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4500000032

第32章 遗老撞木钟

话说民国二年到民国三年(1913年到1914年),正当袁世凯大变其由总统变皇帝的戏法的时候,北京城忽然刮起了一阵怪风,官场中人纷纷议论,说什么袁自己并不想做皇帝,而是为清朝复辟大做文章。这种奇谈怪论,究竟因何而起,自应有所说明。

袁生平最怕别人骂他是“活曹操”。他精心炮制了一个优待清室条例,根据这个条例,倒台皇帝仍可暂居宫禁,仍可保持尊号,民国政府待以外国君主之礼。这是古今中外绝无仅有的一个怪条例。有了这个条例,清朝皇帝还是清朝皇帝,他做他的总统,就可以避免篡夺之名。

说也稀奇,这个一无土地、二无人民的“外国君主”,却有一个小朝廷设在民国首都。这个小朝廷仍旧用“宣统”年号而不用民国纪元,用旧历而不用公历。不少遗老旧臣仍然顶戴辉煌去朝见“皇帝”,举行跪拜大礼,而这个“皇帝”也仍旧颁发“上谕”嘉奖有功之臣,生前赐寿赐官,死后赐谥赐恤。尤其不可思议的是,这个小朝廷仍旧在宫廷内设有慎刑司,可以严刑拷打宫女太监,不受民国法律的约束。所有这一切,袁政府视为理所当然。

根据优待条例,清室在短期内应由大内(故宫)迁居颐和园,张勋竟来电阻止,袁政府也就置而不问。不但如此,袁自己也经常派员到小朝廷向那个“外国君主”拜年问好,吊丧祝寿,恍如亲善友邦互通庆吊一样。例如:

1913年元旦,袁派内务总长朱启钤代表他向溥仪拜年。溥仪头戴珠顶冠,身穿龙袍,高坐在乾清宫的御座上,两旁侍立御前大臣和带刀侍卫。朱启钤头戴礼帽,身穿大礼服,向御座三鞠躬,高唱:“大中华民国大总统敬问大清皇帝安好!”清室内务府大臣绍英跪近御座,取了答词,回身起立,高唱:“皇帝问大总统好!”于是朱启钤再向御座三鞠躬,礼成而退。

同年2月15日,袁派总统府秘书长梁士诒持国书到故宫,为废太后祝寿。国书上写道:“大中华民国大总统谨致书大清隆裕皇太后,愿太后万寿无疆。”清室也用国书答谢。同日,袁命国务总理赵秉钧率领全体国务员,以外国使臣之礼前往祝寿。

隔了六天,废太后忽患水肿病死亡。袁自己臂缠黑纱,通令全国下半旗一天志哀,官吏服丧27天。清室报丧电仍用“大清”年号,一律由国务院代发。2月28日,袁命全体国务员前往故宫致祭。3月10日,袁命在太和殿举行“国民哀悼大会”,主祭国民总代表为参议院议长吴景濂。又命段祺瑞主持“全国陆军哀悼大会”。

由于袁对废太后推崇备至,辫子军大帅张勋公然称为“国丧”,并在电文中大放厥词说:“我大总统及政府诸公,皆清朝二百余年之臣子,即新党人物,间有崛起草莽,其祖若父亦皆食禄于朝。”这种荒谬绝伦的措辞,竟有人称为“孤忠耿耿,未可厚非”。

同年4月3日为废太后“梓宫奉安”之期,徐世昌由青岛赶来参加,小朝廷赏带双眼花翎。遗老梁鼎芬、劳乃宣之流在西陵跪地号哭,哀哀如丧考妣。孙宝琦身穿西服前来,在灵前行三鞠躬礼,梁鼎芬骂他“洋鬼子”、“不要脸”,遗老们拍手称快。

同年12月13日,清室举行光绪、隆裕合葬的“崇陵奉安”典礼,袁派赵秉钧、梁启超等代表他前往致祭。赵秉钧卸下民国大礼服,换上清室赏穿的孝衣,以“故臣”身份在灵前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

这一年10月10日,袁就正式大总统时,曾以国书致清室,其中有云:“国权统一,友邦承认,皆仰荷大清隆裕皇太后暨大清皇帝天下为公、唐虞揖让之盛轨,五族人民感戴兹德,如日月之照临,山河之涵育,久而弥昭。”

