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94900000015

第15章 次境功利:欲望河畔,冯氏初心辨善恶(2)

为了一个丞相之位,王妄丧失了原本善良的本性:曾经他用一颗悲悯之心救蛇一命,曾经他为取三块小蛇皮而心痛不已。但当他开始为升官发财所迷惑时,他的善良与理智便开始一点点地迷失,直至被欲望完全吞没。无怪乎冯友兰先生会说:“理智无力,欲则无限。”

欲望,无疑是对人类的一个巨大考验,如果不用自身的理智去节制欲望,必然会使欲望变成诱人犯罪的魔鬼,使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走向无可挽救的深渊。

清心少欲,“减法”度人生

与其设种种方法以满足欲,不如在根本上寡欲。寡欲之法,在于减少欲之对象。

——《理想人生》“老子哲学”

明代的《解人颐》中,有一篇很有哲学意味的白话诗:

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到田园多广阔,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扣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梦西。

这首诗一针见血地道出了人类无穷无尽的欲望。当下的社会是一个科技发达、物质丰富的社会,人们心中的欲望常被挑逗得像是看见红色斗篷的斗牛:他人暴富的经历,让人们血脉贲张,跃跃欲试;时尚名牌漫天飞,哪能心如止水;美女香车招摇过,人们的心早已蠢蠢欲动;更不能忍受的是别墅洋房的诱惑……因此,太多的时候,人们会被世上的名利、金钱、物质所迷惑,心中只想得到,只想将其统统归于己有,而舍不得放下。于是心中就充满了矛盾、忧愁、不安,心灵上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以至于活得很累、很累。

人生是一场旅行,当行囊过于沉重时,就应该拿掉一些累赘的东西,只有适当地放弃才能轻松自在地面对生活。正如冯友兰先生所说:“与其设种种方法以满足欲,不如在根本上寡欲。欲愈寡即愈易满足,而人亦愈受其利。寡欲之法,在于减少欲之对象。”

冯友兰先生一生以哲学为其奋斗的方向,渴望在事业和学术方面有所建树。他想办一所很好的大学,他想在学术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然而,“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他因声望与地位极高总是会被委以重职,出任行政工作。他的心中也有不灭的事功之心,他也有对权力与地位的欲望,但他始终觉得做教授最舒坦,于是,他一次次地辞去了行政工作,让自己的生活回归学术的单纯。这就是他“减少欲之对象”的方法。

其实,人生很多时候都会出现类似的问题,因为想要的太多,而使身上背负远远超出负荷的东西。面对这种情况,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给自己的人生做一次“减法”,将那些多余的“欲”扔掉。

相传,有一次,苏格拉底带着他的学生来到了一个山洞里,打开了一座神秘的仓库。这个仓库里装满了放射着奇光异彩的宝贝。仔细一看,每件宝贝上都刻着清晰可辨的字,分别是:骄傲、嫉妒、痛苦、烦恼、谦虚、正直、快乐……这些宝贝是那么漂亮,那么迷人。这时苏格拉底说话了:“孩子们,这些宝贝都是我积攒多年的,你们如果喜欢的话,就拿去吧!”

学生们见一件爱一件,抓起来就往口袋里装。可是,在回家的路上他们才发现,装满宝贝的口袋是那么沉重,没走多远,他们便感到气喘吁吁,两腿发软,脚步再也无法挪动。苏格拉底又开口了:“孩子们,还是丢掉一些宝贝吧,后面的路还很长呢!”“骄傲”丢掉了,“痛苦”丢掉了,“烦恼”也丢掉了……口袋的重量虽然减轻了不少,但学生们还是感到很沉重,双腿依然像灌了铅似的。

“孩子们,把你们的口袋再翻一翻,看看还有什么可以扔掉一些。”苏格拉底再次劝那些孩子们。学生们终于把最沉重的“名”和“利”也翻出来扔掉了,口袋里只剩下了“谦逊”、“正直”和“快乐”……一下子,他们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和快乐。

