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02400000001

第1章 孝的经典(1)

§§§第1章 经典重温——青少年不可不知的孝道读本

《孝经》中讲:“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论语》中讲:“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弟子规》中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中华孝道的传承是与这些经典孝道读本分不开的,它们不仅是青少年的启蒙老师,更是青少年人生道路上的指路标。

《孝经》中的孝——做人与治国的基础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

——《孝经》

提到“孝道”,很多人都会联想起《孝经》这本书。我们若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可以从这本书开始。

什么是“经”?中国古代文献典籍浩如烟海,其中有一类被称为“经”,如“四书五经”、“十三经”、“金刚经”等。

孔子之前,文献典籍由于战乱、语言文字和书本材质等问题,大部分都没有保持下来。孔子要学习古代的历史,能够查到的资料是非常有限的,他也常常向别人请教,很多知识都来源于口耳相传。孔子开始办私学的时候,常用一些古代书籍来教授学生,古代书籍便开始流传。

孔子教授的书籍主要是三千年前的周朝到当时流传了几百年的著作,包括《诗》、《书》、《礼》、《易》这四本,和孔子自己编写的《春秋》。汉代设立学馆后,将这五种书并称为“五经”。经过孔子的整理,这些书成为当时学习的权威,也就是“经”,前四本书改名为《诗经》、《尚书》、《礼记》、《周易》。

《孝经》是晚唐文宗开成年间,在国子学刻石,与《论语》、《尔雅》一起加入经典系列的。

“经”即是“常”,也是“纲”,是国家民族最根本的立国精神,在古代社会往往比法律更具有约束力。我国历史上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的法典,但是同时几乎都沿用这些经典,因此可以说,这些经典更加稳定。

《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治家,保持爵禄。

值得一提的是,《孝经》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推而广之,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孝经》中对实行“孝”的要求和方法也作了系统而详细的规定。它主张把“孝”贯穿于人的一切行为之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是孝之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是孝之终。它把维护宗法等级关系与为君主服务也联系起来,主张“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并按照父亲的生老病死等生命过程,提出“孝”的具体要求:“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从这本书的分章来看,《孝经》还根据不同人的身份规定了行“孝”的不同内容:天子之“孝”要“爱敬尽于其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诸侯之“孝”要“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卿大夫之“孝”则一切按先王之道而行,“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士阶层的“孝”是忠顺事上,保禄位,守祭祀;庶人之“孝”应“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孝经》提出借用国家法律的权威,维护其宗法等级关系和道德秩序。《孝经》在唐代被尊为经书,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在中国自汉代至清朝的漫长社会历史进程中,它被看做是“孔子述作,垂范将来”的经典,对传播社会纲常和维护社会太平起了很积极的作用。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孝,他便不会以宽容之心和人相处,不会用“仁”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人、事或物。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孝,民众便无法拧成一股绳,国家也会因此涣散,《孝经》中的孝告诉我们,孝不仅是做人之道,更是治国之道。

十三经:十三经是指在南宋形成的十三部儒家经典,分别是《诗经》、《尚书》、《周易》《礼记》《左传》《周礼》《仪礼》《公羊传》《谷梁传》《孝经》《论语》《尔雅》《孟子》。其形成过程为:汉立《诗》《书》《易》《礼》《春秋》于学官,为五经;唐加《周礼》《仪礼》《公羊》《谷梁》,合为九经;至唐文宗开成间刻石国子学,又加《孝经》《论语》《尔雅》,合为十二经;宋复增《孟子》,因有十三经之称。

《论语》中的孝——中国人的孝心共识

慈惠爱亲为孝,协时肇享为孝,五宗安之日考,秉德不回日孝。

——《周书·谥法》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以上四段出自《论语》,孔子与四个学生论孝,也就是“四子问孝”。

孟懿子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不要违背。之后樊迟为孔子驾车时,孔子告诉他这件事时说:“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不要违背。”樊迟问:这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在世时,要依礼来侍奉他们;当他们去世之后,则要依礼来安葬及祭祀他们。

为何孔子在此要分两段解释无违呢?有学者以为孟懿子的父亲孟僖子贤而好礼,所以孔子认为只要孟懿子做到不违其父之志向行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亲言行未必一定合礼,此时子女就不是以不违背父亲为孝,而应该以不违背礼为孝了。

孟武伯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让做父母的只因为子女的疾病而忧愁烦恼。此章言外之意是说因为疾病并非人力所能控制,其他各方面则人的主控力所起作用较强,所以做子女的必须在其他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现良好,尽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使父母不会因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为子女操心担忧。

子游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今日所谓的孝是指能够供养照顾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马也一样也有人供养照顾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分辨这两者呢?