从以上没完没了的滑稽表演看来,袁对清室不仅推崇备至,而且怀念万分。因此,自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以来,全国各方面对于袁的由总统变皇帝的戏法,就有两种不同看法:一种叫作帝制自为,一种叫作帝制人为。所谓帝制人为,是说他自己不想做皇帝,而是准备拥戴清室复辟。

但又有另外一种看法。有人认为:袁自接任总统后,曾一再通电或发表宣言表示:“发扬共和精神,涤荡专制瑕秽”,“永远不使君主政体再见于中国”,这类“信誓旦旦”之词,岂能一笔抹煞。因此他们认为,袁所求者不是皇帝的虚名,而是要把总统的权威提高到与皇帝相等,以便为所欲为,做一个皇帝化的总统。另一方面,尽管袁自己声明不做皇帝,却经常有人劝他做皇帝。例如:1913年2月28日,北京《国风报》载冯国璋、倪嗣冲的联名电报,其中有云:“孙黄失势,已入英雄之彀中;黎段倾心,可寄将军于阃外。”这是第一次见报的劝进电。

同年3月,旅鄂山东商人裘平治等上书袁世凯,主张取消共和,改建帝制。其言曰:“总统尊严不若君主,长官命令等于弁髦,共和幸福不如亡国奴,曷若暂改帝国立宪,缓图共和。”此时帝制之谣甚嚣尘上,遭到全国人民唾骂,袁正想找一个替罪羊替他自己洗刷一番,便于3月19日下令痛斥上书人说:“共和为最良之政体,治平之极轨。本大总统受国民付托之重,就职宣誓,永不使帝制再见于中国,皇天后土,实闻此言。乃竟有商民裘平治等呈称(略),不意光天化日之下,竟有此等鬼蜮行为。如务为宽大,置不深究,恐邪说流传,混淆观听,极其流毒,足以破坏共和,谋叛民国,何以对起义之诸人,死事之先烈,何以告退位之清室,赞成之友邦?所有呈内列名之裘平治等,着湖北民政长严行查拿,按律惩治,以为猖狂恣肆,干冒不韪者戒。”请看:袁的态度何等光明正大,这道命令又是何等雷厉风行!可是,湖北民政长懂得袁的这一套是“怒在脸上,喜在心头”,根本不去查究,而裘平治公然跑到北京去自首,也无下文可考。

隔了一个月,又有湖南“公民”章忠翊上了一道《劝正皇位表》,自称为臣,列举不可不正位的理由六项,袁又令湖南民政长查办,同样也无下文。

自袁就任正式大总统以来,解散了国会,撕毁了《临时约法》,采取了祭天祀孔、制礼作乐、恢复爵位等复古措施,用徐世昌为国务卿,又延聘了大批遗老任参政院参政。说也奇怪,民国成立之初,一般遗老旧臣都把袁世凯比作王莽、曹丕一流人物,人人口诛笔伐,恨不食其肉而寝其皮。现在见了以上种种措施,便又回嗔作喜,论调为之一变。他们纷纷称赞袁宫保“才堪应变,智足匡时”,不惜忍辱负重,以报故君。他们推论说,过去由于南方革命党人的力量非常强大,全国人心又一致倾向共和,袁不得不接受南方改建共和的条件,以保全自己的实力。而当国民党被打垮,他自己的力量足以控制全局的时候,他就准备还政清室,以全臣节。此种苦心孤诣,直足以惊天地而泣鬼神。

1914年3月9日,袁在北京建立清史馆,礼聘在青岛的前朝旧臣赵尔巽担任馆长。赵恐有“贰臣”之嫌,迟迟不肯北来。袁派人向他解释说:“你替大清朝修史立传,正是臣子报国之秋。”于是赵一面请袁设法替他的兄弟赵尔丰“昭雪罪名”,作为他应聘帮忙的条件,一面编了一首歌宣示亲友,歌词写道:“我是清朝官,我编清朝史。我做清朝事,我吃清朝饭。”这种自我解嘲的方法,可能是从《三国演义》中关云长“降汉不降曹”的故事搬过来的,可是遗老梁鼎芬不满意,写信责备他说:“清朝未亡,何以要修清史?”这也言之成理,因为北京城仍有一个小朝廷,而小朝廷里仍有一个小皇帝。