一个人需要的其实十分有限,许多附加的东西只是徒增无谓的负担而已。那些不断膨胀的物品、工作、责任、人际、家务占据了人们全部的空间和时间,许多人每天只是忙着应付这些,就已喘不过气来,甚至连吃饭、喝水、睡觉的时间都没有了。这就是拼命用“加法”的结果:生活失调、精神濒临崩溃。

不妨用“减法”的心态,来进行人生的旅程,扔掉不必要的欲望,轻装上阵,让生活回归最纯粹的样子,人生会多一份从容,多一些达观。

以义制利,克服利过义不及的惯性

每种人皆有他们对于社会底权利及职分……在普通底情形中,人对于求权利,总易偏于太过,而对于尽职分,则总易偏于不及。

——《理想人生》“致中和”

两千多年前,“亚圣”孟子来到魏国,见到魏国国君梁惠王。梁惠王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老头儿,你能为我们国家谋什么利益吗?孟子听后,没有拍案而起、针锋相对,而是颇有风度、庄重地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意思是说,大王您何必只图目前的利益?其实只有仁义才是永恒的大利。

这便是孟子关于“利与义”的千古一辩。按照孟子的说法,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与那些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相比较而言,大利便是义。这与孔子的义利观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此处所谓的“义”,便是孟子所说的“大利”——仁义。

义与利的问题,向来是哲学家们必定会思考的问题,冯友兰先生也不例外,他认为:旧说“七十二行,行行出状元”。各行底人,即此所谓各种人。此各种人中,每种人皆有他们对于社会权利及职分,及对于别种人底权利与职分。在普通底情形中,人对于求权利,总易偏于太过,而对于尽职分,则总易偏于不及。

简单来说,冯老认为:“义”就是自己应做的分内之事,“利”就是理应获得或者是超出合理范围的权利。世间之人,总是存在一种惯性:对于获得的嫌少,想要的更多;对于付出的嫌多,希望能更少。这便是冯老所言的利太过而义不及。

正是因为知晓世人的这种惯性,冯老在研究哲学的同时,也在用自己的一生克服这种潜伏于心的惯性。从十几岁时接触哲学开始,冯友兰先生便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义”就是哲学。虽然学术是他人生的重点,但他的心中也存有事功之心,这便是对利的要求。于是,他用尽毕生的精力去完成自己的义,同时,极力克制对利的渴望。冯老的人生,或许未能完全舍弃利,但在克服利过而义不及的惯性上,无疑还是成功的。如冯老这样,能在利与义的抉择中,选择义的人并不多,但并非没有。

从前,有一个农夫,每天辛劳地工作,但仍然很贫穷。一天,他在一片离家很远的树林里碰到一位老妇人。老妇人对他说:“我知道你每天很辛苦,得到的却微不足道。我送你一枚魔法钻戒,它能够使你拥有财富。只要你说出你想要的,同时转动手上的戒指,就能得到希望拥有的东西。但戒指只能实现一个愿望,所以你在许下愿望之前要仔细考虑清楚。”

惊愕的农夫接过戒指,激动地踏上了回家的路。晚上,农夫遇到了一个商人,他向商人讲述了这段奇特的经历。商人邀请农夫晚上住在他家,并乘夜深人静之时,用一枚相同的戒指,换走了农夫手指上的魔法钻戒。

早上醒来时,商人被一堆金子压死了。农夫在金子堆中找到了戒指,带回了家中。妻子得知此事后按捺不住激动,说:“试试看,让它带给我们大片的土地。”因为亲眼看到商人被金子压死的一幕,农夫担心要是轻易向这只魔戒许愿的话,会给自己带来同样的噩运。于是他对自己的妻子说道:“我们必须仔细对待我们的愿望,不要忘记,这戒指只能帮我们实现一个愿望。”农夫又解释道:“最好让我们再苦干一年,我们将会拥有多顷良田。”从此,他们竭尽全力地工作,并且获得了足够的钱,买了他们所希望拥有的土地。农夫的妻子想要一头牛和一匹马。农夫说:“亲爱的,我们何不再继续苦干一年?”于是一年后,他们买回了牛和马。

