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02400000026

第26章 孝的运用(7)

其实父母每时每刻都在传递信息,他们可能会喋喋不休地讲述你小时候的趣事,要不就是唠唠叨叨地让你保重身体,但是这时候子女的做法往往是打趣父母一番,要不就是责怪父母太唠叨了,很少有子女愿意认真聆听他们的想法,有的子女即使听了,也没有进一步思考父母的内心想法。比如一个长期脾气很坏的父母突然变得柔和,也许是感到害怕,害怕子女不孝顺自己,也许是感到不被重视,这些心理的情绪和信号,需要子女来解读。

比起过去,今天人们往往能够给父母更多更加优越的物质条件,然而倾听的时间和精力则在下降。子女在孝顺父母的精力投入上,越来越集中于能提供怎样的物质条件和生活条件——是否能让他们住得宽敞、吃穿最好,而不在于父母是否感受到爱和尊重,父母的内心想什么,也渐渐被忽略。当我们在繁忙的生活中可以停下来倾听父母们真正的需要,父母的幸福感才会真正得到提升。

孝敬父母——当他们孤独的时候你在双亲膝下逗他们欢心;恢复他们身体不适住院的时候日夜陪护,体谅他们由于不舒服造成的烦躁心情,不顶撞他们,直到他们恢复健康;父母不要去想兄弟姐妹当中谁对父母不好、谁为了得到父母的钱才去孝敬,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从心底爱父母、关照他们的起居生活;人有生老病死,想象一下,未来有一天,当自己跪在父母的墓碑面前,自己的心灵是后悔的还是无憾的?在父母活着的时候自己有没有留下没有尽到孝心的遗憾?

记住,父母需要我们的陪伴、需要我们的关心与爱护;更需要“精神上的沟通”。

原谅父母是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弟子规》

青少年时期我们接触新鲜事物,常常与父母想法不一致,其中,有时是我们自己错了,有时是父母错了。当我们错了就需要马上改正,做一个好孩子,如果父母错了,我们也要及时与之沟通并原谅他们,这是我们走向成熟的必经之路。

国学大师钱穆先生说家人相处时,应当兼顾情义,尤其是作为子女的,应该以不伤害父母为前提。如果对父母无情,则必陷于大不义的境地。懂得了这些,在面对父母的过错时也就没有什么怨言了。

人们常常会说,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话不能从字面上僵化理解,圣贤都会犯错,何况身为普通人的父母呢?

有很多孩子面对父母时又爱又怕,爱是父母生我们,养我们无私的关爱,我们怕的是父母发脾气或骂自己,有时是孩子的错,但有时却是父母的错,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及时与父母沟通,用客观的角度来与父母讲道理。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但是,若子女规劝父母,而父母不听怎么办?孔子说,在这种情况下,仍要对父母表示恭顺,虽然为父母不能改正错误和缺点而担忧,但不能心怀怨恨。

郑国国君郑武公娶了一个夫人,叫武姜,生了两个儿子,长子寤生,次子段。寤生出生时武姜因为难产差点儿丢了性命,所以她只喜欢段。

郑武公准备立太子。他和大臣们商量决定立长子寤生为太子,夫人武姜却坚决不同意,她想让小儿子段继承君位,一再要求武公立段为太子。武公是一个很有主见的国君,他没有采纳武姜的意见,而是按规矩立寤生为太子。

郑武公病逝后,太子寤生即位,就是郑庄公。武姜见小儿子段没有大权,就要求庄公把制邑册封给段。因为制邑是有名的军事重镇,庄公于是拒绝了母亲的要求,并解释说先君曾有遗命,制邑不许分封给任何人。武姜听后非常生气,但又不死心,又要求庄公把京城分封给段。

庄公为了安慰母亲,他便同意将京城封给段。众大臣知道此事后,纷纷劝阻庄公。大夫祭仲直言道:“主公,京城地广民众,把京城分封出去,等于将国家一分为二。况且公子段如果依仗夫人的宠爱,扩大自己的势力,将来恐怕对国家有害无益!”但是庄公已对母亲应允,不能更改了。