子夏向孔子请教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长期保持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当有事时,年轻人去做,有丰盛美食时,由长辈吃,这样就可以算是孝了吗?

综合“四子问孝”可知,孔子认为:父母在世时,与父母相处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悦的神色;行为要合义合礼;另外也必须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尽量减少父母为自己担忧;父母过世之后,丧祭亦应合义合礼,且必须时常缅怀他们,并效法他们合义合礼的言行,若这些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孔子的思想中,孝是最明显的一个主题。他要求青少年首先做到孝,才能谈人生志向和美德。那他自己又做得如何呢?青少年朋友们都知道孔子是个大思想家、教育家,其实,他也是一个很孝顺的儿子。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叔梁纥就去世了。孔子的母亲颜徵年轻守寡,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抚养和教导孔子之上。为了养育孔子,颜徵吃了很多苦,身体健康也损耗了,在孔子十六七岁时,她也去世了,当时的年纪还不到四十岁。孔子因为自己没有机会好好地尽孝于父母,因而一提到孝的话题就非常痛心,于是常告诫弟子,一定要记住父母的生日年岁,“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的弟子宰予问孔子:“听说父母去世了,要给他们服三年丧(古代的礼制),是不是啊?可是我觉得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干吗要那么长时间呢?一年也就够了。”孔子说:“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便吃白米饭,穿锦缎衣,你心里安不安呢?”宰予说:“能心安。”

孔子气得脸色发白说:“你要觉得那样做心安,你就做去吧!一个有德行的人在守孝期间,心里念念不忘的都是父母,吃美味也不觉得爽口,听音乐也感觉不到快乐,所以才不那样做。你既然心安理得,就去那样做好了。”

宰予退出去后,孔子对大家说:“宰予说了些什么话!小孩子生下来后,爸爸妈妈要在怀里抱他三年,然后他才脱离怀抱。所以子女要为父母守孝三年,宰予难道没有得到过父母的爱抚吗?”

做人首先要从根本上做起,根本树立了,“道”就出现了。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就是做人的根本吧!华夏民族是一个孝的民族,这是所有中国人的共识与心声。

《论语》:《三字经》中介绍说“论语者,二十篇,群弟子,记善言”,说的是《论语》这本书的内容,主要是孔子的弟子记录了孔子的一些授课内容和生活故事,例如身边的学生向他请教什么是孝,什么是仁等。《论语》是最直接体现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思想主张的典籍,据国学家考证,《论语》不是一个人在一个时期里面完成的,而是由不同的人先后记述而成,最后成书在战国初期,据今天已经有两千四百多年了。

《弟子规》中的孝——孝顺的行动指南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弟子规》

提到蒙学,青少年朋友们随口就能说出《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这三部蒙学经典。其实,除了这三本书之外,还有一本非常重要的蒙学读物,就是近几年开始得到人们关注的《弟子规》。《弟子规》中教导人们怎么去行孝,它是孝顺的行动指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间的秀才,在山西绛州做教书先生,历史上对他的记载很少,我们所知道的就是他一生都在钻研《大学》、《中庸》等儒家典籍,《训蒙文》就是他的研究成果之一。

《弟子规》的名字是一个名叫贾有仁(或者是贾存仁)的人对李毓秀的《训蒙文》加以修订之后确定的。它以《论语·学而》中“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为中心,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列述幼童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和《三字经》、《千字文》中给孩子灌输各种知识不太相同,《弟子规》主要从言行上对孩子有所要求,与前二者相比,它更加具有操作性。钱文忠老师在讲解《弟子规》的时候说,如果《三字经》更多的意义在于传授文化,那么《弟子规》所看重的则更多的是文明。一个人既要在知识储备上有文化,也要在言行上体现出教养和文明。

