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41300000046

第46章 为官之策(5)

他得出结论说:如能坚持“仁”、“礼”二字治军,“虽蛮夷之邦行矣,何兵勇之不可治哉?”在这里,“仁”表现为爱兵,但并非一味溺爱,其目的是为了“立人”、“达人”;而“礼”是一种限制、约束和规矩、准则,是对兵的一种严格要求。

在用“仁”、“礼”教育约束兵士的同时,曾国藩又强调,治军之要,尤在论功罪,赏罚严明,以法严格约束。为了加强军纪,曾国藩规定了种种禁令:“禁止洋烟”、“禁止赌博”、“禁止奸淫”、“禁止谣言”、“禁止结盟拜会”。以上禁令,是曾国藩为了严肃军纪所采取的重要措施,展示了他以法治军的思想。

与依法治吏一样,曾国藩把爱民作为第一要义。他为军队所作的《爱民歌》,以通俗的语言,叙说了“行军先要爱百姓”的具体规定,并强调“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曾国藩把爱民作为军队的头条纪律,严肃法制,以保证实现“忠信”而“为民”。只有这样的军队,才能“家兴”、“民安”和“国强”。

曾国藩主张严肃军纪,奖惩分明,要求军官士兵要忠于国家,爱护人民。他说,行军当以严为主,临阵纪律不严,则无以作勇敢之气;严日营规不严,必然骚扰害民,所以爱民更为重要。为此,他指出:“治军宜勤,操守宜廉,行军宜爱民,说话宜诚信。四者缺一不可,无以官大而忘之也。”并反复强调,“吾辈带兵,若不从爱民二字上用功,则造孽大矣”!

恩威并用,以法治军,严字当头,以爱民为根本,是对诸葛亮、曹操、岳飞、戚继光等中国古代军事家以法治国治军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为严肃军纪、提高军队素质,曾国藩对部队的一系列整顿改革措施和规定,以及为使军士能够遵守纪律而编制的《爱民歌》,都是军纪军规的具体体现,是依法治军的重要方面。曾国藩的法治思想中,包括着严法与慎用的平衡之道。施用严刑峻法,如果过分苛刻、反而失去震慑力,所以,在严刑的同时,讲求仁厚。同样,如果过分讲究仁厚,往往放纵奸恶,姑息养奸,所以,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达到预期的治理效果。

9

刚柔互用,争让适度

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抗上是一种“刚”,而曾国藩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可谓是另一种的“柔”。

曾国藩认为人要想立得住,主要的还要靠把握刚柔的尺度。他说:近来见得天地之道,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刚非暴虐之谓也,强矫而已;柔非卑弱之谓也,谦退而已。一个人如果把随波逐流当作是坎坷中的精神自慰和权宜之计,他(她)或许还有自立于人的时候,而如果真的把它当作人生的信仰、理念,那必将一无所成。一个永远自甘平庸无特立之行的人不仅与成功无缘,而是一个活着有无意味的问题。

但是,最易使人成功的勇敢,当还属于策略性的勇敢,曾国藩“按兵”“抗上”则可属于这一种的勇敢。

1862年咸丰帝在逃往热河途中,命令曾国藩速派湘军大将鲍超带兵北援。曾国藩一时举棋不定,几天都“通夕不能成寐”,因为北援事关“勤王”,无可推诿,但又想留下鲍超所部对抗太平军。他召集文武参佐讨论对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种方案,结果多数人主张派兵入卫,只有李鸿章力排众议,说“夷氛已迫,入卫实属空言,三国连衡,不过金帛议和,断无他变”,而“楚军关天下安危,举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张“按兵请旨,且无稍动。”李鸿章认为英法联军业已逼近北京,“入卫实属空言”,英法联军之役必将以“金帛议和”而告终。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联军,而是造反的太平军。湘军“关天下安危”,应把刀锋对准太平军。至于北援,应“按兵请旨”,静待时局之变。曾国藩深受启发,一面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鲍超人地生疏,断不能至,请于胡(林翼)、曾(国藩)二人酌派一人进京护卫根本”;一面在实际行动上采取拖延观变战术。结果不出所料,10月便接到“和议”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时接到率勇北上谕旨的河南、陕西等省巡抚闻命即行,结果却空跑一趟,劳民伤财。相比之下,则显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们二人之所以高明,则由于接受了当时正在曾国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鸿章的意见。事后,胡林翼选择李鸿章、陈鼐、李榕三人的献议附于曾、胡二人的书面意见之后,编为《北援集议》一书,刊行于世。大概由于内部议论,过于直露,不宜公开发表,在刊刻时删去一些内容。故李鸿章的条陈中已不见“按兵请旨”的字句。