段得到京城,在其母武姜的怂恿下悄悄地开始招兵买马,训练兵士,积蓄一切力量,做好一切准备,暗中策划谋反。只等待有机会,便与母亲里应外合,袭击郑庄公,夺取国君的位置。段逐渐将势力范围扩大到郑国的北部和西部边境,这些地区原本不属京城管辖,但地方官不敢得罪他,只好违心地服从他的命令。

段的阴谋活动早被大夫祭仲看在眼里,他劝庄公应采取手段,早日清除祸患,以巩固自己的地位,庄公没有同意。

鲁隐公元年(前772年),段认为时机已到,率领战车、兵士向都城逼近,准备偷袭都城,废黜庄公。武姜则计划在城内作为内应,帮助段一举取胜。然而郑庄公已知道他们准备反叛的日期,早有戒备,并提前派公子吕率两百多辆战车袭取京城。

段得知京城失守的消息,无心再进攻都城,更无力夺回京城,只好在城外驻扎下来。郑军进攻,段没有办法,只好跑到了共国。

叛乱被庄公平定后,他将母亲武姜送到颖地囚禁起来,并发誓说:不到黄泉之下,再不见面!

一转眼几年过去了。一天,一个叫颍考叔的官员来拜见庄公。庄公留他一道吃饭,并赐羊腿给他。颍考叔把羊腿的好肉割下来不吃,却恭恭敬敬地放在一边。庄公不知是何缘故,便问他。颍考叔说:“臣家中有一年迈的母亲,我想把您赐给我的羊肉带回家去孝敬母亲……”

庄公听到颍考叔这番话,马上联想到自己的母亲武姜,情不自禁掉下泪来。颍考叔装作一无所知,忙问他为何如此伤心。庄公凄楚地叹了一口气,将自己矛盾的心情告诉给他:“你可以随时见到母亲、孝敬母亲,只有我没有这样的机会!”颍考叔笑道:“我有一个好办法,能完美地解决这件事。您可以令人挖掘一条地沟,一直挖到流出泉水为止,在那里您可以同母亲相见。这样做既不违背誓言,又尽了孝道,岂不是两全其美吗?”

庄公按照这个方法终于见到母亲,与母亲和好如初。

原谅父母的过错、失误,重归于好,这是做子女应该做的事。父母与子女之间或多或少存在着代沟,这个代沟往往是由于彼此的成长环境不同造成的,因为接受的思想不同,所以父母和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会不同,所以在做决定的时候父母就可能与我们大相径庭,随之而来的就是误解与矛盾。其实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我们要把父母当成普通人一样看待,站在他们的角度上看问题,互相谅解,以一个正确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理智处理与父母的矛盾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弟子规》

沟通对于一个人是重要,沟通是人与人之间感情的桥梁。对父母来说也是这样,常与父母沟通会消除很多矛盾,从而让我们与父母之间拥有一个无隔阂的亲情。

小宝的爸爸是个沉默寡言的人,很少看到他笑的时候,在家也非常严肃。

小宝从没有听爸爸当面说过他喜欢儿子的话,也从没有听到他说过表扬儿子的话,所以小宝一直很怕他。

有一次小宝到楼下张阿姨家做客,正好讲到爸爸。小宝说:“我爸常常对我发脾气,吃早餐的时候他常骂我打翻东西,吃饭不细嚼慢咽,把胳膊肘放在桌上,等等。我非常怕他,他好像一点都不喜欢我。”

张阿姨笑着对小宝说:“呵呵,小宝,其实爸爸是很爱你的,只是你还小,不了解这种爱。你知道吗?你爸在你那次生病住院的时候还哭了呢。”

