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41300000020

第20章 治国之术(1)

1

治国之学

曾国藩认为礼体现为仁与义,仁、义能使人“心纯”,“心纯”则贤才辅佐,而贤才辅佐则“天下治”。“天下治”是由于仁、义能“化万民”。同时指出,如以仁、义治天下,必然会出现“仁政’,并将“仁政”视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和准绳。

中国历史发展到了清朝中后期,道光咸丰年间,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变得越来越无以为继了,成了所谓法敝、民顽、吏贪、兵惰的社会,适逢内忧外患,西方列强纷纷东来,阶级矛盾、民族矛盾日益尖锐,满清王朝摇摇欲坠,几成无可收拾之象。作为建权几百年的合法政权——清朝的臣子,以曾国藩等少数号称“一代中兴名臣”的封建末士凭借一己之力,和对君、亲、家国的强烈的责任感与进取的人生态度,挽救清王朝于狂澜之既倒,大厦之将倾,致力于移风易俗,整顿吏治,发展经济,剿灭内忧,克服外患,使清朝的统治得以延续了数十载,免于崩疽于一旦,其才学智慧实在不可虚无以待,值得后人认真研究一番。

曾国藩反对做死学问:“有所宗而无所逸”,主张学以致用,观察社会,研习社会,当国家有危难之时,而能够效命驰驱。可见,曾国藩学问的本色乃是经世致用。至其思想学术,亦皆本于实事求是。

清季政纲败坏、人心不古的状况,为当时很多有进步思想的人和正直的士大夫所诟病不已。其中尤其是吏治的腐败,几乎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

曾国藩在奏疏中直言无忌,直陈皇上,对官场的腐败风气痛加揭露:“京官办事通病有二:曰退缩,曰琐屑。外官办事通病有二:曰敷衍,曰颟顸。退缩者,同官互推,不肯任怨,动辄请旨,不肯任咎是也;琐屑者,装头盖面,但计目前,剜肉补疮,不问明日是也;颟顸者,外面完全,中已溃烂,奏章粉饰,而语无归宿是也。……有此四者,习俗相沿,但求苟安无过,不肯振作有为,将来一遇艰巨,国家必有乏才之患。”

曾国藩将颓败、黑暗的官场风气与人才问题联系起来,主张选贤任能,更新吏治。

治国当然离不开人才贤能。曾国藩当然也明白,提出了“人才”的问题,也许可以解决一时的问题,但更根本的乃是移风易俗,重振礼教纲常之说,从根本上改变官场风气。再由士大夫官吏以身作则,醇化民风习俗,使“顽民”经教化之功度。

由于深受儒家学说的熏陶,曾国藩认为治国以纲常礼义为先,这是囿于时代局限所决定的,因为纲常礼义是“性”与“命”,即所谓“以身之所接言,则有君臣父子,即有仁、教、孝

、慈。其必以仁、教、孝、慈为则者,性也;其所以纲维乎五伦者,命也。”无论是“三纲”还是“五伦”,都是一种天性天命的礼,谁也不能违背。曾国藩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则“一秉于礼”。自内言之,舍礼无所谓道德;自外言之,舍礼无所谓政事。礼之所以能治国治天下,曾国藩认为礼体现为仁与义,仁、义能使人“心纯”,“心纯”则贤才辅佐,而贤才辅佐则“天下治”。“天下治”是由于仁、义能“化万民”。同时指出,如以仁、义治天下,必然会出现“仁政’,并将“仁政”视为治理国家的规矩和准绳。

曾国藩主张“治国以礼为本”,强调肇始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以礼自治”和“以礼治人”,把礼看作统治权术不可须臾或缺的法宝。但他又认为,要天下真正大治,也离不开法制。为此,极力赞赏周敦颐的法制观:“圣人之法天,以政养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伦焉。故得刑以治。情伪微暧。”甚至将唐虞以后的五刑称作为“不易之典”。

曾国藩主张立法执法必须严肃认真,认为立法是必要的,立了法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他说,凡立一法,出一令,期在必行;若待而不行,尔后更改,则不如不轻议法令为好。他强调执法必须从严,但并非漫无条律,而是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

