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02400000010

第10章 何谓孝道(1)

§§§第1章 人之初,孝为根——孝是人生的第一课

从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到揪着父母的心迈向人生,头痛脑热曾让父母熬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更是费尽了父母的心血……父母之爱是永远报答不完的,人之初,孝为根,孝是一朵心灵深处无比美丽的花,让我们在孝心贫瘠的土地上种满孝的花朵。孝是你人生的第一课,让我们把这一课不断延续并且发扬光大。

孝顺,人生成长的必修课

“故自天子至于庶入,孝无始终,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孝经》

《现代汉语词典》对“孝顺”一词的解释是这样的:“尽心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孝顺是孝心、孝敬、孝道的综合。孝顺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也不是单纯的心里面敬重,更不是体现于送终和祭祀时的规模和规章;孝顺既有报恩的情感成分,也有善己的责任成分。孝顺的情感和道德属性大于物质和礼仪属性。

在美德课本上,青少年常学到做人首先要孝顺父母,但不是每个青少年都清楚应该怎样去孝顺父母。立志给父母提供很好的物质条件,也只能做到“外安其身”,真正的孝道是要“内安其心”。这里的安心,既是安慰父母的心,让他们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重要性,也是安自己的心,不勉为其难,不敷衍塞责,在尽孝的过程中,享受人生的快乐,孝顺不仅是成长的必修课,更是人一生中的道德课。

我国古人甚重孝道,在孩子的启蒙读本中,关于“孝”的有很多,如《孝经》、《论语》等。子女必须孝敬养育自己的父母,家庭中的成年人必须孝敬曾经养育自己的老一辈,一代依赖一代,一代孝敬一代。所以,孔子认为孝道是人生义务,是人成长的必修课,是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灵魂。

潘岳,字安仁,荥阳中牟人,晋武帝时任河阳县令。他事亲至孝,父亲去世后,他就接母亲到任所侍奉。他喜植花木,天长日久,所植桃李竟成林。每年花开时节,他总是拣风和日丽的好天,亲自搀扶母亲到林中赏花游乐。

一年,母亲染病,分外想念家乡。潘岳得知母亲的心愿,马上辞官奉母回乡。虽然同僚再三挽留,劝他趁着现在的时光把握住功名机会,但他毫不动摇说:“贪恋荣华富贵,让母亲的晚年过得不开心,那算什么儿子呢?”同僚们也被他的孝心感动,便准许他辞官。

回到家乡后,母亲的病很快痊愈了。没有了俸禄,潘岳就耕田种菜、卖菜为生,平时只买母亲爱吃的食物。他还喂了一群羊,每天挤羊奶给母亲喝。在这样的精心护理下,母亲安度晚年。

在潘岳的故事中,值得称赞的不仅仅是他对母亲尽心尽力的照顾,还有他自己全心全意享受孝顺母亲过程的这种品质。孝并不是要我们无私奉献和牺牲,孝顺父母与完成自己的人生愿望并不矛盾,我们在人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既可以孝顺父母,又可以完善自我。

孩提和成长时期,听父母话、好好学习,让父母省心就是孝顺;成家立业了,夫妻和睦、遵纪守信、敬业向上,让父母放心就是孝顺;再后来,父母生病时能得到及时的问候和救治、行动不便时能得到应有的关照和护理、孤独寂寞时能得子女常回家看看陪老人聊聊天……让父母开心就是孝顺;而在父母有生之年能够尽力帮助其实现各自的夙愿,当他们寿终正寝时可以瞑目安心就是孝顺。

幼年时候的健康聪明,上学时期的好学勤奋,工作后的踏实敬业,这些也都是孝顺的方式;在天冷时为父母倒一杯茶,在他们孤独时送上一句暖心的话,父母生日时一句简单的祝福……这些也是我们力所能及的孝顺。

在这些点点滴滴的行动中,我们付出了感情,便能体会到付出的快乐以及被人信赖的幸福感。当我们可以让父母引以为傲的时候,我们面对困难会更加从容;当我们理解父母的困难时,我们也避免了亲人之间的相互抱怨——孝是一门真正教会我们如何对待亲人、朋友的课,和上学时学习的那些科学知识、人文常识一样重要。

