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98400000018

第18章 主和(4)

秦桧觉得他的这个说法也行,反正是皇帝有这个想法,当臣子的照做就是了,乱跟着嚷嚷,对自己是没有好处地。

他们两个人商量一下,决定一起到皇帝那里接受皇帝亲自书写诏书。

到上朝的时候,高宗手拿御笔,准备书写诏书,秦桧一言不发,没有表示异议。赵鼎却忍不住了,毕竟赵瑗先立的皇子,封的建国公,按理说,在礼数上,赵瑗地位应该高于赵璩,皇帝现在的目的是,把两个人放到同一个层次上,让天下人看不明白。

高宗要的就是这种效果!

但赵鼎毕竟不同于秦桧,他考虑问题是从整个江山社稷的角度来考虑的,而秦桧只单纯站在皇帝个人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秦桧能接受的事情,赵鼎未必就能接受。

他就对高宗说:“现在建国公位在上,虽然没有正名,但是天下人都知道陛下您有儿子了,今天封赵璩之后,两个人的礼数不能不加区别。”

要是加以区别,那不还是告示天下,赵瑗就是接班人了吗?那搞这样的平衡术,有什么意义呢?

好你个赵鼎又跟我作对!

高宗很不高兴,就把御笔放下,说:“姑且慢慢来。”

又把皇帝给得罪了,再抓住这个机会,奏你一本,就不信,整不倒你!

秦桧又故伎重演,单独留下奏事。把赵鼎的所作所为,又是一顿痛斥,坚决拥护皇帝的主张。

本来高宗对赵鼎就已经不满意了,再加上秦桧在一旁煽风点火,高宗就有了罢免赵鼎的意思,只是没有找到适当的理由。

聪明的秦桧早就把高宗研究透了!

不就是没有人站出太向赵鼎发难,弹劾他吗?那还不容易!找个枪手来,对着赵鼎一顿放,到时候,不用皇帝罢免他,他自己就主动走人了。

谁当这个枪手合适呢?秦桧选中了萧振。

萧振也算是大宋老臣了,年轻时曾像秦桧一样,进入太学,因品学兼优,才华出众,被推为太学“三贤”之首。入仕以来,颇有口碑,老百姓对他评价很高。

因此,赵鼎把他引荐给高宗,在朝廷里任职。

政坛之乱,再有贤能的人,也未必能分清谁是谁非。

处事圆滑的秦桧,很快就和萧振拉上了关系,并且把他推举为殿中侍御史。

当时与赵鼎在同一条战线上的,还有参知政事刘大中,这个人反对议和,经常劝高宗不要中了金人议和的奸计,而且在皇子问题上,刘大中也与赵鼎保持高度一致,并向高宗表达了皇子地位不能相同的看法。

两个人是一条绳上的蚂蚱,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搞跨了刘大中,赵鼎也就没有盟友,在朝堂上说话,就没有遥相呼应的对象,彻底被孤立起来!

先从刘大中下手!

萧振就弹劾刘大中,说他暗地里与赵鼎勾结,密谋篡夺相位,危害朝廷。

这一枪打得好,打得准!正好切中要害,高宗最担心的权臣勾结,结党作乱,当年吕颐浩打击秦桧,就是以朋党为借口,才迫使高宗最终狠下心来,罢了秦桧的相。

光阴流转,现在秦桧又用这一招来收拾赵鼎、刘大中。

把刘大中这样一定性,高宗能留着他吗?罢官!

刘大中一走人,赵鼎心里很清楚是什么一回事了,他就对大家说:“萧振的本意不在大中。”意在谁呢?就是他赵鼎!

这样的话传得很快!那时候,在朝廷里面,专门有些喜好看热闹的人在两帮人之间穿梭,传播消息,唯恐天不乱!

萧振听到这话后,心想,你赵鼎猜得很准啊,你这么说,我也不用遮掩了,就对大家说:“赵宰相不用我亲自指责,自己就会主动走人!”

斗争都暗转向明了,两帮开始掐架了。

支持赵鼎的殿中侍御史张戒指责支持秦桧的给事中勾涛。

勾涛借题发挥,散步言论道:“张戒攻击我,是赵鼎的意思。”把矛头对准了赵鼎。

为了达到彻底搞垮赵鼎的目的,勾涛就向高宗告状,说赵鼎背地里结交台谏官,给自己造声势,结交军事将领,壮大自己的势力。

这两条罪状,哪一条都是高宗的大忌!

