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1000000013

第13章 灿烂的艺术之光(4)

那是在西安邻近结尾的演出时,在第一幕第六场“地下室”的一场戏中,于洋扮演的管家麻浮柳去地下室制止公爵等乐天派又唱又叫的放浪行为,被公爵带着人把他塞进酒桶里狠狠地戏弄了一把。当大家戏弄管家麻浮柳时,其中由反派大师安振江扮演的仆人伐滨手拿小鼓往下一甩,想不到一下砸到于洋的眉毛上,于洋顿时眼冒金星,趴在了地上。

西北话剧巡演时,与杨静在延安被鲜血糊住了眼睛的于洋还以为眼睛瞎了,正好这一场演完了也是第一幕的结束,是剧场休息时间。于洋从地上爬起来到了后台,大家才看到,于洋已经满脸是血。趁着底下有三四场没有于洋出场的时间,大夫给于洋眉毛上裂开的大口子马马虎虎地缝上了。

由于匆忙,于洋的眉毛上形成了一个小疙瘩,只好多拍粉遮盖住上场。到了台上,完全入戏的于洋忘记了疼痛。下了戏台卸了妆,缝得七扭八歪的伤口开始钻心地疼。没办法,第二天一清早于洋又被拉到医院,医生把于洋的伤口再一次扯开,重新进行缝合。一周后,在伤口遮上一层纱布的于洋为延安演了最后一场《第十二夜》,总算是满足了延安的影迷一睹于洋舞台风采的愿望。

流血的意外“事件”虽说是有惊无险,却让于洋遭了不少罪。也把直接“闯祸”的安振江吓得够呛,他一个劲儿地给于洋道歉。于洋却没有什么,他倒是反过来安慰安振江。这就是于洋,一个刚毅又为人豁达的山东大汉。

西北话剧巡演归来后,于洋又相继出演了话剧《兵临城下》和《自有后来人》。这个时期于洋又为电影《阿娜尔罕》男主角库尔班配音,为《洪湖赤卫队》谢添扮演的张副官配音。配音虽不是于洋的本行,但由于早年就曾分别为苏联影片《金星英雄》和北影影片《陕北牧歌》担任配音,因而,于洋的配音工作仍是完成得无可挑剔。

在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经济困难和中国电影创作处于低潮的特殊时期,于洋仍然活跃在话剧舞台,同时出色完成电影配音工作,这是一直驰骋在银幕之海的“大船”在话剧舞台的“航行”,更是一代电影艺术家在艺术创作道路上永不停歇、奋力拼搏的风采。

11.《大浪淘沙》里尽淘沙

1963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开始拍摄电影《革命洪流》(后来改为《大浪淘沙》),特借调于洋出演男主角靳恭绶,而导演则是当年在东影引导于洋走上革命道路和红色电影的老革命人伊琳。

自从20世纪50年代于洋来到北影,与伊琳导演东影一别已经十多年。50年代末伊琳曾作为电影专家援助越南两年,回国后从长影调到珠影。这期间两人虽然只是在伊琳到北京开会时才能见到,但是伊琳仍是认定,《大浪淘沙》男主角靳恭绶非于洋莫属。

电影《大浪淘沙》主要表现了在大革命时期,四个兄弟,三个姐妹、两个老师和一个老头,由于出身和志向的不同,在北伐军攻克武汉后,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道路。其中于洋扮演的靳恭绶等四人投奔井冈山参加了革命。

接到《大浪淘沙》的拍摄任务后,于洋即在1963年的初秋到达广州,此时电影文学剧本还在创作中。十分欣赏于洋才干的伊琳立刻让最早到达的于洋加入到文学剧本的修改中。他同时要求于洋多提建议,多出主意。一向为人坦诚又对创作极度认真的于洋凭着与伊琳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更是毫无顾忌、畅所欲言。其中片中两处重要的修改,都是出自于洋的建议。比如主人公的名字原来叫“公今寿”,影片里年轻人在一起,大家都跟于洋“老公,老公”的叫着,因为那时南方的妇女都称自己的男人为老公,听起来就是丈夫的意思。于洋觉得很别扭,所以建议伊琳导演将“公金寿”改为“金公寿”,这样大家叫“老金”也比较顺耳。于洋还提议,将片名《革命洪流》改为《大浪淘沙》,即取浪里淘沙始见金之意,也和影片着重表现年轻人各自选择不同道路的内涵非常相符。