赵尔巽从青岛动身的时候,有一位遗老写了《共和解》一篇大文,托他带给袁。文中引证周成王登极时,因年幼不能理政,由周、召二公夹辅王室,称为共和政治,以此说明共和乃是君主政体而非民主政体。这位遗老就是1900年做吴桥县令,上书清政府请取缔“拳匪”的劳乃宣。他想起当年写《义和拳教民源流考》一文而大为时论所称,此时又想一鸣惊人,通过赵尔巽这个跳板,搭上袁的那条船。赵北上不久,他又写了《共和续解》一文寄去,另有函致赵说:“总统之任,必有满期,退位后无异齐民。其时白龙鱼服,无以自卫,怨毒所蓄,得而甘心,不测之灾,必难获免。项城识略过人,必早虑及此。以管见推之,以为必示人以非富天下之诚,而后足以戢纠桓之骄气。然此时遽议归政,冲主不能亲裁,别求居摄,殊难其选,实仍无以逾于项城。故愚意预定十年还政之期,昭示天下,而仍以欧美总统之名,行周召共和之事,福威玉食,一无所损,所谓闭门天子,不如开门节度也。还政之后,锡以王爵,则与总统退位复为齐民者不同。爵位之崇,仅下天子一等,自必堂高帘远,护卫谨严,不致有意外之患……且总统无传家之例,而王爵有罔替之荣,如是则项城安而王室亦安,天下因之以举安,是以深冀我公之上陈,项城之见听也……公谓成先朝之史,以报先朝之恩,窃谓此说得行,其所以报先朝之恩者,尤胜于修史万万。”

这位遗老歪曲经典,信口开河,绘制了这张政治蓝图。他认为溥仪仍在幼龄,袁可以居总统之名,行摄政王之实,摄政之期暂定十年。十年期满,可以受封王爵,世袭罔替。这是超出“帝制自为”或“帝制人为”的另外一种帝制,真个是:幻想在九霄云外,荒唐绝万古之伦。他不仅为袁打算,更确切的赵尔丰在四川保路运动中屠杀请愿民众,辛亥起义时被镇压。赵尔巽请袁昭雪,袁于1914年3月24日下令说:“据黑龙江护军使朱庆澜呈,前川督赵尔丰当武昌首义时,将政权交还士绅自治,商定条件,于辛亥年十月初六退职,初七悬挂国旗,公明退让,赞成民国。乃无端因乱被戕,请予昭雪等情。查该故督洞明大局,赞成共和,有功民国,确有实征。着国务院从优议恤,并着内务部查明事实,宣付史馆,以彰劳荩。”朱庆澜清末任四川新军统制,其后又任民国第一任四川都督,所以叫他出面呈请。

是为他自己打算:如果此说得行,他的功名富贵,当然不在话下。这位遗老还怕这封信不能送到袁的手里,又写信给袁的亲家周馥,请其代敲边鼓。信上说:“赵次帅自京来岛,谓闻项城自言:‘今日所为,皆所以调护皇室,初无忍负先朝之意。曾商之世相,欲卸仔肩,而世相言无接手之人,故不得不冒此不韪。’诚如所言,则项城之心亦良苦矣。当以《正续两解》质之次帅,问其可否代呈项城,次帅曰可,因即请其携之入都……伏思我公历事屡朝,恩深位重,孤忠耿耿,至今梦寐不忘。于项城有父执之谊,识拔之雅,近又缔结丝萝,亲同肺腑,若出一言,重如九鼎。可否将狂瞽之言,转达聪听?倘荷采择,见诸实行,非特有造于先朝,所以为项城者,亦不啻出诸九渊,升之九天也。”

