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60000000029

第29章 追求卓越,实现自我——价值(6)

教师读书的过程,也必是一个学习和思考的过程。现在,许多教师在空余时间不读书,不思考,每天上网看一些没用的东西,讲课时凭着感觉走,跟着时尚跑,别人怎么做,自己也跟着干什么,是一部分教师的真实生存状态。没有人思考过什么是“真理”,更没有人会考虑如何才能得到“真理”。

我们说苏格拉底伟大,是因为他对于名利的淡泊,对于世俗的不屑和对抗,宁愿死,也不愿放下对真理的追求。他热爱真理,爱到可以牺牲生命去维护,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真理的可贵,也证明了自己选择的正确。

作为古希腊最杰出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对真理的热爱,是诚心诚意的,对真理的追求,也是用尽心力的,他并没有在研究中掺杂私心杂念。他也根本不会为了一点个人眼前的私利虚名而臆造真理,伪造学术,甚至想当然地去编造真理,他是在始终孜孜以求的,用自己的努力,去一点点接近真理,走向真理。

真理的价值高于一切,这就是这位古希腊智者的崇高心灵。

3、对知识的不倦追求

知道自己无知,敢于承认自己无知——这是苏格拉底求知的第一步。他认为,只有认识到自己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才会有极大的求知热情和求知兴趣,才会孜孜不倦地去求取知识。如果一个人总是很自满,认为自己拥有一切知识,那他就会因自满而拒绝去主动求知,因为求知会让人看出他很无知,因为求知的过程漫长而无止境,一个人只有虚怀若谷,才能感觉到自己的无知,才会不断努力,不断奋进,在求知的路上获得知识和真理。

苏格拉底将自己形容为一只牛虻,每时每刻都要找昏昏欲睡的懒牛叮上一口,试图唤醒沉睡的群众。苏格拉底喜欢到热闹的雅典市场上发表演说并与人辩论问题。他与别人谈话和探讨问题时,经常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谈话形式。

有一天,苏格拉底和平时一样,一大早就来到市场上。他抓住一个行走的路人说道:“对不起,有一个问题我想不清楚,想要请教您。我们每个人都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但道德究竟是什么?我们要怎样做才算是有道德的人?”那人看了他一眼,回答说:“我认为一个人忠诚老实,不欺骗别人,就是有道德的。”苏格拉底想了半天,装作没听懂的样子又问:“但为什么当我们和敌国开战时,我们的将领却千方百计地制造谣言,去欺骗敌人呢?”“欺骗敌人是符合道德规范的,但欺骗自己人就显得不道德了。”苏格拉底立刻反驳道:“当我军被敌人重重包围时,将领们为了鼓舞士气,提高战斗力,就会欺骗士兵说,我们的援军马上就到了,我们要坚持下去,努力冲出包围,和援军一起打击敌人。于是大家有了精神,奋力向前,努力杀敌,最后突围成功了。您刚才说欺骗敌人是道德的,欺骗自己人则是不道德的。那么将领们的做法也是不道德的吗?”那人想了想,终于说道:“那是在战争中出于无奈的一种选择,日常生活中如果也这样做就是不道德的行为。”苏格拉底紧接着又追问道:“假如你的儿子得了很重的病,又哭着闹着死活不肯吃药,作为父亲,你欺骗他说,孩子,这不是药,而是一种你从没吃过的美味,要不你先试一下。于是孩子相信了你的话,把药吃了下去,病很快就好了,难道这也是不道德的吗?”那人只好耸耸双肩,无奈地承认:“这种欺骗是合情合理的,也是符合道德的。”苏格拉底对于这种回答并不满足,又问道:“不骗人是道德的,骗人也可以说是道德的。那就是说,道德不能用骗不骗人来证明。那么我们究竟怎样判断一个人做事是不是符合道德呢?这个问题请您告诉我吧!”那个人低头想了会儿,说:“如果一个人对于道德是什么也不知道的话,他是不会做一个道德的人的;只有那些知道了道德是什么的人才能真正做到道德。”苏格拉底这才非常满意地笑起来,拉着那个人的手真诚地说:“说得太好了,您真是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您告诉了我什么是道德的知识,让我终于明白了一个长期以来困惑我的难题,我非常感谢您!”

