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426500000013

第13章 “接人用摧”:劝说的方式及其层次(2)

明确荀子论“谈说之术”更为广泛的意义之后,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何以反复强调“君子必辩”。“君子”不仅为言必辩,为文也必辩,总之,只要他们表达意见,必然表现为“辩”。荀子提出这一要求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不但在道德意义上理解“谈说”的根本动机,甚至将“谈说”本身也视为“君子”的一种当然的道德行为:

法先王,顺礼义,党学者,然而不好言,不乐言,则必非诚士也。故君子之於言也,志好之,行安之,乐言之,故君子必辩。凡人莫不好言其所善,而君子为甚。故赠人以言,重於金石珠玉;劝入以言,美於黼黻、文章;听人以言,乐於钟鼓琴瑟。故君子之於言无厌,鄙夫反是:好其实不恤其文,是以终身不免埤污佣俗。故易曰:“括囊,无咎无誉。”腐儒之谓也。

此处表明,荀子不只在修身的意义上界定“君子”,且更将传播“道”看成“君子”之为“君子”的一种必备的行为。按他的理解,人若真正喜好其所行之事,必形之于色、宣之于口,并切望别人也善其所善,这是人之常情;悖此常情,则人对其所行所好之事的诚意就很成问题。正是在此意义上,荀子断定那些虽体行“道”而不好宣言“道”的人决非真正的“至诚好善之士”。荀子论人论事,多以常情度之,这表明,他所关心的是一般的状况,而非特殊的情形,这是他的通常做法。但这里似乎有所不同。以特殊的情况论,也许可以辩解说,某些真正好其所好的人,之所以不宣言其“道”,主要在于他们不屑,或者以为不宜或不可能。但是,在荀子看来,礼义是人群生活的当然之“道”,不存在任何“不宜”宣扬的问题;而所谓“不屑”,体现的是一种自矜其高的傲慢,这表明人们喜好自己“能为人之所不能”这一特殊感受,实际上超过了他们对所行之事本身的热爱;至于传播“道”的可能性,荀子只是将它视为一个方式或技巧的问题,他之所以作诸多辩说且公开讨论和传授“谈说之术”,正是对这一疑问的非常肯定的回答。这些特殊的情形固然是假定的,并没有出现在苟书的相关讨论中。但是,通过排除上述辩解的可能,可以更清楚地看到,荀子实际上是在相当普遍甚至绝对的意义上评价那些“不好言,不乐言”的士人,并且,他不仅不以他们为“诚士”,更视之为“腐儒”。这样一种严厉的态度,可以从他引用《易。坤》“括囊,无咎无誉”得到进一步的理解。按孔颖达,“闭其知而不用,故日‘括囊’。功不显物,故日‘无誉’。不与物忤,故日‘无咎’。”荀子以此“喻不谈说者”,明指他们“无恶可称,无善可纪,常执旁观态度”,是真正的独善其身者。这一点,联系《易·坤·象传》会更加明白:“‘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这就可以解释,荀子何以将那些“顺礼义”而不好谈说的人,视为不“诚”之士,并称其“腐儒”:他们之所以“不好言,不乐言”,主要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谈说”为众人所忌,从而给自己带来害处,即由于太过谨慎而讳言“道”。荀子对他们的评价,在某种意义上类似于孟子对孔子刺“乡原”一事的理解:“非之无举也,刺之无刺也”。荀子似乎并不以“好言其所善”的标准评价所有的人,但是,他显然对“君子”有更高的要求,寄予更大的期望。从他以乐于“谈说”要求“君子”来看,可以认为,这也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并极有可能身体力行,而《荀子》正是其辩说的书面化成果。由此,他的“谈说之术”与其书的关系也就更加明了。

荀子强调“谈说”的技巧,也表明他不主张逞血气之勇、直宣其“道”,以至于害己而无益于劝服人。在此意义上,他讲“血气刚强,则柔之以调和”,虽然旨在明“礼”的修身之功,但于无意中也隐含了《诗》教的基本精神。皮锡瑞曾有过这样的议论:

自理道之说起,人各挟其是非,以逞其血气。激浊扬清,本非谬戾,而言不本於性情,则听者厌倦,至於倾轧之不已,而忿毒之相寻,以同为党,即以比为争,甚而假宫闱庙祀储贰之名,动辄千百人哭於朝门,自鸣忠孝,以激其君之怒,害及其身,祸於其国,全戾乎所以事君父之道。余读明史,每叹《诗》教之亡,莫此为甚!

