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2800000012

第12章 《努力周报》的启蒙(2)

胡适本人不信宗教,是源于捍卫思想自由的原则;他拒绝主持基督教聚会也是基于维护自己思想自由的权利。他对基督教的恶感多于好感,他的朋友们都了解这一点。1924年3月朱经农写信告诉胡适,拟为复刊后的新《努力》所作的文章写好了,文章“十分之八是为科学辩护,十分之二是为宗教辩护,因为我是一个诚实信宗教的,我又是极端推崇科学的。我为宗教辩护的地方或者为兄等所不许,兄等尽可发表意见纠正我的错误,不过大家不牵涉意气为是。”胡适的清醒和理智,使他可以不依赖上帝而拥有坚定的信仰,1920年5月他与外国人霍进德的谈话就很说明问题。霍进德是一位宗教信仰很强的人,他认为一个人若不信公道的天意,就绝不可能有“改良社会的热心与毅力”。胡适不同意,“我不信上帝,并且绝对否认他这句通则”。胡适反问:大贤人如穆勒、赫胥黎、达尔文,“都不信上帝,但谁敢说他们没有热心与毅力吗?”总体上看,周报在非宗教问题上文章不多,大概与同人们没把它看做是政治舞台上直接的“政治”,视为思想启蒙领域的问题有关,也和胡适这位主编不喜欢宗教有关,胡适刊登陈衡哲的文章是基于思想自由的原则。

周报上也介绍过美国新闻事业发展史,并开展过翻译质量的讨论。1922年5月14日周报第2期发表了署名“天农”的《近六十年间美国新闻纸的趋向》,文章介绍了南北战争后美国报纸的四种发展趋向:第一种,《纽约论坛报》(The New York Tribune)主笔格利雷主张首重社论;第二种,《纽约先驱报》(The New York Herald)主笔白乃特主张偏重新闻;第三种,注重文品(Style),以《纽约太阳报》The New York Sun为代表,强调报纸的格调(八条原则)——最大限度广泛搜集新闻来源;转载消息务求真实;严守广告与新闻的界限,绝不搞有偿的广告新闻;对社会的弱者避免讥嘲议论;要坚持自我主张,但不能自以为是;虽然党员身份的记者可以扶助其所在党派,但不可党同伐异;要向前看,要对社会的发展进步充满信心;第四种,是偏重感情,以《纽约世界报》(The New York World)和《纽约日报》(The New York Journal)的两位主笔的“黄报主义”主张为代表。此种主张强调报纸代表民意,不仅仅是代表知识阶级,更应重视社会最下层人士的情感和思想。“黄报”在轮船码头、火车站及街头巷尾等地方很有市场。“黄报”有两条原则:一是报人应该研究读报人的心理;二是报纸应该为大多数人的真福利着想和说话,要代表社会真的舆论,而不仅仅为某一阶级、某一党派说话。胡适认为此类稿件,其意义在于“这也是我们做舆论事业的人应该借鉴的”。

周报上有关文化建设事业方面的言论,大概当首推因翻译质量引发的胡适与郁达夫等人之间的笔战。事情缘起于郁达夫撰文挑余家菊英文翻译的毛病,他把原文列出,证明余翻译有错,并附上他认为他本人的译文。胡适在周报上发表短论《骂人》,对郁达夫的译文提出质疑,批评郁达夫不该采取骂人的态度。随后,郁达夫又在报纸上进行了反批评,胡适则针对提高翻译质量问题进行了正面的阐释和驳议。除了双方报纸上的对峙外,私下里也有书来信往的沟通,直至最后的讲和。

