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61100000021

第21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庆文学(7)

新中国成立后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重庆又重新回到原本的区域性文学地位。由于失去了昔日一大批全国知名文学家、理论批评家的强力支撑,从文学的影响力方面来说,重庆文学自然受到严重的削弱。完全由重庆本土人士在新形势下来撑持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开始步入了一个颇为艰难而又沉寂的发展时期。

另一方面,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及新的社会条件下,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阶级化、政治化色彩得到了更为鲜明的显现,文学与社会历史的同步性达到高度的统一。重庆文学理论批评当然不会例外。这也从另一个方面导致了新中国成立后重庆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艰难。我们在此可将1949年至1976年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史划分为与社会政治进程相对应的建国17年和“文革”时期两个阶段。

第一节 建国后17年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

要对此阶段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进行述说是极其困难而又相对容易的。困难的是,重庆连一家公开的正式的文学刊物都没有,《红岩》也是在1956年才创办的,且基本上是发表文学作品,而报纸副刊上也大都刊登一些篇幅极小的文学作品,只有《西南师院学报》(1957年创刊,1961年停刊)上有少量理论批评文字,真正有分量的理论批评文章很难找到发表的阵地。当然,这并不是说建国17年的重庆文学就没有文学思想和理论批评,只不过需要我们从其他角度其他方面去予以阐析。容易的是,这是一个讲求思想高度统一的时期,提倡的是集体主义思想,排斥个人主义甚至只要是立场独特的文学见解,因而文学思想、理论批评观念都是也只能是框定在国家认定或容许的文艺政策、文学观念的范围内发展;加之建国17年重庆的确没有出现过影响全国文坛发展或有特别标新立异的文学观念的理论人物,重庆的文学理论批评也就不过是全国的一个缩影,至多有些在表现程度上的差异。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注定了建国17年区域性文学理论批评的平淡和沉寂,同时也锁定了它在主流话语基础上进行述说的基本格调。

众所周知,我国建国后的文艺思想是建立在延安革命文艺传统基础上的,而其经典性的代表著作就是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简称《延讲》)。毛泽东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作为其组成部分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也就当然地成为一切文艺工作的指南。在这里,毛泽东文艺思想与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文艺政策是一脉贯通、毫无区别的。事实上,建国后对毛泽东有关文艺的一系列谈话,一直都是如此看待的。对文艺界来说,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执行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以及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文艺政策。重庆文艺界几乎一年一度的《延讲》座谈、纪念活动,以及通过组织系统进行的经常性的学习、培训等活动,包括知识分子思想改造活动等等,就是要从头脑中将文学工作者的一切资产阶级文学思想清洗干净,使之完全彻底地站到无产阶级文学立场上来,统一到以《延讲》为代表的毛泽东文艺思想上来。1954年底,重庆文艺界集中进行整风,要求文艺工作者“痛下决心过好社会主义关”。《本市文艺界集中进行整风――任白戈同志号召文艺工作者痛下决心过好社会主义关》,1954年11月10日《重庆日报》。同时,建国以来持续不断的政治运动特别是在文艺界进行的各项批判运动,如对《武训传》、《清宫秘史》进行的反历史主义倾向的批判、对《红楼梦》研究中的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对“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的批判等,在文学界产生了极大的震动。尤其是胡风问题,因其抗战时期在重庆生活过多年,留下不少故旧朋友及师生关系,使不少人受到政治上的牵连和迫害。1955年3月15日,中国作协重庆分会举行常委扩大会议,学习第二次全苏代表大会文件并决定展开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继而在重庆文艺界进行了一系列清算、严惩胡风反革命集团的活动。毫无疑问,这种以政权和组织手段来推行的阶级化、政治化的文学批判,很快在文学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表层上的高度统一。

其间,毛泽东同志曾提出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试图纠正一些过左的做法,重新繁荣文艺。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以阶级斗争为纲”、“为政治服务”的文学立场仍然得到顽强的发展,并进一步对新中国文学事业产生愈益严重的负面影响。

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这个时期,既然唯阶级唯政治的一元化文学体系已经确立,党和国家的文艺方针、政策成为规范人们文学活动和理论批评的界限和标尺,文学理论批评家们要么进行意义阐释上的重复,要么就是保持沉默。建国17年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实际上陷入一种“沉寂而艰难”的发展状态。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文学观念的表露,情形稍复杂一些。

