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2800000027

第27章 《努力周报》的遗产(5)

要是我不亲从适之先生受学,了解他的研究的方法,我也不会认识自己最近情的学问乃是史学。要是适之、玄同两先生不提起我的编集辨伪材料的兴趣,奖励我的大胆的假设,我对于研究古史的进行也不会这般的快速。要是我发表了第一篇文字之后没有刘楚贤先生等把我痛驳,我也不会定了周密的计划而预备作毕生的研究。顾颉刚深知《努力周报》及《读书杂志》对自己学术成名的重要作用。他的日记:1923年7月3日记,“看《努力》及《读书杂志》。今日虽仍疲倦。较昨精神已好。……夜中以《努力》寄来,看之神旺,又致失眠”;1923年12月27日记,“黏《读书杂志》入《古史辨》。校《读书杂志》。”中国的古代历史之所以混沌不堪,真伪相杂,很大程度上在于历代统治者粉饰历史,往古人身上贴金,目的是要利用伪的历史、假大空的历史来为专制极权的政治统治服务。顾颉刚把毕生的研究方向确定在古史辨上,就是要继承新文化运动的反封建传统,以科学的研究方法梳理中国古代史,去伪存真,还历史本来面目,把民族自豪感建立在理性、冷静和清醒的基础之上。

国民党也是靠盲目的所谓辉煌的历史传统统来愚弄百姓的高手。定都南京后,很快就发生了“教科书风波”,起因就是顾颉刚运用疑古的研究成果写出的《中学用本国史教科书》,惹怒了急于弘扬“国粹”以便凝集人心的国民党。最初,顾颉刚对撰写此书也有所担心,但商务印书馆编辑部的朱经农似乎低估了国民党的政治敏感性,认为“只要写得隐晦些就是了”。顾颉刚在书中不提“盘古”,对“三皇”“五帝”的传说“只略叙其事,加上‘所谓’二字,表示这些话并不真实。”结果,山东一位参议员王鸿一提出弹劾案,认为此书“非圣无法”,应该查禁。国民党的要员、一贯以大力弘扬“道统”标榜的戴季陶更在理论的高度上阐明此书的要害:“中国人所以能团结为一体,全由于人民共信自己为出于一个祖先;如今说没有三皇五帝,就是把全国人民团结为一体的要求解散了,这还了得!”戴季陶还说,“民族问题是个大问题,学者们随意讨论是许可的,至于书店出版教科书,大量发行,那就是犯罪,应该严办。”国民党当局的严厉处罚是:此书前后印制160万部,所以要对商务印书馆罚款160万元。商务印书馆情急之中请来国民党元老吴稚晖说情,结果虽然免去罚款,但禁止此书发行。即便到了抗战时期,国民党在史学研究上依然是政治第一,“则以疑古为戒”。时在重庆的顾颉刚1943年10月31日日记:傅斯年怀疑顾默然无声,是“变节”了。

顾写道:“然我何尝屈服,只是一时不说话。尝谓今日时代系五四时代之反动,他日必将有对今日之反动,彼时又可大张旗鼓矣。此后虽不发表,仍当继续工作,至能发表时而揭开,深信必可解世人之惑,释老友之疑也。”顾颉刚的古史辨结出了硕果,虽然为崇尚思想统一的国民党所不容,但在社会上却有了广泛的影响。著名历史学家杨向奎教授高度肯定顾颉刚研究古史成就的非凡意义:“它冲击了某些封建权威,某些封建道统的权威,这种权威或多或少地已经是束缚中国人民的枷锁。从这种意义上说……还有继续‘五四’精神的传统,反对封建主义的积极意义”。中国的《红楼梦》等古典小说的研究,在胡适之前是非科学的,胡适运用了从西方学得的科学方法解决了《红楼梦》研究中的重要的、基础性的问题,把研究引向科学。在这种研究中,周报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按照胡适的说法,他从1921至1933年间,历时12年之久,先后写了五篇关于《红楼梦》的考证文章。