为了做得更牢靠点,他又写第三封信给正在北京的袁的好朋友徐世昌说:“我公既受先朝重任,又与项城至交,此策得行,两无所负。忆己、庚之际,拳匪初萌,弟在吴桥任内,考出义和拳为白莲教支流,刊《义和拳教门源流考》,分布各处;又通筹办法,屡举上官,而直省台司,褒如充耳,以致酿成滔天之祸。时项城出任东抚,道经连镇,弟往迎送,以刊出原稿面呈。项城大为嘉纳,到东后一切照行,联军到京,东省卒得保全。其取义之宏,从善之勇,令人感佩。今夏在青岛蒙赐手书,尚有‘昔庚子之变,执事不惮苦心,标正论以拯危亡之祸’之语,是项城用弟言而取效,至今犹未忘也。窃谓弟今日所言,尤关重大,若荷听从,较之庚子更胜万万也。”

这时候,一般亡国大夫口口声声大谈其忠义气节,他们把青岛、大连一带的外国租借地当作他们的“首阳山”,而当袁政府聘请他们担任政治会议议员、约法会议议员或参政院参政的时候,他们又有“幽谷逢春”之感,纷纷命驾前来。劳乃宣明明知道,袁世凯出身于清朝总督,最重视有同等资历的老官僚,因此削尖脑壳写信给三位总督大人,请求代达他的意见,这三封信都到达袁的手里。袁虽觉得劳的文章做得文不对题,倒也别出心裁,即下条子聘为参政院参政,叫徐世昌代为促驾。这样一来,一般遗老和复辟派都认为劳乃宣真正摸到了袁的底子,于是刘廷琛撰写《复礼制馆书》,宋育仁公开发表“还政清室”的演说,闹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有人称民国三年为复辟年。

同年4月8日,又有一位大遗老王闿运应召来京,袁聘为国史馆馆长。有人到武功卫去看他,他年已83岁,身穿对襟马褂,开气袍子,马蹄袖子,腰系绣面荷包,脑后垂有用红绳扎结的辫子一条,足蹬红缎鞋子,配上童颜鹤发,倒也相映成趣。有人问他:“你老偌大年纪,干吗要到北京来做官?”他嬉皮笑脸地说:“世界上只有做官最容易。年纪大了,别的事情做不来了,我只能找最容易的事情去做。”他去会见袁的时候,东张西望,喃喃地说:“这里缺少一块横匾。”袁说:“要是挂上一块匾,就请老前辈代题四个字吧。”王脱口而出说:“旁观者清。”他又自言自语地说:“有了横匾,还得配上一副楹联,联语我也想出来了:‘民犹是也,国犹是也;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他去访问老乡亲熊希龄的时候,首先问道:“国务院何在?”熊答以在集灵囿。王淡然一笑说:“此中飞禽走兽必多。”熊答以无。王说:“想必有熊。”熊说:“壬老休要取笑,我早已不做国务总理了,继任者为清朝山东抚台孙宝琦;现又改名国务卿,由前清相国徐世昌担任。”王点头若有所悟地说:“毕竟大官还是大官。”

他又去访问徐世昌,也说政事堂少了一块匾,匾上应题“清风徐来”四个字。他虽不是复辟派,但也和其他遗老旧臣一样,认为清朝的一切旧制度都恢复了,旧人物也纷纷登场了,袁早晚必将恢复清朝的天下。

这一年11月10日,肃政史夏寿康提出检举复辟谬说案,袁批:“交内务部查明办理。”接着,参政院参政孙毓筠也提出查办复辟谬说案。袁用转移目标的手法,无中生有地说:“你们莫错怪了前清遗老,这都是国民党散布的谣言。前些日子,政事堂接到一个怪电话,说什么京内将有兵变。这也是他们制造的谣言。”