经历百年战乱之后,中国终于迎来了共产党领导下的和平统一,人民翻身解放做了主人,作家们的创作激情也获得前所未有的高涨。就重庆而言,其创作数量和水准虽比不上国内先进地区,但从纵向的本土文学(抗战时期除外)的意义上看,也算得上是收获甚丰的一个阶段。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一大批歌颂新社会、新生活和描写革命战争年代火热的斗争生活的文学作品纷纷面世,其中不乏优秀之作。如话剧《四十年的愿望》在第一届全国话剧观摩演出会上获创作二等奖。特别是小说《红岩》,在当时及以后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重庆,《红岩》几乎是家喻户晓,不仅有书本可传阅,还有艺人的评书深入到大街小巷、学校工厂,使革命小说的观念得到了强有力的传播。1963年周恩来《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晚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在南方听到《红岩》、《青春之歌》的评书,都很引人入胜,很吸引青年观众。青年人听《三笑姻缘》,听了一天还没听到一笑,不如听《红岩》的故事。”周恩来:《在文化艺术工作者春节联欢会上的讲话》,《关于当代文艺问题的内部讲话选编》,武汉师院中文系当代文学教研室编,1979年印刷。可以认为,《红岩》所显示的表现革命题材的创作路向得到了社会上下的一致认同,而之后的各类当代文学史著作中都无不提到《红岩》,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红岩》是根据发生在‘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革命先烈的斗争事迹,创作出的一部深刻反映黎明前光明与黑暗最后决战的优秀长篇小说。这部长篇小说以其思想和艺术的高水平,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这些创作表明,延安时期所倡导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得到了有力的延伸和演化,“文学为政治服务”的宗旨在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下并没有完全偏离艺术的轨道。换句话说,革命作家在高举起政治标准第一的同时,仍然力图遵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规律,注重实际生活的体验、提炼,竭力从所谓的个性化方面去塑造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并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是,当代文学创作中也出现了另一种不良倾向。在单纯“为政治服务”、“为当前中心工作任务服务”之类口号的倡导下,不少作家从政治概念出发、从“任务”出发,在形象化的掩映之下,以自己的主观意图、认识去演绎、图解历史和现实,制造了一大堆公式化、概念化的文学作品。川剧《夺印》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地主分子跛爹爹,暗藏变天账,意图伺机夺权,反攻倒算。这样的文学创作,充分体现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路线在文艺观念上的深入。而这一点对于作家创作思想的影响是非常严重而深远的,不少虚幻的在和平时期的阶级斗争作品就是在这样的情状下产生的。而在这种氛围下成长起来的新作家,也在此后的岁月中制造出了不少这种反映阶级斗争的模式化的文学作品和文艺表演作品。当然,这种创作状况并非重庆所独有,全国亦然。期间,中国第二次文代会上对此进行了“建国以来第一次的批判,初步清算了文艺创作上的概念化、公式化及其他反现实主义的倾向,初步清算了文艺批评上的简单化、庸俗化的倾向以及文艺事业组织领导上的行政命令作风等”。中国作协第二次理事扩大会上亦做过类似的批评,但均收效甚微。的确,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全国,随着一个接一个的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的展开,文学界的极左思潮只能是愈演愈烈,而这种违背艺术创作规律、脱离现实生活的图式化作品也因此有了其生存的土壤和蔓延的市场。显然,要想彻底根除这种不良创作倾向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一个简单的艺术见解问题,而是社会现实政治和意识形态强力作用下的必然结局。

第二节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重庆文学理论批评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造成了中国的十年浩劫,文学也遭受重创。所谓八亿人看“八个样板戏”和走一条“金光大道”,就是对“文革”时期文学凋敝状况的形象描述。帮派文艺肆虐文坛,一方面封杀了所有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另一方面又畸形地把文艺抬高到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前所未有的地位,使之成为“四人帮”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

重庆虽然算不上帮派文艺的核心地区,但在那个盛行和要求统一思想的年代,重庆文学界受到帮派文艺思想的制约和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早在1966年2月,林彪委托江青召开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就炮制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简称《纪要》),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论”和一系列极左文艺思想。《解放军报》在题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的社论中,全面公布了《纪要》的观点和内容。1967年5月29日,《人民日报》头版全文发表《纪要》,同时发表林彪给中央军委常委的信,强调《纪要》的重要“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确,《纪要》实际上成为“文革文学”的纲领,左右着当时中国文艺的创作和理论批评。重庆文艺界自然也不例外,在那个失去理性的狂热年代,努力演绎着造反、打倒的政治性文学行为。而一切公开出版形式的和社会组织系统性质的文学阵地,宣扬的都是帮派文艺思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的合理性被置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文学的区域性则几乎完全消隐,或者说区域性与全国性基本同一了,因为大家所发出的都是同一个腔调,同一种声音。