曾国藩、胡林翼不愿派鲍超入援,还有另一层考虑。即鲍超乃一员勇将,朝廷下令鲍超归胜保管带,而胜保乃极端仇视湘军,胜保若以“勤王”之名,将鲍超收为麾下,那时北援湘军就会拱手送人,这对全局又是大有影响的事。但鲍超不明底里,认为自己失去了一次立功社稷的大好机会,故露出不满之意。还是胡林翼善于做思想工作,写信劝诫说:涤帅与我都深知胜保为人忮忌贪诈,专意磨折好人,收拾良将,弟若北援,无论南北风气异宜,长途饷项军火,无人主持,且必为磨死,而又不能得功得名。惟北援是君父之急难,不敢不遵,不可以他词推诿,其时涤帅筹思无策,只得应允,自行北援,或兄北援,以兄与涤帅若能北行,则所带将士,或不致十分饥困,亦不致受人磨折。弟若知涤帅此次之恩,弟且感激流涕之不暇。涤帅待弟之恩,是天地父母之恩,……弟于世事太愚,当一心敬事涤帅,毋得稍有怠玩,自来义士忠臣,于曾经受恩之人,必终身奉事惟谨。

经过胡林翼的一番开导,鲍超才明白了曾国藩的良苦用心。如果说在“勤王”问题上,曾国藩采纳李鸿章意见“按兵”抗上是一种“刚”,而曾国藩对待鲍超的这番良苦用心则可谓是另一种的“柔”。

10

权高位重,如履薄冰

曾国藩认为,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就像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的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就是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店主的财物不甚爱惜一样。

中国人素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求得一官半职是大部分读书人追求的目标。大凡作了官的人,还想追求高官,做了高官的人,没有不想自己要有一个好的结局的。然而,官场上很多事情难以预测,往往事与愿违。那么怎样才能保证自己有一个顺畅的仕途呢?曾国藩以自己多年身居高位的体验,对居官之道作了一个总结。

曾国藩说,身居高位的规律,大约有三端,一是不参与,就像是于自己没有丝毫的交涉;二是没有结局,古人所说的“一天比一天谨慎,唯恐高位不长久”,身居高位、行走危险之地,而能够善终的人太少了;三是不胜任。古人所说的“惊心啊,就像以腐朽的缰绳驾驭着六匹烈马,万分危惧,就好像将要坠落在深渊里”。唯恐自己不能胜任,《周易》上说:“鼎折断足,鼎中的食物便倾倒出来,这种情形很可怕。”说的就是不胜其任。方苞说汉文帝做皇帝,时时谦让,像有不能居其位的意思,难道不是在不胜任这方面有体会吗?孟子说周公有与自己不合的人,仰天而思考事情的原委,以致夜以继日,难道不是在唯恐没有结局的道理上有体会吗?

曾国藩说,越是走向高位,失败的可能性就越大,惨败的结局就越多。因为“高处不胜寒”啊!所以,每升迁一次,就要以十倍于以前的谨慎心理来处理各种事务。他借用烈马驾车来做比喻,绳索如果已朽,随时都有翻车的可能。做官何尝不是如此呢?

曾国藩认为,国君把生杀予夺之权授给督抚将帅,就像东家把银钱货物授给店中的众位伙计。如果保举太滥,就是对国君的名器不甚爱惜,好比低价出售浪费财物,对店主的财物不甚爱惜一样。介之推说:“偷人家的财物,还说成是盗;何况是贪天之功,还以为是自己的力量。”曾国藩把介之推的话略作改动,说:“偷人家财物,还说成是盗,何况是借国君的名器获取私利呢!”曾国藩认为利用职权谋取私利,这就是违背了不干预之道,是注定要自食恶果的。一事想贪,则可能事事想贪,一时想贪,则可能时时想贪,在这方面要视手中的权势于虚无,因而也会少生无妄之想。

至于不终、不胜,曾国藩则更深有体会,他说:陆游说能长寿就像得到富贵一样。开始我不知道他的意思,就挤进老年人的行列中了。我近来混了个虚浮的名誉,也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就得到这个美好的声名了。古代的人获得大的名声的时候正处于困难的时期,通常不能顺利地度过晚年!想到这些不禁害怕。想要准备写奏折把这些权利辞掉,不要再管辖这四省吧,害怕背上不胜其任,以小人居君子的罪名。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虽身居高位,也时时犹履薄冰,大功告成之日,便是益觉如蹈危局。倒使得曾国藩该得到的也得到了,不终也“终”了,不胜也“胜”了。在任何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人都不希望自己失败,都希望能够平平安安。然而,社会的发展瞬息万变,旦夕祸福,非人所愿。社会的节奏越快,人们却越不自安,而“飞来之祸”又每每发生。

