听语言来展现的事件场面,是否蕴含了独一无二的生动细节、从而能够提供大于思维的形象性元素。这些要素都构成了衡量选题可视性的标准。进一步讲,我们还可以使用排除法来理解可视性,即选题的可视性意味着它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集合、不是一个论文式的逻辑推理与思辨、不是一个没有个性人物与典型事件的空洞的论述。

4.选题角度以观众的兴趣点为参照

电视节目选题角度应考虑观众的兴趣点,正如那首歌所唱的“幸福着他们的幸福,追逐着他们的追逐”美国名人专访记者、美国广播公司(ABC)《20/20》栏目主持人巴巴拉·沃尔特斯(Barbara Walters)非常善于在采访中进行信息的交流。这种交流并非仅是指记者同采访对象之间的交流,而是让信息流动到公众方面,并带着公众关心的问题来提问。一次,沃尔特斯采访总统尼克松,尼克松对她说,希望在他夫人生日之时多谈谈他的这位配偶。沃尔特斯首先同意了总统的要求,但当他们谈了一会后,她对尼克松说:“总统先生,我们已经谈了您的家庭,现在我们来谈谈困扰着美国这个大家庭的问题吧。”接着她就提出了越南战争和吸毒等问题,尼克松都作了回答。事后,沃尔特斯对同事说,我不能够让40分钟的电视采访时间都来谈论他的夫人,我应该谈一些观众想谈论的问题。事实上,观众想谈论或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就是人们需要交流的内容。

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晚间新闻》(CBS Evening News)原主持人丹·拉瑟(Dan Rather)也提出了“后院篱笆原则”,即新闻是家庭妇女在后院谈论的话题。虽然他是从新闻报道世俗化的角度来谈的,但也反映出采访要抓住大众感兴趣的话题这一特征。

5.选题角度以具体的核心人物作为承载

这是电视新闻节目具体化、形象化的基础。能否找到当事人在镜头前说话,能否采访到最了解事实的核心采访对象和相关人物将成为节目能否实现操作的重要因素。在以后的章节中,我们将进一步分析电视新闻节目中的“中心人物”的作用。

总的来说,对选题的具体分析多种多样,不同的栏目有不同的具体要求。消息类选题与深度报道类的选题在题材、选题容量、发展空间等方面都有不同。在把握基本规律的情况下,可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比如《新闻调查》栏目在确定选题时会有一个对列出的选题质疑的过程,即“选题有没有故事?有没有意义?有没有足够的容量?有没有证据可寻?有没有可能通过记者自身找到证据?有没有知情人会出来接受采访?有没有可视性?(适合不适合拍成电视画面?)观众会不会爱看?有没有收视率?(也可以说是事件的普遍性和典型性)。”

三、如何确定选题角度

在实际的采访中,确立选题角度是抓取报道点、获得有价值的新闻报道的手段。

在现代电视媒体发展中,新闻直播以及不同时段的滚动新闻得到了凸显。这对记者就新闻事件多角度的开掘和发展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广播电视新闻课程”在学生实践操作中要求学生对每个新闻事件都提炼两个以上的报道角度,以便在不同时段滚动播出新闻。这是电视媒体发展到直播时代所提出的新的要求。

1.从现场中寻求采访角度

记者可以从现场人物的语言、现场事物的变化中寻求报道角度,凝练主题。比如,2008年北京残奥会一场五人制足球赛中,记者在现场听到观众齐声呐喊“4号,好样的”,原来观众在为场上的4号球员张祥——一个身患脑瘫的球员加油。记者以此为由头,聚焦到对张祥的采访报道。节目把张祥虽然身患残疾,但是在体育场上尽情拼搏、展现自我的坚强的故事向观众呈现出来,使体育精神与人性的光辉在这里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在现场中,还要善于抓住事件富有戏剧性的结点与高潮来组织报道角度,比如电视新闻《小手机折射大发展》,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浙江代表团讨论会上,当浙江代表、宁波波导公司的余红艺从她手里拿着的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的变化谈到手机发展五年的巨大变化时,参会审议的国务委员吴仪突然走到余红艺身前,要来了手机细细端详。记者抓住这样的场景,从浙江的外贸出口稳居第一的角度结构了这条报道。