曾国藩主张重礼慎法,礼法结合,以治天下。他强调礼,但又充分注意法的重要住,认为五刑是“不易之典”。礼与法只是顺序上的先后而已,即所谓“不当以赏罚为先”。这是对西汉贾谊“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和东汉陈宠“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人刑,相为表里”思想的实践。

曾国藩重视法刑、主张法治的重要表现是既不能任意赦免,又不可随便赎罚。他称赞西汉匡衡、东汉吴汉不愿赦,三国时用刘备、诸葛亮不谈赦。认为赦免会使子孙不肖、士兵傲慢。

曾国藩虽说赎有定数,不排“过失”、“老疾”,似乎特殊情况可以赎罚,但他又强调“于词讼罚捐,杨行停止”,主张有罪必罚。

曾国藩之重视礼义纲常,主要表现在他在整顿吏制和以法治军队时礼义的特别倚重。整顿吏制的主要措施在于选拔有品格、有才识的人来执法,只有选用这样的人才来执法,来管理一方民众,才可能真正地实现法治“公正”、“廉明”的要求。

人的思想约束着人的行为,人的行为是人的内在思想精神的表现。曾国藩的“思想”、“行为”两手抓的治国之道,也许就是今天中国领导者“讲政治,讲法制”,“民主与法制”并重,“两手抓”思想的先驱。

2

治国以民为本

曾国藩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政治原则,爱惜民力,主张仁政,认为政治的得失就在于是否能保证天下民众吃饱穿暖,人民是否满意。曾国藩把儒家理想的施政方案和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妙在其治国之策中首先主张爱民。

在三代周公时,就提出了“天命不常”、“敬天保民”的主张。周公认为,一朝一代不可能永远受到上天的眷顾,因而不应只是祭祀上天以求保佑,更应注重仁政。而天命可以从民情中察见,人民若拥护朝廷,那上天自然欢喜;如民间怨声载道,则上天就会发怒,那样朝廷就要衰败了。这是民本思想的源头。

曾国藩熟读儒家经典,以儒学修身养性齐家,在治国方面,自然也是遵循儒家思想,从他的日记、家书、奏章中可看出其为官从政都依民本思想。曾国藩以“仁术”为施政原则,随时考虑国计民生,这主要体现在其内政、军事方面。

曾国藩曾说:从事政务,首先在于爱民,要爱民必须选察官吏,察举官吏最重要的在于知人,而知人必须慎于扣取言论。魏叔子认为孟子所讲的是“仁术”,“术”字最耐人寻味。喜爱一个人而知其所短,厌恶一个人而知其所长,就是“术”字最好的、最贴切的意义。

曾国藩以儒家的民本思想为政治原则,爱惜民力,主张仁政,认为政治的得失就在于是否能保证天下民众吃饱穿暖,人民是否满意。曾国藩把儒家理想的施政方案和自身的感受结合起来,妙在其治国之策中首先主张爱民。

以民为本,就要体恤民情,曾国藩在江西任两江总督时就因爱惜民力而推迟征收落地税,他于同治二年有过论述:我在咸丰十年三月,奏明朝廷,将江西全省厘全收入充作我们的军饷,仍然按照老章程收取茶税。因为茶捐、茶厘银数已经很多了,如果再征收落地税,恐怕百姓的财力达不到,这就是我迟迟不征落地税的原因。

曾国藩家训讲“耕读传家”,其本是农家子弟,考取功名之后才进入仕途,对农民感同身受,了解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了解农民对统治者的企望,因而他的爱民政策更能接近农民的真正所需。

曾国藩因亲自参加田间耕作,对农民的疾苦比较了解。他在日记中曾写道“四民”之中,农民最苦,他还曾经写《劝诫州县》一文,替民诉苦:唯农夫则无一人不苦,无一处不苦。农夫受苦太久,则必荒田不耕;军无粮,则必扰民;民无粮,则必从贼;贼无粮,则必变流贼,而大乱无了日矣!