“孝顺”既是人生路上的一门必修课、一道必答题,也是我们人生中必须经历的考验,不论你出生在怎样的家庭,父母是否健在,处于什么年龄、何种职业,你都在学习这门课的路上。

礼仪之邦兴于孝

孝,礼之始也。

——《左传》

我们经常说“乌鸦反哺,羊羔跪乳”,我们赋予动物一种孝心的品格,也以此来教育孩子们要懂得孝敬父母。为什么“孝”是所有品德当中人们最看重的呢?且不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生育之恩,多年来的养育之情,也足以解答这个疑惑。

孔子说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就在于这个人能否对父母尽孝,对兄弟姐妹、亲朋好友乃至陌生之人是否友爱。孝敬父母、关爱他人的人都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仁爱之心,“而好犯上者鲜矣”,这种人是不会危害社会的。

“孝”是一种爱的回报。父母对子女总是无私地付出,并且无怨无悔,仿佛儿女成长中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儿女遮风避雨,为儿女抵挡烈日风霜。父母如同大树,总在无私地奉献着,你的忧伤便是树的忧伤,你的快乐便是树的快乐。儿女在为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家庭忙碌时,总是无暇顾及父母;可当出现变故、陷入困境时,首先想到的则是向父母求救。如果我们都是这样只知道索取,却从不知道感恩和回报,那么人生就变得自私丑恶,社会也会变得冷漠无情。

在自古流传的孝子故事中,有一个非常难得的孝子叫做王祥,可怜他从小无母,被继母嫌弃,但他从来不在意。后来,继母生病,想要吃鱼,但当时在寒冬腊月,无鱼可买。王祥为了让病中的继母吃上活鲤鱼,就解开衣服卧在冰上,想用自己的体温化开坚冰捉鱼。令人惊喜的是,三尺厚的冰突然自行融化,从冰下跃出两条鲤鱼。王祥高兴地回家为继母做鲤鱼,继母朱氏喝完充满孝心的鱼汤,很快就痊愈了。为了给父母养老送终,王祥隐居了二十余年,守完孝之后,才应邀出外做官。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并被封为睢陵侯。后人为了纪念他,还专门写了一首诗: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

传统文化中,王祥这样的孝子一直是孝文化教育中的楷模,成为青少年们学习的典范。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家情况的变化,我们正处于独生子女的时代。因为父母只有一个孩子,常常会表现出更多的迁就和放纵,然而越是如此,孩子就越是看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好,觉得父母所做的事情都是天经地义的,尽孝的传统正从我们的文化中逐渐消失。

我国古代有一首《劝孝歌》,里面有两句话:“人不孝其亲,不如禽与兽。”人之所以区别于禽兽,正是因为我们知道感恩和回报,而孝心正是最基本的感恩之心。

我们想要建设祖国、发扬我们的文化、让世界和平,这样远大的目标固然很好,但是要实现这样的目标,首先就要打稳自己的根基,而孝心正是做人的根基。孝是一切道德和爱心的根源,是一个人为人处世的根本,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孝是爱的根本,也是爱的最初形式,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又会对谁付出真心呢?

年龄不是孝顺的分界线

孝子逢人就劝孝,孝化风俗人品端。

——《百孝经》

有些青少年认为,孝顺父母是将来的事,跟现在没有关系,等以后长大了,我们能独立了再孝顺父母,现在正是享受父母慈爱的时候,不需要考虑孝顺。这种想法看起来很有道理,实则误解了孝的含义。孝顺不仅仅是供养父母的吃穿住行,最重要的是善待父母,理解他们,关心他们。理解和关心不是长大之后才有能力做的事,年龄不是孝顺的分界线。从孩提时代起我们就要形成孝顺的意识,从小事做起,从关心做起,从爱做起。

三国时期的陆绩,是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天文学家。陆绩自小爱读书,聪明伶俐,其父陆康十分注意对他进行孝道教育。因此,陆绩不仅通晓天文、历算等方面的知识,还是个十分孝顺的人。