双方在开展批评的时候,的确都有一些非理性的意气类言语,在郁达夫表现为“骂”和“讽”兼有,在胡适则表现为“讽”。郁达夫发表于创造社《创造》季刊上的《夕阳楼日记》是这样“骂”余家菊的:“我之所以不能默默者,只为一般丑类,白昼横行,目空中外,欺人太甚的缘故。……我们中国的新闻杂志界的人物,都同清水粪坑里的蛆虫一样,身体虽然肥胖得很,胸中却一点儿学问也没有。”胡适指出郁达夫翻译错误的同时,还讥讽道:“但译书的错误其实算不得十分大罪恶;拿错误的译书来出版,和拿浅薄无聊的著作来出版,同是一种不自觉的误人子弟。又何必彼此拿‘清水粪坑里的蛆虫’来比喻呢?况且现在我们也都是初出学堂门的学生,彼此之间相去实在有限,有话好说,何必破口骂人?”所谓“浅薄无聊的创作”,大概是讽刺郁达夫的。郁达夫针对胡适的《骂人》发表了一篇短文,避开他自己翻译质量的评价,强调所以胡适和他过不去,是因为他那篇《夕阳楼日记》上所谓有人跟着外国学者跑来跑去,胡适以为是讽刺他为来华访问的杜威当翻译,所以就来报复。胡适1923年4月1日在周报第46期“编辑余谈”栏目发表《译书》,讥讽说,“我的一条《骂人》,竟引起一班不通英文的人和我讨论译书。我没有闲工夫来答辩这种强不知以为知的评论”。

从辩论双方的心态来说,胡适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感,而郁达夫等人自感还不是社会的主流和精英。胡适三十岁刚出头,意气风发,举国瞩目,学术成就斐然,身居北大教授高位,辩论之间肯定会流露出“俯瞰”的心态。胡适1923年5月15日写给郭沫若和郁达夫的信,虽是讲和,但居高临下的味道还是很浓的,如“我是最爱惜少年天才的人,对于新兴的少年同志,真如爱花的人望着鲜花怒放”。实际上,胡适仅年长郭沫若一岁,年长郁达夫五岁。郭沫若、郁达夫刚从日本归来不久,年轻气盛,跃跃欲试,出名心切,但毕竟还没有取得什么大的成就,在胡适面前还是感觉底气不足。1923年5月17日郭沫若写信给胡适,愿意言归于好,并对胡适唱起了颂歌:“尚望明晰如先生者大胆尝试,以身作则,则济世之功恐不在提倡文学革命之下。”郭沫若后来在《论郁达夫》中说,“胡适攻击达夫的一次,使达夫最感着沉痛。……当时我们对于胡适倒并没有什么恶感。

我们是‘异军苍头突起’,对于当时旧社会毫不妥协,对于新的不负责任的人们也不惜严厉的批评,我们万没有想到以‘开路先锋’自命的胡适竟然出以最不公平的态度向我们侧击。”“胡适在启蒙时期有过些作用,我们并不否认。但因出名过早,而膺誉过隆,使得他生出了一种过分的自负心……他在文献的考证上下过一些工夫,但要说到文学创作上来,他始终是门外汉。然而他的门户之见确是很森严的,他对创造社从来不会有过好感。”虽然后来双方言和了,但郁达夫并没有正式承认他的英文翻译有毛病,当然他也没有为自己的译文做任何辩护。从常理上看,或许郁达夫的英文也不坏,但毕竟他留学于日本,英语大环境肯定无法与英美环境相比。胡适出国前在中国公学时曾代任过英文教员,又在美国留学七年,所以从一般意义上说其具有较高的英文水平应该是不成问题的。

论战中胡适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提高翻译质量的见解。第一点是翻译之难。胡适说,“在英文的方面,我费了几十年的苦功,至今只觉其难,不见其易。”胡适举例说,他翻译莫理孙的《陋巷故事》,全文不过三千字,“然而已译的我叫苦不了”。除了字典不离手,为了说清“翎毛”在出丧时的用法,他请教了几十个留学英国的学生。原文中有“Block-Maker”一词,而“Block”有几十种意思,胡适实在不敢断定几十年前作者用词的意义。胡适所选用的原本,在翻译过程中竟发现有不少印刷错误,有的胡适改过来了,有的拿不准,还请北京大学英文学教授陈源帮助用别本校对,结果又发现一些印刷错误。胡适感慨译书之难:平日写文章,每小时可写出八九百字,而翻译仅能完成四百多字。第二点是要有多重负责任的态度。“自己作文只求对自己负责任,对读者负责任,就够了。译书第一要对原作者负责任,求不失原意;第二要对读者负责任,求他们能懂;第三要对自己负责任,求不致自欺欺人。”第三点是要多看几个版本。胡适从考据学的角度,提出:“做文学事业的,也许有时要用得着考据的帮助。

