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26500000018

第18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7)

荀子教人君分配权力以安享其位,并不止于此,他甚至劝他们“共己正南面”,将绝大部分的权力转移给“相”。

君者,论一相,陈一法,明一指,以兼覆之,兼熠之,以观其盛者也。相者,论列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以饰朝廷臣下百吏之分,度其功劳,论其庆赏,岁终奉其成功以效於君。当则可,不当则废。故君人者劳於索之,而休於使之。

“相”的权力如此之大,责任如此之重,谨慎择“相”就显得至为关键。从荀书看,这是荀子热衷于谈论的话题:为人主者莫不欲强而恶弱,欲安而恶危,欲荣而恶辱,是禹桀之所同也。要此三欲,辟此三恶,果何道而便?曰:在慎取相,道莫径是矣。

彼持国者,必不可以独也,然则强固荣辱,在於取相也矣。

此外,荀子虽小“五伯”,却以齐桓公“知一政於管仲”而“为五伯长”的实例,显明择“相”、任“相”之重要;杨惊注荀书多有妙解,却误释《成相》篇名为“成功在相”之意,也从另一侧面照见“相”的问题在荀子辩说中的地位。

实际上,只有结合荀子关于“相”的论说,才能完全理解“急得其人,则身佚而国治”的说法。此“身佚而国治”,推到极处,即所谓“垂衣裳而天下定”,也可谓之“无为而治者”。儒家之中,“无为而治”的说法可溯至孔子:子日:“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

荀子所主之“共己正南面”与此处的“恭己正南面”,一字之别,却突显出他在这个问题上同孔子的差异。夫子言“恭己正南面”,实际上是表明“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在君人者修身立德以为众民榜样的意义上,方可言“不动而化、不言而信、无为而成”。因此,孔子谓舜“无为而治”,荀子也言其“不以事诏而万物成”,这两种评价其实有本质的不同。前者认为“圣人德盛而民化”,对君人者在道德方面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而后者则在相当程度上忽略了这一点,是择“相”任贤之后完全意义上的“无为”。但是,考虑到荀子其时的政治状况及他的劝说意图,在这里他与孔子的根本区别其实在于,他并不试图谈论一种富于理想色彩的统治模式,而是基于现实探讨实现“道”的可能途径。

至战国后期,除楚之外,各国均已设相位,“相”为文官之长,执政一国。因此,荀子言“相者论百官之长,要百事之听”,并非理想建议,而是对当时通行的官僚制度的一种事实描述。就此言,他劝人君任“相”,可谓“与时迁徙,与世偃仰”,不仅势在可行,也切中他们的愿望——当时各国择“相”任“相”之热切,稍微关注一下战国史即可知。进一步看,荀子论“相”之重要,还有更深的意图。在他看来,“礼义之谓治”,治国必由“道”,而其时君主之悖礼弃义,从周室的极度衰微即可见一二,故此,由时君推行礼治实为不可期待之事;同时,因为君位世袭的惯例,君主是无可选择的,其为贤或不肖,纯出偶然。联系这两方面,就可以理解,荀子劝在位者任“相”,实际上是试图在他们能够接受的前提下,通过权力的转移使礼治成为可能,因为“相”是可选择的。既无法指望“君子”为“君”,仍可冀图其为“相”,使“王”、“礼”之道得行。

王者之人:饰动以礼义,听断以类,明振毫末,举措应变而不穷,夫是之谓有原。是王者之人也。

前引“君子者,治之原也”,正可说明此处“有原”的含义。

“王者之人”,意即“王者的相佐”,从荀子的描述看,类似其所说的“大儒”。于此,他劝君主用“相”行礼治以成王业之意图已较显明。不过,即便荀子的劝说步步小心,这种最高理想的实现仍然是不必然的,因此他又谈论用“儒”的几种层级:

故人主用俗人,则万乘之国亡。用俗儒,则万乘之国存。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用大儒,则百里之地久,而后三年,天下为一,诸侯为臣;用万乘之国,则举错而定,一朝而伯。

此处无疑进一步突出了“国之命在礼”。“俗人”之外,诸“儒”显然均受礼的教养,虽有层次上的差别,而皆可使一国免于灭亡。用“儒”取向的决定性意义,表现为其在治平大业殊异的效用层级上直接的一对应。这里要传达的信息俨然是治国之道无他,只在用“儒”一端。荀子曾对“俗儒”有严厉的批评,但此处也承认他们能存“万乘之国”。这种表面上的矛盾可理解为,他据较高的标准排斥“俗儒”,而依现实需要的较低标准肯定他们作为“儒”的可取之处。这在相当程度上也反映了他极为现实而迫切的劝说意向,此意向使他在面向实践操作时放宽评价标准,以便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将君主们引向礼治。