“我爸哭了?怎么可能?”小宝听张阿姨这么一说,顿时心里暖暖的。

“小宝,你应该多主动和爸爸谈谈心,把你的想法告诉爸爸。”张阿姨鼓励说。

晚上回家的时候,小宝不知道该怎么和爸爸谈心,就悄悄地写了一封信给爸爸:“爸爸,我很爱您,可您总是对我这么凶,所以我有的时候很害怕见到您。其实,我也有很多优点,我希望能得到您的表扬和肯定。爸爸,我有很多想法想和您说,可不知道怎么开口。不管怎么样,爸爸,我爱您,我知道您也一直很爱我。您的儿子:小宝。”

第二天早上,小宝一觉醒来,就收到了爸爸的一封回信:“好儿子,以前是老爸做得不好,你并不像我批评你的那样糟糕,你的本性里有许多真善美。是爸爸做得不好,从明天起,我会认真地做一个好父亲,要和你结为好朋友,你痛苦的时候同你一起痛苦,你欢乐的时候同你一起欢乐。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请到客厅来,咱们好好地聊聊……”

那天,小宝和爸爸聊了很久。从那以后,他们真的成了好朋友。

其实,爸爸妈妈是我们最好的朋友,想要让爸爸妈妈知道你的感受和想法,最好的办法就是多和他们聊天、沟通。如果喜欢与父母交谈,相互倾诉自己的心声,我们就会变得活泼开朗,也会更容易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父母对我们的爱。

如果子女与父母之间出现矛盾,我们首先要学会沟通,作为子女应该多与父母谈心,增加与父母沟通的机会,这不但能加强父子、母子之间的亲情,而且能消除彼此之间的误会和矛盾。

沟通是心灵之间的桥梁,沟通是两个人倾听对方心声。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或争吵。

缺少了与父母之间的沟通自然也就会和父母有代沟,无形之间产生隔阂。有人说,现在的老一辈永远不理解小一辈的所作所为,而小一辈永远也不理解老一辈所说的话。时代的不同,思想的不同,年龄的不同,导致我们与父母有一种无法逾越的代沟。对此,我们要及时与父母沟通,表达我们的思想,接受他们的思想,这样才会有一个和睦的家庭。

常言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有话不说,有意见不交流,长此以往,轻则造成误会,重则造成心灵创伤。

父母与孩子之间存在代沟,这是很正常的,关键在于:有“沟”就要去“通”。沟通,能架起你与父母、长辈之间心灵的桥梁,赢得理解与支持,获得彼此的人生经验,体验关爱,品味真情。

§§§第4章 明辨是非——走出“孝顺”的误区

有人认为,只要是长辈,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是对的。要求子女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服从父母,这种想法显然是片面的。孟子说:“亲之过大而不怨,是愈疏也。愈疏,不孝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的过失,违背道义的行为不怨,不谏,甚至盲目顺从,就是不孝。

孝不等于彻底的顺从

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顺下笃,人之中行也;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文大行也。

——《荀子》

孝不等于彻底的顺从,“孝顺”不仅是“孝”加上“顺”而已。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应当感谢父母,并在长大成人后,尽好抚养义务,关心父母的精神和物质需求。但是,青少年还要有自主的意识,不要把愚孝当成孝顺。

在封建社会中,统治者为了让自己的江山稳固,就利用孔子“孝”的思想。他们认为一个人在家能愚孝,对统治者就能尽愚忠,就可以任意摆布,任意驱使。所以他们非常提倡对父母百依百顺,提倡完全没有自己主见的“孝道”,还说这就是孔子的教导,其实根本不是这样。

曾子名叫曾参,是孔子最著名的弟子之一。他是一个非常孝顺的人,有一次他在自家的地里锄瓜,一不小心锄掉了一棵瓜苗的根。

这时曾子的父亲看到了,非常生气,拿起一根大棒就打,把曾子打倒在地,曾子晕了过去,半天才苏醒过来。曾子醒过来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赶紧跑到父亲的面前请罪,说:“刚才我做了错事,得罪了父亲,您用那么大的力气教育我,没什么事吧?”