苏格拉底就这样每天乐此不疲地找人问难、与人辩论,运用这样的问答的方式,把人们引到求知的路上,使人们获取知识,也促进了自己的进步。

同时,自我反省与沉思,也是他求知的一种很有效的方式。他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时时倾听发自心灵深处的‘内在声音’,把握住那稍纵即逝的灵感,通过自己的层层思考,自可形成一套稳固的观念体系。人的知识的多少,主要是靠自我沉思的努力程度而定。”

实际上,自我沉思和反省不仅仅是苏格拉底一个人这样,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都有沉思的习惯,他们的那些思想,也是大多来自自己的沉思。曾子曾经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实际上就是在做自我反省,也正是有了这种反省精神,才成就了曾子的伟大。海涅说:“反省是一面镜子,它能将我们的错误清清楚楚地照出来,使我们有改正的机会。”周国平说:“一个人是不是能独处,我觉得这是一个检验,检验他有没有灵魂生活。没有灵魂生活的人,他是不能独处的,他自己待着受不了,他必须到别人那里去,或者必须有一件事情要做,他如果没有事情要做,旁边又没有别人,那个时候他是最难受的。”沉思,就需要反观自己,检验自己,就像用镜子照出自己的外表一样,沉思,可以照出我们精神深处的缺点,让我们反省和改正;反省也需要独处,在孤独中才能享受生命,才能感悟到平时想不到的东西。不独处,就难以沉思,也就很难使自己的思想有所提升。这里的独处,并非仅仅指与外界隔绝,不与他人交往,更多的是指心灵的独处。这样,即便是身处闹市,只要心灵不烦躁,也仍然是独处的、沉思的。

独处,让苏格拉底虽在人群中思考着自己的问题,却忘记了周围的一切;沉思,也让这位大哲学家能够不断发现真理,铸造辉煌灿烂的思想。其实,这样的独处与沉思,也很容易使人身心疲惫,苏格拉底作为一名沉思者,经常会感到空虚和疲乏,这时就要有一股猛劲,一股向前冲、不回头的坚决和勇敢。如果像王阳明格竹子那样,在书院里一连七天静坐,不吃不喝,观察(就是“格”)竹子,想从中悟出竹子的道理,目不转睛地一直看着,绞尽脑汁地一直想着,最后实在支撑不住,就病倒了,也没有悟出竹子的道理来。

当然,苏格拉底的沉思与反省,与王阳明“格竹子”的精神实质是有很大差别的。苏格拉底对事物和人生的沉思,并不像王阳明那样整日地坐在那里冥思苦想,最后什么也没得到。苏格拉底是一个思想开放、乐观积极的人,他的思维相当活跃,当一个问题想不出来时,他就会放下,找人谈话,从与他们的对话中寻找灵感。因为“苏格拉底既深信自我沉思的功能,本不必经由他人讨论或者对话来寻求真知。但是与他人讨论或对话,也是自我沉思的一种。将自己及别人的沉思过程做一种公开的陈述,由此而刺激自我的沉思范围与性质。”这样的沉思,就是一种开放交流式的对话,是自己与他人心灵碰撞的结果。这样的对话,就完全属于开放的范畴了。所以,苏格拉底的大多数沉思,就是在与他人的这样一种交谈当中完成的。

虚心求教,不耻下问,是所有成就大事业的人所必备的一种需求,孔子曾说过:“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并且主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主张向他人学习,这与苏格拉底的学习主张和学习精神是异曲同工的。对知识的渴求和执著,是苏格拉底求知的一种态度。由于苏格拉底对知识、对真理始终充满热情,只要能够得到知识,他不管请教的人是什么身份,也会放下身段,虚心向人求教。

三、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喜欢和人辩论。在辩论中他通常采用问答的形式对一个问题提出多种假设,让被提问者充分思考并放弃原来的错误观念,从而帮助人们产生新的思想,也使自己的疑问得到全面的解答。这种问答法通常分为三步: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反讽,通过提出一个哲学命题,来与人讨论,不断提问,穷追不舍,不断抓住对方的破绽,使对方对问题有更全面的认知。这就是苏格拉底式的讽刺。苏格拉底认为要使人变得聪明,必须要先经过这么一个步骤,否则他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知识。第二步叫定义,在问答中经过反复诘难和归纳,从而逐步明确所讲的定义和概念,使人对问题有一个全新的认知。第三步叫助产术,苏格拉底的母亲是一位助产婆,受到这一职业的启发,苏格拉底发明了自己的“助产术”,通过不断地提问,引导学生对某件事有了明确的定义,再一步步把他们引导到自己的观点上来,完成知识的传授;并启发学生思考,使他们把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能力。正如苏格拉底自己所说,他虽无知,却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这种教学就像助产婆一样,不断进行引导和鼓励,最终使新生命诞生。

在教学过程中,苏格拉底从不给他们预先制定好的标准答案,而是在不断地反问与反驳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答案,使他们在不知不觉间接受知识。

这种教学方法在今天的教学活动中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它能够把人的思想调动起来,使人对问题进行分析、思考,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他用课堂讨论的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课堂氛围活跃,而不只是把现成的知识讲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体现了对人的尊重,也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教学