曾国藩通过细心观察,得出祸福之间并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二者间也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正所谓“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伏”。

他认为“骗、暗、诡”这三种人最容易招来祸端。他进一步做了解释说;“采用不正当手段骗取名誉的人,会有预测不到的祸害。经常忖度他人,诡计多端的人,有预测不到的祸患。”

如何能够避祸呢?曾国藩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诚、明、仁、信。

所谓诚,就是诚实不欺,尽管世间充满尔虞我诈,但不能“以牙还牙”,以骗待不诚。曾国藩说:如果那样,人世间就无可信赖,人生一世也就索然无味,如果能够以诚待人,欺骗人的人也会终究醒悟,走向诚信的。但诚不是一切都信,二者有严格的界限。在这样的基础上,他提出“明”,“明”就是心胸开阔、坦荡,也就是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态。明的另一含义是洞察事物,曾国藩具体阐释了“明”可避祸,说:古往今来,那些才能出众的人,常称之为英雄。英就是明。所谓“明”有两种:他人只看到近前的东西,我则可以看到极远的东西,这叫高明。他人只看到粗大的东西,我则可以看到极细微的东西,这叫精明。所说的高明,好比是身在一室所能看到的距离毕竟有限,登上高楼所能看到的就远了,登上高山的话,看得就更远了。所说的精明,好比是极为细微之物,用显微镜来观察它,它就会放大一倍、十倍、百倍了,又好比是粗糙的米捣两遍的话,就可以把粗糠全部除去,捣上三遍、四遍那么它就精细白净至极了。人是否高明取决于天赋,精明则有赖于后天的学问。

我曾氏兄弟如今侥幸位居高位,天赋方面算不上十分高明,全靠学问来求得精明。好问如同购置显微镜观察事物,好学如同捣击熟透了的米。总而言之,必须心里了如指掌,然后才能说出自己的决断。心里明白再做决断叫英断,心里不明白就做出决断,叫武断。对自己武断的事情,产生的危害还不大;对他人武断的事情,招致怨恨实在太深了。只有谦虚退让而不肯轻易决断,才能保住自己的福分。

仁是与人为善的意思,不用阴暗的心理揣度别人。俗话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这就是奸,是诈,是过于精明。如果处处与人为善,成全他人,自己也就欣欣向善了。在这一点上,曾国藩最崇拜提出“仁”这一学说的孟子。他说:读《养气》这篇文章,好像对其要义有所领会,希望这一生都敬慕仿效孟子,即使仓促苟且之时,颠沛流离之际,都会有孟夫子的教诲在前;时刻不离身,或许到死的时候,可能有希望学到他的万分之一。

曾国藩从《易经》阴阳变化的道理,引申出人一定要为后世着想。五十岁时,他痛加反省,说:“我年纪五十岁却早衰到如此地步,精神萎靡不振到了极点,这都是天赋资质不足所致。加上百般忧愁和多年精神抑郁得不到快乐,而使身体受到损伤,从今以后每天坚持静坐一次,以恢复身体健康。”

曾国藩还把养生之道与祸福联系在一起,说:养生之道,视、息、眠、食四字最为要紧。调息一定要归海,眼视一定要垂帘,饮食一定要清淡节制,睡眠一定要除去杂念而且恬静。牢记这四字,就可以祛除疾病。这种见解可以说是健身,也可以说是避祸之见。

11

体察民情,体恤爱民

曾国藩认为国家贫穷并不是最可怕的事,也不值得忧虑,最可怕的是民心涣散,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一个国家如果成了一盘散沙,提不起放不下,那就会任人欺凌摆布。

中国的封建统治阶级在长期的政治生涯中总结出了这样一个规律:得民心者得天下。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他把人民群众和统治阶级之间的关系比做水和舟的关系。民心的向背和得失可以决定一个朝代统治集团的兴亡更迭。

同类推荐
  •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20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间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 华盛顿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华盛顿传(中小学生必读丛书)

    华盛顿是美国首任总统,出生于美国弗吉尼亚。早年在军中服役,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美国独立战争期间任大陆军总司令.领导战争取得了胜利1789年,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
  • 凯恩斯(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凯恩斯(世界历史名人丛书)

    凯恩斯革命”并不是一场闹剧,也不是一场悲剧,而是人类思想遗产宝库中的一部分,是人类关于政府与企业角色安排问题的思维进程中有益和必要的一步,它深化了人们对于企业自由经营和市场机制的认识。
  •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大师:王安石

    改革家王安石,锐意富强,勇于冲破旧俗樊篱,指引新路,政治家王安石,特立独行,别于流俗腐儒,务实精进,文学家王安石,笔力冷峻深刻,文坛领袖名至实归!《中国古代文臣谋士:改革大师(王安石)》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
  • 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感动中国的100位道德榜样人物