此后,由于复辟之谣愈传愈广,全国反对复辟之声愈唱愈高,袁家走狗也认为不能置之不理,纷纷提请查禁。11月23日,袁发表了禁止紊乱国体邪说的申令。申令说:“参政院以讹言萌动,骇人观听,列举淆乱国体,离间五族,危害清室,惹起外交,酿成内乱,请查照新刑律内乱罪从重惩治,以弭祸患。又都肃政史、肃政史全体以邪说惑民,紊乱国宪,请明令禁止,并饬严拿治罪。又各省将军、巡按使先后以莠言乱政,害及国家,请饬各省从严惩禁……清孝定景皇后外观时势,内顺舆情,不忍以家天下之私,贻害万众……崇德隆轨,中外同钦……本大总统受事三年,心力交瘁,勉维救国救民为重,不得不力任其难……有人谬托清流,好为异论,不特为民国之公敌,且并为清室之罪人。惟本大总统与人以诚,不忍遽为诛心之论,除既往不咎外,用特布告中外,咸使闻知。须知民主共和,载在约法,邪说惑众,厥有常刑。嗣后如有造作谣言或著书立说及开会集议以紊乱国家者,即照内乱罪从严惩办,以固国本而遏乱萌。”

这道申令一发表,所有复辟派和前清遗老才知道他们撞了木钟,害怕因主张复辟而惹祸上身,于是有的闭门不出,有的仍回青岛、大连一带“避嚣”。劳乃宣正在兴致勃勃地由青岛走到济南,也吓得掉转头退回青岛去了。这种情况,和国民党二次革命失败后,一般西装革履之士,害怕犯有乱党嫌疑,因而深居简出,正是一个鲜明的对比。

这道申令发表后,各省将军、巡按使也都搔不着痒处,纷纷通电反对复辟。其中反对得最厉害的正是辫子军大帅张勋。他在电报中坚定不移地说:“国事非等于弈棋,政体岂同乎儿戏!”

关于查禁复辟谬说一案,究竟是真是假,内务部也弄不清楚,但既奉到批示,自不能不公事公办一下。他们检查了宋育仁的“还政清室”的谬论,认为“该员年老荒谬,精神瞀乱,但无着手实证,拟请递回四川原籍,交地方官妥为安置。”这似乎是一种“递解回籍”的处理,所不同的,不是交地方官严加管束,而是妥为安置。袁批:“如拟办理。”一面派人致送程仪三千元,并电令四川地方官按月致送休养费三百元,这就说明不是“递解回籍”而是“礼遣还乡休养”了。

11月30日,步军统领江朝宗派人到宋家执行“查办”。他派去的人不是如狼似虎的公差,而是彬彬有礼的秘书奚以庄;也不是捕捉犯人的囚车,而是一辆迎接贵宾的马车。到了统领衙门,江统领满面春风地说:“没有大不了的事,请宋先生写一份答辩书,好让本官拿去销差。”

宋育仁提笔写道:“劳乃宣著《共和正续解》,可采而有未洽,欲作一论驳其未能尽合而求其所以可行者……欲援《春秋》托王称公之义,定名大总统独称公,则其下卿、大夫、士有所统系。援《春秋》共奖王室之义,酌易‘待以外国君主之礼’为‘上国共主之礼’,朝会有时。”这位翰林公写的不是答辩书,倒有点像政论,而且把笔锋轻轻一转,就把复辟论变为劝进表了。

江朝宗派奚秘书“护送”宋育仁上车时,他的亲知故旧纷纷到站送行,不少人请他书写屏联留作纪念,看上去又像衣锦荣归的退职大官僚。

湖北段将军接到徐相国的密电,叫他对宋老特别优待。12月3日宋乘火车抵汉口时,车站上备有四人大轿迎接,江岸码头备有专轮把他接到武昌城。根据递解回籍的规定,犯人沿途所经之处,须由警察机关管押,段不把他解往警察厅,却在清乡总公所辟一精室,款待这位贵宾。由于此案已在报纸披露,段不便公开拜访,乃以考察清乡成绩为名,到公所亲自问候。宋在武昌等候“官眷”等了八天,又有不少老知交前来拜访,经常车马盈门。清乡督办范守祐恐其招摇惹事,叫他移住武昌县署,并将解文示知,他竟破口大骂。到了四川,他有电质问袁说:“大总统礼遣还乡,何以内务部有解管字样?”袁即下令撤消了解管的处分。

宋育仁是王闿运的学生,任国史馆编修。由于宋案发生,湘绮老人才知道做官也不那么容易,于是写了一封信留给“慰亭老侄总统”,悄然离京南下,馆务交副馆长杨度代行。

袁发表了取缔复辟邪说的申令,清室大吃一惊,瑾太妃派志锜到公府解释,袁派内史监阮忠枢代接见。志锜把劳的一封密折缴出来,并声明外间一切复辟活动,均与清室无关。同时,请袁派员驻守清宫,查验出入门照,以免发生误会。