“我们是最快乐的人,”农夫说,“不要再谈什么魔法钻戒了,我们拥有年轻,拥有坚实的双手。等到我们老的时候,我们再去想那戒指吧。”30年以后,农夫和他的妻子已经变老了,他们拥有了所希望拥有的一切,而那枚魔法钻戒依旧完好地保存着。

农夫用对职分的义,换来了想要的利。现实的生活中,我们亦需如冯老的农夫一般,坚守对义的付出,把持对利的追求,唯此方能克服利过而义不及的惯性,活出不被利所困的潇洒、惬意人生。

不贪为宝,放弃从天而降的横财

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

——《理想人生》“境界”

春秋时,宋国有个人在山上开凿石料的时候,发现了一块宝玉。他带回家后,总是担心宝玉会被盗走。考虑来考虑去,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他决定把宝玉赠送给一个有身份的人,这样多少还能留下些人情。

于是,他带了宝玉悄悄地前往都城,要献给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子罕不解地问:“你把如此贵重的宝物送给我,大概是要我帮你办什么事吧?不过,我是从来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的。”宋人忙说:“我没什么事要您帮我办。据玉工鉴定,这块宝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献给您。”子罕再次拒绝说:“我决不能收下这宝玉。如果我收下了,你没了宝玉,我也会因此而失去清廉的美名,你和我都丧失了宝。”

宋人听不懂子罕这话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着他。子罕继续说道:“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你把玉给了我,当然丧失了宝,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丧失了不贪这个宝。这样,双方都丧失了宝,我们还是各自保留自己的宝吧!”

子罕的一句“以不贪为宝”,不禁让人茅塞顿开。“究竟什么是宝”,这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冯友兰先生说:“有许多事物,有些人视同瑰宝,有些人视同粪土。有些人求之不得,有些人,虽有人送他,他亦不要。事物虽同是此事物,但其对于各人底意义,则可有不同。我们可以说,‘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

对大多数人而言,宝玉无疑都是至为珍贵的“宝”,但对子罕而言,不贪才是他心中的“宝”。但想要永持此宝,谈何容易。有多少人能够在诱人的利益面前,始终秉持“不贪为宝”的心?

清代康熙年间,北京延寿寺街上书铺的店堂里,一个书生站在离账台不远的书架边看书。这时账台前一位少年正在为购买的《吕氏春秋》付款,不小心掉的一枚铜钱滚到了书生的脚边。书生斜眼扫了一下周围,就把铜钱踏在脚底。少年付完钱离开店堂后,书生俯身拾起了脚下的铜钱。

凑巧,书生踏钱、取钱的一幕,被店堂里边的一位老翁看见了。他见此情景,盯着这个书生看了很久,然后起身同书生攀谈,知道他叫范晓杰,还了解了他的家庭情况。原来,范晓杰的父亲在国子监任助教,他跟随父亲到了北京,在国子监读书已经多年了。今天偶尔走过延寿寺街,见上书铺的书价低廉,所以进来看看。老翁冷冷一笑,就告辞离开了。

后来,范晓杰以监生的身份进入誊录馆工作,不久,他到吏部应考合格,被选派到江苏常熟县去任县尉官职。范晓杰高兴极了,便水陆兼程南下上任。到了南京的第二天,他先去常熟县的上级衙门江宁府投帖报到,请求谒见上司。当时,江苏巡抚大人汤斌就在江宁府衙,他收了范晓杰的名帖,没有接见。范晓杰只得回驿馆住下。过一天去,又得不到接见。这样一连十天。