孔子听说了这件事,告诉自己的弟子说:“下次曾参再来,别让他进我的门!”曾子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央求师兄弟向孔子打听,孔子说:“当年舜帝的父亲瞽叟很糊涂,脾气也非常暴躁,续娶了之后对舜又非常不好。要使唤舜的时候,舜总是在旁边侍候着,可是想要杀舜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他。小小的责罚,舜可以承受;要是父亲大怒要拿大棒捶他,舜就远远地躲开。为什么呢?怕自己的父亲背上杀害亲生儿子的名声啊!现在你呢?父亲正在气头上,下手不知轻重,要是真为了一件小事把你打死了,你不是陷父亲于不仁不义了吗?”

像故事中曾子那样的孝,就是“愚孝”,就是盲目的顺从。西汉末年的政治家、思想家刘向评论说,“以曾子那样的才华,又身处圣人的门下,尚且犯了罪过而不自知,可见把握好孝的限度是多么的重要啊”!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常常以听父母的话来表达自己的孝心。殊不知,自己的顺从往往使“孝”变了质。有的青少年感到疑惑,我们听父母的话是爱父母啊?为什么会成愚孝呢?

在我们还小的时候,父母爱子女,那么父母可以很容易灌输自己的意志给孩子,这不会造成不和谐,爱依然成立。如果孩子大了,有了自由意志,若还是盲目顺从父母意志的话,就会造成不和谐,爱就不再成立。

孝的本意虽然是顺从与爱,但并不是无原则的顺从与爱,父母的命令不动脑子就全盘接受,这并不是真正的“孝”。盲目顺从的孝,只重动机,不重效果;只重形式,不重内容;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从根本上说,不是真正的孝道。这一点,青少年朋友们须牢记。

真正的孝道不是对父母唯命是从,当父母做得不对的时候也要和颜悦色地提出来,不能看着父母犯错误而不闻不问。无论是对父母还是长辈,顺从的态度虽是好的,但自己也应该有辨别是非黑白的能力。盲目地顺从,以至于纵容错误发生,这样的孝道在任何时代都不值得推崇。

同类推荐
  • 墨子攻略

    墨子攻略

    墨子虽然是两千多年前的人,但他的若干主张,不仅适用于战国时期,也适用于现代。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主张,不仅与现代生活不相违悖,而且还有启迪作用。
  •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大学·中庸(中华国学经典)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丛书只是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而严谨准确。与此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
  •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老子·庄子(最爱读国学系列)

    《最爱读国学系列(第2辑):老子·庄子》是由《老子》与《庄子》这两本书组成。《老子》与《庄子》同为道家学派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了解道家学派哲学思想的必读之书。《老子》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及其运动规律的理论,提出了以“自然无为”为核心的天道观、社会学说及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主张,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也饱含深刻的人生体验和对现实社会的愤激批判。《庄子》主要阐述了庄子的自然之“道”及其由此而生的顺应自然的无为理论、齐—万物的相对主义思想,以及对“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绝对自由境界的热烈追求和对黑暗现实、虚伪世俗的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道德经》意释致用

    《道德经》意释致用

    老子《道德经》问世后注本数千,解读的角度、方法各异,笔者无暇用“小学”、“版本学”对之作出一一甄别。为了使从事实际工作的管理人员尽快把《道德经》的知识转化为操作智慧,笔者以《道德经》方面的权威专家朱谦之先生撰写、中华书局1984年出版的《老子校释》作为底本,用王弼“得意而忘言”的方法对《道德经》进行逐章“意释”,同时根据个人阅历和体悟逐章加写“致用”。
热门推荐
  • 墟—残月