从文学的功能来看,自建国以来,其宣传、教育、武器的功能不断得到提升,而且由于某些特殊的政治上的需要,文学往往成为政治运动的一个突破口,起到一种政治风向标的中国式的独特作用。到了文化大革命帮派文艺时期,文艺的政治功用发展到极致,站在什么样的文艺立场、路线成为判断人们政治归属的一个标准,而通过文学批判进而推翻打倒的一大批文艺工作者及相关人士就是最充分的历史证明。于是,文学上的一举一动都受到人们的极度关注,因为它不仅仅规约着人们的文学行为,同时还预示或警诫着人们在其他社会生活特别是政治生活中的动向。文学功能的过度扩张,干扰了人们正常的文学思考,造成了许多不应有的思想上的困惑和迷惘,影响着对文学本性的正确认识。

在创作观念上,帮派文艺推出了一套走向阶级化、政治化极端的创作模式。在努力塑造工农兵英雄形象的口号下,以“样板戏”为榜样,帮派文艺总结了“三突出”的创作方法以及与之相配套的“三陪衬”法则,向全国推广。“三突出”即:“在所有的人物中要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要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要突出主要英雄人物。”“三陪衬”即:“在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之间,反面人物要反衬正面人物;在所有正面人物之中,一般人物要烘托、陪衬英雄人物;在所有英雄人物之中,非主要人物要烘托陪衬主要英雄人物。”《智取威虎山》剧组:《努力塑造无产阶级英雄人物的光辉形象》,《红旗》1969年第12期。

从理论批评的角度看,如果只把“三突出”的创作模式作为多样化的创作方式之一种,并且仅从其表述上来说,这样的创作方式在正反及普遍人物都齐聚的阶级斗争生活中,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进而从一般的创作理念上来讲,处理好主次人物之间的关系,安排其表现机会的多少,怎样去表现等等,在创作上也是需要注意和考虑的。所以,单纯地去批判“三突出”的创作模式是无力的,其问题的症结不在这里。关键的是下述两点:其一,绝对的阶级化、政治化文艺指导思想。这是帮派文艺创作的思想基础和指针。在他们看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一切社会生活都是阶级的政治的表现,所有人物都要贴上与之相应的阶级符号和政治符号。由此,“三突出”的创作模式至少在观念上获得了一种“合理”的支撑,同时也获得了假想的阶级斗争生活的创作天地,并且是以一种唯一的方式来解释所有的社会生活。其二,模式化的英雄形象。努力塑造无产阶级的英雄人物、努力塑造工农兵的英雄形象,这是“三突出”创作模式的根本追求。如若这种追求尊重现实生活,遵循艺术创作规律,不能说毫无合理之处。但是,“三突出”的创作模式对英雄人物的塑造采取的是“高度提纯”和“完美虚造”的所谓“典型化”的方法,使他们成为“高大全”似的代表着无产阶级意识和政治行为的光辉形象。在这些人物身上,永远笼罩着阶级的政治的光环,作为社会人的复杂性,作为人的平凡、普通乃至缺点等,都统统被过滤掉了,犹如一群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从现实主义艺术的角度去衡量,这样的人物,高则高矣,大则大矣,全则全矣,实质上却是既假又空,难以给人真实可信的艺术感受。

正是在上述极左文艺思潮的影响下,文化大革命时期重庆的文学创作及其理论批评应该说走上了一条不健康的道路。此时段的文学创作主要表现在当时所盛行的各工矿企业、单位及农村组织等成立的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的演出节目中。为了配合这时期的政治运动和政治任务,诸如打倒走资派、扫“四旧”、批林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等等,都会编出相应的剧目去予以表现。同时,日常节目中,也涌现出大批地主分子记变天账、反坏分子破坏生产、敌特搞颠覆活动之类的所谓反映现时阶级斗争的虚幻作品。当然,这类从人们头脑中凭空臆造出来的东西,只是文学发展历程上一小段不和谐的音符,很快就被历史的洪流冲刷得无影无踪。

同类推荐
  •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毛泽东与戏曲文化

    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创造,也是代代人沉积的一份文化遗产。它是构建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毛泽东很爱好、也很熟悉戏曲。他在倥偬之馀,和人民大众一同欣赏各种戏曲,聆听各家曲调,凡是民众所喜爱的,他也喜爱,如京剧、晋剧、豫剧、秦腔、越剧和昆曲。别人看戏听曲看热闹,评雅俗,而他却还常能从戏里找出富有哲理的学问,古为今用,并在现实生活,寻得有关政治斗争、策略战略、领导艺术、工作方法等方方面面的借鉴,作出与众不同角度的、颇见独特的点评……
  • 闲适中的挣扎