此外,于洋还提出了对男主人公表现要和国民党死战到底、发泄愤恨的两场戏要着重渲染等建议。于洋提出的这些,导演伊琳全部采纳。于是,公金寿后来改成了靳恭绶,片名《革命洪流》也改成了《大浪淘沙》。而片中靳恭绶“把军帽摘下来,看到国民党帽徽气得两眼冒火,一把揪下来扔掉”以及“靳恭绶从牺牲的赵教官手中接过枪,画面配以火车汽笛声和狂风暴雨”的艺术处理,也都是于洋的建议。

由于种种原因,《大浪淘沙》边拍边改,前后竟拍摄了3年多的时间,这也是于洋从影道路上拍摄时间最长的作品。而于洋也在这部影片中下了最大的功夫。他首先对那段历史做了详细的研究并从中汲取了很多对艺术创作有益的知识。紧接着即从人物情感入手,牢牢把握住男主角靳恭绶对革命火一般的热情,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刻骨仇恨,对共产主义信念的无比忠诚,以这些人物特点为塑造角色的根本。因此与其他影片所不同的是,片中靳恭绶一亮相,于洋就处在一种高昂情绪的状态中。

这种创作首先来自于洋对人物的理解,于洋通过对角色的分析认识到,靳恭绶憨直、恩仇分明的个性,是源于父亲被敌人害死,他手刃仇敌后满腹悲情、一心寻找救国出路的沉重心理。基于对人物的这种认识,于洋对人物内心表现和外部动作都作了精心设计。

于洋对靳恭绶的艺术创作给人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靳恭绶对于各种外界刺激,不是一一作出及时敏锐的反应,而是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做出强度不同的应答。比如对一般社会生活中发生的事,象四兄弟拜把子、初见赵教官等等,他一直处于被动的状态,不说什么话,采取随大流的态度;这一点特别表现在他和女性的相处中,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中国传统的英雄心理,也能体察出他不善于同女性交往、不善于场面应酬的农村汉子的共性。这个时候银幕上的靳恭绶或眼神回避着对方,或干站在一边,憨直得甚至有些木讷。如在片中与女友争吵时,于洋有意设计了一个人物结巴的表演。虽是一个小动作的设计,但这一细节,却有力刻画了男主人公在女性面前不善言辞、质朴憨厚的性格。

靳恭绶从开始不会说不会讲到参加革命以后看了很多书,懂得了革命道理开了窍,也会给人讲道理,说服人。因此在靳恭绶后来对所有政治上的交流和交锋,于洋则采取了积极主动的态度,与上述表演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靳恭绶在声援北伐游行中与反动军警的激烈搏斗,对赵教官的共产主义启蒙的热烈反应,和余宏奎关于国共政治主张的多次辩论等等,在这些场景中,靳恭绶情绪饱满、士气高昂,在辩论中言辞犀利、气势逼人,表现出一往无前的精神状态。与前面憨直木讷的形象相比,此时的靳恭绶完全变成了另一个人。

这是于洋一静一动的表演处理,“静”是人物内心情感的副线,“动”则是人物精神的主流,两者相辅相成,既深度刻画了靳恭绶鲜明的个性,也再次展示了于洋把握人物心路历程的特殊能力。