一、生平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是古希腊著名的科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马克思曾称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恩格斯也说过他是古代的黑格尔,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

公元前384年,亚里士多德降生于巴尔干半岛北部色雷斯的小镇斯达奇拉。他的父亲尼各马可是当时马其顿国国王阿敏塔斯二世的御医。出身于医学世家的他,自小就对医学、生理学,甚至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在亚里士多德17岁那年,他到雅典,成为著名哲学大师柏拉图的大弟子,和老师一起学习和研究长达二十年之久。他经常能发现问题,不耻下问,对自己不明白的一定要搞清楚弄明白。他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同时还担负着若干教学工作。他的思想深受老师柏拉图的影响,但并没有全盘接受老师的哲学思想,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选择那些对自己有用的思想,对于老师的有些思想,他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的意见和见解,深得柏拉图的喜爱。后世的研究者一般将亚里士多德的学术生涯分为三个阶段,而把早期和柏拉图在一起学习研究的阶段称为第一阶段。

公元前347年,柏拉图去世,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到小亚细亚,受到接见,在阿索斯讲学。当时的统治者赫米亚斯非常推崇亚里士多德,并把自己的侄女皮西亚斯许配给他。在阿索斯生活了三年后,亚里士多德移居莱斯波斯,公元前342年马其顿国王菲利普二世接见他,并让他担任太子亚力山大的家庭教师。研究者们将亚里士多德离开雅典到在马其顿的这12年划为他学术生涯的第二个阶段,这一时期的亚里士多德处于游历讲学阶段,因此有人称这一时期为“旅游时期”。

到了公元前335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亚里士多德离开马其顿,回到家乡雅典,在那里他创办了一所吕克昂学院,开坛讲学。人们将公元前335年到他去世的322年这13年称为第三个时期,又称为“吕克昂时期”或“第二次雅典时期”。在这一时期,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开始成熟,并趋于稳定。他的一些学术思想见解及著述,都是在这一时期留下来的。

公元前323年夏天,亚历山大大帝病逝的消息传到雅典,亚里士多德在政治上开始不得志,许多人对他进行攻击和迫害,亚里士多德隐居于欧比亚岛的卡尔息底斯,并于次年逝世,享年61岁。

亚里士多德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如《工具论》、《形而上学》、《尼各马科伦理学》、《政治学》、《诗学》等。研究成果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当时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构建了西方哲学的框架,对于西方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

教育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的,但我们先要明确的问题是:什么是教育。面对这个问题,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对教育的理解。那么,在两千多年前的亚里士多德是怎样理解这个问题的呢?他的理解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又有什么启发呢?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是一种以自身为目的的“实践活动”。亚里士多德的这一定义就将教育活动与社会实践联系在一起,使教育学成为实践之学,教育学也因此而扎根于实践并获得了生机与活力。同时又强调了教育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既然实践这一概念如此重要,那就要求我们对它的内涵有所认识和理解。

二、追求善的活动——自然目的论视野中的教育实践

纵观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我们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部分:逻辑是其进行哲学研究的起点和基础,又被称为分析学;理论哲学;实践哲学以及诗性哲学。

同类推荐
  • 培根哲理随笔

    培根哲理随笔

    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培根是一位经历了诸多磨难的贵族子弟,复杂多变的生活经历丰富了他的阅历,随之而来的,他的思想成熟,言论深邃,富含哲理。他的整个世界观是现世的而不是宗教的(虽然他坚信上帝)。他是一位理性主义者而不是迷信的崇拜者,是一位经验论者而不是诡辩学者;在政治上,他是一位现实主义者而不是理论家。《培根哲理随笔》收录了培根关于哲学、关于宗教、关于政治、关于爱情等各个方面的随笔,富有哲理,阅读后,读者可以对培根思想有一个全面了解,相信他的哲理对读者也有一定启发作用。
  •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第五卷)(方立天文集)

    “佛教的哲学”是一个非常后起的概念,但佛教思惟无疑是作为宗教的佛教进入人类的精神生活领域的结果。方立天教授的这本《中国佛教哲学要义》描述了自古以来中国社会所特有的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佛教精神生活内容,勾勒了中国佛教哲学体系,是作者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肯定以及一份期待先进文化产生的热情。
  • 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逻辑学原来这么有趣

    这是一本让你时刻保持大脑清醒的逻辑入门书,适合每一位普通读者。书中以小故事为线索,从概念、命题、规律、推理、论证、判断等方面讲述逻辑的基础知识,所涉及的故事,许多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它们或诙谐或滑稽或幽默,揭示出逻辑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让你在轻松愉快中了解逻辑的真实本质,同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启发我们像哲学家一样,去解决常人难以解决的问题。
  •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