此处所言,虽距先秦甚远,却明白指出《诗》教“温柔敦厚”、切中人情之重要。这就更加清楚,荀子讨论并运用“谈说之术”,决非偶然,而是由于它对其劝说工作相当必要。较之上引皮锡瑞所谓的“理道之说”,荀子的“谈说之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对于“说”的理解和倾向。实际上,这二者各有一难一易。以“理道之说”论,若说者料及直言不讳的实际后果,其展开“说”的勇气实为难,至于其为“说”,因顺血气而发、畅所欲言,当较易。至于“谈说之术”,由于说者充分考虑并关注劝说的后果,就风险和内在阻力言,其展开“说”应相对容易;但如何“说”却是一个相当复杂而困难的问题,因为它真正涉及说服的应变技巧。正是在后者的意义上,荀子讨论“说之难”:

凡说之难,以至高遇至卑,以至治接至乱。未可直至也,远举则病缪,近世则病佣。善者於是间也,亦必远举而不缪,近世而不佣,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赢绌,府然若渠郾?括之於己也,曲得所谓焉,然而不折伤。故君子之度己则以绳,接人则用?。度己以绳,故足以为天下法则矣;接人用?,故能宽容,因求以成天下之大事矣。故君子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夫是之谓兼术。

这是相当重要而容易被忽略的一段。这里,荀子在传授“谈说之术”的同时,暗示了他展开劝说的目的及方式。所谓“说之难”,按杨惊注,“以先王之至高至治之道,说末世至卑至乱之君,所以为难也。”此注较妥,但似未全面。当时在位之“君”固然是荀子“说”的主要对象,不过,从“因众以成天下之大事”的说法看,他劝说的范围应更为广泛,包括那些不在位的人。苟书中具体的说服性论说也会证明这一点。同时,对荀子来说,“治”、“乱”有极为特定的含义:“礼义之谓治,非礼义之谓乱也。”这就更具体地指出其所谓的“至高”和“至卑”当以是否合“礼义”论,从而表明,他的劝说实际上是站在“礼义”的高度,去接引那些不知或不愿循守“礼义”的人。这种劝说的方式,荀子又表达为“接人用摧”。关于此处“摧”的含义,历来注家争议较多。

不过,从上下文看,按杨惊释为“牵引”较妥;傅山也持此说,并举荀书他处的类似用法为佐证。这样来看,“接人用?”其实是一个非常形象的说法。它表示,通过劝说,荀子试图将劝说对象从其原来的立场渐渐引导至“礼义”之处,而劝说对象所处的较低的位置正是其劝说的起点。就此而言,针对不同的人,荀子展开劝说的起点也会有所不同。正是在此意义上,他称“谈说之术”为“兼术”:“贤而能容罢,知而能容愚,博而能容浅,粹而能容杂。”同时,他也表示,所有这一类的“牵引”或“宽容”,均应以“不折伤”“道”为基本前提。

依荀子“接人用?”的“谈说”策略,其展开说服的要紧之处首先在于,掌握劝说对象的真正需要,区分他们的欲求类型,从而确定相应的说服角度。不过,类似或更进一步的讨论并没有明确出现在苟书中。这主要是因为,说服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在这方面,荀子像当时的纵横术士一样,是敏于行动的人,不会在理论上作过多停留,而他对人的需要的了解则自然地融于具体的劝说之中。但是,没有明言,并不意味着不重要。实际上,了解人的需要,对于展开劝说是极为关键的。那些善于说服的纵横家就深谙此道:鬼谷子曰:“人之不善而能矫之者,难矣。说之不行,言之不从者,其辩之不明也;既明而不行者,持之不固也;既固而不行者,未中其心之所善也。辩之,明之,持之,固之,又中其人之所善,其言神而珍,白而分,能入於入之心,如此而说不行者,天下未尝闻也。此之谓善说。”