2.从事物变化中寻求采访角度

这是事物发展纵向考量的思路。新闻的新在其变化之中,在于事件有新的现象、新的特点出现。“变动是事实形成新闻的要素”。变化是记者最能抓到报道角度的显性因素。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事物的变化有激烈、明显的显性现象,这是一般记者都能抓到的。而有的时候,事物的变动是潜移默化、如水微澜的,这就成为衡量记者新闻敏感的一个分水岭。有经验的记者会从这些变化的蛛丝马迹中放大出现象后面的本质。捕捉这种变动的前提是记者对此事物的过去、现在、未来有一个深刻的了解过程,这样当这个事物发生变化的时候,记者就能敏锐地捕捉到。比如电视新闻《人工林里来了野生鹿》,记者在黑龙江拜泉县的人工林看到了一大群奔跑的野生鹿、一只灰狐和几只狍子,这个现象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于是作了深入观察与报道。原来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开垦农田,大片的森林和草原所剩无几,拜泉县的生态环境岌岌可危,引发了很多水灾和旱灾。在上世纪80年代,拜泉人开始大规模人工造林,经过几十年的努力,终于重新恢复生态,森林覆盖率从2%提高到了23%。看题目,这条新闻仿佛就是一个自然现象的变化,但是其深层的主题是环保带来的人类生存环境的变化。什么样的树林能够吸引野生鹿?当然不是一小片,而是一大片树林。用这个现象说明环保带来的生态变化极具说服力。记者从一个变化的新闻由头挖掘到了更深层次的事物本质。

变化是把事物放在时间的坐标上,作纵向的对比。通过对比往往能够得到很好的报道角度,比如电视新闻《李百祥搬家》,记者花两年时间跟拍了辽宁省棚户区改造过程,在这条消息的结尾,记者用对比手法突出了棚户区改造前后老百姓的感受。李百祥(两年前):“我今年76岁了,我希望呢……下边不用说了吧?在我没死之前,能享受几天,好房子。”

李百祥(两年后):“我做梦都想不到,能住上今天这个楼,我76岁时说的话,那是梦话,做梦都梦不见,可是现在实现了。”记者在报道中用其中一个棚户区居民李百祥的两年前后的语言形成对比,从而突出了棚户改造给老百姓带来的实际利益。

老子曰:“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由辩证法来分析,在关注事物的变化的时候,我们同样也应该关注其不变。变化是选题角度,而有的时候,不变也是新闻角度,不变也能反映某种特点。在处理这样的选题操作时,我们同样要注意与变化对应的不变以及变化中的不变。比如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纪录片《再说长江》、《香港十年》等都是从变中看中国社会的发展,从不变中看中国社会文化的恒定因素,创作人很好地处理了这种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

3.从事物历史的延展中寻求角度

这仍然是从时间跨度上去寻求观察事件的独特角度。与上面的变化不同的是,这个方法是把事件或事物放在时间线的整体上去考虑,从现在着手,将事件从过去和未来进行拓展,从而为报道带来更丰富的历史内涵,形成有别于其他报道的独特之点。“作为记者,我们总是停留在现在进行时中,这就是我们所属的时态。尽管有的时候,过去和未来在我们的故事中也是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们往往都被忽视掉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过去和未来,我们的故事内容就得到了延展……”。比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个人消费、公款买单”是把肇事者的车祸放入其历史中去考察,从而从两次车祸的对比中挖到一个更深层次的牵涉到国有企业管理制度的主题。

4.从事物的特点中寻求采访角度

这是事物横向考量的思路。选题策划要深入研究事物的特点,寻求最能反映事物本质特点的报道角度。客观事物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何从事物的个性中体现共性、体现它与其他事物的普遍联系,这也是我们在确定报道选题角度时要分析的因素。实际上在报道中,有些事物的特点是显性的,记者往往容易抓到,比如新、奇、差异等可以找到新的报道点。具体来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中“土地变绿的秘密”、“丧事上跳起脱衣舞”等节目、电视新闻“枯树钉新芽”获2003年中国广播电视奖消息类二等奖。等,都是用观众反映的当地政府的或地方群众所呈现出的新奇事物形成的报道,其题材本身就呈现出一个新、奇与差异的角度。