话说到了这份上,赵鼎也是有口难辩,不得不称病辞相,并且对高宗说:“大中说话公道,被章淳、蔡京所嫉恨。我和大中是一样的人,大中去职了,我怎能留任?”

赵鼎在表达自己朝廷的不满,表面上是拿章淳、蔡京说事,实质上是暗指秦桧,把秦桧与章淳、蔡京等人归为一类。

赵鼎罢相了,胜利属于秦桧!

大宋历史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一页又该写点什么呢?

24、引蛇出洞

绍兴八年(1138年)十月,高宗正式罢免了赵鼎,以忠武节度使出任绍兴知府。没过多久,又加官检校少傅,改任奉国军节度使。

赵鼎离开临安之时,秦桧带领百官前去送别。

为什么秦桧把赵鼎排挤掉了,还要亲自去送别呢?安的是什么心啊?因为在整个排挤赵鼎的过程中,秦桧都没有直接出面,他都在暗处活动,背地里向高宗告状,指使萧振等人向赵鼎开火。

手腕够高的!

所以,赵鼎和秦桧两个人在面子上还过得去,看不出任何争斗的迹象。

斗智而不是斗力!玩的权术与谋略,而不是真刀真枪的火拼!

没有硝烟的战争!

赵鼎都到这地步了,秦桧还装作与己无关的样子,带领一帮大臣声势浩大的来给赵鼎送行。

还真有那么点依依惜别的意思!

赵鼎很生气,你秦桧这不是看我热闹来了吗?你在背后玩手段,把我整走你,这会你又装好人给我送行!

老子不吃你这一套!赵鼎跟秦桧也没客气,正眼看都没看他一眼,只是象征性作了一个揖,就拍拍屁股走人了!

一点情面都不给!秦桧气得又咬牙又跺脚!

好你个赵鼎,你不识好歹啊,你不仁,就别怪我不义,有你好果子吃!秦桧暗暗发狠道。

赵鼎走后,枢密副使王庶进宫晋见高宗,高宗听说赵鼎走了的消息后,就给赵鼎一个评价:“赵鼎两度为相,对国家有大功,两次辅助我亲征都取得胜利,又镇守健康,使朝廷安全无患,真是其他人比不了啊!”

高宗这样肯定性评价赵鼎,实际是在安抚那些支持赵鼎的大臣,你们别胡闹,赵鼎是个怎么样的人,他对国家做了哪些贡献,我最清楚,不会否定他的,你们放心好了。

这是高宗稳定人心之策。

再说议和的事情,绍兴八年(1138年)七月,王伦奉高宗之命到金商谈迎回徽宗梓宫和皇太后之事,实际上就是议和。

这时候,在金把握朝政大权的是副元帅、鲁国王挞懒,他与太师、领三省事完颜宗磐,左丞相太保、领三省事完颜宗隽结为一党,排斥异己,独揽大权。他们对宋的策略是让宋取代伪齐,向金称臣,同时,把伪齐原来占有的陕西、河南归还给宋,实现议和。

以金兀术为首的对宋强硬派,是坚决反对与议和,主张兴兵灭宋,实现大一统。

经过激烈交锋,议和派暂时占据上风。

挞懒委派张通古、萧哲为使臣,前往宋,以诏谕江南的名义,进行议和。

到了十月,赵鼎刚刚罢官,王伦就带着金使就抵达宋境了。

议和即将大功告成!

对于金使的到来,朝廷上下议论纷纷,反对议和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

为了及时掌握反对议和的情况,排除议和道路上阻力,高宗与秦桧商量,这事情瞒是不瞒不住的,越隐瞒传言越多,舆论越乱,局势就会越动荡。不如来个先入为主,把金人的议和条件公布于众,广开言路,让大家讨论,看看谁反对议和,抓住几个典型,予以贬逐处理,震慑一下反对议和的那些人,来达到平息舆论,以正视听的效果。

策略研究妥当,高宗就依计行事,下诏说:“金国派遣使臣来到我大宋,想要朕屈膝求和,现命令侍从、台谏仔细考虑,向朝廷陈述意见。”

这就是所谓的引蛇出洞!

中书舍人吕本中、礼部侍郎张九成都是赵鼎的人,他们向来与秦桧不和,这次议和又是由秦桧主抓,他们就强烈反对议和。

枪打出头鸟!