    墟—残月

    一命一生一双人,一朝一夕一幻梦,一点一滴皆过往,落得伤心两沉沦。殊途与归本浮沉,残月余晖问思愁。爱上一个人这样容易,可是好好爱一个人为何会这样难?她爱他不掺任何杂志,依照算计,万事成空。她成为了一代魔女,而他依旧是那高高在上的国师,两个人还可能吗?当那“你入魔我便随你一起入魔”的句子在耳边响起时,什么都不是问题了。酒杯干香留齿味无穷一线长万里连双枝节是磨意终到头谁独留?今生已尽来世未卜情干否?
  • 神算皇妃

    神算皇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冷血杀手,一朝穿越,她成了天野王朝丞相四女,一个所谓的能掐会算的神女,却不知当两者身份重合时,她狂妄笑天。三观?那是什么,可以吃吗?别要她算卦,因为你会死。
  • 忆吻

    忆吻

    "他是郑氏集团的总裁。她只是一个平民姑娘,而且还失忆。他爱这个姑娘,很爱。人生就是这样残酷,当你喜欢一个人时,他离你非常遥远,可适当你不喜欢他的时候,她却总是在你面前出现。当一个人爱你时,只会把你占为己有,根本不可能拱手相让。所以,说喜欢你而不能在一起的都只是暧昧,说爱你而要离开的都是有小三。"
  • 法国精神

    法国精神

    自中国被西方战舰轰开大门,西方大国就介入了中国近代历史的变迁。其中法国对于中国的影响不可小觑。如果说在19世纪下半叶,对中国改革运动起着重要影响的还主要是来自当时第一号强国大英帝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比如严复的著名翻译都采自英国思想家),那么在19、20世纪交替期间,由于大部分海外的中国留学生都来自于日本、美国和法国,因而这三个国家变成了外国影响中国最主要的国家。
  • 探险记系列3

    探险记系列3

    罗布泊、楼兰、百慕大……浩瀚宇宙,我们只不过是沧海一粟。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对神秘所在的探险,依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
  • 圣之所向

    圣之所向

    一个无聊之人编的无聊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
  • 板砖神器

    板砖神器

    月黑风高杀人夜,乾天派杂役弟子张凡偶得板砖神器,且看张凡如何修仙问道。“此乃居家旅行杀人必备之良品啊……嘎嘎嘎……”多年以后张凡如此评价板砖神器道。(??.??)
  • 废柴大小姐

    废柴大小姐

    前世,作为一名特工的王洁玲在一次任务中失手:扔错手榴弹事小,把自己炸死事大!结果竟然狗血的穿越了!好吧,看在作者给了自己一副好皮囊的面子上,勉为其难的原谅了!神马情况:自己穿越到一个鸟不拉屎,鸡不生蛋的小破屋里,不过看在作者赐了几个美男的情况下,就不计较了!关键是:为什么把一个腹黑的美男纸作为偶一生的伴侣?偶不干了!某只五王爷:啊切!是不是有人在想我呀……哎!王洁玲深深的觉得作者是个大坏蛋!某只正在码字的作者:啊切!再在背后骂我,小心你家那只腹黑离开你。王洁玲做星星眼:窝错了………你是最深明大义,美丽智慧(一下省略n字)可爱的作者!欢迎大家踊跃进来(小声)看看某只笨蛋作者的第一本小说哟!
  • 洪荒之君临九天

    洪荒之君临九天

    重生混沌,吞噬时间魔神,千里追杀空间魔神,三战盘古。混沌之中成禁忌!开天大劫,与盘古共谋,集齐三千大道之血!一念斩三尸,本尊赶往超脱者之界,三尸坐镇洪荒!请大家移步新书神魔仙佛录,我换马甲了鬼谷天下,多多支持新书谢谢请大家移步新书神魔仙佛录,我换马甲了鬼谷天下,多多支持新书谢谢请大家移步新书神魔仙佛录,我换马甲了鬼谷天下,多多支持新书谢谢
  • 颠覆者的守护

    颠覆者的守护

    这本书我已经丢台湾出版社出版了!本书不会太监,但是实体书面世前不会再有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