陆绩六岁的时候,随父亲陆康到九江拜见袁术,一见面,陆绩便表现得落落大方,跟袁术谈天说地,不亦乐乎,十分讨袁术的喜欢,袁术在开心之余,还不时惊叹他的才学,于是就像对待成年客人那样给他赐座,还吩咐下人拿来很多橘子让陆绩吃。

陆绩一看这么多橘子,十分开心地吃起来,趁着袁术跟父亲陆康聊得开心的时候,还悄悄地往怀里塞了两个橘子。

等到告别之际,袁术让陆绩再拿些橘子在路上吃,陆绩摇摇头说自己不吃了,但没想到,这时候他藏在怀里的橘子却滚落到地上,袁术一看,不禁大笑:“原来已经拿过了呀,这小孩子真好玩。来我家做客,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啊。”

没想到陆绩神色自若地告诉袁术,他母亲喜欢吃橘子,这是特地给母亲捎回去的。

袁术不禁感到更惊奇了,他没想到陆绩这么小的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真是难得。其实,孝顺不分年龄,不分长幼,自古依然。

有一个父亲,独自抚养一个七岁的小男孩。每当孩子和朋友玩耍受伤回来,他对过世妻子留下的缺憾,便感受尤深,心底不免非常难过。这是他留下孩子出差当天发生的事。因为要赶火车,父亲没时间陪孩子吃早餐,便匆匆离开了家。父亲一路上担心着孩子有没有吃饭,会不会哭,心里老是放不下。即使抵达了出差地点,也不时打电话回家,而孩子总是很懂事,让他不要担心。因为心里牵挂不安,父亲草草处理完事情踏上归途。回到家时孩子已经熟睡了,他这才松了一口气。旅途上的疲惫让他全身无力,正准备就寝时,却发现棉被下面,竟然有一碗打翻了的泡面!

“这孩子!”他在盛怒之下朝熟睡儿子的屁股一阵狠打。

“为什么这么不乖,惹爸爸生气?你这样调皮,把棉被弄湿要给谁洗?”这是妻子过世之后,他第一次责罚孩子。

“我没有……”孩子抽泣着解释,“我没有调皮,这……这是给爸爸吃的晚餐。”

原来孩子为了配合父亲回家的时间,特地泡了两碗泡面,一碗自己吃,另一碗留给父亲。可是因为怕爸爸那碗面凉掉,所以放进了棉被底下保温。

父亲听了,不发一语地紧紧抱住孩子。看着碗里剩下那一半已经泡涨的面,他说道:“啊!孩子,这是世上最最美味的泡面啊!”

故事中的这个孩子才七岁,就知道心疼自己的父亲,为父亲分忧,难怪父亲会被孩子的孝心所感动。孝心是不分年龄的,孩子只有从小培养,长大后才会有真正的孝心。

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在孔子看来,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常言道“百德,孝先行”,所以,青少年做好基本的孝,是立身的开始。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文字的意思是,人如果对父母很孝顺、对兄长也很尊敬,则很少有这样的人喜好犯上;不喜好犯上,而喜好作乱的,更是从来没有过的事。君子重视根本,根本的东西建立了,人生才会一帆风顺,而孝敬父母、顺从兄长,这就是为仁道的根本啊。

《论语》是美德的典范,它教导人们孝敬父母,一方面要求人们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培养人们的这种诚意,希望人们真心地尊敬每一个人,用心地对待每一件事情。一个人从小就生活在家庭里,从出生开始,父母就怀抱着,哺育着,儿女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应该是最深的。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能从心底里感恩,发自肺腑地尊敬,那么还能谈别的事情吗?所以古人经常说:“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门。”

茅容是东汉时期河南陈留人,字季伟。在茅容四十岁时,还只是个非常普通的农夫,而让人称道的是,他对自己的母亲特别孝顺,为了增加庄稼的收成,更好地奉养母亲,不管刮风下雨,他都非常辛勤地劳作。

