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541200000030

第30章 通信与作品(2)

《谢幕》的故事大纲,可在张爱玲1980年9月的这封信中看到:“不记得有没有跟你们说过曹禺编写《艳阳天》影片时,非常重视李丽华的旗袍料,天天跟她去选购衣料。我想写他这次来美,使他想起战后自内地来沪,一次影片公司大请客,气氛与心境有相同之点--大受欢迎,同时有点自卫性。当时上海新出了杨绛、师陀等剧作家,他的名作都在战前,有些书评家认为他derivative(欠原创性),太像O‘Neill(Eugene O’Neill,尤金·欧尼尔,美国著名剧作家)。在美国,夏志清等或多或少的属于这一类。他感到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威胁,而经过中共治下的封笔,浪头都结成了冰河,倒保全了他的盛名。也许题作‘谢(竹)幕’。他当主角在台上忽然病发,幕急下,替他遮盖了。上海的几个名坤伶那天宴会都在座,他因为有点迷上了李丽华,没大注意李玉茹。我一时也不会写,先跟你们讲讲,免得又出乱子。当然也不完全是讽刺。”

之后我父亲回信,立即分析曹禺在“文革”前后跌宕起伏的经历,还告诉张爱玲一些轶事:“我直觉这篇文章仍可以写,例如他到美国讲学,到后来实在讲不出来,只好当场表演‘坐飞机’(红卫兵的一种刑罚),才令人啼笑皆非。加上记忆坏,耳朵不灵,得罪了不少人,於梨华同他见过面,他却视而不见。拼命complain(发牢骚)。我想国内没有退休的自由,静默的自由方是他的致命伤!‘谢幕’名极好,干脆实指也无所谓,当然不能称呼他为曹禺,就说他在美国表演‘坐飞机’下不了台,幕就落了都可以。”

张爱玲很快回信说:“关于曹禺的故事,想写他在柏克莱遇见一个fan(粉丝),略有点像李丽华,也有点像李玉茹。午夜深谈,她因为他三十年没能写东西替他伤心,他慨然说:‘只要国家强,人民生活得好一点,牺牲我这点艺术生命算什么?’”

但几年过去,小说依然没有下文。1985年,张爱玲希望写好《谢幕》,把它放进《续集》,又说:“如果等着它出书,越急越是没有。我总尽可能不给自己加压力。”

1988年,我父亲见张爱玲毫无动静,便去信说:“我在翻阅你的旧信,其中有一段讲起你想写《谢幕》,描写曹禺来美后的心理和窘态。这题目很好,构思也好。”随即建议张爱玲把曹禺与另一名剧作家吴祖光合二为一,再加油加酱,“免得读者一看就知是一个名人的caricature(卡通化描写),thinly disguised(只稍作掩饰),就没有什么滋味了”。

最后张爱玲也没有写,原因从她1988年这封信里可以猜到:“《谢幕》小说的主要内容是两个party(派对),战后上海电影公司欢迎曹禺从重庆回来,加大(加州大学)演《雷雨》后的鸡尾酒会。他的私生活我其实一无所知,全部臆测,除了陪李丽华买衣料这件琐事。”我母亲曾说过,张爱玲的“写作态度非常谨严,在动笔之前,总要再三思考,把每个角色都想得清清楚楚,连面貌体型都有了明确的轮廓纹,才着手描写”。既然对曹禺不熟悉,她便干脆不写。

我想,张爱玲也许汲取了《殷宝滟送花楼会》的教训,所以对这类题材特别谨慎。那篇小说,她借用罗潜之这角色来写傅雷,但为了要“掩蔽”身份,用了另外一个人的形象,结果有失真实,把故事写坏了。当然,她也可以明目张胆来写曹禺,像1979年陈若曦用讽刺手法写《城里城外》一样。跟她写曹禺的故事背景很相似,当时钱锺书访美,到了斯坦福大学,陈若曦见过他,不久便写了一个短篇《城里城外》来讽刺钱锺书。但这短篇获得的评价不高,更有人说陈若曦“取小人之径而中伤他人”。对此张爱玲或有所闻,大概觉得明写不是,暗写也不是,唯有放弃。

