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41300000004

第4章 中兴名臣曾国藩其人(3)

2.抓住机遇,做大做强,让事业蓬勃发展。

咸丰二年年底,一个改变命运的绝大机遇降临到曾国藩的头上,这便是先一年起义的太平军冲出广西,向江南进军,东南各省陷入战乱之中,为了配合正规部队的作战,朝廷在江南各省任命了四十三位团练大臣。四十三个团练大臣,在后来死的死走的走,几乎都没有办成什么事,唯一一个成就一番大业的就是曾国藩。成与不成,这中间因素很多,如何把握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这个机遇,是其中的一个因素。曾国藩充分利用机遇的一个主要的手段,用现在的话来说是做大做强。回过头来看,他的做大做强有三个步骤。

所谓团练,就是后来的民兵,结队编团定时训练,无事则拿锄头做农活,有事则拿刀枪械斗。这种组织都在县城以下,各乡都有。各省团练大臣都沿旧例,只是局限在县、乡一带办团练。曾国藩则不一样。他一到长沙做团练大臣,便上奏请求在省城建一大团,将湘乡1000人马调进省城,分为三个营,将这三个营派遣到各地镇压匪乱,维持秩序。这个大团虽不是正规军,但它一天到晚练兵打仗,住在营房,实际上已经是军队,湘军便这么出来了。这是曾国藩做大做强的第一步。与绿营发生冲突后,曾国藩干脆跑到衡阳去训练,把团练扩大为十营5000人,又练水师,水陆两支人马10000人,加上挑夫及辅助人员,人马多达18000人。从衡阳出师时,水陆齐头并进,威威武武,浩浩荡荡,完全是一支力量强大的劲旅。这是他做大做强的第二步。打下武汉后,曾国藩提出沿长江东下的计划,分南北中三路推进,除北路为湖北都督统率的绿营外,南路和中路均为湘军,他本人则为三路人马的总指挥。这个计划得到了朝廷的批准。曾国藩的湘军便成为太平军的头号对手,一个省的团练便这样成了国家军队中的第一号种子选手。成了国家武装力量中的王牌部队,做大做强的设想得到了最好的实现。

3.打脱牙齿和血吞,屡败屡战,赢来最后的胜利。

湘军的做大做强,有一个千难万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苦多乐少、败多胜少。从衡阳出师到武汉的打下,这七八个月里,曾国藩经历过兵败投水自杀、湘军溃逃四散、湖南军政两界的讥讽、长沙城闭门不纳等等羞辱,直到武汉打下,才一洗满面羞惭。经过一段短暂的胜利,曾氏来到江西后,很快又处于战事胶着状态。从咸丰五年到咸丰十年的五六年里,曾氏在江西、安徽一带的军事行动一直在低迷中徘徊不定。这期间,曾氏遭遇到江西官场的排斥、湖南官场的指责、朝廷的不信任、友军的不配合,他再一次投水自杀未遂,又被朝廷冷落了一年多,弄得他觉得自己已经是个从朝廷到地方都不能容的异类,以致得了严重的神经官能症,一天到晚吃不好睡不好。不到50岁,连一寸大小的字都看不清,随时都有死去的可能。

面对着这一切,曾氏都忍了。他拿湖南乡间的一句俗话来安慰、激励自己:“好汉打脱牙齿和血吞”。和血吞牙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不示人以弱,不求人怜恤,一切痛苦自己担当。二是将仇恨吞到肚子里,让它生根发芽,变成复仇的动力。有野史上说:幕僚给朝廷拟奏折说湘军“屡战屡败”。曾氏将“战”“败”两字易了一个位置,变为“屡败屡战”。这两字之易,体现了一个截然不同的精神气概:决不屈服,决不退缩,倒下了再爬起来,前人死了,后人再继续。这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精神的最生动的体现,目的是什么?就是要取得最后的大胜。这样的对手,哪个竞争者不害怕,他又怎能不获得最后的胜利?