谈到荀子劝说的层级性,就不能不特别注意他在“王”、“霸”问题上的态度。这也为不少论荀子者所重视,不乏较详细的讨论。故此处只简单涉及。荀子论“王”、“霸”,基本上就行“礼义”还是立“信”分之:“义立而王,信立而霸”。在他处,他又言“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关于“霸”的说法似乎有所不同。不过,参照荀书就会发现,这其实只是谈说角度的差异。《王霸》释“信立而霸”云:“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约结已定,虽睹利败,不欺其与”,阐明对内之“信”与对外之“信”。所谓“政令已陈,虽睹利败,不欺其民”,正与前“重法爱民”相应,故苟子讲“重法爱民而霸”,不过是侧重于谈“国”内政治,仍然是在“信”的意义上论“霸”。这一点,参照其以下论说会更加清楚。

故与积礼义之君子为之则王,与端诚信全之士为之则霸,与权谋倾覆之人为之则亡。

“王”或“霸”的问题,终究还是要归之于“得其人”。荀子对君主的劝说,始终坚持这一点。他对“王”、“霸”之高下的判断,显而易见,不必赘述。需要考虑的是,他到底是在何种意义上承认“霸”?按马积高的理解,荀子“认为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层次,即王道是他的高层次的政治理想,霸道则是一种有缺陷的政治追求”。但是,对于荀子,“霸道”之缺陷,是基于权宜考虑可以暂时忽略的缺陷,还是从“道”的角度可以容忍的缺陷?《强国》日:“道也者何也,日:礼义辞让忠信是也。”又云:“凡为天下之要,义为本,而信次之。”可见,在荀子,“信”也可谓“道”之一隅,只是未及全“道”,在此意义上,就可以理解他何以言“粹而王,驳而霸”。这种说法的真实含义,他在《赋》篇中表达得更加明白:爰有大物,非丝非帛,文理成章。非日非月,为天下明。生者以寿,死者以葬。城郭以固,三军以强。粹而王,驳而伯,无一焉而亡。臣愚不识,敢请之王。

王曰:此夫文而不采者与!简然易知而致有理者与!

君子所敬而小人所不者与!性不得则若禽兽,性得之则甚雅似者与!匹夫隆之则为圣人,诸侯隆之则一四海者与!

致明而约,甚顺而体,请归之礼。

这里直言,霸者所为,也及于礼,只是未达于纯粹之境。因此,荀子许“霸”,与他认可“士”极为类似,均未绳之以最高标准。并且,在古代,“霸”又作“伯”(即方伯)。《礼记·王制》日:“千里之外设方伯”,方伯“佐王者以定诸侯,宁一天下,於是始称方伯之任。故谓之伯,言其能任伯兄之事,率诸兄弟以宗周,无敢相攻伐也”,故“方伯之职”“非分外举也”。就此而言,荀子许“霸”,更非无根之谈。可注意的是,他言“仲尼之门,五尺之竖子,言羞称乎五伯”,与此并不矛盾,因为,他讲“驳而霸”,乃是“指他认为理该如此的霸道而言,并非是对春秋时五伯的评论”。

从荀子以礼之“粹”、“驳”区别“王”、“霸”看,他许“霸”的另一原因或许是,即使君主择行霸道,也有可能由“驳”而“粹”,以至于王道。他的这一动机,杨惊论之甚晰:“夫苟卿生於衰世,意在济时,故或论王道,或论霸道,或论强国,在时君所择,同归於治者也。若高言尧、舜,则道必不合,何以拯斯民於涂炭乎?故反经合义,曲成其道,若得行其志,治平之后,则亦尧、舜之道也”。问题是,诱君主以“霸”道,平治之后,是否真是“王”道,或者说,是何种意义上的“王”道?对照孟子所说的“王”道,这个问题会显得更加必要。孟子初见梁惠王,即言“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后又说之日:“是心(不忍之心)足以王矣”,显见他所讲的“王”道非常重视动机。这一点,在其以下的论说中更表露无遗: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这就明确将“王”道理解为“不忍人之政”,强调为政者的“不忍人之心”是“王”道的前提。故孟子谈及“五霸”,谓之“假仁”,并言“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荀子论“王”道的思路,完全不同于此,其所谓“隆礼尊贤而王”,显明礼是“王”道的根本。他关注的主要是效果,即为政者施行的政治措施,而非其施行的内在动机。这已体现于他对君主的诸多劝说之中,尤显见于他以利害说齐相“求仁厚明通之君子而托王焉”。因此,他或许会同意,“霸”者若在“隆礼尊贤”的意义上“久假而不归”,也可谓之至于“王”道。当然,他很可能不会作这样的讨论,因为“久假”的问题只有在强调动机的基础上才会存在。虽然他也以“诚义乎志意”论“义立而王”,但这显然不能等同于孟子所说的“不忍人之政”;并且,他在与“霸”、“王”等的对比中,摆出“王”的种种好处,表明他不单不区分为政的动机,也不排斥功利性的为政动机——从他“接人用摧”的劝说立场出发,这是很难避免的。因此,即便“隆礼尊贤而王”,也不必然同于孟子所认可的“王”道,遑论由“驳”进于“粹”而成立的“王”道。荀、孟之间重视效果与强调动机两种思路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在“王”、“霸”问题上的表现,应该看作荀子强烈的劝说目的必然导致的结果。正是鉴于“曲成其道”的传道方式可能导致的弊端,孟子明确反对这种“枉尺而直寻”的做法。他意识到,“枉尺直寻者,以利言也”,故明确表示,“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禹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强调原则的绝对性,“不容自贬以徇学者之不能也”,表现了一种不肯俯就现实的透明的理想主义。虽然孟子的说法更显磊落,似亦不必因此而苛责荀子。其实,在上述劝说之外,荀子也表达了对为政者动机的关注:“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只是这种声音在他的论说中过于微弱,很容易就被淹没了。

