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0500000010

第10章 岁月有痕(1)

1.结缘清史

1958年这一年,青年史学家戴逸可谓三喜临门,首部代表作《中国近代史稿》第一卷赢得掌声一片,并荣任人民大学老校长吴玉章的学术秘书,同年搬进铁狮子胡同大院的教工宿舍。

北京市张自忠路3号(铁狮子胡同1号)

铁狮子胡同大院旧称“铁1号”,也就是后来的张自忠路3号,其中式大门与内部西洋古典建筑的完美融合,令人按捺不住地想探究深藏不露的历史烟云。抬眼处,红漆大门两旁蹲坐着大石狮子,雕梁画栋间透出昔日清王府邸的余威。清初,这里是康熙帝九子允禟的府邸,后来是乾隆弟弟和亲王弘昼的府邸。书法家启功是和亲王的裔孙,曾和戴逸开玩笑地说,你现在住的家正是我家的老窝呢!往事早已风流云散。清末新政,这里成了清政府的海军部与陆军部。民国时期,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坐镇其间。其后,历史见证了大门外的血腥,段祺瑞政府在这里向和平请愿的群众开枪,屠杀了刘和珍等烈士,“三·一八惨案”的纪念碑永久性地矗立于此。以后,又是宋哲元二十九军的司令部。日寇占领北平,成为冈村宁次华北派遣军的司令部。正可谓“屡经风尘,历尽沧桑”。

这里地处闹市,院子里却流淌着奢华的静谧。戴逸搬进新居后,每天回家就是钻进书房,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括清思路。夫人刘炎明眸皓齿,性格爽朗,她与戴逸原在解放区华北大学同时进修,当时并不在同一个部学习,进城后才相识相知,并于1952年结为伉俪。刘炎原先在党史组教学,后来成为一名哲学教授。刘炎以行动支持丈夫,成为戴逸在史学道路上前行的贤内助。1960年底,戴逸任北京市历史学会常务理事,同时兼中国近代史专业组的组长,工作更加繁忙了。这样,照顾家庭的重担几乎都落在刘炎的肩上。那时,孩子尚小,彼此的工作都很忙,戴逸不仅要做学问,还有很多事务性的工作需要身体力行,在家的时间很少。但刘炎毫无怨言,以哲学家的眼光看待生活与事业的辩证关系,把一应琐事处理得恰到好处。为此,戴逸庆幸自己找到了善解人意的另一半,也更加可以甩开膀子奔跑于史学的道路之上。或许,这正是缘分使然。

人的一生中,潮起潮落,恰如缘来缘去,一个“缘”字起着推波逐浪的作用。北京市历史学会成立后,戴逸与吴晗的交往更加多了。当时吴晗是北京市副市长,又是学会的首任会长,之前戴逸参加了由他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编委会的工作,所以彼此较为熟悉。吴晗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但无学究之气,早年史学巨著《朱元璋传》为他赢得声名,在史学界影响深远。他从不端官员架子,非常平易近人,尤其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和生活。戴逸非常敬重他,平时常在报章读到他的激扬文字。吴晗在繁忙的公务之余,撰写的很多脍炙人口的论著、短文和其他作品,使戴逸更加理解吴晗的治学和为人。当年在编委会时,戴逸是最年轻的编委,其才华深得吴晗欣赏。戴逸对吴晗像师长一样敬重,吴晗则把这位学术新秀当作忘年之交,开会见面不时谈话聊天。吴晗非常健谈,思维纵横,作为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的他,想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古籍的整理、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时的吴晗。

文物的保护、明陵的发掘,乃至市政和中小学教育等工作的设想。戴逸认真听着眼前这位师长的谈话,有时自己也会说一些想法,这时吴晗会频频点头,并作交流。戴逸非常尊重这位声名显赫的历史学家,还记得在北大创办孑民图书馆募书时,曾与他有过难忘的一面之缘。

那时吴晗同师生们一起回到清华园,住进了旧西院十二号。这是一所中式的院落,院子宽敞而幽静,门外正对着一片树林。当时北平的民主运动非常激越,这所独门独户的院子,也成了北平进步教师和革命青年聚会的地方。吴晗以学者、教授的身份,掩护着革命行动,院子里明朗的笑声、热烈的争论不时冲破着外界的黑暗。