其中起码两篇是发表于周报上。胡适之前的研究,不讲证据,不讲方法,随意猜测,望风捕影。胡适在他的口述自传中说:“我的工作就是用现代的历史考证法,来处理这一部伟大小说。我同时也指出这个‘考证法’并非舶来品。它原是传统学者们所习用的,这便叫做‘考证学的方法’。这一方法事实上包括下列诸步骤:避免先入为主的成见;寻找证据;尊重证据;让证据引导我们走向一个自然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唐德刚深有感触地说,胡适不仅在新红学研究上有开拓启蒙之功,而且“把小说当成一项‘学术主题’来研究,在中国实始于胡适!今日左中右三界知识分子,都视此为当然。”《努力周报》对中国歌谣事业上推动作用不可小觑。歌谣是民间口头文学,近代中国比较早从事歌谣收集的不是中国人,而是意大利驻北京使馆的中文参赞卫太尔。他在1896年把收集到的歌谣编成一本书《北京歌唱》,共收歌谣170首,每首列出原文,附上英文注解和英文译本。大概是受到启发的缘故,北京大学于1918年开始征集歌谣,刘半农所编《歌谣选》,陆续发表在北大《日刊》上,计148首。之后因故征集歌谣限于停顿。1920年冬季成立了“歌谣研究会”,旨在继续征集歌谣,由沈兼士和周作人主持,但学校因经费短缺闭校数次,周作人又长期有病,所以歌谣征集两年中没有取得明显成绩。1922年12月17日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举办了一次歌谣搜集的成就展,并在当天刊行了第一期《歌谣》周刊。据胡适在1936年所作的《〈歌谣〉复刊词》,《歌谣》周刊是由歌谣研究会主编,而“编辑最出力的”为常惠、顾颉刚、魏建功、董作宾等人。

周刊继续了两年半(1925年6月停刊,复刊于1936年),共出版97期,总字数不少于一百万字,歌谣总数为2226首。可见,《歌谣》周刊兴办的头两年里,恰好《努力周报》也在发行,以《努力周报》的特殊地位,它所发表的歌谣及评论,对进一步唤起社会重视中国歌谣征集事业肯定会起到不小的推动作用。可喜的是,《努力周报》对歌谣征集工作提出了很好的具有指导性的意见。胡适在《努力周报》上强调搜集歌谣要不怕麻烦,即便大同小异的歌谣也不要漏掉,“现在搜集歌谣的人,往往不耐烦搜集这种大同小异的歌谣,往往向许多类似的歌谣里挑出一首他自己认为最好的。这个法子是不很妥当的。第一,选的人认为最好的,未必就是最好的。第二,即便他删的不错,他也不免删去了许多极好的比较参考的材料。”胡适在《读书杂志》上撰文,非常同意卫太尔所说的“根据在这些歌谣之上,根据在人民的真感情之上,一种新的‘民族的诗’也许能产生出来呢?”。

胡适认为歌谣的意义在于可为白话诗提供营养,“现在白话诗起来了,然而做诗的人似乎还不晓得俗歌里有许多可以供我们取法的风格与方法,所以他们宁可学那不容易读又不容易懂的生硬文句,却不屑研究那自然流利的民歌风格。这个似乎是今日诗国的一桩缺陷罢。”胡适从文学的角度重视歌谣,胡适的文章又引来常惠的文章《谈北京的歌谣》。常惠同意胡适从扩展文学领域、汲取民间营养的角度重视歌谣,同时也提出:“还要能知道民族的心理学。要研究民族心理学,万不可不注意一切的民俗的书籍。所以我爱读坊间的唱本儿,弹词,小说,比较那大文学家的著作爱读的多。我想本可以不必知道著者是谁,只要看他的内容取材于社会和影响于社会就得了。我们就从此努力研究‘民俗学’(Folklore)罢!”1922年12月17日周作人发表在《歌谣》(第1期)上的《〈歌谣〉发刊词》,强调歌谣对民俗学研究的意义:“我们相信民俗学的研究在现今的中国确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业,虽然还没有学者注意及此”,歌谣的意义“还在引起将来的民族的诗的发展”。说《努力周报》促进了歌谣征集事业及中国现代民俗学的开创、发展和新诗的民族化,大概不为过吧。

