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79300000033

第33章 名人轶事(9)

有人说是共济会派去的黑衣使者,因为莫扎特曾是这一组织的成员。因莫扎特在其歌剧《魔笛》中将该组织的某些秘密泄露而惹恼了这个秘密民间组织的领导者们,于是他们就用这个办法加害莫扎特。还有人认为此人是一个与名人贵族和大型组织没有任何关系的人,他只是一位平庸的作曲家(还有人认为他是一位受有钱的平庸作曲家雇佣的人)。他对莫扎特的情况十分熟悉,因而抓住他健康状况恶化、濒临死亡的时机,想以重金购买其作品为自己所有。

据最新资料表明,当时一位自诩为作曲家的”狂妄自大而又酸溜溜的维也纳贵族老爷“常常在家里举办音乐会。为纪念亡妻,他想让莫扎特写一部追悼其妻的安魂曲,并企图据为己有。于是他便密谋遣使,其匿名的订单和黑衣使者令莫扎特不寒而栗。由此看来,黑衣使者可能就是这位附庸风雅的斯图尔巴赫伯爵派去的人。他的神秘让人惊恐不安,从而也在莫扎特这位音乐奇才头上罩上了一层神秘的光环。其实,莫扎特本人在死前一年就由于恶化的健康状况和拮据的生活预感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他曾坦然地对朋友们说:“死亡已在我舌尖上,我已尝到它的味道。”就在这一年里,他写了1首安魂曲,5首弥撒曲,这可视为他有某种预感的证据。但是,大量考证又表明,即使在其临终时,莫扎特也未感觉到自己会立刻死去。因为有了这神秘的黑衣人,后世之人便备感迷惑,以为作曲家的死就是因为这个陌生人。

可以令人确信的一点是:莫扎特的《安魂曲》在生前并没有创作完成,而是死后由他的学生许斯迈尔续完之后,按期交给了这位黑衣人。那么,这位神秘的“黑衣使者”到底是谁,他究竟对莫扎特的死有没有催化剂的作用,至今仍然是个谜。

英国诗人拜伦为何选择长期飘泊

英国著名诗人拜伦声名远扬,对欧美诗坛有着很深的影响。拜伦是一个爱国诗人,曾有“英国哟!我爱你,尽管你有那么多缺陷”的感慨。然而就是这位深深眷恋自己祖国的诗人却在1816年离开祖国远走他乡,并从此黄鹤一去不复返。为什么拜伦如此坚决地去国离乡,这在史学界和文学界一直是颇有争议的论题。

按照英国史学家麦考莱的看法,拜伦的出走是由于英国上流社会的毁誉。1815年1月,拜伦与宪尔班克小组结婚。但一年后,这次仓促的婚姻即以妻子离家分居而告结束。消息传开,拜伦发觉他一夜之间便已身败名裂。把婚姻制度的神圣视为信条的中产阶级齐声谴责拜伦的残酷无德,上流社会的沙龙更是视之为魔鬼怪兽,把诗人拒之门外,这同《恰尔德·哈罗德游记》刚出版时的情形相比真是天壤之别。拜伦感到莫名其妙,不堪忍受这种巨大的反差。最终迫使拜伦不得不出走他乡。

另一种说法认为拜伦的政治思想不被英国统治阶级认同。拜伦的各种传记作者竭力掩盖拜伦与英国统治阶级之间的鸿沟,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拜伦在议会里的大胆演说,他的诗歌所表现出的政治及宗教方面的自由思想,使统治阶级对他恨之入骨。于是他们在诗人私生活方面制造种种“丑闻”,挑拔他妻子同他离异,唆使社会舆论谩骂拜伦是叛徒、国王的诽谤者、道德的破坏者、拿破仑的颂扬者等等,使诗人在社会上处处受到责难和毁誉。对此,拜伦认为:“如果那些低语、私议和传言是真的,我对英国是不合适的。如果不是真的,英国对我是不合适的。”所以说,表面上拜伦最终是由于被迫害而不得不离开英国,“其实,他是被英国统治阶级逐出自己的祖国的,”这是一个比较可靠的说法。