高宗就决定先拿他们两个开头,命令秦桧对他们两个采取措施,有了高宗的支持,秦桧就把他们两个工作进行了调整,不给他们实权和发言的机会,光有个饭碗,没什么事干,看你还敢不敢逆着皇帝说话了!

刚处理完这两个人,支持赵鼎的张戒又跳了出来,要求高宗留下赵鼎,并且列举了十三件事例来驳斥议和,抵触秦桧。

秦桧也没客气,又把他给贬逐了。

枢密副使王庶向来就是反对议和,先后七次上疏,请求高宗不要议和。并对揭秦桧的老底说:“你难道忘记你在东都时候想保存赵氏,是怎么被金人抓走的吗?”

议和就不是保存赵氏吗?一定要拿当年的事情和现在比吗?有可比性吗?秦桧很恼怒,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情况,况且现在议和,这是皇帝的注意,我只不过负责执行而已,你们把矛盾都对准了我?对准皇帝,要掉脑袋,对准我,难道就什么事也没有了吗?

想的美啊!

你王庶不是几次三番以离职来要挟皇帝吗?这次就满足你的离职要求!

凡是涉及反对议和的事情,只要秦桧提出处置措施,高宗也不加过问,就是两个字:同意。

看来,高高在上的皇帝也被议和所制啊。

王庶得罪了秦桧,自己的官也当到头了,被赶出了朝廷。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更有甚者,枢密院编修官胡铨上疏,竟然要求斩了秦桧与王伦,来向天下谢罪!

此言一出,轰动朝野,还没有敢如此公开的向当朝宰相叫板!

能说这话,恐怕已是置生死于度外了!

有胆识啊!

也不是所有人都反对议和,站在秦桧的对立面,毕竟朝堂上,秦桧的人脉还在,他现在是一相独大,依附在他身后的官员不在少数!

面对乱七八糟的言论!

中书舍人勾龙如渊沉不住气了,对秦桧说:“各种妖言惑众的言论纷起,为何不选择让台谏官来击破他们!”

秦桧正被这些攻击言论折磨得焦头烂额,疲于应对,忙于处理。听勾龙如渊这么一说,觉得很有道理,总不能自己单枪匹马去迎战四面来敌吧,得找些帮手,来个重点围剿。

控制什么样的角色对自己最有利呢?那就是御史中丞,台谏官的老大,控制了这个角色,就能够轻松自如的对付那些反对自己的人!

弹劾!弹劾!

秦桧就把勾龙如渊推举为御史中丞。

为了报答秦桧的举荐之恩,勾龙如渊上台第一件事就是弹劾胡铨,替秦桧出气!

老大受屈,小弟来给你出头!

有人罗织罪名弹劾胡铨,这事就好办了!

秦桧把胡铨逐出朝廷,贬到昭州!

翰林学士陈刚中与胡铨交情好,听说胡铨上疏要求杀秦桧、王伦,就专门写信给他,表示认同。

秦桧知道后,就把陈刚中贬到了赣州安远做知县。

从朝廷大员到七品芝麻官,这落差何其的大啊!

更要命的是,这安远濒临岭南,环境恶劣,俗话说:“龙南、安远,一去不转。”

就是说,一旦去了这些地方,就别想活着回来了。

相当于被判了死刑!

结果确实也如此,陈刚中就死在了安远。

大臣曾开对秦桧说,现在应该讨论的是存亡问题,而不应该讨论安危问题。他把议和上升到亡国的地步。

议和就是亡国了,那主张议和的人,不就成了卖国贼吗?皇帝还在,朝廷还在,军队还在,哪里亡国了呢?我们还是宋的子民啊!

秦桧对曾开的这种歪理邪说,很是恼怒,就把他驱逐了!

奉礼郎冯时行被高宗召见,研究国事,冯时行坚持说议和不能相信,还引用汉高祖分羹的例子来说明。高宗很不高兴,就说:“朕不忍心听。”起身就走了。

把皇帝惹恼了,那还有的混吗?秦桧也把他给贬走了。

在高宗的直接部署下,秦桧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把反对议和的官员纷纷贬逐,赶出了朝廷。

整个过程,没有流血事件发生,只是用采取行政处分的方式,把那些不听话的官员,调离了朝廷,让他们到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尽情的讲述自己的主张!