《爱憎表》

1937年,张爱玲在上海圣玛利亚女校中学毕业。学校年刊《凤藻》刊登了一张调查表,由当年的毕业生填写自己最喜欢什么,最恨什么等。张爱玲的答案往往出人意表,非常有性格:在“最喜欢吃”的栏目里,她填的是“叉烧炒饭”;最喜欢爱德华八世;最怕死;最恨“一个有天才的女人忽然结婚”;常常挂在嘴上的是“我又忘啦!”;拿手好戏是绘画。到1990年,张爱玲在信中跟我父亲提到这张调查表时,称它为“爱憎表”。

这“爱憎表”没有收入张爱玲的文集,也没多少人看过,直到上世纪90年代初,才被一位热心人陈子善发掘出来发表。当时张爱玲在编《对照记》,本打算写一篇很长的散文当作附录,称为《填过一张爱憎表》,又简称《爱憎表》。按照她1991年给我父亲的信中所言,这篇《爱憎表》应该是“轻松的散文体裁”,可惜她没有写完。现在我家里有这长文的手稿,很不完整,明显只是草稿,所以我也不准备发表。

1990年,张爱玲来信对我父亲说:“《中国时报》转载校刊上我最讨厌的一篇英文作文,一看都没看就扔了,但是‘爱憎表’填的最喜欢爱德华八世,需要解释是因为辛普森夫人与我母亲同是离婚妇。”若不是张爱玲亲自解说,真的很难想象她喜欢爱德华八世会跟她母亲有关!但问题是,即使知道辛普森夫人跟她母亲一样是离婚妇,而爱德华八世又为了辛普森夫人而放弃皇位,我们依然不太肯定张爱玲为什么就一定要喜欢爱德华八世,中间的逻辑有些留白了。我自己猜,她母亲是离婚妇,所以她对所有离婚妇都分外同情,但一般男人却认为离婚妇只是“二手货”,看不起她们,偏偏爱德华八世却为了别人看不起的货色,而放弃大家都觉得最宝贵的江山,应该就是这种强烈的爱憎吸引了张爱玲吧。

无论如何,“爱憎表”已透露了她对某些大情大性的人物一向都十分仰慕,这也许解释了她当初写《少帅》的原因。在张爱玲眼中,张学良和赵四小姐似乎将浪漫爱情看得比国家大事都更重要,所以《少帅》其实是一个爱情故事,延续着她投射在爱德华八世身上的少女幻想。

《美男子》

在上世纪80年代末,张爱玲曾打算写一部中篇小说《美男子》,更与我父亲二人往来了八封信,商讨其中一些情节,情况就如当年的《色,戒》,只是这次并没写成。

关于《美男子》,张爱玲有一个大纲:一对由台湾去美国的山东夫妇,他们在加州大学读工商管理,毕业后在商行工作,但是觉得为人打工没有前途,最终在洛杉矶开了一间超级市场,生意相当好。这是背景,主线是什么呢?据张爱玲说,“美男子被许多做明星梦来LA(洛杉矶)的少女看中,小说写他离婚经过与离后情形”。我想,“美男子”这题目应该有双重意思,像《色,戒》(Spy Ring)都是一语双关,既指间谍圈也指间谍的戒指,“美男子”既指在美国的男子,也可以指俊美的男子-否则又怎会被许多少女看中呢?

有一个有趣的问题:张爱玲心目中的美男是什么样子的呢?《小团圆》中的九莉对燕山说:“没有人会像我这样喜欢你的。我不过是因为你的脸。”而书中对燕山的形容是“瘦长,森冷的大眼睛,高鼻子”。照一般说法,燕山的原型就是桑弧,真是这样吗?符立中曾指出,桑弧“肤色深,除却两道浓眉,相貌平常”,而孤岛时期最红的男星刘琼则英俊得多。刘琼外号“中国的葛雷哥莱毕克”(即格利高里·派克),个头高高,且肤色白皙、五官深邃,跟燕山的外形更吻合,所以符立中认为燕山是刘琼才对。我自己则相信,燕山只是一个合体,外形可能根据刘琼,与女角的关系则根据桑弧,再加一点虚构,像《色,戒》中的王佳芝,只是张爱玲根据不同素材合成出来的角色而已。