胡适主持《努力周报》的启蒙工作中,对一批有才华的年轻人呵护备至,给他们创造条件和机会,给他们发表的机会,不吝惜宝贵的版面,使他们健康成长,崭露头角,其中很多人后来成为了中国学术界的精英和骨干。冯文炳(废名),1901年出生,《努力周报》创办那年他刚好21岁,在北京大学读预科。可以想见,这样的年龄、这样的身份,该是多么渴望成功、成名,恐怕最初做梦都不敢奢望在胡适主编下的周报上发表文章。成功地迈出第一步,对于一生恐怕都很重要。《努力周报》是他处女作的温床,诗《冬夜》和《小孩》,短篇小说《长日》,都是首次发表于在《努力周报》上。其后几乎一发不可收,周报上的小说版面差不多有2/3都是他的短篇小说,有《柚子》(连载)、《病人》、《浣衣母》等。冯文炳后来和周作人及语丝社关系比较密切,但《努力周报》为他提供了创作的摇篮,确是无疑的。他自己曾说,早年的小说并不令他满意,如《浣衣母》等“都那么写得不值再看,换一句话说把事实都糟蹋了。”这恐怕不是自谦之词,悔其少作也是成名者共有的心态,但周报的编辑们大概从丑小鸭稀疏的羽毛里看到了白天鹅美丽的展翅。《努力周报》停刊后,包括冯文炳在内的许多读者、作者都盼着复刊,1924年冯写信给胡适,殷殷之情溢于纸上:“今天瞥到《努力》月刊出版的预告,真不知是怎样的欢喜。先生的健康不消说复元了。沉寂得要死的出版界,又将听见了一声劈雷。赶忙从故纸堆中腾写了这一篇小说,表示我暗地里也在鼓劲罢。”胡思永患有先天性的肺结核,21岁时就去世了。他生前胡适就很欣赏他,周报上发表的《南来诗抄·津浦车中杂诗》大概也是他发表的处女作。他死后,周报上发表了《胡思永的遗诗》。

1924年亚东图书馆出版了《胡思永的遗诗》,从情理来说诗集的出版应该是胡适促成的。根据胡适为诗集所作序言可知,胡思永从小喜欢文学,“白话文学的起来,解放了他的天才,所以他的进步很快。”胡思永诗集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写于1919年至1921年底,但数量很少;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刚好就创作于《努力周报》时期。胡思永等人写过诗后,往往拿给胡适看,请求指正。对胡思永的奖掖,不应该仅仅解读为胡适源于亲情,实际上体现了周报对才学青年的一贯的扶持。胡适1924年回顾说,“思永有文学天才,南游后诗尤长进了,在今日少年诗人中可站一较高的地位,可惜少年夭折,不能使他充分发展。”言语之间,不胜惋惜。湖畔诗人汪静之成名之路,最初也是从《努力周报》迈出去的。汪的诗集《蕙的风》,反映了青年人对美好婚姻、自由恋爱的憧憬和追求,体现反封建礼教的积极意义。汪在出版之前的1921年曾向周作、鲁迅和胡适等人求教。诗集1922年在上海出版后,有的评论文章摭拾其中个别句子(如“一步一回头瞟我意中人”),批评诲淫倾向。鲁迅在1922年《晨报副刊》上发表《反对“含泪”的批评家》,谴责这种假正经式的“批评”:“我看了很觉得不以为然”,“我以为中国之所谓道德家的神经,自古以来,未免过敏而又过敏了,看见一句‘意中人’,便即想到《金瓶梅》,看见一个‘瞟’字,便即穿凿到别的事情上去。然而一切青年的心,却未必都如此不净”。周作人也有相关的评论,他于1922年10月12日《晨报副镌》上的《情诗》中指出,汪静之的诗“可以相信没有‘不道德的嫌疑’”,尽管可能按照旧道德的标准去衡量,“不特是有嫌疑,确实是不道德的了。这旧道德上的不道德,正是情诗的精神”。

胡适原本就是汪的同乡,在汪的成长过程中给予过很多帮助,《蕙的风》书序就是胡适写的,并登在1922年9月24日的《努力周报》上。胡适在书序中,从思想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充分肯定汪静之诗歌对新文化运动的传承。在思想上,胡适认为所谓汪诗“不道德”,所谓青年人不应该做“呻吟婉转的情诗”,都是不合适的,“我们应该承认我们的成见是最容易错误的,道德的观念是容易变迁的”。胡适说,新文化运动提倡做新诗的时候,许多的人是把旧体诗通俗化,“一时不容易打破旧诗词的镣铐枷锁……大部分只是一些古乐府式的白话诗”,实际上“都不能算是真正新诗”。之后,“自由(无韵)诗的提倡”,有许多少年诗人崛起了,如康白情、俞平伯,特别是汪静之等,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新诗。