曾国藩希望州县的官员们体谅农民的辛苦,这一方面可以给农民带来好处,另一方面,也是维护封建社会政治秩序的需要。

作为传统儒学的遵从者,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曾藩自然是崇尚仁义道德的。但可惜的是,他出生在清朝的末世,国家积贫积弱,人民生活困苦,自己还不得不投笔从戎,其心中的苦闷、矛盾是可想而知的,仁义之师的想法应该就是由此而来。曾国藩清楚地知道,得民心者得天下,行军打仗也是一样,战场上的胜败是一方面,民心的得失又是另一方面。如果得不到民心,就是在战场上取得了胜利,也是没有用处的。他曾说仆尝谓统兵而不知爱民,即百战百胜,也是罪孽;居官而不知爱民,即有位有名,也是罪孽。

为此,曾国藩除了严整军纪、禁止扰民外,还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关心民众疾苦,赈济灾民,与当地百姓共渡难关,以此来获得老百姓的拥护,曾国藩将这种做法称之为“仁术”。咸丰八年正月,他给曾国荃写信说:“救济灾民,即孟子所称‘是乃仁术也’。”

同时,曾国藩也写了《劝诫营官》:所恶乎贼匪者,以其淫掳焚杀,扰民害民也。所贵平官兵者,以其救民安民也。若官兵扰害百姓,则与贼匪夫殊矣。

官兵和贼匪都靠武力行走天下,但官兵和贼匪不同的是,官兵是保护百姓的,不侵扰百姓;而贼匪不同,他们经常骚扰百姓,侵夺百姓的财产。因此,曾国藩多次强调治理军队首要在爱民:以爱民为行军第一要义,庶为仁义之师。

用兵之道,总以不扰民为第一要义。本部堂频年教人,首重“爱民”二字。爱民为治兵第一要义。须日日三令五申,视为性命根本之事,勿视为要结粉饰之文。

曾国藩说:养兵是为了民,设官也是为了民,当官不为民着想,那是我深恶痛绝的。为民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曲爱民歌,不是做几件事摆摆样子,而是要真心实意地爱,爱字中间有一个“心”字,所以爱民就要出于“真心”。

曾国藩看到民众在内乱外患中,家败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地时,有感而发,亦为了收拢民心,得到民众支持,特地作《爱民歌》、《解散歌》教湘军官兵学会,以自行约束。

曾国藩多次上书陈述民间疾苦,也多次发布公告以减轻群众负担,体恤民情,爱惜民力。然而他也不是完人。他因镇压太平天国革命,被人称为“曾剃头”。这个称呼的含意不是曾国藩给人理发,而是人们形容其在剿杀太平军过程中砍人头如剃头一样,采用血腥的屠杀政策,以白色恐怖的高压手段镇压群众起义,维护满清封建统治。

3

治国终身以“勤”

曾国藩自小所受家训中就有“勤”字,如“三致详”中的“勤致详”、“八本”中的“居家以不晏起为本”,都是教导后辈子弟不可偷懒,要以勤治家。

古时当政之人通常都以“勤政爱民”为训,时时告诫自己不可懒惰,要勤于政事,观民间疾苦,为民谋利。只有勤于政事,才能造福于民。懒惰懈怠,民必受其弊。宋朝名臣真德秀说:“莅事以勤。当官者一日不勤,下必有受其弊者。古之圣贤,犹且日昃不食,坐以待旦,况其馀乎?今之世有勤于吏事者,反以鄙俗目之,而诗酒游宴,则谓之风流娴雅,此政之所以多疵,民之所以受害也。不可不戒!”

自古以来,历朝历代当政者大多以“勤政”要求自己,因为只有勤政,才能知民间之所需,急民间之所苦,体恤民情。一个懒散的当政者不阅公文,不察民情,不了解地方民风,又如何能与民众连成一片,同甘共苦呢?

