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831700000043

第43章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舆论调控研究(3)

3.报道内容为“就业歧视”或“就业结构性矛盾”的主题分析

如前文所述,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存在一些现实焦点问题,如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观问题、就业歧视和就业环境。那么,报纸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能否结合时代特点,对大学生就业问题中的现实焦点进行关注?这里主要以大学生所遭遇的就业歧视及就业中存在结构性矛盾为例做现状的统计分析。

经过统计发现,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大学生就业问题中存在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往往被报道所忽视。

关于就业歧视的报道,在2007年5月份总共只有2篇,《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各1篇,而《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分别为0篇。而5月是大学生就业的高峰季节,众多大学生面临着户口歧视、出身歧视等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涉及制度、政策等深层原因,在严肃谨慎的党报和娱乐化都市报的报道中很少提及。2007年5月13日《中国青年报》发表图片报道《女大学生找份工作好辛苦》,在报道中指出了就业中存在的性别歧视问题。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问题,《中国青年报》、《中国教育报》相关报道分别为4篇和2篇。《人民日报》和《北京晚报》分别为0篇。《中国青年报》表现出明显的重视,并配合采用多种报道方式进行报道,如采用评论、系列报道等(见图8-3)。在《中国青年报》2007年5月15日发表的系列报道《咱们大庆油田的年轻人》中,倡导大学生去西部就业,“放低起点,就会飞得更高”。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指出了就业难、难在哪里,并表示只要踏实从底层做起,就会在新的事业中绽放自己的青春和活力。文章既揭示了就业结构性矛盾的问题,又给众多大学生们一个新的启示。

三、研究结论

在对待国内教育问题中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时,这四家报纸的重视程度不一。当然,由于报纸定位不同、受众群体也不一样,这决定了各自在新闻资源的开发上各具特色。相对而言,《中国青年报》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视野开阔,报道形式多样,注重了贴近性;《人民日报》对大学生就业所发表的评论高屋建瓴,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北京晚报》的报道则贴近生活,感情细腻,以生动取胜;《中国教育报》则是报道全面迅速。但通过对比统计分析,这四家报纸在相关媒介议程设置方面存在以下共同问题:

1.上述四家报纸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都发挥了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报道的主导思想与党和人民政府的立场保持一致,但都注重了新闻宣传而忽视了报道的表现方式和实际传播效果。

2.上述四家报纸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都表现出一定程度的重视。除《中国青年报》形式较多样,其他三份报纸大都采用概述性短消息这类单一的报道形式,较少采用生动活泼的连续立体报道,通讯报道也不多,对图片报道也不够重视。

3.在报道角度的选择上,经常采用居高临下的指导性报道方式,报道也缺乏实际调查,新闻的接近性、可读性不强,读者很难产生共鸣。2007年5月仅有《中国青年报》发表过一篇调查报告分析报道。

4.对就业问题中的焦点问题,如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各种“就业歧视”问题,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难题”,学生就业难中的制度障碍等等,除《中国青年报》比较深入地给予了关注,《中国教育报》有此类报道但存在报道不深入、分析不透彻等问题,其余两份报纸均未予以涉及。

第三节相关问题分析与应对策略

一、大学生就业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如今,我们每天一打开电视,翻开报纸,买上一份相关刊物,就能获得关于教育方面的信息。中国大学生数量庞大,大学生群体涉及范围很广,影响较大,自然会得到政府和媒体的重视。所以近几年来大学生就业话题急剧升温,媒体在引导舆论时,发挥了释疑、解惑、指导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媒体对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报道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

(一)政策性宣传过多

根据“议程设置”理论,媒体在报道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事件和问题时,会通过媒体议程影响公众议程,然后又通过公众议程影响政策议程。也就是说,媒体通过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可以提高公众对该问题的关注和了解,促进问题进早进入政策议程,从而加快社会问题的解决。

就业问题触及许多权威机构的利益,所以媒体在报道大学生就业时,更多的是执行党和政府的宣传政策,发挥党和政府的喉舌功能。这样一来,有关政策性宣传报道随处可见,如《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1日头版“今日关注”栏目发表报道《失业毕业生将获“一对一”服务》,文章对劳动保障部的“一对一”服务政策进行了解读,并表示该政策将力争在一年内让绝大部分毕业生实现就业。第二天该报同一栏目继续报道《大学生基层就业逐年增多》,文中写道“基层政策优惠实惠”;甚至在5月10号,教育报用7版整版内容发专栏《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诸如此类政策宣传报道在报纸中随处可见。相比较而言,媒介所发挥人民喉舌的功能有限。

(二)“就业指导”报道过于理论化

媒体在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偏重“就业指导”。笔者曾参与2006年《首都教育发展环境与引导机制问题研究》研究课题数据来源于2006年笔者参与的李丹林老师主持的《首都教育发展环境与引导机制问题研究》研究课题。,通过对网络媒体报道包括新浪、搜狐、人民网、中青网、京报网等15家网络媒体,平面媒体报道包括《北京晚报》、《北京日报》、《中国青年报》和《新京报》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发现,媒体报道大学生就业问题侧重于就业指导和就业现象分析,在平面媒体中,就业指导的报道数量位于第2位,仅次于就业现象,这两类报道内容几乎占了全部报道的一半多。