例如译Omar[莪默·伽亚谟(Omar Khay yam),波斯诗人]的诗,多用几种本子做考据,也许可以帮助本文的了解。”关于考据版本的重要性,看来胡适是针对郭沫若的译诗而说的,所以郁达夫在致胡适信中特意申明“沫若的Omar Khay yam的译诗,原是失于检点,他在答闻一多的评论里已经认错了,这是他的虚己的态度,我们不得不表敬意的。”难能可贵的是,《努力周报》还发表过专门的关于批评伦理的文章。周报1923年10月21日第75期上刊登的擘黄的《批评的“伦理”》,认为文人相轻自古有之,但发展到当日,不仅文人,甚至“许多学者专门家,虽然不是文人,却也不能摆脱这种遗传的势力,文人更无论了。”文章说,以往的冷嘲热骂,不过是三五朋辈饭桌上喝到酒酣耳热之际小范围不负责任的行为,而到了大众传媒时代竟然凭借日报、周刊、月刊四处传播,流毒甚广。文章分析此类“批评”的动机在于: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以揭人之丑为乐事;对别人的批评进行打击报复;别人妨碍了自己出人头地,要寻衅报仇。文章建议为报章批评设立规则,并提出建议:

第一,“批评须就事论事,不要牵涉枝节。”比如,“批评人猿同祖说,不应说此说使人类失掉体面,所以不可信;只应批评此说的证据够不够。”关于翻译的批评,只当批评译的准不准确,而不应该去追究人品文风。至于那些批评文言文过于“文”了,白话文过于“白”了,纯属吹毛求疵。

第二,“只对于作品下批评,而不对于作者下批评。”诸如作者是科学家,不该出版诗集呀;作者有大烟瘾,不配贡献禁烟秘方呀,等等,“都是不正当的批评”。

第三,“只应当指出或改正错误,而不应该加入‘深文周纳’的‘考语’。”一部书某处有错误,指出便是了,不应该就此否定全书,甚至断言作者不配再发表“议论”。

第四,“对于疑似两可的地方,不应挑剔。”该用商量的口气说话。

第五,“只说积极的戒勉的话,而不说消极的嘲骂的话。”译本有错,可劝下次译时须注意类的话,不能讲“译者以介绍新文化自任,而译本糟到如此,岂不令人羞死”的话。擘黄还劝人学习国外好的批评伦理:欧美的批评文章“虽然也不是完全没有带着讥嘲的口气,然而总是例外之例外。就是讥嘲,也没有我们这样残酷刻毒,一点不留余地,他们批评的口气,大抵都是‘雍容揖让’,只论事实命题的真伪是非,毫不涉及枝节。”周报对于新闻界自身弄虚作假,失实报道,也不留情面地及时提出批评。

在1922年9月24日第21期周报“这一周”栏目中,胡适哀叹“近来中国新闻界捏造新闻的手段,似乎更巧妙了!”他说,前不久的北京《中华新报》上登载了汉阳兵工厂被工人炸毁大部分,损失六百多万元的极具轰动性的消息,北京很多报纸也纷纷给予刊登。然而,“此事竟是假的”。胡适又揭露更加不能容忍的新闻造假:制造“文件”。其一,报纸曾纷纷登出曹锟、吴佩孚给孙文的第二封电报,称“先生反对联省自治,锟等极表同情。……”可是洛阳方面的吴佩孚等对此电报“正式否认”。其二,《黄报》登载消息说,王宠惠曾给陈炯明一封电报,讲“非统一不足以裁兵,非裁兵不足以理财,非理财不足以救亡……”,但事后王宠惠正式当面向胡适辟谣,说根本就没有发过该电报。胡适不留情面地指出制造假新闻的恶劣后果:“研究历史的人,往往轻视无证据的记载,但他们对‘文件的证据’(Documentary Evidence),却终不敢随便忽略。现在中国的新闻制造厂竟老实制造‘文件的证据’;这个风气一开,报纸的信用全失,今日不能取信于读者,将来也全无历史参考的价值了!”