第十一天,范晓杰耐着性子又去谒见,威严的府衙护卫官向他传达了巡抚大人的命令:“范晓杰不必去常熟县上任了,你的名字已经写进被弹劾的奏章,革职了。”“大人弹劾我?我犯了什么罪?”范晓杰莫名其妙,便迫不及待地问。“贪钱。”护卫官从容地回答。

“啊?”范晓杰大吃一惊,自忖:我还没有到任,怎么会有贪污的赃证?一定是巡抚大人弄错了。他急忙请求当面向巡抚大人陈述,澄清事实。护卫官进去禀报后,又出来传达巡抚大人的话:“范晓杰,你不记得延寿寺街上书铺中的事了吗?你当秀才的时候尚且爱一枚铜钱如命,今天侥幸当上了地方官,以后能不绞尽脑汁贪污而成为一名戴乌纱帽的强盗吗?请你马上解下官印离开这里,不要使百姓受苦了。”范晓杰这才想起以前在上书铺里遇到的老翁,原来就是正在私巡察访的巡抚大人汤斌。

不贪为宝,不应只是嘴巴上一句美言而已,更应成为人格与操守的一部分。无论有前人后,面对从天而降和横财,即便只是一个铜钱,也不应有贪恋之心。一旦贪念起,长期的坚持便顿时灰飞烟灭,如在同一桶牛奶里倒进一杯脏水就成了一桶脏水一样。无论何时,都要坚持“不贪为宝”,千万不要因身外之物而丢弃了自己最珍贵的宝贝。

同类推荐
  • 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水之道:水的无为自然哲学与处世立业之道

    水是中国哲学的基本概念,儒家和道家都以此为基础发展自己的哲学体系。孔子在《论语》中倡导天地万物各行其道,顺其自然,要求统治者行帝王之道,以己德滋养民心。“无为”和“自然”是《老子》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要求圣人像水一样“无为”,人民归附如百川之归海。倡导人们像水一样,无为、永不自满、顺从避让、以柔克刚、无微不至。本书是第一本尝试以水的哲学,向人们传播如何以水之道,与人相处,开创事业,修炼心性,做一个水性十足的人!
  • 聪明的女人不生气

    聪明的女人不生气

    《聪明的女人不生气》讲述心胸开阔、性格开朗、洒脱大方、温文尔雅的女人,会给人以阳光灿然之美;雍容大度、通情达理、内心安然、淡泊名利的女人。会给人以成熟大气之美;明理豁达、宽宏大量、先人后己、乐于助人的女人,会给人以安详、善良之美。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女人,那么就从现在开始。踏踏实实、全心全意地经营自己的人生吧!走好每一步,不让自己的心灵在计较中千涸,你的人生就会每天充满阳光!一起来翻阅《聪明的女人不生气》吧!
  • 爱的修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有爱

    爱的修行:你若爱,生活哪里都有爱

    爱是一种责任,一种义务。人不仅要对自己敢于承担责任,还要对亲人、朋友、伙伴有一种担当和勇气。爱在,责任就在,要播撒阳光,就要心中有阳光;要想别人怎样对你,你就要怎样对别人。爱是一种在患难之中永恒不变的承诺,要像爱自己一样去爱别人。爱是一种包容,一种体贴。包容是世界上最无私、最纯真的爱,它能容纳世间万物。用一种无私的爱来包容身边的一切事物,包容自己,包容他人,你的心灵就会洒满幸福的阳光。
  • 点燃头脑火把(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点燃头脑火把(人生高起点:卓越人生素质培养文库)

    创新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词。在英语里,创新(innovation)一词起源于拉丁语里的“innovare”,意思是更新、制造新的东西或改变。美国总统华盛顿在其1796年的告别演讲中,告诫美国人民要“保持创新精神”。《汉语·叙传下》中也有“礼仪是创”;颜师古注为“创,始造之也。”
  • 工作只需20年