1947年夏秋之际,据说有一批珍贵的图书和文件从解放区带来,要捐给孑民图书馆。作为孑民图书馆负责人之一的戴逸,苦于联系不上带书的同志,正在焦急之际听说吴晗知道来人的下落,便自告奋勇地去清华大学找他。通过一位熟人的介绍,戴逸与心仪已久的吴晗教授见面了。吴晗戴着黑色圆眼镜,儒雅而洒脱,非常亲切地握住戴逸的双手。戴逸他们说明了来意,并汇报了孑民图书馆的进展。吴晗非常赞赏孑民图书馆的名称,由此谈了不少蔡元培先生的学问及做人的故事,还非常坦诚地谈了对形势、战局和学生运动的不少看法。作为晚辈后学,戴逸很是仰慕吴晗,他谈了刚读过的吴晗的《朱元璋传》,并对一些感想进行交流。聊到后来,戴逸提到解放区的同志和所带书籍,没想到吴晗却声称一概不知,但一口答应自己给孑民图书室捐一批书籍。虽然这次拜访没有达到预想的目的,但见到了吴晗教授并进行热诚交谈,大受鼓舞,自觉收获不少。临别时,吴晗关切地嘱咐说要他们小心特务盯梢。

十多年过去了,当年的北大学生已成长为青年史学家。有次闲谈中,戴逸跟吴晗提及往事时,吴晗仔细端详了好久,认出了当年找过他的北大进步学生。他不免哈哈大笑,笑当年的那位冒失鬼。吴晗当然知道解放区的同志和书籍之事,但考虑到当时的环境,为了顾全大局,只能说不知道了。戴逸这才知道事情原委,终于解开了多年的一个谜团,师生俩的关系更是进了一步。

北京市历史学会下设十多个专业组,日常开展有关学术活动。当年,诸多史学专家负责各专业组的学术工作,如邓广铭任古代史组组长,翟良超是现代史组组长,张芝联是世界史组组长。戴逸担任常务理事兼近代史组组长,副组长由苑书义、王炬堡担任。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正经历困难时期,各种运动接连不断,全国的学术空气很沉闷。但吴晗直接领导下的学会团结一致,气氛活跃,做了许多工作,经常举行年会、座谈会、报告会,团结了北京广大的史学工作者。常务理事会主持学会会务工作,任务较为繁重,但戴逸乐此不疲。当时,戴逸正在进行《中国近代史稿》第二卷的紧张写作,在洋务运动的错综复杂中倾尽心力。

时值1961年的一天,学会召开常务理事会讨论工作。会后,吴晗约戴逸留下来谈谈。办公室里只有他俩,一杯绿茶在茶几上透出春意,安静而友好。身着中山装的吴晗,笑吟吟地坐在沙发上,慢慢地说:目前,中央领导同志正在考虑清史编纂工作,这是一项艰巨而庞杂的大工程。你看,明史的编纂花了将近一百年,清史的编纂也得用上几十年吧。当前,清史尚是一片荒芜的园地,治清史者甚少。接着,他语重心长地对戴逸说:你是研究近代史的,近代史也就是晚清史,因此想听听你的意见,应该怎样开展清史研究工作,如何着手编纂清史。一听此言,戴逸不免沉思起来。

“国可灭,史不可灭”。中国向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前车之鉴历来为后继的统治者重视,设立史馆、聘请专人、编纂前朝历史,以寻求治国的经验教训。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灭亡后,孙中山先生任临时大总统,曾将有人呈请设立国史院的建议,咨送参议院讨论。到袁世凯任总统时,便设立了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修纂班子名义上有600多人。1927年,历时14年、共536卷的《清史稿》终于面世。这是一部近代大型的重要历史著作,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史料。但《清史稿》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和谬误,主要是参加编写的人大多是遗老遗少,对清王朝歌功颂德,反对革命、反对进步。

新中国成立后,董必武曾向毛泽东、周恩来等提议编修清史,引起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厚重的二十四史正是源于中国修史传统的绵延不断,才为世人熟知。当时由于各种条件并不具备,所以没有正式开展。20世纪50年代末,周恩来专门找到吴晗,谈及起草编纂《清史》方案的事宜。受此重托,吴晗开始着手宏大的规划,如成立清史馆、留意人才、起草方案等等。他自然想到京城诸多史学家,如郑天挺、任继愈等,还有年轻的戴逸。