    他们是我们生命之路上的道德榜样,更是我们身边的平凡人。他们以一己之力,为这个社会带来融化在手心里的温暖,流淌在身边的感动!他们像前进路上的明灯,引领整个社会在道德之路上前行。
热门推荐
  • 豪门炽爱:溺宠小甜妻

    豪门炽爱:溺宠小甜妻

    因为拒婚,她在酒吧买醉,却把自己亲手送给了她未婚夫,一夜之后,男人环着她的腰:“现在你是我的女人了,你想跑都跑不掉!”他说不能跑就不跑吗,美的了,直到她一次次被抓到之后,才明白为时已晚……
  • 新居

    新居

    小林大学毕业多年来,先是就业,适应社会适应单位,适应的满身人气,奉迎拍马,察言观色,一身小职员气;后来买房又沾染的一身铜臭,机关算计尽,小钱拜开花,当年英气丧失贻尽。一场病,使他大梦初醒,在余下不多的时间里,小林决定按人生应有的活法活,找回当年迷失掉的自我。
  •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为君解罗裳:妖女倾天下

    这东南国,谁人不知,谁人不晓,这要嫁的王爷,是传说中的暴君,杀人不眨眼,嗜血成狂的一个魔君的?圣旨一下,要千家的女儿嫁给东南国国的这个平南王爷,千家一听,仿佛是立马炸开了锅一样的,你不愿意去,我不愿意去,自然,就是由这个痴儿傻儿嫁过去了?
  •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王阳明的六次突围

    一部视角独特的阳明心学入门读物,继《万历十五年》、《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之后又一明史随笔佳作。本书选取王阳明一生中最重要的六个时刻:身陷诏狱、龙场悟道、赣南剿匪、智擒宁王、狙击皇帝、天泉证道,通过对当时复杂局势的深入解读,以及王阳明心路历程的细腻剖析,阐述了阳明心学的精髓和发展历程。
  • 冥战风暴

    冥战风暴

    这是一个光怪陆离的世界,里面各种嗜血妖兽、风云门派、万年王朝、古老宗族共同演绎天地间生存法则。少年唐风,一个不甘于向命运低头的卑微生灵,在面对家族将灭的危机,他凭借脑海中的一本神秘金书,毅然决然地将振兴家族的使命担负起来。从此开始了清理家族毒瘤、毁灭凶狠敌族、踏平强势宗门、覆灭古老王朝、轰杀各路天才的逆天之路!武技、宝器、阵法、练功升级、泡尽天下美女、感动、爱情、亲情、热血……,一样都不能少!“爱你只是借口,守护你才是我的使命!”且看《冥战风暴》如何带大家引爆这异世的狂潮!
  • 上清帝七书

    上清帝七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无尽逆袭

    无尽逆袭

    一梦醒来,王东回到了十年前。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这一年,女神没成他人新妇;这一年,他还穷困一无所有;这一年,无限位面刚刚公测!凭借着十年游戏记忆,王东开启逆袭人生。曾经错过、失去、求不得的,都要争回来!
  • 混迹高校的日子

    混迹高校的日子

    大三男生郭大风,人如其名,行如风,成日不学无术,吊儿郎当,调戏美女,明明是“女也不爽”,在他这里却成了“她不爽”。不会吧,这样的人,也会有梦想?真让人难以置信,还要刮目相看?似乎命中注定,他想学有所成,就得戴上紧箍咒,还得有七十二般变化,才能修成正果……
  • 新茅山传人

    新茅山传人

    原名《新茅山道长》——民国时代,战火不断,各国侵略我中华,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就生活在这个时代里,形式所逼之下它继承了茅山道法,用与众不同的方式抵抗着侵略军,保卫着中华民族,进古墓,斗忍者,阻止丧尸军团,看茅山道士如何笑傲江湖。
  • 商海显形记

    商海显形记

    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屌丝进入了一家梦寐以求的公司,没想到刚工作俩个月就让去做传说中的商业间谍!话说这间谍可不是那么好做的,尤其是商业间谍,更何况边启还是个没节操的家伙,做间谍最重要的是什么?那当然是不被人发现喽!那做人最重要的是什么?电视不都告诉你了,呐!做人呐,开心最重要喽!又想开心有想做商业间谍怎么办?那当然是把俩家公司当猴耍喽,还有比这个更好玩的事情嘛?悄悄告诉你们一件事情,边启是创世中文网的一个写手,平时就脑洞大开,一旦找不到商业上的秘密一般都是自己靠写小说的灵感编一个出来!注:本书灵感来源于二战时期一个著名的间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