但这些相关“就业指导”的报道过于理论化,缺乏可操作性。如2007年5月10号《中国教育报》用7版整版报道《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文章结合胡主席在十六届六中全会上的讲话,提出以和谐文化为精神动力,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并表明取得了较好成效。全文从在理论高度提出了就业的指导方法,洋洋洒洒,既缺乏可操作性,又缺乏贴近性和可读性。

事实发生空间与传播指向的空间越近或越重合,这样的事实就越容易成为新闻事实,也即事实发生地离接受主体距离越近或越重合,就越容易成为他们心目中的新闻事实。相对于遥远地区的事物,人们更关心自己周围的事物,这些事物更容易与受众产生联想与共鸣,如果报道的新闻没有接近性和可读性,就很难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目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绝不是简单的供大于求,如果毕业生愿意根据社会需要择业,大学生就业状况就不会像现在学生所感到的这样难。媒体应该具有一种责任感,将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困惑、用人单位的苦恼,通过媒体及时反映出来,使供求双方彼此能及时调整心态,尽早实现对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指导。

(三)过分渲染就业严峻

从当前就业大环境来看,我国劳动力市场总体上供大于求,就业形势整体紧张。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出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前所未有的“三峰叠加”,应届高校毕业生高峰、农村剩余劳动力高峰和下岗职工高峰,这些集中到来的供给在短时间内给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基于就业竞争现状进行事实报道当然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媒体报道过度渲染,缺乏理性,则无形中对大学生群体性“就业恐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中国青年报》2003年曾推出一组调查报道,叫做《被夸大的大学生“就业难”》,文章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当前媒体对大学生就业报道存在一种误区,即报忧的多,报喜的少;渲染就业难的多,对学生择业进行引导的少;流于表层的多,深入分析的少。

《中国新闻网》2006年12月5日文章也指出,在大学生群体性“就业恐慌”中,某些媒体扮演了不当的角色。有民意调查显示,有26.3%的大学生受访者称,报纸电视上关于就业的宣传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满眼看到的全是招聘会拥挤场面,就业难”,看了这些,谁也不可能无动于衷。

媒体报道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只是传达同样的一个社会信号——工作难找,而拒绝对这个事实进行合理建构——如何好找。结果越报道越让人产生恐慌,越恐慌则使危机升级的可能性加大。当然,在这场就业恐慌里,高校教育也是一个重要方面。有个别人恐慌于找不到工作属正常,但是优秀的、落后的大学生一起都恐慌就不正常。据说美国的学生为了能顺利大学毕业,在读大学时也需要研究市场。而中国的现状却是,学生为了考上大学而拼命学习,上了大学后就陷入就业恐慌,把所有的精力都耗费在考试、考证、实习等上,而无心认真学习功课。但由于现在很多大学生缺乏职业规划和人生理想设计,所以其找工作也陷入盲目状态,无目的,无准备,纯粹是碰运气。在新闻价值取向上,我们往往把招聘会等“惨烈”的竞争现场当做“社会新闻”处理,放大或突出就业压力,而不对受众心理进行积极疏导。

中共十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后党和政府提出“三个一切”,即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与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三个一切”很清楚地表明了政府在新闻媒体改革和文化发展上的态度和立场。此后,中共宣传部门又提出了“三贴近”,即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按照“三贴近”的要求,新闻媒体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有效途径,考察舆情,对大学生群体有深切的了解,才能更好地进行新闻舆论引导。

另外,中国市场经济自由开放程度、信息的流通传递范围正变得越来越开放,这决定了媒体不能再采取单一填鸭式的舆论引导方式,而应该随着媒体环境的改变,采取互动、换位思考的方式,以良好的职业态度来和大学生受众交流。因此,在社会转型时期,媒体不仅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特定的话语权报道,解释和展现社会中教育的各种问题,还应以其广泛的影响力和生动的报道引导和影响着社会。同时媒体在报道时还要意识到,教育类问题的报道还肩负着启人心智、教化灵魂的作用,因为媒介也是传播人类文明的一扇窗口。

同类推荐
  • 人才

    人才

    怎样为官?怎样才能做好官? 本书从《资治通鉴》《史记》《左传》《论语》《孟子》等中华传统典籍中精选了420余则历史故事,旨在为官员提供向历史学习的资料,向历史要观念、要经验、要成果。 唐太宗李世民曾把历史比作一面镜子,说它照出了兴衰更迭。其实兴衰不仅是朝代,也包括个人命运。读历史,联系自己,可以达到正衣冠的效果。 本书从价值、德才、君子小人、态度、条件、知人、识别、举用、掌控等9个方面介绍了古代人才理念及实践。人是一切因素中最可宝贵的,治政之术的实施,关键在人才,所谓“治本在得人”。
  •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李大钊与早期中国共产党

