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0100000020

第20章 从“臆测”到实证(10)

洋学虽然是在封建统治者的庇护下为加强幕藩体制而培育和发展起来的,但随着洋学的性质从单纯的关注技艺之学发展到对包括治国之道在内的各种社会科学的关注,封建意识形态便包裹不住其思想的锋芒。幕府对洋学既有利用的一面,也有打击的时候。前者表现在幕末危机中凸现的海防与军备方面的需要。如藩书调所的创设,可以说是洋学官学化的一个明显迹象。洋学的兴起,也不可避免地要使封建意识形态相对化。对兰学的认可本身就意味着承认西洋科学技术的优越性,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们探求西洋的社会结构和思想文化的兴趣。洋学的发展不仅开阔了日本人的视野,也自然地萌生了一种对中华意识乃至封建体制的批判。高桥磌一:《洋学の興隆と反封建的世界観》,收入其《洋学思想史论》,新日本出版社,1972年。这种批判意识蔓延到对社会经济、对政策以及锁国政策各个领域,对幕府的统治形成了威胁,也招致了幕府对洋学的打击,在思想史上引人注目的有1828年的西博尔德事件和1839年的“蛮社之狱”。吴廷璆主编:《日本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296—297页。但是,对中华意识的批判并不意味着他们对儒学本身的否定,他们中一些人更加希望并致力于以“西洋穷理”来附会和订正“程朱之意”,如佐久间象山在1854年就提出“东洋道德、西洋艺术”《渡边华山高野长英佐久间象山横井小楠桥本左内》,日本思想大系55,第413页。,作为一种东西思想文化结合的模式,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洋学对封建体制的批判,引人注目的是关于人的平等观念。从合理思想的角度来考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司马江汉在《春波楼笔记》(1811年)中就提出“上自天子、将军,下至士农工商,非人乞食,皆为人也”司马江汉:《春波楼笔记》,载泷本诚一编《日本经济丛书》第12卷,日本经济丛书刊行会,1915年,第345页。,从而批评了封建的等级观念而提倡人人平等的思想。杉田玄白在《形影夜话》(1802年)中也说:“不论古今、不论何国,所谓人,上至天子下至万民,除男女之外别无他种,然分上下、立位阶,又为其各自命名而定四民之名目,为人者皆同为人也。”《洋学上》,日本思想大系64,岩波书店,1976年,第278页。蕴含在洋学中的这种平等观念,更是催生近代思想萌芽的大好温床。

在中国,与蕃书调所相当的机构应该说是同文馆(1861年恭亲王等所奏,1862年奏准)的设立。关于同文馆的情况,参见孙子和《清代同文馆之研究》,嘉新水泥公司文化基金会(台湾),1977年版。从设立的目的与机构性质以及作为教育机构最终都或者纳入帝国大学、或者成为京师大学堂的一部分的归宿来看,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对西方科学了解,无论是在时间的先行性、内容的系统性与深入性、队伍的广泛性和人数而言,日本的洋学可以说都几乎超出了中国的洋务派。1898年《时事新报》发表社论《支那分割今更驚くに足らず》,其中说到:“1862年,福泽先生在英国伦敦时与支那游学生某氏邂逅,会谈数次,谈话多论及教育,某氏曰:谋求东洋之革新当务之急相互都是要输入西洋文明之教育,现在在日本能够读洋书而解其意,且能够将其教给他人者有几人?先生答曰:虽然难以举出精确的数字,据我估计日本国中的确该有五百人。并反问中国如何。他屈指而叹息,脸红地回答仅有十一人。……全国几亿人中仅不过十一人,这与我国几乎没有可比性,这样的话到底没有进步的希望。听了某氏的谈话,自当时就绝望了。”《福泽谕吉全集》第16卷,岩波书店,1961年,第209—210页。这里的“某氏”,石河幹明认为是指唐学埙。见石河幹明《福泽谕吉传》第1卷,岩波书店,1932年,第333页。中国的洋务派中,像李鸿章那样认为只是学习西方的军事、工商业就足够了的占有绝大多数,而如郭嵩焘那样明白“西洋立国,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贾”,认识到“巴力门议政院有维持国是之义”乃“其立国之本也”,强调必须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的被视为异端。洋务派的政治立场只是为了维持封建统治的现状,而不得不主张有所改进而已。在中国虽然没有发生像“蛮社之狱”那样的事件,但是郭嵩焘的《使西纪程》(1877年)被作为禁书也具有象征意义。