还有一种说法是家庭变故。拜伦的妻子宪尔班克是英国社会中见识平庸的女子,拜伦终因婚烟生活的破裂而一落千丈,成为众矢之的,心灵遭受了巨大的打击,被迫流浪异乡,到异国他乡去追寻自己真正的生活。

尽管各种观点都有一定的道理,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定论。但愿学者专家们能找到更多的证据来证明拜伦如此决绝的原因,一个热爱自己国家的诗人为何选择在外流浪的生活,同时也给喜欢拜伦的人们一个满意的答复。

柴可夫斯基死因之谜

俄国著名音乐大师柴可夫斯基于1893年11月6日凌晨,突然结束了他那瑰丽的一生。这一年是音乐家的个人声誉急剧提高,事业达到了辉煌阶段的时期。他的溘然长逝使人们对他的死亡充满了好奇。这其中是否藏着一些秘密。

11月18日,柴可夫斯基创作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第二次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乐曲自始至终的悲剧性的形象和气氛,给人们留下了美好而又深刻的印象。然而,也正是由于作品流露出的这种悲哀痛苦的情绪,使得人们更加关注柴可夫斯基的死因。好像《第六交响乐》成了柴可夫斯基“自杀”的“预言”。于是,柴可夫斯基“自杀”,立即传为奇闻,但是,事实究竟如何呢?他创作《第六交响乐》,原意是想献给自己的外甥费拉奇米尔·达维多夫的。不料命运之神却跟他开了一个大玩笑:这支交响乐的演出竟与他的死紧密相连,并成为他的死因之谜。及至后来,有人发现一份所谓柴可夫斯基写的“秘密标题”的草稿,上面写着:这部交响乐的计划的最终本质是生活。第一部分——全是冲动的热情、信心和渴望活动,必须短(终曲:死亡——崩溃的结果);第二部分——爱;第三部分——失望;第四部分——以死亡为终结(也要短)。于是,他们又以此为据,证明柴可夫斯基死于“自杀”是毫无疑问的。

但是,另有一些人认为,虽然柴可夫斯基确实试图自杀,而且他的《第六交响乐》的主题,也是悲剧性的。然而,《第六交响乐》却绝不是作者为自己“自杀”所写的“挽歌”。因为,1893年这一年,是作者获得极高荣誉的一年。人们怎么也找不出他自杀的理由。5月29日,他到伦敦参加英国剑桥大学音乐社成立50周年纪念大庆。皇家爱乐音乐会6月1日又演奏了他的《第四交响乐》,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6月13日,英国剑桥大学授予他音乐名誉教授。可以说正是这种荣誉带来的喜悦的冲动,才激励着他创作《第六交响乐》。正如他所说,他要在新交响乐中“充分表达这种心情”。由此可见,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并不存在“自杀”的动因。

事实上,柴可夫斯基应该是死于急病。11月1日傍晚,他与朋友共进晚餐,并酗酒直至凌晨2时。次日早晨,他便开始失眠,消化不良。午后,喝了一杯生水,从此就一病不起,终于在11月6日不幸逝去。根据彼得堡最优秀医生中的两位佼佼者——勃廷逊兄弟的诊断,柴可夫斯基确实是死于霍乱。

当然,声名显赫的柴可夫斯基是否真是自杀,还是因为疾病而死,至今仍然还是一个谜。我们期待着能找到更为丰富确凿的材料来揭示柴可夫斯基之死的秘密。

硬汉海明威自杀之谜

海明威这位文坛上的巨星在1954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正值他事业顶峰的时候,他做出了一个震惊世界的举动,他以自杀的形式告别了文坛。他的选择究竟有何秘密。

作为一代文风简约的语言艺术大师,其自杀之举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各种各样探索海明威自杀之谜的作品不断涌现出来。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海明威自杀是“精神抑郁症”造成的。另一种认为,海明威是因为对自己才思枯竭感到绝望而自杀。然而这两种观点都没有极有力的证据。海明威自杀的起初动机始终没有定论。他在自己的遗嘱中是这样说的:“我所有的希望已破灭,我那意味着一切的天赋如今抛弃我,我辉煌的历程已尽,为维护完美的自我,我必然消灭自己。”但是,人们并不完全相信他自己对这一行为的解释。2000年7月,人们从一本新出版的海明威传记中窥见了这个谜团的冰山一角。这本传记的作者是肯尼思·林。他在书中明确指出,海明威在其成名后的很长时间里,一种我们今天所说的ED(勃起功能障碍)一直困扰着他。这种疾病严重地影响了他与几任妻子的关系和他相当一部分的家庭生活,ED 造成的强烈的心灵痛楚更是他最终自杀的重要原因。