影片中逐步展现的男主人公靳恭绶被大革命运动所激发出来的壮志豪情,最终凝结在一场激情戏里彻底爆发。这就是靳恭绶从长沙回到武昌,向军校学员们揭发国民党背叛革命的经过,宣传到农村去的一场戏。这场戏的最大难点即是大量的长段台词,对于洋来说,是他从影以来遇到的最长的一段台词,也可以说是一次极其纯粹的生动体现“内心独白”的重要段落。还有一个难点就是以于洋为中心的特写镜头,由于特写镜头主要是靠演员脸部表情和台词节奏来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因此,于洋一向认为“特写镜头是最难表演的”。这是因为特写镜头比一般镜头放大了几十倍,而演员的内心独白大多都是呈现在眼神里,这就使得不单演员眼里有什么都看得最清楚,而且演员一丝一毫的表情变化在银幕上都清晰可见,因此,演员稍有不慎,一个重场戏的镜头就可能毁了整部影片。

对于这样一个表演的难题,于洋的解决办法就是融入人物,生活在人物的情感世界里,熟悉人物各个时间段的情感变化,与人物同呼吸共命运,牢牢地掌握自己角色的动作线。这也使得于洋在这场戏中能够随着人物的情感任意驰骋,而没有着意去发挥或者限制表达的方式。另外于洋在这场戏中台词的节奏和语调表现出的感情波澜也是恰如其分的,特别是将几个关键词“阴险毒辣”、“没有警觉性”、“毫无戒备”、“不相信”、“重大的损失”、“血的教训”、“到农村去”、“长期斗争”等处理得浸满了深情,清晰而突出,很容易引起剧中人和观众的注意。

另外,于洋在片中还运用了不少大幅度的形体动作来表现人物的特点。比如于洋用手部和腿部的大幅度动作,有时尽管没有完全进入画面,或者根本就在话外,但是观众仍然可以从他的眼神和脸部的肌肉运动中,感受到他的跨腿,他的双臂在挥舞,他的双拳在紧握。最后于洋用高昂的语调说出“到农村去”,再加上他瞬间变得坚毅和充满渴望的眼神,完成了对人物的塑造。

如果说在《青春之歌》、《暴风骤雨》等影片中,于洋是将内心情感做“减量”运动,在表演上以“收”带“动”,即使有一些激情戏,也不过是做局部的展现,那么在《大浪淘沙》中,于洋则开始在激情的表演上做起了文章。首先从人物的第一次亮相开始,就让观众感觉到人物深陷在一种情感之中。这自然离不开于洋一向善于总体驾驭角色情感潮流的创作能力。

在表演中,这种情感的潮流会时起时伏,时隐时现,逐渐形成万条江河狂奔大海的气势,最后在影片高潮的重场戏中汇聚起来,还会常常伴有一大段人物独白。正是凭借这股气势,于洋使人物的情感如火山爆发般喷薄而出。这种艺术创作,是于洋表演艺术的特点,也使得他在后来的影片《火红的年代》、《第二个春天》、《戴手铐的旅客》等影片中得到了鲜明的表现。

总之,大开大阖、能收能放的整体性与爆发力是于洋最为鲜明的表演风格。而《大浪淘沙》男主角靳恭绶这一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则标志着于洋激情表演显著特征的确立与成熟。

1966年初,《大浪淘沙》经中南局和广东省委审查后,做了进一步的修改。同年5月,伊琳带片送审北京,获得一致好评。很多中央领导同志都曾审看过这部影片。陈毅特别鼓励于洋说:“你们这个戏演得很好。”当年部队里许多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更是对影片充满了热情。后勤部部长张宗逊还将于洋和伊琳请到家里吃饭,拿出了很多他们当年在黄埔军校的照片,在老将军边看边说的深情回忆讲述中,大革命时代的澎湃激情和峥嵘岁月似乎就在眼前。

成功的背后离不开辛勤的汗水和付出。相比于《大浪淘沙》的成功,于洋的付出也无疑是巨大的,那是源于拍摄中发生的一次“事故”。时间是在1964年夏天的广州,摄制组正在拍摄靳恭绶在长沙“马日事变”后逃出敌营的一场戏。由于剧情是发生在冬天,所以于洋要穿上厚厚的棉军装顶着头上的烈日拍摄扒开铁栏杆往外逃跑的戏。