日本幕末的洋学与清末的洋务派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如上所述又各有不同。比如再从人员构成上看,洋务派开始多为政府的官僚,而洋学者多为普通知识分子。洋务派的努力可以说是临时抱佛脚,而日本的洋学则是未雨绸缪。

2.儒学机能的不同

同样是面对西洋列强,同样是想学习西方,结果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当时中日两国的社会状况的不同当然也是需要考虑的因素,但是历史传统的不同,则更为根本。福泽谕吉早就以一个胜利者的口吻,说:“为支那考虑的话,当务之急虽然是和日本一样,从根底上破坏儒教主义而将西洋的文明导入国中,但是以我辈所见,支那的国情完全有别于我国,要想达到目的很不容易。”他认为中国“儒教中毒”太深,需要“从根本上破坏其政治的结构”。《福泽谕吉全集》第16卷,第209、211页。这不能不说是切中了要害。

中国的儒学对日本自然有很大的影响,但是日本儒学有自己的特色。王家骅将日本儒学的特色概括为:疏于抽象的世界观思考、重视感觉经验的认识论、富于感情色彩的伦理观、“有德者王”思想逐渐淡化、强调灵活对应现实、与固有思想共存与融合六个方面。见其《儒家思想与日本文化》(第六章),浙江人民出版社,1990年。虽然对日本儒学的特征可以见仁见智,但是,丸山真男所提示的,它与其说是像中国的那样“作为一个整然的思想体系”,形成了具有强大的制约力与影响力的“道统”,“毋宁说在于儒教的各种理念对封建社会的人而言成为其思维范型(Denkmodelle)这一点上”。丸山真男:《福沢諭吉の儒教批判》,《丸山真男集》第二卷,岩波书店,1996年,第140页。实际上关于日本儒者与中国儒者之不同,荻生徂徕早就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说:“此方之儒,不与国家之政,终生不迁官,如赘旒然,岂有立功策名、显其父母之愿哉。治经为文,各从其心所欲为,而官不为之制。”《荻生徂徕》,日本思想大系36,第531页。就是说,日本的儒者因为不参与国家政事,只不过如花瓶摆设,这样就不那么有功名之心。这样他们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解释经典,也不会有谁来管他们。曾经师事过朱子学者佐久间象山的加藤弘之在《邻草》中以对“仁政”、“仁义”、“圣君贤士”、“人和”等理念的尊崇而表现出了浓厚的儒者意识。同时,“道”(先王的政体)与“良术”(公会)在各自的层面上都分别被赋予了独立性。指出先王在政体建立方式上的不完备之处,而且将一种治国之“术”的“公会”的设立强调为“治国之大本”,这在他看来没有什么不自然的。将“道”与“术”等量齐观的思想,在荻生徂徕那里就已经非常突出。荻生徂徕就是用“安天下之道”即礼乐刑政等国家的制度法律来解释“道”,强调“非离礼乐邢政别有所谓道者也”,因此他将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兵学)这些与日常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学问看作儒者的第一要务,甚至认为道就是道术、就是文、就是礼乐,而认为那种“轻外而归重于内”的思想“是老庄内圣外王之说”,指出其“大非先王孔子之旧也”。《荻生徂徕》,日本思想大系36,第200、201页。他打着复古的旗号,是要迫使道德的理想主义让位给经验的功利主义。