4.尽可能地减少人为的阻力和障碍,全力以赴于大目标。

湘军有很重的私家军队的味道,当时有野史记载:朝廷的命令无法调动湘军,但曾氏一纸手令,部属便为之千里驱驰,可见湘军私人性质的严重性。这个事实曾氏当然清楚,他一方面需要这样,另一方面又要提防由此而产生的负面影响,消除人为的阻力和障碍,确保大目标的顺利达到。

曾氏为消除人为的障碍和阻力,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一)起用满人做湘军的统帅。私家性质的军队一向为国者所防范,眼下的当国者又为满人,其防范又更进一层了。满人是少数民族,为扩大自己的力量,它用联姻的形式把蒙古拴过来,但仍然属于少数,满蒙两族加起来不超过五百万人。它是靠军队打进关的,故对军队控制更严。军队有八旗兵和绿营之分,八旗兵镇守重地,绿营兵则多做杂事;一些重要地方的绿营,其统领也是满人,至于湘军这样的军队,不是万不得已,是决不会让其出现的。曾氏对这些了然于心。为了消除朝廷的怀疑,减少人为设置的障碍,他用满人挂名为湘军首领,将这个满人从一个参将越级提拔为提督。后来打下南京时,论功请赏,他又把满人官文排在第一。

(二)尊重友军,尊重与自己地位相当的官员,以收协同作战的功效。当时与湘军共同作战的部队,有胡林冀指挥的湖北绿营,袁甲三、张沛指挥的安徽绿营,都兴阿的八旗兵等。曾氏都尽量与他们保持友好的关系。特别是对于胡林翼,他既是湘军中的重要领导人,又是湖北省绿营的统帅,他本人是靠曾氏发迹的,但曾氏对他特别尊重,胡也因此与曾关系十分融洽,不仅与他随时协商军事部署,源源不断地提供饷银,还为曾氏的复出,为曾氏谋求地方实职一再上奏朝廷。

(三)严格要求家人安分守己,以求后院安静,不添乱子不添麻烦。家中有人做了大官,家里的人利用他的权势来谋私利,这种现象极为普遍,这种谋利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从做官者手里索取,一种是打着他的旗号向旁人索取。早在进翰林院之初,曾氏祖父就说过:“靠种地吃饭。”故而曾家人直接从他手里索取银钱的不多,曾氏对家中所承担的银钱负担不算太重。中国当官的有一个传统,一个为官者必须为其家人承当经济责任,若家人需求过多过大,他的正当收入又不足以满足,他便只就好将手中的权去换钱了。曾家人比较多的是打着曾氏旗号去谋利。这里可分为被动、主动两种。被动是人家找上门来的,主动则是自己揽来的。如湘乡县亏空1.6万两银子,曾家几个兄弟出头劝捐,这便是主动揽利。针对两种情况,曾氏叫父亲杜门谢客,叫众兄弟莫管闲事。

此外,家里要买田起屋,曾氏多半制止。军营要捐银子为家乡架桥,曾氏也只象征性拿了一点,并说用于私、用于公有区别,但将军营里银子搬到湘乡这一点上是一样的,不能用公款为放大的私利服务。曾氏这样做,都是尽量设法减少一些人为设置的障碍,为其人生的大目标铺平道路。儿子考乡试,他叫儿子不要递条子。九弟在家起房子,过于宏丽,在礼制上如有出格铺张等,他也去信制止。除开严格要求外,也不希望因此而招别人的指责,授人以柄。

有一件发生在老家的事更让曾氏十分不安,南京打下后,曾氏老家大兴土木,上正梁时唱赞歌:“两江总督太细哩,要到北京做皇帝。”曾氏听到这个消息,头上背上直冒冷汗,连忙打发人回去,严厉地批评此事,声明谁再说这样的话,就杀谁的头。

5.交错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依时而变,左右逢源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有一个误区,以为它就等同于孔孟儒家,其实不然。传统文化其实还包括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庄子·天下篇》、《史记·太史公自序》里都有很详细的表述。