三国蜀相诸葛亮为千古贤相,他从刘备白帝托孤之后,“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以报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他在《出师表》中说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内要治理政事,外要带兵作战,为后人奉为勤政榜样。

后世有所作为的帝王,也多以勤政自勉,如清军刚入关时,康熙、雍正都以勤政著称。

晚清政府内忧外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曾国藩以勤奋自励,包含了一种倔强的精神。他不敢预料事情结果会怎样,但只要他努力做了,就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是他一以贯之的“尽人事听天命”的思想。咸丰九年十二月,他在给好友吴廷栋的信中说:弟近不课功效之多寡,但课每日之勤惰。来示企望鄙人于将来者,即以此语卜之,自揣此后更无可望。但当守一“勤”字,以终吾身而已。

用他对自己两位兄弟的话说:“吾唯以一‘勤’字报吾君,以‘爱民’二字报吾亲。”对他来说,勤奋是报效国家的唯一途径。

本着这样的原则,曾国藩可谓劳心劳力,以一“勤”字终其身。即使偶尔有不够勤奋的时候,他也要深刻反省,痛加改过。

曾国藩自小所受家训中就有“勤”字,如“三致详”中的“勤致详”、“八本”中的“居家以不晏起为本”,都是教导后辈子弟不可偷懒,要以勤治家。

曾国藩说:“凡人之情,莫不好逸恶劳,无论贵贱智愚老少,皆贪于逸而惮于劳,古今之所同也。”他说:以人事与天事争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乱世多尚巧伪,惟忠者可以革其习;末俗多趋偷惰,椎勤者可以遏其疏。忠不必有过人之才智,尽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过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

可以说,这种“忠”和“勤”的精神贯穿了曾国藩的一生。

随着曾国藩位高权重,他对自己的要求也越加严格,这是他晚场善收的主要原因。同时,曾国藩意识到:位高权重,就要多做些事,才能名实相符,不枉国家重用之意。

同类推荐
  •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

    《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传》记述了北洋军阀领袖袁世凯复杂多变的一生。1859年,袁世凯出生在河南项城一个官僚大地主家庭。袁家上辈人官运亨通,袁的野心亦不小。他曾参加科举考试,但屡试不中。郁郁不得志的他即便结了婚,做了父亲,也还像个胡天胡地的恶少。1881年,一事无成的袁决定出走家乡,前往登州投军……1912年,临时参议院以全场一致的17票选举袁继任临时总统,所得票数比之孙中山当选时竟还多了一票。1915年,袁宣布“接受”帝位,准备成立中华帝国,可惜直至83天后帝制取消,他仍未正式行登基之礼。1916年,袁靠着一剂强心针由昏迷状态苏醒过来,留下人生中最后四个字:“他害了我!”
  •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世界最具发明性的科学大家(4)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大思想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思想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由劳动人民推动的,这是几千年来思想家们总结出的结论。然而,伟大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又影响着人们。因为,大思想家的思想是从劳动人民中产生的,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升华和结晶。本书所选的大思想家,都对世界产生过广泛的影响,他们的思想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生活、行为、思考等等领域。
  • 史海寻踪:戴逸传

    史海寻踪:戴逸传

    戴逸教授是我国当代在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历史学家,尤其是对于有清一代的历史,无论是在以其个人的研究成果开拓研究领域方面;或者是以其声望与影响推动研究事业的发展而论,都建树丰硕,贡献卓著,实处于执牛耳的翘楚地位。《史海寻踪(戴逸传)》是戴逸先生的传记。《史海寻踪(戴逸传)》从戴逸先生幼年起生活环境,其在少年、青年时代走过的学习和生活道路,乃至于逐渐形成了性格、志趣、理想、爱好、对其日后人生道路的选择,都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本书由高亚鸣著。
  • 汪精卫第2卷:粉墨登场

    汪精卫第2卷:粉墨登场

    提到汪精卫,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两个字——汉奸!汪精卫在中国是一个完全被否定的人物,甚至被认为是中国人的耻辱。因此现在的中国历史教科书中,把汪精卫从辛亥革命和国民党的历史中完全抹杀,只是抗日战争的历史中实在无法抹杀汪精卫的存在,才简单地提到了汪精卫和他的维新政府。这种出于主观愿望而随意修改历史的作法,使国人对历史产生了错误和虚假的理解。重新去纵观汪精卫的一生,历史不仅仅是记录事件,还需要真实、公正、客观。
热门推荐
  • 乾坤倒转:邪妃惊天下