再说说《美男子》,那个故事是从哪里来的呢?她没有说。我偶然在张爱玲的遗物中找到一本《皇冠》杂志,1974年11月总号249第42卷第3期,其中第58页有人放了一张小纸头。那页是一篇励志散文《奋斗求存》,作者钱歌川,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对中国夫妇博士,找不到工作,索性放弃谋事的企图,到华埠去开了一间商店,倒也生意兴隆,在学术战中虽告失败,而在商业战中却成功了。”应该就是这段文字,启发了张爱玲写《美男子》。

巧合的是,我70年代在美国,也遇到过类似的“美男子”。我表姐有个朋友,研究固态物理学,因为得不到大学终身教职,便转行买了三间快餐店的经营权,想不到竟发达了。那快餐店叫麦当劳,当初还没有什么名堂。可见这类故事很普遍。我怀疑张爱玲也可能在杂货店认识这样的人,但跟他们不是很熟,对工商管理也不在行,所以没信心去写。

结果我父亲去信,给她讲解了工商管理的性质,还列举了50年代他姐姐的事:“50年代我姐姐和姐夫在旧金山开了一家小型杂货店,苦不堪言,因为用不起工人,人力劳动就把他们折磨得死去活来,不用说别的,把一纸箱牛奶或咖啡从门外搬到架子上去就要你好看。做了几个月,勉强把自己的膳宿赚出来,后来以贱价让掉了。”张爱玲得到启发,便自己凭想象补充细节。我父亲更不断鼓励张爱玲:“这篇小说一发表,立刻会有一高潮,因为题目通俗而讨好,可以在《皇冠》和联副(《联合报》副刊)同时刊出,必可轰动。”又说:“《美男子》值得写,慢慢来好了,不必性急,到了我们这age group(年龄组别),一切都要慢半拍。”

这是1990年的事,也许他们太慢,已经来不及写了。

宋淇对张爱玲的文学影响

如果说我父亲对张爱玲的创作真有什么影响,我觉得他担任了两个角色,一是协助者或顾问,为张爱玲提供参考资料,如有关郑和的小册子、《美男子》的工商管理常识等,也会评论她手稿的写作优劣。他们中间也会一起“度桥”,构思故事,但除了《色,戒》,我父亲很少会参与得那么多。张爱玲在美国用英文写的《雷峰塔》《易经》就跟我父亲没什么关系。即使写电影剧本,也是张爱玲自己选择的,她寄一个大纲来,问我父亲好不好,如果行,那么就开始写。差不多就是这样。

我父亲的另一角色,可说是编辑或经纪人,想保障她的权益,也时时想给她曝光的机会。例如外面有些人“出土”了张爱玲的旧作,我父亲便觉得要帮张爱玲的作品结集,保护她的版权。文集编好,他会催促张爱玲写序,例如《续集》的那篇序,张爱玲因为不断搬迁而写不出来,结果我父亲便替她写,让书顺利出版。至于他自己写的《私语张爱玲》,当然也是旨在推广张爱玲,希望读者不会忘记她。

张爱玲的作品,好的当然要归功于作者,坏的也是她的责任。我现在讲我父亲对她的影响,不是想标榜他成什么军师,因为他向来为人低调,根本不会希罕这类虚名,换了是他,一定是只字不提的。但我应该为了避嫌而抹杀他吗?你会这样对待自己的父亲?我只是觉得,我身为宋淇的儿子,也是张爱玲的文学遗产执行人,掌握了这么多第一手文献,有责任向公众交代一些不为人知的事实,让文学史家能根据更准确的资料对张爱玲和宋淇做出公允的评价。

一个“一点都不美丽的误会”

夏志清的《张爱玲给我的信件》出版后,有两种明显的意见。一方面有人说此书揭露了张爱玲在美国生活窘迫的细节,侵犯了她的隐私。有读者说:“张爱玲是爱面子的人,请给她留一点面子吧!别总想着稿费。”另一方面有人说此书对“张学”研究有重大的史料价值。夏志清解释他出版张爱玲信件,是“为了说出真相”,而事实真相是学术研究的基础,不是一两个网民不管有理没理,只坚持说“反正我知道张爱玲就是这样”就够的。