    《波论一种对世界真相和人生意义的再认识》分为上下两篇,共八章、十个部分,主要记录了作者对事物存在与变化真相的一点探索,以及在生活中如何思考和看待问题的一些体会,形成了一个大胆的思想体系,也是一种全新的认识方法。上篇就宇宙和物质、生命和意识等从哪来,如何运行及演变等提出了一系列与当前不太一致的观点和看法,力图跳出现有的思路与局限,对当今的一些热点和疑惑问题给出一种解释,并提供出还原世间万物真实面目的一个答案。下篇以上述理论为基础,结合作者自己的经历和体会,提出了人生中几点最基本的实质与意义,总结了在思维及认识上的一些规律和方法,希望对我们与自身、和外界的沟通及交流能有所帮助。
  • 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每天一堂哈佛哲学课

    “先有哈佛,后有美国”。哈佛大学自1636年建立以来,培养出了无数的大师级学者。他们在为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与哈佛本身交相辉映,形成了一种哈佛精神。哈佛精神告诉我们,智慧的力量是庞大无比的。社会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我们面临的问题变得越来越复杂,要想让自己少走一点弯路,就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思考。
热门推荐
  • 逐颠

    逐颠

    神不会告诉你,那是她撒下的光辉,阳光的背面,阴影依旧。
  • 魅惑女王爷

    魅惑女王爷

    莫名穿越,她誓言也要混个风生水起,女扮男装,她潜入市井,助母亲查案,却不想招惹了一个个风华绝代的美男,如来佛啊,她是喜欢看美男,追美男,可这么多美男齐齐站在她面前让她娶?她胆颤了,三十六计,她逃为上。--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五分钟轻松变身学习达人

    五分钟轻松变身学习达人

    本书精选了大量说理生动、感人至深的小故事,故事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和道理能帮助小读者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成为一个聪明的、思维敏捷的孩子。每天五分钟这一概念的提出,旨在提倡一种短平快的教育方式,让孩子从短暂的阅读中学会方法,懂得道理,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教养。
  • 龙灵珠之觉醒

    龙灵珠之觉醒

    诛仙斩魔,不费吹灰之力!扭转乾坤,成就无上君王!一颗看似普通的珠子,却能让主角逆天成神。他大气凛然,为朋友出生入死。他狂傲不羁,只因世人欺软怕硬。他有仇必报,就算你是仙皇,就算你是魔尊,那又怎样?<QQ群:三一七二四四六五九欢迎各位朋友前来讨论剧情!》
  • 束手就情:boss的独家影后

    束手就情:boss的独家影后

    “不!求你放过我!”她百般示弱,却换来他更深重的折磨。“你就这么讨厌我,要再次逃开我么?我不许你逃!”他残忍斩断她所有生路,将她囚禁在自己的世界里。为了母亲的爱情,她被迫牺牲自己,假冒他的未婚妻肆意接近。却没想到,一切不过是他刻意设计的复仇戏码,他眼看着她步步踏入他设计的囚牢,亲手套上枷锁,给她倾世囚宠。这一场爱恨折磨,不止不休。--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斩龙武帝

    斩龙武帝

    活着就是为了告诉你,我命由我不由你,为了这一刻我已等了很久。修炼一途,修于灵,炼于心,且看刘澈如何逆天而行。
  • 风度玉门

    风度玉门

    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大漠黄沙,干戈饮血,祖宗疆土,全抛红尘中。问世间多少离愁国恨,随流水逝去。
  • 月神无双

    月神无双

    万年前,只因我是神你是魔,注定我们今生无缘。我愿拿来世做赌注,只为和你长相厮守。朝暮:“忘了我吧!”如此我毁了神识。汝爱我心,我怜汝意,以是因缘,经百千劫,自在缠缚。唯剩的只有那朵睡莲在世间摇曳。
  • 到处都是寂寞的心

    到处都是寂寞的心

    本书描写了几个优秀的都市离婚女性寻寻觅觅却很难再找到自己感情归宿的故事。裘山山想通过这一在现代都市中很普遍的现象,反映两性之间沟通的困难,希望女性实现人格上的独立。
  • 创始之主

    创始之主

    张峰本生活在一个充满宁静的小山村,却因为村中世世代代守护的禁地发生意外,不得不远走,在张峰离开村子,一心想要强大后再回山村,却发现找遍整个世界都没有车回村的身影。在张峰渐渐地强大,实力越来越强,渐渐也知道了许多的不为人知的秘密。现在生存的世界居然不是真实的世界!在经历了多重磨难,历经艰辛,结合众人之力打破宇宙屏障,来到了另一界,所谓的真世界!但是……所谓的真便是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