据《汉书》记载,在战国时期中国至少有十大家,他们都有自己成套的学问。这十大名家为儒、墨、法、道、名、阴阳、纵横、农、杂、小说家等。他们各自立坛讲学,著书立说,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昌盛的学术局面,后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才形成儒家一统天下的格局。但是诸子的学问依旧保存了下来。中国后世的读书人之所以多迂腐不化,就是因为只读儒书而不读别家书的缘故,倘若诸子百家之书都读懂了,就绝不可能迂腐不通。事实上,中国历史上那些有大成就的读书人,都不是墨守儒家一家之说的,而是各家都取为我所用。曾氏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战国时的百家中主要的有十家,而十家传到后来又主要体现在三家,即儒、法、道。曾氏精通这三家学说,并适时而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曾氏的一个好友欧阳兆熊曾用“一生三变”四个字来概括曾氏事业轨道:早年由词赋之学转而程朱理学(程朱理学是儒学在宋代的发展),这是第一变;回湖南任团练大臣,由程朱理学改变为申韩之学,这是第二变;守父丧时,他痛苦地反省出山五年后的经历,悟出了以柔克刚的道理,于是由申韩之学转而为黄老之学。曾氏的真正的大知己是这位欧阳兆熊,他可谓是对曾氏了如指掌。用这“三变”来概括曾氏,真是既准确又简洁,既深刻又绝妙。

这个“变”,不是前后否定的意思,而是说他的行事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以谁为主的变化。怎样看待这“三变”呢?应该说在三个不同时期里,曾氏分别使用的三家学说都是用得对的。尤其是经过第三阶段,他的人生境界便到达了一个炉火纯青的极高之地,他集中国的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形象也就树立起来了。《评点曾国藩家书》说,这第三个变化是曾氏整个人生中至为重要的一环。它的重要性,不仅仅在于让曾氏获取了成功,更大的意义是有了这一环,曾氏就成为传统中国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甚至可以说,曾氏本人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他给予人的启迪性和昭示性就将不衰不竭,常省常新。倘若缺了这一环,他就不可能是一百多年来士人眼中的曾文正公,而只能是一个做过大事获得高位的能干之人,至于这种能干人,在五千年中国文明史上,是成百上千万的。

6.成功后不居功,谦退自抑,淡化光环,缩小靶的。

翻开中国史册,常见这样一些故事:与人相处,共患难易,共成功难,功高震主者更是自身难保。人们都知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亡、走狗烹”的典故。这些记载都提醒人们,成功之位不易处,尤其是在握有生杀大权的君王面前,立有盖世之功的臣子更难自安。这种事情发生,是由主客两个方面决定的,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某一方。上司的防范猜疑,同事的眼红嫉妒,属于客观的情形;而自我膨胀,则属主观的原因。曾氏对这种种人性和社会性看得透彻,透彻到洞若观火的地步。他多次对家人说,自古以来,建立大功又得善终的人不多。

同治三年,五十四岁的协办大学士、两江总督、湘军统帅,在经过十几年的千辛万苦后,终于打下南京,取得对太平天国作战的决定性胜利,朝廷给予封侯之享的同时,一面对他及其手下的十余万虎狼之师——湘军高度警惕。与曾氏同处于一个战场的其他将帅,一面颂扬恭维,一面在暗中竭力挑刺,恨不得将他一棍子打死,在九弟及其吉字营忙于抢掠财富,忙于争功的时候,曾氏则在尽力淡化自己头上的光环,缩小中箭的靶的。他主要做了下面五个方面的工作:(1)把功劳归之于先帝、太后和朝廷,归之于协同作战的友军,自己则做事不多;(2)动员牢骚满腹的九弟辞职回家养病;(3)大量裁减湘军,90%裁掉;(4)大撤厘金局;(5)修复江南试院,收买士人,堵住他们的口。就这样,曾氏及其所代表的湘军集团,较为平安地渡过了表面风光内里危机四伏的政治险滩。

