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1700000043

第43章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3)

3.报道内容为“就业歧视”或“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存在一些现实焦点问题,如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观问题、就业歧视和就业环境。那么,报纸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能否结合时代特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现实焦点进行关注?这里主要以大学生所遭遇的就业歧视及就业中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例做现状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发现,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往往被报道所忽视。

关于就业歧视的报道,在2007年5月份总共只有2篇,《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各1篇,而《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分别为0篇。而5月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季节,众多大学生面临着户口歧视、出身歧视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制度、政策等深层原因,在严肃谨慎的党报和娱乐化都市报的报道中很少提及。2007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图片报道《女大学生找份工作好辛苦》,在报道中指出了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分别为4篇和2篇。《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分别为0篇。《中国青年报》表现出明显的重视,并配合采用多种报道方式进行报道,如采用评论、系列报道等(见图8-3)。在《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15日发表的系列报道《咱们大庆油田的年轻人》中,倡导大学生去西部就业,“放低起点,就会飞得更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指出了就业难、难在哪里,并表示只要踏实从底层做起,就会在新的事业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和活力。文章既揭示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又给众多大学生们一个新的启示。

三、研究结论

在对待国内教育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这四家报纸的重视程度不一。当然,由于报纸定位不同、受众群体也不一样,这决定了各自在新闻资源的开发上各具特色。相对而言,《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视野开阔,报道形式多样,注重了贴近性;《人民日报》对大学生就业所发表的评论高屋建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北京晚报》的报道则贴近生活,感情细腻,以生动取胜;《中国教育报》则是报道全面迅速。但通过对比统计分析,这四家报纸在相关媒介议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共同问题:

1.上述四家报纸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都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报道的主导思想与党和人民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但都注重了新闻宣传而忽视了报道的表现方式和实际传播效果。

2.上述四家报纸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视。除《中国青年报》形式较多样,其他三份报纸大都采用概述性短消息这类单一的报道形式,较少采用生动活泼的连续立体报道,通讯报道也不多,对图片报道也不够重视。

3.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经常采用居高临下的指导性报道方式,报道也缺乏实际调查,新闻的接近性、可读性不强,读者很难产生共鸣。2007年5月仅有《中国青年报》发表过一篇调查报告分析报道。

4.对就业问题中的焦点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就业歧视”问题,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难题”,学生就业难中的制度障碍等等,除《中国青年报》比较深入地给予了关注,《中国教育报》有此类报道但存在报道不深入、分析不透彻等问题,其余两份报纸均未予以涉及。

第三节相关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们每天一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买上一份相关刊物,就能获得关于教育方面的信息。中国大学生数量庞大,大学生群体涉及范围很广,影响较大,自然会得到政府和媒体的重视。所以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话题急剧升温,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发挥了释疑、解惑、指导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政策性宣传过多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体在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时,会通过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然后又通过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也就是说,媒体通过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和了解,促进问题进早进入政策议程,从而加快社会问题的解决。

就业问题触及许多权威机构的利益,所以媒体在报道大学生就业时,更多的是执行党和政府的宣传政策,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这样一来,有关政策性宣传报道随处可见,如《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日头版“今日关注”栏目发表报道《失业毕业生将获“一对一”服务》,文章对劳动保障部的“一对一”服务政策进行了解读,并表示该政策将力争在一年内让绝大部分毕业生实现就业。第二天该报同一栏目继续报道《大学生基层就业逐年增多》,文中写道“基层政策优惠实惠”;甚至在5月10号,教育报用7版整版内容发专栏《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如此类政策宣传报道在报纸中随处可见。相比较而言,媒介所发挥人民喉舌的功能有限。

(二)“就业指导”报道过于理论化

媒体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偏重“就业指导”。笔者曾参与2006年《首都教育发展环境与引导机制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数据来源于2006年笔者参与的李丹林老师主持的《首都教育发展环境与引导机制问题研究》研究课题。,通过对网络媒体报道包括新浪、搜狐、人民网、中青网、京报网等15家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报道包括《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媒体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侧重于就业指导和就业现象分析,在平面媒体中,就业指导的报道数量位于第2位,仅次于就业现象,这两类报道内容几乎占了全部报道的一半多。