冯桂芬在《校邠庐抗议》中也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民主化方案,但其所论几乎都没有超出封建制度的实用性层次,其提案也并不具有超出中国古典或先例的独创性。佐藤慎一认为冯桂芬等中国知识分子从古典或先例中寻求探索危机的对策,就“如同试图在没有出口的迷途中寻找出路。他们越是尽其所能、倾其所学地去摸索正确答案,就越是浪费时间、加深危机”。他们的努力在方向上出现了偏差,他指出“中国近代化的挫折,决不是由于他们无能而造成的”。因为“如果他们不是那种有能力的人,倒可能会及时注意到中国文明的积蓄及自身能力的界限而试图从完全不同的方向寻求出路。在这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甲午战争的败北所造成象征的中国近代化的挫折正是由于士大夫的有能力而引起的”。佐藤慎一:《近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与文明》(刘岳兵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13、14页。这种对中国士大夫“有能力”的“夸奖”,无非是对其“儒教中毒”太深的一种“体面的”解说而已。在儒学的道统下,中国知识分子如魏源所说,“君子不轻为变法之议,而惟去法外之弊,弊去而法仍复其初矣。不汲汲求立法,而惟求用法之人,得其人自能立法矣。”魏源:《默觚下·治篇四》,《魏源全集》第12册,第46页。所谓变法,在观念上是一种非常困难的事情。像《邻草》中那样,将“公会”在不同的场合或者作为“治国之大本”、或者作为治国之“术”来自由对待,这对同时代一般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是几乎不可能的事。这种不可能不只是说个人能力的不及,而是那种文化背景、那种强大的道统意识不允许这种意识存在。熊月之从冯桂芬对《校邠庐抗议》的修改中清楚地看出了其“思想深处的矛盾”。熊月之发现《校邠庐抗议》的手稿(藏上海图书馆)中在“公黜陟议”篇的末尾原来有如下一段话:“及见诸夷书,米利坚以总统领治国,传贤不传子,由百姓各以所推姓名投柜中,视所推多者立之,其余小统领皆然。国以富强,其势骎骎凌俄英法之上,谁谓夷狄无人哉!”后被删除,而且把“传贤不传子”中的“贤”与“子”二字涂抹得难以辨认。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修订本),第95页。在这种矛盾之中他提出了“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的折中办法。他虽然提出了“采西学议”,但是由于他所提到的西学也只是侧重与自然科学与实用技术,因此他所希望的“此议行,则习其语言文字者必多,多则必有正人君子通达治体者出其中,然后得其要领而驭之。”冯桂芬:《校邠庐抗议》,第57页。还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只有对包括政治制度、哲学思想在内的西学有了整体的理解,才能真正出现“得其要领”的“通达治体者”。

为何近代中国走向民主、宪政之道如此艰难而漫长?这不只是单个的中国人的有能与无能的问题,必须要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国社会与文化的机制与特征等非个人的要素进行综合的考察才能得出妥当的结论。

同类推荐
  •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悦读MOOK(第二十一卷)

    本书将带你走进茫茫书海,我们将请一些学者和专家帮你指津,请一些书界人士为你剖析书坛风云,使你从中获得大量的图书信息,还能饱览各类书籍的精彩片段,一册在手,尽情享受读书的乐趣。
  • 传媒殖民政治

    传媒殖民政治

    我们正在成为政治上发生的哥白尼式转折的证人政党民主为媒体民主所取代。谁掌握了媒体,谁就掌握了政治。本书提出并试图回答这一问题:长远来看,媒体民主是否会沦为事件管理和表现效果之表层逻辑的独裁者?或者,是否有可能发展出对于政治交流的更可靠的认识?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选读

    [当代]学校德育理论发展与马里延科《德育过程原理》选读

    教师职业化、专业化是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共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之一。教师职业素质素养达到基本要求和提高, 是当前教育改革和课程改革的急迫要求。为此, 我们组织相关专家重新系统地、较完整地遍选、编译、评注了这套适合中小学教师职业阅读的《中外教育名家名作精读丛书》
  •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迷与迷群:媒介使用中的身份认同建构

    本书通过以“伊甸园美剧论坛”为例的个案研究,运用以深度访谈和观察法为主的质化研究方法,从“社会文化性”受众研究的取径切入,对中国的“美剧网上迷群”做了一次全面和深入的观照。研究发现,中国的“美剧迷群”以网络社区的形式在美剧论坛中逐步形成和发展壮大,这些能动的“迷”积极主动地使用媒介,形成了跨媒介、多元化的媒介使用方式,并在这媒介使用的过程中进行了身份认同的建构,同时本书的研究结果也为受众研究中探讨媒介使用与受众身份认同建构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现实依据。
热门推荐
  • 重生网王遇前夫