统观荀子的劝说,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成其“谈说之术”的实际运用。由此而表现出的大胆权变,使他在一些话题上遭受非议。这些非议显然不能全面评价荀子的论说,在他那些非常可怪之论的后面,有一种基于信念的极为强烈的救世动机。

在他这样的行动者看来,于拯溺救危之际,姿态上的持守更像是失责自陷。从某种角度讲,他不惜构造低俗说辞以劝导时君时人,甚至是一种慷慨的行为。尼采在谈论用于说服的修辞学时曾说,“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政治人至上的精神活动”。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政治人”较一般人更明白:“真理”不是高谈阔论的资料,而是改善世界的根据;理想、信念,不必要热切地表白出来,而需要切实地体现于行动之中。他们在说服中表现出的智虑以及爱世界更甚于爱自己的气度,都展现了他们优越的精神世界。荀子也是如此。只不过,他找不到一个公开面对劝说对象的演讲场所,而唯有期待通过书面的“谈说”真正影响时世。这一愿望无疑随着秦统一天下而至少暂时落空,他的诸多辩说也终于成为谈说案例或研究标本,以古典的或现代的方式拓展他自己主张的“以说度功”的意义。

徐干称荀子“有睿哲之才”,言其“明拨乱之道,然而列国之君,以为迂阔不达时变,终莫之肯用也”。以荀子始终执着于礼展开论说而言,固可谓之“迂阔”,但若必以见用而言达于“时变”,即纵横术士也未必能说无不受——这不只涉及谈说者之时运,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参照标准的问题。

况且,荀子的教导尚未结束,暂不必踌躇于对其辩说定下盖棺之论。

同类推荐
  •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正义为何如此脆弱(悠斋书评及其他)

    从根本上说,正义的实质内涵体现为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交换。说得再直接简明一点,所谓正义,就是相互性基础上的利益交换。社会制度和伦理规范的正义直观上表现为社会权利和义务的公平安排或分配。但社会不是抽象集合体,它是由诸多个人在一定共契上组织成为的生活共同体,其组织结构及其运作凭借或通过诸如国家政府、社团组织机构或特定的社会管理机构得以实现。
  •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商人也要懂点哲学

    准确地把握了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到当代的发展演变线索和历程,立足于揭示当代 中国人的价值观概貌,对中国人在生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维度上的价值观内容进行发掘,重点突出当代中国人的“生”、“和”、“礼” 、“义”、“惠”、“进”、“美”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国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追求。
  •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国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

    《中华国学经典读本:淮南子》以道家为宗,综合了诸子百家的思想,构筑了一个以道论为主体的哲学思想体系。它主张积极进取,对无为而治作了新的解释,对治国之道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它对天文、地理、节令都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并以道论为宗本解释各种自然现象,对我国古代科技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

    《以意逆志与诠释伦理》研究以意逆志诠释学的开创、拓展、限定、转换与重建的历史,力图重返中国传统视野寻求其汉语诠释学的特质,并总结其诠释学方法效应以实现中国现代文艺基础理论创新。源于儒学主题与方法的孟子以意逆志之学,奠定了汉语诠释的本体思想、方法观念与实践品质。以意逆志的汉语诠释学限定了西方诠释学的边界,开启了诠释伦理的问题意识与论域空间。以意逆志是中国传统诠释学的核心范畴与基础命题。在历代论者理解与运用的历史中出现了以意逆志诠释的种种差异,也正是在这种诠释过程中生成了以意逆志诠释学传统。
  • 老子心解