报纸是记载当时发生的新闻的载体,新闻又强调事实的绝对真实性,可怜当年的新闻界有的报纸竟然无耻到了编造“事实”、淆乱历史的地步。看来当时新闻的问题真的不少,一周之后,胡适又在10月1日周报“这一周”中批评失实新闻:好几家报纸刊登了一家通讯社传出来的一条新闻,声称有“好事者”出面召集了胡适等16位联名《我们的政治主张》的人,9月22日开了一个茶话会,“调解”有关责难,结果会上争论不休,“至面红耳赤,彼此不欢,经主人出而排解,始罢。”胡适澄清说,“这一段新闻有许多很不确实的地方”,开会时仅有5人是联名《我们的政治主张》者;原本会议就是在计划安排中的,讨论“目前的政治计划的”,并没有什么“好事者”出面之事;讨论是“很老实的,很恳挚的”;讨论中认为王内阁“不是没有计划的”,但“一切计划都是空话”。显然,这条新闻的作者没有把很多事实弄清楚就横发议论,并且加入了太多主观想象的东西,违背了新闻真实性的原则。胡适强调的是文风和新闻伦理,批评是正确的。

同类推荐
  •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本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青年学生思想发展的规律,紧密联系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努力体现新世纪新阶段对青年学生提出的思想道德要求。
  •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社会管理模式创新的法理与实证研究

    本书以宜昌市社会管理机制中的网格化管理等机制为例,通过大量的实证数据来分析政府职能转移的法律规制问题、网格化管理中的网格员队伍建设问题、以及宜昌市探索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等非政府组织运行机制和宜昌特殊的三峡移民管理机制创新等理论与实践问题。
  • 始有集

    始有集

    本书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谈钱锺书、向达、冒孝鲁等学者的交往和治学逸事;第二部分是书评,谈赵园、杨念群、史景迁等学者的新著,品鉴得失;第三部分是谈外国文学的翻译,谈乔治·斯坦纳、苏珊·桑塔格、艾柯等作品的翻译问题。作者知识丰富、鉴赏力高,文笔活泼,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与可读性。
  •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公民的责任与权利:中小学法治教育漫谈

    对责任的理解通常可以分为两个意义。一是指分内应做的事,如职责、尽责任、岗位责任等。二是指没有做好自己工作,而应承担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对教师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教师个人不能任意选择,也不能自行放弃,而且权利和义务具有交叉性,如教师教书育人既是其权利也是其义务。学校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属于教育法调整的重要对象。我国是一个法治的国家,公民享有基本的权利,但权利与义务并存,在享受权利的同时,我们也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本书就是从公民的权利与责任出发,让广大青少年更好的了解自己能做什么,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把我国的法治发展推向更好的发展。
  • 祝酒词全集

    祝酒词全集

    本书共分为十一章,介绍了不同场合的祝酒词,内容包括:生日祝酒词、婚宴祝酒词、社交祝酒词、庆典祝酒词、职场祝酒词、商务祝酒词、政务祝酒词、节日祝酒词等。
热门推荐
  • 中华营养百味:点食成金菜品

    中华营养百味:点食成金菜品

    饮食不当,可以让你吃出疾病,被送进医院;饮食合理,可以令你吃出好气色,延年益寿。吃,是个大学问!吃,是个大问题!编者倾心打造放心饮食第一书!教你练就点食成金的本领,助你成就健康人生。多吃肉与多吃素,到底哪种生活方式更健康?菜场上价廉物美却被人忽略的好东西究竟是什么?吃好喝好为何依然疾病缠身?苦心搭配为何孩子发育不良?答案尽在此书中。
  • 特工狂妻之一品夫人

    特工狂妻之一品夫人

    王牌特工秦韵借尸还魂成被新郎抛入雪地活活冻死的新娘。还没搞清自己是谁,就面临层出不穷的追杀算计。哼!想要她的命,那就等着吧!结果是很惨痛的!世袭老爹的爵位,她进特务组织当头目了。顺便收未来皇帝陛下当徒弟,婚事提上日程了,想生宝宝来玩了。就那个长相才华绝佳的城府颇深的状元郎了。孩子他爹,你就从了吧!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断袖王爷销魂妃:饕餮妃