实拍时有一个于洋手上动作的特写镜头,这个特写镜头要求于洋拉铁栏杆时要表现出很用力,但手上还要控制住力度不能太使劲,否则就会把里面是胶皮,外面只是用薄薄的铁皮裹起来的假铁栏杆拉开而穿帮。于是导演一声“开始”后,只见于洋稍微一使劲,人就晃了晃倒下,什么也不知道了。

立时现场一片混乱,吓得大家赶快把电扇搬过来一边猛劲吹风,一边大声叫着于洋。过了好一会儿,于洋才慢慢醒来,原来他是热晕了。紧接着,于洋的视力就出现了问题,看什么都是双影,直的东西全变成弯的了。摄制组送于洋去广州医院检查,医生诊断为“视网膜脱落”并给他用激素控制炎症。

按说病情挺严重的,可是《大浪淘沙》刚拍了一小半,于洋只得每天吃激素控制病情。可是吃了激素却让于洋的体重一下增加了17斤,整个人变得又白又胖,肚子也大了不少。后来回到北京继续治疗,大夫对他前一段的服用激素很不赞成,认为吃激素只能控制疾病的发展,却不能从根本上治愈。于是又给于洋换成了吃中药,可是一连吃了十几斤中药,也一直没有彻底治好。结果自那以后于洋的体重一直没有降下来,后来竟然发展成视网膜已经结瘢痕,视力极差。

从1963年初秋最早到广州成为艺术创作的核心到1966年5月《大浪淘沙》送审到北京获得好评,从大开大阖、能放能收的激情表演到为拍戏患病视网膜脱落,在《大浪淘沙》边拍边改,历经3年之久的拍摄过程中,于洋几经锤炼,有收获更有付出,可说是在《大浪淘沙》里经历了一把浪淘沙的洗礼。

同类推荐
  • 长征领导人4

    长征领导人4

    描写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中红军所经历的故事,在这漫长的艰辛征途中红军所表现出的种种英雄气概,记载了他们为祖国的解放所作出的种种牺牲,献身于革命的伟大精神,以及打过的一个个漂亮胜战的精彩片段,记叙了他们所立下的不朽的功勋。
  • 让兰辉告诉世界(习近平号召学习的好干部)

    让兰辉告诉世界(习近平号召学习的好干部)

    哲学家叔本华认为:死亡可以结束我们的生命,却无法结束我们的存在。笔者踏上北川大地,多次与兰辉的亲人、朋友和普通老百姓倾心交谈,在山山水水中寻觅兰辉的足迹,能时刻感觉到兰辉的存在。
  • 包拯

    包拯

    本书介绍了清官包拯的事迹,内容涉及:十年奉亲行孝、千里远赴端州、筑堤排沥屯田、治瘴开凿七井、端砚只征贡数、清心堂上题诗等。
  •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

    《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介绍了中国航空工业创建时期的各企事业单位的创始人(共计86名)的生平、工作业绩和突出贡献,真实地记录了他们为中国航空工业发展而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有的甚至献出生命的光辉历程,他们是“航空报国”精神的开创者和传承者。《中国航空工业人物传:领导篇3》史料翔实、内容丰富,适合广大航空工业从业人员和关心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相关人员阅读。
  • 普利策(名人传记丛书)

    普利策(名人传记丛书)

    他出生在匈牙利一个小镇,17岁时偷渡到美国参军。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当上了记者,并创办了《圣路易斯快邮报》和《纽约世界报》等报纸,被誉为“报业大王”。本书生动而详实地讲述了普利策从一个联军士兵到报业大王的传奇人生,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普利策非凡的勇气、崇高的信念、创新的思想和无私的奉献精神。
热门推荐
  • 瓶图记

    瓶图记

    1五色眼泪,七色花,灵蛇,神秘的山洞,巨佛,长春藤……这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来读这篇小说,带你去经历一番神秘、神奇的旅程。
  • 武转九天