有一系列事实可以作为海明威在晚年是一个ED患者的佐证。海明威于1961年6月因为被医生认为患有“精神抑郁症”而住进了圣玛丽医院的“自杀看护部”。通过医院护士精心看护,他的精神状态有所好转;新的一轮电休克治疗重新唤醒了海明威的性欲。他向罗姆医生抱怨说欲火难耐,罗姆于是立即打电话通知海明威的妻子玛丽前来。玛丽高兴地赶到海明威就诊的医院,与丈夫度过了一夜。但事后据玛丽说,那一晚“双方都没有完全满足”。玛丽在其后几个晚上再也没有与海明威同房。据罗姆医生后来回忆,海明威曾多次要罗姆在他面前发誓,永远不要将自己患有ED病的真相告诉世人。海明威与前几任妻子的分手,好像也可以旁证海明威患有ED症。在1961年6月,海明威与玛丽又经历了一次失败性的尝试之后,深深地对自己的ED症感到绝望,认为只有将自己的肉体消灭,才能维护自己的尊严。因此,海明威的自杀之举存在着一定的内在必然性。纵观海明威的一生我们可以发现,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他的生活和创作一直都和ED对他影响有密切的关系:ED首先将他的人格扭曲了,继而这种人格的扭曲又被带入了他的行为和创作中,最终彻底毁灭了他。有人认为:如果肯尼思·林的论述能够成立的话,或者说海明威的确是一个ED患者,那么海明威在各种作品中创作的“硬汉”形象只不过是作为一个幌子来掩盖自己作为一个ED患者的事实。

无论海明威的死因如何,目前证据还不是很充分。但是他作为文坛上的一颗璀璨明星的地位是不能改变的,海明威的文学将一直影响和激励着后人。

同类推荐
  • 清代宫廷社会史

    清代宫廷社会史

    罗友枝,美国著名汉学家,费正清的高足,专攻中国明清的社会史和经济史。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是中国史研究领域的一部非常重要的专著,是一部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做出了我们能够期待一部优秀学术著作所能做出的最伟大的贡献:给出大胆的概念和论点,同时为未来几代研究者提供坚实的基础研究。本书提出的问题很吸引人,也很重要。通过艰苦的档案搜集工作,罗友枝发掘了大量非常有价值的资料,这使她的著作成为研究清代中国社会结构和满族宫廷的公开和非公开礼仪的珍贵手册。罗友枝的专著是一个里程碑,代表了研究中国的新历史学的开端:本书是对远比我们以往所知更为复杂的和更具文化多元性的帝制中国的精深研究。
  • 东亚风云录

    东亚风云录

    1644年,满清入关。明将李定国力挽狂澜,延续国祚,终将国界奠定在秦岭淮河一线。历经百年沧桑,明与清两个王朝同时跨入了20世纪。在这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两个先进的东亚大国,将会以怎样的方式影响世界?这里有壮怀激烈,也有似水柔情;这里有戎马倥偬,也有宦海浮沉;这里有伟大的人格,也有卑劣的诡计;这里是二十世纪的东亚全景,伟大的史诗就在这里奏响!(书友群451423591欢迎加入讨论!)
  • 三国称雄

    三国称雄

    高野求情不成顿时替罗琼担忧了起来,但是他是这个时代的人,是这个时代的兵,他的脑海里只有服从,所以他只能一边看着罗琼一边随着士卒冲向刘关张三人,而罗琼则是一脸无所谓的看着公孙力怒气冲冲的朝他杀过来。
  • 回到秦朝当皇子

    回到秦朝当皇子

    将要被阴险的胡亥干掉,怒吼的扶苏不甘历史的重复大吼一声:小爷的地盘还没抢完,三千佳丽还没到手,万千猛将还没收服。我要逆天改命,与天下英雄一搏,玩死胡亥,痛扁刘邦,搞残西楚霸王。永享万世皇朝!
  • 虎啸南朝