《弟子规》这本书把孝悌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告诉孩子们要通过哪些规矩来体现“孝悌”。

父母呼 应勿缓 父母命 行勿懒 父母教 须敬听 父母责 须顺承

冬则温 夏则凊 晨则省 昏则定 出必告 反必面 居有常 业无变

事虽小 勿擅为 苟擅为 子道亏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亲所好 力为具 亲所恶 谨为去 身有伤 贻亲忧 德有伤 贻亲羞

亲爱我 孝何难 亲憎我 孝方贤 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亲有疾 药先尝 昼夜侍 不离床

丧三年 常悲咽 居处变 酒肉绝 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

这些是从对待父母的态度和自我要求上讲如何行孝。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 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 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 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 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进必趋 退必迟 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 如事兄

这些是由孝敬父母延伸到敬重兄长具体该如何做。

从上面这两部分的选文中可以看出,《弟子规》不像别的经典那么关注历史人物榜样和道德要求,而是从问答、请安、见面、行礼等日常生活细节来给孩子们立下规矩。其实我们看看史料,包括外国人对清朝时期中国百姓生活的描述,可以发现这些行为规范其实是深入民间的。“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这正是传统的中国人认为最得体的举止。“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这是培养孩子们敬畏心和自律精神的准则,即要做到“慎独”。

在谨、信、泛爱众、亲仁、余力学文几章中,其所包含的行为要求虽然看起来与“孝”的关系不大,更多是侧重于待人接物上,但实则是对“孝悌”的扩展,也就是一个孝子除孝敬长辈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自我要求、自我约束。可以说,整本《弟子规》从开头到结尾都是中华孝子的行为指南。

三、百、千:三、百、千指的是给蒙童学习汉字、读书知礼的三本最有影响力的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三字经》,顾名思义,就是按每三字来读的一本经典,比如“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样三个字一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也便于孩童跟着大人复述、背诵。相传,它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至今已有七百多年历史。

同类推荐
  •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在路上:生活和思想

    人生所有的一切,都在我们必经的路上。我们从远古走来,就如我们必然走向未来一样。没有人能够从摇篮就看到坟墓,却有人能够从自我看到世界、从相对接近绝对、从偶然和有限走向必然和无限,更有人能够从渺小走向伟大、从卑贱走向高尚、从繁芜和浑浊归真于清明和素朴。虽然鲜有生活中的先见之明,却不乏思想中的先知先觉。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为延参法师讲禅理故事合集。延参法师在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禅理故事,解读生死、剖析名利、慎察处世、参悟苦乐与阐释幸福,以灵动的感悟将禅的智慧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精要地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与风采,还充分体现了法师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个性以及深厚的禅宗底蕴。
  •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叔本华谈人生得失

    人一生要做的两件事就是防患于未然和豁达大度。前者是为了使他避免遭受痛苦和损失,后者是为了避免纷争和冲突。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人生就在痛苦和无聊之间摇摆。欲望是人的痛苦根源,因为欲望永不能被满足。我们离理想越远,自然就会离欲望越近。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迷失在理想与欲望之中,将欲望的东西当作理想,这是因为它们有时实在太近,近到只有一线之隔,或者说欲望是感性的,而理想是理性的。
  •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中华国学经典)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之杰作,是我国古代政治学方面的名著,在古代哲学、文学史上也享有盛誉。它和先秦诸子百家如道家、儒家、墨家、兵家、名家、阴阳家等学派的著作交相辉映,共同编织了灿烂夺目的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彩虹。
  •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庄子》阅读史

    魏晋时期是《庄子》阅读史上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庄子》不仅由汉代的一门子学变成当时最重要的玄学文本之一,而且《庄子》的版本以及对《庄子》的解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这些变化与《庄子》的阅读热又在当时的文学、知识分子的行为模式、文艺理论以及佛教传播等方面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本论文借鉴传播学的研究方法,对《庄子》在魏晋时期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包括文本流传、阅读模式、读者对象以及阅读效果等。
热门推荐
  • 黑道大小姐引领风骚