    老子心解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部流传已久的经典,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不乏一些思想高超的圣贤对它加以批注,但是印度哲学家奥修所讲的有其独到的见解,他的讲法是原创的,不论你对道德经是否曾经研究过,奥修所讲的必定是极具参考价值的。
热门推荐
  • 爱情不再回来

    爱情不再回来

    刚开始,何以欢以为她此生永远不会和顾念北分离,他们会执手红尘、相约白首;他们会漫步在夕阳之下,回忆当初的年少年华。后来,因为种种误会,他们放开了紧握彼此的双手,转身离去。然而,就在他们以为自己早已忘记对方时,却发现爱情早已深入骨髓,无法忘怀!(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佛说枯树经

    佛说枯树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弹弓传说

    弹弓传说

    一道神秘的闪电将龙强劈死,可却又蒋龙强复活到了圣魂大陆一个家族中少主的身上。在面对强大的敌人,家族的追杀,父亲和母亲的意外死亡。他该如何走下去?欢迎收看月芒cc力作《弹弓传说》!!
  • 九零后偷香少年

    九零后偷香少年

    推荐《驾临仙女宫》,下方有直通车。
  • 十曲离殇:蔓迷离

    十曲离殇:蔓迷离

    蔓迷离,神魔两界第一奇花,是这世间至爱与世间至恨相融幻化而成,千年开花千年结果,终年都需吸食鲜血方能盛开,而又有一说只有日日浇灌神血才能使其结果。一花一叶皆是奇毒,无色无味,中毒初期筋脉逆行,渐失五感,痛苦不堪。后期每日正午时分便会狂躁不安,丧失意识,直至疯癫。每日此时需饮爱人之血方可度过一劫,否则经脉尽断而亡。而蔓迷离结出的果实下可除疑难杂症解世间百毒,上可使修为激增数倍,濒死之人也可死而复生。
  • 释梦:弗洛伊德合集(3-4)

    释梦:弗洛伊德合集(3-4)

    此套《弗洛伊德文集》(12卷)是中国第一部且唯一一部关于弗洛伊德文萃性的经典恢宏译著,由中国研究弗洛伊德第一人、学术界公认的弗洛伊德研究权威、著名心理学家车文博主编,经全国四十余位专家教授严谨翻译多次修订,堪称海峡两岸最权威、最完整的弗洛伊德心理学著作版本。《释梦》分上、下两册,是弗洛伊德的成名代表作,被认为是本世纪最富创见的、最伟大的著作之一,是了解精神分析学说和潜意识理论的必读书。《释梦》已被视为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三大理论支柱之一。美国前全国图书馆协会主席唐斯博士将这本书列入“改变世界历史面貌”的十六部巨著之一。
  • 黑道(下部)

    黑道(下部)

    有阳光的原始资本积累,也有充满罪恶的原始资本积累。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先富起来的大部分人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奋斗与智慧而获取财富的,但也有极少数人是打着政策的擦边球、干着犯罪的勾当赚取第一桶金并进而暴富的。为攫取财富,他们心狠手毒,巧取豪夺,钻山打洞寻求保护伞……他们虽然能得逞于一时,却不能得逞于永远……
  • 女人最想知道男人的那些事儿

    女人最想知道男人的那些事儿

    古代著名军事家孙子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且还说:“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在男人与女人的战争中,女人如果对身边的男人一无所知,那是一件十分危险的事。因此,女人如果不想让自己输得很悲惨,就应该事先洞悉男人的一切行为,进而在实战中把握一些优势……本书就是这样,一本很嚣张的培训女性情商的秘籍!一本很露骨的剖析男性心思的攻略!男人,别装了;女人,别傻了!
  • 红X

    红X

    《红X》,80年代后作家代表人物蒲荔子的第一部长篇小说。2004年由花城出版社出版。首发于2004年《花城》杂志第四期,这是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作家第一次在核心文学期刊上发表长篇小说,它被认为是80后作家正式登上文学舞台的标志
  • 暴君的双面小妖妻

    暴君的双面小妖妻

    当代绝杀佣兵——夜沙华陨身,穿越异世,本有威武非凡的将军爹爹呵护,温柔娇媚的娘亲疼爱。奈何招人嫉妒!当弱小不堪的她被绑架,当温柔竹马被渣富美抢去,当威武爹爹被奸佞陷害,当给予她温暖的家遭受迫害。靠,尼玛够了。风起云涌,阴谋陷害滚滚来,慢慢恢复前世记忆的她,一手组建强大的势力,且看她如何虐渣女,踹竹马,揪出背后敌手,唯舞独尊。流氓算个X,今日魂断呀。《赤血医经》在手,药王神医统统给我靠后。翻手为云倾天下,从此男装衣行闯江湖,图霸天下势不休。(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