    闲适中的挣扎

    本书收入的文章分为四辑,“阅人”部分以亲历及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所涉主要是做编辑的父亲和他熟悉的作家朋友:“涉世”部分是个人经历,包括下乡、就业、旅美及退休生活;“读书”部分包括旧案钩沉、读书札记和影评,其中涉及刘大杰、程鹤西与鲁迅的纠葛,吴清源的民族操守,各依据前所未见的资料做出了澄清;“译文”部分大致是上世纪80年代所作,那时作者泛泛关心过日~本文学,所以译文也包括了不同的文学体裁。
  •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中国文化名人谈父亲(上)

    在中国的文化意识中,父亲是天,是铁的纪律,是人生的权威,是绝对的原则,是冷酷的理念,严峻的教导者,但这只是文化观念的表导意识。我们通过这套书,中要告知天下的儿女们父爱如山。
  • 聊将锦瑟记流年

    聊将锦瑟记流年

    在《聊将锦瑟记流年》中,安意如以她那一贯细腻优美的文笔,通过对于黄仲则诗歌和人生经历的精辟评析,并将其与秦汉以来最优秀的诗人、最经典的诗词作对比,真实重现诗歌圣子不世出的才华、悲惋曲折的一生。
  • 母心,佛心

    母心,佛心

    琦君留给世人40多本散文和小说。“三更有梦书当枕,梦痕犹存,橘红点点,桂花雨歇灯花落;千里怀人月在峰,七月哀伤,烟愁漫漫,母心天空琴心连。”这是灵堂两侧的挽联,巧妙嵌进了琦君最重要的多部作品名称,她朴素却温婉的文章,沁人心脾,感动过几代的中文读者。在琦君笔下,平凡的事物具有不平凡的意义。本书中,她娓娓叙说母亲的言行与生活点滴,更以悲悯有情之笔写世间万物,不论一草一木、一言一行,深刻动人,而脍炙人口的怀旧记忆篇章,更洋溢醇厚的人情之美。本书分为“护生篇”“怀旧篇”“生活篇”“随感篇”四辑,篇篇情真语切,意蕴深长。幽默处,令人会心。悲悯处,哀而不伤。
热门推荐
  • 从太平间开始一路向西

    从太平间开始一路向西

    渣男周小军,千辛万苦去追白美富,却遭到白美富男友的痛打,一心想要逆袭的周小军,在太平间里遇到了草鬼婆婆的帮助,开始修《欢喜经》、培育欢喜蛊。历经磨难的周小军,终于逆袭成功,却不料,欢喜蛊反噬,身中毒蛊,周小军这才意识到自己掉入了草鬼婆婆的圈套之中。为了解除毒蛊,周小军一路向西,遇到了老王师徒的帮助,寻找破灭之蛊,一路上遇到种种危险,就连老王也见利忘义,起对周小军起了杀心,周小军命悬一线。多亏老王的美女徒弟搭救,周小军才捡回一条命,他们继续一路向西,上鬼蛊山、潜恶灵渊、闯魏王墓……危险一次比一次大,谜团越来越深,在这险象环生的路途中,携美而行的周小军能否全身而退呢?
  • 恶魔王子们的天使love

    恶魔王子们的天使love

    七大家族一直都很平静,而七大家族在互相定儿女们的婚约时,却没有欧阳家的名号,欧阳家很不甘心,就挑起了矛盾,使得楚家,沈家,上官家把项家,嚜家,南宫家一齐吞并。而项沐羽,嚜尒,南宫心瑶的双亲被欧阳家谋杀,而她们也被欧阳家的人封锁了记忆。当楚家,沈家,上官家的现任继承人,楚云洛,沈淼凌,上官佳辰查清真像后,发誓要把未婚妻找到。上了高中,他们遇见了酷似她们的三个女孩,可她们究竟是不是她们呢?
  • 超神百将斩

    超神百将斩

    穿越异界,很屌吧,别急,还有更屌的。附带名将金手指,可购买百将卡,体验神将力量。水浒,三国,楚汉,隋唐五代,你以为那都是历史上的名将,不,那是来自演义的名将,还是神话演义。当然,更免不了封神演义,杨戬,雷震子,哪吒,以及。三清等等,孙大圣还在等着呐。这是一个少年化身铁血杀神,将一个个瞧不起他的人轰杀成渣的故事,请注意,是真的轰杀成渣,而不是夸张。
  • 俏大叔爱上我