而有的事物的特点是隐形的,需要记者在深入调查、挖掘、分析中提炼出新鲜的角度,这就要求记者应该有从熟悉的地方看出风景的能力。

5.从事物对比中寻求采访角度

老子有言:“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这是事物发展的辩证法,也是我们从联系的观点认识事物的方式。当对单一事物的报道无法体现新意,或者无法抓到本质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对比的方式,体现事物的特点,突出报道角度。对比可观全貌,对比可凸显本质。对比分析是提炼新闻主题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使记者在事物的联系中体察其特点。具体说来,这种对比方法可以分为三种:

(1)从相同事物的对比中体察每个事物个性和特点,这是寻求事物特殊性的方式。

(2)从不同事物的对比中找出相同的特点。这是一种寻求事物普遍性的方式。

(3)通过正反对比衬托出事物。这是寻求事物矛盾性的方式。以白衬黑,以白增其黑。

同类推荐
  • 洮水无声

    洮水无声

    本书为作者的一部工作文集,主要收录了作者在临洮县城建、电力、人事等部门工作过程中发表的论文、研究文章、工作感悟等,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
  •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中国播音主持艺术

    各类大专院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亦如雨后春笋般纷纷设立,然则不少学校教学混乱、各执其词、鱼龙混杂、莫衷一是。教师队伍后继乏人,即使一些老牌院校亦显青黄不济之象。有感于此,遂执拙笨之笔,集散乱之思,拾荧光之火,尽绵薄之力。斗胆放异响之厥词,虚心集八方之斥讨,微心可鉴!
  •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谈写作(典藏本)

    季羡林不仅是学术大师,在写作方面也堪称大师。他的一生笔耕不辍,无论是学术著作,还是散文、小品文、游记等,都蕴含了季羡林先生深厚的写作功力。本书收入了季羡林先生谈写作方面的文章,相信对广大读者提高写作能力有所帮助。
  • [当代]教育与创造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文论选读

    [当代]教育与创造基本理论、原则、方法与文论选读

    教育发展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它总是与时代发展息息相关。随着世界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不断发展以及相互间的竞争的加强,教育教学质量问题再次成为“唯一可供取之不竭”的一项战略资源。“过去,这个问题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尤其是当今国际社会的发展已处于挑战与机遇并存的时代,通过教育发掘和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成为当前世界性的潮流。
  •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做一个快乐的教师

    本书从对现实问题的探讨和分析着手,以现代的思维方式和人文理念去认识、了解问题,运用调适技巧,深入内心世界,奔向快乐之路。讲述了长年在乡村教育教学第一线的普通老师是如何为生存而奋斗、如何为教育而拼搏的一个个平凡小事。
热门推荐
  • 三界逍遥游记

    三界逍遥游记

    道家一脉,修真飞升的滥觞源自黄帝。黄帝悟真了道后,铸鼎祷天,由此感召天降飞龙,原是奉天帝之命接引黄帝飞升天界。黄帝遗惠人间,由此开辟了道家修真飞升天界的历史。黄帝和炎帝的后裔踏着先人的足迹,前仆后继,接连通过接引神光飞升天界。真武道场武当山迎来一个离魂之症的病人,名周培风,偶得机缘,竟然沟通当年黄帝血脉相承的炎黄真气,这个幸运的小子应运了天界正在发生的一场重大危机,并由此拨开了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风烟。跟随着周培风的脚步,是一段星际的征程,一场历史的幻想,一路探寻出口的狂奔......
  • 冰瞳少年

    冰瞳少年

    他只是一个普通的十六岁少年,本应该和同龄人过着同样的平凡的生活。然而,却因为神秘的美女转学生改变了命运。身体的变化,封印的破除,前世记忆的复苏,究竟意味着什么。魔王复苏世界将重入轮回,命运转折,王者即将归来!------汝乃王者中的王者,不被任何人支配。即使神明也是如此,挡我开后宫者,遇神弑神!!!求评论,求推荐票。
  • 盗宝王