议和尚未成功,高宗也不想采取过激的措施打压官员,不想在这个时期,上演血腥的一幕,因为反对议和声音还很大,人员还很多,利用秦桧这杆枪,先有选择的贬逐一些人,范围不大,力度也不大,都基本上能保住个乌纱帽。

让他们大小还有个官做,尽管满腹怨言,但还得为朝廷效力。

读书人牢骚多,也可以理解!

驱逐就能平息舆论吗?不,舆论的声音随着驱逐,而愈演愈烈!

先有司勋员外郎朱松、馆职胡珵张扩、凌景夏、常明、范如圭共同上疏说:“金人用了区区一个和字,竟让在我朝得志十二年啊!颠覆我皇权、松弛我边备、耗竭我国力、缓和我与金的不共戴天之仇,使我大宋的爱国志士绝望,以诏谕江南为名,让陛下行跪拜之礼,从公卿大夫到军民百姓,没有不为之愤怒的,怎肯让陛下向仇敌称臣呢?天下英雄豪杰,一定会有向相公问罪的人。”

这波人集体请愿没过几天,又一波人上来,权吏部尚书张焘、吏部侍郎晏敦复、魏矼、户部侍郎李弥逊、梁汝嘉、给事中楼炤、中书舍人苏符、工部侍郎萧振、起居舍人薛徽言一起上奏,极力说屈膝求和的不对。

新被任命的礼部侍郎尹焞单独上疏反对议和,并写信指责秦桧,惹得秦桧大怒。

把秦桧给惹恼了,这官也干不太平,尹焞就坚决不接受礼部侍郎这个官职。

还算明智!

面对群情涌动,高宗与秦桧也显得束手无策。贬还贬不过来,都贬走了,朝廷就玩不转了。

管他呢,让他们反对去吧!

想开了,看透了!

他们的意见还是照听不误,但采不采纳,那是我这个皇帝说的算!

现在的中心工作就是议和,谁反对也不好使!

高宗议和的决心依然不可动摇!

秦桧的执行态度依然不可改变!

同类推荐
  • 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

    精选了富兰克林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富兰克林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创世鼻祖的发明家(2)(世界名人成长历程)

    《世界名人成长历程——创世鼻祖的发明家(2)》本书分为格哈德·多马克、卡罗瑟斯、利奥·西拉德等部分。
  •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曾国藩传:做人做事之道

    曾国藩身为晚清重臣,他顺应时代需求,创办湘军,开创了书生治军的先河;他在清朝官场风风雨雨几十年,始终屹立不倒;他专修朱子理学,成为清朝最后一个理学大师;他提倡立志高远;做人唯诚信二字而不立;他始终认为,凡事要亲身入局;言行要谨慎;在日常的处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锋芒,避免过于暴露自己。他的这些观点、做法,让他在宦海沉浮的世界里游刃有余,终得善终。本书虽然是一本传记,却也突出了曾国藩的为官之道和治军思想,从这两大方面辅助那个时代的人和事,揭开曾国藩成为晚清名臣乃至中国封建史上最具影响力之一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
  • 史玉柱的人生江湖

    史玉柱的人生江湖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做不到,只有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你便能做到,这是创业者的出发点,更是通往成功的关键所在。想要将自己所想的变成现实,你便需要努力地去做。《史玉柱的人生江湖》使你明白,梦想、人生、方向都是你个人规划的事业蓝图,没有执著,不懂得坚持,在困难面前一味地退缩,你终将溃败;若你坚强挺立,一切都会成为过眼烟云;在创业、投资时,你需要看到市场的需求,你需要顺应消费者的意愿,你的产品才会有销路,否则你便是在自断前程。
  • 赵尔春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赵尔春的故事(英雄人物,时代楷模丛书)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仆后继,长期英勇奋斗的结果。在艰苦卓绝的战争年代,在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无数的革命先烈,无数杰出的英雄模范人物奉献了他们宝贵的青春和生命,他们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为后人留下了十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革命斗志和英雄气概,在新的历史时期,在当今我们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仍需要这种强大的革命精神,把人们感奋起来,凝聚起来,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以英雄模范人物为榜样,把自己锻炼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热门推荐
  • 霸气遮天

    霸气遮天

    孤儿院长大的少年遭遇车祸重生到霸气为尊的中原大陆,成为另一个孤儿杨辰,为了找到亲生父母,为了不再被欺负,修霸气,炼霸术,得不朽王鼎传承,霸气天下!
  • 雨后的晨曦