所谓“其心之所善”,即指人所欲望的东西。人的欲望不一而足,只有切中他们最为强烈的那种主导性欲望,才可谓“中其人之所善”。由于中国古人对于“其心之所善”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出于直觉或经验的把握,故有必要略微引入那些更有理论兴趣的西方哲人进行的讨论:

由于修辞的功能实际上在于影响人的灵魂,因此,想要做修辞学家的人必须知道灵魂有哪些类型。经过辨别,对不同类型的灵魂就要有相应不同类型的谈话。某种类型的听众容易被某种类型的谈话所说服,并因同样的原因而采取行动,而另一类型的听众有可能对这样的谈话无动于衷。

这里谈论的是演讲术。古希腊式的公开演讲对先秦人来说显然是陌生的,不过,就其目的为说服而言,它与纵横术和荀子的“谈说之术”有类似的地方,这种类似也会表现在它们的说服技巧方面。具体地说,它们都承认人在类型上的差异性,而人的类型正是依其心目中占统治地位的那种欲望来进行划分的。苟书似乎常在所谓“人性”的层面来讨论人,并没有突出人的不同类型,但是,他以“兼术”来看待“谈说之术”,就表明他看到了人的自然差异这个事实——这也是他展开劝说时必然要面对并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实际上,荀子对这个问题的考虑及其对人的基本需要的了解,均以一种含蓄而自然的方式反映在他相关的说服性论说之中。从他的论说来看,除了专门针对在位者的劝说外,他还突出地把握了人的两类基本的需要——声“名”和“避祸”,并以此区分其他潜在的劝说对象,确定其相应的劝说角度和策略。相较之下,人的自然欲望或许是更为根本的,但是,以纯粹的物质利益诱导人,不仅在现实中难以兑现,更有荀子所鄙视的“佣徒鬻卖之道”的嫌疑。

4.2动之以“名”

荀子劝人,常悬之以“名”。他认识到,对声名的追求常常是人们采取行动的根本动机之一,由此有可能在劝说中将“名”与礼义等传统价值联系起来,以便激发那些极其期待赞誉的人,使他们为满足对“名”的渴望而约束自己过一种符合传统的生活。不过,这不意味着荀子一味迎合人的需要而展开劝导,相反倒表明,他对“名”作为人的根本行为动机有着相当的认同。视求“名”为合理且较高的行为动机,并非荀子独树一帜,如孔子即尚“没世之名”,其后重“名”者所在多有。贾谊《鹏鸟赋》云:“贪夫徇财,烈士徇名,夸者死权,品庶每生。”史迁以“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释“烈士徇名”,其赞同立“名”的意思相当明显。荀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他试图通过标榜“君子”等“名”,来劝导人们遵行礼义。

另一方面,“名”也可能给人的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这一点,早为先秦不少思想家注意到并作过深刻的讨论,结果往往趋于否定“名”。荀子虽然也看到且关注“名”可能导致的问题,但他对这一问题的回应显然表现出了更为积极的态度。

4.2.1“君子小人之分”与“名”的层级尽管从广义上讲,“名”也是某种“利”,但在先秦儒家的语境里,二者的际遇殊为不同。突出的一个例子,如孟子刺梁惠王言“利”,却毫不讳言自己对“名”的渴望: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就此“欲平治天下”的志向看,其求“德业闻望可名于一世”正跃然纸上。故汉赵岐注《孟子》,云孟子“耻没世而不闻焉”。不过,这与营营于一时一事之“名”截然不同,而更应该视为孟子“浩然之气”的一种个人化的表现。换言之,这种“名”带有自我激勉的理想色彩。相较之下,荀子对于“名”的看法更为冷静和现实,他将对“名”的渴望看作人的一种自然而然的欲求,在此意义上,它与“利”并没有多少区别。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则异也。小人也者,疾为诞而欲人之信己也,疾为诈而欲人之亲己也,禽兽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虑之难知也,行之难安也,持之难立也,成则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恶焉。故君子者,信矣,而亦欲人之信己也;忠矣,而亦欲人之亲己也;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虑之易知也,行之易安也,持之易立也,成则必得其所好,必不遇其所恶焉;是故穷则不隐,通则大明,身死而名弥白。