有一次,他又在地里辛勤地耕种,忽然天降大雨。茅容和地里耕种的其他人都跑到一棵大树下避雨。只见其他人都在树下吊儿郎当地或站或坐,谈笑粗俗,只有茅容一个人在那里端正地坐着不说话。这时候,有一个人从此处经过,见到茅容气质不凡,就主动与茅容交谈起来。两个人一直聊到天黑还言犹未尽,于是此人就随茅容回家住宿。

此人正是当时的名士郭林宗,郭林宗学识渊博,有弟子千人,十分喜爱结交有德之人。两人一夜无话不谈,第二天一大早,郭林宗看到茅容在杀鸡炖汤,以为茅容要款待自己,不禁为茅容的好客所感动,但是等到吃饭的时候,茅容端上来的只是山肴野蔬。郭林宗不禁暗自惊讶。

后来,他才知道茅容把炖好的鸡肉一分为二,一份让母亲这顿吃,另一份留着让母亲下顿吃,而自己和客人吃的都是山肴野蔬。郭林宗感动于茅容的孝心,对此大加赞赏,并主动提出教茅容学习圣贤之道。后来在郭林宗的指导下,茅容成为学位品行并重的人,而他孝顺母亲的故事也广为流传。

把好东西让给父母享用,这个看似简单的举动,只有真心惦念父母的人才能做到。茅容的故事让我们明白,孝顺父母是品德完善的表现,而这种孝心有时候跟成功、学识和名利关系并不大,不管是学识渊博的知识分子,还是耕作田间的农夫,只要有孝顺父母的心意和做法,都值得人们尊重与景仰。

同类推荐
  •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墨子学院:墨子的兼爱非攻

    本书主要以《墨子》为基础,以浅显的道理,朴实的语言,去阐述墨子话语中所蕴含的深刻哲学,对于现代人生活有着重大的启示,学习墨子那种勤奋好学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学习墨子那种兴万民之利,除天下之害的精神。对我们提升自己的做人之道,大有裨益!战国初期伟大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他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比较自觉地、大量地运用了逻辑推论的方法,以建立或论证自己的政治、伦理思想。
  • 中国哲学史大纲

    中国哲学史大纲

    是胡适先生于20世纪初在北京大学教授中国哲学史时期写成的著作。被誉为“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虽然只有上卷,但是它的成就和特色足以为后世哲学史家开出全新的境界。”写法上摒弃了中国哲学史从三皇五帝的传说开始写起的传统,直接从《诗经》、老子、孔子讲起。考证先哲生存年代,辩识古人著作真伪,还原先秦诸子本来面目。既不随意藏否,也不轻薄评议古人,言必有据,不作无谓的意气之争,显出作者平和的大家风范。此外,本书考证先秦各家流派的师承、变迁痕迹及递次演进的脉络,可谓“一本书读懂诸子百家”之作。
  •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

    《百业孝为先:<孝经>中的员工准则》通过充分的说理、实际的案例、科学的方法,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结合职场员工工作态度、同事关系、工作能力等方面,深刻剖析“小孝治家,中孝治企,大孝治国”的内涵。《职场》(孝道)通俗易懂,条理清晰,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启发性,是现代职场人走向成功、实现自我价值的必读之书。
  •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子未语:半部《论语》在民间

    三基五学,三强五行。三基五学即前八篇,三强五行即后八篇。其中:三基:爱亲,阐述孝道是立身之本。五学:每个人都要“明德、守中(道)、行正(直)、知礼(仪)、通变(化)”,讲个人的基本素质。三强:强学习、强交往、强行止。五行:人要做到“为公”,“循法”要加强法制,“垂范”要有颜回一样有良好的人格,“能行”是像孔子一样周游列国,学好知识,服务社会才叫“有为”。
  •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

    《媒体伦理学:案例与道德论据》本书既可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专业人员研讨使用。它广泛适用于新闻工作者、广告人员、公关人员及娱乐圈,对于培养分析技巧,提高对伦理学的认识,颇有助益。
热门推荐
  • 如果青春没有青只有春

    如果青春没有青只有春

    本书内容精选作家古保祥发表的校园类文章,其中许多被《读者》、《青年文摘》、《格言》、《意林》和《青年博览》转载。文章内容以校园生活为主线有瑰丽的亲情、美好的初恋……在这里,读者可以找到自己懵懂的少年生涯,更可以觅寻一段绮丽的青春江湖。
  • 我的探险笔记