    重生网王遇前夫

    她,是他结婚十年相敬如宾的前世之妻;他,则是冷然孤傲十全十美的青学帝王。再次相遇,她满腹前尘,他年少痴狂。从此针锋相对,恶言相向,冷漠疏离,出手狠辣…她每一次的面貌都紧紧吸引了他全部的目光。“交往好吗?”一语既出,他期待,她无措。这一世,他还是万众瞩目光彩迫人的男主角——容貌未改,性情依旧,经历不变,成功在望。而她,却已不是他的命中注定——面容不改,名字却换,年华逝去,心境苍老。这样的她,如何配那样的他?更何况,他们之间何止隔了一世的距离?他们之间还有一个她珍若性命的它!她历经生死,饱尝失去,如何能轻视心口那不能愈合的疤?所以她小心翼翼,百般抗拒。奈何他心念执拗,至死不休。然后,兜兜转转,覆去翻来,十年又十年…第三次相遇,她,可以…吗?
  • tfboys之青春年华

    tfboys之青春年华

    三个女孩与三个男孩的青春年华,爱情、友情…十年,其实很美好。
  • 时光漫漫吾静待汝伴

    时光漫漫吾静待汝伴

    十年的等待,别离的伤痛。“我什么都不要,我只想拥有你。”他失声痛哭,却无奈搂不住如风一般虚幻的她悲鸣响彻天空,他和她又何去何从?“晞,别了。”玻璃心再次破碎,残缺的爱支撑着他的等待。十年又十年,无数个春秋走过时光漫漫,吾静待汝伴
  • 记得我们还有回忆

    记得我们还有回忆

    跟皮尔特沃夫敌对的祖安发生了一次奇怪的事件,进步之城皮尔特沃夫同时也出现长久以来的第一次十分严重的恐怖袭击,更没想到引来后面的全城危机。而事件现场的两名自称主播的神秘人是恐怖分子还是普通一名,监控摄像头拍下的若隐若现的身影是什么,作为皮城女警长的凯特琳不满自己一手治理的皮城被肆虐,亲手接下受理权...
  • 豪门霸爱:冷军长的小宠妻

    豪门霸爱:冷军长的小宠妻

    一生只要遇到一个对的人就够了,其他的真的那么重要吗?为什么要背负那么多东西呢?明明感情已经悄悄萌发了,为什么要埋没呢?他和她都是不会说话的人,才会一次次留下遗憾。
  • 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数字博物馆研究与实践2009

    本书汇集了“2009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与会代表提交的60余篇论文和演讲报告、应用案例,分为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发展研究探讨、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多样性发展模式、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科技馆)展陈中的应用、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实践、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实现技术和数字博物馆调研报告等六个部分。本书内容囊括了对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宏观层面的全局思考以及微观层面的具体实践。在宏观层面,介绍了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通过剖析典型案例,探讨数字博物馆(科技馆)建设的意义、目标、作用、建设原则、要素、特征及目前建设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与对策。
  • 克莱弥娅传说:墨皇之初

    克莱弥娅传说:墨皇之初

    一场‘混沌’酝酿了千万年的风暴即将来袭,这场末日的风暴即将摧毁所有位面的生灵,为了抵抗混沌,所有位面的生灵都摒弃前嫌,团结一致,面对着他们共同的敌人,可惜一切都晚了,那个扭转命运的洪流之人已经在人类的内战中陨落,无论多少次逆转时间也无济于事,因为人性就是被混沌所利用的致命弱点,大千六道中的能量也所剩无几,这次是最后一次逆转时光,无论成败都将成为历史。追寻’莲‘的踪迹走进克莱弥娅大陆..............................
  • 夕阳遐思录

    夕阳遐思录

    本书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为企业管理、企业整顿、工业学大庆和企业改革的内容;作者有关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讲话;中国政研会工作方面;其他工作方面的探索研究。
  • 灵都斗者

    灵都斗者

    因为命运的选择,你,成为命运之子,背负着使命。尽管开始被人贬低,但经过历练……你终究是成为了一代斗神…
  • 碎玻璃之心

    碎玻璃之心

    碎玻璃的心玻璃很明亮,透入外面的光;映着清晰的自己。玻璃很脆,如果它碎了,它便把心刺穿!悬疑小说,没各种幻,非仙神灵异,也并不全真实,惊险的亚现实……内容请细看小说吧!我相信这小说是足够活跃脑细胞的,是有线索体系的内容,并且适合男女生,可是年龄别太小,我有点担心——至少最好有16岁吧……希望大家喜欢这个作品,你们的支持是我创作的动力,就说这么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