    黑道大小姐引领风骚

    “就是她。”说着,那个男人便抓住了冷月。“你们干什么。”冷月冷静的问着。“放心,我们不会伤害你的,只要你乖乖合作就好了。”那男人说完便将冷月带到了校园里的一个废弃教室内。这些人到底是什么人?有什么目的呢?冷月问着自己。“喂,上次你们保护的妞在我手里,如果想保她平安的话,就马上过来这边的废弃教室。”其中一个人拿着电话说着。咦?冷月似乎察觉到了:“你们是不是上次在门口闹事的人?”“你刚认出我们?”“你们不是已经被朱雀帮逐出去了吗?怎么还敢乱来?”冷月有些生气的问着。
  • 重生之责任

    重生之责任

    重生一次,安爵不仅有了一个使者身份,异能也是世界上排的上名的高手,但这一切都被他掩藏在那副纨绔表皮下。谁能打开他封闭的内心,融化他心中的坚冰?
  • 蔬菜祛病强身500方

    蔬菜祛病强身500方

    本书内容包括:智慧比财富更有价值、美德是智慧之母、把握好为人的艺术与处世的学问、幽默是一种智慧等章节,撷取了300多个全世界广为流传的经典智慧故事。
  • 恋上霸道拽公主

    恋上霸道拽公主

    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3个美丽的女孩闯进了圣樱贵族学院,她们将在这里开始奇幻的冒险,在这场冒险中她们会收获自己的爱情,同时也会迎来挑战,最后结局如何,还不赶快去看看!
  • 异界之枪神觉醒

    异界之枪神觉醒

    嗯!就是这样……
  • 如果时光

    如果时光

    那年爱情尚是模糊而朦胧的概念,那年你的眉眼尚清澈明亮,那年,我们尚年少。如果时光还能重来,如果可以走不同的道路,我大概不会选择认识你吧。
  • 逍遥神笔

    逍遥神笔

    神秘世家的传人,特别行动处13组的队长,铁血英雄!女人的背叛,让他怒而杀人,被组里追杀却引来天地异象,来到异世。
  • 魔道萝莉:独尊天下

    魔道萝莉:独尊天下

    前世,她是人人知晓的双面萝莉,人人都说,她戴上眼镜是可爱迷糊的萝莉,摘下眼镜是冷漠的冷面女王。直到一次,她被自己多年的闺蜜算计,刺死推下悬崖,尸骨无存。在冥界,为了逃离孟婆汤,误打误撞带着记忆从六道轮回的缝隙掉入人间,进入了百鸣城的第一废女的身体中,这废女正好被人陷害死,就被她霸占了身体。她发现这废女并不是废女,而是被废灵脉的天才美女罢了。妖孽邪魅的逆世大师冷漠妖娆的魔道尊王温柔魅惑的惊世神医三位钟情男子,她,会如何选择?
  • 校花的贴身伴读

    校花的贴身伴读

    21世纪的z国,门派至高无上。执权的是元素家族,共有五个。整体经济由五大家族掌握,五龙之首是“金”。林天,退役特种兵,因一次执行任务而意外获得一本修真秘籍,从而获得异能,并踏上了一条血雨腥风的不归路。“这次你的任务是保护y公司的大小姐凌雨。”“好”“这是你最后一个任务。”不久,z国闹得腥风血雨。而林天也结识各色英雄好汉,又流连于芬芳花丛。不平凡的人生,从这里开启。
  • 怀孕分娩育儿一点通

    怀孕分娩育儿一点通

    本书是为新手父母准备的孕产婴护理实用百科全书,为即将成为父母的读者提供关于宝宝孕育方面的各种问题及解决方案,包含:优生优育方案、孕期保健护理、养胎保胎与胎教、分娩期保健护理、新妈妈和婴儿护理等,为新手父母提供全面有效的指导。本书全面详实地分析了妊娠前、妊娠期、产后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并提出了这些问题的具体解决方案,为孕育优秀的新生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本书科学易懂,可操作性强,是众多年轻夫妻学习孕产婴护理经验的绝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