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40100000015

第15章 从“臆测”到实证(5)

第四,清朝是日本最好的借鉴。他在《清国咸丰乱记》“序文”(1855年)中说:“吾之所宜以为则者,莫若清国。清国治平日久,宴安日甚,视豺狼如猫狗,视苍赤如土芥。道光一危,咸丰再乱,吾苟能反其道,则天下宁有危与乱哉?”而且在此稿的“例言四则”的最后一则强调:“清国与我隔海相邻,土广民众,财富物阜。故其国之治乱,以至往往与我国有关。欧墨诸夷,荒陬不比我远者,昔天平宝字之时,唐土安禄山谋叛,天朝乃命筑紫,使严武备。古之朝廷率用心如斯,今人如何不察,读此记者,切勿忘此意。”《吉田松阴全集》第2卷,岩波书店,1934年,第55、58页。在当时的国际形势下,他对待西洋与邻国的方略如何呢?1855年4月18日他在《与来原良三书》中吐露:“天下之势,日趋陵夷,……为今之计,和亲以制二虏,乘间富国强兵。垦虾夷、夺满洲、来朝鲜、并南地,然后拉米折欧,则事无不克矣。”同上书,第22页。这与他同月24日《致兄杉梅太郎》中所言及的“分割征服易取的朝鲜、满洲、支那,交易中所失于鲁国者,可以鲜满之土地来补偿”的想法是完全一样的。

四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与实证的中国观的形成

关于幕府“千岁丸”上海之行,冯天瑜已经作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冯天瑜:《“千岁丸”上海行——日本人1862年的中国观察》,商务印书馆,2001年。该书第305—465页为《附录:“千岁丸”乘员上海纪行文选辑》可以参考。以下引自此附录者,仅标注为“冯著附录”,本文所引,译文或有改动。实际上这次中国之旅的意义和目的,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中有明确记载,曰:“盖此行,幕府欲渡支那为贸易,宽永以前朱章船以来未尝有之事。官吏皆拙于商法,因使英人及兰人为其介,官吏惟观商法形势,为他日之谋而已。”又说:“我奉君命随从幕吏至支那上海港,且探索彼地之形势及北京之风说,如果我日本不速为攘夷之策,亦难料终将蹈支那之覆辙。”田中彰校注:《开国》,日本近代思想大系1,岩波书店,1991年,第269(冯著附录第439页)、226页。就是说此行的目的,一是进行贸易,为他日之谋;一是刺探形势,助攘夷之策。这次日本官吏及其随从在上海的见闻的意义,他们自身已经有了明确的意识,其中有人就指出“如果把此次同船的几十个人的各自见闻汇皆集而大成的话,肯定会有不少有益的东西”纳富介次郎:《上海杂记》,小岛晋治监修《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1卷,东京:まゆに书房,2007年,第21页(冯著附录第312页)。。

据当时长崎奉行高桥美作守(高桥和贯,在职时间为1861年5月12日至1862年8月16日)的记载看,幕府官吏(主管外国事务的官员“外国挂”、主管财务的官员“勘定奉行”和监察官员“目付”)主张“本邦与唐国的关系是唇齿的关系,通商不用说,我们可否实现通信,也要通过某种方式调查一下他们官员的规章”,还有五个通商口岸的租税状况等,而且注意到“近来唐国与英法两国的战事,加上贼乱并起,国内一派衰乱,这种状况下能否开通信之端,关键是要向唐国官吏询问情况”。《夷匪入港录一》,日本史籍协会丛书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年重印本,第288—289页。寡闻所及,日本的这次上海之行,幕府官员与中国官方之间的接触,只看到抄写的《道台府应接书》,中国方面的意见是,在与日本没有签订通商条约之前,按照与荷兰通商的规则办理同日本的相关事宜,具体活动一切委托荷兰领事进行。《道台府应接书写》,收入《夷匪入港录一》,日本史籍协会丛书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年重印本,第298页。通过这次上海之行,幕府官员的对中国的认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第一,对上海的见闻虽然各有不同,但是样子与日本并无不同。第二,上海的面积比长崎大三倍,但是其中三分之一为夷国蛮夷的商馆。第三,地形是平地,附近没有高山,因此污水处理非常麻烦。第四,稻作、农业与日本无异;商法亦无特别之处。《长崎书简写》,收入《夷匪入港录一》,日本史籍协会丛书16,东京大学出版会,1967年重印本,第301—302页。“千岁丸”上海之行的共同印象中,对上海的卫生状况多有微辞,特别是污水。对此,当时的名医王孟英也有记载,其《随息居重订霍乱论》(1862年自序)中说:“上海特海陬一邑耳。二十年来屡遭兵燹,乃沧海渐变桑田,外国之经营日广,苏省又以为会垣,而江浙之幸免于难者,率迁于此,各省商舶麕集,帆樯林立,踵接肩摩,居然一大都会矣。然人烟繁萃,地气愈热,室庐稠密,秽气愈盛,附郭之河,藏垢纳污,水皆恶浊不堪。今夏余避地来游,适霍乱、臭毒、番痧诸症盛行,而‘臭毒’二字切中此地病因。”盛增秀主编:《王孟英医学全书》,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第142页。副岛种臣《游清诗草》中亦有诗曰:“黄浦朱泾间,江浊难濯缨。嘉善嘉兴际,水色始澄明。忽听渔父唱,缅焉移我情。”见岛善高编《副岛种臣全集》第1卷,慧文社,2004年,第13—14页(又第3卷,第174页。末句为“悠哉移我情”)。