7.制定正确的战略决策,是统帅的最大要务。

前人说曾氏是将人则胜、自将则败,这话是有根据的。曾氏凡亲自指挥打仗,必定失败,例子颇多,但他会指挥别人带部队打仗。曾氏不是将才是帅才,或许可以借用今天的话来说,曾氏不是专家而是领导。作为一个领导,要具有什么能力呢?毛泽东对此有个很好的回答。

他说领导的才能在两个方面,即出点子、用干部。曾氏在这方面的才能大过常人。要说用干部,先来谈出点子。将帅的最大点子是什么?最大的点子便是制定战略决策。初期在省城建大团,做大做强,便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以后在衡阳组建湘军水师,也是一个极好的战略决策。这里再给大家讲一个战略决策,即西面制胜之策。

咸丰十年春天,太平军与湘军之间的战事出现了一个突变,朝廷驻扎在南京城外孝陵卫的江南大营被太平军击溃了,清军统帅逃跑的逃跑,自杀的自杀,两江总督何桂清潜逃到苏州,苏州巡抚闭门不纳,只得仓皇逃到上海。就在江南面临一片危机、朝廷失措,士气低落的时候,临危受命的曾国藩,充分显示了一个军事统帅的冷静和对全局的清醒认识,在给朝廷的奏折中提出被后来证明为正确的西面制胜之策。其中有一段很精彩的文字:窃以为苏、常未失,即宣提兵赴援,冀保完善之区,苏常既失,则须通筹,各路全局,择下手之要着,求立脚之根本。自古平江南之贼,必踞上游之势,建瓴而下,乃能成功。自咸丰三年金陵被陷,向荣、和春等偕督军由东而进攻,原欲屏蔽苏浙,因时制宜,而屡进屡挫,迄不能克金陵,而转失苏、常,非兵力之尚单,实形势之未得也。今东南决裂,贼焰益张。

欲克复苏常,南军须从浙江而入,北军须从金陵而入。欲复金陵,北岸则须先克安庆、和州。南岸则须先克池洲、芜湖,庶得以上制下之势。若从东路入手,内外主客,形势全失,必至仍蹈覆辙,终无了期。

同类推荐
  • 高尔基

    高尔基

    刘明山编著的《高尔基》内容介绍:高尔基所处的那个年代,正是俄国文学空前繁荣的时代,然而,高尔基却以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走进俄国文坛。由于他出身于社会底层,所以他特别了解广大的人们群众生活的疾苦,在世界文学历史中,他的作品第一个在创作中真实而生动地歌颂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塑造了一群光辉的英雄形象,开创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一起来翻阅《高尔基》吧!
  • 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

    中国历史上的“坏”女人

    被世人蔑称为“七为夫人”、“九为寡妇”的夏姬真的嫁了七次,以采补术克死了九个男人吗?千古一帝秦始皇的母亲赵姬真的如史话中那样,是一个淫乱无度的妓女吗?一代明君唐太宗宠爱的高阳公主为什么性情乖戾,身为皇家金枝玉叶却作奸犯险?千古第一女“丞相”上官婉儿有着怎样波折艰辛的人生经历?在这些众口相传的坏女人身上究竟发生了怎样刻骨铭心的事情,让她们前后性情大变,在人性的道路上迷失了方向?
  • 孔门七十二贤

    孔门七十二贤

    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这“孔门七十二贤”,是孔子思想和学说的坚定追随者和实践者,也是儒学的积极传播者
  • 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至尊红颜:武则天传

    她是男权世界的一抹朱红,在铜墙铁壁中建立了自己的名号,她进过感业寺,却最终翻身农奴把歌唱,坐上了皇帝宝座、她励精图治.将贞观之治完美过渡到了开元盛世:她独具慧眼,有唐一朝人才济济,狄仁杰、姚崇、宋璟、郭振……丈臣武将,汇聚一堂:她又极具手腕,轻松玩转后宫,关键时刻甚至连亲生女儿都不放过 她也曾经养男宠、眨老臣、任酷吏,在历史上掀起了一场血雨腥风。
  •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