    雨后的晨曦

    一次阴差阳错两人相遇,相爱相恋,可是“原配”回来了?那就看晨晨如何应对吧!!
  • 尸夜

    尸夜

    我和老齐因债主相逼,踏上了盗尸者不归之途,每当夜晚,我们蜷缩匍匐在九阴炼尸阵之下痛苦煎熬,终有一日我们重获自由,却猛然发现尸阵之后隐藏着惊天秘密……
  • 朝伏

    朝伏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朝伏就来自于此,在间谍这一行当有一种叫做战略间谍,因为他们最高目标并不是在对手风潮中传出信息,而是在风潮形成中为我方最终利益影响或左右风潮的走向。地球离开了谁都要转,可历史发展是由走势中心中的人来定的,朝伏就是心怀信念在对方走势中心游走的人。“平津危急!华北危急!全中国危急!!”接着中华民族就开始了一场最耻辱最痛苦最为艰难的生存之战,只是到了立国之战后,我们才明白这场抗战原本不该有这样。然风起于青萍之末,当台湾没了,东三省没了的时候,还是有人感受到了这场风暴,他抱着为吾国做探子,为吾民做先锋的信念奔赴风暴的策源地,借助于机缘,积极努力拨动着风暴的枢纽……
  • 莲灯

    莲灯

    阴历七月十五,中元日,这一天鬼门关开。莲灯祭逝。第九十九年,她终于要离开这游荡的人间,带着怨恨与留恋。那一夜,皇宫中龙凤双生出世,一刻之差却是生死两端。备受宠爱的妃子为了后宫之争,溺毙了年幼的初生的女婴。她阴错阳差地跌落冥河重回人间,重生到了女婴的身上。暗夜风起,挑着小灯的男孩成为了她的哥哥。月正圆,又是莲灯亮起时。她渴望人世的温暖,渴望永不背叛的爱情。那些在世间徘徊不去的魂魄,让她分不清自己究竟是人是鬼。或许人与鬼本就没有分别。人不过是活着的鬼,而鬼,不过是死去的人。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她如死去般地活着,又把‘生’当作执念,等待着,有一天可以真正的破茧。
  • 从此君王不早朝

    从此君王不早朝

    顾烟寒:“我救了你,你特么居然想杀我?”席慕远:“毁我清白你该死!”顾烟寒:“十两银子都不值的东西我才不要!给你二十两,不用找了——你脱衣服干什么!”席慕远:“卖——身!”
  • 陌殇笑红尘

    陌殇笑红尘

    她是六界第一美人,魔女,魔界第一公主!母后疼着,哥哥宠着,姐姐爱着!他是六界第一公子,上神,神界法力最高!在世人眼里,他们既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又不是。为什么?一个神界,一个魔界在一起行么?可是,她把一切给了他,除了,魔界。海上的决战,他的一言不发,深深刺痛了她的心!他的一掌,打碎了她所有美好的期盼。玉莲重生,你欺我,害我我定加倍奉还!隐姓埋名,就连哥哥都不知道,世人所畏惧、最不敢惹的暗夜宫,宫主是他的妹妹!她有那么多次机会可以杀他,可是,她还是狠不下心来。“好困,能再抱我一次吗?”千年梦醒,终究是梦中梦,还是本来就是一场梦?
  • 倾世妖姬

    倾世妖姬

    什么叫倾世?回眸一笑百媚生,天下粉黛无颜色,艳绝江山,兴旺覆灭,不过颦笑间。什么叫妖?本非凡尘,坠落人间,睥睨天下,宠辱不惊,傲然凌驾乱世之上。什么叫姬?天下女子能奈她如何?万千荣华,她堪一手掌握。她一心复仇,她念的只有唯一,她的心中早就没有了温暖。她是天下间最美的女人,她让天下男人爱到极惨,却永远不懂得该为谁停留,她最后才发现自己身后有着计中计,谋中谋……
  • 纸盒屋短篇集

    纸盒屋短篇集

    今天阳光明媚,天空飘着朵朵白云啊啊啊……
  • 绝对宝贝

    绝对宝贝

    一个是情商为零、逻辑古怪的理科奇葩女生,一个是智商、情商都超高的不科学产物。从第一次见面起,她就知道,这个男生惹不起,可她却悲剧地一次次跟他狭路相逢。她原以为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场惨剧,可没想到他竟然帮她摆脱极品前任男友、智斗夺爱“小三”……她不明白,她到底是他眼中的绝世奇葩,还是他心中的绝对宝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