    工作只需20年

    本书是介绍“如何缩短工作年限、提前享受自由生活”的职场实用方法类型的书,带有励志的成分。本书的重点读者群是即将要开始工作的大学生、初入职场但对工作和人生毫无方向的年轻人、渴望改变并且不想被工作束缚一辈子的新一代普通上班族。书中讲述的是通过三个大方法的详细解说,帮助读者大幅缩短工作年限,只需20年就能得到普通人工作一辈子得到的东西,最终实现财务自由和人生自由。本书的重点读者群是即将要开始工作的大学生、初入职场但对工作和人生毫无方向的年轻人、渴望改变并且不想被工作束缚一辈子的新一代普通上班族。
热门推荐
  • 我的世界奇幻之旅

    我的世界奇幻之旅

    mc小说:这本小说不想狗血的穿越之类的。虽然跟穿越差不多,但是意义不一样。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忽然来到一个地方,他也不知道自己是谁,这里又是哪里?随后发现这个世界不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 exo之女王驾到夕颜雨

    exo之女王驾到夕颜雨

    女主冷夕颜是外表冷酷的杀手女王。一次任务,让她转学到英皇,以外邂逅了exo中的几位男主。
  • 踏天魔帝

    踏天魔帝

    一生信念,守护佳人,亲友。无尽坎坷,踏求玄帝之路。少年天昊,身拥东皇灵钟,和器灵称兄道弟,玄技信手拈来。手持封印之剑,杀尽虚伪之人,被人谓之魔。天玄大陆,实力为尊,玄道尽途,谓之帝。一切精彩,尽在踏天,魔帝。
  • 上古至尊在都市

    上古至尊在都市

    原本死去的上古大能雷至尊,在经过无数岁月后离奇复活,然而复活后的世界,却已经完全与曾经不一样。曾经的修者全都消失,世界的灵气也少的可怜。为了弄清曾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雷诺在都市中慢慢的恢复实力。
  • 羽之爱恋:你是我的爱天使

    羽之爱恋:你是我的爱天使

    这个世界叫做羽之大陆。这里的人类,每一个人六岁时都拥有一只翅膀。翅膀会赋予人们一种特殊的能力,或治愈、或魔法、或辅助、或攻击、或防御、或精神。因为大致分为这六种特殊的能力,所以就分别成为了羽之大陆的六大系。每个人都有千万分之一的几率找到可以与自己的翅膀相互结合的人类,但这种可能非常低。因为大陆的祖先是爱天使,所以如果拥有最真挚的爱情的人,将会受到爱天使的祝福,如果他们的翅膀可以相互结合,那就能成为突破人类生死界限的——神!但是,真正能成为神的人很少很少,所以神,成了人们渴望而不可及的梦。欢迎加入古为&羽之小说交流群,群号码:141721246
  • 幻世三梦

    幻世三梦

    大学生秦朝偶遇蛊女,深陷深山苗寨,离奇诡异的经历
  •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

    佛说出生无边门陀罗尼仪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这件衣服死人穿过

    这件衣服死人穿过

    女友送我件衣服,但是为什么我会闻到腐臭味?这让我想起来一个新闻:一个中年妇女在夜市花十五块钱买来一件棉大衣,回家穿了两天后在兜里竟然发现一张火化通知单。我这衣服难道也是死人穿过的?
  • 爷,我和儿子不识你

    爷,我和儿子不识你

    一朝穿越之时竟发现身体主人是因为难产而死,而她为了活下去硬生生生下了这个孩子,好,很好,她一下子从纯情少女直接到生孩子。OK没毛病,可是这孩子他爹是谁?这师傅和师兄对她宠爱有佳,这孩子他爹却是霸道又可怕。谁告诉你她要让这两人相认了,给小孩再找个有钱的爹也不错…
  • 有趣的化学

    有趣的化学

    在化学世界中,充满了无限的神奇,可以说化学和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