同年12月26日,袁与清室修订清室善后办法七条如下:一、清室行动与现行法令相抵触者,概行废止。二、清室文书改用民国纪元,不得用旧历及旧时年号。三、大清皇帝谕告及一切赏赐,但行之于宗族、家庭及其属下人等;对于官民赠给,以物品为限,所有赐谥及其他荣典,概行废止。清室所属机关,对于人民不得用公文、告示及一切行政处分;清室为民事上或商业上之法律行为,非依现行法令办理,不得认为有效。四、政府对于清室条例,专以内务部为主管机关。五、清室确定以内务府为主管皇室事务总机关。六、新编护军,专任内廷警察职务;慎刑司应即裁撤。宫内执事人役及太监等犯罪,其属违警范围者,由护军长官按警察法处分;其犯刑律者,送司法机关办理。七、清室所用人员,同属民国国民,应一律服用民国制服,并准其自由剪发,但遇宫中典礼及其他礼节,进内当差人员所用服色,得从其宜。

同类推荐
  • 富兰克林

    富兰克林

    由于1928年以后每张百元美钞上都印有本杰明·富兰克林的肖像,再加上美元身为世界主要流通货币的重要性,导致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形象广为世界各地不少人所熟悉。美国总统乔治·华盛顿这样评价他:“因为善行而受景仰,因为才华而获崇拜,因为爱国而受尊敬,因为仁慈而得到爱戴,这一切将唤起人们对你的亲切爱戴。你可以得到最大的欣慰,就是知道自己没有虚度一生。”
  • 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张大千:传奇色彩的国画大师

    本书以张大千的成长历程和人生发展为线索,通过日常生活中富于启发性的小故事来传达他成功的道理,尤其着重表现他所处时代的生活特征,以便对读者产生共鸣和启迪。
  • 德川家光第一部:守正出奇

    德川家光第一部:守正出奇

    他是精明的政治家,奠定了日本百年兴盛之根基;他是冷静的军事家,幕府最激烈的农民暴乱由他一手平定;他是无敌的海上霸主,即便是雄霸一时的葡军海舰也闻风丧胆;他的功业震撼了日本百年,是一代代精英竞相效仿的王者典范。
  • 秋瑾·徐锡麟

    秋瑾·徐锡麟

    本书介绍了秋瑾、徐锡麟这两个辛亥英烈如何从普通士大夫家庭的孩子发展成为影响和创造历史的英烈的一生的全纪录。
  • 兵家鼻祖:孙武

    兵家鼻祖:孙武

    孙武[挟三万兵,纵横天下无敌],他靠的是什么?靠的是《孙子兵法》。此书早已被广泛流传到了世界各个国家,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并运用到军事、政治、经济等多个领域。这部传奇的兵法是如何完成的,我们不妨看一看孙武的传奇人生。读《兵家鼻祖:孙武》,不但可以感受到孙武生活中的曲折、离奇,又能够被战争中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紧张形势所牵掣,也能够了解到孙武、伍子胥、吴王阖间、伯韵等人物的性格、脾气,以及品质的不同。
热门推荐
  • 烟云仙尘

    烟云仙尘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唐末安史之乱,书生李道然才华横溢,却是无奈落榜。长恨一曲,造人讥讽。投笔从戎,却是发现大唐皇朝已是苟延残喘。心灰意冷,改投反叛军,却是幸入仙门。奈何世间万物皆是本性难以,李道然一人苦苦在是非曲直中苦苦挣扎。世俗三千烟火,一遍又一遍的滚入他心。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溺宠:豪门童养媳

    溺宠:豪门童养媳

    他是黑氏总裁,阴冷霸气,邪魅帅气,不管多么高傲的女人都会心甘情愿的拜倒在他的西装裤下。她是黑氏总裁的童养媳,从十岁开始就开始学习身为豪门妻子的一切,十八岁做他的保姆,保镖,司机兼跑腿!他费尽心机的想要摆脱她,却不知从何时起心已经沦陷在这个小女人身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俯首在雨季