但这些相关“就业指导”的报道过于理论化,缺乏可操作性。如2007年5月10号《中国教育报》用7版整版报道《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文章结合胡主席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出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表明取得了较好成效。全文从在理论高度提出了就业的指导方法,洋洋洒洒,既缺乏可操作性,又缺乏贴近性和可读性。

事实发生空间与传播指向的空间越近或越重合,这样的事实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也即事实发生地离接受主体距离越近或越重合,就越容易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新闻事实。相对于遥远地区的事物,人们更关心自己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更容易与受众产生联想与共鸣,如果报道的新闻没有接近性和可读性,就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简单的供大于求,如果毕业生愿意根据社会需要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不会像现在学生所感到的这样难。媒体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困惑、用人单位的苦恼,通过媒体及时反映出来,使供求双方彼此能及时调整心态,尽早实现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三)过分渲染就业严峻

从当前就业大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整体紧张。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三峰叠加”,应届高校毕业生高峰、农村剩余劳动力高峰和下岗职工高峰,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基于就业竞争现状进行事实报道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媒体报道过度渲染,缺乏理性,则无形中对大学生群体性“就业恐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中国青年报》2003年曾推出一组调查报道,叫做《被夸大的大学生“就业难”》,文章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当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存在一种误区,即报忧的多,报喜的少;渲染就业难的多,对学生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

《中国新闻网》2006年12月5日文章也指出,在大学生群体性“就业恐慌”中,某些媒体扮演了不当的角色。有民意调查显示,有26.3%的大学生受访者称,报纸电视上关于就业的宣传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满眼看到的全是招聘会拥挤场面,就业难”,看了这些,谁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媒体报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传达同样的一个社会信号——工作难找,而拒绝对这个事实进行合理建构——如何好找。结果越报道越让人产生恐慌,越恐慌则使危机升级的可能性加大。当然,在这场就业恐慌里,高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个别人恐慌于找不到工作属正常,但是优秀的、落后的大学生一起都恐慌就不正常。据说美国的学生为了能顺利大学毕业,在读大学时也需要研究市场。而中国的现状却是,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后就陷入就业恐慌,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考试、考证、实习等上,而无心认真学习功课。但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设计,所以其找工作也陷入盲目状态,无目的,无准备,纯粹是碰运气。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我们往往把招聘会等“惨烈”的竞争现场当做“社会新闻”处理,放大或突出就业压力,而不对受众心理进行积极疏导。

中共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党和政府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三个一切”很清楚地表明了政府在新闻媒体改革和文化发展上的态度和立场。此后,中共宣传部门又提出了“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考察舆情,对大学生群体有深切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引导。

另外,中国市场经济自由开放程度、信息的流通传递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开放,这决定了媒体不能再采取单一填鸭式的舆论引导方式,而应该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采取互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良好的职业态度来和大学生受众交流。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媒体不仅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定的话语权报道,解释和展现社会中教育的各种问题,还应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动的报道引导和影响着社会。同时媒体在报道时还要意识到,教育类问题的报道还肩负着启人心智、教化灵魂的作用,因为媒介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一扇窗口。

同类推荐
  •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中国历史上的腐败与反腐败

    腐败是一种以权谋私的行为。所谓权,是指公共权力;所谓私,是与公相对立的个人私利。以权谋私,就是利用、窃用、滥用公共权力而满足一己之私。据文献记载,早在文明诞生前夜的传说时代,我国腐败现象就已产生。当历史进入阶级社会后,腐败遂成为附着于统治阶级身上的痼疾。这些腐败现象在每个王朝的前期、中期和后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虽然其形式林林总总、五花八门,或为金钱,或为权位,但归结其根本,仍然不过是为了满足贪婪者的私欲。中国历史上每个王朝灭亡的具体原因很复杂,但是,究其根源无不与这些腐败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腐败导致灭亡,严重的腐败导致速亡,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基本规律。
  •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当务之急:2014—2017年中国的最大风险