    俏大叔爱上我

    夏小米回到阔别四年的城市,没想到她深恋了十多年的人却要娶了别人,她伤心之余却遇到了他,那个胖胖的全身很干净清香的大叔。于是片段一这样她蹲着不知道哭了多久,感觉自己的嗓子都有些哑了,她才慢慢地抬起眼来。这一看,把她的魂都给吓了一大半,只见面前蹲了一个男子,那男子也穿了一件小格子衬衫,穿着一跳休闲牛仔短裤和一双休闲鞋,他的皮肤很白净,夏小米甚至闻到了一股淡淡的的清香。“丫头,哭够了吧?”他递给她一张纸。“丑死了!”“我不认识你!丑不丑关你什么事?”她接过纸擦了一下眼角的泪水,此时她的脸已经花了,眼睛红红的,就像一只兔子。片段二“登个记也要这么久,你要想搞什么飞机?没看见后面那么多人排队嘛?”“哦,真对不起,对不起!”他有些不好意思地对后面的人道歉,那女人捡起登记册上的笔,不耐烦地道“快点!”“哦,夏小米!”他快速地把身份证递给她,那女人一把扯过,然后噼里啪啦地在电脑上一阵输入,很快就把一张卡和身份证递给他,叹了一口气,看着他的那眼神充满了鄙视,他捡起卡就往病房走去,直到走出老远了还听见那女人说“多好的女孩子,可惜都被那猪啃了。”听的他一脸黑线,什么跟什么嘛?!他没有回头,却也走的更快了。片段三夏小米望着他的背影,这才别扭地说了一声“那个,今天谢谢你啊?”他顿了一下,转过身子,笑嘻嘻地说“怎么?感动了啊?美女,要不以身相许吧?!”夏小米的脸色顿时变得铁青,“滚!”他这才转过身去,笑嘻嘻地走了。
  • 首席萌仙:仙君大人的小妖孽

    首席萌仙:仙君大人的小妖孽

    答答是九重天上的乖孩子,她是秦凌仙君在经历凡劫的时候带上的一株半夏草。答答是九重天上的小玲珑,做了坏事装可怜的小妖孽。自从答答来了九重天,东篱家的小尾巴就更加的臭名远扬了,众仙家只会说:“东篱仙君家的小尾巴,又带着答答去干坏事儿了,小祸害,小祸害!”小尾巴抽搭着眼泪:“我,我,我……我干啥了我……”
  • 纵横天下之兑换神话

    纵横天下之兑换神话

    (本书已经签约,保证完本,大家可以放心收藏,推荐,评价。)剑,只有不断磨炼,才能突破极限。心,只有经历抉择,才能忘却迷茫。生命的意义永运没有尽头,命运的安排,在不知不觉已经到来。带着神秘古鼎重生的青年,面对前方的重重迷雾,他该何去何从。神秘的造化空间,可以兑换各种各样的神奇的道具和人物,又将他指引向何方。左拥魔女,右抱女神,纵横天地间,以卑微之力,逆天伐道,铸就传奇。追随远古的步伐,他将慢慢的解开,失落的帝国,至尊的神剑,死亡的阴谋,域外的魔族本书qq书友群:272168989(有兴趣的人可以进去看看,在里面谈论谈论剧情。)推荐一本新书,下面有链接,希望大家都过去点点
  • 上古之死亡古堡

    上古之死亡古堡

    一个少年,一个酒鬼。一片大陆,一个神位。这里有魔法师,有精灵,有兽灵,有各种职业,这是一个虐心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此开始!(本人善意提醒,请先准备好纸巾!)
  • 我是狐狸不是狗

    我是狐狸不是狗

    一個天性木訥的五靈廢材,一隻長的像狗的靈獸狐狸,沒有師門、沒有資源、沒有金手指,這樣的組合要如何修煉?
  • 步步惊华:逆天狂女斗上神

    步步惊华:逆天狂女斗上神

    拥有高强法力后的她狂傲的说:“连老天也不让我们在一起么?那我便逆天而行,我要和天斗和上神斗!”有人问她:“你拿什么斗?”她自信的吐出二字:“人类。”既然她是狐妖,但为什么人类会听命于她呢?
  • 过往流觞

    过往流觞

    面具戴久了,便会成了脸。尹子清过早体味了太多青涩的爱情,专情成了他无法企及的梦幻,拒绝、刺激、伤害如雨点般砸向原本单纯直率的尹子清,伪装自己,无数次的新恋情,玩弄别人的感情,成了他最大的乐趣。在他眼里,这一切只是她无数次拒绝他的陪葬品。灵魂的麻木朦胧了他的眼睛,以致真爱早已在他身边却被曾经的伤痛湮没…如果,人生若只如初见…我是否还会将你忘记在那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