什么是“张学”研究?这个专题当然包括学术论文。曾经有人搜索过大学论文资料库,结果找到五千五百多篇有关张爱玲的论文,数量仅次于鲁迅。“张学”也包括其他在学术期刊、书籍、杂志、报纸、网络刊登的报告与文章。当然不可能篇篇研究论文都是真知灼见。例如一位大学教授在香港开了一个讲座,报告她看了张爱玲1966年、1968年和1994年的照片后,确定张爱玲晚年在眼袋处做过整容手术。这种学术研究题目不见得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

但有一些学术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些研究的结论可以影响对一些作品的评价,甚至对作者终身成就的评价。我现在要仔细地讨论两本书:《秧歌》与《赤地之恋》。因为对它们的评价已影响到对张爱玲的总体评价。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材料,据说是摘自某大学的教材:“张爱玲于1952年移居香港并供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这期间她为《今日世界》杂志写的两部长篇小说《秧歌》《赤地之恋》……在艺术上也被认为是‘坏作品’;其艺术上的‘致命伤在于虚假,描写的人事情景,全都似是而非,文字也失去了作者原有的光彩’。”换言之,这一代学子就被灌输了这种文艺价值观。

这个说法是否正确?这一段文字里面有些是客观事实,如“供职于香港美国新闻处”。有些则是主观意见,如“文字也失去了作者原有的光彩”。前者可以核实,如参考历史文献,或当事人的回忆,其中当然包括作者与他人的来往信件或面谈。后者则是见仁见智。我会梳理一些已经公开的资料,并首次揭露一些新资料,如张爱玲本人对事件的回忆。

同类推荐
  •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外交官夫人回忆录

    本书是以作者踏上旅途开始,并以回到故乡作结。由于她的旅途主要是穿越广袤的俄国和俄领中亚,全书最初就是在对这一路的描写上展示了独特的风格。书中生动地描写了一个英国外交官家庭20世纪初在喀什生活工作的经历,其中讲到的一些喀什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在今天的喀什仍然能寻觅到踪迹。
  • 西蒙娜·薇依评传

    西蒙娜·薇依评传

    帕拉·尤格拉在本书中以精准的笔触,为法国哲学家、神秘主义者和政治活动家西蒙娜·薇依刻画了一幅令人过目难忘的思想画像。与维特根斯坦一样,薇依属于那种最特立独行、最难以亲近也最容易遭受误解的另类伟大思想家。加缪和T.S.艾略特对她崇敬有加,而苏珊·桑塔格有句名言:“在薇依赢得的成千上万读者中,能真正分享她思想的人,我想只是少数。”帕拉·尤格拉无疑属于这少数。他生动简述了薇依圣徒般短暂而非凡的人生,以及她的思想历程,诠释了薇依现象中的多重悖论,探讨了薇依思想所涉及的哲学、政治、基督教、犹太教等多个领域的难题,很多地方都像薇依作品一样发人深省。
  •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

    本书讲述了伊丽莎白一世传奇的一生。尤其是晚年与她最宠爱的臣子埃塞克斯伯爵之间的交织着爱与欲、权力与意志、从爱上他到杀了他的真实故事。作者对相关史料进行了细致的爬梳整理。考证翔实。同时,本书对传统的传记写作技巧做了一次成功的突破。作者依据弗洛伊德理论对书中人物进行了深入的心理剖析,使其成为传记文学领域中的传世名篇。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6世纪英格兰统治者。都铎王朝黄金时代的缔造者。作为女王,她维护国家统一,战胜不可一世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是不列颠帝国海上传奇的奠基人;作为女人,她终身未嫁,舍弃了肉体的欢愉和成为一个完整女人的幸福。以坚韧的意志与清醒的头脑维护自己的统治。
  •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中国古代百名女杰

    杨永贤同志新作《中国古代百名女杰》,一改她的长篇小说《女人韵歌》中女主人公的悲惨形象,一个个英武睿智、不让须眉而胜似须眉,足以使素有“半边天”之称的中国女子扬眉吐气。读了这样的书,使人感到人生充满着勃勃的生气,连冬日的阳光也变得红彤彤的,整个世界都美好起来了。
  • 柳井正全传

