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2600000024

第24章 媒介融合趋势对表达自由的影响(9)

几天后编辑回信,礼貌地说,编辑部经过讨论,认为敏感时期不宜讨论这样的问题,无法刊登。薛涌虽当时满腹狐疑,但还是尊重该报立场,把稿子送到《东方早报》刊载。然而,没过多久,他又发现这家以“敏感”为借口拒绝其文章的报纸,居然刊登了批评他评判周其仁的文章。于是,薛涌叹曰:“任何报纸,都有自己的立场。但是,坚持自己的立场并不等于拒绝甚至封杀不同意见。比如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乃至CNN、FOXNEWS等电视新闻网,虽然有自己的政治倾向,但都要从自己的对手的阵营中邀请专栏作家或主持人,保持意见的基本平衡。用‘主流经济学家’挂在嘴边的时髦话说,这就是避免‘信息不对称’,这也是市场经济中的媒体保持自己信誉的基本手段。”虽然薛涌在文中没有采用媒介接近权的说法,但从这一事件本身来看,这其实就是他作为社会公众之一分子的媒介接近权的“反抗权”或“答辩权”遭到拒绝。由此可见,虽然不少报刊有“读者来信”之类的栏目,但对“读者来信”采用与否、采用什么、采用多少,控制权全在媒介组织手里,作为公众的媒介接近权在这种情形下,即使没有成为空头口号,也确实存在沦为媒介组织表演民主的道具之嫌。

至于我国大陆的广播电视媒介,基本仍是国有性质。社会公众对其行使媒介接近权的意识尚且不成熟,“反抗权”和“意见广告”的情况从未见及,而公共频道的设置也只是昙花一现,未见真正成绩。总的来说,作为国有媒介的广播电视目前公共属性与商业属性并存于一体,要谈媒介接近权,大概得先将这两种性质剥离开之后才便于置喙。因为公共广播系统与商业媒介之间的社会角色不同,其对社会公众所承担的责任也不一样,政府与社会公众对它们的服务要求也有区别。否则,以国有或公有性质的本义,我国的广播电视媒介本不应该以商业运作为牟利手段,而只能提供公共服务,充分满足广大社会民众的媒介接近权。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现行体制下,为吸引受众,促进受众参与,广播电台不仅设有热线电话,还引入短信互动等形式,电视台则同样在节目中引入连线采访、短信互动等形式,许多节目还邀请现场观众参与,在不知不觉间也满足了一部分媒介接近权。虽然目的指向不同,但应当承认,这也是一种权利的实现方式。

而在美国、德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如前文所说,公共媒介因其公共性质,满足公众媒介接近权是其应有之义,而对商业性电视台,不少地方自治体则规定其必须开设“开放频道”(open channel),允许一般大众自主参与。在这些频道里,原本作为电视观众的个人或团体可以根据排队原则(queuing principle,先来后到,先到先得),按申请时间的先后顺序播出自己制作的节目。在德国,早在1993年,就已经有八个联邦州的三十多个城市有线电视台开设了此类开放频道。另外,在我国的台湾地区所说的“媒介近用权”即为大陆所说的“媒介接近权”。因台湾公众与我们为同文同种的华人,笔者认为值得特别一说,以资比较鉴正。台湾地区所说的“媒介近用权”被细分为“接近权”和“使用权”两项內容。

其中,“接近权”指民众以被动、有限度的方式,在大众传播媒介上表达言论,包括“更正权”和“答辩权”。“更正权”是指如果大众媒介对公民个人的报道有误,公民可以写信要求更正,媒介组织收到信函后,必须依照出版法或广播电视法之规定,拨出一定的篇幅或时间,刊登或播出该公民要求的更正事项;“答辩权”则指当公民个体对媒介公共事务的报道或评论有不同意见时,可以投书公共论坛版(读者投书版)去争辩,或进行反复答辩。