多年后,戴逸忆及吴晗当年请他谈清史编纂之事,内心仍怀有谦恭之意。因为在此之前,他只顾埋头治学,且根据工作需要,听从组织安排,从党史组到近代史组,根本没有起过要编清史的念头。他沉思片刻,便如实相告面前的师长,只说了说目前国内清史研究的情况。当时,国内具有精深造诣的清史专家有郑天挺、谢国桢、王钟翰、商鸿逵、李洵等,还没形成专家队伍。对于这项宏大的蓝图,戴逸觉得仿佛眼前打开一扇继往开来的窗户。吴晗一直在点着头倾听,他非常欣赏戴逸的才华,这位学术新秀的几部作品令他刮目相看。

接下来,吴晗激情四溢地跟戴逸聊了起来。其实在吴晗的头脑里,早已形成设立“清史馆”的设想,馆长得由一位国家副主席或副总理兼任,这样才能广泛调集专业人才,统一事权。纵观当前情况,吴晗考虑到首先要凝聚、培养研究队伍,要有充足经费才能把人才组织起来,这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才能办得到。接下来,则是清史资料的收集,全部清代档案的接管需要周密安排。还有工作计划的拟订,需要非常科学、具体,方方面面的细节都要考虑到。吴晗侃侃而谈,还谈到清史的体例、满文档案和外文资料的整合等等。吴晗是研究明史的专家,他还谈到明史编纂中的经验与失误,这在编修清史过程完全可以借鉴。听着吴晗的宏伟规划,戴逸打心眼里佩服,他的内心涌起阵阵激动。作为后学新进,戴逸深感要向前辈学习,在今后的岁月里不断磨砺,才能对得起国家的培养和关怀。戴逸完全沉浸在谈话之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他看到吴晗的眼睛里闪烁着光芒,这光芒穿越岁月的尘埃,为后人照亮前行的道路。

看到前辈鼓舞的目光,戴逸对清史编纂事宜,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对于人才的培养,戴逸心里很清楚,当下国内研究清史的专家也就可数的几位,为了便于组建人才队伍,他提出不妨派人到全国各大学历史系,挑选有志于清史的优秀学生从头培养。此言一出,吴晗非常赞同,马上想到要在国内各大院校再找一批学生,翻译各种外文资料。吴晗认真地看着戴逸,笑着说:等队伍拉起来了,由你来当老师,教学生通读《清实录》《清史稿》,把基础知识垒实。当谈及想在北京市历史学会内设立清史专业组这一问题时,戴逸有不同意见。作为群众性学术团体,北京市历史学会下属成员只包括北京市各大中学和大学的教师,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的若干历史研究所并不包括在内,鉴于这样的人员结构,重大的实质性任务似乎难以承担;再说学会内设置清史专业组,似乎难以归类及协调,事实上也很难凑成一个专业组,不如另起炉灶为好。这次令戴逸终生难忘的谈话,像火种播撒进心中,多年后想来,竟然指明了他后半生的研究方向。

此后,在北京市历史学会的一次会议上,谈到京密运河的治理工作时,吴晗又提及说:不久的将来,运河里船来船往,直通颐和园,我们可以在船上开会,一边开神仙会,讨论清史编纂的体例、计划,一边可以观赏两岸的秀丽风光。但当时正值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很多工作都停止了,清史培训班的计划不提了,清史的方案起草工作当然也搁起了。只是,从此清史编纂成了戴逸魂牵梦萦的一个追求,一个毕生奋斗的目标。

2.祸从文起

在岁月的磨砺中,戴逸摸索着前行的方向。作为青年史学家的戴逸,在与史学界前辈们的交往中,受益匪浅。1963年初夏,

郭影秋戴逸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史学家郭影秋。身为学者型的高层领导的郭影秋,解放后弃政从文,成为南京大学深孚众望的校长。

这一年,周恩来总理应人民大学吴玉章校长的请求,又调郭影秋来北京,担任人民大学的党委书记、第一副校长,主持繁重的日常工作。当时,戴逸要去范文澜那里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急需向校领导汇报,便有了一次难忘的会面。