    虎啸南朝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来,和我一起品味这刀锋上的热血,聆听胡族卑微的哀嚎。我是刘裕,我非历史,我,就在你心里。个人QQ:442156767.感谢创世书评团提供论坛书评支持!
热门推荐
  • 寂寞风雪

    寂寞风雪

    她一生极为自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王者。然而她一而再再而三深陷在一段感情,让自己痛苦,也让身边的人痛苦。她有着所有人羡慕的光环,也有不为人知的伤疤,难以愈合。
  • 是奸相还是能臣:史弥远历史真相研究

    是奸相还是能臣:史弥远历史真相研究

    本书坚持“论从史出”的研究方法,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提倡的。南宋历史上关于“战”与“和”孰是孰非的争论,自高宗以来一直延续至今。史学界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一直是以“战”为是,以“和”为非。
  • 药草

    药草

    由唐代盛传的长生术,与一千多年后现代智慧火花的猛烈碰撞。
  • 心珠

    心珠

    蔚蓝之星,一个武灵至上,武技荣耀的武道世界龙易,七年一剑,灵力背道而驰,当五段暴跌零段倔强心性,名动少年,武灵步步巅峰,武技打一路天空涅槃佛珠,天外僧老,灵师未知品阶,神技惊一方武界少年狂,僧老邪,心珠一体,苍穹变,神魔乱,强势逆天
  • 剑御九霄

    剑御九霄

    “我只想做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民百姓,安安稳稳的活到一百岁,再娶几个婆姨生一窝娃!而不是陪你一柄锈剑去浪迹天涯,我的梦想是成为富翁,我的意愿是传宗接代,我的心态是快快乐乐活到一百岁!你,还是淹没在大海中吧!”林枫愤怒的将手中的锈剑抛进波涛汹涌的大海。一柄剑,一个少年,一个传奇。一切从海之角开始,热血从这里上演。书友群:462180863喜欢本书的可以戳进来。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
  • 晶师

    晶师

    “总有一天,我会站在所有人的上面,成为最最厉害的那个晶师!”叶凡一本正经地对着雨轩说道。“那时你就娶我?”“妹妹,别闹。”
  •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让孩子受益终身的成功故事

    世界上任何事情都要有付出才能有回报,所以人一定要勤奋。那么样付出,付出在哪里?这一点很重要。勤奋的道理也一样。所谓走捷径或找机会就是讲这个道理。因为一个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脑力有限,你用在什么地方或一段时间内在什么地方付出,回报就会出现在哪里。
  • 绝世剑修

    绝世剑修

    修真界有这样一类人,他们以剑为尊,为剑痴狂,剑是他们的生命。是他们的信仰!懦弱无能的萧凡,因无意间撞破师兄企图盗取门派至宝的阴谋,而惨遭陷害,虽满腹冤屈,但萧凡无力申辩,没有人相信他,面对伪善师兄的迫害,萧凡愤而抗之,却因实力差距惨败,被打落山崖的他,生死未知!然而,冥冥之中注定,他不会死,一番奇遇,萧凡满血复活,从此,黑暗之魂觉醒,他不要再做那个无能的自己,只有强者,才有说话的权力,从今以后,神挡杀神,佛挡屠佛!一代剑仙,惊世崛起,且看萧凡如何成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不朽传奇!
  • 混沌生明晰死

    混沌生明晰死

    半夜少年为何突然惊醒?妖魔鬼怪为何横空出世?是灾难?还是终结?孤身一人闯异界,是敌是友很难辨。究竟是命运?还是一盘棋?让我们走进另一个世界。
  •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中国清官廉事(新版)

    清官与廉吏大体同义,其要旨在一个“廉”字。“廉”原指物体露出棱角,朱熹集注《论语》时说:“廉,谓棱角峭厉。”以之比喻人的禀性方正刚直。“廉”又作收敛解,引申为逊让、节俭,进而引申为不苟取、不贪求。故古时将有节操、不苟取之人称作“廉士”;将清廉守正的官吏称作“廉吏”。我们案头的这本周庆苾先生精心撰构的《中国清官廉事》一书,陈列先秦至明清一百多位清官的懿言嘉行,读来直觉清风拂面,深感天地毕竟有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