“接近权”适用于印刷媒介和和广播电视媒介。台湾地区的出版法(已废)、无线广播电视法、有线广播电视法、公共电视法都有更正和答辩的相关规定。

而1997年通过的公共电视法,因其所指涉的对象纯属公共性质,对此的规定尤为详细;相比较之下,属于私人产权性质的其他媒介机构,则对公众的媒介“接近权”有所紧缩。

媒介“使用权”则只适用于电子媒介,指公众有权越过广播电视专业工作者的专业工作程序,自行制作节目,或直接在电子媒介上发言而无被剪裁、压缩、扣押之虞,换言之,得以摆脱专业意识形态及专业控制,直接参与內容的制作,以原音发言。

社会公众之所以对电子媒介享有“使用权”,原因有二。第一,电波频道是全社会的公共财产,频道产权属于全体民众,电台经营者只是受托使用电波频道,因此,公众仍有媒介“使用权”;第二,媒介机构专业工作者,不可避免地有其自身的专业意识形态,难免会为政治集团或商业财团所利用,而置公共利益于不顾。而社会公众的媒介“使用权”在实现自身权利的同时,还对媒介机构起着社会监督的功效。

社会公众要实现其对电子媒介享有的“使用权”,则必须由公众直接发声,广播电台、电视台必须给予技术支持,并指定时段播出由公众制作的此类节目。

如前所述,这种方法在欧美俱有先例。而在台湾的情况则分为两类:其一,有线电视原来规定本系统业者必须挪出十分之一频道,以充作“公益频道”(即所谓“近用频道”)。然而名实难副,操作之后被证明不切实际。因为现有的许多所谓“公益频道”面目模糊,内容混乱,全无公益感,更有甚者,就直接变成购物频道,欲声张公众的媒介“使用权”而不可得;其二,相比之下,公共电视里有一些节目重视弱势群体及个体的利益主张,开辟“大家来开讲”之类的节目,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民众参与,公众的媒介“使用权”得到相当的重视。

有研究者指出,“台湾受众接近使用媒介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讲,以媒体解禁为分水岭,前后情况差异甚大。”解禁后的一些情况,主要表现为报纸扩充读者投书版,体制内的广电媒体开辟大量“听众(观众)来电”节目。具体情况则如下:

1987年7月15日,台湾当局宣布解除戒严,结束了近40年台湾非常时期状态。1988年1月1日,报禁解除,报纸印刷张数、印刷地点与办报证件均不再限制。1992年,台湾当局在各方的要求与压力下,于3月间宣布电波频率开放,决定将空余未用的广播电视频率释出,供社会大众申请设立广播电台或电视台之用。报纸、广播、电视陆续解禁,各大报纷纷开辟专栏让受众发表意见,广播与电视则开辟“听众(观众)来电”(Callin)节目,受众接近、使用媒介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

受众接近、使用广播与电视媒介的频率远高于报纸。因为文字组合比口头表达要来得困难,时效又差,广播与电视的“听众(观众)来电”节目有匿名性、立即性、容易表达等特性。所以,这两种节目近年来形成一股热潮,至今方兴未艾。TVBS电视台“2100全民开讲”甚至在节目开始前以车队游行市区,号召民众参与。

除了TVBS的“全民开讲”外,其他几家有线电视与“民视”无线电视台有常态性的“观众来电”节目。民众用完晚餐后,可从中选择一台参与或利用转台器参加更多的“观众来电”节目。广播电台的“听众来电”节目也很盛行,大清早6点就有讨论政治的节目,深夜到清晨6点有软性的聊天节目,受众接近、使用媒介的机会甚多。

更有甚者,刑案嫌犯也可以接近使用媒介,抒发心声。这种由刑案嫌犯、关系人乃至通缉犯投书新闻媒体陈述意见或要求新闻媒体采访自己,有多起案例,包括:抢劫要犯詹龙栏、徐开喜越狱后,投书《中时晚报》之后并接受《时报周刊》专访。