“千岁丸”的上海之行,高杉晋作的《游清五录》影响比较大。在论述高杉晋作的中国认识之前,先看看其他随行的有关记录。

首先,他们看到中国上海有繁华的一面。千岁丸刚刚进上海港口,他们为上海的繁华景象所感叹:“吴淞至上海计英里十五六里云。港内者商舶军舰,大小辐辏,帆樯之多不知几千万云。就中英船最多,但支那船之多本不待言。右岸,西洋诸国之商船栉比,极为壮观,实为支那诸港中第一繁华之所,比之传闻犹有过之。同舟诸士中有两人曾于前年赴美利坚,据其所云,比之美利坚之华盛顿、纽约,其繁华犹远胜之。”名仓予何人:《海外日录》(1862年5月初六日),冯著附录,第417页。

其次,能够以第三者的眼光看待中日两国彼此不同的风俗习惯。其中有这样的记载:“唐船不断地靠近我船,指着我们的头笑得前仰后合。我则看着他们头上垂着数尺长的尾巴而捧腹大笑,双方互笑对方愚蠢之举。在长崎有人使劲地诽谤唐人梳辫子不巧,有一个人在旁边笑着说,头上垂着尾巴,有什么巧不巧的,左右的人都笑起来。唐人说,贵国的人让头发倒在额头上,有何巧否之说,然而还常论其发髻的巧拙,又从何谈起,大家都捧腹大笑。实际上这都是风俗所至,很难说出谁笑得对。”日比野辉宽:《赘肬录》,冯著附录,第339—340页。

第三,以他们亲历的所见所闻,指出中国的危机及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见到圣庙被英国人占据,他们就会认为日本“敬孔夫子胜”过中国,因为中国的圣庙中“无圣像而有英(国)人”,见到中国人“受戎狄之鞭挞,不敢耻”,就怀疑中国人“岂可谓之有义心乎?”日比野辉宽:《没鼻笔语》,冯著附录,第412、403页。比如从中国兵卒的装备见出官府之窘迫:“一天,见吴熙(位三品,任布政使司之职,兼兵备道)带很多兵卒到荷兰领事的处所,戟好像是用钉子做的,其柄是用未刨光的苏木,弯弯曲曲。盖伞是用几根破开的竹子支撑着旧布面,士兵们戴的是在竹笼子上糊着纸的帽子。其状宛如狐狸的行装。官府之穷由此可见。”纳富介次郎:《上海杂记》,冯著附录,第318页。从整体上说,他们一方面将中国作为“殷鉴”,感叹“外面洋夷猖獗,内有长毛贼煽起动乱,灾难并至。既是有善人,该如何收拾此局面呢?我们来到清国看到如此一番景象,对外土地出借,开放五个港口,唉,殷鉴不远。近在一水之外,真叫人可怕。”日比野辉宽:《赘肬录》,冯著附录,第346页。另一方面他们分析中国陷入此窘境的原因,也表示怜惜。认为“清国本是文学无双之国,却无以治国之论。因此近世之风则是有志者无一不是为己者,一味贪求中举。为中举煞费苦心于制科时文,成为虚鹜徒劳的弊端。既是遵从优雅艺文,又何必耗资如此之大,将自己陷入到虚文卑弱的地步,照此下去岂能治理国家,以致被长匪苦害,外来夷狄控制。清国危如累卵,实在可怜。”纳富介次郎:《上海杂记》,冯著附录,第311页。通过上海这一个地方,他们窥一斑而知全豹,指出“清国之病不止在腹心,而且现于面目,溢于四体,一指一肤莫不所痛。如此,以上海一处而推十八省,可知其大概。当今上海之势,内有长毛贼之威迫,外受制于洋人,只是在城内喁而手足无措。县城前虽有数千商船云集,看上去极为繁荣,但是不能自取其税银,而全部由英法两国收取。”峰洁:《清国上海见闻录》,小岛晋治监修《幕末明治中国见闻录集成》第11卷,东京:まゆに书房,1997年,第30页。