同类推荐
  •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大道无所不在:老子的智慧

    本书作为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老聃的经典著作,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为其时诸子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从多个角度和层面论证了“道”和“德”这两个核心概念,在为政、处世等方面也有深刻的见解。
  • 老夫子品评荀子

    老夫子品评荀子

    荀子(约前313年~前235年),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先秦继孟子之后儒家的最后一位大师,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荀子一生怀抱治国宏愿、文韬武略,周游列国,以期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曾游说齐、楚、赵、泰等国,然而事与愿违,终未能如愿。荀子晚年隐居楚国兰陵,著书立说,以毕生所学,著成《荀子》一书。
  •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

    《萌和尚大自在:延参法师的静心禅》为延参法师讲禅理故事合集。延参法师在本书通过讲述一系列生动活泼、意趣盎然的禅理故事,解读生死、剖析名利、慎察处世、参悟苦乐与阐释幸福,以灵动的感悟将禅的智慧融入生活的各个方面,不但以浅显易懂的语言精要地展示了禅理智慧的精华与风采,还充分体现了法师大智若愚、举重若轻的个性以及深厚的禅宗底蕴。
  • 管子

    管子

    《管子》是我国古老的先秦时代的一部重要典籍,是管仲学派的一部作品总集。该书内容庞杂,年代久远,流传中多遭窜乱,自西汉刘向“定著为八十六篇”之后,李唐以前已缺失十篇之多。《管子》内容博大精深,主要以法家和道家思想为主,兼有儒家、兵家、纵横家、农家、阴阳家的思想,更涉及天文、伦理、地理、教育等问题,在先秦诸子中,“襄为巨轶远非他书所及”。可以说,它是先秦时独成一家之言的最大的一部杂家著作,是研究先秦尤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法律、文化等各个方面非常重要的原始资料。
  •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中国道教史话(三教史话丛书)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最基本的构成要素。长期以来,三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文化心态、民族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可以这样说,不了解中国儒、释、道三教的精神旨趣,就不能深透地了解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哲理内涵,就不能了解中国人丰富玄奥的内心世界,更不能了解中华民族历劫不灭、坚韧不拔的文化生命和精神动源。中国文化自古是一个多元精神和合体。儒、释、道三教文化在这一和合体中各居于独特的地位,从不同侧面发挥着自身的社会功能,相互冲突,又相兼相容,共同建构着中国人的精神家园和
热门推荐
  • 初恋星体验

    初恋星体验

    养个外星人在家里真的很苦恼啊!哪怕这个外星人有着纯色的容颜和一头超级拉风的黑色长直发!有着舞台恐惧症的平凡少女露卡卡,只不过因为心情郁闷去登山,大吼了一声,外星王子哈尔·西弗勒斯就从天而降,她不但被迫签下不平等的仆人契约,悲惨地被使唤来使唤去,还得收留这个外星王子在家暂住,直到他找到回外星的方法!可是,为什么在外星王子的超级恐怖表演特训下,在他“我一定会让你登上世界上最闪耀的舞台”的宣告中,她的心中却越来越不受控制了?
  • 蜀山之慈云余孽