    《王阳明为臣智慧》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分析王阳明的权谋与智道,研究并探讨他的思想理论,通过王阳明做官时的韬光养晦、荣辱不惊、居安思危、中庸之道等各个方面,告诉了读者如何左右逢源,并建立一个强大的人脉网,如何在危机来临时应对自如等等,进而在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王阳明为臣智慧》还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结合王阳明在仕途之路上的种种遭遇,深刻剖析了王阳明的心学智慧。从中我们不仅看到了王阳明的权谋之道,而且也看到了在王阳明的影响之下,他的众多弟子与同僚们因与王阳明的接触而发生的仕途上的转变。
热门推荐
  • 倘若一切都来得及

    倘若一切都来得及

    从童年到长大成人,我们遇见各种各样的人,尽管很多人在我们的生命的某一段中华丽演出,但不一定能陪我们到最后。我们要慢慢在这些说你好和说再见的过程中成长起来,在遇见和离别中感悟到更多东西。
  • 无量玄黄天

    无量玄黄天

    终生需度无量劫,六道轮回破苍天。这是处于的三次无量劫之后的世界,一纪末期,太初阴阳本源果凝聚而出,少年炎阳无意得到这太初本源之力。看他如何从大荒之中开始,修天妖体,聚香火,成魔念,灵魂不灭鬼王显,佛教六字大明咒,道门业火仙气显。以人身演绎六道,揭开隐藏于远古的阴谋!
  • 我和爸爸丰子恺

    我和爸爸丰子恺

    本书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述了丰子恺这位博学多才的艺术家的生平事略。
  • 傲王盛宠:乖乖王妃请出招

    傲王盛宠:乖乖王妃请出招

    她本是重金难求的风水玄学女大师,怎知意外坠崖,穿越到同名同姓的相府庶女身上。地位低下、任人宰割就是她的真实写照,这怎么可以,她要庶女翻身把歌唱。本想借太后寿宴打一把翻身仗,无奈一时财迷心窍,为了一万两银子竟不知不觉把自己卖了。赐婚?剧本不对啊,说好演戏的,怎么就成真了?【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本书不单是作者写给女儿的,也是写给每位师长和孩子的。愿我们的孩子都能快快乐乐地上学,快快乐乐地读书,快快乐乐地回家,快快乐乐地睡觉,快快乐乐地长大……
  •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上清琼宫灵飞六甲左右上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山匪追夫记

    女山匪追夫记

    她,本是战神独女,却因王朝倾覆。一夕之间父死母随,从此女扮男装,倾尽芳华!他,与她青梅竹马,本已独得情钟。却因身世之谜揭晓,与她错失了岁月。他,新王朝少年宰相。本以为抛却了儿女情长,却在与她相遇相知之后,初识情愁,从此再不能放下!他,一代帝王,少年登基,皇位四周群狼环伺。本以为只得一爱将,却怎知她的生死追随,肝胆相照。让他终此一生再无法忘却!
  • 30几岁决定男人成功

    30几岁决定男人成功

    本书为励志类图书。编者以个人“男人如何成功”主题的认识为依据,整合了多方面的资料,并辅以一些个人的观点,从性格、仪态、工作方面等多方面展现了一名男性应该如何走向事业的成功之路。
  • 上塘论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实践和思考

    上塘论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实践和思考

    本书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各项工作进行深入总结分析的基础上,撰写各个日常工作领域的论文,为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工作水平、提升人员科研素养打好基础。
  •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叙述的乐趣(张石山散文随笔选辑)

    始有一部分人富起来,既而沿海特区兴盛发达。屡有号召要提高知识分子地位,只证明着他们的地位不曾提高。于是他们就有机会保持清高,穿起精神的长衫,傲视群小。他们的贫穷贫寒便也与众不同,格外雅致,叫做“清贫”。清贫,以我理解应是一种境界。好比难得糊涂: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砍柴挑水,无非求道。开悟之前做什么?砍柴挑水。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进步到哪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