再来看看吉田松阴的门人、具有真知灼见甚至令吉田松阴也自愧不如的高杉晋作1858年7月18日吉田松阴《送高杉畅夫叙》中盛赞高杉晋作为“有识之士”,说:“畅夫建论议于此间,多与余意合。而至其精识,则非吾所及也。畅夫议事素多持重焉,近则振发凌厉,如专以气行之者,盖其识之有进也。”东行先生五十年祭记念会编《东行先生遗文·书翰》,东京:民友社,1916年,第7—8页。对中国的观察参见徐兴庆《日本幕末思想家高杉晋作的中国观——兼论“明伦馆”与“松下村塾”之思想教育》(收入高明士编《东亚文化圈的形成与发展:儒家思想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罗立东《日本近代化的中国因素:以高杉晋作为例》(《南京社会科学》2006年第10期)。

在乘“千岁丸”来上海之前,高杉晋作作为攘夷志士,思想已经很成熟了。“初米夷请通商与我,一言未发,而系军舰于码头;一戟未战,而轰大炮于内海;骂官吏,劫人民,其猖獗惨毒,虽天下愚夫愚妇,知其请通商也真非请通商,其志在并吞,而欲夺我神州矣。然而虽庙堂之士,固非不知彼志欲夺我神州也。而因循姑息,破锁国之禁,为开港之盟,遂使我神州陷于米夷之诡术,受千万年未受之耻辱,是果有深谋远虑然乎?亦或惧米夷之猖獗乎?予于此耶不能无恨矣。夫天运循环,虽神州元气之地,不能无盛衰。若使丰公、时赖生于今日,则岂忍受千万年未尝受之耻辱、陷于米夷之诡术也?予唯待豪杰之奋起而已矣。”《读米人彼理日本纪行》,东行先生五十年祭记念会编《东行先生遗文·诗歌文章》,东京:民友社,1916年,第3—4页。他进而将当时日本的形势与中国进行比照,认为“夫丑虏之寇神州也,西入崎港,东袭虾夷岛,需薪水、掠人畜,遂至开互市于横滨,其猖獗蹂躏,视我国犹无人国,是我将践明清之覆辙。”因此主张“攘夷之第一策,则在一天下之人心。天下之人心一,则虽百万之丑虏,不足惧矣”。否则,他认为就会“祸患起内外,神州亦有如明人之失台湾、舟山,清人之受毒烟矣”。东行先生五十年祭记念会编:《东行先生遗文·东行遗稿》,东京:民友社,1916年,第49页。

同类推荐
  • 中国社会病

    中国社会病

    目睹中国之病现象,这是一部不遮家丑、真正关心百姓的书。没有人民幸福,就没有社会进步。社会不能抛弃人民独自进步,也无法撇下人民实现进步,如果选择“看不见”仇恨的情绪、不公正的现象、边缘群体的艰难存在、人民权益的被践踏,中国之社会病必将越来越深重。李松用他犀利的笔、忧虑的心、前瞻的思考、独立的“新闻眼”写下他“看见”“窥见”“洞见”的社会之丑、社会之病,供人们深思自省。过去的不能白白过去,死去的不能白白死去,眼前的必须不能苟且,活着的必须不能无视。这不是一本出气书,这是民生现状的写实与追问!
  •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欧美公共广播电视危机与变迁研究

    公共广播电视制度自80多年前在英国问世以来,深受各国政界、学界和公众的关注。与私营商业广播电视相比,公共广播电视具有抵御不良政治和商业势为侵蚀、维护公民社会和公共领域的制度特点。本书以市场化背景下欧美公共广播电视的危机与变迁为研究命题,揭示了传播制度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潮和权力影响,探索了公共广播电视与国家、市场和公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明显的创新性。
  •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中华歇后语(第九卷)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就称为歇后语。汉文明源远流长。五千年历史沧桑的沉淀、淬炼、凝聚成绝妙的汉语言艺术。其中歇后语以其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以深思和启迪,千古流传。反映了华夏民族特有的风俗传统和民族文化,品味生活,明晓哲理,提升智慧。
  • 永恒的中国心