    柳井正全传

    无论是经营理念、管理手法还是商业思想,柳井正都是值得人们探索的一座高峰。《柳井正全传》落实于细节,用事实做基础,让你从每一个转折中领悟商业之道。柳井正,被称为日本战后继松下幸之助、稻盛和夫的新一代“经营之神”。
热门推荐
  • 妖孽首席霸上妻

    妖孽首席霸上妻

    他是身价上千亿的首席总裁,她是突然落魄的富家千金,在她与未婚夫的订婚宴上,他突然神秘将她掳走……几日后,他却一纸合约,让她成为他的妻。他带着复仇之剑,寸寸掠夺和占有,只为摧毁属于她的一切。而她,在失去所有之后,终于清冷一笑:凌亦风,你最好祈祷——不要爱上我!
  • 天纵之我是美男

    天纵之我是美男

    悲催的穿越男,失忆加废材体质,好在他对魔法免疫,不然早不知死多少次了!几个巅峰级别的魔法师收留并解决了他的困难!收魔兽,斗恶鬼,最终还是被仇家寻来。逃亡,追杀,一路走来,让他成熟稳重,更领悟了一种全新的武技。拜访精灵,怒杀死灵法师,正在诠释一个真实的武技为尊的时代……
  • The Snare

    The Sna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刀剑楼

    刀剑楼

    梦别孤堡落父仇,数百千清昼。一人独倚刀剑楼,此恨何时休?剑士与武士,两大恩怨纠缠数千年的强大群体……风雨飘摇之中的刀剑大陆,却在一位恶鬼转身的少年降临于此之后再度掀起了腥风血雨!区区一介庸才,无情的世道令其连最后的温暖都无法守护,那么还有什么可顾虑的!自此刀斩鬼神!剑啸苍穹!以废材资质却同时手持刀剑的逆天之道生生开辟出一段传奇神话!这一次血染征途,无人可挡!百万雄师全成枯骨,也要将这乱世终结一统!
  • 蓝血精神

    蓝血精神

    最闪耀的蓝血光辉,最强大的蓝血文化,最杰出的军人企业家。蓝血精神:常青企业的高贵基因。以使命感、纪律性和领导力为支柱,以一流的执行力为本质特征。是员工有效自我管理、保证完成任务的“利器”。学习蓝血精神,打造“蓝血斯巴达”团队。
  • 豹子沟传奇

    豹子沟传奇

    这部小说由五个故事组成:《黑瞎子沟传奇》、《豹子沟传奇》、《野狼沟传奇》、《兴安野猪王》以及《虎峰山传奇》。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东北抗日联军在白山黑水之间与日本侵略者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情节紧凑,引人入胜。
  • 战天道

    战天道

    【我自有道,战天之道。】秦辰,本是帝国太子,虽英明神武,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却因丹田残废而不能修武,成天下第一废人。在一次生死大战中,他竟意外引发上古大阵,得天命传承,重塑身体。……是命运选择了我,还是说,这个世道让我活着就是一个错。……就算我一无所有,就算天下神魔皆与我为敌,无所谓,因为我有兄弟在!还有她们!……PS:犯我者!毁我者!我一定会强势归来!读者群【潜龙勿用】,天君孤身站于门前相迎,群号:177729429
  • 都市之巅峰杀手

    都市之巅峰杀手

    一个恐怖的地方出来了一个令人闻风丧胆的男人,在都市过着逍遥无比的保镖,却没想到,一场越狱风波让他重新成为一头凶猛残暴的野兽……
  • 彼岸正红花为谁开

    彼岸正红花为谁开

    她前世是仙,今生她却只是个凡人。修炼千年的神为她倾倒。魔王奄奄一息时用尽最后一丝气力竭尽全力吻了她。天却荒了,地却老了,梦里遥远不可企及的彼岸里还有你吗?彼岸花开,此岸寂寥……
  • 绝情毒妃很难追:腹黑邪君冷情妻

    绝情毒妃很难追:腹黑邪君冷情妻

    她是金牌杀手,精通医术,却没想到,会死在自己最信任的人手里。她带着绝望和愤怒来到了另一个世界,重生的她是一个废物、结巴的冷家三小姐。“废物、结巴,通通都给我滚,姐姐我可是金牌杀手······”想都这儿她的心就像被刀割一样疼痛难忍,她发誓这一生绝不相信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