郭影秋也是江苏人,早年就读于无锡国学专修馆,国学功底自然了得,《李定国纪年》便是他在南大任职期间的研究成果。眼前这位新校长既有革命家的风姿,又有着浓郁的书卷气,温文尔雅的言谈中透着果敢。听了戴逸的汇报后,郭影秋跟这位青年教师坦诚交谈。虽然郭影秋来到人民大学上任不久,却对学校的情况非常了解,对于学校教师队伍、专业设置、思想工作等等都了如指掌,并对学校的前景规划有了深思熟虑的想法。戴逸静静聆听着新校长的谈话,惊讶于他的敏锐眼光。这时,只听得郭影秋询问道:你看,历史科学在文科大学中应占什么地位?对此,戴逸想得并不多,便简单地说了几句。只听得郭影秋继续说道:如果条件成熟,可以考虑成立历史系或研究机构,重要的是要办出特色,要重质量。当年,人民大学是没有历史系和研究所的,经郭影秋点明,戴逸感觉眼前忽然打开了一扇窗户。此后一两年间,由于戴逸借调在外,又加上下乡“四清”,所以一直没有和郭影秋单独谈话的机会,但他一直牢记着这番话,这或许可以看作是人民大学设立和发展历史专业的发轫点。

同类推荐
  •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李嘉诚:我一生的理念

    这本李嘉诚的传记,尚未问世就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目光,引发出版界、财经界、网络世界的大震荡:各大出版机构重金预定,为获得版权展开激烈争夺;商业大佬争相试读,阅后一致强烈推荐、口碑传送;成千上万网友奔走相告,为一睹本书内容而绞尽脑汁、用尽办法……在这本书中,李嘉诚毫无隐瞒地、诚挚地透漏了他传奇而跌宕的一生,讲述自己从青年时代到成长为亚洲首富的全过程,包含人生转折点上每一个隐秘而关键的细节。
  •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百年风华:李孝式传奇

    本书以李孝式波澜壮阔的传奇经历,以及他充满遗憾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为世人重现了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内容涉及华人闯南洋的冷酷与温暖、战争与和平、爱情与命运,有南洋客最底层的民间疾苦的真实书写,也有皇室贵胄政治生活近距离的呈现。
  •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

    叱咤风云的军事家(2)

    本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各行各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名人,其中有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谋略家、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教育家、科学家、发明家、探险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等,阅读这些名人的成长故事,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追求与思想力量,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使我们能够很好地把握人生的关健时点,指导我们走好人生道路,取得事业发展。
  • 楚庄王传

    楚庄王传

    打了胜仗,而且是大胜仗,理应举杯庆贺,可他却闭门不出,反躬自省。战争本是一件残酷的事情,而他居然以德为上。他好色,但不贪色。夏姬,堪称中国第一美女,四十余岁了,还有人为她弃高官而不做,置全族人性命而不顾,携之私奔。如此一个女人,庄王岂能不爱?但为了社稷,为了大王的名声,他将这份爱深深地埋在心中。他是一个男人,男人中的男人;他更是一个霸主,霸主中的霸主! 在这本《楚庄王传》中,作者秦俊先生从杂乱繁复的历史资料中搜集、挖掘出众多故事,用通俗平实的语言、饶有趣味的故事把楚庄王的治国理念、为君之道、称霸过程、成霸原因等都演绎得淋漓尽致。
  • 包玉刚:我的爸爸

    包玉刚:我的爸爸

    这是一本女儿写爸爸的书,字字感人动情:不仅让在“天堂的爸爸”安心,也使读者看到这位世界船王的内心世界。包玉刚是首位登上世界船王宝座的华人,辉煌成就的背后,是其自强不息、好学不倦的精神,是以家国为重、无视个人享乐的勤奁天性。身为包玉刚的长女,包陪庆时刻面对船王爸爸的严格要求和训勉但亦得到了非常可贵的栽培教育。女儿笔下.这位外严内慈的好爸爸.—生低调、实干、高效率,不仅是叱诧风云、举世瞩目的企业家,也是以诚待人、轻重分明的和平使者,对平衡上世纪的国际风云、使香港顺利回归,暗里著力良多不愧是包拯包大人之后。
热门推荐
  • 浮生乱世

    浮生乱世

    乱世浮生,看秦昊如何人如浮萍,挣脱世间束缚,成神!灭魔!
  • 无非是想要为皇

    无非是想要为皇

    这是一个欢快的故事,这是一个不忍心让人难过的故事。故事中没有生离死别,也没有太多尔虞我诈,只是单纯地想让大家看着看着就露出会心一笑。虽然很喜欢两个主角,可是更喜欢那个拥有湛蓝色眸子的家伙,因为他啊,是个傻瓜。混蛋户殊书是女的女的女的!!!本来是想留个惊喜,结果几乎快成惊吓了。俗话说得好,东华国都产三宝,贤皇、雅官、浣熊遍地跑。又有俗话说,东华朝堂有三书,尚书、秘书、户殊书。前二为官职,后一为人名。至于这户殊书——年岁十三状元及第?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年岁十六官拜尚书?小伙伴们都惊呆了!身为男儿却对同僚情有独钟?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昭告天下对吾皇的爱慕?小伙伴们都惊呆了
  • 重生之佞臣之女