    乾坤倒转:邪妃惊天下

    她,21世纪华夏国特工组小队长,狡诈腹黑,坚毅异常。却在执行一次护宝任务时惨被烈火焚身,却身死魂穿。她,东临帝国护国大将军之女,生性单纯,却痴心错付。为了那挚爱之人付出一切,最终却落得个鸟尽弓藏,满门抄斩的下场。当她变成了她,当单纯变成了腹黑,当执着变成了坚毅。当一切回到了原点。她的人生从此将由她自己做主。手握重宝,修炼神功,运筹帷幄,扭转乾坤,为“爱”复仇。且看她如何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轻狂惊天下。然,太过风华绝代是要遭人惦记的。当面对穷追不舍的他,她是否还能固守本心呢。
  • 天才驭兽师:错惹腹黑帝

    天才驭兽师:错惹腹黑帝

    “这是你欠我的!”她微微一笑,嗜血冷眸寒光乍现,从此,废物白痴锋芒尽显,纵横天下。他身为皇族,却废物一枚,被人不齿。当心机魔女遇到腹黑恶魔男,爱恨纠葛永不断绝。“你不稀罕我可以,我稀罕你就成了!”腹黑男微微一笑,无耻卖乖。江山乱,风云起,黑吃黑的时代,他坏坏一笑:“娘子,手下留情哦。”
  • 竹马压青梅:校草,请自重

    竹马压青梅:校草,请自重

    母亲再婚,平白无故多了一个‘哥哥’,一下子从灰姑娘成了公主,好像所有的幸运的事情都聚集在这一刻了。然而,还没反应过来,恶魔‘哥哥’将她推进了男校,和傲娇男神成了舍友,处处受到傲娇男神的刁难,并且还成了他的女佣,吩咐这个吩咐那个。“傲娇男,总有一天我会翻身把歌唱的,哼!!”--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梦圆千年

    梦圆千年

    说说南水北调的那些事及南水北调中线的故事
  • 总裁大叔秘密爱

    总裁大叔秘密爱

    说好配合他演完三个月的夫妻,他却每天霸着她的枕头不放。她只是想努力奋斗,找个好男人,他却把她的好男人全赶去了天涯海角、不得再相见。什么,抗议无效?一日为妻,终生为妻!不服,接着睡!
  • tfboys的十年青春

    tfboys的十年青春

    如果可以我愿意在一旁默默守护,只要你幸福又有什么是不可以的呢
  • 浅星劫

    浅星劫

    简介就是没有简介,所以,我会告诉你,没有简介哟~~
  •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传奇与流言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传奇与流言

    《拍案说史:中国历史的传奇与流言》是炉火边的一场倾谈;流言,是口耳间的一阵私语。传奇与流言是流传在市井街头的生动故事,如同生命不能没有自由与激情一样,传奇与流言是生活必备的两样调味品,是它们让我们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有声有色。传奇与流言,从来不是历史的传统主题,但是它们作为亲历和见证历史的一种方式,其中或多或少地烙下了当时重大历史变迁的身影。不要轻视传奇与流言的历史作用,虽然我们难辨真假,虽然历史不能再现,但是,印刻在传奇与流言上的,却是历史最为深刻的一面。所有的历史人物,全部的历史事件,都被忠实地记录在传奇与流言当中。这些或豪迈、或凄美、或浪漫、或感伤的精彩遗迹
  • 繁华的故事

    繁华的故事

    《繁华的故事》这本书主要收集了在我想你的时候,等待,漫漫前路,吉他,金刚腿等几十首诗。
  • 首席大人,轻点宠

    首席大人,轻点宠

    他是不可一世的帝国总裁,却唯独对这个小女人宠之入骨,爱之如命。“你以后就是我的女人。”南宫焰站到她的面前,咄咄逼人的开口。从此,爱她、护她、宠她,是他此生戒不掉的嗜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