    从现代政治学、现代政党文明的视角。全方位、体地展示和解读李大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前后的思想发展及其政治实践,剖析李大利政党观总结其建党理念,揭示李大钊在矢志于中华民旌解放事业的道路上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耐接,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路。
  • 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的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者视角

    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的政府行为研究:基于公共管理者视角

    本书介绍了政府公共管理职能与政府行为、投资领域政府行为及其基本框架、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行为比较研究、1998年以来中国投资领域地方政府行为分析、规范转型时期中国投资领域政府行为的思考等内容。
  • 领导力新论

    领导力新论

    关于“领导力”的研究一直是领导学领域的一个热点,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对领导力进行界定和研究,有的人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的一种品质或者行为;有的人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将愿景转化为现实的能力;有的人认为领导力就是影响力;有的人则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的能力。
  • “三个代表”思想论

    “三个代表”思想论

    书从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贡献、认识与处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矛盾的新思路、党的建设的战略定位、党的执政规律的总结、新时期党风建设的指南等15个方面论述了“三个代表”思想。
热门推荐
  • 闲情漫寄

    闲情漫寄

    收录了作者自1988年12月至2015年12月间的300多首诗词,都是古体诗。有古风,有近体;或展现社会生活,或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思,包罗万象,感情丰沛。
  • Days with Sir Roger de Coverley

    Days with Sir Roger de Coverle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名门挚爱:权少的亿万宠儿

    名门挚爱:权少的亿万宠儿

    分手五年后,楚念嫁给了陆乔深,被逼着吃了回头草!她从前女友升级成他的现任妻子,陆太太的名声甚嚣尘上。陆先生是商界新贵,只手遮天,掌控着无尽的财富,却唯独不能掌控他的妻子。听说,陆太太新婚晚上想逃婚!听说,陆太太对陆先生冷淡,晚上都不睡在一起!白天,陆乔深轻笑回应,“听谁说的?我太太跟我生活和睦。”晚上,陆乔深压着楚念,“冉冉,有人说你对我冷淡,我们要不要破一下谣言?”“陆乔深,你出去!”陆乔深无视某女的反抗,邪笑着把她逼近角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爱上拽公主

    爱上拽公主

    当雪山公主撞上冰山王子时,调皮小姐杠上花心大少,小萝莉碰上温柔王子时,会擦出什么爱的火花呢?当误会重重时,三公主远离它乡,当她们带着恶魔宝宝转土重来时,三王子会重新追到三公主吗?
  • 幻想之动漫攻略

    幻想之动漫攻略

    一个普通的少年因为一个意外的机会去到了一个奇怪的地方冒险。而少年从此也拥有了到各个动漫世界冒险的能力;在各种机遇与危险的交际中少年学会了爱,懂得了亲情,友谊与爱情;现在冒险的动漫世界时:《四月是你的谎言》
  • 修真概念

    修真概念

    那个大陆是这样,没有魔法,没有斗气,没有美女,没有YY,只有修真。和尚不念经,道士不打坐,武学宗师不收徒。一部通天书的出现,让人们知道成仙还有捷径,从此刀光剑影不是传说,飞檐走壁也如家常便饭。正派道义,只是纸上传说。君子之言,犹如猪狗放屁。修真还怎么修,世人陷入了一个新的迷茫时期,先人有奇书,《飘渺之旅》《诛仙》《修真世界》《星辰变》这类修真奇书,还有修炼的开拓者《斗破苍穹》《神墓》这类之士。这可是这些已经难以满足,世人的修炼之心,修真陷入了新的迷茫时期……
  • 金仙剑士

    金仙剑士

    孤单,他无法习惯。欺压,他无法无视。感情,他无法逃避。成长之路,必有坎坷。
  • 绝世宠妃:废柴大小姐

    绝世宠妃:废柴大小姐

    她,冷月,本是22世纪的绝顶杀手,却因为初恋悲惨结束花季生命。一朝穿越,她成了不受宠的大小姐,无妨!她智斗姨娘,怒斥那丞相府的居心叵测之人;她天才之资,刻苦修炼,誓要成为人上人!!八岁那年的相遇,注定使他和她一生纠缠。倾尽天下,搏她一笑,千辛万苦,誓要与她一同站在王者之巅!
  • 天网

    天网

    方达明,在文学期刊发表中短篇小说几十篇。短篇小说《出走》获第八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三等奖。小说《婶婶》获第九届美国新语丝文学奖,短篇小说《我的土豆》获第四届林语堂文学创作奖。短篇小说《气球》获台湾第33届联合报文学奖小说评审奖。
  •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红楼之林如海重生

    一路看着女儿泪尽夭亡,直到贾家覆灭,林如海方得以解脱重生。保住老婆孩子,一家五口幸福美满。咦,为什么是五口?林如海重生,林妹妹还会悲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