    蜀山之慈云余孽

    慈云冰消瓦解时,一孑孤魂有谁知,且看蜀山光怪里,别有天地另一枝。
  • 重生之黄金比蒙

    重生之黄金比蒙

    凌峰是全服唯一达到了三百八十级的圣阶兽族狂战,他的前途本来无限光明。可因为最亲信的人的阴谋和背叛,他最终止步于野蛮王座前,无缘问鼎《神魔》。但是,命运却跟他开了一个玩笑。重生复活,灵魂却投生到另外一个的碌碌无为的世家子弟体内,拥有超越所有人十年记忆的凌峰该何去何从?老老实实的做一个局外人,亦或帮助原来的自己逆天改命,登上巅峰。黄金比蒙,艾坦密斯大陆十二大黄金血脉排名NO.2,仅次于神圣巨龙,号称【陆战无敌,金刚不破】!
  • 苦着坚持,笑着放下

    苦着坚持,笑着放下

    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因此,许多人说,人生是一段苦难历程。其实,大可不必如此伤感。只要掌握了在苦与乐、坚持与放下之间进退、选择的学问,就能品出人生的味道。本书围绕“坚持”和“放下”来阐释人生的哲理,为读者提供了在人生道路苦难与挫折的策略。成功从来只青睐人生中的种种负累,比如名和利及以往的成功与荣耀,只要淡然面对,你就可以活得更轻松、更快乐。
  • 星夜魔极

    星夜魔极

    这里是星夜大陆,主修星力,一个一开始就被上面层次选中的人,扑朔迷离的赌局,一枚戒指引发的一切,这个杀手之皇要怎么寻找到最终的真相。。。。
  • 封神双龙5

    封神双龙5

    商纣末年,妖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于一次偶然的机会被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中,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
  • 超级剑神异界纵横

    超级剑神异界纵横

    一具妖孽的剑魂,模仿大陆所有剑技剑法,谱写一段剑神的史诗神话。一把剑,一口环,一双铁拳,败强者,战天下,建立剑道新法则,扼杀所有传奇!本书主角君煞是一个强硬派的标杆,被人陷害绝不会自哀自叹的抑郁抱怨,更不会浪费时间浪费精力的去搜集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会做的,便是舞着长剑操着拳头将这些造谣生事的小人打得吐血三升,刺得浑身窟窿。君煞更不会明明拥有超强实力,却还要故意装逼的假扮弱者。面对即将战胜的敌人,更不会罗哩罗嗦的讲一大堆理由来为自己的取胜阐明事实。干脆,直接!是男人的风格,也是君煞的风格!拳震天,脚慑地,唯我剑神!超级剑神异界纵横一群:193433852(新群,未满)
  • 炮灰女配不好当

    炮灰女配不好当

    为什么!我不过多吐槽了几句恶毒女配就突然拉了无数的仇恨值呢!!?找我来报仇!QAQ为啥不是去找那个无良的作者!我是无辜的啊喂!嘤嘤嘤~那我去胖揍那个无量作者!让特给你写个好点的结局好不好噻。纳尼!让我替你报仇!不是吧!TAT跟开了光环的女主作对的绝对会被虐成渣的好嘛!雅蠛蝶!~——————————————在那苍茫的青云峰上!有一只女配啊!~你可长点心吧!QAQ文案无能纯属恶搞,请见谅。
  • 世界通史(第七卷)

    世界通史(第七卷)

    《世界通史》分古代史、中世纪史、近代史、现代史、当代史,所述历史始于原始社会,止于21世纪初。本书全景式再现世纪历史,兼收并蓄国内外史学研究新成果,将世界文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丰富的图文资料,按历史编年的形式进行编排,直观介绍世界历史发展进程,全书以2000多幅珍贵图片,配以百万字的文字叙述,全方位介绍世界历史的基础知识,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外交、科技、法律、宗教、艺术、民俗等领域。
  • 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应用写作教程新编

    《应用写作教程新编》,一仍原先《应用写作教程》的框架,内容分为“上编”和“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基础知识”部分;下编为“文体知识”部分。基础知识部分是在高中语文课的基础上把写作划分为“主题”、“材料”、“结构”、“表达方式”、“文风”和“拟稿与修改”等六章,分别力求准确阐述其精华和要义,以作为应用写作过程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学以致用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