    重生之佞臣之女

    三年前太师府七小姐程悠若放弃原本的太子妃之位和穷书生陆元夕私奔到江南,落的一世骂名,被太师扫地出门,从此与家人恩断义绝。三年后,陆元夕高中被朝廷重用,升为刑部尚书,可是接手的第一个案子就是将太师府满门抄斩,血染长街,随即又将夫人程悠若冠上无子之名一纸休书扫地出门,寒风暴雪中,她含恨而去……再醒来,身体里却已经是另一具灵魂,她是来自21世纪的法学院高材生。她一双凌厉的凤眸,带着超高的智商,卷土重来,发誓要重新活出一个样来。她容貌倾城惊才艳绝,曾在几千女奴中脱颖而出成为了鬼王的宠妃,转头却又是新帝的挚爱。斗人渣前夫,斗嗜血鬼王,斗后宫三千妃嫔,斗满朝文武,斗七国谋士。
  • 总裁爱够没

    总裁爱够没

    苏谨在医院里躺了十几年,而从医院里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吸引A市里赫赫有名的花花公子——林莫霆。她成功了,甚至成功的太容易了。第二天起来,林莫霆对苏谨求婚了。——她太明白了,这不过只是一场交易,一场游戏而已。你利用我,我利用你——这就是游戏的规则。可你,为什么要犯规呢?--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裸爱之叛逃娇妻

    裸爱之叛逃娇妻

    第一次见面,杜筱晴就被这个叫尹向东的男人莫名其妙地拐上了床。第二次见面,尹向东亲眼目睹了订婚宴上她被准未婚夫连同小情人一同羞辱,将她拽离了订婚现场。杜筱晴正以为自己的人生或许要逆转时,男人冷情却薄唇微启。“杜筱晴,先说好,不准爱上我!”
  • 我是蚂蚁我怕谁

    我是蚂蚁我怕谁

    没错,我就是蚂蚁。三只帅呆酷毙,英俊潇洒,蚁见蚁爱,虫见虫惊的蚂蚁。你可以打我骂我拍我的头,我大度,不跟你生气。但是,请别恐吓我。我是蚂蚁我怕谁?蟑螂,天生就是给俺骗的;蜘蛛,天生就是给俺咬的;黄蜂,天生就是给俺镇压的;人类,天生就是给俺威胁的……且看三只蚂蚁是如何耍流氓,泡蚁妞,纵横虫界,上天入地,最终成为一代英虫的。小蚂蚁群:216295311喜欢小蚂蚁的朋友可以进来看看。验证:三位主人公的名字。
  • 重生之弃妇皇妃

    重生之弃妇皇妃

    前世,为了扶他上位,她一身伤痛,被灭满门,最后却落了个囚禁冷宫,断手断脚的下场!重活一世,她荣耀而归,发誓逆天改命,绝不再听天由命!再遇渣男,她深知他冷酷无情只为江山社稷!想利用?做梦!今生,她左有高贵太子,右有江湖侠客。只是夫君应该怎么选?前世凄凄惨惨戚戚,今生从头再活。是他,抑是他,还是他,将是她今生的良人。
  • 成长异界

    成长异界

    ?一个宅男转生成了牛头人和精灵嫁接的孩子身上,然后被人抓住做了宠物。作为德鲁伊的他,随着潮流在异大陆来回征战。。。。。
  • 心甘情愿

    心甘情愿

    一个女人对爱情,究竟能有多执着?今天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没有朝如青丝暮成雪满眼里,钢筋铁泥车水马龙,可还能找得着曾经幻想过的真情?叶嘉阳就是生活在这城市里的每一个女人她选择了我们没有作出的选择愚蠢地执着她不如我们聪明,她不懂得规避伤害,不懂得保护自己她是另一条世界线里的我们,像一只执着的乌龟,上下求索也许最后,真情几何,也无所谓了
  • 逗比那个逗

    逗比那个逗

    原谅这个世界是有辣么多的女汉纸,但是一定要注意分寸,不然一定会遭雷劈……“要问老娘从哪来?老娘是被劈来的……”且看逗比如何在异世混的风生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