显然,在胡适看来,汪静之诗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尽管还有些幼稚,但“总是充满着一种新鲜风味”,而且表现手法不断进步,由“浅入而浅出”“深入而深出”,直至最高的境界“深入而浅出”了。有些研究者认为经过《新月》时期闻一多、徐志摩之手,才把新文化运动时期的新诗过于强调反封建的内容,转向到对新诗的格式化、格律化及技巧的探讨,这些人甚至否认胡适的贡献。当然也有人说五四后新诗要么跳不出旧诗的格律窠臼,要么过于自由,完全没有诗的韵律。

是新月派诗人完成了既“新”又“诗”的突破和贡献。这两种看法都带有偏见。

同类推荐
  •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季羡林谈师友(典藏本)

    在我所知道的世界语言中,只有汉语把“恩”与“师”紧密地嵌在一起,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名词。这只能解释为中国人最懂得报师恩,为其民族所望尘莫及。——季羡林 交友之道,盖亦难矣。其中有机遇,有偶合,有一见如故,有相对茫然。友谊的深厚并不与会面的时间长短成正比。——季羡林 我主要论述的是寅恪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也就是“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似乎有点离了题,可是我认为,并没有离。一个学者的基本人生态度怎么能够同他的学术思想截然分开呢?以陈先生的人生基本态度为切入口来求索他的学术思想,必能有新的收获。——季羡林
  •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一个村庄里的中国

    读懂村庄,读懂中国!学者熊培云心血之作,写作时间跨越十年,备受各界关注。他以故乡村庄为立足点,考察百年来中国乡村的命运,乡村的沦陷与希望。其中有作者三十年生活的阅历与见证,六十年中国农村建设的荣辱与沉浮,并由此折射反映出近代百年中国历史的若干重要问题与玄机。一部大历史与小历史的结合,大时代与小细节的交织,延续着作者明辨,理性,温暖,悲悯,关乎心灵与真实的写作之路,堪称熊培云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一部著作。
  •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本书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家庭结构、乡里社区内居民的姓氏分布状况入手,着重探讨了这一时期家族宗族内部各成员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互动关系以及家族宗族关系对外部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道统”教育思想与教育论著选读(第二辑·第六卷)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

    向魏书生学什么向扛起民主教育的大旗,教书必须育人,培养学生做心灵的、王人,促进学生自育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科学管理班集体,探索有自己特色的教学方法,改变自我,超越自我。他先后在全国各地作了1100多场报告,讲了900多节公开课。马来西亚文报纸称他为:穿西装孔子,他就是魏书生。为师当学魏书生,从教当学魏书生;这是对当代名师魏书生一生忠于教育事业的赞美。
热门推荐
  • 河自漫漫景自端

    河自漫漫景自端

    她为了家族名誉,他权衡前程利害。一对婚戒,套牢了他们,也稳固了两个家族。她自有她梦中的清俊少年;他也有他的心底明月……她和他,顽固又顽强,抵抗着记忆,抵抗着彼此——关爱,抑或伤害。在长久的、寂静的岁月里,他们还是慢慢的长进了彼此的生命;当他们想要剥离,才发现那是怎样的一种痛……——————————————————————实体书名《你是我左上角的心跳》,已上市。当当卓越均有销售。签名本地址:http://shop71446340.taobao.com/
  • 王爷有喜之独宠妻宝

    王爷有喜之独宠妻宝

    传说,宁王秦堰清隽高洁,以琴为妻,以舞为子。传说,宁王秦堰光风霁月,胸有莲心,虚怀若谷。还是传说,宁王秦堰洁身自好,红颜如白骨,美人如衣服。楼华语笑得阴恻恻:谁再敢传说,我废了他!清隽高洁,大半夜的是谁跑到她床上死皮赖脸?光风霁月,是谁耍人不带眨眼,杀人不带变色?洁身自好,她怎么就点儿背,活该被大尾巴狼吃掉?(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卿本佳人之妖孽找上门