    永恒的中国心

    吴大观同志是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是品德高尚、报国有成的党员专家。2009年7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做出决定,追授吴大观同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之后,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国资委党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通知》,要求在广大党员干部中深入开展向吴大观同志学习的活动。吴大观同志还光荣当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书收集了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的演讲稿及中央、地方媒体对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各类报道,对吴大观同志的先进事迹、高尚品德和崇高精神进行了详尽介绍和深入挖掘,是学习吴大观同志先进事迹的生动教材。
  •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理论与实务

    公共关系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它的核心内容是组织形象的塑造,运用的手段是各种传播媒介与沟通技巧,采取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活动方式,最终目的是树立组织的良好形象,赢得公众的信赖与支持,从而实现组织的预定目标。
热门推荐
  • 远古战帝

    远古战帝

    他-金甲金枪征战远古天下;他-脚跨赤火神驹玩转修行世界;重情铁血、坚毅勇猛。为亲,他可屠戮仙魔;为友,他可舍己忘死;为爱,他可与天下为敌!
  • 如火的八月

    如火的八月

    少女春光打算将自己卖四次,然后金盘洗手,与自己相爱的人成家立业。小说所触及的是一种异常尖锐的生存现实,一个为了生存而不得不以身行骗的故事。
  • 纵马啸江湖

    纵马啸江湖

    江湖风雨几时休,看人生几度恩仇。勒马回眸处,荒草依依,旧人难觅。三尺长剑寒光现,天高地阔任纵横,却,情丝一缕难断。倚竹抚琴音犹在,怎奈缘尽离散,看大江滔滔东逝,空悲叹。
  • 永圣

    永圣

    他身怀得天独厚的医道天赋,却身患奇病,可医世间百病,却能医不自医;他孤身一人,行走于百族之间,只为寻得七神物,逆天改命,报亡族之仇;凶悍憨厚的兽族,美丽圣洁的精灵族,不甘偏居一隅的魔族,天生神力的巨灵族,神秘莫测的龙族……阴谋层出不穷,生死一念之间,形势变幻莫测,真相扑朔迷离。待到宿命打破时,他以神血染青天!
  • 她抽屉的纤纤梅

    她抽屉的纤纤梅

    暗恋一个没有说过话的女孩,光是这样已经足以让人心烦意乱,她没有说过话,但她确实不是哑巴,到底发生了什么?才会让一个花季少女沉默得如此这般?
  • 至武神主

    至武神主

    天才,生来就是规则的制定者,而不是执行者!少年卫华,偶获神奇力量,从此踏上武道,神挡杀神,佛挡杀佛,一步步走向武之巅峰!!天才出世,谁与争锋!!!本书境界划分:灵元境,玄元境,地元境,天元境,双元境,元阳境,天君境,天尊境,天祖境……首次写书,希望大家支持,不喜勿喷~~~
  • 金口才全书·好口才闯天下

    金口才全书·好口才闯天下

    本书包括语言——无所不能的工具、美丽人生的起点——张嘴、鼻子下面是大路——通天下、出类拔萃——因口有才、找饭碗——因口才传奇等七章内容。
  • 扬州芍药谱

    扬州芍药谱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虬龙道

    虬龙道

    乱世纷争起硝烟,长刀所向护红颜,但为世间真情故,笑傲一生江湖间,问鼎武林逐群鹿,斗罢剑尊战酒仙,八方风云因我动,英雄功名传万千。
  • 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无边无际的早晨:李佩甫中短篇小说自选集

    在肢解过的时间里,世间已已没有了绝对的真实。所谓的真实已是被人的视角篡改过、被人的记忆吞噬过的,那是一些被人们的记忆咀嚼后又被人的思想唾液粘起来的东西:可以说是亦真亦幻哪。文学就是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也可以说,文学是从这个世界里发出的声音。是来自灵魂的声音。很多年了,一直在这个亦真亦幻的世界作活儿,曾期望着能够种出一片“声音”来。天晃晃的,人也晃晃的。怎么说呢,百姓的儿子,想的也多是百姓们想的事体,并不求得到什么。只想认认真真地“种”下去。