    我的探险笔记

    一面隐藏在青铜古镜中的地图,带领着陈欢一行人前往未知的道路。在茫茫大山的深处,上古巫咸古国的祭坛中,万年不死的“神灵”到底是什么?在猎猎狂舞的沙漠,消失在尘埃中的鬼都城,带着青铜面具的国王到底是何人?在昆仑之巅的雪域,传说中西王母瑶池仙境,沧桑古老的歌声到底预示着什么?
  • 被养成的暗杀者

    被养成的暗杀者

    我本来有一个完美的家园,现在你们毁了他,你们,这是在自寻屎路!!!!(好吧!上面一切都是口胡,总之很“欢乐”就是了!)
  • 乱世朝天阙

    乱世朝天阙

    一宗二十年前大臣谋反旧案,一个效忠皇帝的特务机构,一名被人陷害的落第书生,掀起了大唐朝廷江湖的巨浪。这里有年轻侠客江湖梦,有治国平天下的名臣之志,有朝廷庙堂的勾心斗法,还有一段段儿女情长的爱情故事,。----------欢迎订阅长篇武侠《朝天阙》,本书计划分为五部,第一部《金刀会》、第二部《塞下曲》、第三部《江南乱》第四部《五王吊孝》、第五部《万世太平》,预计100万字左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我愿与君分享这个梦。
  •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

    佛说一髻尊陀罗尼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茅山

    茅山

    原以修道造福世人,现以修仙立足于仙佛魔之头顶。我只是一个小道士,茅山修道十余载,当我谢师归乡时,我意外的得到了一本修仙法决,从此我踏上了修仙这条不归路……当我在经历种种坎坷和奇遇后,我成功成为了一个修仙界的强者。但是我在此时却得到师门被遭遇不幸……
  • 不灭元神

    不灭元神

    修炼天才叶归尘遭人袭杀,变成了废物,练气不成,炼魂不成,叶归尘只能修炼人人都不以为然的武道……武道通窍,窍中有神,元神不灭。九十九大窍中元神,九九归一,成就至尊武道,以武道破虚空,不死不灭!【不灭元神群:95808963】Ps:这不仅是一本玄幻小说,是一本修真小说,更是一本无耻流的小说!请加入元神的团队中来吧!
  • 无限黄金时代

    无限黄金时代

    综穿作,用以纪念作者逝去的青春。不过,笔者看过的作品有限。所以准备写的作品,与作者同代的80、90的书友大概比较熟悉,00后可能不熟了。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小李飞刀》之流的武侠剧集中爆发。同时因为中日关系不错,电视台播了不少日本动画。诸如《圣斗士星矢》、《名侦探柯南》、《天鹰战士》(正体不写,你懂的)等等都是笔者的青春回忆。而近几年的新作,作者是没看的,所以本书所穿越作仅包含,也只能包含10年之前就发表的作品。按目前的考虑,《射雕》、《柯南》、《陆小凤》、《拳皇》……大概的流程如此。至于按什么排的顺序,说来也是好笑,基本是按照作者少时看作品的顺序排的!
  • 问问熊先生

    问问熊先生

    丹尼,一个懂事的男孩子,他一直想给妈妈找到一份完美的生日礼物。他四处打探,先后碰到了母鸡、鹅、山羊、绵羊,请求他们给妈妈送出一份生日礼物,但他们所说的礼物妈妈都已经有了。在奶牛的提议下,他找到了熊先生,正是熊先生告诉了丹尼一个秘密,帮他送了一份让妈妈特惊喜的生日礼物!
  • 无极仙帝

    无极仙帝

    昔日天魔真君死于天地至尊之手,不曾想死后,竟重生在三千年前的自己身上,悲痛的起始点上.......修炼境界;后天境,先天境,法力境,金丹境,元神境,神通境,法相境,真仙境,地仙境,天仙境,金仙境.又分,初期中期顶峰大圆满四个小境界.本书的任何品种修士都是以此境界为准主角冷酷但不无情,对敌人决不手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