可以说,传统大众媒介尽管满足了公众一定的媒介接近和使用权,但无论从质上还是量上都不足以完全满足公众信息传播的需求。首先,在单向度的传播条件下,传统大众媒介组织的“把关人”身份决定了公众对媒介接近和使用权的缺失难以弥补。库尔特·卢因认为,只有符合“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大众传播的渠道。在此条件下,公众的媒介接近和使用权很可能被转化为传统大众媒介组织进行信息传播和自我宣传的道具。再则,传统大众媒介只能拨出有限的时间(广播电视的播出时段)、有限的空间(报刊版面)给公众,根本无法让广大公众充分行使其媒介接近和使用权。总的来说,公众是传统大众媒介的被选择对象,他们只能让自己的短信息和电话语音被媒介组织拣选并得以传播出去,而成为“幸运观众”、“幸运听众”。所谓“幸运”自然不是常态,也正足以证明公众在行使其媒介接近和使用权时的尴尬地位。

此处需要提及文化研究学派对媒介“享用”的批判性辨析。在以约翰·费斯克为首编撰的《关键概念:传播与文化研究辞典》中,专门有一词条为“享用”(accessing),这一词条的撰写者为约翰·哈特利(JohnHartley)。在词条的第一句,“享用”就被定义为“对来自非由媒介组织所直接雇用的人们或群体的引语、录像/录音访谈或陈述(在新闻/时事报道中)予以包含的行为。”这一定义显然比我们对媒介“享用”(注:为行文论述方便起见,本段文字中的媒介“享用”即媒介“接近”。)的内涵理解更具体,其外延甚至更大。在这种定义下,大众媒介几乎就是由大众享用的,因为脱离开哈特利所说的这些“引语”和“行为”所共享的内容,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内容还剩下什么呢?媒介组织直接雇用的人(记者、主持人)在媒介里直接出面亮相说的话、做的行为能占到大众媒介所传播信息的多少呢?

哈特利认为,“享用”在用法上是个有趣的术语,因为它只在缺席之际才作为一个重要问题浮现暴露出来。所以,我们通常才更多遇到对享用的诉求,而不是对享用所作的更清醒的分析。而针对享用的诉求,是基于一种媒介的反映论,也就是说,媒介应该反映社会生活中那些众多的不同群体、政治或生活方式。因此,许多群体抗议说他们在电视上的享用权被封锁了,使其不能在公众头脑中确立自己的观点。哈特利认为这种抗议里隐含着一种阴谋假设———这种封锁多少是由媒介欲将他们排除在外的人为阴谋所导致的。

哈特利犀利地指出,即使所谓享用得到落实,那些少数群体也常为其得到的报道而失望。“因为作为具有十分精细的劳动分工与专业主义之职业观的产业组织,媒介是不会允许你随意出现在电视或广播上,陈述你的情况或讲述你的故事,你所说的都是被专业人员中介化的东西。而你最终是否能够出镜将取决于你自己的专业性或表述性地位。”哈特利继续层层剥笋式地揭示说,就算你最终出镜了,得到享用的声音经过专业化的中介处理后,甚至会变得更离谱。

因为你并不能为自己说话,经专业化中介处理后,你说的就成了电视台所说的,而电视的话语有其自身特性。当一位新闻播音员引用你的话时,或者当一位记者询问你时,你说的话就成为一种话语元素而附属于作为整体的那则新闻之叙事过程与视觉符码。其意义不是包含于自身,而是取决于此前此后的整个语境。因此,哈特利毫不客气地指出:“实际上,你成为一出戏里的一个演员,哪怕你有幸扮演主角,情况依然是你说的话之所以重要,仅仅是因为它处于所有其他人说话的语境以及这出戏所涉及的语境之中。进而言之,你所扮演角色的某个方面,甚至可能与你自己的目的完全龃龉。因为,允许你进入媒介并不费事,而体制化的话语却能由此声称自己的真实性与可信性。你作为一种工具,媒介表述的合法性由此得以确立———不管它是不是你实际想说的。”于是,在专业化的媒介话语与各种群体希望达到的享用诉求之间,就存在一种利益冲突。