    未来三年,将是推动改革的关键时期,本书紧扣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热点,对房地产调控、医疗改革、行政改革、自贸区建设、人才危机、世界能源格局、国际贸易规则等问题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观点独到,语言犀利。作者或援引、或驳斥了吴敬琏、郎咸平、林毅夫、迟福林等多位名家学者的观点论断,分析了中国将在未来三年遇到的难题和风险,讨论了中国面临的改革和转型困境。
  •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做优秀的共产党员:谈谈共产党员形象

    对每一个共产党员来说,“形象”问题是一个伴随终身的大问题,它不但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也关系到整个党的生命。因为共产党员形象是党的形象的具体体现,党员的形象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和威信。所以,在党员个人修养中,应该而且必须始终注重“形象”这个问题,真正树立起党员的良好形象。本书就是一本专门探讨“共产党员为什么要重视自身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具有什么样的形象”、“共产党员应该如何塑造并提升自身形象”等问题的专著。
  • 美国“阴谋”

    美国“阴谋”

    新华社驻美记者刘洪四年心血,告诉老百姓一系列事件的幕后。提供不一样的答案,讲述你不知道的始末。过去几年,在人民币汇率、知识产权保护、贸易顺差、中国的责任和义务等许多问题上,中国面临了一轮又一轮的质疑。在美国,翻开报纸,有对中国的批评;打开电视,有对中国的攻击;日常闲聊……
  • 基层工会干部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基层工会干部如何做好工会工作

    为了把广大基层工会干部和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党的十七大精神上来,把贯彻落实工会十五大精神落实到基层、落实到行动中,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新形势下加强基层工会干部培训与日常工作业务指导,使得基层工会能够不断推出新举措,指导基层工会工作在各方面的创新发展。
热门推荐
  • 摆渡者

    摆渡者

    我能不写简介么orz等我写的差不多了再回来改==+
  • 爱的切入点

    爱的切入点

    《爱的切入点》作者张记书的小小说里知识性的因素、新闻性的因素较多,可以说,他是靠一种机智的小小说构思来展示一种小小说的理性来启迪读者。张记书《不鼓掌的人》的构思、叙述以及立意的表达都十分理智和理性,不鼓掌的汉子用他独特的动作和神态对那种好大喜功、只追求表面政绩的领导是个直白的批评。张记书的小小说还注重情感与理性并重,双管齐下。《冠军轶事》一文,他在一种表面上不点破的情感故事罩机智地显影了一个金教授的教育艺术和阔大的爱心,情感性的感人故事包涵了一个理性的小小说内核。
  • 奇风异俗(走进科学)

    奇风异俗(走进科学)

    本套书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当今世界各种各样的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集知识性、趣味性、新奇性、疑问性与科普性于一体,深入浅出,生动可读,通俗易懂,目的是使广大读者在兴味盎然地领略世界难解之谜和科学技术的同时,能够加深思考,启迪智慧,开阔视野,增加知识,能够正确了解和认识这个世界,激发求知的欲望和探索的精神,激起热爱科学和追求科学的热情,不断掌握开启人类世界的金钥匙,不断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使我们真正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人。
  • 只想宠着你

    只想宠着你

    作为杀手和目标无疑他们两个都是不合格的代表“玥儿,你在干什么?”正在干坏事的某人,背后突然响起一道低沉的男音。“夜,你怎么来了?吓死我了!”听到熟悉的声音,玥把拿在手里的东西一藏,转身面向夙冥夜说道。“玥儿你还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你在干什么?”看着明显心虚的某人,夙冥夜勾起嘴角。“我在帮忙啊。”反正已经被发现,玥到时理直气壮地说。“哦?帮忙需要用到媚药?”夙冥夜的嘴角更添一丝玩味。“还不是瑾那小子动作太慢啦,我帮帮他而已嘛,夜你要不要一起啊?”“好啊,那玥儿要我怎么办呢?”“你就把这个给瑾吃了,然后我们。。。。”在处理事务的南宫瑾不禁打了个喷嚏。
  • 很狂很嚣张

    很狂很嚣张

    这是发生在一个普通大一新生身上的故事,从晓枫大一开学,到认识几个个一辈子的兄弟。从一个自认清高的少年,到经历痛心刻骨的感情。从学校的青春年少,到社会的热血无情。三年之约很傻很天真……我们的爱很狂很嚣张……仅以此书祭奠逝去的学生时代,顺便引领迷途的未来。
  • 倾世丑后