    武转九天

    少年斗苍穹,战乾坤,凭一己之力武转九天。
  • 霸道邪皇:迷糊女祭司

    霸道邪皇:迷糊女祭司

    莫名其妙地被一场大火烧身,却又天降神雨;稀里糊涂地成为螭国女祭司,从此身陷宫廷。九洲狼烟四起,她在战火中妖娆绽放。诸侯因她而战,天下有她而太平一统。这一生,她注定要过得轰轰烈烈、跌宕起伏。却爱恨情仇缠绕一身,这个命运之结,该如何解开?--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爱如山样重·深沉卷

    名家亲情散文精选:爱如山样重·深沉卷

    本书精选了包括鲁迅、许地山、朱自清、冰心、石评梅以及布拉克、海明威、卡耐基、培根等二十位中外著名作家的亲情散文,这些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情感真挚。作家们以真挚的感情写自己身边亲人的琐事,写自己对亲人的所见、所闻、所感,将叙事、描写、抒情、议论熔于一炉,委婉缠绵,真切感人,从而能产生感人肺腑的艺术感染力。
  • 春秋捭阖录

    春秋捭阖录

    天下五大陆。中陆高唐国,西陆大秦国,东陆大晋国,南陆大宋国,北地拔都七部族。五国争雄,贵功业而贱人命,欲偷生而终离乱,是为乱世。高唐历335年,睿文帝十二年,西秦大军攻破唐国西部重镇,陇州。一代名将武平一战死沙场,十五万西关军全军覆没。而我们的故事,也是从这一天开始的……
  • 星耀天君

    星耀天君

    人类踏入星空,进化之路由此开启。浩瀚宇宙,种族无数,天骄无双。一款名为星陨的游戏横空出世,它的出现打破了贵族,财团,势力……独有的进化所有权。全民进化由此开始。进化度分为普通进化、高级进化,顶级进化,完美进化。一款游戏,一颗紫色星辰。两个孩子的寻亲之路也从此开始……
  • 身剑降灵

    身剑降灵

    仙侠已死,劫神当立。一个自绝修灵路,霉运不断的少年,其实天生劫体。自他临世之日起,修自身劫,御他人劫,控身外劫,养他生劫,最终掌天地劫。异世的江湖路,另类的修真行。若有一日困囚笼,我自入剑斩乾坤。谈笑生死,我是聂沉。
  • 武霸星辰

    武霸星辰

    一块可以改变命运的星辰石,一个渴望成为绝世强者的少年沈岳,两者的相遇,注定造就废柴的逆袭,不管前路多么艰辛,少年沈岳变强的信念始终没有动摇,看他以武破天,霸绝星辰,碾碎法则的束缚,成就无上的荣耀。
  • 妖娆夫君:血瞳萌妻

    妖娆夫君:血瞳萌妻

    “该醒了吧!”索菲亚望着冰棺里那沉睡的绝色睡颜,“族长,若公主一直不醒,那我们就这样等下去吗!”索菲亚望了望结界大门,门外满是那些虚伪的天使,“等,我们能做到的只有等,公主是我们最后的希望。”索菲亚平静的说。“这是哪?”艾洛儿看着充满暗色的房间轻轻说道,听到声音的索菲亚大惊,很快她就兴奋起来“公主,是您醒了吗!”艾洛儿看着面前的索菲亚,感觉她上身有种亲和力,不禁问道:“你是谁?谁是公主?你们在拍电影吗?”。。。。。。。。。。。。。。
  • 盖世帝主

    盖世帝主

    天界,前世凌晨少年时惨遭厄运,被人追杀,意外掉进地下洞,得到九转神功,修炼有成后出关报仇。然后……然后地球的小凌晨发现他梦到这里竟然被吓醒了!接着小凌晨离奇遇到前世恋人,然后又没然后了……懵懂长大后,凌晨竟然穿越了,带着兄弟穿越……自此凌晨带着身世疑问,卷入了各种漩涡,开启一段传奇之旅,最终成就盖世帝主传说。——这是一个曲折的故事,待我慢慢细说。感谢阅文书评团提供书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