    盗宝王

    一个嗜血的男人,一个神秘的盗宝王者,黑暗的世界,强者的舞台,且看他如何巧妙的运用自己的智慧,一次次化解致命的危机,盗取价值连城的至宝,得到强于一切的力量!
  • 幸福是一种大境界

    幸福是一种大境界

    现代人流行讲PK,流行讲品味,讲享受、讲自我、讲个性,却很少流行讲精神、讲奉献,讲境界。有人以一种充满贪欲的心态面对人生,对他们而言,人生就是要占有和享乐,即使活的富足,他也永远瞪着欲求的眼珠;有人以淡然面对世界,洁身自好,不问世事,也在追求着一种境界。可以说,清高是一种境界,淡泊是一种境界,脱俗是一种境界,随缘也是一种境界,而奉献更是一种难得的境界。境界是自己对自己升华心灵的一种要求。《幸福是一种大境界》讲述了29个不同方面的人生境界,给你不同的人生感悟。
  • 营养搭配小炒王

    营养搭配小炒王

    《美食天下(第1辑):营养搭配小炒王》贴心周到地提供给您丰富多样的小炒菜式,足以让您天天都有拿手菜上桌,轻松成为小炒高手,小炒最能体现中式菜肴“色、香、味、形”等诱人特质,每天家人的餐桌上,各种小炒都必不可少,给你带来贴心美味感觉,简单易学,轻松掌握做菜秘诀。
  • 丑女的后宫

    丑女的后宫

    简介:狂风大作,风起云涌之时。她宅女兼网购狂一枚因收到一个意外的包裹而被卷进了另一个世界。她本将是清淤大陆最受宠的皇女,奈何空有富贵命却没命享,一个滔天阴谋,还没来得及出生的她就以胎死腹中,她又怎会甘心。然而上天垂怜,她从天而降接替她,为她背负了所有,岂不知她本就是她,而属于她的劫就此拉开帷幕。他、他还有他……回首的瞬间,她看着莫名的发觉身后的队伍悄然生息的在扩大。喂、那个啥、说你呢!我认识你么?你怎么也溜我后宫了?某男妖娆一笑:小落落,你还记得那晚的……?说罢撅起诱惑的樱唇向某女飞来一吻,顺便再抛来一颗秋天的菠菜。呃……某女脸一囧烦躁的抓了抓头发,尼玛这是闹哪样啊!
  • 道德经活学活用

    道德经活学活用

    《道德经》是东方文化的代表,是中国哲学的主根。2000多年来,研习《道德经》的人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山野村夫,古今中外,不计其数。真是“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矣。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享受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快感时,却同时不得不忍受着快感背后的负面痛苦。环境污染,水土流失,生态失衡,气候恶化……人与自然的矛盾日渐严重;精神空虚,缺乏信仰,道德沦丧,恶习流行……人与社会的矛盾与日俱增。此时,人们想到了《道德经》。希望从中找到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问题,医治人类身心疾病的良方。
  • 妙手神医

    妙手神医

    继承了龙虎功的潘小花在猥琐师傅的教导下,泡美女,踩坏蛋,治病救人,都市生活逍遥自在;调教傲娇萝莉、逆推强势御姐,情挑美艳总裁!且看潘小花如何在这风骚的大都市中混得风生水起!
  • 数字化与人类未来(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数字化与人类未来(海洋与科技探索之旅)

    人类社会的繁衍生息离不开海洋。正是在促进民族富强和人类和谐繁荣的责任驱使之下,我们完成了动物与海洋、植物与海洋、宝藏与海洋、科学与海洋、海洋中的食物链、揭开神秘大洋的面纱等编撰,以进一步帮助广大青年朋友丰富海洋知识,增强海洋意识,树立正确的海洋观念。
  • 王爷太腹黑:王妃太难追

    王爷太腹黑:王妃太难追

    错戴上了千年之前的姻缘戒,定下了一段跨越千年的爱恋。梦回千古,出身楼兰,几经辗转,遇上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