    卿本佳人之妖孽找上门

    前世,她乃绝世忠狗一枚。他让她向东,她绝逼不敢往西,他让她舔骨头,她绝逼不敢把骨头吞下去。前世,她乃绝世痴情种一枚。他夜夜笙歌,佳人在怀,寻花问柳,美妾成群。她浴血杀敌,一腔孤勇,伤痕累累也换不来他一句慰问。前世,她乃冷情杀手一枚。他让她杀的人,她绝对不会留人性命,包括她最亲近的妹妹她都能眉头不皱一鞭挥下去。他是她的神,她是他的神经病。可是为什么呢?蛰伏十三年余载,她助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也不过因为他当初对她说的那句话:“独孤,本王这一生,只会留你一人。”可是最后,毁掉她的,正是当日说只留他一人的她。他当着她的面肆意凌辱那个曾经说过要陪她一生一世的人,他挑断了他的手筋脚筋,一刀一刀在他身上划出伤口,那刀子还是她曾经为了对付敌方来的密探而曾经在最毒的蛊虫里泡了九九八十一天取出来的刀子。蛊虫一旦入身,无药可救。蛊虫一点一点蚕食他的肉体,他无声承受,可嘴型却是:“独孤,这一世你看错了人,下一世我宁要天下,也绝不要你。”“呵呵。”女子轻声嗤笑,嘴型却分明是:“这一世,已足矣。”冰冷的镣铐刺激着她的感官,她轻轻扭转手腕,镣铐上的细小尖刺毫不留情的刺进她的皮肤内,她用此保持着清醒,双目赤红的看着对面那个正在施以酷刑的男子。“今日,你毁了他,便是毁了我。”哀莫大于心死。这一世,她亦无心,亦无情。一直想写一个女主强大的文,今天终于开始动笔了,不,确切的说,动电脑。女主强大,喜欢强文的戳进来。衷心希望点烟的第二本书能得到更多人的喜欢。衷心的希望点烟的第二本书能得到大家的待见。碎碎念ing好了,简介无能,希望得到更多的的稀罕就照。另外,平安夜喽,大家有对象的搂对象,没对象的……呆子,还不赶紧表白去!作死,其实人家是要孤独终老的,多好~~~
  • 我的外婆是九尾狐

    我的外婆是九尾狐

    身为九尾狐的外孙,从小我就跟别人不一样,我的体内流淌着九尾狐的血液,因此,我能够看透阴阳,看我如何斩妖灭魔,守卫人间正道。
  • 重生之平凡是真

    重生之平凡是真

    二十七岁的袁书芳重生成为五岁的袁书芳,她没有大智慧,也没有想过重生后会有大作为或是混的风生水起,她只是想要一步一步重新过好自己的生活。
  • 天启灵域

    天启灵域

    ‘万金油’吴笑突破至先天,并一掌造成了“天启大爆炸”后白日飞升被吸入了空间风暴眼,穿越到了天启灵域。从此异界炼气士吴笑开始了他的传奇之旅。他拼命赚钱,他治病救人、收徒传艺,他当保镖、做杀手、做厨子。有情、有义、有血、有泪他跟法师肉搏,跟武士拼法术。他被仇人满世界追杀……他终成一代高手
  • 穿越之帝王争宠

    穿越之帝王争宠

    意外穿越却离奇毁容,一届丑女如何在这个波谲诡异的皇宫生存下去?展智谋,玩心计,她不过动动手指,这求亲的轿子就排到了天边?啥,这世界里最大的两个皇帝也来抢她,喂,这可有点大条了,不嫁不行?那我跑还不行么?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云中笙箫

    云中笙箫

    缘分缱绻,情丝缠绵。于千万人之中,于时间的无涯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刚好遇上了,在我们最美好的时光......无需他言,唯轻轻一句Iloveyouforever.
  • 全球灾厄

    全球灾厄

    2035年,一场恐怖的进化风暴席卷全球,动植物开始疯狂生长,进化。进化动物,进化植物,海洋生物,超突变个体,超级生命,纷纷席卷而来,人类面临生存危机!一栋房子,一台数控机床,都可能突变为能量生命或机械生命。死亡的阴影笼罩大地,不想在阴影中挣扎,那就只能主宰整个世界!————————————————————PS:本书无病毒,无丧尸,是一个从和平世界逐渐到秩序崩溃末世的文每天保底两更,更新时间为中午1点-2点,晚上8点-9点,不过大多数时间都可能三更,第三更时间不定。
  • 倾世血祭

    倾世血祭

    她,无中而有,绝尚的能力,落入地界,幼时却惨遭抛弃,进入宗派修习,得知以前的家被灭门还是赶回去,接连遇见了他们,命运捉弄她,让她离黑暗越来越近,破碎的心终究逼迫她放弃了生存,又一次重生,她又会遇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