    断袖王爷销魂妃:饕餮妃

    她是丞相嫡女,被成为饕餮娘子,十八岁还没有嫁出去的大龄剩女。竟成了断袖王爷的正妃,洞房之夜被撞了脑袋昏迷,再次醒来,她的灵魂已换成了现代商业女强人和金牌杀手。情节虚构,切勿模仿。
  • 缚君红颜

    缚君红颜

    世间仅有的青云龙蛟玉佩,却偏偏有一枚一模一样的玉佩横空出世,惊异,离奇,福兮?祸兮?白云素被迫代替妹妹困于皇宫,一心报复这位从小到大一直要好的妹妹,却意外发现深爱之人原来爱着妹妹,灾祸已成,削发为尼,常伴青灯古佛。姐姐,我欠你的,不管付出什么代价我都会还给你。白青络因愧疚心重,灵魂久留深水之中,予以寄托,罪孽终偿,却不忍心爱之人受伤,在转世之时,选择重回本身。青络,我能做的只有这么多,你要伤害他,绝不容许。等了一天,一月,一年终等不到她任何消息,本已绝望,三年之后再度重逢,她却早已忘记自己,没关系,我,黎墨可以一直等,没什么能比再也见不到你更令我伤痛。黎墨,我不是她,我不爱你,今生今世我只爱百里。百里沂旪自异林一别,好不容易相遇只因她携玉佩而来,便心生猜忌,一次次地试探,伤害,她却至始至终,待他如初。因玉佩逐出师门却也因玉佩再度与你相遇、相知,玉在人存,玉毁人灭。白青洛落水而醒,记忆全无,拜师学医,却被逐出师门,一心想要查明被逐的原因,又遇见初遇的那个他,他还是他吗?他依旧是他,那个少年。你是你,她是她,别害怕,我分得清。
  • 弃女成仙,敛财召唤师

    弃女成仙,敛财召唤师

    一遭穿越成孤女,还带着个小拖油瓶,好吧,她认命!从此生命中多了三件事,敛财,敛财,还是敛财!奈何人多地少,僧多粥少,幸好从天而降一个大财主。“救我!”穿的光鲜亮丽的大财主呼救道。她奸笑道:“可以!不过不知公子身价几何,收了钱我好救人”随后习惯性地搓了搓食指和拇指。大财主眉目一转,掏出一枚令牌,道:“我身上没钱,不知这个可否?”某女的眼睛噌地一下就亮了,天绝派的推荐令牌啊!“既然你没钱,我就勉为其难的收下这个吧!”某女小脸皱成了苦瓜,心里却在放声大笑,这个大陆以武为尊,只有实力强了,才能更好的敛财。大财主脸上是一抹痛心疾首的表情,心里却是在冷笑:“小样,你逃不出本座的手掌心,姜,还是老的辣!”
  •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

    The Country of the Pointed Fir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贴身护美

    贴身护美

    在富二代美女家中游泳,却意外的撞到火辣美女“大小姐,你别再往我这边贴了,再贴我可就扛不住了!”李浮屠,一个世界顶尖杀手,没想到接到这次任务居然是当“京城第一美女”的贴身保镖,不仅帮她跟车神赛车,还要有令她满意的厨艺,全才的他能否通过“重重考验”,而美女们又能否“怜香惜玉”,让他成为自己的身保镖?
  • 逆天强宠:纨绔嫡女

    逆天强宠:纨绔嫡女

    【这是一个关于腹黑男死缠烂打扮柔弱,无耻女伪善天真跳火坑的故事,配以各款俊男美女,渣男贱女为下酒菜。】她是定国王府的掌上明珠,亦是人人耻笑的纨绔女,打架斗殴,无耻卖萌。他是天玄大陆的至尊丹师,亦是身世神秘的贵公子,相貌一流,腹黑一流。后来的后来,她昭告天下:“欺他,便是欺我,欺我定国王府!不怕死的试试?”什么?说她是废物?保护不了他?看她勤加修炼,亮瞎一众的狗眼。不过,那个姓苏的男人,不是说等级低下,风大了都能吹倒吗?一招灭了比她还强大的人是怎么回事啊啊啊啊啊!
  • 寻魔道

    寻魔道

    被抛弃的孤儿,一心修魔,斩神立天地不容之地,逆天而为。
  • 浦阳人物记

    浦阳人物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