    俯首在雨季

    染安辰,如果给我一次机会,我一定要选择忘记你。
  • 霸王恋

    霸王恋

    他,是个富家公子传说中的“高富帅”他,冷酷、无情、霸道、蛮不讲理,整天和他的好哥们儿们玩、喝酒、打架,直到遇到了她……她,是个比较富有的家庭的孩子,尽管家里有钱但她还是勤工俭学。她,善良、可爱、贪吃、总为别人着想,她转学遇到了他……他们的爱情故事从这里开始。
  • 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名人故事

    激励青少年成长的世界名人故事

    一滴水可以折射阳光的光辉,一本好书可以滋润美好的心灵。健康的身心、丰富的情感、较强的实践能力、优良的品质、过硬的特殊技能、良好的习惯、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必要的合作素质等,是青少年朋友在成长道路上顺利前进所需要的最基础、最必要的条件,为青少年朋友们从自身着眼、开创成功指明了方向。社会是一幅斑驳陆离的图画,人生是一条蜿蜒扭动的曲线。知识是智慧和能力的基础。知识能够守护生命,是保护自己的盔甲。成长是一种历程,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天真到深沉,我们用生命书写着成长的哲学,正是这些哲学的智慧丰富了我们的人生;成长是一种升华,成长的过程就是将软弱升华为刚强,将平淡升华为壮丽。
  • 重生之男神老公别太坏

    重生之男神老公别太坏

    温馨,温家二女儿,温良和善,四九城出了名的私生女,二十岁,死于突发心脏病。意外重生,她成为米家养女,竟然发现前世死亡的真相,她决定亲手解开那些人的真面目,势要把真相大白于天下,还自己一个公道。却不想,复仇之路,遇上了他。他神秘、诡异,就连她那双过目不忘可以洞悉人心的眼,也无法看透。她是他买来的妻子,也是他用来掩人耳目的棋子。(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天忧神

    天忧神

    岁月不老,我愿与卿白首!万古不灭,我愿与刀神游!谁来埋永恒归寂?谁来葬神魔宿灭?我来!那诸位呢?
  • 悄悄爱上你

    悄悄爱上你

    为了保住面子,她在前男友和前闺蜜的婚礼上一时头昏脑热,拉来这个路人甲充当自己的男朋友。没想到,这个路人甲,居然是RT集团的苏少。 更没想到,短短的一个星期之后,他会再次出现在她面前,表情厌恶声音冷淡,说出的话却是:“陪我去宋府参加晚宴。”威武能屈富贵能淫的她在资本主义的糖衣炮弹下屈服了,陪着他前去宋府演了第二场戏。说好从此以后各归各路一拍两散,可在晚宴上,宋府老太太却问:“对了,苏少,你打算什么时候把我们悄悄娶回去啊?” 她吓得差点把一口鸡汤喷出来,没想到他却笑眯眯地喝了一口鸡汤:“我当然是希望尽快了,悄悄这么讨人喜欢,不赶紧用结婚证把她拴牢我也不放心。”【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剑破乾坤

    剑破乾坤

    平凡家族的废柴少爷,备受屈辱之际,偶得神器流光圣影,更有器灵相助,从此一个颠覆历史的神话开始萌芽!斩恶霸,除妖魔,推翻第一帝国;救公主,泡魔女,怀抱绝世美女!人剑合一,傲世九天,天上地下,唯我独尊……
  • 2050年

    2050年

    2050年元月一日,目送又一个前一代悄然离去,现在,国家的脊梁终于由多年前的90后所组成。没有人能够自己将自己从深渊中拉起,能够成功的人,要么适应深渊,做一个深渊的霸主,要么,就毁灭掉蚀人灵魂的无尽深渊,亲手去建立一个天堂!经历过深渊的90后不愿后代继续被深渊侵蚀,于是决定,去建立一个天堂,改革开始了!《学府计划》的推出,华夏龙阁的建立,三府在各大高校建立……新时代的大门已经被推开,看新一代如何建造新世界!(本书中有许多作者的内心呐喊,期望有知音共鸣。思想浅薄,不喜勿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