这种利益冲突在我们周边也经常看到或听说。关于接受记者采访或参与电视节目录制而闹出的矛盾时时遭到披露。历来以敢言著称的王朔早年就曾经发誓不和录播式的电视节目合作,因为他吃过自己说的话被电视剪辑的亏,也即哈特利所说的“专业化中介处理”,他认为他被当枪使了。在与老侠的一篇名为《大众文化的合谋》的对话录中,王朔就与老侠清醒地谈到大众文化的传播问题。老侠指出:“大众文化,它的传播有自身的一套程式或机制,你的东西借助它来传播,你无法把握它最后把你传播成什么样子。像你自己刚才说的,弄得人不人鬼不鬼的,是你又不是你,像你又不像你。”王朔则肯定地说:“这是想进入大众传媒的代价。这是一个悲喜交加的传播。我以前还天真地以为,它就是一个百分之百的或至少是大部分真实的传载,受众也不会歪曲你的意思,后来它从反面给我上了一课:一旦进入大众传媒,就休想保全金身,不弄得自己体无完肤就别想过得去。”而数年前去世的创作型歌手高枫(《大中国》一歌的创作者、演唱者)和湖北某广播电台的某主持人的电话内容,在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该主持人作为节目内容直播出去,造成一场轩然大波,直至诉诸法律,则更是这一矛盾的极端表现。

同类推荐
  •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

    《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根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编写。文中详细介绍了公文的种类、格式,以及机关公文的主题、材料、结构、语言等要素;重点讲述了公文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主要文种的基本写法。《党政机关公文写作技巧及范例全书》集通俗性和实用性于一体,精心选择了机关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直接需要、经常使用的文体,并通过例文示范来增强实际写作能力,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很强的实用性。
  • 20几岁要知道点社会常识(MBook随身读)

    20几岁要知道点社会常识(MBook随身读)

    同样是初入社会的青年学生、职场新人,为什么他们中只有少数人成功了,而大部分人则归于平庸呢?原因就在于许多人不能深刻地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本书《20几岁要知道点社会常识》从浩如烟海的各种社会知识中,提取出最为基本、最为必需,同时又最具操作性的常识性知识,从礼仪、法律、理财、网络、安全等多个领域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渴望成功的人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户,让年轻人在理解社会、融入社会的过程中多一些顺畅、少几分坎坷,从而享受惬意快乐的人生,成就一番功名和大业。
  • 纠结的中国人

    纠结的中国人

    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我们一直是老大哥,引领着世界的发展,我们享受周边小国的贡奉,给他们提供保护,那时的我们很骄傲,把自己当成是世界的中心,称呼周围向来都是用“蛮、夷、狄、戎”的。但慢慢地,我们落后了,变成了一个发展中国家,这种落后让我们由自负一下子变成了自卑,于是,在很多人的眼里,外国的月亮开始比中国圆了。在这自负和自卑的转换中,我们迷失了自我,滋生了一种焦虑的情绪,而这深深的焦虑带给我们的是更深度的迷失。在这复杂的情感中,我们变成了一个矛盾的群体,一边鼓吹着自己的五千年文明,一边又对别人的高速发展充满了艳羡。
  • 王国维讲国学

    王国维讲国学

    本书选取王国维国学思维的经典解读,对历史、美学、哲学、文学、戏曲、古史地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大师的角度关照华夏文化,文中处处显现学术之光,详尽展现国学之深厚底蕴。本书是一部国学经典,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是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
  • 现代编辑论

    现代编辑论

    关于“编辑”一词,在英语中有两个单词来表示我们所提及的相关事物:“editor”“edit”。其中“editor”指从事编辑业务的人;而单词“edit”则指编辑们的职业行为和职业范围。前者是名词,在传播学中被称为“把关人”,其职能通过后者(动词)具体体现为:负责对信息进行选择,决定取舍。在汉语中,“编辑”一词一符多义,有动名两种词性,作为前者系指编辑活动,作为后者意为编辑者,系指从事编辑活动的人员。运用时,若无特定的语境,词性是很难区分的。
热门推荐
  • 名门贵妇:爱妻至上

    名门贵妇:爱妻至上

    一觉醒来,身边竟睡了个赤身裸体的陌生男人,顾家千金在结婚三周年庆上偷会情郎的报道满天飞,她一下子从人人羡慕的名门贵妇,沦为众人唾弃的下贱荡妇。然而,丈夫的维护,婆婆的信任让她无地自容。四年后回归,迎接她的竟是她自己的死亡声明和一张订婚帖。面对这样的情景,她该何去何从?--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女神的异能保镖