    倾世丑后

    黑暗中,她的身体一动不能动,滚烫的气息撩拨的吹入她耳中:“想要我救你们将军府,今晚,你得好好表现了!!”一朝穿越,医学博士变成京城第一丑女,还顶了未来太子妃的名号!花轿临门之时,父亲被陷受贿,一夜之间她家破人亡,为救将军府,她夜闯御王鬼宅,却意外撞见惊人的一幕……
  • 这个秋天有点凉

    这个秋天有点凉

    男人一生可能会有很多女人,真心假意也好,逢场作戏也罢!但女人这一生或许只爱一个男人。箫玲珑在与陶亚君离婚之后,才真正的明白以前和韩语在一起那种感觉一辈子只可出现一次,女人到了28岁就已经老了,但,玲珑28岁嫁给陶亚君的时候还是年轻的,玲珑还记得与陶亚君第一次缠绵之后,陶亚君问玲珑嫁一个比自己大足足12岁的男人,这个男人没车没房,没有出众的外表,以后不会后悔吗?玲珑抱着陶亚君的脖子很细腻的撒娇道;只要你不离,我便不弃。当与陶亚君结婚半年之后的孕期中,看着另一个女人躺在那张自己曾与这个爱之肤的男人缠绵的床上,玲珑已知,这场婚姻破裂了。安然的出现让玲珑在最无助的时候得到了一丝温暖,看着这个有点阳光的男人,玲珑发觉在过去与陶亚君在一起的时光中那种爱来的是如此的安逸,没有韩语给的轰轰烈烈、也没有安然那看似的雨打浮萍般,玲珑觉得那时候自己就像是陶亚君的小宠物,可以任意撒娇,一切都那么自然,包括把日子晃到两个人的天荒地老。安然的阳光却让玲珑看到了韩语的影子,北京的街头,阳光下安然侧面的轮廓在黄昏里剪辑成了当年的韩语,模棱两可。走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又是一年四季中的秋天,原来爱是一种惯性,分开之后,其实自己已习惯了一个人那样的宠着你、已对那个人的怀抱有了眷恋、忘不了、抹不掉的味道,思念隔成山。而当牵着3岁的女儿宝宝在回到那座历经回忆的城市上海的时候,看着曾深爱过、还在爱着的男人抱着宝宝那种父爱的感觉让玲珑想起了小时候,给孩子一个爸爸,哪怕这个理由有点牵强。初恋也许只有一次,就是在自己还不算懂事的时候。爱情或许也只出现一次,那就是在人海中走累了、经历了、懂得了、领悟了、痛过爱过之后,还有个人陪你把孤独磨到崩溃;把日子过到荒废;爱其实就是我们都走累了的时候,你我都没有走远,还可以牵手把细水长流看完,再数着日历把日子一天天翻过,等到那一天你我都已两鬓斑白的时候,还可以躺在桂花树下忆往当年。我们那个时候的爱情!
  • 良田喜事

    良田喜事

    一片痴心换来无情背叛,欲要手刃仇人却被一口缺盖儿的马葫芦送到了陌生时空。极品大姑姐,吝啬老婆婆,怪异老公爹,外加憨傻帅相公,这是什么节奏?啥也不说了,果断奋斗吧!请看,鸡飞狗跳农家院,傻夫悍妻欢乐多。
  • EXO唯爱

    EXO唯爱

    "EXO!EXO!EXO……"一下飞机就听到震耳欲聋的喊叫声,此刻人山人海,根本没有路可以有,不管了,秀满舅舅还在S.M.公司等我呢。不管他三七二十一,往前冲,"让一下,让一下,不好意思,借让一下。"于是,横冲直撞的结果就是撞到人了。……
  • 十三屋

    十三屋

    一个不小心踏进了鬼屋,怎么逃也逃不出来了。后来才知道自己八字九阴,天生和鬼有缘,于是——我阴差阳错地成了十三屋的鬼主,自由地行走阴阳,为了摆脱这个头衔,我拼命积德(阴德和阳德)于是,我看到了一个比人们说的还要惊悚诡异的鬼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