    女神的异能保镖

    戈壁监狱门口。重金被买回,卖艺不卖身,一份合同,成为女神的异能保镖,放心吧,一切都包在我身上……
  • 贱人系统

    贱人系统

    史小贱竖起了中指,不小心又小小的犯贱了一把,竟然就穿越了,还获的了贱人系统。“姐姐!你就是大名鼎鼎的闭月仙子啊,我终于见到你了。”少年望着不远处那如同不食人间烟火仙子一般的极美少女一脸崇敬的喊道,还带有一些少年特有的小羞涩。少女矜持的微笑着点了点头,旁边的俊朗青年哈哈笑道:“闭月,连这里的偏远小地方都能听到……!”我可以摸一下你的屁股吗?“少年突然阳光的笑了起来,大声吼道。”对了,这是留在我大哥那的内裤,我给你带来了。“少年拿出了一个绣着小熊崽的小内内甩向了高空。少年的心泪流满面,贱人系统爷爷不要再玩我了……!
  • 王爷,不要动本宫

    王爷,不要动本宫

    什么,竟然进了杀手窝子,还要她做堂主?她不过是个迷糊又聪明,向往着自由的小女子而已,做不来杀手的呀!好吧,看在窝子头头是个冷酷大帅哥的份上,她干了!啥?宫主大人说中了她的情蛊要她负责,呃,小女子可不是故意的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首席来缠:幽冥总裁请克制

    首席来缠:幽冥总裁请克制

    什么叫做身世凄凉?慕桑榆这就叫做身世凄凉。无父无母不说,还被大学舍友嫌弃,险些露宿街头。机缘巧合之下入住优铭宾馆,只是这位吸血鬼帅哥,你为什么要咬我一口?再次见到她,他不但不认识她,还将她错认为他的未婚妻?总裁,这是……误会!误会?怎么会!无赖帅哥将她压至身下,霸道的挑起嘴角:“女人,我就喜欢你主动的样子。”
  • 天机子之玄澈

    天机子之玄澈

    她拥有了永生,却必须忍受孤独。她获得了先知,却必须做出抉择。她说,命里带来的东西不能换,除非,你拿命去换。
  • 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关乎礼。在21世纪的今天,由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急剧变迁,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冲突,使道德判断变得的日趋困难。在这样一个社会里,作为青少年如何作出正确的道德判断,成为一个必须要正视的问题。《新时期青少年伦理与道德读本》通过一些浅显的故事告诉青少年应当树立怎样的道德标准。
  • 儿童职业启蒙120:我的第一本职业体验书

    儿童职业启蒙120:我的第一本职业体验书

    本书紧扣孩子的心理特点,从孩子的视角出发,以五个小伙伴、四个大家庭的生活故事为主,为孩子介绍社会上各式各样的职业。本书分为四个篇章,分别帮助孩子了解各种熟悉的职业、佩服的职业、有趣的职业以及好奇的职业,从而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亲身体验各种职业的乐趣。本书涵盖上百种职业,不仅有妙趣横生的成长故事,而且配有生动有趣的漫画,让孩子在了解职业知识的同时,激发无限的想象力,并且更加充分地认识自我。
  • 鬼谷神医

    鬼谷神医

    一个身怀鬼谷医术的青年,一沓金针,治病救鬼,超度亡灵,古墓探险,妖道斗法,且看他怎么在这繁华的世界里纵横都市。
  • 那是回不去的青春

    那是回不去的青春

    每一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而我的童年却是悲伤的。我幻想过某一年的六一可以和父母一起出去玩,可是时光却不知不觉的走了,我也渐渐长大,父母也渐渐老了。那年最美好的青春却被我摧毁,事情发生后我才知道后悔可是时间回不去了。如果给我的许1个愿望我会许:1.让我可以回到过去,可以改变那段故事。我不相信世界上有什么神,有什么耶稣,但是我相信我自己。大人们经常说世界上唯一可以信任的是父母和兄弟姐妹,而我却认为世界上唯一可以信任的人是自己,自己永远不会骗自己和背叛自己。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我希望回到那回不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